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出题模式:分析技巧型请对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这首词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雨霖铃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这首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虚写,词人拿周瑜年轻时就已建功立业对比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表达了词人被贬的感慨。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005年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2006年天津高考题凉州词(其一)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安西: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

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陇西行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黄大临宋词)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前两句实写送别的情景:长亭饯别,直至日暮;别语缠绵,语无伦次。(2分)后四句虚写别后的孤寂,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2分)别后的孤寂,更加衬托了现实中送别的伤感。(2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诗词中所构创的意象既可以化虚为实,以虚显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可以化实为虚,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从而达到或虚中见实,或实在虚中的妙境。虚与实二者之间还可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诚如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2.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苏轼著名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孤坟

(明)月阴冷凄凉深挚思念孤寂哀伤

(短)松冈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通过分析本词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茫茫:遥不可及。“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

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

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四)写作手法鉴赏

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亡妻的深挚感情,这首词被称作“千古悼亡诗之魁”,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也比同类词略胜一筹。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词写作手法的鉴赏。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不是。

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在词中找出依据。看词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刚才所说的时间顺序?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师明确并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从柳永的《雨霖铃》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语文教研组邵泓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练习及答案

虚实结合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阅读下面是个,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面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鉴赏下面这首诗。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3、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4、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一、答案略 二、1、本诗主要使用虚实结合虚写凯旋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实写王城故址鹧鸪乱飞的眼前之景,通过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2、前三句实写:松阴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家中夜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4、答案一:“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环境和被送者的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答案二:“又携书剑路茫茫”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 (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 1、有备而来: 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小结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 例1: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从xx的《xx铃》谈xx 语文教研组xx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xx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 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技法例说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这哲理便是虚。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②、言志为虚“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再如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又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景物是实,

最新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1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2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3 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4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5 的部分。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6 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客观之景为实,梦境、7 仙境、誓愿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8 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9 10 1、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对写法: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11 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12 对方难以割舍。 13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4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15 16 2、客观为实,想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贾岛的《寻隐者不遇》:17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18 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19 以想像得出隐者的情况: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20 鹤,优者游者。 21 22 3、当前为实,追忆为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是词人23 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

24 景,所以是虚写。 25 26 4、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27 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 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 (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 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 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005年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2006年天津高考题凉州词(其一)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安西: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的感情! 7、运用练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 (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 1、有备而来: 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虚)(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小结 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 1:读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参考答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例 2:读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参考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诗文阅读:虚实结合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上课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三维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曾学了柳永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学生齐背)在词中,作者将他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是实写;下片主要书写别后想象,是虚写。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那何为虚,何为实呢?(板书:虚实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学生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实:现实的,眼前的; 虚:想象的,过去的、未来的;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鬼怪的世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界、梦境)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已逝之景之境)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设想未来之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设想对方之境) 虚具体表现为: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未来之景; d、想象对方之境 二、探究诗歌中虚与实的作用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学案上的三首诗,两两组合,相互讨论,探究虚与实在诗歌中有何作用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中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强化诗人的情感)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 导入: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巧。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凌苑玲老师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实写,交代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李贺《将发》:东床卷床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的景,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这就是虚笔。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归来,月照戍楼,这时传来了悠扬的羌笛声。开篇就充满了边塞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两句以《梅花落》名曲联想到雪天梅花随笛声飘满关山,营造了一种虚幻的意境。这样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涵着故园之思。 让我们试析贾岛《寻隐者不遇》中虚实相生的用法: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四句诗实写到山中拜访隐者而不遇之事,四句皆实。但诗歌以虚为用,虚由实生。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浅层的虚表示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象。(如问你师傅在家吗?他到哪里采药去了呢?)其深层的含意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云雾中,所处的环境缥缈莫测,但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脱的美学思想,在此虚境中却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

初中语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初中语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导读: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主动总结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运用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 (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二、初步体验 1、有备而来: 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①、说明是什么技巧。 ②、结合诗歌分析技巧。 ③、表达了什么感情。 2、步步深入。 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3、小战热身: 找出下列诗词中的虚和实: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虚)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 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 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虚)(实)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⑥、飞流直下三千尺,(实)疑是银河落九天。(虚) ◆小结 1:诗中的虚有哪几种类型? 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比较这两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运用有何区别,分别有何作用?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 1:读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参考答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 例 2:读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 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 出题模式:分析技巧型请对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这首词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 雨霖铃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这首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虚写,词人拿周瑜年轻时就已建功立业对比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表达了词人被贬的感慨。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005年高考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客居驿站思念家人,“虚”是诗人想象家人夜深不眠,想念“我”这个远行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来表达深切的思家情怀。 2006年天津高考题凉州词(其一)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安西: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问题: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后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表达了诗人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