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

案例一:

亚楠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从小学开始一路保送到重点初中再到重点高中。亚楠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学钢琴和书法。所以亚楠不仅学习成绩好,在很多方面表现也非常突出。学校举行文艺活动时,亚楠都会上场表演钢琴独。在学校里,亚楠是个云人物,很多人都认识她,大家看见她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而且心里还会想:看看人家多棒,我有她一半的才能就好了。”

亚楠无形之中,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非常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不屑于别人为伍,认为这些人和自己差距太大。有很多同学有问题向她请教时,亚楠总觉得非常无聊,想想那么简单的问题,这些人怎么就不会呢?有时上课老师在讲课,亚楠自认为老师说的不对的地方就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来,一副狂妄的样子。平时她也很少顾及别人,因为她觉得她自己不求于人,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她服务。他还有明显的嫉妒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嫉妒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

案例二:

姓名:吴某某性别:男年龄:8岁小学三年级

该学生博闻强识,年龄虽小,但看过的书的类型与数量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水平,范围广至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也有艰涩难懂的文言文,例如《苏州传说》、《论语》、《汉书》、《杨家将》、《史记》等,其中《史记》已看过了三遍,对里面的人物故事烂熟于心。如此一位博闻强识的学生,理应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欢迎,但通过我在实习期间的观察及听取了老师和其他的同学的反映,事实上他并没有受到欢迎。

在实习期间,我发现他的表现太“突出”了。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会抢着回答。在小学里,老师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必须举手,而且经过老师同意后才能站起来说。但该生的表现经常有违“常规”,他通常把手举得高高的,整个手臂都竖起来,越过自己的位置,有时还急得大声地喊:“老师,让我来;老师,让我来”,“老师,我很想很想回答你这个问题,让我来说好吗?”情绪极度兴奋,有时不经同意就“倏”地一声站起来说个滔滔不绝,更离谱的是他不等老师把话说完,就像发“连珠炮”一样问问题,那气势正可谓“咄咄逼人”。分析现象:

综观该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已严重地干扰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教与学的进程。严格地从心理学来说,他这种行为是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属于自我扩张综合症的一种表现。

1. 自我中心严重。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这是因为他们想引起人们的注意,想得到人们的表扬与赞赏。在与他的谈话之中,我知

道了他不单是在有陌生人的时候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在任何时候,而且都希望是第一个回答。他的回答不单纯是为了得到表扬和赞赏,更是因为忍不住想和别人“分享”,是“知道了就想说”,这说明了他的表达欲非常强。在表达的同时,他感到快乐,而且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个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但由于他周围没有像他一样有着同样丰富知识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这就促发了他的自信心过度膨胀,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于是演化成自负,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就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即很少为别人考虑,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他在课堂上根本就不管同学们的不满,依然我行我素的行为就是没有考虑到同学的感受,就是把自己置于同学之上。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就是由于自我概念认识偏差而造成的,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这将会对他产生不良的长远影响。

2. 自我调节能力薄弱。自我调节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制、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节中最重要的方面,对自己行为的检点和自制就属于自我控制的范畴。该生很清楚地知道同学对他这种在课堂上爱抢答爱表现的行为很不满,父母亦告之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老师也曾批评他的这种行为,他也表示接受老师的批评,但为何他依然如故呢?那是因为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虽然他明白他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是不对的,是应该改掉的,但由于他的自我控制

能力不强,自我中心的行为非常容易反弹,故而这种自我中心行为日日上演,堂堂可观。

之所以会出现诸如上述案例的原因:

1.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准则。父母宠爱、夸奖、表扬,都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亚楠就是一直生活在夸耀之中。

2.学校方面。很多老师对孩子"转型"期的教育不细心,感觉不到其自我意识发生了异样的变化,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变好的;有的则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了事。

3.社会方面。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里,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使人养成自负的性格。亚楠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加上她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很喜欢她,从小她就养成了自傲和自负的心理。

4. 片面的自我认识。亚楠经常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有时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的因素。

另外,青少年自我中心过强还与遗传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性格的形成与遗传基因有关。自我中心期的原始表现可能是"天性"的流露,父母的霸道很可能遗传给孩子。

五.青少年自我中心过强的解决方法

青少年自我中心过强是个人情绪行为的“伤风”,是人格修养方面的“感冒”。要建立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我人格需要经常的检点、保修,排除障碍,才能保持健康正常的自我。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青少年自我中心过强的问题:

