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实验微课2] 关注“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微课2] 关注“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https://img.taocdn.com/s3/m/a465e0d5f01dc281e43af044.png)
[实验微课2]关注“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1.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三者之间的关系(1)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所要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的目的在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关系。
(2)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实验中应尽量避免无关变量对正常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如果无关变量处理不当影响了正常结果的出现,此无关变量就成为了干扰变量,所以消除无关变量成为干扰变量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2.实验变量控制的三个原则实验变量控制原则实例自变量单一变量原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只有温度一个自变量无关变量等量适宜原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pH为无关变量,实验时,各组pH不但要相同,还要适宜因变量可观测性原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将不可观测的反应直观地显现出来,便于实验结果的观测3.教材中探究类实验的变量分析实验名称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至少三种)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pH(至少三种)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猛烈程度)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氧的有无CO 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酒精产生(用重铬酸钾检测)葡萄糖溶液、石灰水的量、温度、pH 、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琼脂块体积的大小 物质运输的效率 NaOH 溶液的量、浸泡的时间、测量的准确性等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群数量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探究水族箱中的群落演替时间群落的变化水族箱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1.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C.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pH 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 D.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应设置高温、室温、低温三组实验1.答案 D 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而言的,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 正确;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以是底物相同,酶的种类不同,也可以是酶的种类相同,底物不同,B 正确;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pH,温度为无关变量,因变量是底物的消耗速率,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自变量,设置温度梯度应该在最适温度的左右展开设计,D 错误。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实验研究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定义与操作

实验研究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定义与操作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定义与操作,探究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针对实验研究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展开讨论,包括其定义、操作方法以及其在研究中的作用。
一、因变量的定义与操作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指在实验中被测量的主要观察对象,它是实验研究的目标和所要解释或预测的现象。
因变量的定义应该准确明确,以便后续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在实验中,探究因变量的关键是确定一个合适的测量方法。
对于可量化的因变量,例如体重、心率等,可以通过仪器测量或者实验观察进行获取。
而对于主观感受或者心理状态等难以直接测量的因变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来获取相关数据。
操作因变量时,需要保证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避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自变量的定义与操作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指在实验中被操作、用于影响或观察因变量的变量。
自变量的定义应该清晰具体,以方便实验设计和操作。
自变量的操作包括两个方面:自变量的选择和自变量的设定。
自变量的选择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确定自变量的类型和取值范围。
自变量的设定则是对自变量进行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
在设定自变量时,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使得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能够被独立观察和测量。
自变量的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物理上的操控,例如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改变环境温度等;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操控,例如给予不同的任务要求、进行不同的训练等。
在操作自变量时,需要确保控制变量的一致性,以便准确观察和分析因变量的变化。
三、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实验研究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确定因变量是如何受到自变量的操作而变化的,从而获取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研究中,常常使用因果关系来解释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联系。
根据实验设计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在因变量上观察到的变化可以指导我们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关于自变量和应变量分析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余慧(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1班 201004403111呈贡650500)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关键词: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引言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2. 方法2.1被试应用心理学1班的全体女生2.2实验材料A4纸6张,画有黑色线段(长20mm)纸1张,档板(40cm×40cm)1块2.3实验程序本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
自变量为练习中被试是否知道画线结果,具有两个水平,即知道结果(有反馈信息)和不知道结果(无反馈信息),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分配到这两个水平上;因变量为画线的准确性,以画线长度或者画线长度与实际长度的误差为衡量指标。
1.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
给予被试指示语:“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竖线,要按照你看到的长短来画,只要你认为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和画好的线。
一共画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的手臂不要移动。
”等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白纸,在被试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2.主试换用白纸甲2,给予指导语:“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这次你每画完一条线,我会把你画的结果告诉你,我只会告诉你画的线‘长了’‘短了’还是‘刚好’(20mm正负1mm为准)。
实验变量与步骤(最新3)

请分析该题的变量,并书写实验步骤
对照组:正常体细胞 + W
设计思路二 实验组:癌细胞 + W 细胞的种类
实验步骤的分析
1、实验要设几组 体现了什么原则?
分析: 二组 方案: 一组加正常体细胞和W 四组
一组加癌细胞和W
方案: 一组加正常体细胞 一组加正常体细胞并加W 一组加癌细胞 一组加癌细胞并加W
体现的原则 : 对照原则
正常体细胞、癌细 因变量: 胞的分裂速度
实验步骤的分析
1、实验要设几组?
实验步骤的分析
1、实验要设几组, 分析: 二组 方案: 一组加正常体细胞和W 一组加癌细胞和W
(缺点:只能比较W对正常体细胞和W对癌细胞的作用情况 不同,但是不能确定细胞分裂是自身现象还是W造成?)
自变量: 设计思路一
对照组:正常体细胞(癌细胞)
W的有无添加
实验组:正常体细胞(癌细胞)+ W
变量分析:
自变量:物质X有无添加 培养液体积、Y细胞 无关变量: 量、培养时间等
因变量:Y细胞增殖情况(DNA复制情况) (检测指标:CRD强度)
高考经典:
例2:(2011浙江31)为了探究某物质(X)的作用,研究者提出了以 下实验思路: (1)实验分组: 甲组:培养液+Y细胞+ -TdR(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生理盐水 乙组:培养液+Y细胞+ -TdR+X(生理盐水配制)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分别测定两组的CRD(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求每组的平 均值。 (3)将各样品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后,测定其CRD,求每 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提示与说明,答题时用X、CRD、3HTdR表示相关名词;Y细胞是能增殖的高等动物体细胞)请回答:
实验研究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定义与操作

