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甲苯胺蓝

肥大细胞-甲苯胺蓝
肥大细胞-甲苯胺蓝

肥大细胞-甲苯胺蓝

目的:此细胞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中。胞质含有异染性颗粒,由肝磷脂和组胺构成。原理:肥大细胞被染成红-紫色(异染质着染)和蓝色的背景(正染质着染)。异染性组织染色原理是一种染液染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碱性染料的PH值、染料浓度和温度。蓝色和紫色染料可显出红色,红色染料可显出黄色异染色组织原理。

对照:皮肤

固定:10%甲醛

技术:4μ石蜡切片

设备:染色,蒸馏水稍洗。

试剂:

甲苯胺蓝

原液: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 1.0 gm

70%酒精alcohol 100.0 ml

混合溶解,保存期6个月。

警告:避免接触和吸入。

工作液: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Stock 5.0 ml

1%氯化钠Sodium chloride 45.0 ml

新鲜配制,用后丢弃。

警告:避免接触和吸入。

1%氯化钠:

氯化钠Sodium chloride 0.5 gm

蒸馏水Distilled water 50.0 ml

新鲜配制。

安全:穿戴手套、护目镜和白大衣。在通风场所进行。避免接触和吸入。

甲苯胺蓝O:有引起人的胃肠道和血液紊乱报导。

程序:

1. 脱蜡至蒸馏水。

2. 甲苯胺蓝工作液1-2 minutes。

3.蒸馏水稍洗×3。

4. 快速95%和无水乙醇脱水。

5. 二甲苯透明和封固。

结果:

肥大细胞紫红色

背景蓝色

参考文献:

Sheehan D, Hrapchak B,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technology, 2nd Ed, 1980, pp282,Battelle Press, Ohio

Luna L, Manual Of Histologic Staining Methods from the AFIP, 3rd Ed, 1968,

pp 162-163, McGraw-Hill, NY

Crookham,J, Dapson,R, Hazardous Chemicals in the Histopathology

Laboratory, 2nd ED, 1991, Anatech

肥大细胞-甲苯胺蓝对照:皮肤

技术:4μ石蜡切片

程序:

1. 脱蜡至蒸馏水。

2. 甲苯胺蓝工作液1-2 minutes。

3.蒸馏水稍洗×3。

4. 快速95%和无水乙醇脱水。

5. 二甲苯透明和封固。

结果:

肥大细胞紫红色

背景蓝色

甲苯胺蓝

原液: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 1.0 gm

70%酒精alcohol 100.0 ml

混合溶解,保存期6个月。

警告:易燃性,避免接触和吸入。

工作液: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Stock 5.0 ml

1%氯化钠Sodium chloride 45.0 ml

新鲜配制,用后丢弃。

警告:避免接触和吸入。

1%氯化钠:

氯化钠Sodium chloride 0.5 gm

蒸馏水Distilled water 50.0 ml

新鲜配制。

原液:

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O 1.0 gm 70%酒精alcohol 100.0 ml 混合溶解,保存期6个月。

警告:易燃性,避免接触和吸入。

日期:

技师:

使用限期:

第十章 内分泌 一选择题

第十章内分泌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激素是神经激素 A 抗利尿激素 B 肾上腺素 C 促甲状腺激素 D 催乳素 E 甲状腺激素 2 下列物质中属于肽类激素的是 A GH B PRL C FSH D GnRH E TSH 3 下列激素中化学性质属于糖蛋白的是 A GH B PRL C 胰岛素 FPTH E TSH 4 下列激素中不属于糖蛋白的是 A TSH B GH C LH D FSH E hCG 5 下列激素中化学性质属于类固醇的是 A 皮质酮 B 醛固酮 C 睾酮 D 雌二醇 E 1,25-( OH)2-VD3 6 下列物质中属于胺类激素是 A 甲状腺激素 B 糖皮质激素 C 前列腺素 D 生长素 E 催产素 7 体内激素含量甚微但作用显著的原因是 A 激素的相对特异性 B 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C 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D 激素的允许作用 E 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8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运输 D 继发行主动运输 E 出胞

