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特点_平保兴

合集下载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作者:张文静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

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

“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

“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关键词:“五四”时期;戏剧;戏剧翻译中图分类号:I23;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3-0123-04“五四”时期,许多作家不满日益变得陈腐和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借助于外力来摧垮内部的顽固势力,翻译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新文化传播媒介,他们将翻译外国文学作为一种反对旧思想、传播新文化的手段。

“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少中国新文学家就是从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创作生涯的。

戏剧翻译也不例外,尽管它的规模不及小说翻译和诗歌翻译,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同时,也诞生了属于中国自己的话剧形式。

因此戏剧翻译在文学和思想观念上对中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政治背景在这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中,为了冲破传统思想的牢笼,寻找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出路,很多进步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先进的西方世界,介绍、翻译欧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著和文学艺术作品,成为时代风尚;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学说、思潮与文化艺术流派纷至沓来。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果与革新速度_赵琳娜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果与革新速度_赵琳娜

前也有所 高 , 范 围更广 。加之外在条件 的改善 , 如 各 种报刊 、 文学社团大量 涌现 , 对我 国后来 的语言和 文
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为后来 的研究者 、 文学 和翻译爱好者 留下 了宝贵 的精神 财富 , 使得 这一时期 的翻译文学成果显著 , 革新速度加快 。
参考文献 〕 【 赵青 五四时期 外国文学翻译 成果 与革渐述略 〔
四、结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 四时期 随着 中国 向现代社会 转型逐渐觉 醒 , 他们不仅通过 填密思考 , 决定 了 自己
在动荡 中应当何去何从 , 还用 翻译外 国文学 的方式来 鼓励 国人做 出正确 的选 择 。 明确 了文学 翻译 的 目的 ,
译者多想借助外来 文学 的力量来建设 中国新 文学 。 为
有学者是完全出于 自身优 秀的文史功底和浓厚 的文学 兴趣 , 早早地开始 了翻译 。 若想将外 国文学翻译得完 美 , 译者就必须做 到了解 两国文化 , 熟练掌握两 国文 字 , 同时还要做 到领悟作 者的心态 。 每一种语言都会 烙上民族文化的烙 印 , 唯有用心体会 , 并 且清楚地 了 解两种语言 、 文化之 间的差异 才能做到既传 神而又不
学者 , 在海外留学时 , 就已开展了翻译工作 , 当时国 内的翻译文化虽未兴起 , 但由于思潮鼓 荡加之 当时学 生的身份 , 为适应 留学生 的生 活 , 适应 当地 习俗 , 必
须学 习外语 , 而翻译大量 本色的外 国文学 是最有 力的 方法 。 通解外 国普通语言文字 是学 习外 国语的要 旨所 在 , 慢慢就可以具备运用的能力 , 进而增进 知识 。 也
范围广的特点 , 这对我们 的翻译工作提供 了极大方便 。 另一方面 ,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我国学者 的素养 和专业 翻译水平都是过 去学者望尘莫及 的 。 同时 , 当时社会 也注重翻译 文学 , 翻译活动变 的具 有组织性 , 出现 了 不少报纸 、 杂志 、 出版机构 , 甚 至有文学社专 门以翻

五四时期我国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

五四时期我国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

五四时期我国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
平保兴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0(000)001
【总页数】14页(P89-102)
【作者】平保兴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55.9
【相关文献】
1.明末清初与"五四"时期我国译学思想对比及对翻译文学地位的思考 [J], 肖双金
2.论"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J], 谢莉莉
3.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J], 张松炎
4.解读“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J], 金文涛
5.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 [J], 秦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俄罗斯文学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分析俄罗斯文学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分析俄罗斯文学的特色和独特之处俄罗斯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俄罗斯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学题材和风格上,同时也受到俄罗斯历史、宗教、哲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首先,俄罗斯文学以广阔的题材为特色。

俄罗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俄罗斯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

俄罗斯文学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史诗、民间故事、历史小说、爱情小说、社会批判小说等。

其中,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是俄罗斯文学特别关注的重要题材。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出俄罗斯人民的苦难与奋斗,寄托了人民的希望和追求。

