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现代性_任淑坤

合集下载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作者:张文静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

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

“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

“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关键词:“五四”时期;戏剧;戏剧翻译中图分类号:I23;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3-0123-04“五四”时期,许多作家不满日益变得陈腐和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借助于外力来摧垮内部的顽固势力,翻译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新文化传播媒介,他们将翻译外国文学作为一种反对旧思想、传播新文化的手段。

“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少中国新文学家就是从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创作生涯的。

戏剧翻译也不例外,尽管它的规模不及小说翻译和诗歌翻译,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同时,也诞生了属于中国自己的话剧形式。

因此戏剧翻译在文学和思想观念上对中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政治背景在这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中,为了冲破传统思想的牢笼,寻找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出路,很多进步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先进的西方世界,介绍、翻译欧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著和文学艺术作品,成为时代风尚;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学说、思潮与文化艺术流派纷至沓来。

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

五四时期女性翻译家研究[摘要]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新青年》刊行的薛琪瑛译作《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分析女性译者从文本选材,加写序言和翻译策略上女性意识的凸起,以及在男女平等、新式婚姻观和新女性形象上女性主见的张扬。

[关键词]五四时期女性主义翻译王尔德戏剧女性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新兴的翻译理论中引人瞩目,性别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目前我国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还停留在梳理和介绍阶段。

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促进,对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而女性译者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文化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和强国保种紧密相连。

女性译者作为新时期女性的代表,突破传统对女性的禁忌,从家庭生活,走向公共生活领域。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文学唯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他的四部戏剧皆以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为背景,他对世俗社会的反叛精神,他对自由不断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大胆的抨击,适应了五四思想的需要。

他的戏剧多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及伦理道德等,这与五四启蒙话语关注的问题一致,他戏剧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恰恰正与五四时期试图塑造的新女性形象一致。

她们把王尔德戏剧的翻译当做是争取女性平等和独立人格的手段。

在以男性为主的戏剧汉译中,王尔德戏剧翻译出现了两位女性译者,薛琪瑛的《意中人》和沈性仁的《遗扇记》。

一、五四时期女性译者的崛起五四时期在救亡和启蒙的大潮中,女性被推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们被赋予了强国保种和振兴民族的双重历史责任。

当时男性启蒙思想家认为,女性文化知识的缺乏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一在《女子世界》的发刊词中更是强调:女子者,国之母也。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题材选择研究--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例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题材选择研究--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例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题材选择研究———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例■李 涛/四川外国语大学摘 要:“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都积极从事文学翻译活动,促进了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发展。

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他们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学研究会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而创造社以浪漫主义题材为主。

这不仅仅是由于“五四”时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两个社团成员对待翻译题材选择的思想观念不同,也就是两个社团成员的主体性不同。

关键词:“五四”时期 文学翻译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主体性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西方列强的入侵促使仁人志士们开始向西方学习,经过学习西方器物和西方制度之后,更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将外国文学文化引进中国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文学翻译工作此时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文学社团的成立不仅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文学翻译的开展,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在促进文学翻译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但它们在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上,却有着不同的实践。

一、文学研究会翻译题材的选择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以《小说月报》作为他们的机关刊物,翻译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重点介绍了俄国、法国、北欧及“被损害民族国家”等现实主义因素较强的作品,介绍世界文学潮流、派别、文艺理论和文学发展概括等,先后刊出了俄国文学、法国文学、被损害民族国家等专号,同时还刊出外国著名作家如安徒生、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罗曼·罗兰等专号。

《小说月报》发表了大量译作,据统计,从1921年1月出版的第12卷第1期至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第17卷第12期,《小说月报》发表的译作仅俄国文学就有33种,法国文学27种,日本文学有13种,印度文学有6种,英国文学有8种。

①此外,文学研究会还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系统介绍了俄国、法国、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的作家作品近百种。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学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学

