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支气管激发试验

药物浓度
激发药物为乙酰甲胆碱时,其浓度由低至 高为(μg/ml)49,98 ,195 ,390,781 , 1563 ,3125 ,6250 ,12500 与25000 。
测试方法
壹
测定时受试者坐位夹鼻,含口件,连续作潮气呼吸, 仪器启动后即有雾化剂吸入,先吸生理盐水,以后 每种浓度的雾化剂吸入1 min,即自动转入下一个剂 量,并自动描记出剂量反应曲线。
受试者应具备的条件
试验前FEV1≥70%预计值 停用茶碱类、β2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 药物及吸入糖皮质激素12 h,停止口服 糖皮质激素48 h,停用抗组胺药物48 h 能配合操作 符合适应证与禁忌证的要求
试剂的配制与保存
激发试验前用生理盐水配成水溶液,冰 箱 0-4℃下保存 组胺和乙酰甲胆碱可配成以下浓度的溶液 (mg/ml)备用:0.03、0.06、0.125、0.25、 0.50、1.00、2.00、4.00、8.00、16.00、32.00 试验前30 分钟从冰箱取出,以使溶液温度 达到室温,温度过低,会影响雾化量
测定步骤
叁
吸入药物,方法同上,从低剂量开始,倍倍 递增,每次吸入后30 秒、60 秒各测定FEV1 1 次,取高值,相邻两个剂量开始吸入间隔 时间为5 分钟,直至FEV1下降值≥20% FEV1 基础值或吸入最高浓度为止。
肆
试验结束后,吸入β-受体激动FEV1 或PD20 FEV1表示,在雾化排出量为0.13 ml/min 的条 件下,PC20<8 mg/ml 为反应性增高
雾化装置
雾化器的质量应达到要求,雾化后 排出的颗粒直径大小应<5 μm
气源的压力与流速影响雾化器的排出 量,从而影响吸入药物的浓度,每个 新雾化器在使用前都应校对排出量, 以雾化排出量为0.13 ml/min 为准
支气管激发试验..

• 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不停,但应注 意其抗炎作用可能降低气道反应性。
禁忌症
• • • • 气流明显受限(FEV≤60%的预计值) 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等 有过敏性休克、严重严重喉头病史者。
试验方法
• 1 、 患者准备 • 在试验前询问及检查患者,确定是否存在试验的 禁忌症,是否已经停用干扰气道反应性的药物。 • 2、药物的选择及配制 • 组织胺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一般而言,气道对这 两种药物相同剂量的刺激,其反应程度接近。 • 但乙酰甲胆碱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的胆碱受体, 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副作用较少,这在较大剂 量时尤其重要,而组织胺是炎症介质,吸入后刺 激气道平滑肌,也刺激迷走神经末梢,直接和间 接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同时直接刺激气道上皮, 加重气道炎症,全身副作用较多,如头痛、面部 潮红、声嘶等。
• 3、测试方法 • 通常采用两种方案:即2分钟潮式呼吸法和 5次剂量计法。 • (1)2分钟潮式呼吸法: • 采用Wright或DevilbissNo646雾化器雾化吸 入给药,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压力50psi, 流量5L∕min。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浓度 0.03-16mg∕ml。 • ①受试者休息15分钟,先测定肺功能基础 值(FEV1),测两次,取高值。
结果评价
• 在激发试验中,目前普遍采用FEV1作为气 道反应性判断指标,FEV1下降超过20%时, 停止给药。 • 计算此时吸入药物的浓度(PC20-FEV1), 根据该数值确定气道反应性。 • 如果在给予乙酰甲胆碱最高浓度后 ( 16mg∕ml),FEV1降低仍不到20%,即 PC20≥ 16mg∕ml,提示气道反应性正常。
• 一般以PC20< 4mg∕ml为激发试验阳性,轻度气 道高反应, PC20< 1mg∕ml为中到重度气道高反 应。 • PC20是使FEV1下降超过20%时累计吸入的组胺 或乙酰甲胆碱量。 • PC20-FEV1 <7.8umol(组胺)或PC20-FEV1 <12.8umol(乙酰甲胆碱)为气道反应性增高。 • 另外,判断气道反应性肺功能参数还可选用简易 峰流速仪测定用力吸气峰流速(PEF) • 使用方便,可在基层医院使用或用于流行病学调 查。
支气管激发试验

Severe
moderate
mild
(mg)
asthma nor m a
Histamine dose
FEV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1;68:347 平静潮气吸入诱发剂,每一浓度吸入2分钟
简易手捏式雾化吸入法
Yan K,et al。 Thorax 1983:38:760 钟南山,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87:10(5)
雾滴直径:70-80% < 5um
稀雾量:0.0030 ±0.0005 ml/puff
若FEV1 (PEF) 改变率 20% , 停止组织胺吸入。 * 为达到该组织胺剂量 , 吸入相应浓度所需的次数。
图3. Yan氏法剂量流程图
漳岛任的Astograph法
漳岛任。气道过敏性 ら新 い 诊断法 综合临床 1981;30:469
连续潮气吸入诱发剂,以强力振动技术 连续测定呼吸阻力(胸廓,肺阻力,气 道的粘性阻力)
先测基础通气功能或sGaw 30",1’,2’,4’,8’
FEV1 < 10% 加倍吸入时间 FEV1 > 10% 重复吸入时间 直至FEV1 > 15% 或
sGaw > 35%
HS激发试验的优点
价格低廉 容易配合
