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
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发热100例

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发热100例
王磊
【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卷),期】2006(006)002
【摘要】小儿不明原因发热是指体格检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的小儿发热,临床较为常见。
笔者自2001年以来,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不明原因发热100例,效果显著。
兹报道如下:【总页数】1页(P70-70)
【作者】王磊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驻马店,4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9
【相关文献】
1.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J], 马洪萍
2.银翘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急乳蛾80例疗效观察 [J], 薛征;贾六金;韩丽瑄
3.小柴胡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减联合顺铂胸腔灌注化疗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徐鹏;李群;刘家军;熊明
4.桂枝汤合六味小柴胡汤治疗小儿感冒误治后发热咳嗽 [J], 张敏;赵凯维;张玉辉;刘理想
5.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寒邪内阻型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 钟华文;许英铭;罗立媛;赖宝瑶;周子琼;洪永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临床运用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临床运用感冒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流涕、喉咙疼痛、发热等。
小柴胡汤,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感冒的方剂,其主要药物包括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等,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毒、调和气血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小柴胡汤在治疗感冒中的临床运用。
小柴胡汤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方剂。
在治疗感冒方面,小柴胡汤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效。
1.1 解表散寒小柴胡汤可以解表散寒,是治疗感冒的关键功效之一。
感冒患者因为寒邪入侵,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出现面色苍白、恶寒、发热等症状。
小柴胡汤的主要成分柴胡、黄芩、生姜、人参等都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帮助体内阳气恢复。
1.2 发汗解毒小柴胡汤还可以发汗解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旦病毒进入体内后,往往会繁殖扩散,导致身体不适。
小柴胡汤可以通过发汗,将毒素排出体外,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1.3 调和气血小柴胡汤还可以调和气血,平衡人体的阴阳。
感冒患者常常会出现气滞血瘀等问题,导致身体不适。
小柴胡汤中的半夏、芍药、甘草等成分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以缓解气滞血瘀的问题。
2. 适应人群小柴胡汤适用于因风寒、风热引起的感冒。
感冒患者出现的常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咳嗽、流涕、喉咙疼痛等。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以治疗伴有心悸、胸闷、腹痛等症状的感冒患者。
3. 使用方法小柴胡汤的制剂一般为颗粒和丸剂两种。
颗粒剂的服用量一般为每次1包,每日3次。
丸剂的服用量一般为每次8-10粒,每日3次。
使用小柴胡汤时应注意饮食,不宜过于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并应注意保暖防寒。
4. 临床应用实例小柴胡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
下面是一个临床应用实例。
张先生,男,45岁,因寒邪入侵引起感冒,出现明显的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病情持续1天,自行口服感冒药无效。
经诊断为风寒感冒,建议使用小柴胡汤治疗。
张先生服用小柴胡汤后,发汗量明显增多,症状有所缓解。
继续服用3天后,症状基本消失。
【小柴胡汤】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古名方,可不仅仅用来退烧那么简单!