1.改善“过保护”的养育环境,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家长应自觉地抛弃“过保护”的行为方式,在满足孩子正常欲求的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因此,父母必须考虑的是:让孩子走在前面,让孩子自己去做事。要抑制自己这样一种心情:总觉得有什么危险,就想去帮孩子。不要一看到什么地方做错了,就想插手帮忙。因此,无论什么事情,父母都要决心让孩子自己去做。即使有危险,或者会失败,父母也不帮忙。让孩子自己同生活去奋斗,从而学会生活自主。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评价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正确对待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 尤

其是要善待落后学生,对学生始终抱以期待。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

因, 促使学生对自我有更合理的认识。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学生, 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 而把失败归于他人或问题的难度, 教

师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在成功和失败面前的表现及能力水平, 客观分析得与失,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3.“自我中心”心里的控制调整。

首先,将对他人的依赖和期望度放低。不用期待别人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不要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低而活着;不要把别人作为自己的“镜子”,事事都能顺着自己的心思,或从别人的反应中确认自己……如果出现一些强烈的念头,可以通过反复的自我暗示来截止自己这些非份的欲望。

其次,尽量少考虑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自己是否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别人是否欢迎自己”之类的过于自尊的想法,你再怎么想,也无法改变别人头脑中的你,所以在生活中尽量少考虑。

最后,学会“妥协”。在这个社会中,人际间的交往,与同学、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多多少少要能够对他人的不足做出一些让步。这里的“妥协”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的。“妥协”的关键,是自己“妥协的结构”是否优秀,也就是预测“妥协”以后,其结果对自己的有利度和满意度的状态,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一般说,自我满足度高,“妥协的结构”就比较优秀。学会这样的“妥协”,对于过度执着自己想法和志向的人,过于在乎自己的人,自我

中心心理比较强烈的人,也许在生活中可以少遭受一些心理挫折,自尊心也可以少受一些刺激伤害。

六.总结

青少年自我中心过强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多方面引起的,无论是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是其产生的因素。这种现象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到下一代人甚至祖国的未来。所以要重视这种现象,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走上心理健康之路,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学习心得

邓学慧:自从我调查这个课题之后我学习到了很多,我知道自我为中心有利也有弊,但是我清楚地知道,自我中心过强,容易形成骄傲自满的心里,更有甚者形成自负的心里,我觉得一个人可以自傲,但是不可以自负,自负的人刚愎自用,不过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通过这个心里的学习和调查,我认识到了人要谦虚谨慎,不能自满自负,让自己误入企图。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幼儿的基本特质,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心理倾向,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能够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大约是在九至十岁间。为了让孩子在到达这个年龄以后,能够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修正为客观思想,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做好心理准备才行。 在与朋友交往的社会生活当中,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永远心想事成,因为在这世上还有许多与自己对立的存在。在对立存在的认识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并且展现行动。 如何指导孩子的不良行动 ●表现自我本位主义 ?刚满三岁的女儿十分任性。真教我不知如何是好。每天晚上她都不肯自己一个人睡,早上起床时更要人抱她一会儿,否则便拒绝自己去玩。身为独生女的她,曾经上过幼儿园,后来因为受到小朋友欺负而不肯上学。她喜欢和附近比她大的孩子玩,却不肯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观察她和别人玩的情形,我发现她有强烈的自我本位主义。一旦有人指责她任性,她立刻会和对方吵将起来,而且动不动就哭着跑回家。这先生指导我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吧。?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独生子女确实有很多问题存在。对

孩子的性格形成而言,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赫尔博士就说:独生子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的确,独生子因为备受宠爱的缘故,很容易出现爱哭、神经质、朋友稀少、任性、自我本位主义浓厚、容易生病、软弱等毛病,真可谓问题多多。 〈原因〉 独生子在家中没有竞争、互相帮忙的对象及机会,凡事都不必考虑其它兄弟的想法,整个家都是他的天下,因此很自然地会变得任性而软弱,成为其它孩子眼中的自私家伙。因为缺乏和兄弟姊妹竞争的经验,所以也不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容易成为意志薄弱的孩子。 再加上父母爱子心切,为免发生意外而把孩子拴在大人身边,不让他到户外和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因而独生子普遍较为早熟。但另一方面又因受到的照顾太多,以致变得神经质、依赖心强。 〈指导〉 独生子女的缺点固然很多,但各位也不必为此感到绝望。因为,这并非无法挽救的问题。事实上,方才所列举的问题,只要父母的教育态度正确,则既能防患于未然,又可收到改正之效。以下就为各位列举家有独生子女的父母必须遵守的要点。 ㈠子女可以做的事,父母最好不要干涉或帮忙,尽量放手