吉安片赣语与周边方言的比较研究 近现代西班牙传教士文献中闽台语言文化资料的发掘整理及其传播史研 究 四川湘语与西南官话接触演变研究 吴语处衢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泰国汉语云南方言调查比较研究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西北回民汉语方言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中东主要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消费”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研究 新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微观语言规划研究 藏汉英性别语言中的女性地位异同研究 多方言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活研究 汉语性别成分的语序变化规律研究 十九世纪英文汉学期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研究 新市民语言市民化的模式研究 多模态视阈下的国防话语研究 国家语文政策视野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研究 基于评价理论的网络司法舆情话语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医患话语冲突与弱化的多模态研究 国际标准视野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等级标准研究 汉语儿童应答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 基于口语语料库的汉语儿童话语标记早期发展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古罗马长诗《物性论》与西方思想史研究 英语十四行诗的艺术传承与历史演变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汉语语块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语法、语义、韵律的互动研究 语义—句法互动的定量分析研究 基于认知的英汉语法转喻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态建设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意义发现理论建模研究 区域通语视角下江西地方戏曲音韵研究 殷墟甲骨文与战国文字结构性质的比较研究 历代辞书疑难故训考辨与研究 上古汉语复句研究 现代汉语特殊定中结构的认知加工研究 基于统计模型和概率评价的司法语音研究 中美关系危机话语的互文性与对话性比较研究 中国朝鲜语方言地图集 湘西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 现代晋语的形成及其与宋元通语和唐五代宋西北方音之间的关系研究 原侗水语调查记录语料的整理研究与古音构拟研究 “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 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语用推理研究 19世纪来华传教士记录的官话方言及其历时演变研究

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动因

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动因
俄 国十 月革命 推动 了 中国先进 分子 从资 产 阶级 民主主 义 转 向社 会 主 义 的新 发展 .开 辟 了 无产 阶级 革 命 的新 时 代 。虽 然 当时 的 中 国经济 落 后 、制 度 昏庸 、文 化腐 朽 .但 在 社 会 主 义 思想 的影 响 下 ,我们 也 可 以实 现 解 放 、发 展 和 富 强 。这是 十月 革命 给 予我 们 的启 示 .如今 俨 然得 到 了掷地 有声 的证 明。 由于思 想 观念 截 然不 同 .社会 主 义 国家 在诸 多领 域 与帝 国 主义进 行 强有 力 的抗 争 作 为社 会 主义 国家 的典 型代 表— — 俄 国宣 布放 弃 在 中 国攫取 的一 切特 权 .号 召用 全新 且平 等 的态 度对 待 中 国 这 一行 为加 深 了人 们对 社会 主义 的“好 感 ”.推 动 了社 会 主义 思 想在 中 国的 广泛 传 播 。俄 国士 兵 、工人 、农 民等 群众 发动 十 月革命 并 取 得胜 利 的事 实 ,鼓 舞 了 中 国先 进 分 子 .给 予 了 他们 关 于革 命 方 法 的启迪 ,引 发 了他们 对 中 国未来 的深 入 思考 巴黎 和会 上 中国外 交 的失 败 是 五 四 运 动 的直 接 导 火 索 .但 我们 也 无 法 忽 视李 大钊 在 中国大地 上率先 举起 马克 思主义 旗帜 这一 事 实
2016年第12期(总第7l6期)夫教贯:料
晒 凹咬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蚴
五 四 运 动 时 期 翻 译 文 学 欧 体 化 的 动 因
张 林
(沈 阳师范 大学 ,辽 宁 沈 阳 110034)
摘 要 :五 四运动 时期 是 中国文学发 生 巨大变革的 时期 翻译 文学初露 端倪 .参 与 了汉语语 言 系统 的创 新 ,在推 动 汉语 发 展 方 面起 到 了不容 小觑 的作 用。本文从 五四运动 产生 的背景 着手 .简要 分析 了当时的社会 状 况及 辛 亥革命 、俄 国十月革命 等 对五 四运动 的影 响 ;阐明 了五 四运 动 时期 翻译 文 学处于 中 国文化 多元 系统 中心地位 的情 况 ,并从 社会 意识 形态 建设 、文 学革 命 运动 、完善 汉语 的需要三 个方面论述 五四运 动 时期 翻译文 学欧体化 的动 因。同时提及 了马克 思主 义在 中国广泛传播 、翻 译 中采 取 异 化 方 法 和 英 汉 语 言 结 构 区别 的 现 实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五四”时期中国的翻译

