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围术期低体温

合集下载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防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的影 响
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01
02
03
心血管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心率下降、 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呼吸系统
体温降低可引起呼吸频率 加快,增加呼吸肌负担。
神经系统
体温降低可导致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
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手术难度
体温降低可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 难度。
减少暴露时间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患 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中的时间,
以降低体温降低的风险。
药物治疗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 预防体温降低,如使用抗胆碱
能药物或血管收缩剂。
治疗措施
复温措施
在手术后,采取适当的复温措 施,如使用加温床、加温毯等 设备,以促进患者体温的恢复

液体治疗
对于因体温降低而导致循环血 量不足的患者,需要进行适当 的液体治疗,以维持正常的血 液循环。
案例二:长时间手术导致的轻度体温降低
总结词
手术时间过长,热量流失增加
VS
详细描述
手术时间过长,导致患者身体长时间暴露 在手术台上,热量流失增加,进而引起轻 度体温降低。这种情况常见于大型手术或 复杂手术。
案例三
总结词
麻醉药物影响体温调节
详细描述
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 导致轻度体温降低。此外,麻醉药物还可能 引起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速热量的流失。
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
麻醉药物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使患者对寒冷环境的 适应性降低。
麻醉药影响产热和散热平衡
麻醉药物可能导致产热和散热平衡失调,使患者更容易出现 体温下降。

围手术期低体温

围手术期低体温

三、影响
2、负面影响
① 寒战发生增加
患者中心体温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 低温引起寒战可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心血管系统供血需求增加; 全麻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寒战发生率约40%; 寒战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引起伤口疼痛,增加止痛剂用量。
寒战可增加氧耗109%〜468%,术后体温降低0.3℃〜1.2℃,平均增加氧耗92%。
通过术前访视,面对面交流,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四、措施
2、调节环境温度
病室温度:22℃〜28℃;
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40%〜60%之间; 新生儿、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6℃以上(27℃〜29℃),同时保持湿度50%〜70%。
手术室温度过高会增加细菌繁殖的概率,随之增加伤口感染的概率!
疾病影响:长期营不良,消瘦,肿瘤等。
年龄:青春期:发育旺盛,体温控制不稳定。 老人:血液循环慢,代谢低,至体温偏低,对温度变化敏感 性差。 小儿: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影响。 小儿散热比成人大4倍。
二、原因
6、保暖措施不给力
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
病人从病房至手术室 从手术室至恢复室 从复苏室至病房 执行各项操作时未给病人适当的遮盖保暖 双足及头颈部散热占体表散热的70%,全麻病人在环境温度20℃无覆盖下, 体表温度每小时下降0.6℃。
三、影响
② 负氮平衡 伤口感染
围术期低体温造成蛋白质消耗、蛋白质衰竭、负氮平衡,使伤口愈合受抑制;
当机体温度降低时,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体循环血液中的氧气不利于扩散到组织中, 容易造成组织缺氧; 轻度体温降低,可直接害骨髓免疫系统,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作用,减少多核白 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增加术中及术后感染几率。 术中温度低于35℃,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住院时间延长20%。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外科手术患者,约50~70%的患者会发 生低体温症。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二、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
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 ,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 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 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 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 ,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 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 下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2.分级: 轻度低体温:核心温度为34~35 ℃,患
者自我感觉不舒服,当寒颤出现时加速氧 消耗使病情不稳定而进入危险状态;
中度低体温:核心温度为30~34 ℃,患 者生理功能下降,然而早期在数小时内, 通过某些干预因素可使体温恢复;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重度低体温:核心温度<30 ℃,此 时机体将完全丧失体温调节能力,只能被 动的接受或丢失热量,是一种对生命极具 威胁的状态。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2.出血增加 低温使血小板减少,功能抑制,复温
后4h仍未恢复正常。低温降低凝血物质 活性,并且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系 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严重低温 可导致DIC。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3. 心血管功能异常 有学者对接受胸部、腹部和血管手术
的高危心血管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体 温较低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 件发生率增加了300%,这是由于引发了 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增加100%~700%和整个系统性血管收缩 。当体温在28℃以下时,心室激惹明显 ;25℃~30℃时出现心室颤动,可发生 死亡。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三、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
1. 伤口感染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 ,轻 度低温时由于直接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和 减少皮肤血流量,从而减少组织的氧供, 同时低温往往伴有蛋白质的消耗和胶原合 成的抑制,这些均可使患者对手术伤口感 染的抵抗力降低。有报道在择期大肠手术 期间发生低温的患者伤口感染率增加3倍 ,住院时间延长20%左右。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首先,术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医疗团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并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易患低体温的患者,可以使用温热毯、暖室、暖床等措施来保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患者术前需要禁食禁饮,避免因饥饿和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其次,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手术环境。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以帮助维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围手术期低体温往往与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有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式,减少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再次,手术团队应采取有效的术中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