9 下列哪种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以cAMP为第二信使 A 皮质醇 B 甲状激素 C 睾酮 D 肾上腺素 E胰岛素 10 第二信使cAMP在细胞内促进蛋白质磷酸化的酶是 A PLC B PKA CPK C D PKG E PDE 11 以DG和IP3为第二信使的跨膜信息传递系统的膜效应器酶是 A 腺苷酸环化酶 B 磷酸二酯酶 C 蛋白激酶A D 蛋白激酶C E 磷脂酶C 12 第二信使DG与IP3在细胞内促进蛋白质磷酸化的酶是 A PLC B PKA C PKC D PKG E PDE 13 在激素的膜受体与膜效应器酶之间起耦联作用的调节蛋白是 A PKA B G-蛋白 C PKC D PKG E PLC 14 下列哪一种激素的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 A 胰岛素受体 B 皮质醇受体 C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D 雌激素受体 E 甲状腺激素受体 15 下列哪种激素的受体属于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A 甲状旁腺激素受体 B 胰岛素受体 C 生长素受体 D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E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 16 下列哪种激素是下丘脑调节肽 A FSH B LH C ACTH D TSH E TRH 17 能促进LH和FSH释放的下丘脑调节肽是 A TRH B GnRH C GHRH D CRH E PRF 18 下列哪种神经递质在下丘脑调节肽的分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 D 甘氨酸 E 谷氨酸

肺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

肺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 肺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征是CD1+细胞(郎罕氏细胞)增生。组织细胞增生症协会重新分类工作组认为包括2个亚型:局限性疾病()和多系统受累()。肺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可以是孤立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也可以是多系统的一个表现。 吸烟与郎罕氏细胞在呼吸道上皮表面积聚有关。PLCH的肺局部表现为年轻吸烟者少见的一种致死性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是30-40岁的吸烟者,尽管女性患者往往发病后生活能够自理,但男女发病比例仍相似,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及体格变弱、喀血。在判断肺是否受累时,检查气体交换功能比检查肺功能更敏感。肺功能检查可能可能正常、阻塞、受限或者混合型【27,28】。大约有10%的患者有囊状骨破坏,且出现在肺部发病之前。 大约有1/4的PLCH患者没有症状,而胸片表现不正常【27,29】。有15%的患者,胸痛的气胸是临床始发症状,且可以反复发生,要开胸手术,且要防止胸腔引流管【30】。PLCH的放射学表现包括模糊的结节、和弯曲的/网状的透过度减低区。网状透过度减低区相当于薄层CT上观察到的叠加囊肿。在上肺野和中肺野以网状改变为主,肋膈角一般不受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胸片上结节的数量减少,囊性变增加;在胸片上肺的容积往往正常后增加【31】。 CT很容易做出LCH的诊断。早期,HRCT上发现边界模糊的结节状透光度减低区(直径在1-10mm不等),主要分布在支气管的周围。约10%的患者可以看到囊化结节;晚期,常常可以看到直径在几毫米到数厘米的囊腔,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不规则形。其病理机制不清,可能是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包括细胞结节中央部分坏死,或者因为支气管阻塞而致周围气腔扩张。有时,囊性变和肺气肿很难鉴别。肺气肿见不到壁可能是唯一的鉴别点【32,33】。 从组织学上看,LCH早期的特点是