从多元系统论角度看“五四”时期中国的翻译

文 学真 正成 为 “ 的 ”文 学 人 。五四 时期文 学革 命者们 已 开始 意识 到, 文学 不能再充 当载封建之道 的工 具,文学也不是 “ 闲”的 ,而 消 必须 的反 映现实生 活,必须 写人 ,特别是 写普 通的平凡的人 ,反映平 民百姓 的生 活。林译之所 以受到诸 多责难 ,原 因有 多种 。本身不懂外 语, 依赖合作者 的口述进行笔译是其一 ,但关键还在于他与别人合作 的译本不少是 冒险 ,凶杀 ,探案一类迎合市 民趣味的消遭之作 ,而这 正 是五 四以后 的文坛 所反 对 的 。这一 时期 ,旧的文 学传统 已经打
着重要的地位 ,这 时的翻译往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这时的翻译积 极参 与一级模式的建立 。例如 ,鲁迅是典型的代表。在 《 “ 译”与 硬 “ 学的阶级性 ” >里 ,他谈 到 自己的翻 译时 ,也说是 “ 文 按板规逐 句 ,甚而至于逐字的译 ”。从鲁迅的语气看来 , “ 逐字译”是最好的 翻译方法 ,因为只有这样的 “ 逐字译”才可能做到鲁迅在 翻译动植物 名称时所提出的要求 ,也就是把 字面上看到的意义 直接翻 译出来 ,同 时也能做到文句上的直译 , 就是保 留原文的句式 ,语句 的次序也无需
学 术 研 讨
_ - 曩
1 j 年篡l 期


从 多 元 系统 论 角 度 看 “ 四 ” 时 期 中 国 的 翻 译 五
王 慧 丽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2 0 级 研 究 生 班 ) 08
摘 要 Ima E e — o a通 过 观 察 翻 译 对 社 会 的影 响 而提 出 多元 系 统理 论 , 对 翻 译研 究 产 生 了很 大 的 影 响 ,在 现 代 翻 译 学 中 占 t r vn Z h r a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地位转变的文化原因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地位转变的文化原因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地位转变的文化原因摘要: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其对翻译文学的地位做了详细分析。

五四运动前后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

五四运动之前,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

本文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文化原因。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五四运动;中国翻译文学;文化原因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58-03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学翻译,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而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

中国翻译史上最被学者所关注的当属第三次翻译高潮,这次高潮又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部分。

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作品主要以社科类为主,代表译者是严复和林纾。

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改变国民愚昧的旧思想,用新思想与新文化启蒙国人。

一些进步人士开始翻译大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力求通过翻译文学帮助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在翻译界出现了归化与异化两种不同翻译策略共处的现象,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文化势力的争论:一种进步力量以鲁迅为代表,坚决主张封建文化向民主文化的“转折”,侧重异化的翻译策略;另一种保守势力以梁实秋为代表,极力维护封建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调”,侧重归化的翻译策略。

五四运动后的翻译文学的地位在这两种势力不断抗衡的过程中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转为中心。

本文将以第三次翻译高潮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结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翻译文学地位的转变及导致这种现象的文化原因。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

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

2019年12期总第452期ENGLISH ON CAMPUS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文/尹 央【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诗歌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歌译者,基于各自的翻译主张,译出了大量的西方诗歌作品。

根据译诗的风格,可以分为三大译诗流派:白话自由体译诗派、白话新格律体译诗派、文言古诗体译诗派。

本文将介绍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以期当代翻译工作者通过回顾当时历史,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三大流派,吸取前人之经验,在之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不偏不倚,客观真实,引进西方文化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译诗流派;白话体;文言体;文化自信【作者简介】尹央,湖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改革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进程中,中国有识之士率先向西方学习,企图引进西方人的制度、思想改变本国落魄滞后的现状,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要的一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诗歌翻译不仅对中国近代诗歌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时间兴起西学之潮流,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学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在社会掀起全面彻底的思想变革,自由、民主、改革等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而言,文学界的“五四时期”由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止。

本文“五四时期”跨度为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30年代初(文珊,王东风,2015),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均很大程度上受到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由此本文将这段时期的三大译诗流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对于当代译者而言有益的一些建议。

二、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1.白话自由体译诗派。

五四运动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白话文浪潮,激进分子更是大肆宣扬全盘废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主张破旧立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总第228期)50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现代性任淑坤(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本文区分了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翻译现代性,并缕析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现代性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体现。这有助于理解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不同流派、思潮的选择、认同、接受和转化,对理解翻译领域的论争、

趋向转变、文本选择变化以及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分类;宏观;微观;体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4)04-0050-06

The Modern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 May Fourth EraRen Shuku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lassifies modernity into enlightenment modernity,aesthetic modernity & translation modernity, and makes

clear the macro and micro reflec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the May Fourth Era, whi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translators’ identification, choice and acceptance of various foreign literature genres, in addition to that, which will significantly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isputes between different societies, the shift of translation trends,and the infl uence of foreig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Key words:modernity;classifi cation;macro refl ection;micro refl ection