安全性好
怀孕妇女可以进行
特异性激发试验
药物激发试验
非特异性激发试验
改变率(%)
20 25 25 20 35 100 × 100%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安全性问题
部分患者在进行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未来需要加强安全性的研究和保障措 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切监测。
05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新型检测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肺功能检测 设备不断涌现,如高分辨率CT、MRI 等,这些设备能够提供更精确、无创 的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支气管激发 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医学领域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可以通过这 些技术对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数 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受检者准备
受检者需提前了解试验流程,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持良好
的心理状态。
停用药物
受检者应在试验前停用可能影 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如平喘药
、镇静药等。
配合医生指导
受检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正确配合完成各项检查操作
。
避免剧烈运动
受检者在试验前应避免剧烈运 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准备
结果分析
受试者需停用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 物,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拮抗剂等。
根据气道反应性变化情况,判断是否 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并评估疾病的严 重程度和治疗反应。
操作过程
通过吸入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激发剂 (如乙酰甲胆碱、组织胺等),观察 受试者气道反应性变化,记录相关数 据。
02
支气管激发试验

第九章气道反应性测定:支气管激发试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郑劲平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物,如生物性刺激(尘螨、动物皮毛、花粉等)、物理性刺激(冷空气等)及化学性刺激(如甲苯、二氧化硫等),当这些刺激物被吸入时,气道可作出不同程度的收缩反应,此现象称为气道反应性(airway reactivity)。
反应的强度可因刺激物的特性、刺激物的作用时间以及受刺激个体对刺激的敏感性而有所不同。
正常人对这种刺激反应程度相对较轻或无反应;而在某些人群(特别是哮喘),其气管、支气管敏感状态异常增高,对这些刺激表现出过强或/和过早出现的反应,则称为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 或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
另一方面,痉挛收缩的气道可自然舒缓、或经支气管舒张药物治疗后舒缓,此现象为气道可逆性(airway reversibility)。
气道反应性和气道可逆性是气道功能改变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
通过吸入某些刺激物诱发气道收缩反应的方法,称为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或bronchial challenge test),可测定受试者的气道反应性特性。
同理,通过给予支气管舒张药物的治疗,观察阻塞气道的舒缓反应的方法,称为支气管舒张试验(bronchial dilation test),亦称支气管扩张试验。
由于直接测量支气管管径有困难,所以常借助肺功能指标的改变来判定支气管缩窄或舒张的程度。
近20年来了解气道反应的测定方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将之应用于疾病研究和临床诊断,并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美国胸科协会(ATS)、欧洲呼吸协会(ERS)、加拿大胸科协会(CTS)及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等相继制订了气道反应测定的指南。
一.支气管激发试验(一)气道反应性的特点1. 剂量-反应曲线气道反应性的改变可表现为气道的舒张和收缩,通过气道管径的大小反映出来。
肺功能检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肺功能检查方法与质量控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肺部功能状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然而,要保证肺功能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采取正确的检查方法,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肺功能检查方法1、肺活量测定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在深吸气后,尽最大努力呼出的气体量。
