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研究进展
激发试验论文: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价值中的探讨

激发试验论文: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价值中的探讨【中文摘要】研究咳嗽是内科患者常见症状,慢性咳嗽表现单一,临床诊断病因和治疗难度较大,咳嗽的诊治不力将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因诊断不清而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既增加了患者痛苦,又加重了其经济负担。
用强迫震荡技术判断哮喘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是可靠的已经得到证实,但对其诊断哮喘的特异性及诊断标准方面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用Astograph法测定慢性咳嗽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并探讨其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方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09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1)咳嗽时间≥8周;(2)以咳嗽为主或为惟症状;(3)胸部X 线检查正常。
本研究共收集了自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期间以咳嗽为主诉242例患者,失访11例,231例患者入选,失访11例患者同纳入研究的231例患者相比,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研究方案经过医院临床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所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
操作方法参照《肺功能检查实用指南》。
1.受试者先测身高、体重,并练习至能熟练掌握配合肺功能检查要领。
采用德国耶格公司MasterScreen-PFT肺功能仪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测定3次,误差低于5%,取其最佳值;应用日本CHEST公司Astograph Jupiter-21气道反应性测定仪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测,同时记录最小诱发累积剂量(Dmin),以呼吸阻力增加到基础呼吸阻力(Rrs cont)的2倍且Dmin≤15做为阳性标准,支气管激动剂为乙酰甲胆碱。
2.根据自愿的原则,对15名Astograph法阳性患者应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APS气雾激发系统再进行标准激发试验,标准激发试验前后用脉冲震荡法(Impulse Oscillomety, IOS)测定呼吸阻抗,该测定与Astographa法激发试验间隔24小时,为避免深呼吸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按照吸入乙酰甲胆碱(Mch)、测定呼吸阻抗、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量(PEF)、再重复以上过程的顺序测定,测定结束后给予沙丁胺醇。
支气管激发试验

Severe
moderate
mild
(mg)
asthma nor m a
Histamine dose
FEV1(%)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1;68:347 平静潮气吸入诱发剂,每一浓度吸入2分钟
简易手捏式雾化吸入法
Yan K,et al。 Thorax 1983:38:760 钟南山,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87:10(5)
雾滴直径:70-80% < 5um
稀雾量:0.0030 ±0.0005 ml/puff
若FEV1 (PEF) 改变率 20% , 停止组织胺吸入。 * 为达到该组织胺剂量 , 吸入相应浓度所需的次数。
图3. Yan氏法剂量流程图
漳岛任的Astograph法
漳岛任。气道过敏性 ら新 い 诊断法 综合临床 1981;30:469
连续潮气吸入诱发剂,以强力振动技术 连续测定呼吸阻力(胸廓,肺阻力,气 道的粘性阻力)
先测基础通气功能或sGaw 30",1’,2’,4’,8’
FEV1 < 10% 加倍吸入时间 FEV1 > 10% 重复吸入时间 直至FEV1 > 15% 或
sGaw > 35%
HS激发试验的优点
价格低廉 容易配合
安全性好
怀孕妇女可以进行
特异性激发试验
药物激发试验
非特异性激发试验
改变率(%)
20 25 25 20 35 100 × 100%
10.间接性激发试验进展

第十章间接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研究进展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郑劲平一.气道反应性与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机制有许多学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气道炎症学说。
气道反应性增高(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人在病理检查时常有气道炎症存在的证据,包括粘膜上皮损伤、纤毛脱落、上皮下神经末梢裸露、气道腺体增生和杯状细胞增生、支气管腔内分泌物增多、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等,严重者可有气道重塑。
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等气道疾病的特征,测定气道反应性有助于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支气管激发试验主要适用于协助临床诊断气道反应性增高,尤其是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此外,激发亦用于对气道高反应性严重度的判断和治疗效果的分析,并可用于对气道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二.直接支气管激发试验与间接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一)直接支气管激发试验:我们需要客观的检查如气道激发试验来诊断哮喘。
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研究均采用组织胺或乙酰甲胆碱作为激发剂刺激气道。
组织胺和乙酰甲胆硷的作用相似,其效应细胞主要为平滑肌,直接作用可引起平衡肌收缩,但作用机制两者也不完全相同。
