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

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

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以刘少奇为首,以“新文化”为口号,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行新民主文化。

在五四运动时期,翻译西方文学是运动参加者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海量西方著作在中国出现。

英美作家的著作,尤其是大量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品,被翻译为中文版本,由运动参加者发表在新建立的《新青年》与《求是》等期刊上,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引发了新的思想变革。

五四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正式进入中国,其中包括波柳、米开朗基罗、狄更斯、雨果、塞林格等各国作家,他们的著作被翻译,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贡献。

五四时期的译者,不仅有熟悉欧洲文化的学者,还有一些具有新文化运动主张的优秀学生。

他们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改革和变革的灵感,将欧洲先进思想翻译成中文,使西方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

此外,在五四时期的翻译运动中,来自海外的译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海外译者贡献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翻译,其中包括上海的庞梅尔,是第一位翻译狄更斯的中国人,墨西哥的黄梅尔等。

他们把狄更斯的经典小说《双城记》、《石像鬼》等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对狄更斯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四时期,毛泽东、鲁迅等运动参加者也参与到了西方文学翻译的运动中来,鲁迅曾经说过:“藉着西洋的作品,深深地把清代的蒙昧给驱除出去,把近代文学加以引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叫中国文学实现不被外国文学凌驾的胜利。

”他们也把自己的新文化观点和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了翻译工作当中,植入了新的文学思想。

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翻译活动,把西方文学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新的思想样本,引领了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推行了它的新民主文化。

五四文学翻译的开拓和完善,也使西方文学走入了中国的每个家庭,使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交流。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作者:赵洁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7期摘要:笔者以三次翻译高潮为时间主线,分别总结了每个阶段的译名问题,列举了译家、译论及目前对这些译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学习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珍惜、学习前辈们的成就和贡献,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翻译高潮;译名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趋广泛,从而使英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

此外,新文艺、新科技以及新理论的发展也为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语言素材。

但是,因源语创新、语言表达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问题,大量词语在汉语当中是难以用现有词语进行翻译的,从而给目前的翻译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重谈译名问题有助于解决新词汇不断涌现给翻译带来的各种难题,对指导日益增多的翻译实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于译名的论述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春秋谷梁传》中记录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这正是对译名问题的原则指示。

之后的2000多年来,有关译名问题的论述几乎贯通整个中国翻译史,在中国翻译研究中占的比例很大。

直至今天,新词的翻译仍然是众多翻译者讨论的话题。

我国的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笔者现结合三次翻译高潮讨论译名问题。

一、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构成了我国古代翻译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国唐代的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即在五种情况下要采用音译的方法,探讨了译名问题。

第一为“神秘故”,也就是有着很多十分神秘的内涵。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把握将其自身的意义借助汉语表达出来,那就不必翻译。

比如“国际歌”当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翻译。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翻译这首歌的歌词时,没有找到非常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其应有的含义。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作者:何斌慧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

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统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与现在理解的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

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

而东汉一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在此间,我国不但通过大量翻译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同时还通过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奠定了东亚文化大国的地位。

也许是唐朝时期中国鼎盛的文化和对外交流盛况太过耀眼,在宋元时期并没有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译著,翻译方面乏善可陈。

但是,被四面包围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与外界的交流没有中断。

尤其是元朝时,疆域的不断扩张不但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辐射的范围,使得火药、印刷术等都传到的欧洲。

也为明清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始于明朝后期。

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围而言,远远超过以往。

不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这样的近邻和中国交流频繁,甚至远达西欧国家,官方、民间都有交往。

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皆起过作用。

翻译的历史概述

翻译的历史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审视和考察翻译。

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笔译活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翻译史上共出现了五次高潮,我们以翻译史上的这五次高潮来探讨翻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内政治混乱,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又滋扰边境,内忧外患,普通民众无力通过现世渠道改变这一切,自然将关注投向了异域传入的思想。

