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临床分析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体 回声则表现 为假 肾征【 l 】 。本组 l 2例 行充气整复成 功 , 6例 因 充气整复失败而改 手术治疗 , 2例经超声诊断 为多发性肠套叠 及 5例无血流显示者经结合 临床后直接行手术治疗 , 无血流显
■ 囤盟目嘧回
中, 避免临床症状 不典型 的血 液病漏诊 误诊 的发 生 , 从而大 大 提高检验报告的质量。 3 _ 3 有足 够的检验人员 以保证报告质量 。建议各级部 门 及各临床科室对检验工作给予支持 , 确保其有充分 的人力及精
力, 以保证 检验报告 的质量 。 3 . 4 增强责任心 , 尽职尽责地对 待 自己的工作 。无论 自己
否有包 块 , 如发 现肠套叠 团块 , 就用 7 . 5 MH z 探 头对患 处肠 管 做 纵断和 横断扫查 , 仔细 观察肿块 形态 、 边界 、 大 小及 内部 回
的工作是什么 , 重要 的是你 是否真 正做好 了 自己的工 作 , 责任 与能力兼备是衡量人才 的重要标准 。 检验科每 天要做 的工作很 多, 每一 份标本对应每 一位患者 , 标本 类型及 检验项 目外表貌 似一样 , 但不 同患者相 同检验项 目结果会 相差千里 。我们应把 每份标本看成 患者对我们检 验人员 的信任 , 秉承 “ 以病 人为 中 心, 服务临床 ” 的理念 , 以严谨 的工作作 风和求实 的工作态度 ,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 份标本 , 努力做 到服务为本 , 快速准确 , 精 益求精 , 让患者满意 , 更让 患者 家属放心 。
声不仅能观察有无 肠管扩张 、 肠管积 液、 肠壁增厚及肠管蠕 动 ,
判断其病因 , 更能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C D F I ) 观察肠套叠管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的临床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彩色普勒超声在诊断肠套叠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小儿肠套叠病例42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用CDFI检测套入肠管彩色血流的特征。
结果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改变为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39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
所有病例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后证实,3例出现肠坏死,34例复位成功,2例合并肠息肉,3例合并肠憩室。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套叠具有无创性、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肠套叠【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177-01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肠套叠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得到肯定。
我科近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2例肠套叠,分别经过X线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得到证实,诊断准确率达100%,为临床快速和准确作出诊断获得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超声诊断肠套叠的病例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1.7岁。
发病期间30 min~24 h,所有病例均未做钡餐及钡剂灌肠检查。
1.2 仪器设备采用GE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
探头频率3.5 MHz~7.0 MHz,配工作站,适度调节彩色多普勒。
1.3 检查方法患儿取平卧位,常规左右腹扫查,发现病灶后进行横切、纵切、斜切扫查,并配合体位改变实时观察。
用CDFI观察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进行脉冲取样。
2 结果2.1 超声检查结果 42例肠套叠病例超声检查均见腹部包块,28例位于右上腹部,10例位下于腹部,4例位于左侧腹部。
包块形态规则,>3 cm~5 cm,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儿童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讨论儿童肠套叠的诊疗。
方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急性肠套叠复位是一个紧急的过程,一旦确诊需立即进行。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
常伴发于中耳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一)症状1.急性肠套叠(1)腹痛:既往健康的孩子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阵发性腹痛系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呕吐: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3)血便:为重要症状。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
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做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
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
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2.慢性肠套叠年龄愈大,发病过程愈缓慢。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痛时上腹或脐周可触及肿块,不痛时腹部平坦柔软无包块,病程有时长达十余日。
由于年长儿肠腔较宽阔可无梗阻现象,肠管亦不易坏死。
呕吐少见,便血发生也较晚。
(二)体征(1)注意发作时间表现,是否四肢乱动、阵发性剧烈哭闹,发作后有无精神萎靡、哭闹无力、呻吟、由烦躁转为嗜睡。
在发作后进行腹部触诊,腹部柔软。
可在右上腹或右中腹扪及腊肠样肿块,长4~5 cm,光滑有弹性,可活动,边界不清楚,有轻压痛。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作者:李晓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使用ALOKA SSD-3500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7.5MHz,二者交替使用,全面扫查患儿腹部,重点检查病变部位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
