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动因
简述五四运动前中国翻译史的历史脉络

简述五四运动前中国翻译史的历史脉络作者:陈璐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3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翻译活动源远流长。
对于我国的翻译历史的探究,有利于更深入的研究翻译事业,从而继承优秀的翻译文化。
本文是从五四运动之前对中国翻译史上几个重要的翻译时期的简述。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翻译高潮;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80-02据史书记载,四千多年前夏朝各个部落之间已经产生了语言的沟通,不过当时在夏朝进行的大多数的翻译活动都是以交流语言为主。
我国的翻译历史悠久,发展长远。
下面简述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翻译史的几个时期:一、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我国是以少数民族为聚集,各民族之间需要相互融合的国家,从古至今,翻译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中起主要作用,在原始社会里并没有文献可以考证,现存史料也是过于简单化,对于当时的翻译活动,无法深究。
到了周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多民族杂居在一起。
需要相互沟通与交往,自然要借助翻译。
《周礼》和《礼记》中有关于周朝中翻译官职的记载。
在周代“舌人”是翻译官的另一种叫法。
“行人”和“舌人”同意,就是译人。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典客替代了周代的行人,此外,另设典属国。
西汉因秦制,也设典客。
东汉的外事机构,与西汉大致相同。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这时期佛经的翻译占大多数。
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翻译经书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得以发展,唐朝达到鼎盛,北宋时期逐渐削弱,元代后期近乎消失。
在此期间,主要是两部分人进行佛经翻译活动,一是从西方来到中国的僧人,二是从中国到西方求法的中国僧人。
佛经翻译从东汉末年到北宋末年期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第一是创造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第二是发展时期,从东晋到隋朝;第三是鼎盛时期,唐朝;第四是结束时期,北宋末年。
(一)创造时期(公元148-316年)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这段期间,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是最早的翻译家,安世高是西域人氏,他翻译三十多部经书,经书中主要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修行,如《大安般守意经》等。
五四运动时期翻译的发展

5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期总第787期No.2,2020Total of 787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
它是一场由青年学生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它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也是中国翻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五四运动前后掀起了一股介绍西方的浪潮,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他们输出了大量优秀的译作,为中国翻译史带来了第三次高潮。
追其原因,五四运动时期翻译的发展也离不开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如先进青年学者对西方读物十分渴求,知名学者和翻译家也乐于翻译西方读物,以实现救国理想。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文化启蒙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先进思想,为共产党的创立和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后的翻译家根据自身的翻译经验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翻译理论,丰富了我国翻译的发展。
1五四运动时期翻译发展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的主要战场虽不在东亚,但日本却趁机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不断侵害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摧残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和尊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强权的压榨,政府的无能使中国人民无法忍受屈辱,进而愤起,终于于5月4日爆发。
北京学生的罢课就此拉开五四运动的序幕,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
五四运动开始之前,曾有多位翻译家早已翻译了西方的著作,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到中国,间接影响了五四运动的产生。
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为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曾主导维新变法以实现中国的救亡图存。
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大部分作品为政治小说。
翻译家严复也是维新变法的倡导者,为介绍西学,他翻译了《天演论》、《国富论》。
为实现中国思想的革新,严复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科学民主思想介绍到中国,使中国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享受西方思想的洗礼,实现中外文化的碰撞。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五四翻译文学繁荣原因

五四时期是我国的翻译高潮时期,是外国翻译文学最旺盛的时期,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翻译文学给寻求学习西方的中国知识界和普通百姓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给当时尚处于文学转型期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具有分水岭性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唤醒国民,促进思想和现代意识启蒙,各种改革思潮变得更加激进。