【小柴胡汤】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古名方,可不仅仅用来退烧那么简单!感冒发烧两眼泪不欲饮食日憔悴抗感古方小柴胡非典甲流显神威视频:《柴胡,当柴火少的废柴是如何逆袭成千古名方的?》出身名门小柴胡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巨著《伤寒杂病论》,是防治感冒、流感和变异流感的千年经典古方。
小柴胡汤主治病症之多、适用病种之广、配伍功效之妙,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
2003年抗非战疫中,广州市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对57名确诊非典病人在住院后,全部先以小柴胡汤口服,协同西医治疗,结果57名非典病人无一死亡无一残废,全部康复出院,且全体医护人员口服小柴胡汤预防,结果无一感染,后广州市委确定所有慰问非典病人和医疗工作者的领导,要口服小柴胡汤预防,创造了中医药防治非典的奇迹,被命名为“抗非三宝”,小柴胡汤也被称为“治感专家”。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常规用途〗和解少阳,疏肝和胃,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表现为身体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前胸部和两侧常感觉闷和涨疼,神情低落且不思饮食,心烦,常常还会呕吐等。
而小柴胡汤就是治疗这些症状的代表方。
〖药理研究〗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解热、镇咳、镇痛、镇静、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癌、抗炎、保肝、抑制血小板聚集、止血、降压等作用。
君药柴胡的作用【性味】苦平、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
【主治】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胁胀痛、月经不调。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具有:1、解热、退热作用平稳可靠;2、镇静、镇痛,有解除胸闷胀痛,开郁调经作用;3、抗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4、抗肝损伤作用;5、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第1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抑制作用。
臣药黄芩的作用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整体药性】平和。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典型征象】口苦,咽干,发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禁忌人群】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一直被后世的中医奉为金科玉律,这部医学经典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
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如果能学精学透就可以养活不少医生。
张仲景把小柴胡汤列为少阳病的主方,用来治疗邪气在半表半里的时候的病证。
它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病变的两大重点方剂,在397条经文之中,明文提及小柴胡汤的就达19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诚如日本的丹波元简评:“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中医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小柴胡汤有抗炎、抑菌、抗过敏、调节免疫力、改善肝损伤等作用。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用现代制药手段,把煎出来的药汁制成颗粒状,保存药方的功效和作用,以便服食、携带。
制成颗粒的小柴胡汤成药效果虽然不如现煎的汤药,但也是一种值得存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药物。
“和解少阳”的主方“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证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何谓伤寒少阳证呢?伤寒是古代中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上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就只是指外感风寒之邪。
此处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概念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其中的少阳证就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症候类型。
中医理论认为,伤寒在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是其主要标志。
《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当伤寒初起时,寒重热轻,或但寒无热,属太阳证;传入少阳后,寒热往来,也就是说发热和恶寒的感觉交替出现;再向里即传入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小柴胡汤

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等。
(1)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病例1:赵某,男,28岁,为住院患者。
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烧持续不退,体温39.6℃,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
特邀刘渡舟先生会诊。
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
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往来寒热而如疟。
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
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
柴胡16克,半夏14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生姜8克,大枣7枚,桔梗、枳壳、连翘各10克,生石膏30克,板蓝根16克,玄参14克。
服药3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又服2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
