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标准
支气管激发试验

药物浓度
激发药物为乙酰甲胆碱时,其浓度由低至 高为(μg/ml)49,98 ,195 ,390,781 , 1563 ,3125 ,6250 ,12500 与25000 。
测试方法
壹
测定时受试者坐位夹鼻,含口件,连续作潮气呼吸, 仪器启动后即有雾化剂吸入,先吸生理盐水,以后 每种浓度的雾化剂吸入1 min,即自动转入下一个剂 量,并自动描记出剂量反应曲线。
受试者应具备的条件
试验前FEV1≥70%预计值 停用茶碱类、β2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 药物及吸入糖皮质激素12 h,停止口服 糖皮质激素48 h,停用抗组胺药物48 h 能配合操作 符合适应证与禁忌证的要求
试剂的配制与保存
激发试验前用生理盐水配成水溶液,冰 箱 0-4℃下保存 组胺和乙酰甲胆碱可配成以下浓度的溶液 (mg/ml)备用:0.03、0.06、0.125、0.25、 0.50、1.00、2.00、4.00、8.00、16.00、32.00 试验前30 分钟从冰箱取出,以使溶液温度 达到室温,温度过低,会影响雾化量
测定步骤
叁
吸入药物,方法同上,从低剂量开始,倍倍 递增,每次吸入后30 秒、60 秒各测定FEV1 1 次,取高值,相邻两个剂量开始吸入间隔 时间为5 分钟,直至FEV1下降值≥20% FEV1 基础值或吸入最高浓度为止。
肆
试验结束后,吸入β-受体激动FEV1 或PD20 FEV1表示,在雾化排出量为0.13 ml/min 的条 件下,PC20<8 mg/ml 为反应性增高
雾化装置
雾化器的质量应达到要求,雾化后 排出的颗粒直径大小应<5 μm
气源的压力与流速影响雾化器的排出 量,从而影响吸入药物的浓度,每个 新雾化器在使用前都应校对排出量, 以雾化排出量为0.13 ml/min 为准
支气管激发试验..

• 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不停,但应注 意其抗炎作用可能降低气道反应性。
禁忌症
• • • • 气流明显受限(FEV≤60%的预计值) 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等 有过敏性休克、严重严重喉头病史者。
试验方法
• 1 、 患者准备 • 在试验前询问及检查患者,确定是否存在试验的 禁忌症,是否已经停用干扰气道反应性的药物。 • 2、药物的选择及配制 • 组织胺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一般而言,气道对这 两种药物相同剂量的刺激,其反应程度接近。 • 但乙酰甲胆碱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的胆碱受体, 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副作用较少,这在较大剂 量时尤其重要,而组织胺是炎症介质,吸入后刺 激气道平滑肌,也刺激迷走神经末梢,直接和间 接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同时直接刺激气道上皮, 加重气道炎症,全身副作用较多,如头痛、面部 潮红、声嘶等。
• 3、测试方法 • 通常采用两种方案:即2分钟潮式呼吸法和 5次剂量计法。 • (1)2分钟潮式呼吸法: • 采用Wright或DevilbissNo646雾化器雾化吸 入给药,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压力50psi, 流量5L∕min。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浓度 0.03-16mg∕ml。 • ①受试者休息15分钟,先测定肺功能基础 值(FEV1),测两次,取高值。
结果评价
• 在激发试验中,目前普遍采用FEV1作为气 道反应性判断指标,FEV1下降超过20%时, 停止给药。 • 计算此时吸入药物的浓度(PC20-FEV1), 根据该数值确定气道反应性。 • 如果在给予乙酰甲胆碱最高浓度后 ( 16mg∕ml),FEV1降低仍不到20%,即 PC20≥ 16mg∕ml,提示气道反应性正常。
• 一般以PC20< 4mg∕ml为激发试验阳性,轻度气 道高反应, PC20< 1mg∕ml为中到重度气道高反 应。 • PC20是使FEV1下降超过20%时累计吸入的组胺 或乙酰甲胆碱量。 • PC20-FEV1 <7.8umol(组胺)或PC20-FEV1 <12.8umol(乙酰甲胆碱)为气道反应性增高。 • 另外,判断气道反应性肺功能参数还可选用简易 峰流速仪测定用力吸气峰流速(PEF) • 使用方便,可在基层医院使用或用于流行病学调 查。
支气管激发试验

Severe
moderate
mild
(mg)
asthma nor m a
Histamine dose
FEV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1;68:347 平静潮气吸入诱发剂,每一浓度吸入2分钟
简易手捏式雾化吸入法
Yan K,et al。 Thorax 1983:38:760 钟南山,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87:10(5)
雾滴直径:70-80% < 5um
稀雾量:0.0030 ±0.0005 ml/puff
若FEV1 (PEF) 改变率 20% , 停止组织胺吸入。 * 为达到该组织胺剂量 , 吸入相应浓度所需的次数。
图3. Yan氏法剂量流程图
漳岛任的Astograph法
漳岛任。气道过敏性 ら新 い 诊断法 综合临床 1981;30:469
连续潮气吸入诱发剂,以强力振动技术 连续测定呼吸阻力(胸廓,肺阻力,气 道的粘性阻力)
先测基础通气功能或sGaw 30",1’,2’,4’,8’
FEV1 < 10% 加倍吸入时间 FEV1 > 10% 重复吸入时间 直至FEV1 > 15% 或
sGaw > 35%
HS激发试验的优点
价格低廉 容易配合
安全性好
怀孕妇女可以进行
特异性激发试验
药物激发试验
非特异性激发试验
改变率(%)
20 25 25 20 35 100 × 100%
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标准

支气管激发试验是用来测定气道的反应性,一般用于通气功能在正常预计值70%以上的患者,其阳性诊断标准是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20%就可以诊断为支气管激发实验阳性。