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传入,启蒙思潮变得更加激进,且发生质的变化。
与此同时,再造中华、再造中华民族的思想成为主潮。
1927年北伐战争之后,则是因为此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其历史使命,翻译文学已趋成熟并形成其固定文体—白话文体。
本文将分别从社会历史、政治、语言、文学等几个方面探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翻译文学如何一步步从边缘文学升为中心文学,及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埃氏多元系统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将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翻译文学系统被视为文化多元系统的一个部分。
佐哈认为,翻译文学并非总是一种次位系统,有三种社会条件可以使翻译文学成为首位系统:一是一种年轻的或正在形成的文学;二是一种边缘的或弱势的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文学;三是一种处在危机或转折点的文学。
试论五四文学语言的欧化白话现象

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的转移 ,在五四时期更是与新文学语言发生了内在密切的联 系,形成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 。 在五四现代白话文的倡导中, 胡适 “文学的国语、 国语的文学 ” 核心观念的提出, 实际上 是以文学去规范与提升国语。在这一情形之下,胡适重视的是欧化的文法,是想以此更明白清晰 地表达思想。胡适实际上更多关注白话的是历史上既有白话的继承与衔接 ,文学语言的欧化白话 现象并未直接成为他重视的对象 。纵观五四时期,傅斯年的欧化白话思想是最为系统与全面的。 既有思想价值层面的,认为欧化才能是人化; 也有具体的条款建议,如采用标点符号,某些地方 : 不使用文言虚词等。傅斯年观点的集中表述为 “就是直用西洋文的款式, 文法, 词法, 句法, 章法,词枝 ( Figure of Speech) ……一切修词学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于现在的国语, 欧化的国 184
后科学基金 “五四文学语言之欧化白话现象研究 ” ( 项目号 20080440595 ) 阶段性成果。
182
① — — — “ ‘不战不和,不人不鬼,不今不古— — —非驴非马’ 的骡子文学” 。 文学
在 20 世纪 30 、40 年代,另也有一些文坛之外的正面思考 ,表明了学院理性思考的介入。 朱 : “就大体说,西文的文法较严密, 组织较繁复, 弹性较大, 适应情思曲折的力量较强。 光潜说
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对于五四欧化白话现象的认识 ,包含了审美话语无法规定的历史特征 。近年来 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某种思路,也促使我们更为关注五四文学语言 欧化白话现象所具有的内在精神特质与文化逻辑 。
二、文学场景之中的凸显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的开题报告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的具体实践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多元子系统。
因此,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其产生在五四运动前后,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需要考察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变革等因素,以
及它们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第二,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包含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需要将翻译者、译作、原作、翻译策略、接受者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三,文学翻译的品质和效果是广泛讨论的焦点,需要从译文质量、译作流传、接受
者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将从多元系统理论出发,探究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现象。
具体
研究问题包括:
1. 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变革等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是什么?
2. 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者、译作、原作、翻译策略、接受者等因素之间的关
系是如何的?
3. 如何评价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品质和效果?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
影响?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达到系统
全面地分析五四前后文学翻译现象的目的,并为中国文学翻译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
的经验。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成果与革新速度_赵琳娜

前也有所 高 , 范 围更广 。加之外在条件 的改善 , 如 各 种报刊 、 文学社团大量 涌现 , 对我 国后来 的语言和 文
化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为后来 的研究者 、 文学 和翻译爱好者 留下 了宝贵 的精神 财富 , 使得 这一时期 的翻译文学成果显著 , 革新速度加快 。
参考文献 〕 【 赵青 五四时期 外国文学翻译 成果 与革渐述略 〔
四、结
语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 四时期 随着 中国 向现代社会 转型逐渐觉 醒 , 他们不仅通过 填密思考 , 决定 了 自己
在动荡 中应当何去何从 , 还用 翻译外 国文学 的方式来 鼓励 国人做 出正确 的选 择 。 明确 了文学 翻译 的 目的 ,
译者多想借助外来 文学 的力量来建设 中国新 文学 。 为
有学者是完全出于 自身优 秀的文史功底和浓厚 的文学 兴趣 , 早早地开始 了翻译 。 若想将外 国文学翻译得完 美 , 译者就必须做 到了解 两国文化 , 熟练掌握两 国文 字 , 同时还要做 到领悟作 者的心态 。 每一种语言都会 烙上民族文化的烙 印 , 唯有用心体会 , 并 且清楚地 了 解两种语言 、 文化之 间的差异 才能做到既传 神而又不
学者 , 在海外留学时 , 就已开展了翻译工作 , 当时国 内的翻译文化虽未兴起 , 但由于思潮鼓 荡加之 当时学 生的身份 , 为适应 留学生 的生 活 , 适应 当地 习俗 , 必