例如,在手术操作开始之前,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涂抹保暖药物,或者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加热。

同时,手术团队应在手术操作期间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发现体温下降时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室温,调整麻醉药物和输液速度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在术后得到持续的护理和照顾,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术后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温暖的恢复室,给予温热毯、热水袋等保暖措施。

同时,围术期低体温患者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等活动,以减少身体散热。

最后,合理用药也是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些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对影响体温的药物使用要特别关注。

此外,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避免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对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外源性热源,如在输液中加热。

在实施上述预防措施的同时,医疗团队还应积极教育患者和家属,在手术前和术后告知他们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使其能够主动参与预防工作。

总之,围手术期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评估和有效干预,医疗团队可以降低患者低体温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院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7 月至 2018 年 7 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 疗的 21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袁 男性 93 例袁 女性 121 例曰 年龄 22~90 岁袁 平均 渊61.13 依15.09冤 岁 曰 体 质 量指 数 渊BMI冤 18.30 ~27.21kg/m2袁 平 均 渊23.23 依7.87冤kg/ m2遥 术 前 体 温 36.6益 ~37.3益 袁 平 均 渊37.12依7.81冤益遥 根据其围手术期是否出 现低温渊体温约36益冤分为对照组渊围手术
渊琢 角冤尧血栓最大振幅渊MA冤尧凝血综合 指数渊CI冤曰盂凝血功能指标院凝血酶原时 间 渊PT冤尧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活 酶 时 间 渊APTT冤尧 凝 血 酶 时 间 渊TT冤尧 血 浆 纤 维 蛋 白原渊FIB冤尧 D-二聚体渊D-dimer冤及血小 板聚集率渊PAGT冤遥 1.4 统计学方法院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 学软件 SPSS 19.0 进行分析袁计量资料先 行正态性分析袁 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 性者以均数依标准差渊x依s冤表示袁有统计 学差异者进一步行 LSD-t 检验曰 计数资 料以率表示袁行卡方检验曰P<0.05 表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遥
组别 观察组渊n=110冤 对照组渊n=104冤
t/字2 P
表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渊x依s袁%冤
性别(男/女)
年龄
BMI
51/59
60.45依14.99
17.98依6.77
42/62
61.61依15.12
18.62依7.89
1.000
0.563
0.638
0.317
0.574
0.524
术前体围手术期低温曰凝血功能曰血栓弹力图 揖中图分类号铱 R614.4 揖文献标识码铱 A doi院10.3969/j.issn.1009-7147.2019.04.087

围手术期低体温

围手术期低体温
Page 6
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 的一种散热形式。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占总散热量的 60%。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 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环境与皮肤的温差越大, 或是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的散热量就越多。
Page 7
传导: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转冷物 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 传到机体表面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 物体。
Page 19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Page 20
寒战的发生率增加
患者中心体温约降低1℃,就会出现寒战 低温引起寒战可显著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 全麻恢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复温的患者,寒战
发生率约40% 寒战增加患者不适感,以及引起伤口疼痛,而需增
加止痛剂用量
Page 21
增加切口感染率
Page 16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区域阻滞麻醉 肌松剂
Page 17
机体散热因素
皮肤消毒: 消毒液温度低,消毒待干后才能达到消毒目的,消 毒液的挥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
大手术胸腔、腹腔暴露时间长,使用冷液体冲洗体 腔,都是使体温下降的重要因素
Page 18
输液输血的影响
Page 10
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Page 11
心理因素
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 分 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易致术中低体温。 表现为患者四肢冰凉、湿冷.
Page 12
年龄因素
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稳定 老年人----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低,
Page 14
保暖措施不力
病人从病房至手术室 从手术室至复苏室 麻醉复苏期间 从复苏室回病房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处理-V1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处理-V1