胃肠道间质瘤和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精准治疗——靶向KITPDGFRA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和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精准治疗——靶向KITPDGFRA突变 订阅号APExBIO 研究意义 受体酪氨酸激酶突变在癌症中很常见,很多激酶突变都可能具有致癌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这些突变都对现有的激酶抑制剂敏感,并且许多抑制剂是非特异性的,会导致脱靶效应。到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药物来治疗患有KIT突变(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和胃肠道间质肿瘤)和PDGFRA突变(胃肠道间质肿瘤)疾病的患者。可喜的是,近日来自美国剑桥蓝图药物公司(Blueprint Medicines)的Evans 等人开发了一个可以特异性靶向KIT和PDGFRA突变激酶的抑制剂——BLU-285。BLU-285对其靶标KIT/PDGFRA具有非常强的特异性和抑制效力,可以抑制当前疗法无法靶向的激活环突变体。除了进行BLU-285的生物化学和临床前试验之外,作者还进行了1期研究,显示BLU-285在癌症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活性。总之,BLU-285有望精准治疗KIT / PDGFRA驱动的恶性肿瘤。 致癌激酶的靶向抑制可以有效治疗由激活突变驱动的恶性肿瘤。有几个成功的例子:用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克唑替尼(crizotinib)分别治疗EGFR突变和ALK / ROS驱动的肺癌;威罗菲尼(vemurafenib)治疗BRAF突变黑色素瘤;伊马替尼(imatinib)治疗BCR-ABL驱动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KIT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然而,有效抑制致癌激酶是复杂并且困难的,因为激酶激活的很多机制(包括构象状态的改变或二聚化潜力的改变)影响激酶抑制剂的结合。 KIT受体属于III类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该家族还包括PDGFR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RB,FLT3(FMS样酪氨酸激酶3)和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近80%的转移性GIST(胃肠道间质瘤)在细胞外区域(外显子9)或近膜(JM)区域(外显子11)具有KIT的原发激活突变,另有10%的突变发生在高度相关的激酶PDGFRA中。一线伊马替尼的治疗提供18-24个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然而,由于KIT的继发性突变,大部分GIST患者最终复发,这显著降低伊马替尼的结合亲和力。二线疗法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最全版) 一、前言 肢端肥大症(以下简称肢大)是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患者就诊时病程可能已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肢大的主要病因是体内产生过量的生长激素(GH)。95%以上的肢大患者是由分泌GH的垂体腺瘤所致。长期过度分泌的GH可导致全身软组织、骨和软骨过度增生,引起面容改变、手足肥大、皮肤粗厚、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垂体肿瘤压迫症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这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和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导致患者寿命缩短。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会使这些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2013版)》(以下简称指南2013版)旨在总结、吸取我国现有的肢大诊疗经验,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证据,提高对肢大的认识,倡导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的管理模式。 二、诊断 1.肢大诊断: 容貌改变、头痛和视力视野障碍等相关临床表现通常是肢大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肢大的诊断通常在收集相关临床信息后,通过血清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测定、影像学检查以及相关并发症的检查最终明确。极少数肢大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缺陷等导致,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MEN)-1型、McCune-Albright综合征和Carney综合征等,需进一步对相关并发疾病进行筛查和诊断。 2.临床表现: 肢大有特征性外貌,如面容丑陋、鼻大唇厚、手足增大、皮肤增厚、多汗和皮脂腺分泌过多,随着病程延长更有头形变长、眉弓突出、前额斜长、下颚前突、有齿疏和反咬合、枕骨粗隆增大后突、前额和头皮多皱褶、桶状胸和驼背等。其他临床表现有:(1)垂体腺瘤压迫、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的头痛、视觉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垂体功能减低和垂体卒中;(2)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及其急性或慢性并发症;(3)心脑血管系统受累: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律不齐、心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和脑出血等;(4)呼吸系统受累:舌肥大、语音低沉、通气障碍、喘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呼吸道感染;(5)骨关节受累:滑膜组织和关节软骨增生、肥大性骨关节病、髋和膝关节功能受损;(6)女性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性功能障碍;(7)结肠息肉、结肠癌、甲状腺癌、肺癌等发生率可能增加。当患者没有明显的肢大特征性表现,而出现2个或以上的下述症状时,需考虑肢大的可能并进行筛查,包括:新发糖尿病、多发关节疼痛、新发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心室肥大或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等心脏疾病、乏力、头疼、腕管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汗、视力下降、结肠息肉和进展性下颌突出[1]。 3.实验室检查: (1)血清GH水平的测定:活动期肢大患者血清GH水平持续升高且不被高血糖所抑制。因此肢大的诊断,不仅要看空腹或随机GH水平,主要

2020三基考试试题题库

2020年三基考试试题题库 1. 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A、慢性肺纤维化 B、自发性气胸 C、肺不张 D、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E、纵隔气肿 2. 慢性支气管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应包括: A、慢性咳嗽 B、白色泡沫样痰 C、喘息型病人有喘息 D、急性发作病人有黄痰 E、经常大量咯血 3. 慢性支气管炎咳痰量较多时不应选择: A、必嗽平 B、含铵棕色合剂 C、羧甲基半胱氨酸 D、咳必清 E、以上均不应选择 4. 慢性支气管炎单纯型的正确概念是: A、慢性咳嗽、咳痰,不伴有咯血 B、慢性咳嗽、咳痰,不伴有肺气肿 C、慢性咳嗽、咳痰,不伴有肺心病 D、慢性咳嗽、咳痰,不伴有喘息 E、慢性咳嗽、咳痰,不伴有感染 5. 参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较多见的细菌不应有: A、奈瑟球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甲型链球菌 D、肺炎球菌 E、流行性脑脊膜炎双球菌 6. 慢性支气管炎较重要的X线表现是: A、片状浸润阴影