主要适用于判断气道高反应性,是诊断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敏感但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除支气管哮喘之外,一些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也可以出现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因此,对于支气管激发实验阳性的患者在临床中,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排除一些假阳性的可能性。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安全性问题
部分患者在进行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未来需要加强安全性的研究和保障措 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切监测。
05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新型检测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肺功能检测 设备不断涌现,如高分辨率CT、MRI 等,这些设备能够提供更精确、无创 的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支气管激发 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医学领域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可以通过这 些技术对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数 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受检者准备
受检者需提前了解试验流程,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持良好
的心理状态。
停用药物
受检者应在试验前停用可能影 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如平喘药
、镇静药等。
配合医生指导
受检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正确配合完成各项检查操作
。
避免剧烈运动
受检者在试验前应避免剧烈运 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准备
结果分析
受试者需停用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 物,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拮抗剂等。
根据气道反应性变化情况,判断是否 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并评估疾病的严 重程度和治疗反应。
操作过程
通过吸入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激发剂 (如乙酰甲胆碱、组织胺等),观察 受试者气道反应性变化,记录相关数 据。
02
支气管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Bronchial Test概述:一般采用非特异性的支气管痉孪药物,如组胺(histamine)和乙酰甲胆碱(methacholine)等,按标准的剂量规程,通过雾化吸入到达支气管,然后反复检查肺功能,如通气功能的流速容量环、脉冲振荡、体描、阻断法气道阻力等等,通过肺功能的参数观察支气管的反应。
一旦观察的参数,如一秒量(FEV1)下降了20%以上(与用药前比较),按中华医学会的标准,我们就可以判定该病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激发试验的检查流程:进入激发试验程序 -〉输入病人资料 -〉检查肺功能(如流速容量环)获得用药前的参考值 -〉按规程喷药 -〉等待药物反应后再次检查肺功能获得用药后的观察数据 -〉判断FEV1下降超过 20%?-〉-〉如果否,继续按规程喷药,重复上一步检查-〉如果是,激发试验为阳性,结束检查,喷舒张药。
激发试验的程序界面:用鼠标双击激发试验图标进入标准的激发试验检查程序,在屏幕的最左边有各控制图标进入病人资料的数据库管理程序编写或修改药物激发规程(不保存)开始雾化喷药提早停止喷药进入通气功能检查程序进入阻断法气道阻力检查程序进入体积描记法检查程序进入脉冲震荡法检查程序按设置步骤进行跳转到其他应用程序退出激发试验程序控制按钮图标药物规程列表呼吸和药物控制显示参数的反应趋势测试前的准备工作选好激发的药物,常用的有组胺(histamine)和乙酰甲胆碱(methacholine)等非特异性的支气管痉孪剂,也可以用花粉、毛发、尘土等特异性的支气管痉孪剂,这取决于医生。
选好剂量规程,常用的剂量规程有:欧洲的两浓度六步法(),中华医学会的短规程(China-short)和中华医学会的长规程(China-long)。
注意欧洲的剂量规程比中华医学会的规程少一步剂量,这可能是国外都采用定量雾化装置(Dosimeter),而中华医学会采用简易装置。
精确地按规程配好不同等级的药物保存在冰箱中,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易挥发性药物。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适应症1.支气管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职业性哮喘等,是气道反应性测定的主要适应症。
2.伴有气道反应性增高的其他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肺泡炎、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肺囊性纤维化(CF)、结节病、支气管扩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心肺移植术后、左心衰竭,以及长期吸烟、接触臭氧、等也可能出现BHR。
3.肺通气功能正常或仅有轻度气道阻塞者(FEV1>正常预计值的70%)禁忌证1.绝对禁忌症:①对诱发剂吸入明确超敏;②基础肺通气功能损害严重(FEV1<50%预计值);③心功能不稳定,近期内(<3个月)有心肌梗塞、或正使用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心动过缓、严重心律失常等;④严重的高血压;⑤近期脑血管意外;⑥确诊主动脉瘤;⑦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⑧有不能解释的荨麻疹;⑨不适宜测定用力肺活量的患者(如肺大泡、气胸等),不宜采用用力肺活量法测定呼吸流速;2. 相对禁忌症:①基础肺功能呈中度阻塞(FEV1<70%预计值),但如严格观察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则FEV1>60%预计值者仍可考虑予以激发试验;②肺通气功能检查已诱发气道阻塞发生;③近期呼吸道感染(<4周);④癫痫需用药物治疗;⑤哮喘发作加重期;⑥妊娠妇女。