七年级主题班会 11走出自我中心 教案

走出自我中心 中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由幼稚到成熟,由多变到稳定的关键阶段,自我中心倾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极大。中学生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教育及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了解除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需要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视角的转换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品德。本课将通过一个真实的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案例为导入,并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手语舞的教学,最后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学会走出自我中心,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使其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一、教学内容:走出自我中心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怎么是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能力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同学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的能力。手语舞的教学,让同学在歌词以及手语的学习中领悟真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视觉转换技能,学会如何合作能力,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学习如何走出自我中心 五、教学难点: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同学们的探讨时间激发同学们的思考与自评。 六、教学教具:多媒体制作PPT、眼罩、手语舞视频 七、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中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由幼稚到成熟,由多变到稳定的关键阶段,从心理学角度上看,部分学生有着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利用一种以案例、游戏、手语舞相结合的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使其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八、教学程序 在网络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相互整合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学习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成因及干预”案例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成因及干预”案例 五年级男孩,10岁,外向,脾气急躁,总标榜爱钱,把喜欢占便宜挂在嘴上,喜欢抬杠,虚荣。三口之家,父亲工作较忙,每天和孩子仅在早上吃饭能相处半个小时,平时大多数母亲照顾,不太懂得与别人相处,过度强调自我感受,喜欢占上风,占便宜,求改善!采取说教措施,但基本无效果。 一、解读 孩子的情况表现出比较明显、典型的以“我”为中心。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照顾、呵护有余,而缺乏责任心的培养、缺乏照顾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教育,出现这个局面就一点也不奇怪。 每个人都是家庭、社会的一个细胞,细胞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能够与周围进行互动。其中,感情的互动、理解的互动、照顾的互动尤其重要。 如果孩子从小只是作为被照顾者、被爱者,没有学会如何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照顾别人、如何去爱别人。那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就只是单向的。五年级的孩子,应该培养起对周围人的关心、照顾、理解、尊重。 二、建议 1.让孩子认真承担起一份家务。 很多朋友可能会发现,我特别强调让孩子从小承担一项家务,在我的观念里,能够独立、主动、坚持的完成一项家务(最好不要用家务换取零花钱),比学习还重要。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容易,但父母要淡定、坚定的坚持下去。做什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但一旦选了,就要天天做好!这能够帮助孩子知道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什么叫付出。一个善于做家务的孩子,才能够比较独立的做好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2.大人不需要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坚强的一面。 告诉他,妈妈是女人,他是小小男子汉,要学会照顾妈妈。甚至可以故意创造机会,教给孩子如何去照顾妈妈,如何端茶倒水、如何给妈妈弄点简单的食物,哪怕是冰箱里的面包,也要训练孩子去照顾人,一旦他做了,那么可以适当的肯定,但不需要逢人便夸。慢慢过渡到如何照顾身边的女生、身边的同学、小朋友。 3.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麦当

指示语_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摘要: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指示语;自我中心性;主观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 收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贾军红(1973 O 图1,Buhler :117 比勒认为,如果用此图表示人类语言的指示场的话,有三个指示词必须放在原点O 的位置,即“这里”、“现在”和“我”。或者说,指示场(或指示坐标)是以说话人“我”、说话时刻“现在”及说话地点“这里”为中心(或原点),指示语的意义便是在这样一个指示场中获得填充的。只有当“我”确定后,才能确定 “你”和“他”;只有当“现在”确定之后,才能确定“过 去”和“将来”;只有当“这里”确定后,才能确定“那里”。 后来研究指示语的学者们大多沿袭了Buhler 的“我—这里—现在”的系统,普遍承认指示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罗素(Russell B.)对指示语也有专门的研究。罗素把指示语称作自我中心词(egocentric particulars ),并认为“自我中心词的意义会随着说话人及其所在时空位置这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类词中最基本的四个词是‘我’、‘这个’、‘这里’和‘现在’”。(转引自孙蕾,2002) 在指示语研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位学者是莱昂斯(Lyons J.),他在专著《语义学》(1977)中对指示语的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指出,指示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态和其他一些语法及词汇手段的功能,这些语法及词汇的手段将话语与言语行为的时空坐标联系在一起。典型的语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是说,说话人给自己安排了ego (自我)的角色,叙述每一事物都以他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他处在语境时空的零点位置。(孙蕾,2002) Levinson (2001:63—64)认为,指示系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指示词语的中心或指示中枢(deictic centre )是:(i )中枢人物是说话人,(ii )中枢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iii )中枢地点是说话人在说话时间所处的位置,(iv )话语中枢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v )社会中枢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2001:267)把指示中 第21卷第2期2008年3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1No.2 Mar.2008 贾军红(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2、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汉字——左、右各一个,红、绿色花塑每桌一筐,活动场地布置左右边上挂东西。 活动过程: 1、谜语激趣。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2、提问:小朋友有几只手?两只手都能干什么事情?那只手本领大?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 3、区别左右手。 (1)请小朋友举起拿花塑的那只手,招招手。 (2)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右手。 (3)请伸出左手摇一摇。 (4)游戏:“听口令举手”。(分别选择红、绿颜色花塑,听口令分清左右手举起。)

