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比较中美恭维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中美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进行比较,主要包括恭维语的词汇、人称、对象和内容以及回应语的不同方式。通过研究,本文揭示出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导致的中美恭维语的差异,并借此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的不同交际方式,同时也证明在语言学研究中,社会因素的重要地位。

1.引言

20 世纪60 年代,社会语言学在美国兴起。这门学科采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不同的视角研究语言的异同性。本文选取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小方面,主要对中国和美国环境中的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进行比较,以期揭示出民族交际风格的差异导致的语言差异。通过这样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由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差异以及用语特点。

2.理论背景

在语言交际中,为了体现自己的礼貌,同时赞美对方,人们会经常使用恭维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很多学者就开始了对恭维语的研究(Manes&Wolfson,1980;Herbert,1988),国内学者起步稍晚,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左焕琪,1983;贾玉新,1997;雪征,2009)。总的来说,这些学者主要是采用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对英汉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应该采用更全面的视角,因此本文会从词汇、句型、人称以及对象和内容方面进行探索。

3.中美语言中恭维语的差异

东方大国中国与西方的美国在使用恭维语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3.1恭维语词汇

中美恭维语的词汇有类似之处,主要是模糊性很强的形容词的使用,英语和汉语恭维语都是一种程式化的语言。

3.2恭维语句型

美国英语中,最常使用的恭维语句型有以下三种:

a. Subject + is/look (really)+ adj. 如:You look good.