其次,俄罗斯文学的风格独具特色。

俄罗斯文学的风格多样,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其中,以浪漫主义狂放奔放的创作风格、现实主义客观真实的描写手法以及象征主义富有哲理的寓意,给俄罗斯文学带来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著名作家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都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世人。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对宗教和哲学的深入挖掘和思考上。

俄罗斯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宗教在俄罗斯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特别是正教会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深远,许多作家通过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探索,使作品具备了深度和内涵。

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罪与罚》和《地下室手记》通过对人性、善恶、罪罚的思考,展现了宗教对人生的审视和救赎。

此外,俄罗斯文学中还流传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民族文化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民间故事和传说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和情节,传承了俄罗斯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世界。

这些故事往往以寓言的方式呈现,通过想象力和象征性表达世界万物的真理。

这使得俄罗斯文学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俄罗斯文学以其广阔的题材、多样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其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旨在通过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主体的构成和姿态三个方面浅谈五四时期翻译的特点。

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翻译选材;翻译主体abstract:as a typical period,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special in the period of may 4 th .this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ra,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and the composing & attitud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 body.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period of may 4 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y 4 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main body;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中国翻译从佛经到科技著作再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案本而传”到“忠实”、“对等”再到“文化转向”,翻译标准的重心也多次演变。

无论是翻译的文本还是评判的标准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翻译的时代性也因此而得以突显。

“五四”时期俄苏文学的译介的特点

“五四”时期俄苏文学的译介的特点

“五四”时期俄苏文学的译介的特点【摘要】“五四”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分水岭,而新文学运动作为其先声是“五四”运动精神上的领导者,而新文学对于俄苏文学的借重更是在很大程度上点燃了中国文学彻底革新的熊熊烈火,本文即是以“五四”时期中国对于俄罗斯文学的译介特点的分析,揭示了那个时期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文学译介的特点和由译介而进入研究的过程。

关键词:译介人道主义同情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是这一运动的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17年倡导期始到1927年形势骤变止,文学革命大至经历了十年的历程,也是中外文学大交流、大冲撞和大融会的十年。

也从此开始,出现了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国极一时之盛”的局面。

对于俄罗斯文学的引进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的特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的中国无产阶级以极大的启示,而俄罗斯文学以最为生动的形式改变着有着开阔眼光的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改造中国的认识。

所以“五四”时期对于俄苏文学的介绍必定也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五四”高潮前夕中国文坛视野中的俄国文学“五四”运动前夕,冲决旧制度旧文化的思潮如决堤之水不可抑止,这种新思潮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俄苏文学。

在这一节中,主要以具体的文学史来说明在“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田汉、瞿秋白、茅盾等以自己的对于俄苏文学的论述表明了对于俄苏文学先进性、深刻性和人道性的认识。

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他们对于俄苏文学的介绍主要是基于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和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并非是就文学谈文学的,或者可以说他们是为了改造旧思想而去认识、介绍俄苏文学的。

二.1917-1927: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学革命十年是中国新旧文化的重要转型期,在这十年中中国文坛“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愿望特别强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前所未有的“俄罗斯文学热”喷薄而出。

论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特点_平保兴

论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特点_平保兴

论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特点平保兴 内容提要 本文所讲的“五四时期”,指从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到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止。

这是本文所研究的一个时间范围。

本文着力于翻译研究,探讨我国译介俄国文学中的五个新特点。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俄国文学 翻译特点 五四时期,我国出版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而俄国文学作品为当时翻译过来的各国文学作品之首。

据笔者统计,在近四年间,我国文学界共翻译了36位俄国作家的作品总共230种(这里重译的作品不计在内)。

这一数量远远超过了五四前约18年翻译的105种(即1900年至1917年11月)。

在这230种作品中,最多要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计65种。

其次是契诃夫的作品,计43种。

不仅如此,它还大大多于阿英的统计数字。

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索引》(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第六部分《翻译编目》收录1917-1927年间的译作225种,其中理论25种,文学作品200种,文学作品中除总集13种外,俄罗斯文学作品65种,法国31种,德国24种,印度14种,日本12种。