并发症状气道反应性测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有:1.气道痉挛引起症状:咳嗽、胸闷、气促、喘鸣。
此时以伴通气功能下降为特征。
气道痉挛症状经吸入b2-受体兴奋剂吸入剂可迅速缓解;2.非气道痉挛的症状:如咳嗽,声嘶,咽痛(咽喉部及声带受刺激充血水肿所致)、头痛、面红等,但不伴有通气功能的降低。
吸入组织胺引起的这些症状较乙酰甲胆碱稍多。
非气道痉挛症状多数经休息后15分钟~30分钟,可自行缓解,小部分可延长至2.5~4小时。
对于特异性激发试验,应特别重视迟发相气道反应的发生,并严密观察至少24小时。
激发试验以外的选择对于某些不适宜或没有条件作激发试验的受试者,以及怀疑某些激发试验呈假阴性的患者,可采用以下方法了解其气道反应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操作流程、质量控制与结果判断

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BPT)是一种用于评估支气管高反应性的临床检测方法,也是诊断哮喘和支气管高反应性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刺激支气管黏膜,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支气管痉挛以及反应程度,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和结果判断。
### 1. 支气管激发试验操作流程#### 1.1 准备工作在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前,需要对设备和药物进行准备。
检测所需的刺激剂、雾化器等设备要得到妥善清洁和消毒,确保试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需要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过敏史等,了解其基本状况。
#### 1.2 实施过程(1)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如解释试验目的、过程等,让患者了解试验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让患者采取坐位,正确认识呼吸喷雾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由医生或护士进行操作,使用雾化器向患者呼吸,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 1.3 注意事项在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试验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选择合适的刺激剂,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确定刺激剂的浓度和剂量。
- 严格控制试验的操作流程,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2. 质量控制与结果判断#### 2.1 质量控制在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时,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对试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标定,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 对试验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记录,包括试验操作、试验结果等,确保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 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排除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 2.2 结果判断在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后,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患者的支气管高反应性程度和诊断结果。
- 结果判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过敏史等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患者的支气管高反应性程度,并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标准谢燕清1、宋元林2、孙兴国3、蒋雷服4、王惠妩5、李琦6、阙呈立7、韩江娜8、赵桂华9、杨文兰10、周明娟11、赵海涛12、梁斌苗13、刘志军14、汪涛15、高怡1、郑劲平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肺功能检测中心,4 江苏省人民医院,5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 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8 北京协和医院,9河南省人民医院,10上海肺科医院,11广东省中医院,12沈阳军区总医院,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4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1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通讯作者:郑劲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510120课题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研究(No.2012BAI05B01);十二五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临床医学研究协同网络建设示范应用研究(No.2013BAI09B09)一、概述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或bronchial challenge test)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人工刺激,诱发气道平滑肌收缩,然后借助肺功能指标的改变来判断支气管是否缩窄及其程度的方法,是测定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或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BHR)最常用、最准确的临床检查。