佛经的翻译导致了佛教的传入,引进了一种新的东方思想。

佛教中的忍让思想、来世思想和色空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对老百姓起到了一种镇静作用,弱化了老百姓对统治的对抗心理。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协调阶级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历代统治者不断遣人取经,设立译场,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

佛经翻译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在世界翻译史上都是少见的。

仅自汉至唐早期,已译出经传3616部,8641卷。

①中国佛教史记载,有大量佛经翻译是由政府支持的,虽然自南北朝至隋代有个别君主的确是佛教忠实信徒,但他们只占极少数。

佛经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历代封建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需要分不开。

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完成了由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近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继获得迅速发展。

与欧洲各国相比,在明末清初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制度下,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

而此时耶稣会的传教士来华从事宗教活动,传教士把科技翻译活动作为其传教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

一些具有西方科学知识的士大夫,先后帮助耶稣会的传教士进行译述工作。

科技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治学上的浮泛,一改宋明理学的空疏之弊,走上实学之路。

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与社会文化

中国翻译史的四次高潮与社会文化
文 学异 ・文化点参
中 国 翻 译 史 的 四 次 高 潮 与 社 会 文 化
罗飞
( 安 外 国语 大 学 , 西 西 安 70 6 ) 西 陕 10 1
摘 要 : 译 作 为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它 的 出现 和 发展 与 特 定 的 社 翻 会 文化 息 息 相 关 。 本 文在 总 结 几 次翻 译 高潮 的基 础 上 , 述 了翻 论
的。
这样 的划分 有利 于分析 翻译与社 会文 化之 间的相互 作用 。
四次翻译 高潮 使得 翻译不再 是“ 辫” “ 婆” 摆脱 了翻译 只 小 或 媒 , 是一种交流工具 的浅显认识 。接下来 , 重分析这一次次的高潮 着 对于社会 文化 的发展与变迁有着怎样 的影 响, 以及 每一 次翻译 高
需要 条件 , 展 需 要 社会 土 壤 ; 过 来 , 发 反 翻译 事 业 的发 展 也 滋 养 了
翻译 作 为 人 类 的 一 种 交 流 活 动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纵 观 中 国
几 千年 的翻译史 , 人们 的认 知水平 、 社会 文化发展 状况 以及 其他 种种 因素的发展变化 , 不 同程度 上推 动着 翻译 这项 活动 的发 在
后 日益 形 成 鲜 明的 对 比 , 是 科 技 翻 译 出现 的 历 史 要 求 。 这
经过 了上千 年 , 人们 对翻译有 了正确 的认识 , 那么在不 断修
正 对 翻 译 的认 识 当 中 , 译 作 为 一 项 跨 文 化 活 动 又 经 历 了哪 些 起 翻 伏 ?以 及 这些 起 伏 又是 如何 产 生 以及 对 当 时 的 社 会 又 有 怎 样 的 影响?
潮 又 对某 个 特 定 时 期 的社 会 文 化 发 挥 着 怎 样 的作 用 。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五四”时期中国的翻译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五四”时期中国的翻译

文 学真 正成 为 “ 的 ”文 学 人 。五四 时期文 学革 命者们 已 开始 意识 到, 文学 不能再充 当载封建之道 的工 具,文学也不是 “ 闲”的 ,而 消 必须 的反 映现实生 活,必须 写人 ,特别是 写普 通的平凡的人 ,反映平 民百姓 的生 活。林译之所 以受到诸 多责难 ,原 因有 多种 。本身不懂外 语, 依赖合作者 的口述进行笔译是其一 ,但关键还在于他与别人合作 的译本不少是 冒险 ,凶杀 ,探案一类迎合市 民趣味的消遭之作 ,而这 正 是五 四以后 的文坛 所反 对 的 。这一 时期 ,旧的文 学传统 已经打
着重要的地位 ,这 时的翻译往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这时的翻译积 极参 与一级模式的建立 。例如 ,鲁迅是典型的代表。在 《 “ 译”与 硬 “ 学的阶级性 ” >里 ,他谈 到 自己的翻 译时 ,也说是 “ 文 按板规逐 句 ,甚而至于逐字的译 ”。从鲁迅的语气看来 , “ 逐字译”是最好的 翻译方法 ,因为只有这样的 “ 逐字译”才可能做到鲁迅在 翻译动植物 名称时所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把 字面上看到的意义 直接翻 译出来 ,同 时也能做到文句上的直译 , 就是保 留原文的句式 ,语句 的次序也无需
学 术 研 讨
_ - 曩
1 j 年篡l 期