须学 习外语 , 而翻译大量 本色的外 国文学 是最有 力的 方法 。 通解外 国普通语言文字 是学 习外 国语的要 旨所 在 , 慢慢就可以具备运用的能力 , 进而增进 知识 。 也
范围广的特点 , 这对我们 的翻译工作提供 了极大方便 。 另一方面 ,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我国学者 的素养 和专业 翻译水平都是过 去学者望尘莫及 的 。 同时 , 当时社会 也注重翻译 文学 , 翻译活动变 的具 有组织性 , 出现 了 不少报纸 、 杂志 、 出版机构 , 甚 至有文学社专 门以翻
论“五四”文字革命的“欧化”理论

在他的眼里,“ 文学 与文字是没有什 么区别的。语 言文字是拿来表情达意的 ,文字也是用来表达情绪 的。这两种东西仔细比较起来 ,却有一个分别 ,就 是文学是语言文字的最好的部分。文学的表情达意 要看表得好否 ,达到妙否 ;至于普 通的语言文字 , 只要能够表情能够达意就好 了,用不着再追问表达 得美妙与否 。 】 类似的说话还有 ,“ ” ( n 一切语言
De . 2 0 c 06
论 “ 四 ” 文 字 革 命 的 “ 化 ” 理 论 五 欧
陈 占彪
(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 0 3 ) 04 3
摘
要 :“ 文学 革命 的第 一步 就是 文 字 问题 的解决 ” 五 四” 时期 的 “ 学革 命 ” 的前提 和起 步 ,“ 文
是 “ 语言文字革命” ,那么,考察 “ 四”精英们对 中国语 言文字的思考评价、理论探 索和改革 五 思路就显得颇为必要。与西方语言文字相比, “ 四”精英们发现 中国文 字在表达上具有相 当的 五 缺 陷,那就是词意的笼统和语 法的粗疏 ( 在这 一点上胡适持相反的意见) ,这些都 应该有 改革的
必 要 ,而 引进 西 文可 以丰 富和精 确 我们 的词 汇和 语 法 ,于是 ,他 们 主张 通过 “ 翻译 ” 来促 使 中文
的“ 欧化” ,即使今天来看他们 当年的主张也是不无价值的。
关键 词 :文 字革 命 ;“ 四”;词语 ;文法 ;“ 化” 五 欧
中图分类号 :H 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85 (0 6 60 3 -5 076 7 2 0 )0 -820
容 ,才容易活动起来 。 1 ” ”[ ] 文学革命的点穴处和 出发点在 于文 字革命 ,内容革命 的起步 为形式 革 命 ,那么 ,文学革命 的前提是文字革命 ,没有文字 革命的努力和成功,遑论 文学 内容 的革命?所以 , “ 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础 ,故文学革命 的第一
五四时期翻译对张爱玲小说中文句式的影响------- 以《金锁记》与《

五四时期翻译对张爱玲小说中文句式的影响------- 以《金锁记》与《五四遗事》为例发表时间:2008-11-14T11:32:47.763Z 来源:《新学术论坛》供稿作者:宠双子[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学领域句法的角度研究翻译作品对中文产生的影响。
首先介绍当前这个领域现状进行研究,对优点和不足作出阐释。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学领域句法的角度研究翻译作品对中文产生的影响。
首先介绍当前这个领域现状进行研究,对优点和不足作出阐释。
引用萨丕尔关于语言接触及产生的理论论证西化句式产生的根源,并收集大量五四后名家对西化句式所研究的资料,得出张爱玲小说中的欧化句式主要是受五四时期翻译的影响。
并且对这种影响产生的“凸显”效果进行分析,得出恰当欧化句式的使用可以使其产生凸显的语体效果。
由此,对欧化句式的研究可以展望翻译的发展方向,即在“忠”和“雅”之间还存在着第三条道路,一种已为读者接受,与中文能够血脉融合的西化语言。
关键词:欧化句式;翻译;1.引言不难发现,中文当中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西化成分。
何南林曾在《近代翻译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一文中提到,鲁迅所引刘半农的一个“妙文”,即:从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老式,到“有朋自远方来,”子曰,“不亦乐乎。
”的新式,直至现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的流行(何南林 2005)。
由此可见,汉语语言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无论是从词汇学、句法学还是形态学的角度来看,都在日益受到英语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正是这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往往会造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把握采用何种尺度的目的语来翻译原文文本。
长期以来,大多数翻译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在描摹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更多的是在挖掘文化冲突对人们意识的影响,将其追溯到最早时候的佛经翻译,并且从词汇,语法,句式,有的文章甚至对文体修辞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将翻译作为受动的研究,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但是反过来,翻译如何影响目的语的领域,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翻译文学初露端倪,参与了汉语语言系统的创新,在推动汉语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本文从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着手,简要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对五四运动的影响;阐明了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心地位的情况,并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文学革命运动、完善汉语的需要三个方面论述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动因。
同时提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翻译中采取异化方法和英汉语言结构区别的现实。
关键词:五四运动翻译文学欧体化一、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国家。
然而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部分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从中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
其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新的政治体系,为文化变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但是,辛亥革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中国的文化危机愈演愈烈。