由此看来,从1917-1927年间的俄国文学的译作远不止阿英所说的这个数字。

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以上的作品数量可知,本时期中国翻译界在俄国文学的翻译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今天看来,这恐怕连当时的译家们也难以料到的。

此外,据笔者统计,当时从事俄国文学翻译的译家有八十多人,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林纾、鲁迅、周作人、郑振铎、耿济之、胡适、瞿秋白、刘半农、胡愈之、茅盾、孙伏园、梁实秋等人;也有些是现代读者较陌生的,如沈性仁、陈家麟、沈颖、宋介、瞿世英、风亭、邓演存等等。

他们在自己翻译的田地里,默默地辛勤耕耘,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观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翻译,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在数量上大大地增加了,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因而赋予了这一时期文学翻译新的内容。

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特点与卓越之处

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特点与卓越之处

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特点与卓越之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创作成就。

它以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物描写、思想性的深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卓越之处。

首先,俄罗斯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俄罗斯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宗教和社会变革为俄罗斯文学带来了独特的背景和题材。

这些题材涉及到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方方面面,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命运和情感。

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以及尼古拉·戈戈尔的作品《死魂灵》都以描绘俄罗斯人的命运和道德为主题,反映了俄罗斯文学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其次,俄罗斯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

俄罗斯文学家善于刻画复杂而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迪翁·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被描绘得十分鲜活,并通过他的行动和思考反映了罪恶、赎罪和道德等主题。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使俄罗斯文学具有强烈的心理描写特色。

俄罗斯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思想性的深度。

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对人类存在、社会问题和道德价值的探索。

这与俄罗斯悠久的哲学传统有关,俄罗斯文学中融入了哲学和道德思考的元素。

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地下室》通过揭示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的问题,探讨了人类的局限和迷茫。

这种对思想问题的深刻探索赋予了俄罗斯文学以深度和哲学性。

此外,俄罗斯文学还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

在俄罗斯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政治的动荡给文学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他们通过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作品《母亲》通过描述一个贫苦工人家庭的生活,揭示了沙俄时期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不公,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特点平保兴 内容提要 本文所讲的“五四时期”,指从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到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止。

这是本文所研究的一个时间范围。

本文着力于翻译研究,探讨我国译介俄国文学中的五个新特点。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俄国文学 翻译特点 五四时期,我国出版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而俄国文学作品为当时翻译过来的各国文学作品之首。

据笔者统计,在近四年间,我国文学界共翻译了36位俄国作家的作品总共230种(这里重译的作品不计在内)。

这一数量远远超过了五四前约18年翻译的105种(即1900年至1917年11月)。

在这230种作品中,最多要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计65种。

其次是契诃夫的作品,计43种。

不仅如此,它还大大多于阿英的统计数字。

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索引》(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第六部分《翻译编目》收录1917-1927年间的译作225种,其中理论25种,文学作品200种,文学作品中除总集13种外,俄罗斯文学作品65种,法国31种,德国24种,印度14种,日本12种。

由此看来,从1917-1927年间的俄国文学的译作远不止阿英所说的这个数字。

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以上的作品数量可知,本时期中国翻译界在俄国文学的翻译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今天看来,这恐怕连当时的译家们也难以料到的。

此外,据笔者统计,当时从事俄国文学翻译的译家有八十多人,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林纾、鲁迅、周作人、郑振铎、耿济之、胡适、瞿秋白、刘半农、胡愈之、茅盾、孙伏园、梁实秋等人;也有些是现代读者较陌生的,如沈性仁、陈家麟、沈颖、宋介、瞿世英、风亭、邓演存等等。

他们在自己翻译的田地里,默默地辛勤耕耘,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观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翻译,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在数量上大大地增加了,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因而赋予了这一时期文学翻译新的内容。