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介质,吸入后能直接刺激气道平滑肌收缩,同时也刺激胆碱能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引起平滑肌细胞收缩;后者为胆碱能药物,吸入后直接与平滑肌细胞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平滑肌收缩。
一般说来,平滑肌对这两种试剂相同剂量的刺激反应程度是一致的。
但在使用较大剂量时,乙酰甲胆碱的副作用较组胺小。
另外,组胺试验后有一短暂不应期,在此期间重复试验则支气管平滑肌不起反应,而乙酰胆碱则无此现象。
组织胺、乙酰甲胆碱试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对这两种试验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20年在临床和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方法已标准化,且较为简单易行。
方法包括2分钟潮气呼吸法、定量吸入法(Dosimeter),使FEV1较基线下降20%的累积激发浓度(PC20)或剂量(PD20)常用作气道反应性的定性及定量判断。
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均应做间隙保持 : ①缺隙内有后继恒牙, 但牙根尚未 形成 ; 缺 隙 内恒牙 胚 的牙根 已形成 12以上 , ② / 但牙
支 气 管激 发试 验在 慢性 咳嗽诊 断 中的应 用 探讨
薛玉 贤
( 州市武进人 民 医院, 常 江苏 230 ) 102
[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在慢性咳嗽诊 断中的作 用和意义。方法 对 20 年 8 06 月 一 00 1 月在门诊对因慢性咳嗽就诊的 1 例患者进行 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结果 19 21年 0 8 9 8例
计量 法予 乙酰 甲胆 碱溶 液 吸人 。
常州实用 医学 2 1 年第 2 01 7卷第 4 期
14 结果判断 支气管激发试验 中, . 气道反应性阳 性判 断指 标 : F V. P F下 降 2 %时 , 需 乙 使 E 1或 E o 0 所
酰 甲胆碱 累积 量 <1.  ̄o来判 断[I 28/Βιβλιοθήκη l m 3 。恢 复咀 嚼。
[ 考文 献 ] 参
[] 田中稳 著( 1 邓辉译 ) 咬合诱 导 [ . . M] 北京 医科大学 ・ 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 出版社 ,93 3 . 19 . 2 [] 罗颂椒 . 2 当代使 用 口腔正 畸技术 与理论 【 . M] 北京 医
科大学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96 23 19 . 4 .
隙 戴人 间隙保 持器 。 通 过在 临床 中制作保 持器 追踪调查 , 治疗 中 , 在 体会 是否 需要 保 持 缺 隙 , 摄 x线 片 , 如 下情 况 须 有
是否做间隙管理。
采用丝圈式间隙保持器对于乳磨牙早失病例起
到了维持间隙的作用 , 有利于继承恒牙在正常位置 及适时萌出, 临床效果满意。但此种保持器属非功 能性 缺 隙保 持器 , 只能保 持缺 隙 的近 远 中宽度 , 能 不
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摘要】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中的临床意义。
通过介绍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深入分析了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的优势和临床研究结果。
文章对于该治疗方法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慢性咳嗽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支气管激发试验、慢性咳嗽、经验性治疗、临床意义、应用前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原理、方法、优势、临床研究结果、探讨、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见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症等多种疾病。
虽然慢性咳嗽通常被认为是特定疾病的症状,但有些患者在排除了常见的致咳因素后仍然持续咳嗽,这种情况被称为难治性咳嗽。
慢性难治性咳嗽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目前,对于慢性咳嗽的诊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支气管激发试验是一种新的诊断工具,通过刺激呼吸道黏膜来诱发咳嗽反应,从而帮助医生进一步诊断患者的咳嗽原因。
经验性治疗是指根据医生的经验和临床症状进行治疗,而非根据特定疾病的诊断进行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原理和方法、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的优势以及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慢性咳嗽的病因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2. 探讨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对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3. 比较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与传统治疗的优劣,寻找可能的优势;4. 分析临床研究结果,从统计学角度评价治疗效果;5. 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安全性问题
部分患者在进行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未来需要加强安全性的研究和保障措 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切监测。
05
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 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新型检测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肺功能检测 设备不断涌现,如高分辨率CT、MRI 等,这些设备能够提供更精确、无创 的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支气管激发 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医学领域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可以通过这 些技术对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数 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受检者准备
