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其保护措施
试论针对电子档案载体的保护技术与政策

试论针对电子档案载体的保护技术与政策一、传统档案的载体以及保护措施(一)传统档案。
主要包括金石档案、竹简档案、布帛档案以及占有量最大的纸质档案。
其中,我们主要讲的就是纸质档案。
纸质档案是指以纸张为书写材料的?n案材料。
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只要保护好了纸张材料,档案的信息也就得以保存,档案的记录不会损毁。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纸质档案的保护比电子档案就容易得多。
(二)传统档案的保护策略。
我国档案保护技术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在基础设施和基本保护条件的改善。
国家档案局于1986年颁发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况提出了库房设计的要求对档案的保护从安全、温湿度控制、光照等方面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1987年又颁发了《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为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提出了可操作的、较具体的要求。
从这两点看来,我国在传统档案的保护策略方面做得还比较到位,具备比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然而,电子档案载体与纸质档案在根本上的不同,导致国家对于纸质档案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于电子档案不一定能做到行之有效。
二、电子档案的载体(一)电子档案载体的寿命。
电子档案一般包括磁带、磁盘、胶片、光盘等主要载体的文件。
磁盘和磁带的主要物质成分是聚酯底基,聚酯底基容易产生静电,从而沾染粉尘导致弯曲变形,容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数据极易丢失。
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
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
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
而胶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层、乳剂层、防光晕层、底层、片基和背涂层。
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在于乳剂层,它主要有卤化银和明胶,其中卤化银在光线下容易变形发黄,因此保存时间不长。
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于电子档案载体的保护。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档案是一种载体,是保存和传承历史信息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档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演变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载体,产生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是商代卜辞文的一种。
甲骨文是商代贵族用牛、龟甲等动物的骨或甲面上所刻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档案记录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
2. 金石文金石文是在金石上所刻的文字,包括石刻、铜器铸文等。
金石文是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记录了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金石文的产生与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向多样化、多样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3. 纸质文书纸质文书是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产生于汉代,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而逐渐成为主要的载体。
汉代以后,纸质文书成为古代官方和民间记录重要事务的主要形式,记录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二、古代档案载体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1. 作为官方记录的载体古代档案载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官方记录的主要载体。
在古代中国,各级政府和官府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记录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信息,这些信息都被记录在不同的档案载体上。
这些档案载体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了历史研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
2. 作为历史记载的工具3.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古代档案载体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档案载体记录了古代社会的众多文化传统和习俗,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髓,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反映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措施

有些地方存在对档案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执行不力的问题,导致法规落实不到位。
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不足
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接 受过专业培训,对档案保 护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 不足。
缺乏专业培 训
实践能力不 强
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实践操 作能力较差,无法熟练掌 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 和手段。
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
加强档案的备份和恢复工作
建立完善的档案备份制度 ,采用多种备份方式,确 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加强档案备 份工作
加强档案恢 复工作
对于已经损坏或丢失的档 案,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手 段进行恢复和修复,确保 档案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
03
档案保护的技术措施
采用先进的档案保护技术和设备
数字化技术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档 案资源转化为数字格式, 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存储 、传输和管理。
档案存储技术
采用先进的存储技术,如 云存储、光盘存储等,提 高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和可 靠性。
档案修复技术
运用档案修复技术,对破 损或老化档案进行修复和 保护,延长档案使用寿命 。
2023
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与技 术措施
目 录
• 引言 • 档案保护的管理策略 • 档案保护的技术措施 •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建议和改进措施