从 多 元 系统 论 角 度 看 “ 四 ” 时 期 中 国 的 翻 译 五
王 慧 丽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2 0 级 研 究 生 班 ) 08
摘 要 Ima E e — o a通 过 观 察 翻 译 对 社 会 的影 响 而提 出 多元 系 统理 论 , 对 翻 译研 究 产 生 了很 大 的 影 响 ,在 现 代 翻 译 学 中 占 t r vn Z h r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马婕(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71000)摘 要: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现代翻译;语言与文化;作用与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42-03一引言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每一次人类思想史的进步与发展都伴随翻译的身影与脚步。

我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作为翻译史上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现代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裂变和思想革命。

五四时期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

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在译介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体系。

而译者在翻译的语际间交流和语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2-04-01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新文化时期翻译特点及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CX001)。

作者简介:马婕(1990-),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推动和繁荣了我国的语言文学创作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不仅扩大了国人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领域,而且直接推进了中国的文学改良和新文学的建设。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丰富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同时,“五四”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敦促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民族救亡和国家建设,文学翻译在“救亡启蒙”的氛围中得以发展、繁荣。

(一)翻译范围扩大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历史发端于五四时期。

随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拓展,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呈现出繁荣景象。

据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统计,1917-1927年间出版译作共225种,其中理论25种,作品总集13种,其余分国别译作共187种,其中俄罗斯文学作品65种,法国31种,德国24种,英国21种,印度14种,日本12种。

这个数字并不完全,刊行在报刊杂志上未能搜集成单行本的还有很多。

据王建开先生统计,1919-1949年的30年间,我国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达4499部,其中在1919-1927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已达437部。

[1]与晚清时期译者的工作形式不同,五四时期的译者们组建或参与了不少社团,如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并创建了各种刊物,如《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创造季刊》等。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形成了翻译队伍和不同翻译流派。

这些社团在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文学翻译活动。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文学翻译活动,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15—1917年是第一阶段,侧重欧洲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的翻译;1918—1921142年是第二阶段,也是《新青年》翻译文学的发展阶段,出版了“易卜生号”,注重介绍俄国、日本和弱小民族的文学。

《新青年》的译者,大多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们翻评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是借此引入新思想、新文学,改变旧文学。

茅盾也曾提到:“那时新青年杂志自然是鼓吹‘新文学’的大本营,然而,从全体上看来,《新青年》到底是一个文化批判的刊物,而新青年社的主要人物也大多数是文化批判者或以文化批判者的立场发表他们对它学的议论。

他们的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他们是站在反封建的自觉上去攻击封建制度的形象作物——旧文艺。

”在9卷《新青年》中共刊载11个国家的33部作品的译文,其中俄国文学作品8部、法国6部、英国5部、日本4部、美国2部、波兰2部、挪威2部、西班牙1部、爱尔兰1部、丹麦1部、印度1部。

[2]可以看出,译者青睐的或者是那些弱大国及弱小国作品,或者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发达国的作品,这与他们文学家的身份、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目标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这种倾向,在俄国作家之外,法国的莫泊桑、龚古尔兄弟等批判现实主义或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对五四译者显示了它们魅力,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等民族主义作家更不例外。