概而述之,有如下几个特点:1.文学翻译作品体裁的多样性。

五四前,翻译的105种俄国文学作品中,主要是小说,其次为散文和寓言。

从文学体裁来看,它们没有包含作品的所有形式。

而五四时期,翻译的俄国文学作品的体裁在五四前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表现为小说、诗歌、文艺理论、研究性论文和戏剧。

瞿秋白译的莱蒙托夫的《烦闷》,耿济之译的普列谢耶夫的《往前》、苏里科夫的《我的道路黑暗,真黑暗》,宋介译的高尔基的《赞lenin》,是本期翻译的诗歌的代表作,虽说其数量不多,但填补了前一时期俄国文学翻译中的空白,因而弥作珍贵。

此外,托尔斯泰著名的理论之作《艺术论》,首次由耿济之译了过来,并于19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俄国作家的文学理论著作。

与此同时,震赢译了史拉美克的《罗素与高尔基》,耿济之译的托尔斯泰的《我们要怎么办呢》,郑振铎译的高尔基的《文学与现在的俄罗斯》,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并不多见的论文。

另外,戏剧的翻译较为引人注目。

译家们都纷纷“抢译”俄国名家的名剧,比如,果戈理的独幕剧《仆御室》(瞿秋白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耿济之译);托尔斯泰的《黑暗之势力》(耿济之译);契诃夫的《樱桃园》(吴立译)、《海鸥》(郑振铎译)、《万尼亚舅舅》(耿式之译)、《伊万诺夫》(耿式之译);屠格涅夫的《村中一月》(耿济之译),等等,数量之多,当时在俄国文学翻译史上也是空前的。

在被翻译过来的众多的俄国作家中,托尔斯泰的65种作品译成了中文,其中大多为小说。

在这些小说中,较为代表性的作品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童年》、《少年》和《青年》等。

这些作品有一个或两个中译本。

林纾、陈家麟合译了9篇小说,为译托氏作品最多的译家,也是用文言文翻译文体的末代译家。

总之,翻译作品体裁的多样性,是五四前俄国文学翻译所望尘莫及的,又是五四时期俄国文学翻译的一大特点。

2.文学翻译活动明确的目的性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当时,无论是新青年社,还是文学研究会,都从“足救时弊”,改造社会、创造新文学的目的出发,来开展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的活动。

1921年1月10日的《小说月报》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宣言,如“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西洋文学变迁之过程有急须介绍与国人之必要。

”“译西洋名家之著作,不限于一国,不限于一派,说部,剧本,诗,三者并包。

”“写实主义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而同时非写实的文学亦应充其量输入,以为进一层预备”,等等,不一一而述。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外国文学之目的和要求。

此外,当时各种文学社的成员大多是译者,又是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目的性看得最清楚。

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说:“西洋文学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

”他认为,建设新文学的办法“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1922年,茅盾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一文中也这样指出:“……我觉得翻译家若果深恶自身所居的社会的腐败,人心的死寂,而想借外国文学作品来抗议,来刺激将死的人心,也是极应该而有益的事。

”他又说:“我是十二分的憎恶`猪一般的相互吞噬,而又怯弱昏迷,把自己千千万万的聪明人赶入桌子底下去'的人类,所以我最喜欢诅咒那些人类的作品,所以我极力主张现代的写实主义作品。

……我以为在现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最大的急务是改造人们使他们像个人。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里,中国作家应当借鉴和学习外国作家表现生活的作品。

1921年,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为此指明了方向,他说:“如在进一层观察,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向新进取的青年,思想上冲突厉害,应该有易卜生的《少年社会》和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一样的作品来表现它;迟缓而惰性的国民性应该有冈察洛夫(A cont-charov)的《奥勃洛摩夫》一般的小说来表现它;教育界的蠹虫就应该有像梭罗古勃的《小鬼》里的披雷道诺夫来描写它;……这样的反映时代的创作现在还不能看见。

”周作人认为,译介外国文学之目的在于“扩大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人的文学》)。

”“以前选译几篇小说,派别并非一流。

因为我的意思,是既愿供读者的随便阅览,又愿积小成多,略作研究外国现代文学的资料,所以译了人生观绝不相同的梭罗古勃与库普林,又译了对于女子解放问题与伊孛生不同的斯忒林培格(《点滴》)。