实验研究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定义与操作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推翻一个假设。
在实验研究中,因变量和自变量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的定义和操作对于实施有效的实验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实验研究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定义和操作,并提供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一、因变量的定义与操作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研究者测量和观察的变量,它的取值取决于自变量的变化。
因变量通常是研究者感兴趣的目标,用来解释或预测的变量。
在实验研究中,在操作自变量后,研究者通过测量因变量的变化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在定义因变量时,需要明确该变量的特性和测量方法。
例如,如果我们想研究物质的燃烧速度与温度的关系,那么因变量可以是燃烧速度,可以通过测量燃烧所需的时间或生成的能量来进行观察和测量。
操作因变量需要确保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为了减少误差,通常需要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作为结果。
此外,还需确保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标准化。
例如,在研究心率与锻炼强度的关系时,可以使用心电图仪来测量心率,并根据国际标准来计算和记录结果。
二、自变量的定义与操作自变量是在实验中研究者有意识地操作的变量,它对因变量产生或影响变化。
自变量通常是实验者能够控制或改变的变量,用来研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自变量可以是物理性质、操作行为、刺激条件等,其变化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实现。
在定义自变量时,需要明确该变量的特性和不同取值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我们想研究人们在不同音量下的记忆表现,那么自变量可以是音量,可以设定为高、中、低三个水平。
通过控制不同音量,我们就可以确定音量对记忆表现的影响。
操作自变量需要确保实验条件的正确设置和控制。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到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适当的随机分组来减少偏差。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恰当的操作,确保自变量按照预定方式改变。
例如,如果在研究药物对疼痛缓解的作用时,需要按时给予药物,并记录剂量和时间。
如何有效提炼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如何有效提炼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作者:阮小玲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26期摘要从历年的高考题分析,理综卷的第31题基本就是实验设计题,而该题的的得分率总是很低。
分析原因,很多时候是学生对所需设计实验的实验变量把握不准。
如何有效地从题干中提炼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设计分组,明确实验组、对照组的关键。
可以从实验目的、实验的方法步骤中利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来获取实验的变量信息。
较复杂的实验题型,可运用分解目的法、反问分析法等方法明确实验的自变量,提高实验设计的准确性。
关键词生物高考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How to Effectively Extract from the ExperimentalVariables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YUAN Xiaoling(Zhejiang Tangqi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1106)Abstract From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aper every year, the 31st question of Integrated Science is frequently experimental design problem, but its scoring is always very low. After analyzing the reasons, it turns out that the students usually cannot grasp experimental variables in designing experiments. How to effectively extract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dependent variables of experiment from the problem is the key to groups designing and confirming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variable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ausality of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experimental objective and process in the experiment analysis. Objective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rhetorical ques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confirm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f the experiment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when the experimental problem is more complicated.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biology; experiment design; independent;variables; dependent variables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明确了对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
实验报告1_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方法、基本结果、结论。
要求高度概括,在200字以内。
1、 导言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在实验开始前必须要对三种变量进行慎重的考虑,这三种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
由于实验者相信他们会引起行为的变化,所以这些被选作了自变量。
其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的水平。
因变量是指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好因变量必须具有稳定性,对自变量效果要准确反映。
除自变量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叫额外变量。
这些额外变量如不加控制,就说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影响造成的。
于是又把这些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研究者能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的程度,就是他们能避免混淆的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实验设计的根据。
以下我们做的这个实验,就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来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和控制变量。
2、 方法2.1 被试在选修本课的北京大学心理系03级本科生中选取16人作伪被试。
他们年龄16~21岁,均为右利手。
把被试分成两类,甲每次知道画线的结果,乙不知道。
由于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故被试无报酬。
2.2 仪器和材料16张10×10 2cm 的白卡片上画有一条5 cm 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板;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
16张白纸,一半写有“1甲、2甲、3甲”,另一半写有“1乙、2乙、3乙”。
16支铅笔。
2.3 实验设计自变量是“是否知道画线结果”。
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知道”和“不知道”。
因变量是画线的准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用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表示。
控制变量是被试的年龄阶段、利手,线段的标准长度,短米尺、遮板、白纸、铅笔的型号、主试所用的指导语及实验所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
1 引言
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照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控制或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它应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并且要用数量来表示,具有可操作性。
控制变量。
在心理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对所有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都要进行控制,使其它实验条件保持恒定。
额外变量就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一个实验者不只是在实验设计时要明确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处处考虑到它们。
例如在写实验报告时,首先在提出的问题中就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方法中要说明对额外变量是如何进行控制的;在结果中列表画图要让读者容易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画图时自变量一般画在横坐标上,因变量画在纵坐标上,否则就将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关系颠倒了;结论也要围绕自变量如何引起反应的变化来回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
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是心理实验研究的必要条件。
本实验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2 方法与程序
2.1 实验材料
触棒迷津(见下图)、小棒、遮眼罩、秒表、记录纸。
2.2实验程序
1、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摸迷津)。
主试者对被试者的指示语必须这样说明:“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
主试者把小棒放在迷津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者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
2、被试者手执小棒静候。
主试者在每次开始前2秒钟,先发出“预备”口令,主试者再说“开始”时,被试者才用小棒走动。
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主试者开动秒表。
3、被试者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出错一次,主试者记下错误次数。
4、当被试者的小棒进入迷津终点,主试者立刻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录走一遍迷津所用的时间(秒)。
再做下一次的准备工作。
5、学习遍数因被试者而异,均以连续三次不出错为学会的标准。
6、若被试者在学习途中感到疲劳,可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3 结果
4 讨论
1、本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本实验控制了哪些变量?
3、你认为本实验中还有什么与学习走迷津有关的因素没有控制?
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