围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处理-V1
围手术期轻度体温降低及处理
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后一定时间内,患者需要全面的诊断、治疗、护理和监测。

其中,体温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然而,一些患者在围手术期中可能会出现轻度体温降低,需要及时处理。

一、轻度体温降低的定义和症状
1. 轻度体温降低的定义
轻度体温降低指的是患者体温在36.0~37.0℃之间的状态,正常体温为36.5~37.5℃。

2. 轻度体温降低的症状
患者可能表现出寒战、乏力、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轻度体温降低的原因
1. 麻醉药物的影响
麻醉药物在围手术期中常常被使用,可能会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2. 围手术期损伤
手术中的创伤可能导致机体温度调节中枢受损,造成体温降低。

3. 围术期水和电解质失衡
手术过程中需要大量输液,若输液不当会导致患者水和电解质失衡,进而影响体温调节。

三、轻度体温降低的处理
1. 补充营养
轻度体温降低的患者需要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2. 保持环境温暖
手术室、病房的环境需要保持温暖,减少患者体表散失热量。

3. 活动锻炼
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体温。

4. 中药调理
中药材中有一些性温热、健脾暖肾的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总体而言,轻度体温降低在围手术期中较为常见,但并不是大问题。

只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治疗,患者的体温很快就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医学课件)围术期低体温