B、肺门阴影增大 C、肺纹理增多 D、肺纹理卷发样 E、以上均不是 7. 受凉后低热、全身不适,同时伴有咳嗽,痰量少,初为白色粘液痰,后为黄痰,经一般治疗,10天后减轻,两周后基本不咳,该病应诊断为: A、上呼吸道感染 B、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C、慢性支气管炎 D、支气管扩张症 E、支气管哮喘 8. 哪组症状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最常见: A、咳嗽、咳痰 B、胸痛、胸闷 C、痰中带血 D、气促或喘息 E、以上均不是 9. 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 B、肺炎球菌、奈瑟球菌 C、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 D、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 E、绿脓杆菌 10.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最常见的体征是: A、过清音 B、干湿啰音 C、支气管呼吸音 D、浊音 E、以上均不是 11.某患者,68岁,女性,咳嗽咳痰5年,视诊呼吸困难、呈桶状胸,肋间隙饱满。本病人的诊断可能是 A、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 B、支气管哮喘

(完整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の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 膝关节の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关节炎の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 4、具体诊断标准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

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の分级 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の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二)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 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I级)。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并肿胀,内翻畸形,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不稳。X线表现(II~III级)。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严重不稳。X线表现(IV级)。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 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 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 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四)鉴别诊断

运动解剖练习题13-14-2

运动解剖练习题13-14-2 人体的基本轴有、和。 矢状面、额状面 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分布于皮肤、口腔、食管等处表面的是() A.单层扁平上皮 B.变移上皮 C.复层扁平上皮 D.单层立方上皮 构成骨骼肌肌腹的主要是() A.结缔组织 B.肌肉组织 C.软骨组织 D.网状组织 构成肌腱、韧带的主要组织是() A.肌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 C.疏松结缔组织 D.网状组织 肌组织可分为、和_______________3类。 肌原纤维内含有丰富的肌纤维。() 骨骼肌和心肌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所以它们都是随意肌。() 关节面软骨为弹性软骨,因此具有缓冲功能。() 人体的运动是以为杠杆,为枢纽,骨骼肌为动力实现的。 下列骨未参与胸廓构成的是() A.胸椎 B.胸骨 C.肋骨 D.腰椎 下列骨未参加骨盆的构成是() A.髋骨 B.骶骨 C.尾骨 D.第五腰椎 关于下肢骨的组成,除哪一项外,都是正确描述() A.一侧下肢骨有31块 B.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 C.下肢带骨即为髂骨 D.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胫骨、腓骨、髌骨、足骨 小腿内侧骨是_________,外侧骨是_________。 位于前臂内侧骨是_______,外侧骨是________。 胸骨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角、骨龄 肩关节属于() A.车轴关节 B.椭圆关节 C.球窝关节 D.屈戍关节 半月板为() A.纤维软骨 B.透明软骨 C.弹性软骨 D.上述都不是 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发生在() A.桡尺近侧关节 B.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 C.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 D.肱尺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 肘关节是由() A.肱尺、肱桡关节组成 B.肱尺、肱桡、桡尺远侧关节组成 C.肱尺、桡尺近侧关节组成 D.肱尺、肱桡、桡尺近侧关节组成 防止脊柱过度后伸的韧带是 ( ) A.前纵韧带 B.棘上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棘带 穿过肩关节囊的结构是() A.肱三头肌长头腱 B.肱二头肌长头腱 C.喙肱韧带 D.冈上肌的腱 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椎体间,由__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成人椎间盘共____个。 脊柱侧面观,可见有4个生理弯曲,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骶曲。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标准与讨论?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7.001 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https://www.360docs.net/doc/8616157565.html, ;王建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wangjx@https://www.360docs.net/doc/8616157565.html,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a (2017)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6157565.html,;Wang jianxiang,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wangjx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6157565.html,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6]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 ):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 的分类: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 (HE FA )、继发性(反应性)HE (HE R )、原发性(克隆性)HE (HE N )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 (HE US )的四大类。 (1)HE FA :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 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 R 和HE N 证据。 (2)HE R :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 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 ǒeffler 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 病等。 (3)HE N :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主要包括:①髓系和淋系肿瘤伴PDGFRA 、PDGFRB 、FGFR1重排或PCM1-JAK2、ETV6-JAK2或BCR-JAK2融合基因[7-9];②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 ),包括那些伴ETV6-ABL1、ETV6-FLT3或其他激酶融合基因;③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CML-Eo );④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CMML-Eo );⑤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期或急变期(偶见);⑥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急变期(偶见); ⑦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ML-Eo ),特别是伴t (8;21)(q22;q22)或inv (16)(p13.1q22)(仅偶见);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果证实嗜酸粒细胞来源于恶性克隆;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证实为克隆性)。 (4)HE US :查不到上述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发或继发原因。 4.HE 相关的器官受损[1,5]:器官功能受损,伴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广泛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且至少有以下1条:①纤维化(肺、心脏、消化道、皮肤和其他脏器组织);② 血栓