五四时期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异常丰富,翻译思想异常活跃,与晚清的翻译一起构成继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之后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无论在翻译的规模、组织、范围,还是在翻译理论的建树与贡献、翻译实践的摸索与探讨上,五四时期都可以看作我国翻译史上的盛世。这一时期的翻译不但前承了佛经翻译的严肃庄重、科技翻译的丰富多样,而且后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四次西学引进的高潮,为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举足轻重,关注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不能不谈到现代性的问题。

一、区分3种现代性现代性是指“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特点”,就起源而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层面的范例,法国和美国的政治革命提供了政治层面的范例,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和法国为核心的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意识层面的基础,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达尔文为代表的学院性科技提供了理性思维和工具动力”(张法,2002:4~5)。我们将此称为启蒙现代性,这种现代性以“理性”为核心。审美现代性则恰恰相反,它以非理性为核心。工业革命将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科技进

[基金项目] 本文受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现代性”资助(项目编号:HB12WX006)。[收稿日期] 2013-10-24[作者简介] 任淑坤(1973~ ),女,辽宁省康平县人,博士,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翻译史、西方翻译理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总第228期) 51步、商业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呈现出都市化特征,人类物质生活的舒适、富足与精神生活的匮乏、危机形成了鲜明对照。科学主义的长足发展,使得人也成为技术和工业支配的对象。物极必反,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对人的过度钳制导致了非理性倾向的出现。这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可以说,审美现代性是基于对启蒙现代性的消极反抗、批判和否定,审美现代性中浸透着焦虑、感伤、无奈等情绪。卡列尼斯库从文学艺术现象总结出现代性的5个方面,即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派、媚俗风、后现代主义(张法,2002:6)。翻译现代性是在翻译中表现出的现代性,包括翻译职业自身以及翻译对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表现、传达,涉及对现代性的理解、介绍、传播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文学现代化的影响。王德威在论述晚清小说翻译时,对晚清翻译的现代性从叙事模式、文体特质、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文明小史》、《新中国未来记》和《新石头记》为典型例证,认为人们滥用、挪用翻译使其在晚清成为一种“文明”的现代职业;译介了一种“未来完成式”的叙事方法;套用西方科幻小说的模式进行中国历险奇想,并对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进行新知识改造(王德威,1998:103)。到了五四时期,科幻小说等被当作娱乐闲书遭到漠视,翻译成为一种严肃的工作,直译成为主要的翻译方法,滥用、滥译的现象减少了,但是在翻译中对西方思想文化的选择、接受、挪用、转化却是不可避免的。

二、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现代性的宏观体现

从宏观上讲,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西方启蒙理性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以及人为的翻译现代化趋向上。首先,对西方启蒙理性思想的传播肇始于晚清但盛行于五四。维新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就已经意识到,仅仅依靠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启发民众促其觉醒,很难真正实现自由、平等、独立、进取的新道德。因而,具有良好群众基础但