b. Subject + (really)like/love+ Object. 如:I really love your skirt.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中西方恭维语的比较与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2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3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4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5 我们如何避免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7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9 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10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1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12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3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14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 15 从古至今的吸血鬼文化 16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7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8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9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20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21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22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23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24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2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26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27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 28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29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 30 伟大理想的毁灭——《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31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32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33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 34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35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36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37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38 Analysis of Social Condition from American Gold Rush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39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40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41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42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 论文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0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特征 (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 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及恭维应答对比研究 摘要:自从言语行为理论问世以来,各种言语行为一直是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 对象,本文通过对中美商务谈判这一特殊语境中恭维语的研究,力图揭示恭维 语在谈判中的使用规律及特点。关键词:言语行为恭维语商务谈判跨文化交 际一、引言自从英国哲学家 Austin 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后,言语行为理论已 成为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外学者对各类具体的言语行为作了广泛而深刻 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促进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经跻身 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与各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必不可少。商务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运用。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在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中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恭维语是说话人对他人尤指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优势,明确 或隐含地积极评价的言语行为。恭维语是一种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文化不同,言语规约也各不相同。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商务谈判的书籍和网站搜集的真 实谈判语料。为了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作者从各行各业的谈判资料中选择了147篇含有恭维语的语料。二、结果与分析(一)恭维语在谈判中的哪个阶段 出现商务谈判包括几个连贯的阶段:建立联系、询价报价、数量及质量、价格 谈判、付款方式、包装及装运、保险、签约等。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双方恭维 语在询价报价阶段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是 28.6%和 33.9%。其次是建立联系 阶段,分别是20%和 17.4%。建立友善的关系可为以后谈判的顺利进行奠定良 好的基础,而成功的恭维语在建立良好的关系方面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双方差 距特别大的阶段是质量数量阶段对恭维语的使用(美 11.3%,中 0%)。这与 作者对语料的选择有关,因为所选语料中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商人来中国购买中 国的产品,在谈判过程中必然会在涉及产品时用恭维语来使得谈判顺利进行。(二)恭维的目标早期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赞扬的话题大部分集中在外貌、 成就/表现、财物和性格品质等话题上。在谈判中的恭维目标有何不同呢?数据 显示,美方称赞的目标超过半数(53.9%)是对商品的称赞;其次是对对方公司的称赞(16.5%)。而中方的称赞目标则成分散的分布趋势。美方之所以对产 品的称赞呈现如此集中的现象,是因为他们必然是对中国产品的某一特性有兴 趣才会来谈判做生意,而美国属于低语境社会以及他们直线型思维的特点使得 他们形成了直爽的性格,不拐弯抹角。而中国属于高语境社会,思维方式呈曲 回型,这使他们给别人留下了“城府很深”的印象。所以中方代表恭维的目标 相当一部分集中在看似和谈判无关的内容上。(三)恭维的应答策略前面谈到,谈判中的恭维语后往往跟着另一个要求或不满。因此,在回答恭维语的时候, 另一方往往忽略恭维语而只对那个要求或不满做出回应。另外,原以为中方代 表会常常使用的“弱化恭维”、“质疑恭维”、“否定恭维”、“限定恭维”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 Alexandra Jaffe (ed.), 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xford 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vii+261. 21世纪初期,语言学及相关学科领域里的研究者对“立场”(stance)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体上看,以往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立场,着眼于识别立场的词汇语法实现形式,及按语义对其进行归纳描述。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立场与各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Alexandra Jaffe的新作《立场---社会语言学视角》(Stanc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体现了这一新趋势,是其中的代表作。 1.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概论,作者首先指出立场表达的普遍性,介绍了立场表达的研究背景及本书的研究目标,作者回顾立场表达研究的相关文献,着重介绍立场表达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第二章的作者从语篇分析法和修辞角度分析了一美籍非裔政治家在不同语境下产出的多种口语和书面语语料,指出说话者持续连贯的立场植根于其身份,角色及特定的意识形态。 在第三章,作者以尼日利亚传教士和伦敦教会之间的通信为语料,集中考察对传教士泰勒先生的过失双方采取的立场。文章标题直指分析的核心—个体能动性的局限。作者对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立场可以是被赋予的,而非说话者主动采取的”(70)。作者因此指出,过分强调立场表达中的说话者意向性和能动性会隐藏说话者将立场强加于他人的方式,即立场并非由说话者主观选择,而由说话者所处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结构决定。 第四章,作者Janet McIntosh探究了白肯尼亚人访谈中第一人称索引性的多样性。作者采用戈夫曼提出的“立足点”和“参与者角色”两个概念展示了受访者对超自然力量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们倾向于选择理性价值观和独立身份,而另一方面,其本体论立场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说话者立场的矛盾性反映出剧变下社会混乱的深层状态。 第五章,作者对玛雅方言的使用者作了民族志研究。研究强调戈夫曼提出的―当事人‖这一概念在考察―道德反讽‖这类话语中的重要性。Shoaps对反讽细致入微的讨论对在英美语境下研究反讽具有重要启示,―不仅在方言中,即便从总体而言,对反讽的解释也不应从意图,而应该从索引性出发‖(113)。 第六章,作者探讨了双语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表达如何根据权力和合法性定位教学中所使用的两种语言,并将教师自己对权威和语言水平的立场赋予学生。作者证明,在存在配对或分级角色的制度化语境下,个体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将立场赋予了他人。 第七章,作者考探讨立场、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墨西哥青少年侨民及当代媒体广告内的自然对话,作者展示了俚语的多重立场索引性是如何在互动中被说话者用以联合听话者,并建立个体性别风格的。她强调,正是立场建立了特定语言形式和社会身份之间的索引关系,由于风格是社会身份的重要部分,所以立场是建立风格,进而建构社会身份的主要话语机制。 第八章,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立场和风格的联系,并尝试用立场来解释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体的模式。通过对维吉尼亚、匹兹堡及悉尼三地特定群体所产出的语言数据进行分析,作者论证了立场能催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变体模式。作者指出,任何针对语言变体的解释应该“超越对相关模式的简单复述”(190)。此研究可以说体现了在语言变体分析中,风格和身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中西方恭维语及其应答语差异 摘要: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地评论。无论在何种文化中,称赞都能起到联络感情,巩固人际关系的作用。称赞语是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交用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称赞语的使用形式却不尽相同。本文讨论了东西方恭维语与应答语差异及其成因,从而使人们正确的理解并加以运用,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赞语;应答语;跨文化交际 称赞语是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还可以联络感情。但是由于由于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差异,中西方在使用称赞语方面有典型的差异性。其会话模式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人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一、东西方恭维语差异 (一)侧重的内容不同 一般说来,汉语称赞语中能力、外貌和个性是主要话题。而在英美国家中,能力和外貌是主要话题,对个性方面的称赞不多见。而无论是在汉语称赞语还是英语称赞语中,外貌方面的恭维大多是给女性的,例如,“The new nurse is pretty.”而对于男性则集中在能力或者成就方面,例如,Our boss works really hard.在称赞外貌时,英语侧重修饰性方面,例如“Your new hair-style looks nice.”而汉语则倾向自然的外表,例如“你的发质不错!”对于能力的称赞,英语偏向赞扬对方经过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就,如“You did a good job.”而汉语除了赞扬对方的成就之外,还会提及对方为此所做的努力,如“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错,看来是下苦功了!” (二)运用的场合不同 研究表明,英语称赞语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汉语则侧重于表示尊敬和关心对方。例如别人请客吃饭,英语文化背景下的客人除了表达感谢多数会表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待遇,例如“I really enjoyed tonight.”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称赞的话更多以道歉的方式来传达,如“点了那么多菜,真是让你破费了”。这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也正因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称赞语强调双方平等一致,所以英语里称赞语几乎成了一种习惯用语,用于打招呼、致谢等,例如,朋友之间见面,可能会说:“Hey, you look good today.”英语文化里称赞出现的频率很高,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通常觉得那些称赞有点言不由衷或是多余。同样,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因为称赞语强调尊重对方,表达称赞是有必要才为之,所以汉语称赞语的出现频率并不及英语高。这也让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觉得中国人似乎不太爱称赞别人。笔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人的赞扬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是熟人,甚至家人之间。而中国人对陌生人和熟人的赞扬相对谨慎,对家人则甚少赞扬,父母长辈对孩子的鼓励性赞扬除外。例如,英语中丈夫表扬妻子的厨艺时说:“This dish tastes good.”这样的赞扬在西方家庭中很常见,而中国的家庭中则甚少听见。 (三)选择的词句不同 以语言学家Mancs与Wolfson在关于交际行为的研究为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英语的称赞语大部分是形容词与副词的表达组合。他们认为,美国称赞语中形容词所占比例高达80%,