01
引言
档案的重要性
记录历史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人 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重要
事件。
传承文化
档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反 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 和价值观。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建立档案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环节。
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

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一、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类型及其保护的方法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骨是指牛的肩胛骨或其它兽骨。
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
甲骨档案的保存采用窑藏法,即所谓“登于天府”。
甲骨档案主要出土在宗庙建筑右半穴或地下室的圆窑中,窑深一般都在2公尺左右。
金文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在商朝就已经出现。
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
金文档案的保存也采用窑藏法,并使用草木灰作为防腐蚀防磨损的填充料。
1977年扶风法门公社发现完整的西周青铜器窑藏一处,出土青铜器具103件。
窑底与器物之间都用草木灰充填,显然是有意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故埋藏3000年之久的铜器,至今通体无锈,明光闪闪。
石刻档案石材是上古时期的书写材料,而在我国却在商周之后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秦代兴起。
这绝不是一种历史偶然,因为“石在天地之间,寿非金石匹也,其材巨形丰,其徒也难”所以古人“以舍金刻石也”。
石刻档案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古人对其保护采取了任其自然的方式。
简牍档案简牍档案起源于殷商,风行于汉晋。
简牍取材木竹,南方用竹,北方用木。
为防止竹简朽蠹,就有“汗简”、“杀青”、“汗者,去其竹汁;杀青者,去其青皮”,(汉)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之。
为保护简牍档案的内容,简牍档案装订时,加入了“赘简”,即在每册的开头,加两片不写字的简用于保护。
简册档案通常保存于“金滕之匮中”。
缣帛档案缣帛档案随着丝织业的发展而产生,战国时已有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东晋后纸张广泛用于书写材料,但少量重要的皇帝诏书仍用缣帛,如唐“赦书”,宋“告身”,明清时期“敕令”等封赠文书都用绢或绫锦。
古代缣帛档案在左右或上下有木轴,阅后沿木轴卷起来保存。
纸质档案中国早在西汉就发明了纸,到东晋时,造纸工艺日臻完善。
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发展

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发展【摘要】本文将从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多元化档案载体、信息化时代下档案载体的新趋势以及数字化档案等方面探讨档案载体的演变与发展。
首先介绍了纸质档案的起源和演变,然后分析了电子档案的兴起与发展。
接着讨论了多元化档案载体的出现和信息化时代下档案载体的新趋势。
重点探讨了数字化档案的快速发展。
结论部分指出档案载体的发展创新对信息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提出了未来档案载体发展的趋势与展望,强调了重视档案载体的多元化和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将为读者全面了解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档案载体、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多元化档案、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发展创新、趋势与展望、多元化发展、数字化发展1. 引言1.1 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发展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演化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档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档案载体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从最初的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再到如今的数据化和数字化档案,档案载体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档案的认知和管理方式,也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便利的手段。
2. 正文2.1 纸质档案的起源和演变纸质档案是人类记录信息的最早形式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纸质档案主要是记录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用于管理和传承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纸质档案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在古代,纸质档案主要是以手工书写的形式存在,如古代的经书、文书等。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纸质档案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现代社会,纸质档案已经成为各个组织和机构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
纸质档案的演变也包括了存储和管理方式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手工整理、分类到后来的档案馆建设和数字化管理。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档案载体是指档案的载体形式,即档案保存的材料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载体在中国古代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进行探讨。
一、竹简中国古代的第一种档案载体是竹简。
竹简是中国古代人民在战国时期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它主要由竹片制成。
竹简以其质地坚硬、易保存,成为中国古代档案保存的主要载体。
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中,各大国都有专门的档案馆来保存重要的档案资料,而这些档案资料主要是保存在竹简上。
竹简不仅是用于书写的材料,还可以被用来保存档案,因此在中国古代档案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丝织档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竹简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便有了丝织档案的出现。
丝织档案是中国古代档案学中的一种新型档案载体,主要是利用丝织制成的档案材料。
丝织档案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主要是利用丝线织成的纱布或绸缎来保存档案。
丝织档案在中国古代非常流行,它不仅可以保存档案,还可以作为装饰品使用。
由于丝织档案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其制作的档案也比较少,大多数是用于保存重要的档案资料。