受检者需提前了解试验流程,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持良好
的心理状态。
停用药物
受检者应在试验前停用可能影 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如平喘药
、镇静药等。
配合医生指导
受检者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正确配合完成各项检查操作
。
避免剧烈运动
受检者在试验前应避免剧烈运 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准备
结果分析
受试者需停用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药 物,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拮抗剂等。
根据气道反应性变化情况,判断是否 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并评估疾病的严 重程度和治疗反应。
操作过程
通过吸入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激发剂 (如乙酰甲胆碱、组织胺等),观察 受试者气道反应性变化,记录相关数 据。
02
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慢性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慢性咳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医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就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在慢性咳嗽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支气管激发试验是一种常用于支气管哮喘诊断的检测方法,通过刺激支气管黏膜,观察患者的支气管反应情况,从而判断支气管的敏感性和通透性。
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支气管激发试验也可以作为慢性咳嗽的辅助诊断方法,对于慢性咳嗽的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而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经验性治疗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由于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常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经验性治疗是指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而不是完全按照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经验性治疗可以更好地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联合经验性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患者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有时候会出现不依从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患者对于自己的疾病情况不够了解,对于治疗的效果不够满意。
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而经验性治疗则可以更好地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对患者更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样一来,患者的治疗效果会更好,治疗的依从性会更高。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518026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张清玲);510120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郑劲平)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研究进展张清玲 综述 郑劲平 审校 【摘 要】 气道高反应性(AHR )是哮喘最典型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目前仍是测定气道反应性的主要方法,为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各种不同的激发试验特点、支气管激发试验的评价指标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激发试验 支气管激发试验系用某种剌激,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再用肺功能做指标,判定支气管狭窄的程度,从而用于测定气道高反应性(AHR )。
根据激发剂的不同,常用的可分为药物试验、运动试验、蒸馏水或高渗盐水激发试验、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等。
1 各种不同的支气管激发试验特点1.1 药物试验 最常用的为组胺或乙酰甲胆碱,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
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介质,吸入后能直接剌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同时也剌激迷走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平滑肌收缩;后者为胆碱能药物,吸入后是直接与平滑肌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而使平滑肌收缩[1]。
组胺和乙酰甲胆碱均为干燥的晶体,用前需配成溶液。
溶剂可选用生理盐水或用含0.5%NaCl 、0.075%NaHCO 3的水溶液。
乙酰甲胆碱结晶嗜水性很强,原装开封后应立即称量,配成水溶液。
无论晶体试剂或其溶液均应放入冰箱保存,以免效价降低,影响测定结果。
激发试验时,可选用下述三种吸入方法之一。
①潮气呼吸法:起始浓度0.03g/L ,最大浓度32g/L ,每次潮气呼吸吸入2分钟,吸入后分别在30秒和90秒测定肺功能。
间隔5分钟后吸下一个浓度。
②定量吸入(五次深吸气)法:从功能残气位缓慢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吸气时间为5秒钟左右。