(医学课件)围术期低体温

03
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措施
1 2
提前预热
提前将手术室温度调节到适宜温度,一般保持 在24-26℃。
覆盖保暖
为患者做好充分的覆盖保暖,特别注意头部、 胸部和下肢部位。
3
使用保暖设备
使用电热毯、加温床垫、热风机等保暖设备, 以增加患者体温。
治疗措施
快速复温
01
通过加温设备或热水袋等,使患者体温迅速回升。
03
围术期低体温对机体影响机制的研究深入
预防和治疗的实践现状
• 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 术前预热 • 术中保暖 • 输血输液加温 • 围术期低体温的治疗策略 • 复温措施 • 液体复温
预防和治疗的前景展望
01
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02
对新技术的需求及引入
相关指南和规范的更新及完善
01
与全脊髓麻醉的鉴别
全脊髓麻醉患者也会表现为低体温,但无寒战反应
02
与低血容量的鉴别
低血容量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但无寒战反应
03
与过敏反应的鉴别
过敏反应常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无低体温和寒战表现
05
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治疗现状
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01
最新研究成果分享
02
不同研究方案的效果比较
围术期低体温的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
01
低体温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血管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02
低体温可导致脑供血不足、缺氧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其他并发症
03
低体温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抑制等其他并发症。
02
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相关的麻醉药物代谢减缓,呼吸系统 不良事件发生增加。
• 寒颤——交感神经兴奋、氧耗增加、心肌缺 血。使清醒的病人觉得非常不适。
• 治疗:哌替啶、可乐定、右美托咪定
• Anecdotal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unlike pain or nausea, memories of postoperative thermal discomfort persist for years after surgery.
者低体温发生率高
手术因素
• 手术分级:手术分级越高,患者低体温发生率 越高
• 手术类型:开放手术比腔镜手术更易发生低体 温
•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超过2h,低体温发生率增 高,全麻患者尤甚
• 术中冲洗:使用超过1000ml未加温冲洗液患者 低体温发生率增高
麻醉因素
• 麻醉方式:全麻较椎管内或区域麻醉低体 温发生率高
一次性加温毯 纸质加塑料薄膜的材料
手术时间长的患者不仅有胸前有温毯保温,身下也有温毯保温
儿童手术的保温情况
手术结束后温箱加热过的毯子给病人盖上
•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正常的体温调节
• 人体主要的热调节防御是动静脉分流血管收 缩和寒冷时的颤抖,以及热反应时活跃的毛 细血管前血管舒张和出汗
低体温的原因
患者因素
•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60岁) 、小儿 • BMI:BMI越小,低体温发生率更高 • ASA:分级越高,低体温发生风险越高 • 基础体温:独立高风险因素,术前体温偏低患
• 与全麻相比,椎管内麻醉对中枢体温调节 的损害较轻微。
• 自动调节机制需要由完整的神经传导。
目前认为全麻低体温的主要机制 分为3个时相
• 第一时相:全麻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抑制中枢体 温调节反射,核心热量被带至外周,产生热量再 分布;
• 第二时相:体温缓慢线性下降,可维持2-3小时, 这与机体通过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等方式向 周围环境丢失热量超过机体产热有关
• 总的来说,全身麻醉药将血管收缩阈值降 低到34.5℃左右,将颤抖阈值降低到比血管 收缩阈值低1℃。
• 其结果是,在全身麻醉期间,正常调节的 核心温度范围(仅为零点几摄氏度)会增加10 至20倍。
• 只有当核心温度降低到血管收缩阈值以下( 或超过出汗阈值)时,麻醉患者才会激活体 温调节防御。
• 在局麻与椎管内麻醉中也存在体温调节损 害。来自下半身的紧张性寒冷信号被阻断 。这种来自下体的紧张性寒冷信号的缺乏 被下丘脑解释为一种相对温暖的状态。
• 麻醉时间:麻醉时间超过2h低体温发生率 高
• 麻醉药物:静脉、吸入、镇痛性麻醉药均 能导致低体温发生
• 术中输液/输血:输入未加温的液体或血液
• 麻醉药物同时降低血管收缩和颤抖的阈值 ,以浓度依赖的方式。
• 大多数全麻药也会掩盖正常的颤抖模式, 降低最大的颤抖强度。
• 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颤抖被抑制。
• 第三时相:核心体温达到动态平衡。体温激发了 内源性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进一步散失,使散热 和产热趋于平衡而达到平台期
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再分布
环境因素
• 手术室的室温< 23 ℃,通常低体温发生风险增 高。
• 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 , 而蒸发散热为91%。
• 手术床温度过低。
术中低温对于机体的影响(不良反应)
• 心脏传导、心肌抑制、低血钾、儿茶酚胺的敏感 性降低
• 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增多:正常者/低体温 1.4%/6.3%
• 室性心率失常发生率:2.4%/7.9% • 心肌缺血发生率:13%/36% • 术后心肌梗死并发症1.5%/18% • 外科伤口感染率:6%/19%
• 伤口拆线时间延长1D,住院时间延长2.6D • 凝血功能障碍:输血需求增加
• 麻醉苏醒时间延长:麻醉药物效能和代谢 改变、留观时间延长和寒战不适
• 其他:免疫功能、感染机会
预防低体温的相关措施
术前
• 接患者时注意保暖,特别是冬季,加盖棉被。 • 术前1小时控制手术室温度。大于22°C。 • 床上加铺保温毯。 • 消毒时不要裸露过多的皮肤。
术中
• 非必要时尽量不暴露患者,裸露部位注意保暖。 • 输入加热液体,库血回暖后方可输入。 • 冲洗液体注意加热,防止冲洗时溢出。 • 术中配合熟练,减少手术时间。 • 注意体温监测。
术后
• 立即帮患者穿好衣服。 • 转送患者时注意保暖,加盖棉被。
恢复室中的低体温
• 体温过低在术后早期很常见,在9%到46%的 患者中,可能是由于导致术中体温过低的 因素的持续影响。
围术期低体温
黄福森 指导教师:董军
2019.6.12
什么是围术期低体温
• 概念: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核心体温 低于36℃的现象,又称为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
• 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为7%~90%。
核心体温与体表温度
• 人体核心体温:是指人体胸腔、腹腔和中 枢神经的温度,也就是身体内部的温度
• 体表温度:是指机体表层,包括皮肤、皮 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又称表层温度
• Active cutaneous warming markedly improves thermal comfort and simultaneously speeds rewarming. However, prevention and early management of hypothermia is the preferred strate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