三、纸质档案四、石刻档案石刻档案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的又一种新型档案载体,它主要是利用石材来保存档案。
石刻档案主要是利用石材或石碑来保存档案,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是中国古代档案学的一大创新。
石刻档案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档案学的载体形式,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档案,是记录历史、保存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起源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最早的石碑、竹简到现代的电子档案,档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本文将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以探究档案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档案的起源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石碑和竹简。
在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记录重要信息和事件,以便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
石碑和竹简作为最早的档案载体,通过刻写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信息,成为了古代文明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二、档案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古代,随着纸张的出现,书写成为了主要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同时也成为了档案的主要载体。
古代的书籍、文献成为了重要的档案资料,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成为了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随着时代的变迁,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档案的保存和传播更加便利。
印刷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档案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为后来的档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档案不仅包括纸质文献,还包括各种图像、声音和视频资料,如磁带、光盘、电子文档等。
档案的形式愈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为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三、档案的意义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为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档案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国家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档案还具有重要的法律和证据意义。
在司法领域,档案作为重要的证据,承担了维护法律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责任。
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档案也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对于规范管理行为、防范风险、保障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档案还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及其产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档案载体是指古代用于记录信息和保存档案的各种物质载体。
在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的档案载体是兽骨。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将兽骨制成甲骨,用来记录祭祀和卜辞等信息。
这些甲骨既是档案载体,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后来,兽骨的使用逐渐减少,被纸张和竹简取而代之。
纸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档案载体之一。
纸张的制作始于汉代,当时使用的纸是由树皮和麻纤维制成的。
纸张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保存,因此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的档案记录。
随着纸张制作技术的进步,纸张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唐代出现了丝绸纸,不仅具有较好的质地,且保存时间更长。
宋代后期,人们用树皮制成的麻纸逐渐改良为薄而坚韧的皮纸,这种纸张成为宋代官府档案的主要载体。
竹简也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档案载体。
竹简的制作始于先秦时期,经过多次发展和改进后成为一种重要的档案记录工具。
竹简的用途广泛,既用于政府和各类机构的官方档案记录,也用于私人书写和个人档案记录。
竹简的制作工艺熟练、使用方便,因此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广泛采用。
但是由于竹材易损,竹简的保存时间相对较短。
除了纸张和竹简,还有一些其他的档案载体被古代人民使用。
青铜器是商代和西周的重要档案载体,用于刻写铭文和纪念文字。
这些铭文和纪念文字记录了历代君主的政绩和功绩,是研究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绢帛、布匹等也常被用作书写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档案载体逐渐从简单的材料上升到复合的载体上。
如明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纸皮帖和纸脊令档案更为牢固,以及用紫砂罐和长方形木盒等作为档案的保存容器。
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兽骨、纸张、竹简、青铜器等不同的阶段。
这些不同的载体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宝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档案载体的演变及其保护措施
我国档案已伴随人类走过5000多年的历史,档案保护技术一直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在基础设施和基本保护条件的改善。
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况提出了库房设计的要求对档案的保护从安全、温湿度控制、光照等方面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为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本文首先对我国档案载体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现代新型档案载体的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
标签:新型载体档案保护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档案已伴随人类走过5000多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留下了形态各异的档案遗产,反映了人类迈出的每一个步伐,成为我们了解祖先,认识过去,展望未来不可或缺的依据。