在吸气开始时同步喷出定量雾化药物。
每一浓度连续不间断吸入5次,起始浓度、最大浓度及间隔时间同上述潮气呼吸法。
③Yan 氏法:药物浓度为3.15、6.25、25和50g/L 4个级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518026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张清玲);510120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郑劲平)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研究进展张清玲 综述 郑劲平 审校 【摘 要】 气道高反应性(AHR )是哮喘最典型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目前仍是测定气道反应性的主要方法,为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各种不同的激发试验特点、支气管激发试验的评价指标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激发试验 支气管激发试验系用某种剌激,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再用肺功能做指标,判定支气管狭窄的程度,从而用于测定气道高反应性(AHR )。
根据激发剂的不同,常用的可分为药物试验、运动试验、蒸馏水或高渗盐水激发试验、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等。
1 各种不同的支气管激发试验特点1.1 药物试验 最常用的为组胺或乙酰甲胆碱,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
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介质,吸入后能直接剌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同时也剌激迷走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平滑肌收缩;后者为胆碱能药物,吸入后是直接与平滑肌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而使平滑肌收缩[1]。
组胺和乙酰甲胆碱均为干燥的晶体,用前需配成溶液。
溶剂可选用生理盐水或用含0.5%NaCl 、0.075%NaHCO 3的水溶液。
乙酰甲胆碱结晶嗜水性很强,原装开封后应立即称量,配成水溶液。
无论晶体试剂或其溶液均应放入冰箱保存,以免效价降低,影响测定结果。
激发试验时,可选用下述三种吸入方法之一。
①潮气呼吸法:起始浓度0.03g/L ,最大浓度32g/L ,每次潮气呼吸吸入2分钟,吸入后分别在30秒和90秒测定肺功能。
间隔5分钟后吸下一个浓度。
②定量吸入(五次深吸气)法:从功能残气位缓慢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吸气时间为5秒钟左右。
在吸气开始时同步喷出定量雾化药物。
每一浓度连续不间断吸入5次,起始浓度、最大浓度及间隔时间同上述潮气呼吸法。
③Yan 氏法:药物浓度为3.15、6.25、25和50g/L 4个级别。
起始剂量为3.15g/L 吸入1次(组胺剂量为0.03μmol 或乙酰甲胆碱剂量为0.05μmol ),按累积剂量倍增式吸入。
最大剂量为50g/L 吸入8次(组胺累积剂量为7.8μmol 或乙酰甲胆碱剂量为12.8μmol )。
从功能残气位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吸气时间为1~2秒钟左右。
在吸气开始时同步喷出定量雾化药物。
吸入60秒测定肺功能,接着吸下一剂量。
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较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特异性高,且副作用小。
无短期不应期。
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出现的副作用以面部潮红、头痛及声嘶为常见。
另国内中山医科大学谢灿茂等[1]以间羟胺做为激发剂对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这些患者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均为阳性)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发现间羟胺吸入哮喘患者73%呈阳性反应,而慢支患者无1例阳性,因而提出:间羟胺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区别哮喘患者和慢支患者对组胺的AHR ,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运动试验 大多数哮喘患者,在剧烈运动后,会诱发哮喘或使哮喘加重。
一般认为运动时过度通气引起气道内衬液层温度下降和水分丢失是其主要诱因。
Chatham 等认为脱水使局部渗透压增高,使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处疏松分离,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以及平滑肌痉挛。
而组胺或乙酰甲胆碱据认为主要是对支气管平滑肌直接作用,因此在理论上各种原因所致的支气管上皮的损害、上皮下神经末稍的暴露等,均可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对组胺或乙酰甲胆碱的反应性增高。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支、肺气肿等可出现对组胺或乙酰甲胆碱的气道反应性增高。
近年G auvreau 等研究则认为在运动引起支气管狭窄的患者中,其血清及痰液中的炎性指标并无明显改变,而在乙酰甲胆碱诱发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改变明显[2]。
黄克武等[3]研究发现运动试验诊断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较高,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将这两种气道反应性测定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乙酰甲胆碱吸入试验阳性的病历加做运动试验并结合临床病史对诊断和排除支气管哮喘无疑会有帮助。
肖伟民等[4]对20例健康者、118例支气管哮喘、22例过敏性鼻炎、2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运动2组胺激发试验,并与单纯运动激发试验及组胺激发试验进行比较,发现运动2组胺激发试验对哮喘患者的诊断阳性率达97.4%,特异性100%,因此认为运动2组胺激发试验对提高早期或非典型支气管哮喘的确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运动试验常用的运动器械为平板(或踏车),平板的坡度与速度可以调节,以调节运动量。