骨关节及其常见疾病

骨关节及其常见疾病 一、骨关节定义: 骨关节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它的活动幅度较大,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某些关节还有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辅助结构。 二、骨关节发病原因及易发病人群: 2.1:发病原因: (1)年龄大(60岁以上、骨质退化)、(2)肥胖、(3)气候、(4)环境、(5)遗传、(6)重复劳动、(7)关节负重过大等。 2.2:发病人群: (1)60岁以上老年人、中老年人、(2)、更年期妇女、(3)久坐族、(4)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4)有遗传史的人群、(6)肥胖的人、(7) 长期居住在潮湿、寒冷环境中的人。 三、骨关节常见疾病——骨折 3.1:骨折(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病人常为—个部位骨折,少数为多发性骨折。经及时恰当处理,多数病人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少数病人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3.2: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该部骨折,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常伴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时通过纵向传导、杠杆作用或扭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 3.3:骨折的临床表现: (1)休克(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而引起休克。) (2)发热(骨折处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 (3 3.4:骨折的治疗:

四、骨关节常见疾病——骨关节炎 4.1:骨关节炎(骨关节炎为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 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 4.2:骨关节炎病因: (1):原发性骨关节炎: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高龄、女性、肥胖、职业性过度使用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 4.3:骨关节炎临床表现: (1)关节疼痛,常发生于晨间,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如活动过多,疼痛又可加重。 (2)关节僵硬(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嗒”声)。 (3)病情严重者可有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4.4:骨关节炎常用药物及副作用: (1 上瘾、依赖、危害身体。 (2)非甾体类抗炎药(消炎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奇诺力、优妥、诺德 胃肠道副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3)肾上腺皮质激素糖尿病、肌萎缩和骨质疏松、诱发眼病和精神症状。 (4 (5)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减少关节的负重和过度的大幅度活动,以延缓病变的进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2任务答案001-005

病理学与病理生物学(原病理学)02任务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缺氧是由于( A )。 A. 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 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C. 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 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E. 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2. 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A )。 A. 低张性低氧血症 B. 等张性低氧血症 C. 缺血性缺氧 D. 淤血性缺氧 E. 低动力性缺氧 3. 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是( C )。 A. 硫酸盐 B. 尿素 C. 亚硝酸盐 D. 肌酐 E. 乳酸 4. 血液性缺氧时( D )。 A. 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降低 B. 血氧容量降低、血氧含量正常 C.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均正常 D.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均降低 E. 血氧容量增加、血氧含量降低 5. 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D )。 A. 心力衰竭 B. 呼吸衰竭 C. 室间隔缺损 D. 氰化物中毒 E. 慢性贫血 6. 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B )。 A. 心脏 B. 大脑 C. 肺 D. 肾 E. 胃肠道 7.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 )。 A. 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 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 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 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 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8. 属于发热的是( E )。

D. 中暑 E. 伤寒 9. 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 A. 产EP细胞 B.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 骨骼肌 D. 皮肤血管 E. 汗腺 10. 属于内生致热原的是( D )。 A. 细菌 B. 病毒 C. 致热性类固醇 D. 肿瘤坏死因子 E. 螺旋体 11. 不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C )。 A. 细菌 B. 类固醇 C. cAMP D. 疟原虫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12. 不属于中枢发热介质的是( A )。 A. 干扰素 B. PGE C. cAmp D. 脂皮质蛋白-1 E. 精氨酸加压素AA 13. 炎症引起较大范围组织缺损,修复的主要方式是( A )。 A. 肉芽组织增生填补 B. 周围组织增生、肥大 C. 巨噬细胞增生 D. 缺损周围收缩 E. 缺损的原组织细胞分裂增生 14.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B )。 A. 变性,坏死,增生 B. 变质,渗出,增生 C. 炎症介质的释放 D. 血管变化及渗出物形成 E. 局部物质代谢紊乱 15. 最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是( A )。 A. 白细胞渗出 B. 分解代谢亢进 C. 局部酸中毒 D. 分子浓度增高 E. 炎症介质形成 16. 关于纤维素渗出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 胸膜炎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诊治进展要点