此外,安徒生、王尔德等的童话受到欢迎。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

翻译范围急剧扩大,由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和文艺理论的翻译。

该时期较有系统的介绍世界文学潮流,派别和文艺理论等。

突出的是对俄罗斯和其他民族的文学以及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共翻译了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200余种作品;瞿秋白时最早把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介绍到中国的译者;茅盾作为五四文化运动先驱者,着力译介俄国文学和弱小民族文学;郭沫若对德国文学译介成就突出,翻译爱尔兰约翰·辛格全部译作,填补中国翻译文学史的空白等。

(二)翻译推出了新的文学体裁“五四运动”后,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词汇和语法结构,促使白话文发展成熟,并给中国引入了自由诗,散文诗和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

此时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对中国的一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拓展了文学题材,如当时许多作家受译介作品的影响,模仿外国文学中爱情故事、侦探推理、妇女解放等内容,作为他们的创作题材,创作出与译作有某些相似的作品,就像《水浒》《红楼梦》的结体运笔受到《华严》的影响一样,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受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玩偶之家》被译介到我国后,胡适先生摩仿写出了爱情小说《终身大事》,塑造了中国的第一个“娜拉”。

[3](三)翻译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中国现代文学新的样式的诞生和发展,如新诗、白话小说、话剧等,都和翻译活动息息相关。

该时期对外国小说的翻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的变革,而且对整个现代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旧小说的章回体逐渐被打破,作家们开始采用西洋小说的形式。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新的文学形式,如新诗和话剧,以及新诗标点的引进,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杂志,成为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主要阵地,当时介绍过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莫泊桑等人的小说,易卜生和王尔德等人的剧本。

特别是“易卜生专号”,翻译介绍了《娜拉》等剧本,这对当时反对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都起了不小的作用。

林纾先生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彻底摆脱了传统小说的章回体的束缚,并且保留了其中部分日记体;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提倡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4]1918年4月,胡适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用口语白话翻译的苏格兰女诗人林塞的《老洛伯》,开创了现代新诗之先河;话剧的产生更是直接脱颖于翻译文学。

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一开始上演的剧目就是根据翻译小说改编的剧本《茶花女》和《黑人吁天奴》。

三“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促使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五四运动”之后的翻译,通过译介国外优秀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革命性的影响,并且发展了现代汉语语言,从而创造出了更优秀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一)翻译孕育了新思想,介绍了新知识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封建主义的运动,推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五四”时期萌发的以引进新思想、新语言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6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罗家伦合译的《娜拉》、胡适先生的《易卜生主义》等作品,一时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对“五四”时期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易卜生作品中强烈的批判意识、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等创作手法以及宣传妇女解放的政治诉求、提倡写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闯将们的心声,一时掀起一股“娜拉热”。

[5]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翻译在思想观念上猛烈地冲击了传统文化中腐朽的保守势力,冲破了传统文化的壁垒。

1918年,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发表《Bolshevism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首次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引起国人尤其是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极大反响。

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被相继译介到国内,一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热潮。

革命的理论的传播,推动了中国人143民的思想大解放,为创立中国共产党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做好了准备。

(二)翻译理论体系形成新局面“五四运动”之后,翻译理论上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蓬勃发展的白话文运动,促进了翻译文体的彻底革命,从而推动了传统翻译思想的重大转折。

开展了关于白话文“直译与意译”的讨论,关于“信与顺”和“神似与形似”翻译标准的讨论[6],形成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思想。

新文化革命主将鲁迅赞成“硬译”,“一面当然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风姿”;林语堂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瞿秋白与鲁迅的通信中,提出翻译遵循的三原则;朱生豪注重保持原作的“神味”“神韵”;傅雷提出了著名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观;钱锺书的“化境说”等[7],形成了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思想,对我国的文化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三)翻译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完善和发展在“五四”之前,翻译多注重于宗教文化,例如大量经书的翻译,还没有真正影响到汉语言的改变。

但在“五四”时期,对外国著作的翻译,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催生了白话文运动,积极推进了汉语言的发展,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的文学语言。

中国传统小说虽然也是白话,但他属于“书本白话”[8],基本还是文言文与白话相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