4、师小结:知道左和右,左手这边是左边,右手这边是右边。并出示汉字:左、右教幼儿认识。 5、交流身体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有分左和右的?(摸摸耳朵,捂眼睛,踏脚) 分别引导幼儿练习用右手指:左眼、左耳、右眼、右耳;用左手拍:左腿、右腿、左肩、 右肩;用左手拍右肩,用右手拍左肩等 6、竞赛游戏:点鼻子。(游戏中增加难度,说相反:我说左眼,你点右眼等。) 7、感知左边、右边。。 (1)、交流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A、你的左边是谁?在活动室里你的左边有什么? B、你的右边是谁?在活动室里你的右边有什么? (2)、改变方位再交流左右边有什么? 请幼儿起立伸左手、伸右手、伸左脚、伸右脚病练习向右转、向左转,发展幼儿判断力及 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8、延伸活动:户外《跳房子》,练习向左右跳。 设计思路: 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我转个身,为什么右边改变了个位置?这促使我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有初步的左右的意识。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我设计了《左手右手猜猜猜》的游戏活动…… - 设计思路: 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我转个身,为什么右边改变了个位置?"这促使我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有初步的左右的意识。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我设计了《左手右手猜猜猜》的游戏活动。活动中,我先以了解自己身体部位的那些分左右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进入第一个游戏我说什么,你做什么的方式,让幼儿区别左右手、左右脚等。并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帮助身边做错的小朋友,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最后利用左手右手猜猜和你猜猜我猜这两个游戏,加深他们对区分左右意识。整个活动中我贯彻《纲要》中所说的,"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我提供了大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 2、根据示意图能准确的判断左右。 活动准备:PPT、卡片、扭扭棒、箱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左和右 1、请小朋友们说说自己身上哪些地方是分左和右的? 2、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例:两只手可以分为左和右……) 二、游戏一:我说什么你做什么 1、教:"我说什么,你们做什么,听清楚指令,分清楚左右,做对动作。 ①请你举起你的右手(幼儿举右手) ②拍拍你的右腿(幼儿拍右腿)

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案例一: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活动意图] 自我中心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独生子女的越来越普遍,自我中心也成了现在中学生的一个通病。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作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协作能力较差,总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活动目的] 1.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现象进行教育。 2.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克服自私自利的消极心理,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 1.生活聚焦 事例一:3岁的田田乖巧伶俐,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一天,田田的爸爸下班回家,带回了她最喜欢吃的巧克力,让她拿出几块分给爷爷奶奶,可田田就是不肯。爸爸批评她,她干脆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说:“是我吃的,你们不能吃!”爷爷奶奶赶忙过来哄:“爸爸逗你玩的, 我们不吃……”田田拿着巧克力笑了。 事例二:刚上高中的小郭住学校集体宿舍,可是他总是不能和同宿舍的同学和睦相处。他认为别人的生活习惯总与他不一致,吵得他总是失眠;别人总不尊重他的“隐私”,比如连自己洗不洗澡都要干涉;他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总是不把他的话当回事;别人总是在他 心情好的时候故意激惹他;自己和朋友在寝室里聊天却横遭白眼…… 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田田和小郭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2)小郭和室友不能搞好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3)你是否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你认为应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教师小结:田田和小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自我中心。他们只关注自我,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自我意识的误区。人的自我意识从3岁开始发展,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突出的表现就是凡事从“我”出发,对他人的感受、建议不屑一顾,当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会发脾气。从上述两个事例可以看出,3岁的田田正处于自我中心化时期,而高中生小郭早已过了这个时期,但可以看出小郭的自我意识仍然停留在3岁,其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符合。 这一板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自我中心,认识到自我中心的危害。 2.自我判断 你是否自我中心倾向严重? 做教材第110页的小测试。 这一板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是否有自我中心倾向,为以下的教育活动做好铺垫,提高针对性。 3.活动体验 (1)将事例二小郭的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小郭的室友受到了小郭的种种“折磨”,请小郭的室友谈心理感受。 (2)角色互换,小郭扮演室友的角色,请小郭谈谈心理感受。 比较两个小品,让小郭谈谈自己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教师小结:人是社会的人,他总是要与其他的人接触和交往,当每个人都不顾别人的感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 几个小故事 小班的绘画课 今天,小班美术课的主题是自由画,老师让小朋友们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们画完之后,纷纷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还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画了什么,老师发现:丽丽画了一只觅食的蚂蚁,可是她把那只蚂蚁画得比旁边的小树还大;乐乐画的爸爸,腿又粗又长,头和胳膊却非常短小;小叶子画的小朋友,身体上有四个大大的圈圈,老师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些圈圈是衣服的纽扣…… 奇怪的对话 下面是3岁的佳佳和叔叔的对话。 佳佳:“叔叔,它爬上了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叔叔:“什么?” 佳佳把叔叔带出去,指着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说:“你看。” 叔叔:“佳佳,这是谁干的?” 佳佳:“不是我。” 叔叔笑着说:“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呢?” 佳佳:“它爬上了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叔叔:“谁?” 佳佳望了望四周,指着一只穿越街道的猫说:“它在那儿。” 叔叔:“哦,是猫啊!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佳佳:“我说了啊!”