结果:套叠时间>48h肠壁水肿较重,无血流信号者,有腹膜炎表现,套筒内有积液者不易灌肠复位,均手术治疗。
本组X线监测下空气灌肠及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39例(86.7%),经手术治疗6例(13.3%),复位成功。
结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为首选,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治疗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健康肥胖儿多见,80%患儿年龄资料与方法2010-2012年收治临床疑似肠套叠患者46例,男36例,女10例,年龄4个月~8岁,发病时间2~72h,患儿腹痛、哭闹不安46例,呕吐30例,腹部有肿块的36例,解血便6例。
方法:使用东芝SSA-770A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7.5MHz,患儿无特殊准备,取仰卧位,用3.5MHz的低频探头对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常规检查,再对腹腔进行广泛检查,重点扫查腹腔有无肿块及积液,尤以右中上腹及右下腹为扫查重点,遇有块状物时要进行横断面及纵、斜断面多切面扫查,同时记录包块的大小、边界、位置及毗邻关系,并结合高频探头观察肿块的内部回声,肠壁及肠系膜的血流情况,同时观察肿块的近端有无扩张的肠管,套叠部分肠系膜上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征象。
结果这46例疑似患儿中均为肠套叠,回盲型21例(其中1例过敏性紫癜腹型并发肠套叠),17例回结型,5例结结型,2例回回结型,1例小肠型在左侧腹。
这46例病例中超声检查表现为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即腹腔内查见肿块,其浆膜层和黏膜层为线性强回声,而肠壁为带状低回声,其横断而呈大小环套叠的“同心圆”征,或中心位置呈强回声,外周为多层较厚而均匀的强弱回声交替包绕的“靶环”征;且长轴切面呈强弱相间回声带,呈套筒样,当肠腔含气时呈“假肾征”改变,此切面可测量套人的长度。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讨 论
P 记 录到类滋 养层 血流频 谱 , W 流速 高 于
正常滋养层血 流。 经 阴道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能 对 药 流 后 不 全 流 产 所 致 的 宫 内 残 留 物 进 行 诊 断 和
多普勒 检查 , 通过 彩 色血 流 信 号 ( D I C P)
可见残 留物与局 部 宫壁 组织 出现 局灶 性 血流丰富 区 , 其大小 与残 留组织 的多少 有 密切关 系 , 留物越 多 , 流丰富区越大 , 残 血 残 留物越少 , 流 丰富 区越 小 ; 留时 间 血 残 越短 , 局部 血流越 丰富 ( 丛状 或条状 ) 呈 ,
肠套叠病 因由幼儿肠蠕动紊 乱 、 系 肠 膜较 长 、 回盲部活动性大 、 肠道感染 、 回结 肠 的肠 腔大 小 差 异 较 大 、 食 规 律 的 改 饮
痕 、 腔充 气等 因素 的 干扰 , 得 高 分辨 肠 获
pmaid cdjjnjniiteset n U — o n ue e ou a nu scpi : s u o
对4 4例 经 超 声 及 X 线 检 查 并 经 手 术 或 x线下空 气灌肠确 诊 的肠 套叠 病例 进 行 总结 分 析 如 下 。
资料 与 方 法
本组 4 4例 患儿 均 行 超声 及 x 线平 片检查 并经手 术或 x线下 空气 灌肠确诊 为肠套叠 , 3 男 0例 , 1 女 4例 , 以下有 1岁 3 例 , 7 .% , 龄 6 1 占 78 年 9天 ~ 9岁 。病 程 2~ 8小时 。临床症 状均有 阵发性哭 闹 、 4 腹痛 , 分患儿有呕吐 、 便 。 部 血 患 儿 取 仰 卧位 , 用 频 率 3 5 z的 先 . MH 探头对患儿腹腔进行 常规检查 , 括实性 包 脏 器 的 检 查 。观 察 患 儿 有 无 肠 管 扩 张 、 有 无 腹 腔 积 液 、 无 异 常 包 块 等 。对 有 可 疑 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诊外科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诊外科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发表时间:2013-04-08T13:14:08.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勇许贵存(通讯作者) [导读] 肠套叠在超声上的典型特征是“同心圆”征和“套筒”征,其诊断价值已被公认。
王勇许贵存(通讯作者)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172-02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急诊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及辅助临床选择复位方式的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CDFI诊断,并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小儿肠套叠资料。
结果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3例(88.3%),8例行手术治疗(13.3%)后复位成功,超声误诊1例,超声确诊率98.8%。
肠壁严重水肿,阻力指数(RI)显著升高,无血流显示等情况时禁忌空气灌肠,应尽快手术复位。
结论CDFI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符合率高,可作为影像学首选的检查方法,并且对临床选择肠套叠复位方式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肠套叠儿童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邻近的肠系膜进入邻近扩张的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5%;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较大的儿童,约占5%。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肠套叠患儿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3个月至13岁,发病时间最长3 d,最短2 h,60例患者均有腹痛或哭闹不安,28例呕吐,49例解果酱样便。
二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10 MHz。
患儿取仰卧位,做常规腹部实质性脏器扫查,重点探查胃肠道,尤其是右中上腹,仔细检查肠管,发现有肠套叠包块要纵横断面结合扫查,注意包块的位置大小,并观察有无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等。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

好 的社交能力 , 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 的提高。 【 参考文献】
【 l 爱 香 . 性 阻 塞 性肺 疾 病 的 观 察 及 护 理 .中 国现 代 医 生 , 】唐 慢
2 1 ,84)8 ~ 9 0 0 4 ( :8 8 .