”其实,几乎所有的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外国文学译者,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目的性都有自己的阐述。

因此,和其它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样,明确的目的性也是这一时期俄国文学翻译的一大特点。

3.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式,是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又一特点。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林纾、陈家麟和陈大镫为代表的老一代翻译家。

二是以鲁迅、周作人、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茅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和翻译家,他们成为这一时期翻译的主力军。

这两类翻译家组成了俄国文学翻译的队伍。

他们有的懂外语,有的则不通。

懂外语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从俄文翻译,如瞿秋白、耿济之等人。

另一种是从其它语种转译,鲁迅、周作人、郑振铎、茅盾等人都是如此,正如胡适在《短篇小说集》(亚东图书馆1933年)中所说的一样:“契诃夫的两篇是我想选译一部契诃夫小说集时翻译的;……我深感近年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多是间接从译本里重译,很少是直接翻译原文的。

”文中,胡适所指的“近年”与五四时期相去甚远,但此话的确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此外,像林纾这样不通外语者,只能与人合作翻译。

他们采取的翻译方法大多是“意译”或“译述”,译文多采用文言,如他翻译的托尔斯泰的《恨缕情丝》、《现身说法》、《高加索之囚》、《球房纪事》等。

其翻译中的问题,正如1919年王敬轩、刘半农在《文学革命之反响》中所说的那样:“……谬误太多,把译本和原本对照,删的删,改的改,`精神全失,面目皆非'。

……所以译书的文笔,只能把本国文字去凑就外国文,决不能把外国文字的意义神韵硬改了来凑就本国文。

”这就是意译或译述弊端之所在。

其实,五四时期这类译家为数不多,而且从整体上来看,翻译作品的数量也较少。

直译为这时期主要的翻译方法之一。

1980年,茅盾在自己编选出版的译文集序言中说:“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用白话文翻译。

翻译的人很多,有的好,有的差,但多数人开始认真注意`信、达、雅'了。

`直译'这名词,就是在那时兴起的,这是和`意译'相对而说的,就是强调要忠于原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达到`达'和`雅'。

鲁迅就是积极主张`直译'的,并且自己做出了榜样。

”其实,不光鲁迅一人,而且有周作人,他俩早在译《域外小说集》时,就将“直译”观贯穿于自己的翻译实践之中。

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有如下的文字:“译亦期勿失文情。

”甚至连“人地名悉如原音,不加省节者,缘音译本以代殊域之言,留其同响;任情删易,即为不诚。

故宁拂戾时人(《域外小说集略例》)。

”至五四时期,他俩也不改这一方法。

严格的说,周作人是主张直译而见诸于文字的第一人。

1920年,周作人在《点滴》中这样说:“我以为此后译本,应当竭力保存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逐字译,不得已也可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

但我毫无才力,所以成绩不良,至于方法,却是最为适当。

”这里不难看出,“逐字译”和“逐句译”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译。

只要我们看看他在《新青年》上的译作,如《晚间的来客》、《皇帝之公园》、《童子lin 之奇迹》、《铁圈》等小说,就可清楚地明白。

他的这一主张始终如一地贯彻于那时自己的翻译作品之中。

关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郑振铎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1920年,他在《我对于编译丛书底几个意见》一文中说:“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

然若字字比而译之,于中文为不可解,则亦不好。

而过于意译,随意解释原文,则略有误会,大错随之,更为不对。

最好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而胡愈之和茅盾在这一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看法。

胡愈之认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忠实细致态度”和保存“原作长处”的条件。

1920年,他在《近代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中指出:“……以及俄国名家的作品,都应该拣要紧的翻译。

翻译的时候,须先懂得作者的身世派别,和他的特长;并且要用细心的态度,不至埋没原作的长处。

”这里,“原作的长处”,也就是指原作的“神韵和风格”,那时开始受到了重视。

在茅盾看来,直译应当忠实原文,反映原作的风貌。

他在1980年编选的译文序言中进一步说道:“当然,我以为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