瞯内分泌代谢论坛瞯 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6.02.00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0794);上海市卫生计划委员会(2014ZYJB0009);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4JC1405000) 作者单位: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骨代谢病和遗传研究室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诊治进展 章振林 张增 李珊珊 【提要】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HO)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硬化症,临床表现以杵状指、头面部皮肤增厚及长骨骨膜增生为主。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PHO的致病基因得以阐明,进而明确了前列腺素E2在其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本文就PHO的发病机制和诊疗进展做重点讨论,并结合临床研究发现为将来研究开拓新思路。 【关键词】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前列腺素E2;发病机制;性腺激素 ProgressindiagnosisandmanagementofprimaryhypertrophicosteoarthropathyZhangZhenlin,ZhangZeng,LiShanshan.MetabolicBoneDiseaseandGeneticResearchUnit,DepartmentofOsteoporosisandBoneDiseases,ShanghaiKeyClinicalCenterforMetabolicDiseases,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AffiliatedtheSixthPeople′sHospital,Shanghai200233,China 【Summary】 Primaryhypertrophicosteoarthropathy(PHO)isarareinheritedosteopetrosischaracterizedbydigitalclubbing,pachydermaandperiostosis.Inthelastdecade,hugebreakthroughingeneticdetectiontechnologyhasfacilitatedthediscoveryofthemolecularcauseofPHO.Thisarticlewillcentreontheadvanceinpathogenesis,diagnosis,andmanagementofPHO,andprovidenewideasforfurtherresearch. 【Keywords】 Primaryhypertrophicosteoarthropathy;ProstaglandinE2;Pathogenesis;Gonadalhormones (ChinJEndocrinolMetab,2016,32:89-92) 肥大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osteoarthropathy)以 杵状指和管状骨骨膜增生为特征,按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secondaryhypertrophicosteoarthropathy,SHO)在临床上更为常见,约占95%,主要继发于心肺疾病、恶性肿瘤或类癌综合征等。VonBamburger和Marie分别在1889年和1890年阐述了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与心肺疾病之间的关联,因此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又称为Pierre Marie-Bamberger综合征[1-3] 。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hypertrophicosteoarthropathy,PHO;OMIM167100),又称厚皮骨膜增生症(pachydermoperiostosis,PDP),仅占5%,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骨骼的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病[3] 。1935年,Touraine、Solente和Gole首次将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从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中区分出来,因此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又称为 Touraine-Solente-Gole综合征[4] 。 在遗传性骨骼疾病分类中,将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归类为骨密度增加累及干骺端和(或)骨干一类的骨硬化症。根据受累组织不同,临床上可以将原发 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分为3种亚型:(1)完全型(completeform),表现为典型的杵状指、进行性皮肤增厚和骨膜增生(图1);(2)不完全型(incompleteform),表现为骨膜增生明显而皮肤增厚不明显;(3)非典型(frusteform),表现为皮肤增厚明显而骨膜增生不明显[5] 。该病在中国没有确切的发病率,虽然属于少见或罕见病,但是中国有庞大的人口数,根据我们骨质疏松和骨病科从2010年以来临床诊治患者量近百例来 看,我国患病数应该不少[2,6- 7] 。 图1 SLCO2A1纯合突变23岁男性患者脸面皮肤、杵状指和关节膨大 以及骨膜增厚表现

