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关于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

关于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套入的肠管及肠系膜受牵拉压迫,而发生淤血水肿,甚至出现肠管缺血坏死。
是儿童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占肠梗阻的15%-20%,95%的肠套叠好发于儿童,5个月-2岁较多见。
一、引起肠套叠的原因有哪些?1、解剖原因最多见的是回肠与结肠套叠,两者肠管的口径不同,在解剖结构上呈直角,另回盲瓣的病变也是诱发套叠的常见原因。
2、功能原因因某种因素(饮食、肠道蛔虫等)刺激后导致的肠痉挛及蠕动失调。
3、病理原因因肠管本身的各种病变,比如肠道肿瘤、梅克尔憩室、腹型紫癜等因素都可诱发肠套叠。
二、肠套叠有哪些类型?1、原发型:一般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病因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饮食的改变、小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活动度大及腺病毒感染有关。
2、继发型多发生于成人,80%为器质性病变引起,可继发于肠炎、肠壁血肿、肠重复畸形、肠息肉、急腹症术后、肠恶性淋巴瘤、美克尔憩室等。
三、肠套叠是由哪些组成呢?套叠的部分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层为鞘部(外筒),中层为套叠肠段的折入部(中筒),最内层为套叠肠段的返回部(内筒),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为颈部、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着套入的肠段进入中筒与内筒之间。
四、肠套叠包括哪些分型?1、回肠盲肠结肠型:回肠套盲肠再进入结肠,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2、回肠结肠型:回肠从距离回盲瓣几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
3、小肠小肠型:小肠套小肠。
4、结肠结肠型:结肠套结肠。
肠套叠的类型A.小肠型B.结肠型C.回盲型D.回结型E.复杂型F.多发型根据套叠的部位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等。
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
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
小儿肠套叠不同类型超声表现及发病率变化的回顾性分析

【 关键词】 结节性筋膜炎
超声
鉴别诊断
肠套 叠 是 指肠 管 的一一 部分 及 其 相 应 的 肠 系膜 套入 邻近 肠腔所 致 的 一种 肠梗 阻 , d J最 常 见 的 是 ,L
急腹症 之 一 。本 文 把 小 儿肠 套 叠 根 据 不 同 的 治疗 方法分 成 结肠 型肠 套 叠 ( 部 均 为 结 肠 的 肠 套 叠 ) 鞘 及小肠 型 肠 套 叠 ( 部 为小 肠 的肠 套 叠 ) 以往 超 鞘 。 声 及临床对 结肠 型 肠套 叠 的 诊 治多 有 报 道 l J认 l , 为肠套 叠发病 以结肠 型 为主 , 而对小 肠 型肠套 叠 报 道 较少 l— 4 5。现 对 近 3年 来 本 院 门 、 诊经 超 声 检 J 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 。全部 结肠 型肠套 叠经 小儿 外科 超 声 引导 下 图 )
生理 盐水灌 肠 复位或 手 术 证实 , 全部 小 肠 型肠 套 叠 主要经 小儿 内科 禁 食 、 感 染 、 痉 等 治疗 后 B超 抗 解 复查 小肠套 叠 复位证 实 ,1 1 例不 能 复位 者超 声 引导 下生 理盐水 低压 灌肠 复位 证实 。 13 统计 学处 理 . 计量 资 料 用 ( 贾±S 表 示 , 用 ) 采 t 检验 , 计数 资料 采用 y 检验 。
大于小 肠 型 , 以上 四个 指标 比较均 具 有 极显 著 性 意
义( P<00 ) .1 。
H 1X D E彩色 多 普 勒超 声 诊 断 仪 , 头 频 率 采 用 高 1 探
表 1 两型肠套 叠I一般 资料及超声表 现特点 的比较 ( 1 j J ±s )
与 结 肠 型 比较 P<00 .1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作者:李晓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使用ALOKA SSD-3500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7.5MHz,二者交替使用,全面扫查患儿腹部,重点检查病变部位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
结果:套叠时间>48h肠壁水肿较重,无血流信号者,有腹膜炎表现,套筒内有积液者不易灌肠复位,均手术治疗。
本组X线监测下空气灌肠及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39例(86.7%),经手术治疗6例(13.3%),复位成功。
结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为首选,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治疗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健康肥胖儿多见,80%患儿年龄资料与方法2010-2012年收治临床疑似肠套叠患者46例,男36例,女10例,年龄4个月~8岁,发病时间2~72h,患儿腹痛、哭闹不安46例,呕吐30例,腹部有肿块的36例,解血便6例。
方法:使用东芝SSA-770A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7.5MHz,患儿无特殊准备,取仰卧位,用3.5MHz的低频探头对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常规检查,再对腹腔进行广泛检查,重点扫查腹腔有无肿块及积液,尤以右中上腹及右下腹为扫查重点,遇有块状物时要进行横断面及纵、斜断面多切面扫查,同时记录包块的大小、边界、位置及毗邻关系,并结合高频探头观察肿块的内部回声,肠壁及肠系膜的血流情况,同时观察肿块的近端有无扩张的肠管,套叠部分肠系膜上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征象。
结果这46例疑似患儿中均为肠套叠,回盲型21例(其中1例过敏性紫癜腹型并发肠套叠),17例回结型,5例结结型,2例回回结型,1例小肠型在左侧腹。
这46例病例中超声检查表现为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即腹腔内查见肿块,其浆膜层和黏膜层为线性强回声,而肠壁为带状低回声,其横断而呈大小环套叠的“同心圆”征,或中心位置呈强回声,外周为多层较厚而均匀的强弱回声交替包绕的“靶环”征;且长轴切面呈强弱相间回声带,呈套筒样,当肠腔含气时呈“假肾征”改变,此切面可测量套人的长度。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套叠是肠管逆行蠕动造成肠管的一部分逆行套入邻近肠腔内形成,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并不罕见,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6-12婴儿最常见的月份。
肠套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春夏较多。
肠套叠有几个主要症状: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肿瘤,其中婴儿哭闹是肠套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表现为突发、剧烈、节奏。
原本健康的宝宝突然哭了,脸色苍白,紧握拳头,屈膝缩腹,手脚乱动,拒绝进食和牛奶,持续发作3-5分钟后自行缓解,间隔10-20几分钟后重新发作。
有些婴儿很好,表现为阵发性弓背,而不是哭泣。
哭闹发作后不久,呕吐发生。
它最初是牛奶和食物残渣,然后是胆汁。
在后期,它吐出粪便样液体,哭泣开始后8-12婴儿小时出现血便、红色果酱样便或血便、脓血便。
以上是肠套叠的早期症状。
如果你带宝宝去看医生,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发现宝宝腹部有肿块,也就是肠套叠。
在发病后期,你甚至可以看到肿块从肛门脱落。
腹部肿块在肠套叠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婴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及时就医X片及腹部B确定超检。
1.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肥大,小肠系膜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1:1.成年人1:23.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突入盲肠,长达1cm此外,该地区淋巴组织丰富,炎症或食物刺激后容易引起充血、水肿和肥厚。
肠蠕动容易将盲瓣向前移动,拉动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变化:生后4~10个月是补充食物和增加牛奶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的高峰期。
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功能障碍,导致肠套叠。
3.病毒感染:急性肠套叠与肠内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道痉挛和独立神经紊乱: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反向蠕动,导致肠套叠。
有些人还提出,由于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独立神经系统活动障碍引起的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部分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史。
小儿肠套叠是否可以借助超声诊断