它是肺功能检查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通过测量肺活量,可以了解患者的呼吸功能状况,判断是否存在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2、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是通过吸入支气管激发剂来诱发支气管收缩,从而测定气道反应性的方法。
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为哮喘的诊断提供依据。
3、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是通过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来扩张支气管,从而测定气道可逆性的方法。
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可逆性通气功能障碍,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依据。
4、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是指在最大用力呼气过程中,通过测量每一瞬间呼出气体的量和容积,从而绘制的曲线。
通过此项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最大呼气流量和容积关系,判断是否存在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二、质量控制1、检查设备的校准和维护为了保证肺功能检查的准确性,必须对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和维护。
例如,流量传感器需要定期校准,以确保其测量准确;呼吸机等设备也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转。
2、检查环境的控制肺功能检查需要在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中进行。
环境温度和湿度要适宜,空气流通要好,以避免外界因素干扰检查结果。
3、检查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进行肺功能检查的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该能够准确地操作检查设备,正确地解读检查结果,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4、检查流程的标准化为了保证肺功能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检查流程。
从患者准备、检查操作、数据采集到结果分析,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标准。
支气管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Bronchial Test概述:一般采用非特异性的支气管痉孪药物,如组胺(histamine)和乙酰甲胆碱(methacholine)等,按标准的剂量规程,通过雾化吸入到达支气管,然后反复检查肺功能,如通气功能的流速容量环、脉冲振荡、体描、阻断法气道阻力等等,通过肺功能的参数观察支气管的反应。
一旦观察的参数,如一秒量(FEV1)下降了20%以上(与用药前比较),按中华医学会的标准,我们就可以判定该病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激发试验的检查流程:进入激发试验程序 -〉输入病人资料 -〉检查肺功能(如流速容量环)获得用药前的参考值 -〉按规程喷药 -〉等待药物反应后再次检查肺功能获得用药后的观察数据 -〉判断FEV1下降超过 20%?-〉-〉如果否,继续按规程喷药,重复上一步检查-〉如果是,激发试验为阳性,结束检查,喷舒张药。
激发试验的程序界面:用鼠标双击激发试验图标进入标准的激发试验检查程序,在屏幕的最左边有各控制图标进入病人资料的数据库管理程序编写或修改药物激发规程(不保存)开始雾化喷药提早停止喷药进入通气功能检查程序进入阻断法气道阻力检查程序进入体积描记法检查程序进入脉冲震荡法检查程序按设置步骤进行跳转到其他应用程序退出激发试验程序控制按钮图标药物规程列表呼吸和药物控制显示参数的反应趋势测试前的准备工作选好激发的药物,常用的有组胺(histamine)和乙酰甲胆碱(methacholine)等非特异性的支气管痉孪剂,也可以用花粉、毛发、尘土等特异性的支气管痉孪剂,这取决于医生。
选好剂量规程,常用的剂量规程有:欧洲的两浓度六步法(),中华医学会的短规程(China-short)和中华医学会的长规程(China-long)。
注意欧洲的剂量规程比中华医学会的规程少一步剂量,这可能是国外都采用定量雾化装置(Dosimeter),而中华医学会采用简易装置。
精确地按规程配好不同等级的药物保存在冰箱中,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易挥发性药物。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支气管激发试验适应症