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档案是商代的甲骨档案,之后又出现了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以及我们今天所看到最多的纸质档案。
近百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的形式日渐增多,大量出现了照片、录音、录像、缩微、光盘档案等。
一、我国档案载体的演变
下面让我们简要回顾人类有史以来璀灿的档案文化遗产。
档案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通过自己的记载,向后人揭示历史的真相,而档案本身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历史的档案中年代最久远的,出土数量达十五万片以上。
商代留给我们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就是这种甲骨档案,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该种档案制成材料之特殊,年代之远,数量之多,在世界范围看也是绝无仅有的。
金文档案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又一种珍贵的历史档案。
青铜器上铭文铸字在商朝就已出现,到了西周,中国的青铜器进入极盛时期,此时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增多,记事广泛,具有了书史的性质。
古代先民以金属统称为“金”,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称做“金文”或“铭文”,具有书史记事特点的青铜器铭文就称为“金文档案”。
从出土的金文档案记事范围看,它比甲骨档案更为广泛而详细,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缣帛档案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缣帛档案自然也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丝织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已开始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秦汉时使用更多。
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有许多优点,可以随意裁剪,质地坚韧轻柔,便于携带和保管,故多用于绘制舆图或抄写经典。
由于其价格昂贵,无法普及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纸张的广泛应用,缣帛的使用量锐减。
但是封建王朝的一些重要文书仍用丝织品书写。
直到清代,朝廷颁授文武官员的诰命、赦命等封赠文书还在使用绫锦。
简牍档案简牍档案是指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而形成的文字材料。
“简”是指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牍”是指方形木片,主要用于一般公务文书。
“策”是指若干片简编联在一起,用于国家重大政事和书写典籍。
从现存史籍看,由于纸张出现之前,竹片、木片多用作书写材料,因而文书档案常被称做“册”、“典”、“中”、“简册”、“简牍”、“典籍”等。
石刻档案树碑立传的传统习俗,使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遗存多姿多彩,浩如烟海。
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用石材作为记事材料,到了秦朝,石刻不仅形制扩大,且数量增多,内容广泛。
此时的刻石完全具有了档案的性质。
石刻档案自秦代大兴后,历代都把刻石作为发布政策、记载国政大事的最好的传世材料。
这是因为刻石取材容易,传世久远,便于保存,弥补了青铜器需要铸造,易于腐蚀,容字有限之不足。
与甲骨、金文、简牍档案不同的是,这三者因时代进步而随之逐渐作古,只有石刻档案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纸质档案我国档案载体从纸质档案起发生了重大变革,取代了简牍,成为国家正式书写材料,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开始出现声像档案,如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和录像带等。
20世纪中期以后,档案载体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称为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的产生,是档案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
二、新型档案载体的保护措施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被逐渐地应用于档案的载体和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档案管理这些新型载体档案的保护问题也日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各种新型载体档案的管理、利用及保护
新型载体档案因其载体制成材料各异化学稳定程度不同在保管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尽量按类别做到分库保存统一管理。
不同载体的保管方法有许多相同的方面防光、防尘、防水、防霉、防虫、防潮、防盗是其共同性根据其特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库房内一般应配备强制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使其处于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中各种不同载体的存贮应配备专门柜架例如影片通常使用金属柜架录音和录像材料应使用木制柜架和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柜架再就是各类新型载体档案应定期进行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修复或需要进行其他保护性处理。
2、几种特殊载体档案的一般保护技术
(1)照相底片底片是一种化学感光材料极易引起化学变化和自毁它又属于胶质材料极易起火熔化和变质其保护条件要求较高。
通常应配备空调设备控制温度并给予附加的防潮措施如放置中性吸湿剂。
(2)照片照片档案的保护应着重于抑制霉菌的生长可调节库内环境的pH值添加必要的防霉剂。
(3)缩微片保管环境需有适宜的温湿度且不含有害气体。
缩微片中最常用的银盐胶片的最佳环境温度不含硫化氢、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以防缩微品发生粘连、霉变、发脆、变硬、图象失真和乳胶层脱落等变质损坏现象。
另外要选择适当的保管器具和存放位置。
为减少其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常选用密封较好的金属容器存放并把盖子处用胶带密封。
存放缩微品的柜架要求距地面15米以上以免潮湿和浸水。
不常用的胶片最好立站以免挤压变形或磨损。
使用中避免污染和刮伤图象表面拿胶卷时手不要触及药膜只能拿胶卷的上下边缘。
缩微片连续阅读不能超过规定时间以免设备过热胶片受热易发脆变形。
保存中胶卷不应卷得过紧不能加橡皮筋缠绕,不同种类的胶片应分开保管以避免产生化学反应等。
(4)磁带磁带的保护应注意避免灰尘的侵蚀要远离磁性物体防止磁带消磁对于长期存放不用的磁带要定期绕动防止磁带粘连与生霉。
录制孔应打开以防误操作抹掉信息。
(5)软磁盘软磁盘需防磁、防折、防潮。
不能直接用硬笔在磁盘上写标签不能触摸数据读写区磁盘保存中要立放防止挤压变形写保护口置于写保护状态。
(6)光盘光盘的保护应着重预防划伤预防受热、受挤压变形和老化。
其信号稳定性方面比磁盘好得多但由于其数据密度比磁盘也大许多倍要求定位准确度更高尤其数据光盘一旦划伤或变形将可能导致整张盘的数据无法读出。
光盘在使用中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数据面放置时数据面朝上平放以免弄脏或划伤用完后及时放回保护套或盒中保存中要放在保护套或盒中立放。
光盘若被弄脏用无腐蚀性的清洁剂清洗干净还可正常使用。
由于新型载体档案的自身特点,为安全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应专门建立新型载体档案的借阅利用制度并严格审批手续。
磁性载体文件应一式两份归档应将其中一份作为保存件不得外借。
利用率高的档案应另制做复制件利用中使用复制件妥善保存原件。
录像片也应另归档一套可供借阅的备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