小儿肠套叠是否可以借助超声诊断临床儿科急腹症领域,小儿肠套叠占较高病发比例,该病以0-2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其中又以4-9个月为高发时段。
是主要诱导婴幼儿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原因,对患儿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较为严重。
超声为重要对肠套叠诊断的影像学技术,其精准性、清晰度已被临床广泛证实。
同时具无创、操作简便、安全迅速等多项优势,还可用于治疗后复位状况的动态评估观察,故价值十分突出,对超声诊断特征展开分析,可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小儿肠套叠临床表现有哪些?肠套叠在临床可按原发和继发两种病理类型划分,患儿以频繁呕吐、阵发性腹痛等为最典型症状。
腹痛时,可有烦躁、哭闹不安等表现,哭闹呈阵发性,每次有5-10分钟,或数十分钟安静后,又重新哭闹,且有屈膝和尖叫体征伴发。
后有腹泻、呕吐症状,可伴粪臭味;此后12小时内,有胶冻样黏液血便,若症状较为典型,血便可为果酱样;部分就诊延迟病例,可有发热、衰竭并发。
进行触诊检查时,上中腹通常有肠型团块触及。
如为梗阻不全的情况,肠套叠症状可呈数天持续,患儿以相对呈独立状的结肠炎发作为临床表现。
若临床诊治不及时,可明显增加肠壁缺血坏死风险,病情严重者,可对患儿命安全构成威胁。
总之,腹部包块、血便、腹痛为肠道套最为常见且典型的临床症状。
2 小儿肠套叠病理生理特征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肠套叠病因和病机,可能与小儿肠管解剖特征、蠕动方面出现异常、或肠功能失调等因素相关。
针对临床收治的婴幼儿肠套叠病例,通常无器质性改变,在病理特征上,一般为原发性,由肠蠕动紊乱、回盲部活动度大、肠系膜过长等诱导发生的肠套叠发病率为90%-95%。
也可能与肠运动机能紊乱、肠病毒感染相关。
原发性小儿肠套叠约占95%,在腹腔内肠套叠的肠套,及邻近区域,无器质性病变找出,而约5%的小儿,为继发性,属肠腔内或肠壁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诱导所致,在常常规超声基础上,辅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
3 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超声属一项具可重复、无创、医疗费用低、无痛苦等多项优势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对小儿肠套叠进行诊断过程中,价值主要体现在:(1)无痛,患儿易接受;(2)诊断准确率居较高水平;(3)可对手术指征予以评估。
肠套叠