英语恭维语

【摘要】: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愿和要求,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来达到谈判目的,这是谈判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之一。而影响谈判的成功取决于各种因素和策略的恰当运用。本文试从美国恭维语来分析,美国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方法,并用商务谈判案例加以证明。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简单恭维方法,分别是:开谈赞美,顺势赞美,安慰赞美,及时赞美,求同赞美。同时发现, 美国恭维语非常丰富,应用很广泛,在商务谈判中经常使用,以此来增加谈判者之间的友好气氛, 提高谈判中的自觉性, 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谈判效率,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商务谈判;美国恭维语;赞美;方法 1. 介绍 自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商务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更加是突飞猛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而作为商务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商务谈判,受到了众多国人的关注。 商务谈判是一种交际活动,也是一种交际较量,它必须通过语言媒介来完成.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意愿和要求,如何恰当使用语言来达到谈判目的,这是要非常谨慎的,也是谈判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之一。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如果合理地运用一些恭维语,就能增加谈判者之间的友好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提高谈判的效率,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反之,在谈判中违背了这些语用策略,就会使谈判增加困难,给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运用,对提高谈判成功的机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出发,结合商务实例,探讨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产出、感知及其谈判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技巧,着重探讨商务谈判中美国恭维语的语言策略及应用技巧。主要是以美国恭维习惯为基准的恭维语应用技巧。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商务谈判经常发生,关于商务谈判技巧的书越来越多的出版,其中对恭维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恭维语的作用不容忽略,因为谁都希望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认可。适当的恭维有助于缓和谈判气氛,使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并取得好的结果,有助于节省时间,提高谈判效率。为了使我国商务谈判人员进一步认识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以及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使用恭维语的方法,使得他们在谈判中尽量避免陷入僵局,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的结果。我对美国恭维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方法这一课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与总结。 本课题主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运用美国恭维语。对美国恭维语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一般方法。以便读者对美国恭维语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 1978年,自菠兰梅茨对美国恭维语应答做了首次研究并对其给与最早的解答后,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恭维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恭维语做了严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在恭维语的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恭维语的使用者是遵循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还是里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对此,学者们的态度大致是西方人多遵循合作原则,而东方人多遵循礼貌原则。200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冯江鸿老师发表了《英汉赞扬及其应答的性别语用比较》对恭维语的应用进行了较详细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2017年度汉语流行语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2017年汉语流行语,将能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流行语的表面意义和内涵,扩大人们的用语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的内涵,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社会语言学重点研究语言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全面研究了汉语流行语的实际产生源头,为充分有效的提升语言应用效果,强化总体的用语规范,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标签:社会语言学分析2017汉语流行语 引言 “freestyle”“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皮皮虾,我们走”这些语句曾一度流行于网络交际中,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是2017年的汉语流行语的重要代表。流行语是特殊性的语言现象,现阶段很多社会语言学家都充分关注到了流行语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针对2017年汉语流行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将能更好的认识到汉语流行语的实际内涵,便于社会公众更为充分的了解汉语特征和文化表达。 一、社会语言学及流行语的研究意义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是针对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网络技术的持续更新和进步,网络社会中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日益发展,社会公众所采用的网络流行语也将会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分析2017年网络流行语,将能够为充分有效开展语言分析工作,将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 二、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1.时代和社会发展是流行语产生的源头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更加便捷,自然对于语言的创新使用也增加了一定的几率。人们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们表达自我的愿望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交流环境。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保持良好的新颖性,通常会创新一些网络用语,自行的编写一些较为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流传范围更广[1]。“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这句流行词,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想死的心情,其在当前人们交流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应的也延伸出了较多形式的表情包。 2.网络空间是汉语流行语传播的巨大推力 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多种社交软件的良好推广,当前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网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360docs.net/doc/8618591270.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360docs.net/doc/8618591270.html,。 订购方式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中美对待称赞的区别