学习和运用体会本案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机。
伤寒,邪传少阳,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更有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等症,则断为少阳病无疑。
其身痛、无汗之症,为邪热壅盛,气机不利所致。
治疗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以清解气分热毒。
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恢复肝胆出入之机转,从而鼓正祛邪;枳壳、桔梗,一降一升,斡旋上下;石膏、连翘、板蓝根、玄参,清气分之热毒,彻邪外出。
诸药共伍,能和畅气机,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
服之则使少阳和畅,枢转气活,自能鼓邪热随汗外出。
本方用于外感发热不退,邪入少阳者,屡获效验。
(2)气郁发热(皮肌炎后遗症)病例2:陈某,女,36岁。
1993年6月2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因高热,全身不适,眼睑皮疹,下肢肌肉剧痛无力,某医院诊为“急性皮肌炎”收入住院,经治疗肌肉疼病基本痊愈。
但出院后,每日低烧不止,体温在37~38℃之间波动。
胸胁满闷,心烦,夜寐不安,身体虚羸,频频外感。
舌边尖红、苔白,脉弦。
证属少阳气郁发热之证,治当疏肝解郁,本“火郁达之”之义。
柴胡汤治疗持续性低热验案分析

柴胡汤治疗持续性低热验案分析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立的经典名方,在《伤寒论》中是治少阳病的主方。
持续性低热属少阳枢机不利者可辨证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文章列举临床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性低热验案3则。
标签:低热;小柴胡汤;验案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立的经典名方,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其组成为: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少阳受邪,正邪纷争,进退于表里之间,必然影响少阳枢机之开阖,故少阳病之病机以机枢不利所致的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为要。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之专方,阳明、厥阴经当藉枢转出者亦可用之,热入少阳,从枢外转,”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张仲景创小柴胡汤以辛开苦降、补虚泻实为宗旨达到燮理少阳、调和枢机之目的。
所以自东汉以来,历代医家思古而不泥于古,充分继承和弘扬了张仲景的辨证治疗思路,严格把握病机,灵活变通,现代临床上广泛运用小柴胡汤诊治多种疑难杂症,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目前长期反复的低热多以内伤辨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列举验案说明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治疗长期反复的低热。
1临床资料李某,男,32岁,2008年8月25日诊,既往健康,患者因反复低热(37.0~37.8℃)不退6个月余,兼见盗汗、心烦等症就诊。
西医疑为肺结核,行胸部CT平扫,未发现结核病灶,故转至中医科治疗。
自述口苦,食少,胸胁及胃脘部痞满不舒,小便频数短少,大便干,舌偏红绛,舌苔白而滑,脉弦细端直。
辨证为少阳郁火发热。
舌苔白滑,脉弦细端直,郁火之发,疏泄少阳为正治之法,应禁用滋阴降火之品,防阻塞气机而阳气不通,故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25 g、黄芩9 g、丹皮6 g、栀子6 g、生姜9 g、半夏9 g、党参6 g、炙甘草6 g、大枣10枚,1剂/d,水煎服,连服5剂则热退而愈[1]。
按语:本案患者反复低热不退,伴见潮热、盗汗、口苦、食少、胸胁痞闷不舒,属少阳之证,不同于外感发热之高热不退,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本方之关键在于大剂量的柴胡,以其疏解少阳之气,配以清热之黄芩,二者相合体现和解少阳之功,丹皮、栀子清解郁热,半夏之和阴阳之功以助和解少阳,兼和胃理气,生姜和胃降逆,党参、炙甘草健脾益胃。
小柴胡汤功效与作用

小柴胡汤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是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药方,由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表、调理气机、平肝降火等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小柴胡汤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胸闷、头痛、肝胆疾病、消化不良等疾病。
以下将详细介绍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小柴胡汤具有清热解表的功效。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能够疏肝解郁,升发表里,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热毒,解除发热、头痛等症状。
同时,小柴胡汤中的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对于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其次,小柴胡汤对调理气机也有一定的作用。
小柴胡汤中的半夏具有降逆气的作用,可以帮助调理胃脘的气机,缓解胃寒、胃痛等症状。
此外,小柴胡汤中的甘草也有调和气机的作用,能够缓解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
另外,小柴胡汤还有平肝降火的功效。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和黄芩都有平肝熄火的作用,能够帮助调节肝胆功能,缓解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口苦等症状。
此外,小柴胡汤中的半夏对于胸痹、胸闷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小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肝胆疾病等疾病。
小柴胡汤中的黄芩和柴胡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能够帮助消化系统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外,小柴胡汤中的柴胡还具有抗炎抗肿的作用,可以帮助治疗肝胆疾病,预防肝脏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小柴胡汤虽然功效广泛,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也有一定的禁忌症。
