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材中选取的《世说新语》两则故事——《管宁割席》和《陈元方候袁绍》。通过这两则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名士的品行和智慧,体会古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及人际交往方式。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礼仪、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首先,关于古文阅读理解,我发现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于文中的句子、词汇理解不够透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技巧,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古文阅读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阅读能力。
- 通过《陈元方候袁绍》的故事,强调古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陈元方以晚辈身份恭敬地等候袁,展现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2. 教学难点
- 古文阅读理解:学生可能对古文的语言表达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句意,影响对故事的理解。
- 人物性格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观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将在下一节课中,提前准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本次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将认真总结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说新语》二则的知识点。
2. 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掌握文中生词、词组,学会运用古文语言进行表达,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思辨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色和角度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写作实践:给出一些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四、教学流程
最后,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能够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同时,也期待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积极进取,学有所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名士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诚信和礼仪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课后,我思考了很多。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这篇古文的学习兴趣还是挺高的,他们对于故事中的陈太丘与友的性格特点以及所传达的道德观念都很感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感觉问题设置得还不够巧妙,没有完全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和礼仪”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两则》选自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言文。
《咏雪》描绘了谢道韫和谢安咏雪的场景,展现了谢道韫的才华和谢安的明智。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陈太丘与朋友期行相遇的故事,通过对话展现了陈太丘的品德和智慧。
这两篇文章语言简练,富有韵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字词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难点: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朗读感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语文七年级上册

8《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科组集体备课教案教师二次备课与反思该部分需要上课老师认真二次备课,并要求手写本课的实际教学环节和思路流程一、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能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3、能通过个性化的言行举止捕捉人物神韵。
4、初步感知文言文断句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情感,体会故事中的生活情趣三、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二)诵读文本,复述故事1、学生朗读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手写上课环节及思路教学反思: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8《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新人教版5则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8《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新人教版5则范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8《世说新语》两则教案新人教版8.《世说新语》两则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3.情感目标: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二.教学重难点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方法: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课时1 《咏雪》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二释题: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教师导学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世说新语》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情形?”(如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
具体举例:
-教学重点举例:在学习“顾悦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时,教师应重点讲解“自云”表示自述,“多能鄙事”表示懂得很多琐碎事务的意思,并让学生模仿造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举例:在分析陈元方拜访袁公的礼仪时,教师需要解释当时拜访的礼节,如为何要谦逊有礼,以及这种行为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这些道德教育内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名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古人智慧与品行。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学习文言文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世说新语》中的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古人在言语和德行方面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道德教育:从故事中提炼出道德教育的内容,如顾悦的机智和陈元方的谦逊有礼,强调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通过逐句解读、词汇替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古代文化背景:学生对古代文化礼仪的认识有限,可能难以理解故事中的某些行为和对话,如陈元方拜访袁公时的礼仪,需要教师提供文化背景知识。
本节课将围绕这两则故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智慧与品行,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3.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解读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世说新语》的成书背景,了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貌。
5.道德启示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道德教育,如诚信、友谊、尊重他人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章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文化背景介绍、道德启示探讨。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文章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创造力。
5.道德观念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尊重、友善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朗读: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韵律,理解课文大意。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准确。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他们通过写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二则》是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的内容,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言文。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小故事,展示了古代人物的才华和品质。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品德素养都有积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初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但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章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人物的才华和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字典:为学生提供字典,方便查找生词。
3.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人物的才华和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世说新语二则》。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一课时
导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
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
,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
《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
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待我思之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别:另外(别情别名别有天地)
乃叹曰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
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
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
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
为业,能“婆娑乐神”。
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
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
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
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
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
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
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
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
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
从中也
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
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