餐的妇女说“You have a beautiful smile·It lights up thewhole room·”女性的外表(肤色、体形、衣着、打 扮、风度、等等)也是常常受到恭维的,当美国妇女受到如此恭维时,她不会感到害羞,相反,她们 认为十分得体。在中国文化中,同样任何人都可以去恭维别人或受到别人的恭维,但要分男女老幼尊 卑贵贱。女性的外表也常常是恭维的目标,然而一般是在女性与女性之间,一个男孩在一个素不相识 的女性面前恭维她的外表可能会被看作“庸俗”,如果一个美国男孩赞扬他所结识的中国女孩:“You are a sexy girl·”很可能这个好心的男孩会遭到一顿臭骂。男性对别人妻子的外貌进行恭维是一个禁 忌,尤其是对中年人来说,如果赞美说“您有一位漂亮的妻子”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而对一位陌 生女性直接赞美说“您长的真漂亮!”,是会被看成是对女性的一种挑衅。 从对能力和成就的恭维和赞美讲,在中美文化中也存在差异。在美国文化中,涉及别人能力和成 就的恭维或赞美是很严肃的判断,而且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权力去赞美 别人的成就,这类赞美或恭维通常出现在上下级之间或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此外,下级不对 自己的上级直接地表达判断也是一条显性的规则,另一条规则则是希望甚至要求社会地位较高者对其 下属的工作做出判断。而中国文化中,这种赞美与恭维的范围比较宽广,与美国文化相同,对别人能 力和成就的严肃赞美,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人才去赞美别人;但同时也有年长者对年轻者的鼓励 性的赞美,而这仅仅是一种鼓励,并不是真正对其能力和成就的赞美。同时,年轻者也可以赞美年老 者,下级也可以赞美上级,而这更多的是对赞美者的一种恭维,或是年轻的对老者或下级对他的上级 讨好。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对他人的能力与成就的赞美,但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 意义,既有严肃地赞美,更有为了拉进关系的恭维。 中美文化中使用恭维语时一个另一显著的区别是人称代词位置的不同。在美国人恭维别人时总喜 欢把第一人称“I”放在句首: (1) Ithink your coat suit you·(2) I like your hair style·(3) I am so proud of you·美国人趋向于个人感受,对事物的看法有他们自己的见解,认为最好的恭维就是向对方吐露自 己忠实的观点,他们喜欢“selfassertive”(表明自己)。中国人则喜欢把第二人称“你”,“您”放在句首,例如“你的衣服多漂亮啊”,“您的设计多新颖啊”等等,来通过恭维来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表示对被恭维者的尊敬。 其次在接受恭维或赞美的方式上,中美文化也存在差异。在美国文化中,对恭维或赞美的接受可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徐君善 从语言史研究的观点出发,有理由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折衷主义思想的直接产物。最能体现这种折衷主义思想的,则是社会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应用型特征。这一特征,充分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新兴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因此,当我们面向新世纪,展望语言学发展之时,有必要对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特征做一研讨,旨在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流派。它不是源于一个理论构造的种子,而是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蔓生出来。由于这一特定的学术背景,社会语言学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门户之见,而以其宽厚的学术胸怀,包容了来自各种不同学术背景与传统的研究者。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派与折衷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潜势成为现实中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语言学才体现出理论模式多样性、研究方法随机性、研究群体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驳杂性的学科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回顾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开拓者身上,即可见到这一点。北美学派的几位首领人物鲍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人,有的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具体使用现象,有的从文化传统与语言结构的关联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异军突起这一事实本身,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语言问题持续的关注,以及语言学内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渴望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这一特色,导致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随机性,是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特色的另一种体现。虽然,2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_张鸾