接电话的安安 家里的电话响了,妈妈在做饭,就让4岁的安安帮忙接一下电话。安安拿起电话,原来是爸爸打过来的:“喂,是安安吗?”安安点了点头,没说话。爸爸没有听到说话声,感觉应该是安安,就问:“安安,妈妈在吗?”安安又无声地点了点头。爸爸又问:“安安,让妈妈接一下电话好吗?”安安再一次无声地点了点头,然后去厨房叫妈妈听电话。 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上述几个小故事中的幼儿具有一个相同的思维特点,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是幼儿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幼儿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想法而非事物的客观特点,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外部世界,认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两个男孩去给妈妈买生日礼物,7岁的男孩选了一串珠宝工艺品,3岁半的男孩则选择了一辆小汽车,小心地包装好送给妈妈。可以看出这个3岁半男孩的行为就是“自我中心”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妈妈的兴趣与自己的兴趣并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自私。此外,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与泛灵论思维、前因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都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故事中小班的幼儿总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形象来画画,例如,丽丽在观察觅食的蚂蚁时,她只关注蚂蚁,而忽视周围其他的东西,因此蚂蚁就是她眼中最重要、最大的形象;乐乐的爸爸工作忙,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

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让幼儿学习保持安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我们熟悉这样的话语:“谁安静,我安静”,“眼睛向前看,嘴巴闭起来”,“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小嘴巴闭起来,小小手放背后”……在教学、游戏和生活活动中,教师通常要求幼儿安安静静、不发出声音。然而,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必然存在的,我们需要反思这样的常规教育。要求幼儿保持高度的安静,禁止幼儿发出“自我中心”言语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教师一再要求幼儿绝对保持安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应给幼儿提供恰当的帮助。自我中心言语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用来与他人沟通的,而是为了自我规范和自我沟通,或是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行动。为此,

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一)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大约到了三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 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1、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溺爱孩子。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一个人。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 2、运用移情方法。 即引导孩子设身处地的想到别人。例如,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个香蕉给来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开导他说:“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我们应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孩子说:“不高兴”。朋友接着说:“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朋友吃,他才会高兴呀。”通过一个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见,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作为父母,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比喻等手段引导孩子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进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别人。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4、家长应改变以前盲目溺爱,一味娇惯孩子的做法。 5、疏导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孩子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向得到尊重。家长应教育孩子待人处事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移位”,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疏导逆反心理。