肺组织细胞增生症

疾病名:肺组织细胞增生症 英文名:pulmonary histiocytosis 缩写:LCH 别名:pulmonary histocytosis;肺组织细胞增多病;肺组织细胞增多症;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ICD号:J98.4 分类:呼吸科 概述:组织细胞增生症为一组少见的原因不明疾病,该病名由Lichtenstein于1953年提出。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其发病、临床症状及病变范围差异很大,但病理上有着共同的病理特征,即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现已证实此组织细胞具有朗格汉斯组织细胞(langerhans’ histocyte)特征,故本病现又称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可以原发于肺脏,也可是全身系统性病变的一部分。以前有关该病的命名较为混乱,把局灶性病变称为嗜酸性细胞肉芽肿,而把系统性病变则称为letter-Siwe病(莱-雪病)和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汉-许-克病)。为了避免混淆,美国组织细胞学会于1997年将此类疾病按照累及器官情况,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见表1。流行病学:目前尚无确切的肺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发病率资料。肺活检资料表明该病 占肺间质病例约5%。该病无明确的基因易感因素,也无职业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但吸烟与本病有密切相关,统计表明约90%以上的病人有吸烟史。病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 1.病理表现 肺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典型病理改变是激活的朗格汉斯细胞构成了松散的肉芽肿组织,其中伴随有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后者主要包括嗜酸性粒细胞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和巨噬细胞。肉芽肿组织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形态与正常组织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形态大致相似,为中等大小,直径约15μm,其细胞界限不甚清楚,细胞核是典型的不规则状并且折叠明显。细胞质苍白,轻度嗜酸性。电镜下该细胞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内含有分化良好的高尔基体及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其特征性的改变是电镜下可以见到Birbeck体。肉芽肿组织中的朗格汉斯细胞表面可表达Ⅰ和Ⅱ类组织相容抗原、β2整合素(CDlla/CDllc/CD18)、黏附素(CD54,CD58)、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 RO)和细胞内S-100蛋白等。肺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病变呈灶性分布,其间被正常的肺组织所分隔,它们在远端细支气管的中央,浸润和破坏气管壁。从这个意义上说,肺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应当是一种细支气管疾病而不是弥漫性间质性肺病。肉芽肿与邻近的组织边界不清,肉芽肿可向邻近的肺泡扩展,周围的肺泡腔内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像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其中伴随有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病变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其中大部分为CD4 α/βT淋巴细胞。没有受到肉芽组织侵犯的肺组织通常是正常的,但由于受到吸烟的影响,这些肺组织通常也存在着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 2.其他机制 最近的研究表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中的朗格汉斯细胞是克隆来源的,提示这些细胞的异常在LCH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的肺朗格汉斯细胞通常仅出现在支气管的黏膜上皮中。而肺LCH的肉芽肿病变则通常位于细支气管中央,提示支气管上皮的微环境可能在决定朗格汉斯细胞的聚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吸烟与肺LCH密切相关,而吸烟对支气管上皮的损害最为明显,故有人认为吸烟导致的支气管上皮损害可能与朗格汉斯细胞在肺内聚集有关。上皮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可以产生许多能够影响朗格汉斯细胞增殖、分化和寿命的细胞因子(如粒 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GM-CSF),从这个角度来说,上皮细胞产生过量的细胞因子可能在肺LCH的起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其他气道上皮细胞如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介质如蛙皮素样多肽,可能在肺LCH的发病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由于支气管上皮在肺LCH中被迅速破坏,说明上皮细胞不是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的持续因素,肺LCH中的朗格汉斯细胞本身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功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包括GM-CSF、TNF-α、IL-1、IL-6等可能在维持肺LCH持续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mast cell是和血液的嗜碱粒细胞同样,具有强嗜碱性颗粒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液中的这柳颗粒,含有肝素、组织胺、5-羟色胺,由细胞崩解释放出颗粒以及颗粒中的物质,可在组织内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炎症)。由于在肥大细胞上结合的IgE抗体和抗原的接触,使细胞多陷于崩坏。 肥大细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又称为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1957年Efrati 首先提出MCL的诊断,以后陆续有报道。MCL约占恶性肥大细胞肿瘤的15%。不少病例先有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CD),以后转变为白血病,少数开始即以肥大细胞白血病发病。 MCL是肥大细胞在体内恶性增殖的晚期表现,一般症状与急性白血病相似,还有较特异的表现:由于肥大细胞颗粒内16性物质(组胺、肝索、a-TNF等的释放,可引起一系列变态反应,如面色潮红、低血压、瘙痒

或骨痛、头痛,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浸润时可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常见;皮肤色素性荨麻疹少见。 患者一般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10—15)x109/L,肥大细胞占5%~90%。骨髓活检示肥大细胞明显增多,有时可达90%(26.2%—91.8%),白血病性肥大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染色质较细致,核仁清或不清,胞浆蓝色、充满或多或少的深紫红色颗粒并覆盖于核上,并易见伪足和吞噬红细胞现象。MCL的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核1个或多个,偶见明显核仁。细胞浆中含有线粒体、脂质体,颗粒内容物缺乏或颗粒中充满小粒子及典型的卷轴样特征。A颗粒可见,嗜碱粒细胞的0粒不见。 细胞化学特点:SBB和甲苯胺蓝可着色,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溶菌酶弱阳性;过氧化物酶和。非特异性酯酶阴性。