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 人们对健康 的要求也 日益提高 , 不仅 追求 生
结 构 的肠 管被 套 人相 连 接 的 另 一 段 肠 腔 。现 对 2 0 0 4年 1 J 0厂 ~ 2 1 2月 我 院 收 治 的 1 肠 套 叠 的 超声 诊 断 进 行 州 颐 分 析 , 00 7例 报道 如 F:
2 . 声像 图表 现 2 肠 套 叠 时 ,套 叠 肠 管 长 轴 多 D- ! I  ̄管 行 排 列 的 套 筒 样 改
f 3 ]吴乃森. 腹部超声诊 断与鉴别诊 断学f ] 北京 : M. 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
社 ,05:5 — 5 . 20 2 7 2 9
( 稿 日期 :0 0 0 — 5 收 2 1— 7 0 )
表 1 两组患者住院生存质量评分、 信任度及住 院时 间比较
耐力下 降, 反复的感染使其经常进行药物治疗 , 在心理上产生抑 郁、 焦虑、 悲观情绪 , 生存质量下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生
活上的舒适 , 更注重心理 和社会各方面的舒适及生活质量I 5 1 。 人 性化护理是护理的升华 , 是整体护理 的具 体实施 , 是护理
质量 的保证 , 本 质是 “ 其 以患 者 为 中心 ” 尊 重 患 者 的权 利 和 人 ,
【 胡孝红. 2 】 健康教 育在慢 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中的应用研究忉.中国现
系膜上血流信号差 。肠梗 阻时肠管扩 张 , 内容 物积聚 , 动亢进 蠕 或减弱 。本组有 1 例患 者套叠 以上的肠管 出现不 同程度 的扩 1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7月 第3卷第13期3 讨论肺癌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发病率,可向胰、肾上腺、骨骼系统、肺、脑等转移,脑转移时容易因为压迫导致脑疝疾病,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实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延长其生存时间,患者需定期体检,提升自身健康意识,并且需要有效的诊断方式,尤其是对于长时间粉尘工作、吸烟及存在遗传史的群体,应定期筛查肺癌疾病[2]。
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临床上常用于疑似肺癌检查中,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价格低廉、辐射剂量低,但检查期间难以清晰显示人体部分肺组织,如心脏、纵膈等覆盖组织,容易产生漏诊状况,对患者及时治疗具有一定影响[3]。
并且,早期肺癌结节病变密度不均匀,小,边缘对比周围正常肺组织较差,因此在X线胸片上早期肺癌结节容易产生漏诊情况。
胸部X线片无法诊断到肺门、支气管腔内病变等,相比较于X线胸片,普通胸部CT诊断价值及图片质量明显改善,但如长时间实施普通胸部CT诊断,可增加累积辐射剂量[4]。
为降低累积辐射剂量导致的危害,实施低剂量胸部CT诊断,并且注意不对图片质量造成影响。
低剂量胸部CT扫描在普通CT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扫描方法,可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减少辐射,并且不会对扫描清晰度与准确性造成影响。
检查期间低剂量胸部CT扫描可清晰显示弥漫性病变、肺实质、微小病灶、支气管小肺癌,并且能够对肺部炎性病变、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进行反应[5]。
此次研究中,手术病理学活检显示阳性患者40例,阴性患者0例。
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实施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显著上升。
综上所述,在肺癌患者诊断中实施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王建雄,吴彩玲,窦晓霞,等.分析胸部DR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82例肺癌筛选中的使用价值[J].影像技术, 2015,52(3):34-35.[2]蒋仕同.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早期肺癌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58-59.[3]陈荣娟,李鹏,王正磊.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0):2435-2452.[4]张继刚,张强.低剂量CT扫描对早期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3):8419-8419.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常常以腹痛、呕吐、腹部包块及果酱样血便为体征而就诊,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