收稿日期:2008-10-23 作者简介:张 鸾,女,现在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任教。 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 张 鸾 (呼伦贝尔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 要:恭维语的使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中美两国由于社会结构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恭维语的使用和应答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了解这一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恭维语,而且可以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美文化;恭维语;差异;对比研究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pliments Abstract:Compliments serve as aIl im portant means to build up harmonious intcrpexsonalrelationship.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cultural backg rounds.Americans and Chinese behave quite differently in the use and response of compliments.Tak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o account can help one use compliments appropriately and avoid cultural collision. Key words: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compliments:differences;the 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55(2009)01-0087-03 恭维语的使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所说的恭维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对人或物的一种积极评价。对恭维原则能否熟练掌握运用,标志一个人社会成熟的程度和语言能力的强弱。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因此其恭维语也必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美恭维语的差异进行比较探微。 一、中美恭维语所涉及话题的差异 根据M anes,Wolfson 等的观点,恭维语的话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外貌或所属物;二是成就和能力。在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下,女性通常被称赞外貌仪表,而男性通常被恭维能力或成就。 (一)话题涉及外貌或所属物中美恭维语值得注意的差异是: 1.在美国文化中,恭维他人的外貌或所属物被认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女性的外貌仪表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穿着等是很平常的。如: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 -ing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个被恭维的内容,但不占主导地位,而且这种形式的恭维更多地局限在女性之间。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一个禁忌。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仍受到较大的限制,恭维方式比较含蓄,不会像美国人那么直观而具体。如:你今天气色不错。 2.在美国文化中,称赞朋友的妻子被认为是社交礼貌行为的一种,美国人感到十分自然。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恭维则被看做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或让人误认为称赞者对这位女性另有企图。因此 87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浅析然并卵.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浅析“然并卵” - 语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正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符号不同,网络语言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和社区内用来交际的语言变体,随着网络普及,网络语言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普遍性。 一、语言与社会发展 近几年,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流行文体语言异军突起,如今这种语言不再局限于网络,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之前流行的淘宝体、丹丹体,到后来流行的蓝精灵体、TVB体,再到时下火爆的然并卵体,这类网络流行文体语言具有时尚、鲜活、快捷的特点(于根元2001)。区别于传统文体的正规与严肃,具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正确认识了解和掌握网络流行问题语言,对于构建和谐网络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种语言变体的出现必然有其背景和原因,网络流行文体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郑远汉2002)。语言与社会的这种关系被社会语言学家称作共变。共变很可能是指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陈原2000)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我们应该对其记录、了解并加以研究。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 (一)语言变体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言变体不仅指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

也指任一国家或地区之内不同的语言形式。语言变体意义广泛,研究对象可以从一种语言中的不同方言到对某一种口音的音、词、句等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存在一种社会分配,就存在一种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区域变体,主要指不同区域间相同的语言团体。不同区域间,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都各不相同,即使使用相同的语言,也会出现语言变体。第二类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它与人的社会认同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国别、人种等都各不相同。第三类是语言的功能变体,与人所处情境、语言本身、表达方式有关,由此还产生了两个概念语域和语体。 语言变体是由很多模糊又深层次的因素决定的,不仅包括声音、词汇、语法、方言等等,还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变体可指一种语言中发音、语法、词语选择的不同,它是人类语言一种普遍现象。语言交流中的语言变体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交际策略,而不仅止于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语言是多变的,语言变体是现代语言学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多样性是由它们的社会分配决定的。 (二)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指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结构特点和功能的互动影响。语言接触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次级系统,即语言和社会,这两者之下又分别有一些小的系统。语言接触会引发语言的变化,不仅在语言本身,语言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语言接触从这个角度上看,可以简单地说成是两种语言的互动以及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特点的影响。 地理因素也是引发语言接触的一个主要原因。居住在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