由于激发试验目的在于确定气道高反应性,而气道 高反应性是哮喘的主要病生理特征。故激发试验 主要用于不典型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体包 括: (1)在患者罹患呼吸道感染,接触特殊环境,运动 或温度变后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憋气等。 (2)慢性咳嗽1个月以上,经一般抗炎及对症治疗 无明显好转。 同时以上患者肺功能测定各参数无异常。 (3)已明确诊断哮喘患者的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
检查费用
套餐费用介绍
1.肺功能常规检查 114.8 元 肺通气功能检查、流速容量曲线、计算机、图文 报告、细菌滤过器。 2.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实验 214.8元 肺通气功能检查、流速容量曲线、支气管舒张实 验、计算机图文报告、细菌滤过器。 3.医保甲类
预计收益
1.社会效益 有助于提高支气管哮喘诊断准确率,加强此类 患者的管理,方便患者就医,助力“老百姓身 边的医院”建设。 2.经济效益
时间 1-12月
人次 200左右
金额(元) 4.3万左右
检查申请及报告流程
医师根据病情评估适应症→ 系统进入检查 管理→ 多功能检查下找到肺功能检查→ 选择 相应套餐并确认收费→打印条形码(门诊为导 诊单) →送门急诊4楼功能检查科导医台预约 检查时间→根据预约时间至肺功能室检查→检 查后即时出具检查报告。 目前我院肺功能室检查时间为: 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3、测试方法 通常采用两种方案:即2分钟潮式呼吸法和 5次剂量计法。 (1)2分钟潮式呼吸法: 采用Wright或DevilbissNo646雾化器雾化吸 入给药,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压力50psi, 流量5L∕min。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浓度 0.03-16mg∕ml。 ①受试者休息15分钟,先测定肺功能基础 值(FEV1),测两次,取高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功能测试:支气管激发试验
说明:
支气管激发试验是用于测量和判断病人吸入支气管收缩剂(如甲酰二胆碱)后出现的气道高反应性。
实验是通过逐渐增加吸入刺激药物浓度,并根据吸入药物前后的肺功能检查对比得出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呼吸道的收缩。
对于能够配合进行肺活量检查和激发实验的成人和小孩,下面的方案都是适合的。
以下一点或几点说明实验阳性
1.吸入稀释剂后,FEV1的下降>10%
2.FEV1在吸入制剂后较吸入前下降>20%
3.其他一些通气参数在吸入制剂后较吸入前下降>35-40%
医嘱:支气管激发实验要求有医生的正式医嘱
场所:呼吸治疗科下属的肺功能检查室
设备要求:
检查仪器
1. 标准肺量仪及相关材料准备,并行自检
2. 高质量的雾化器,能够稳定产雾,雾粒直径(MMAD)2~5mm
3. 要求驱动气体压力稳定在40PSI以保证产雾恒定
4. 时间间隔调整(0.7/sec)的定时产雾器
5. 制剂:
a. 稀释液:3ml80%PG The diluent in which the agonists are dissolved (3 ml 80% Propylene Glycol).
b. 0.075mg/ml甲酰二胆碱
c. 0.150 mg/ml甲酰二胆碱.
d. 0.310 mg/ml甲酰二胆碱
e. 0.620 mg/ml甲酰二胆碱
f. 1.250 mg/ml甲酰二胆碱
g. 2.500 mg/ml 甲酰二胆碱
h. 5.000 mg/ml 甲酰二胆碱
i. 10.00 mg/ml甲酰二胆碱
J. 25.00 mg/ml 甲酰二胆碱
* 制剂需有明显标签、日期
抢救设备
a. 抢救箱
b. 氧气
c. 支扩剂
人员:
1.支气管激发试验需要在经过肺功能培训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下完成。
操作人员能参照临
床操作指南,评估病人,掌握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相关知识及风险处理。
2.试验过程中,医生具有渊博的激发试验和气道管理的知识。
适应症:
1. 明确诊断或明确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
2. 观察气道高反应改变情况
3. 确定气道高反映的严重程度
4. 确定在特定环境中的危险性
5. 需要建立控制过敏源暴露的职业环境
禁忌:
1.相对禁忌 a.激发实验时通气功能 i)FEV1<预计值80% ii)FEV1/FVC<70% iii)FEV1<1L(成人)
b. 稀释剂吸入后FEV1较基线下降>10%
c. 6周内上,下呼吸道感染
d. 前一周内有抗原物质接触史\
e. 前一周接触高度污染大气环境
f. 孕妇
2.在基础测定或吸入稀释液后测定时,重复性差FEV1>±5%
3.支气管动力剂可影响气道反应性,建议:
a. β-肾上腺素雾化-12h
b. 抗胆碱能-12h
c. 色甘酸二钠 - 8 h
d. 口服β-肾上腺素激动剂-12h
e. 茶碱类-48h
f. H1-受体拮抗剂-48h
g. 抗组胺剂-72~96h
h. 皮质类固醇(口服/吸入)增加高反应性,程度未知
i. β-阻滞剂引起高反应性,程度未知
4.其他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a.可可,咖啡,茶
b.吸烟
c.接触环境中有抗原物质
不良反应,并发症
1.支气管收缩,通气过度,严重咳嗽
2.测定过程出现头昏,轻度头痛,胸痛
3.操作人员接触后反应
观察与记录:
1.知情同意书。
2.病人病史和完整的调查表
3.激发实验工作流程表,在不同浓度时记录FEV1、FVC
4.对每个激发水平的结果进行屏幕打印
5.最终报告包括每个水平的最佳FEVC、FEV1值和图表
操作过程和指南:
操作过程指南
1.建立一个医生许可的操作规程1.医生必须理解和认同操作
2.阅读医嘱,决定合适的操作2.如有疑问,与医生联系
3.填写各种信息3.