儿童的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

儿童的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 J.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皮亚杰在其早期著作中,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进行过重要探究。5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去自我中心”这一概念,并指出: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过程。1960年,他更进一步提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并相应存在着四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从此,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虽然总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目前总的趋势来看,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 贯穿于皮亚杰早期著作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皮亚杰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含义还要广些。即幼儿对自己的这种主观性是意识不到的,否则自我中心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自我中心是由于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概念。自我中心的减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强。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儿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能同时注意到几个方面,并能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外一个方面。这样,儿童就能从多方面看事物,能觉察到别人的观点。在皮亚杰的早期著作中,主要用自我中心主义的逐渐减少来说明这一转变过程。后来,他越来越重视去中心化的思想,经常使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样的术语。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中心化的过程:(1)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婴儿出生时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随后,与外界产生了分化,才知道自己是置身于众多的永久性客体和人们之间的。(2)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别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幼儿不能区别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风、河、云、太阳是有生命和意向的;看到父母制造的各种东西,就认为湖、山、树、明亮都是人造的;相信在他看来真实的东西必有客观实在性,认为梦来自屋外。(3)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去中心的能力得到发展,儿童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4)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儿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将来的理想上,要再经过较长时间的去中心化,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集体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符合实际。 同心理发展的四大阶段相对应,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一去自我中心化进程。它们好像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一对‘坚定的伴侣’,……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以明显而独特的形式出现”。 一、感知动作阶段(0~2岁)

浅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浅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我曾教过一名学生叫李世谦,该学生年龄不大,但非常喜爱读书,博闻强识,他对书的痴迷令我佩服。他所看过的书的类型与数量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水平,范围广至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也有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而且能对里面的人物故事烂熟于心。如此一位博闻强识的学生,理应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欢迎,但通过我的观察及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的反映,事实上他并没有受到欢迎,这是为什么呢? 课上,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会抢着回答,而且从来不举手,张嘴就喊出来。他的表现经常有违“常规”,有时会越过自己的位置,有时还急得大声地喊,情绪极度兴奋,直接站起来滔滔不绝。课下,和同学一起玩耍,同学们如果不按他的要求和兴趣活动,就会起矛盾甚至“战争”,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还想和我对着来,谁怕谁啊?说话的同时,脸上也堆满了愤怒与不屑。很少有同学和他正常交友学习。他的表现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从心理学来说,他这种行为是不健康的表现,自我表现为中心相当严重。 我与他几次谈话了解到,他不单是在有陌生人的时候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在任何时候,而且都希望是第一个回答。他的回答不单纯是为了得到表扬和赞赏,更是为了表现自己。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这是因为他们想引起人们的注意,想得到人们的表扬与赞赏。由于他周围没有像他一样有着同样丰富知识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这就促发了他的自信心过度膨胀,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就演化成自负,

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很少为别人考虑,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在小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搞清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我的平时观察、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方面,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享受长辈的过分保护、娇宠溺爱,甚至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都一一代劳。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几乎付出了全部,但是孩子却从小就认为长辈给他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就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好"的心理。 有的家长们只顾忙着自己的事业,对孩子关心不够,感到有愧于孩子,存在补偿心理,对于孩子的某些”霸道行为”不管不问,这就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种下了“恶源”。 也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孩子摔倒了,碰在板凳上,家长为了哄孩子不哭,就去打板凳,却不去分析是不是孩子的错。殊不知,孩子从这里就学会了推脱责任,认为“我永远是对的。” 家长的综合素质不高,处理问题也是处处以自我为出发点,这也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无论孩子之间发生什么样的矛盾,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对的。对于大人的这种处事方式,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做法。 另一方面,虽然时下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总也避免不了对分数或名次的“追求”。因为孩子上初中、高中、大学,还要取决