被文学界视为“小道”的小说便进入了改革家的视线。梁启超继“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后,又提倡“小说界革命”,认为小说可以开导民智,变革社会。梁启超的论述为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革新传统的小说观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新小说的倡导为文学翻译在晚清的盛行提供了理论根据,对中国文人和民众自觉自愿地认识和接受西方小说起到了良好作用。新文化倡导者们虽然和梁启超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但他们和近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将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的希望寄托在文学上,“以思想家去做文学家”(刘纳,1987:29)。文学和文学翻译在晚清表现出的工具理性并没有因为新文化运动而有所改变,新文化倡导者们反对“文以载道”,并不是要戒除文学及文学翻译的社会功用,而是反对“道”的具体内容,即儒家所言之道。因而他们倡导的新文学同样是“载道”的文学,只不过“道”的内容发生了改变。新文学所载之道就是民主和科学的观念、自由和平等的思想。鲁迅谈到自己小说创作的动因时讲:“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10多年前的‘启蒙主义’”(鲁迅,1982:512)。陈独秀则援引西洋文学家的例子,认为西洋的大文豪和大作家,“非独以其文章卓越时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陈独秀,1993:159)。因而,从新文学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这一点而言,新文化人、新文学家及文学翻译家与晚清维新改良派知识分子并无不同,文学翻译仍然是思想启蒙的工具。新文学家们提出“人的文学”、“大众文学”,使新文学更行之有效地向大众宣传启蒙思想,同时也真正实现了对文学自身的“启蒙”。五四时期正因为“启蒙的文学”和“文学的启蒙”的互动,才建构起具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王嘉良,2004:96)。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知识的宣传,对旧伦理道德的反对,对“人”的发现无不是通过“翻译”西方启蒙思想实现的。其次,通过对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译介,对中国的现代文学进行启蒙,使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化。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诞生、成长和发展的。五四时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译者多兼为作家,这使得文学翻译对文学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总第228期)52作的影响方式变得错综复杂。由于引进外来文学的急迫性,五四时期译者所熟悉语种的集中性以及受整体翻译倾向的影响,五四时期对外来文学的输入方式除了直接翻译之外,还大量存在转译(当时称作重译)现象。通过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引进新的文学类别,改造中国原有的文学类别,丰富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总体看来,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诗运动五四时期的新诗运动表现出的气魄,是对中国传统诗歌全方位的变革,以至于梁实秋称:“新诗,实际上就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胡适的《尝试集》“表示了一个新的诗的观念。胡先生对于新诗的功绩,我以为不仅是提倡以白话为工具,他还大胆地提示出一个新的做诗的方向。新诗与中国传统旧诗之不同处,不仅在文字方面,诗的艺术整个变了”(梁实秋,1985:141)。梁实秋对新诗的描述,充分说明了新诗运动所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之大。中国近体诗具有严格的格律、韵律、字数、行数等要求,新诗运动对近体诗的形式结构进行了“暴徒式的破坏”。格律诗向自由诗转变,诗的叙事成分增强了,诗中出现了人称代词等,诗与非诗的界限逐渐模糊,相对于严格限制格律与字数的近体诗而言,白话新诗出现了“非诗化”倾向。白话化、散文化是新诗翻译与创作的主要特征。同时,起源于中国古诗的意象经由庞德的翻译名噪美国,又戏剧化地通过胡适等知识分子的翻译引进来影响了中国的新诗。(2)戏剧改革中国在20世纪初成立了多个戏剧社团。这些戏剧社团的成立促进了西洋戏剧在中国的发展,他们借鉴西洋戏剧,结合中国国情,开始了早期话剧的探索。他们把自己实践探索的新文学样式称之为“文明戏”,表明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五四时期,文明戏与传统戏剧一起遭到新文学家们的批判。与五四时期全盘西化的观点相一致,五四干将主张借助西洋戏剧来建立中国的新戏剧。胡适、傅斯年、钱玄同、欧阳予倩等对新剧理论的论证,始终是和对外国剧本的翻译、本国的实践活动相伴而行的。翻译剧本的数量逐渐

增加,1917年翻译剧本1册,1918年1册,1920年2册,1921年9册,1922年10册,1923年20册,1924年10册,1925年14册,1926年12册,1927年19册(田禽,1946)。西方戏剧经过文明戏阶段和文学革命主将的倡导与实践,最终在中国落户,形成了新的戏剧文学,有了从事话剧的队伍和团体。(3)题材借鉴五四时期的作家在创作中大量借鉴外国文学作品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五四时期,对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的呼声很高,易卜生及其力作之一《玩偶之家》便进入了中国现代作家的视野,成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易卜生创作现实主义戏剧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成就和影响很大,并在中国引起了“问题文学”的创作高潮。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于1918年创作了独幕剧《终身大事》,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创作的话剧剧本。郭沫若的《卓文君》取材于历史,但并不拘泥于史实和封建阶级对卓文君的诋毁,对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重新给予定位。另有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都成功地塑造了娜拉般勇于为争取自由平等地位而斗争、不惜离家出走的女性形象,被称为娜拉剧。另外,田汉的《获虎之夜》,郭沫若的《王昭君》、《聂荌》等,也都是以追求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为题材的剧目,反映了易卜生戏剧对中国早期话剧成长的影响。再次,这一时期出现了人为地推动和加速翻译现代化的趋向。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新文化人与林纾之间关于翻译的论战。林纾的翻译虽然删削改易现象不少,但将林纾作为旧派人物的代表进行批判却是言过其实的。林纾从事小说翻译本身就能标识一种开放的心态,林纾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也不能说没有贡献。但是新文化人为了加速翻译趋向的转变,为了表明新与旧的誓不两立,将林纾作为人为的靶子进行攻击。这是五四时期激进主义和惟“目的”是图的结果。五四人具有意图伦理,即在认识论上先确立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的立场,这就导致了有时在学术上不是实事求是地考虑真理是非问题(王元化,1998:74)。五四人对林纾的批判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