目前,无论《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1],还是中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和《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3]都将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列为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或咳嗽变异型哮喘的重要诊断条件之一,亦是哮喘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早在1873年,英国Blackleey首先进行了支气管激发试验;1975年美国Chai H[4]等用肺功能测定仪进行了支气管激发试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1981年日本滝岛任[5]等采用气道反应性测定仪(Astograph)进行了支气管激发试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支气管激发试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将之应用于疾病研究和临床诊断,并趋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目前,加拿大胸科协会(CTS)[6]、美国胸科协会(ATS)[7]、欧洲呼吸协会(ERS)[8-9]均相继制订了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操作指南;我国1997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0]的附录中,对支气管激发试验也作了介绍;其后,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加[11-14]。
支气管激发试验按刺激因素的来源(见表1)可分为化学试剂激发试验、生物激发试验和物理激发试验等;按刺激的方法可分为吸入型激发试验和非吸入型激发试验;按激发试验的作用机制是否直接引起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可分为直接激发试验和间接激发试验[15-19]。
目前吸入型激发试验是最常用的激发方法。
表1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激发物直接刺激间接刺激试剂生理生物磷酸组织胺心得安运动尘螨胆碱类一磷酸腺苷高通气花粉乙酰甲胆碱、卡巴胆碱焦亚硫酸盐冷空气动物皮毛乙酰胆碱、甲酰胆碱神经肽A 渗透压蟑螂前列腺素(PG)缓激肽高渗盐水霉菌PGF2 ,PGD2速激肽低渗盐水豚草白细胞三烯(LT)阿司匹林蒸馏水LTC4、LTD4、LTE4赖氨酸-阿司匹林甘露醇粉剂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SO2)等为了促进我国支气管激发试验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参照上述国内外指南的有关内容以及我国的研究实践,以目前我国最为常用的磷酸组织胺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为重点,起草了本指南。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年长儿童[20-25]及老年人[26]与成人的气道反应性测定方法相似。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6岁且配合良好的儿童和成人,不适用于婴儿、学龄前儿童和配合欠佳者。
(一)适应症1. 临床疑诊为哮喘的患者对临床症状不典型但疑诊为哮喘,特别是临床高度怀疑哮喘但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的患者,可以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一般不用于临床已明确诊断的哮喘患者,尤其在急性发作期。
不典型的哮喘症状主要包括:在吸入冷空气、运动、呼吸道感染、暴露于工作场所或吸入过敏原后可引起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若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阳性,表明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助于临床哮喘的诊断。
2. 慢性咳嗽查因的患者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众多,常见的有:咳嗽变异型哮喘(CV 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变应性咳嗽(AC)、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等。
若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阴性,表明无气道高反应性,有助于临床排除CV A的诊断[27-28]。
3. 反复发作性胸闷、呼吸困难患者引起反复发作性胸闷、呼吸困难症状的原因众多,哮喘(包括胸闷变异型哮喘[29])是常见原因之一。
支气管激发试验有助于临床确诊或排除哮喘。
4. 对哮喘治疗效果的评估哮喘患者经长期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消失,肺通气功能正常,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仍能维持稳定,此时可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若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阴性,或气道高反应性程度减轻,可调整治疗方案,予以减药或停药。