亲眼目睹这些失败变革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任何变革都是以思想变革为基础的,必须展开一次思想领域的文化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欧洲社会陷入了对自己文化的反思,推进了世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因此催生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毋庸置疑,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也促进了五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力量逐渐成长、壮大,获得了比以往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崭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虽然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制度昏庸、文化腐朽,但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也可以实现解放、发展和富强。
这是十月革命给予我们的启示,如今俨然得到了掷地有声的证明。
由于思想观念截然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诸多领域与帝国主义进行强有力的抗争。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俄国宣布放弃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号召用全新且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
这一行为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好感”,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俄国士兵、工人、农民等群众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的事实,鼓舞了中国先进分子,给予了他们关于革命方法的启迪,引发了他们对中国未来的深入思考。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但我们也无法忽视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这一事实。
二、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中心地位回眸历史,在早期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翻译文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却饱受冷漠。
人们用浓墨重彩的一笔描写鲁迅、郭沫若、梁实秋等知名作家兼翻译家的原创作品,而其翻译作品并未得到相应的彰显,却一笔带过。
此外,受封建王朝社会制度的影响,与泱泱大国、文化霸主思想观念的相关联,译者们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带着文化优越感和文化民族主义。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文学及语言发生巨大转变的阶段。
这一时期文言文被打倒,白话文还处在稚嫩时期,此时中国文学处于断层阶段。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的理论指出,处于不同位置的不同次级系统之间通过不断的斗争变化会构成系统的共时状态。
也就是说多元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当中。
由于系统中阶层不同,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并非独一无二,而是有多个。
多元系统的实质是一个异质的、开放的符号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各个系统中的阶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交叉、互相依存又部分重叠。
同时,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当一国的文学出现重大转折,危机或文学真空时,翻译文学通常会走向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作为构建新思想文化体系的媒介便成了满足当时新兴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最主要来源。
当翻译文学处于中心位置时,翻译文学会积极参与文学系统的变革,并传入很多创新的力量,与本国文学不再存在明显的界限,也会引导作者与译者的创新,不断引入外来文化。
这样译文的“充分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译者会采用异化与直译的方法,保留原作的风貌。
因此,翻译文学的欧体化程度也大大提高。
三、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动因翻译文学系统是较为庞大的文化系统的一个分支,文化系统中还包括政治、经济、语言、意识形态等方面。
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能够走向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是其与其他系统不断竞争的结果。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动因。
1.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五四运动前期,中国社会混乱,缺乏统治中心。
曾一度占据中心地位的政治系统被迫走向边缘,而其他处在边缘位置的系统乘虚而入,相互竞争,最终翻译文学获得了多元文化系统的中心位置,参与了整个系统的重构。
与此同时,中国封建思想逐渐没落,走向了意识形态系统的边缘。
由于五四运动,西方各国新思想被引进中国,人们需要的不再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高高在上”、“沾沾自喜”的保守顽固的观念、消极萎靡的状态和故步自封的思想。
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马克思主义思想取得胜利,占据了中国意识形态系统的中心位置。
现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认同,打下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人们的实践活动要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并非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百姓剥削压迫的落后腐朽行为。
毫无疑问,文学是传播范围最广、最能打动人心的方式,因此传播新思想的重任就落在了文学身上。