励志演讲稿-走出“自我中心”的阴影

励志演讲稿-走出“自我中心”的阴影 上天抛给你的东西,用自己的双肩去承受,不管抛多少先扛着,扛着的目的是为了让 你的身体更加坚强,双臂更加有力,有一天他馈赠给你更大礼物的时候,你能接得住。忘 记“舍得”这个概念,做你想做的,任何让你快乐的事情,前提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除此之外,你可以一个人,没人看见,你可以蹦着跳着回家,你怎么样都可以,所以在这里要祝愿所有的年轻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如果你希 望你的一生当中,你往前、你往后、你停下来的每一个脚印,当你有一天回过头的时候, 希望他们成为诗句的话,你就踏踏实实地走好你人生的每一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走出“自我中心”的阴影》。 “我崇拜谁?D我自己。”“如果没有自我,宇宙人类将是广裹的虚无。”“我是伟 大的,自我万岁!” 这些言论也许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尽管这种醉心“自我”常常会导致毁灭“自我”, 但这充满了“以我为中心”的唯我主义的思想却并非随着一个人的堕落而销声匿迹。 “自我中心”是一种极端利己的腐朽思想,它把个人作为生活的根本出发点和唯一目的,这种狭隘的人生观只会埋没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让无休止的自我设计把心灵的沃土蚕 食成荒芜的沙漠。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 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 存 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本身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是一片沃土,为个人成长提供着丰富 的养分,同时依靠个人的奉献和回报,得以永不枯竭。然而,一些信奉“自我中心”说的 寄生者也在这里贪婪地享受,在囿于自我的狭隘天地里寻求不断膨胀的个人欲望的满足, 割裂同社会、同他人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结果只能使自己成为涸辙之附,很快走向覆灭。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就了一代代拱尚“自我中心”说的封建帝王,他们养尊处优,为所欲为,结果呢“长治久安”、“万世基业”,不过是 历代君主的一枕黄粱,愤怒的人民一次次大水扭舟,“自我膨胀”终难免自食其果。还是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一旦他们生活中的‘我’被损坏了,他们就 无法生存。他们的面前一片昏暗,只有利己主义和注定的悲哀。但是,如果人不仅为个人 活着,而且是把自己融化在社会里,那便很难杀死他。因为想杀死他,就必然杀死周围的 一切,杀死整个国家、整个生活才行。”的确,当今社会里也有许多人,在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信条鞭策自己,默默奉献着光和热。他们虽然平凡,却将在与整个社 会的融合中获得永生。 当代青少年在优越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自我中心”不良思潮的浸染。谁若被这副 枷锁套住,必将由于背着沉重的“自我”包袱而远远落后于时代社会。爱因斯坦说过: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他还

自我为中心 心理疾病

“自我为中心”也是心理病吗?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1-1-2 点击数: 70 自我中心是心理疾病么?自我中心是怎么形成的?怎样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本文将做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自我中心及其表现 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点“本我”的私心,只不过有些人只有“本我”,没有“他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 2)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因而难以从态度、价值观的层次上与别人进行交往,整个交往的水平很低。 3)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事无巨细、不愿损伤自己的自尊、强烈地维护着自己,因此他们不希望或不愿意别人在自己之上,对别人的成绩、成功非常地妒忌,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二、自我中心的成因 作为一个人个性特征的自我中心,显然它的产生是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个性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畸形产物。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其前提的,从知道我与外界的区别,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理想。这其中,个体进入青春期而引起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是自我意识发展突变的里程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死守自己的一切自尊,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立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自以为是,将自己当作成熟的大人,由此而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为自我中心。 三、自我中心该如何克服 人际交往都讲求互惠的原则,希望别人对自己好,那么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处处维护自己的自尊,与其他人造成对立,最终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的状态。对有自我中心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来说,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

走出自我中心

走出自我中心 一、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走出自我中心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怎么是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能力目标: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同学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的能力。手语舞的教学,让同学在歌词以及手语的学习中领悟真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视觉转换技能,学会如何合作能力,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学习如何走出自我中心 五、教学难点: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同学们的探讨时间激发同学们的思考与自评。 六、教学教具:多媒体制作PPT、眼罩、手语舞视频 七、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中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由幼稚到成熟,由多变到稳定的关键阶段,从心理学角度上看,部分学生有着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利用一种以案例、游戏、手语舞相结合的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能力,使其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这样才能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八、教学程序 在网络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相互整合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学习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冀教网好,好冀教网 1、创设情境环节: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激发同学们对“自我中心”概念的认识,引导同学初步对“自我概念”产生的行为做解决办法。 2、游戏互动环节:“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让同学启发朋友、同学之间应如何相处,如何相互帮助,提升同学们的一种合作以及谦让的精神。 3、学习如何走出自我中心:这是本堂课的重点,通过前面的情景摄入以及游戏互动环节,为的就是引入教授同学们“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以游戏结合理论的观点,让本次课堂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4、手语舞的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里面有一句歌词写道: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我们要激发学生提倡一种朋友间要学会分享,汲取别人的关注。以平等的态度去结交朋友才能更好的认识更多更好的朋友。 九、教学过程(流程) (一)课前小思考 1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怎么跟我们朋友相处呢? 2、如果你的朋友在有些小毛病,你会怎样看待呢? 3、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麻烦呢? (二)心理档案 陈刚是家中的独苗,长得虎头虎脑的,成绩很不错,心内心非常喜欢交朋友,但就是太任性,做事总是按自己的意愿,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容不得别人提不同的意见,也容不得别人的缺点。这不,升入初中还不到两个月时间,先后结交了两个朋友——一个叫李良,一个叫张林。可是没多久,他就不愿意再与李良交朋友了,因为他觉得李良数学成绩太差,跟他交朋友会降低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和张林交往比较好。没想到,这几天,张林也慢慢地开始有意无意地避开他了。为什么呢?用张林的话说“陈刚老是叫我听他的,做什么事情都说自己对,从来不顾忌别人的想法”。这样的事,在陈刚身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为此,陈刚百思不得其解,感到非常困惑。 思考:1、在这个心理档案中的主角陈刚,为什么他的朋友会跟他玩了呢?2、如果你是陈刚,