4.确认所有仪器安装和校正正确4.
5.向病人介绍FVC过程并解答病人的问题5.需要病人高度合作才可能获得一个高质量
的结果.
a.最大程度的吸气
b.开始后一鼓作气
c.最大呼气直至RV
6.病人开始测试后,至少3次FVC以得基础
值6.建立FEV1基线值,结果必须符合技术质量标准
7.明确激发试验的终点7.基础值得80%作为激发试验的终点
8.稀释剂吸入8.病人通过雾化器吸入5次稀释液
9.观察可能的反应时间9.允许病人休息5min
10.FVC测定,明确支气管激发是否出现10.支气管激发反应,病人FEV1值 < 基础水
平的10%
操作过程指导
11.观察可能的反应11.允许病人休息5min
12.第一计量甲酰二胆碱吸入12.5次呼吸吸入0.075 mg/ml
13.观察可能的反应13.病人休息5min
14.FEVC测定确定是否存在激发阳性反应14.如果FEV1/基线<20%视为激发试验阳性
所测FEV1值须符合技术要求
15.继续上述操作,直至所有剂量完成或直至出现激发阳性反应15.被激发:FEV1下降≥20%.每个浓度的测试至少做3次.如激发反应阳性,停止下一浓度的测试.
16.如病人实验阳性,决定反应程度16.如病人出现严重的反应,给病人支气管扩
张剂吸入后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Using the bronchoprovocation program, generate the data table and line graph. The graph plots the FEV1 values for baseline diluent 0.075 mg/ml, 0.15 mg/ml, 0.31 mg/ml, 0.62 mg/ml, 1.25 mg/ml, 2.5 mg/ml, 5.0 mg/ml, 10.0 mg/ml and 25 mg/ml or reactive level. If a reaction occurs, the PC20FEV1 value is also recorded. The PC20FEV1 is the precise calculated point at which the provocative reaction took place.
This document, along with the all the raw data, is delivered to the pulmonary laboratory medical director for interpretation.
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Respir Care, 1991; 36: 1402-1426.
Ruppel, Gregg: Manual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 Mosby – Yearbook Inc. 1984 p 97.
Clausen, Jack L.: 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 Guidelines and Controversies: Grune & Stratton Inc. 1984 p. 166. Wilson, Archie 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 Indic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Grune & Stratton Inc. 1985 p.137. Burrows, Benjamin et al: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Single-breath Pulmonary Diffusing Capacity Test: Amer. Rev. Resp. Dis. Vol 81 number 6.
European Society for Respiratory Physiology (SECPR) Working Group on Bronchial Hyper-reactivity. Guideline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bronchial challenges with (nonspecific) broncho-constricting agents. Bull Eur Physiopathol Respir 1983;19:495-514.
Subcommittee on Bronchial Inhalation Challenges Guidelines for bronchial inhalation challenges with pharmacologic and antigenic agents. ATS News 1980; Spring:11-19.
Chai H, Farr RS, Froelich LA, Mathison DA, McClean JA, Rosenthal RR,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bronchial inhalation challenge procedures J Allergy Clin Immunnol 1975;56:323-327.
Spector SL. Bronchial inhalation challenges with aerosolized broncho-constrictive substances. In: Spencer SL, ed. Provocative challenge procedures.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198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