文学革命者们力图以新文学为载体,完成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因此,五四运动时期的各大报刊文章都表现出改革社会意识形态的理想与抱负,例如《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都对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刊物上,翻译文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先后在《新青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和主义》、《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政论文章,向人们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诠释了剩余价值学说,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文学革命运动的需要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在中心位置时,翻译文学活动会参与创造新的、一级的模式的过程,这意味着译者的主要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生搬硬套在现有模式当中;相反,译者即使打破本国的传统也在所不惜。
”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大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风貌,因此欧化程度很高。
又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开始发展,文学思想理论并不完备,而欧化的翻译文体为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借鉴作用。
以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为例,1973年鲁迅的译本中有一句译文为:“两人贪婪地吸了没有盐的刁弥沙。
一看见乏透了的可怜的毕加的模样,美谛克总不得不记起曾使他们醉的坐在幽静的苇荡旁边的那娴静的爽朗老人的形象来。
毕加就好像用了自己的压碎了似的神情,在映发没有休息和救援的这寂寞的不安和空洞。
”从“幽静……的形象”和“映发没有休息和救援的这寂寞的不安和空洞”中可看出,鲁迅尽可能地保持了原文的修辞和写作风格。
新文学不仅要打破枷锁、解放语言形式,更要更新文学思想。
因为有思想的文学才有生命力和流传价值。
胡适曾说过做新文学最有效的方法是丰富个人翻译实践,大量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思想和修辞手法。
因此,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体现了文学的欧体化。
中国过去的文学体裁较少,表现手法较为单调,故事情节较为单一。
因此,中国文学需要借鉴西方文学的经验。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文学大量引入了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新青年》引入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新月社引入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创造社则引入了象征主义文学思潮,以鲁迅为代表的未名社倾向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3.完善汉语的需要汉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在语法方面汉语为隐性特征,词类和形态标记不是很明显;英语为显性特征,通过一些构词的前缀后缀可以区分单词的词性和“时、体、态、式”如:《论语》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将前面第一个字的名词转化为动词含义,意思是“把……当作……看待”,例如,君君,是说把皇上当作皇上来看待,对皇上要有君臣之礼。
也可以理解成“做皇上要有皇上的样子……”而英语中以-ment, -ation,- ity,- er,-or, -ism, -ist, -ology, -ness 结尾的单词多数为名词;以-ful, -al, -ative结尾的单词多数为形容词等。
从逻辑性方面来看,汉语的逻辑性较差,缺乏理论性和思辨性。
西方语言的逻辑性依靠句法组合来体现。
针对汉语缺乏严密性、逻辑性的情况,胡适、刘半农等先后发出增强汉语逻辑性的倡导,为了表达的效果,汉语的白话文不够用,只能借鉴一些外国的句法。
汉语灵活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五四文化运动先驱者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提倡增强汉语的严密性、借鉴西方语言浅显易懂的优势。
中国文化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却也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非“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由此可见,完善汉语使其达到语法结构的欧化是推动翻译文学发展乃至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本文从埃文?佐哈尔的文学多元系统理论出发,例证了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动因。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理清这些原因对翻译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
五四运动时期大多数有识之士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
翻译文学的欧体化对于创作文学具有较大的影响,作家创作作品更加注重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文学欧体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发现。
希望本文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1]胡筱颖.翻译文学地位的多元系统解读――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9):153-157.[2]康宁.当代译学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视域扩展[j].山东外语教学,2004(5):106-108.[3]廖七一. 多元系统[j]. 外国文学, 2004(4).[4]潘晓燕.浅谈五四运动后中国现代的主流意识形态[j].南方论坛,2012(10):46-48.[5]李瑞凌.五四运动时期异化翻译探究[j].语言研究,2011(12):287-289.[6]itamar, even zohar. polysystem studies[m]. the 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 1990.[7]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j]. 商务印书馆,2008(4):16-31.[8]朱一凡. 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项目名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译介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