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

评述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我中心理论的概念、儿童自我中心的主要几种表现形式,然后初步探讨了儿童自我中心出现的必然性,及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理论对后续研究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涵义 自我中心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1]自我中心理论最先见于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在理解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时,要注意认清下列几个问题,以免产生对自我中心的概念的误解。第一,不能认为自我中心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集中注意他自己而没有一种“会合”感。所谓“会合”感是指儿童把自己的内在性质投射到事物上去,把事物人格化,把自己主体与事物混合为一体了。第二,不能把自我中心认为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有所扩张”[2]。第三,自我中心不等于“秘而不宣”。[3] 自我中心表现 儿童的自我中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言语、游戏、道德判断、泛灵论。 皮亚杰把学前儿童言语的机能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不考虑听者的需要,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有时是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儿童语言约38%是自我中心的。 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能发现自我中心思维的特征,表现在儿童倾向于呆在一起各玩各的,每个儿童都按照他自己的那种不协调的方式游戏着,只有到具体运算期,才能产生合作的游戏。如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经常以独白的方式对他自己说话,用以刺激、维持自己的行为,这个独白在当时也只有主体本人懂得。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其中儿童在前道德阶段会表现出道德判断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在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的思维经常是泛灵论的,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自己那样活动。皮亚杰在他研究中指出“泛灵论”的实质:它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

以自我为中心作文3篇

以自我为中心作文3篇 在与人相处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常常表现为:强人所难,不顾别人的感受,很难听进他人的意见,独断专横。 以前班上有个文艺委员,学校搞活动时,从不听我们的意见。虽然最后获得了全校第四名。但她并没有博得同学的好感,反而使同学对他意见纷纷。以自我为中心会使人居高临下,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每一个人要想与别人相处融洽,就要尊重别人的意愿,切忌强人所难。古语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同样,'‘己之所欲”有些情况下也须“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好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个“强加”,就具有不尊重别人的意愿,“强人所难”的意味。 要知道,人与人的喜好不同,兴奋点也会有所不同,说不定你认同的恰恰是别人所反对的,你喜欢的正好是别人所厌恶的。这样,你还要强迫别人和你保持“齐步走” 的话,别人心中肯定不快。其次,要做到不以自己为中心还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切忌独断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固执倔强,独断专

横,不愿听,也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他们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或是作出了某个决定, 就会“炮轰不动”。这不仅会让人难以与之相处,自己还可能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种人极不受欢迎,因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一味地炫耀自我,凸显自我,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给别人的表现机会,这样一个专断的人怎么能赢得同学的好感呢? 我们还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居高临下。我相信大家都喜欢和一些谦和,低调的同学交往,而讨厌跟自高自大、对别人居高临下得同学打交道。自高自大的同学往往目中无人,总是高高在上,实行“强权外交”,正因为这样, 他们才没有好人缘,才不受其他同学欢迎。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同学交往时,放低自己,保持跟同学们的平等的姿态。 人人都有表现欲,人人都像被人重视、受人尊重。这需要我们在交际中“看轻”自己,尊重别人,不强人所难, 不居高临下,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多地为同学着想。只有如此,才能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以自我为中心作文二:以自我为中心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走出“自我中心” 全国通用

走出“自我中心” 主题解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我”出发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严重的不光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还影响到了班级纪律,影响到他人。基于这些思考,我们确定了“走出自我中心”这个主题。 “走出自我中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有太多内容可以讲。我们通过讨论,根据五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将这节课的内涵限定在:不是光想着自己,也能与别人友好合作、彼此都有收获。我们要促使孩子从“自我”走向“他人”,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从中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随着生理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进一步加强,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对于阻碍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行为发生的一切外界因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反抗情绪。对于五年级孩子,我们要予以恰当的引导,既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又让他们学会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与他人友好相处、有效合作。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自我中心”的表现和弊端,懂得在交往中,我们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2.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只顾自己所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并寻找与他人合作共赢的方法。 3.引导学生将找到的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自我中心”的表现和弊端,寻找与他人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体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好方法。 教学用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