5. 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密切相关,常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
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的现象[30-32],有可能发展为哮喘。
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筛查出这部分患者,对于哮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 其它需要了解气道反应性的疾病。
(二)禁忌症1. 绝对禁忌症(1)曾有过致死性哮喘发作,或近三月内曾有因哮喘发作需机械通气治疗者(2)对吸入的激发剂有明确的超敏反应;(3)基础肺通气功能损害严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0%预计值或成人<1L);(4)不能解释的荨麻疹;(5)在过去的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或中风;(6)没有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00mmHg);(7)有其他不适宜用力通气功能检查的禁忌症(详见第二部分:肺量计测定)。
2. 相对禁忌症(1)基础肺功能呈中度阻塞(FEV1<70%预计值),但如严格观察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则FEV1>60%预计值者仍可考虑予以激发试验;(2)肺通气功能检查已诱发气道阻塞发生,在未吸入激发剂的状态下FEV1即下降>20%;(3)基础肺功能检查不能很好配合的受试者(肺功能基础值测定不符合质控要求);(4)近期呼吸道感染(<4周);(5)哮喘发作或加重期;(6)妊娠、哺乳妇女;(7)正在使用胆碱酶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患者不宜做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正在使用抗组胺药物的患者不宜做组胺激发试验。
三、试验前准备(一)吸入激发物的制备与储存磷酸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现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激发剂,两者皆为干燥的晶体,需用稀释液稀释后才能用于吸入。
稀释液常用生理盐水,因其等渗且配制容易,其缺点为略呈酸性(pH<7.0)。
蒸馏水(注射用水)因其为低渗溶液,可诱发气道痉挛而不宜作为稀释液。
不同的吸入方法需要配制的激发液浓度并不相同。
如果采用手捏式雾化吸入法,磷酸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可配成浓度为 3.125mg/ml、6.25mg/ml、25mg/ml 和50mg/ml的溶液备用(见表2);如果采用Cockcroft潮气呼吸法,磷酸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可配成浓度为0.03 mg/ml、0.06 mg/ml、0.125 mg/ml、0.25 mg/ml、0.5 mg/ml、1mg/ml、2mg/ml、4mg/ml、8mg/ml、16 mg/ml、32mg/ml的溶液备用(见表3)。
不同浓度的激发液分别存储于不同的容器中,容器上应标明浓度与配制时间,置于4 ℃冰箱内保存,可用2周。
使用前需从冰箱取出并在室温下放置30 min,温度过低会影响雾化量。
组织胺有遇光分解的特性,应避光保存。
乙酰甲胆碱结晶嗜水性很强,开封后应存储于有干燥剂的容器内。
表2 手捏式雾化吸入法激发液配制方法取加0.9%NaCl 配制所得溶液标签激发剂500mg 10ml 50mg/ml(5.0%)A溶液A溶液4ml 4ml 25mg/ml(2.5%)B溶液B溶液2ml 6ml 6.25mg/ml(0.6%)C溶液C溶液2ml 2ml 3.125mg/ml(0.3%)D溶液表3 Cockcroft潮气呼吸法激发液配制方法取加0.9%NaCl 配制所得溶液标签激发剂100mg 6.25ml 16mg/ml A溶液A溶液3ml 3ml 8mg/ml B溶液B溶液3ml 3ml 4mg/ml C溶液C溶液3ml 3ml 2mg/ml D溶液D溶液3ml 3ml 1mg/ml E溶液E溶液3ml 3ml 0.5mg/ml F溶液F溶液3ml 3ml 0.25mg/ml G溶液G溶液3ml 3ml 0.125mg/ml H溶液H溶液3ml 3ml 0.0625mg/ml I溶液I 溶液3ml 3ml 0.03125mg/ml J溶液(二)雾化吸入装置1. 射流雾化器:射流雾化器采用压缩气体(如瓶装的压缩空气、氧气或电动压缩空气)作为气源,借助高速气体流过毛细管孔口并在孔口产生负压,将液体吸至管口并撞击,形成微细雾化颗粒(雾粒),亦称气溶胶。
此类型雾化器仅需患者作潮气呼吸,易于掌握,无需其他呼吸动作配合,对年老、年幼及严重气促患者最为适用。
2. 手捏式雾化器:亦采用射流雾化原理,以手捏加压驱动雾化器产生雾液;操作者给药时应注意与患者吸气同步,以求达到最佳的吸入效果。
常用的手捏式雾化器有De Velbiss 40雾化器或其仿造、改进型。
材质为玻璃或塑料。
释雾量每揿(0.0030±0.0005)ml,70%~80%雾粒直径<5μm。
操作较为简单,但需注意操作方法的准确性。
3. 超声雾化器超声雾化器通过电流的转换使超声发生器发生高频振荡,经传导至液面振动产生雾粒。
多数超声雾化产生之雾粒直径较小(1μm)、均匀而量大(相同时间内较射流雾化器释雾量大2~4倍),吸入时间过长可致气道湿化过度,对支气管哮喘或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不合适。
此外,超声作用也可能破坏某些激发物成分,尤其是生物激发物。
但利用其释雾量大的特点,可用于高渗盐水、低渗盐水或蒸馏水吸入激发试验。
(三)雾化吸入的影响因素雾化吸入是通过雾粒(携带激发试剂的载体)在支气管树及肺泡的沉积而起作用的。
雾粒直径的大小、吸气流量以及气道的通畅性均可影响雾粒在气道的沉积,从而影响气道反应性。
1. 雾粒直径最适宜的雾粒直径为1~5μm,雾粒过小(<0.5μm)不易在呼吸道停留而随呼气排出,且所携带试剂能力有限(直径为0.5μm的颗粒只有10μm颗粒的1/8000大小);而雾粒过大(>10μm)则被截留在上呼吸道,不能进入支气管树沉积而产生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