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古今称谓语词典

古今称谓语词典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统计,在我们日常的口头表达中,称谓语的使用率超过30%,仅次于主谓宾等句式。
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古今称谓语有所差别,这里,笔者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称谓词,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称谓词又可分为直称和尊称。
一般来说,直称不需要区分性别,如姐姐、哥哥、弟弟等;尊称男性长辈或女性长辈则应加上其姓氏。
古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和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词基本相同,但在书面语中往往会将称谓词省略。
称谓,即尊称和谦称,有时可以交替使用,如“家父”、“敝人”、“愚兄”、“学生”等。
其中,对自己的谦称一般为“贱息”、“晚生”、“晚学”等;对他人的谦称一般为“鄙人”、“在下”、“后学”等。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中,我们一般只用尊称,即必须带上其姓氏,以表示敬意。
1.凡对尊长、亲属等长辈,可用“尊”,如尊上、尊公、尊君、尊夫人等。
凡对平辈或晚辈,可用“贤”,如贤弟、贤侄、贤友等。
当别人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也称“尊”时,我们可以用“家尊”、“家严”、“家慈”、“家君”等。
2.还有的词典里是没有“君”的,我们就用“你”代替吧,用“你的”。
例如:《论语》(学而篇):“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八佾篇)郑玄注:“君子,尊称也。
”这里,君子、尊君都是可以的。
古代:古代中国把皇帝叫做“圣上”,把太子叫做“太子”,把自己的儿子叫做“犬子”。
到了明朝才开始盛行于民间。
此外,古代有时还以封地、爵位、官职、年龄、排行及辈分等作为称呼。
文人学士在相互称呼时,往往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的亲疏,在上述各种称呼中挑选一个或几个适合的词,组成简短的称呼语,并且按照长幼、亲疏、尊卑、贵贱、亲热等次序进行排列,使用时也根据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关系的亲疏有所变化。
通常是前边加一个尊称,如称帝王为圣上,称有道德的人为先生等。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与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年龄称谓大全引言: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重要。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采用不同的称呼,这些称谓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也反映了人们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人年龄称谓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
一、儿童阶段1. 新生儿:指出生不久的婴儿。
古代社会对新生儿十分珍视,视其为宝贝。
2. 乳儿: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儿,年龄一般在出生到三岁之间。
3. 捱堂儿:指已经不吃母乳、能够捱得住磨炼的孩子。
年龄在三岁左右。
二、学童阶段4. 童子:指已经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男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5. 童女:指正在上小学或者正在读书的女孩子。
一般为六岁至十岁之间。
6. 象棋童:指对象棋有初步认知并学会下棋的孩子。
年龄在六岁至十岁之间。
三、青年阶段7. 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一般指十岁至十八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
8. 青年男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男性。
9. 青年女子:指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至三十岁左右的未婚女性。
四、中年阶段10. 壮年男子: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男性。
11. 不惑之年:指年满四十岁,有所领悟和经验的阶段。
12. 中年妇女:指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的女性。
13. 耳顺之年:指年满五十岁,延年益寿的阶段。
五、老年阶段14. 高年男子: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男性。
15.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16. 高年妇女: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女性。
17. 阳寿之年:指年满六十岁,阳和寿命完全展现的阶段。
六、耄耋之年阶段18. 老爷子: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男性。
19.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20. 老太太:指年龄在七十岁左右的老年女性。
21. 高寿之年:指年满八十岁,寿命增加的阶段。
结语: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年龄的尊重和称谓,上方所列的年龄称谓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年龄差异的高度关注,也反映了他们对于长者的尊重和崇敬。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示年龄。
这些词语有的是从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生长过程中借来的,有的是以天、地、物理量或尊卑等来表示的。
这些词语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重视,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就列举一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供大家参阅。
1. 花甲之年(60岁)“花甲”是古代指60岁的一个词语。
花甲本义指硬壳节足类动物蜕皮后的第七龄,引申为60岁。
2. 桃李满天下(40岁)“桃李满天下”本是汉代宰相陈平用来自谦的话,引申为40岁。
3. 杨白昼(30岁)“杨白昼”是古人用来形容三十岁的词语,意思是在白天还能活跃如同年轻的杨柳。
4. 不惑之年(40岁)“不惑”一词,原是中国古代指40岁的一个词语。
5. 半百年华(50岁)“半百年华”是泛指50岁的年纪,表示已经半百之年。
古人用这些词语来表示年龄,反映了他们对时间的重视和对自然生命过程的理解。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龄的分期观念以及对年龄与生命价值的认识。
这些词语有着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的地方和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对年龄的重视和尊重,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提供了一个侧面的视角。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是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的体现,也是当代人了解古代文化与观念的一个窗口。
通过这些古代词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重视与敬畏,同时也可以借此对当代社会对年龄的认知有所启迪。
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些古代词语有所了解与体会,在当代生活中也更加珍惜时间与珍视生命。
第二篇示例: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古人在表示年龄时,并非像现在一般使用数字或者岁数来表达,而是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词语来表示。
这些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既有一些非常直观的词汇,也有一些颇为有趣的表达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用词语来表示自己的年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
14.知天命:指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15.耳顺:指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
16.花甲:亦指60岁。
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
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
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18.从心:亦指70岁。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太平广记·辛夤逊》:
“年逾从心,犹多著述。
”
19..耄mào 耋dié:指八九十岁。
如“耄耋老人”。
20.期颐:指百岁。
如《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