对于肝阳上亢、热结实实证、脾胃虚寒等症状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小柴胡汤。
在使用小柴胡汤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总结起来,小柴胡汤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解表、调理气机、平肝降火等功效与作用。
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胸闷、头痛、肝胆疾病、消化不良等疾病。
但是在使用小柴胡汤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经方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对比

经方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对比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是中医经典方剂,在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
两者经常被用于联合加减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本文将对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的药物组成及功效1.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立的一方经典汤剂,组成药物包括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
小柴胡汤的功效主要包括疏肝解郁、和解肝胃、和解表里,适用于伤寒表里不解、太阳病未解、伤寒证轻者。
小柴胡汤有舒肝解郁、泄热解毒、和解表里的作用,对于治疗感冒后的发热有良好的疗效。
2.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是汉代张仲景所创,其组成药物包括竹叶、石膏、甘草。
竹叶石膏汤的功效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生津止渴,适用于暑热感冒、热病伤阴、表里俱热、热毒瘓肺等证。
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对于治疗感冒后的热症有良好的效果。
二、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1. 临床研究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效果较好。
具体而言,该联合治疗方案能够在疏肝解郁的同时清热解毒,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临床上,该联合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临床观察一些临床观察也证实了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有效性。
患者在服用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治疗一定时间后,发热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临床疗效显著。
三、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1. 与西药治疗的比较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的优点。
西药治疗常常只能控制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小柴胡汤与竹叶石膏汤联合加减治疗能够调整机体内环境,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感冒后发热的复发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
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王志忠
关键词:发热;病因不明;中医药疗法;小柴胡汤;临床运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治少阳病而设。
本方临床除治疗伤寒少阳证外,还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黄疸及妇人产后,伤寒热入血室等病见有上述症状者。
笔者临床运用本方治疗不明原因发热,获效满意,现举3例介绍如下。
案1:胡某,女,45岁。
1986年12月10日始现恶寒发热,伴少许咳嗽,经西医用APC、青霉素、链霉素治疗3天未效,后加用激素治疗,病情仍不见好转。
体温持续在38.5℃~40℃左右。
家属请一中医投柴胡桂枝汤2剂,亦不见效。
12月18日邀余会诊。
诊见:发热已8天,持续不退,伴有寒战约2~3分钟,每日发作5~6次,伴口苦口干,时恶心。
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辨证乃邪在半表半里证。
投小柴胡汤2剂。
处方:柴胡、杏仁各9g,半夏5g,黄芩12g,太子参10g,甘草6g,生姜2片,大枣4枚。
服药后热退身安,诸证悉除。
案2:杨某,男,38岁,1994年12月12日起病。
患者因外出受凉,当晚即感恶寒、发热无汗,全身不适。
自服感冒清后,晨起体温下降至37.8℃,中午体温上升至39℃。
经某医院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4天不见好转。
12月18日遂入我院治疗。
入院检查除发热外,无其它明显异样体征。
急查血象:白细胞10×109/L,中性0.8,淋巴0.2。
未见疟原虫,小便常规正常。
追问病史,诉每天中午壮热之前自感手脚有凉感,伴口干苦,不欲饮,胸闷不适,精神尚佳。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仍似少阳病。
试投小柴胡汤加青蒿1剂。
处方:柴胡、党参各10g,半夏、甘草各6g,黄芩、青蒿各12g,生姜3片,大枣4枚。
次日体温降至38℃。
守方再进1剂,热退纳增,痊愈出院。
案3:雷某,女,30岁,1996年2月25日起病。
始见头痛,恶寒发热,全身骨节酸痛,不咳,鼻流清涕。
在当地诊所静滴抗生素3天,未见好转。
自服先锋4号胶囊、螺旋霉素片、感冒胶囊3天,身痛减轻,仍有持续高热,手足心灼热,畏冷,头痛头昏,时流清涕,于3月16日来本院就诊。
诊见:体温38.2℃,微恶风寒,胸胁满闷不舒,口苦而干,寒热往来,3~4次/d,夜间为重,二便正常。
胸片、B超、血常规、肥达氏反应均为正常。
察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综上脉症,病邪仍在少阳,系半表半里证。
投小柴胡汤3剂。
3月20日复诊,患者寒热往来、五心烦热等症消失,仅感口干无味。
投参麦散加扁豆、知母、山药、莲子,3剂,诸证悉除。
体会:小柴胡汤虽为伤寒少阳病而设,然临床所见多为非典型少阳证,故容易被忽视。
本文所例案1、案2,虽无明显往来寒热之少阳病主症,但见发热前有2~3分钟的寒栗或手足发凉之象,虽不似少阳证,但少阳证实则存在,故治以和解少阳法而奏效。
例3发热时间长达3周,仍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而干等症,可见病邪未传,仍稽留于半表半里,正切小柴胡汤证,故用之奏效。
可见临床辨证须详察病机,细心辨证,可发现一些微小病理变化,有时能为辨证提供重要依据,这也是不明原因发热运用本方治疗,能够获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