一般以氧耗(VO2)或心率决定运动量,应在2~4分钟内使VO2逐渐达30~40ml,或心率达到最大预计值的90%。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试验虽然特异性高,但哮喘患者平板试验阳性率只有60%~80%,不如药物激发试验敏感,且对成人患者,运动量过大时,有一定的危险性。
但在儿童比较常用,因为这是一种生理性剌激,容易取得儿童的合作。
试验前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有心脏病者不宜作此试验。
1.3 蒸馏水或高渗盐水激发试验 哮喘患者吸入生理盐水无反应,而吸入高渗盐水(3.6%)或低渗的蒸馏水,则可引起支气管收缩,其反应机制可能是使支气管粘膜表面液体的渗透压发生了改变。
这种内环境的改变是一种强烈的剌激,可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并可剌激平滑肌受体,使平滑肌收缩。
具体做法是将超声雾化之一端连接空气压缩泵,一端连接面罩,试验前先测定该雾化器每分钟蒸馏水雾化排出量:即先称量雾化器重量,调节空气流量为8L/min,雾化2分钟后再称量雾化器重量,除以时间即得每分钟蒸馏水雾化排出量。
受试者试验前先测FEV1,然后夹鼻经面罩潮气呼吸吸入雾化蒸馏水,其吸入量按吸入时间计算,每次吸入剂量倍增,每次吸入后30s测定FEV1,间隔2分钟后再吸入第二个剂量,直至FEV1下降值≥20%基础值,或吸入蒸馏水最高剂量达到30ml为止。
本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所需试验仪器简单,50%的患者在数分钟内即可得阳性结果,耗时短,试验时除咳嗽外,无其他副作用,尤其适用于儿童[5]。
因此值得推广。
曾奕明等[6]用蒸馏水气道激发试验对43例慢性干咳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咳嗽变异型哮喘(CV A)在慢性干咳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蒸馏水气道激发试验阳性者其气流阻塞多能在8~10分钟左右恢复,且激发过程中无一例出现重度哮喘发作的表现,仅27. 91%出现轻至中度的咳嗽。
因此认为对于基础肺功能无阻塞的慢性干咳者蒸馏水激发试验可作为诊断CV A的一种安全的重要的诊断手段。
1.4 特异性和职业性支气管激发试验 哮喘患者约有50%~70%属外源性,对某些变应原过敏。
常见的有花粉、霉菌、屋尘、昆虫以及引起职业性哮喘(系因在工作场所多次接触某种高浓度的物质,以至支气管反应性增高而发生的哮喘)的物质,如:动物皮毛、细菌、木料、棉花、谷物、甲醛、朔料制品等,因此为确定何种过敏原能引起哮喘,需直接做此种变应原的吸入试验。
段支气管抗原激发试验(SAC)是指经纤支镜将变应原注入肺内某段支气管,研究过敏性个体抗原暴露后的生理反应和继发气道炎症。
其选择的肺段常为左肺舌段或右肺中叶外侧段。
在抗原注入5分钟后和24小时后监测FEV1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或活检,检测气道炎症反应。
Calhoun等对SAC和目前抗原激发试验常用的全肺气雾剂激发(WLAC)进行了比较,认为SAC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WLAC不是直接进入肺段,不能控制抗原沉积具体位置,而SAC可将抗原准确送入某一肺段。
而不影响其他肺段。
②如果不用放射性示踪物,WLAC 极难控制实际到达气道的抗原量,这样就限制了它大剂量安全性的吸入抗原进行激发,更不便做剂量2效应关系研究。
而SAC时变应原刺激后即刻可以见到炎症介质的释放,在激发48小时后可以见到抗原剂量依赖性气道炎症反应。
③SAC不会导致迟发而持久的气道阻塞,而WLAC常导致激发48小时后持续的FEV1下降。
④SAC时应用的变应原剂量明显小于WLAC时所用剂量。
但SAC也有其缺点,相对于WLAC而言,它属于有创性检查,需应用纤支镜,需要局部麻醉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操作相对复杂,且部分患者不易耐受。
目前主要用于哮喘气道炎症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如Jarjour 等予SAC技术建立的变应性哮喘模型可增进对抗原诱导的气道炎症病理机制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对哮喘的防治水平。
2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评价指标支气管受到药物剌激后,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口径变窄。
因直接测定支气管的口径比较困难,通常是以某些肺功能指标在剌激前后的变化来间接反应支气管口径的变化。
最常用的肺功能指标为: 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肺总阻力(RL)与比气道传导率(sG aw)。
肺功能检测中sG aw降低在反映气道阻塞程度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FEV1。
FEV1虽然是临床常用的反映气道阻塞的指标,但引起15%~20% FEV1降低的气道阻塞可使sG aw降低大约50%。
文献报道以PC35sG aw作为气道高反应性的检测方法亦比PC20FEV1更敏感。
袁玉如[7]等为了解FEV1和比气道传导率(sG aw)分别作为气管激发试验反应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优缺点,对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同步进行以FEV1和sG aw作为反应指标的支气管激发试验,应用简易计算公式求算FEV1下降20%,sG aw下降35%时乙酰甲胆碱的浓度(PC20FEV1、PC35sG aw),并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PC20FEV1和PC35sG aw分别为2.73±2.92g/L和1.50±2.03g/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者相关系数r=0.738,直线回归方程PC35sG aw=0.100+0.513×PC20FEV1;PC35sG aw 明显比PC20FEV1低,其Mch用量几乎只是FEV1的一半。
提示sG aw作为支气管激发试验反应指标明显较FEV1敏感。
但亦有人试验得出FEV1和sG aw在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具有相同的敏感性[8]。
张旭华等[9]为探讨反映气道高反应性可靠的肺功能指标,激发试验时对FEV1、PEF、M M EF同步进行测定,观察三者间下降的幅度及同步性。
发现在反映气道高反应性发生部位及程度的准确性上,三者比较的结果为MM EF>FEV1>PEF。
此外,采用sG aw作为气道反应性指标只需作浅快呼吸,避免深吸气后用力呼气时的气道陷闭,以及频繁用力吸呼气导致呼吸肌疲劳而使FEV1下降,出现测试中的人为偏差,特别对于COPD患者,其小气道已受损,易于陷闭,加之呼吸肌易于疲劳,故若以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指标将难以避免测试误差,不利于CVA和COPD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