(2) 钡液灌肠复位法 所用压力约9~12kPa(90~ 120cmH2O)。同样在透视下观察肠套叠复位情况。 2. 手术疗法 空气或钡液灌肠失败或发生肠穿孔、肠套叠 超过48~72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而病情严重疑 有肠坏死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 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 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的临床与X线表现.caj(78.2k)
在结肠肝曲和回盲部常有停留现象,适当 提高压力或变换体位,有助于脱套。不宜 强力磨擦,以免引起穿孔。一旦肿块消失, 回肠内气体骤增,结肠内压力下降,即为 肠套叠复位的征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 出大量气体和紫红色粘液或黄色稀便。患 者安静入睡。口服活性炭0.5~1g,6~8小 时后,排出粪便中含有炭末,证实肠道已 完全畅通。个别病例发生灌肠穿孔,可见 气体进入腹腔内,膈下有游离气体,应立 即手术。
1.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2.典型表现: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 块 。 3.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如幼儿典型, 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 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肠 息肉和肿瘤)。
肠套叠的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 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 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 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 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 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 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
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 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 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 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 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 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 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 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 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 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

好 的社交能力 , 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 的提高。 【 参考文献】
【 l 爱 香 . 性 阻 塞 性肺 疾 病 的 观 察 及 护 理 .中 国现 代 医 生 , 】唐 慢
2 1 ,84)8 ~ 9 0 0 4 ( :8 8 .
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 人们对健康 的要求也 日益提高 , 不仅 追求 生
结 构 的肠 管被 套 人相 连 接 的 另 一 段 肠 腔 。现 对 2 0 0 4年 1 J 0厂 ~ 2 1 2月 我 院 收 治 的 1 肠 套 叠 的 超声 诊 断 进 行 州 颐 分 析 , 00 7例 报道 如 F:
2 . 声像 图表 现 2 肠 套 叠 时 ,套 叠 肠 管 长 轴 多 D- ! I  ̄管 行 排 列 的 套 筒 样 改
f 3 ]吴乃森. 腹部超声诊 断与鉴别诊 断学f ] 北京 : M. 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
社 ,05:5 — 5 . 20 2 7 2 9
( 稿 日期 :0 0 0 — 5 收 2 1— 7 0 )
表 1 两组患者住院生存质量评分、 信任度及住 院时 间比较
耐力下 降, 反复的感染使其经常进行药物治疗 , 在心理上产生抑 郁、 焦虑、 悲观情绪 , 生存质量下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生
活上的舒适 , 更注重心理 和社会各方面的舒适及生活质量I 5 1 。 人 性化护理是护理的升华 , 是整体护理 的具 体实施 , 是护理
质量 的保证 , 本 质是 “ 其 以患 者 为 中心 ” 尊 重 患 者 的权 利 和 人 ,
【 胡孝红. 2 】 健康教 育在慢 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中的应用研究忉.中国现
系膜上血流信号差 。肠梗 阻时肠管扩 张 , 内容 物积聚 , 动亢进 蠕 或减弱 。本组有 1 例患 者套叠 以上的肠管 出现不 同程度 的扩 1
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第3 期 C IEEA DF R IN M DC LR SA C 1 H N S N O EG E IA EE R H
∥曩≯≯∥曩≯ ∥ 爹 蒡 _ 0 0 磐≯童≯枣 ∥囊≯∥∥ ≮≯0 ∥_≯≯≯ 曩≯≯ 多≯跨 ≯ ≯
图 1 肠 套叠部位横切面呈“ 同心圆征 ”
取平卧位 , 探头频率为 35 5M z 先用 . ~ H 对腹部进 行常规扫查 , 观 察腹腔 内有无异常包块 以及包 块 的位 置 、 蠕动 的情况 、 无腹 肠 有
腔积液等声像。然后切换成频率为 7 1 H 的高频探头, —2 z M 对发
nr . m hndsCii l a ioy2 0 ,8 5 :5 3 6 ona l p oe. l c do g ,0 35 ( ) 39— 6 . 3ly n aR l
社 。0 3:6 . 2 0 3 8
[ ] es r R pao 3 K sl app ̄Y, ln e a. yt p erneocr e A, BakA,t 1C s cap aac fe i -
肠套叠是肠管 的一部分 及肠 系膜套 入邻 近肠 管 管腔 内引起 的一种梗阻性病变 , 临床 主要表 现为患 儿阵发性 哭 闹 、 血 和 其 便 腹部肿块等 , 临床 上大约有 8%发生于 2 以下 的儿童 。婴 幼 在 0 岁
c c o . l laon ,0 3 3 ( )2 2 . r n a i maJCi Ut su d 2 0 ,1 1 :1— 5 n r
[] 4 周永 昌, 郭万学. 声医学. 4版. 超 第 北京 : 学技 术文献 出版 科
【 收稿 日 期】 2 1 — 9 2 01 0 — 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典型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
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
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
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
据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
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
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
下面是一例较典型的肠套叠的超声图像:(丁香园日暮苍山远整理发布)欢迎关注丁香园超声版微信公众平台1、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的【丁香园超声版】--选择关注--更可查看完整的历史消息。
2、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与大家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