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炎症

第五章、炎症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炎症、渗出、渗出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趋化作用、炎性溃疡、 窦道、瘘管、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增生的概念、原因、增生的成份、意义。 2.熟悉渗出物的作用;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种类、 吞噬过程及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急性炎症形态学分类,各型特点、部位、举例及结局;炎症的结局;慢性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3.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引起发热的化学物质的类型、发热机制及 意义;渗出主要的三个方面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顺序;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理及类型。 二、知识点纲要 (一)炎症的概念 1.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典型局部特征: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全身反应:发热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4.炎症的防御作用:液体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使病灶局 限;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危害性。 (二)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放射线等。 2.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强酸、强碱)、内源性(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 代谢产物的堆积) 3.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4.坏死组织:坏死的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形成炎 症。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于实质,也可发生于间 质。前者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后者出现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等。变质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直接引起。其代谢特点为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渗出包括(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2)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或穿胞作用增强、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白细胞边集、粘着、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主要作用)。

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

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 1、概述骨性关节炎(OA)又称增生性骨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炎等,是常见的一种关节炎,属于慢性关节疾病,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膝关节炎约占10%,髋关节炎约占3%-6%。骨关节炎通常分为原发性骨关节炎和继发性骨关节炎。前者因老年人的运动系统逐渐退变,关节常年用力不均,累及迁延后成慢性损伤,以下肢关节和脊柱为常见;后者常有先天性异常、创伤、关节不稳定等因素引起软骨损伤,最终导致关节炎。 骨关节炎的病理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纤维化、退行性变和新骨生成,导致骨端硬化和周围骨赘形成,最终出现滑膜、关节囊的疤痕化,邻近肌肉萎缩,以致关节不稳定、半脱位、屈曲挛缩。骨关节炎常累及手指、膝、髋关节和脊椎关节,也可以累及人体的其它关节。 骨关炎临床症状:关节疼痛,始为钝性痛,且逐渐加重,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关节出现僵硬状态,活动后减轻,活动过度又会产生摩擦痛,且与天气变化有关。检查可见到关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时,关节内有摩擦音,并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和肌肉痉挛。X线检查多数有异常发现,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有骨硬化和囊腔形成,后期表现为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边缘有骨质增生。 2、康复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老化是不能逆转的,所以不可能通过治疗完全恢复关节的功能。但是,早期及时正确的康复能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避免或减少畸形,延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有利于受损关节的修复。目前康复医疗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其中包括残疾预防、药物治疗、理疗、体疗、支具与辅助器具和外科手术治疗等,但是强调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预防(1)应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精神上抑郁。对本病发展有影响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静脉曲张等)给予积极治疗。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减轻体重以减少病变关节的负荷 (2)关节保护措施:在同一体位下避免长时间负荷;维持良好姿势,以减轻对某一关节的负荷;活动时不应加重或产生疼痛,疼痛严重时避免活动负荷;维持关节足够的活动范围和肌力;可使用适合的支具和辅助器具 (3)采用能量节约技术,其原则是:应用合适的支具或辅助器具,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生物力学功能,在最佳体位下进行活动;改造家庭环境,以适应疾病的需要;调整休息与运动时间的关系;保持良好姿势,维持足够肌力;对不宜对抗重力的关节活动,可在消除重力的情况下进行 理疗:通过理疗可止痛、消肿、减少增生骨质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渗出,防止病变发展,改善关节功能活动。(1)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选用醋离子或中药导入,极性随药物而变。衬垫法,电极置于患处,对置或并置,20min/次,1次/日,15-20次为一疗程。(2)超短波:患部对置或并置,微热或温热量,15-20min/次,1次/日,12-20次为一疗程。(3)磁热:脉冲电磁疗法或旋磁疗法,患区局部,20min/次,1次/日,15-20次为一疗程。(4)红外线:患区局部照射,距离30cm左右,温热感,20-30min/次,1次/日,15-20次为一疗程。(5)毫米波:患区局部照射,30-60min/次,1次/日,15-20次为一疗程。(6)紫外线:患区局部照射,红斑量,隔日一次,1次/日,15-20次为一疗程。(7)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患区对置,选用止痛或改善血液循环的处方,15-20min/次,1次/日,15-20min/次,1次/日, 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