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常常表现为: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强人所难,却置别人的需求于不顾,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需要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显然,这种人的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因而也不可能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事或终身为伴呢?

在所有词汇中,“我”字大概是被人们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习惯于以“我”字开头,但几乎所有人都对别人说的“我”字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话常以“我”字开头的人,是自我意识太强的人,而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太强,因此也不是很受人们欢迎。

一位教心理学的教授在给学生上课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学生分别扮演某企业里一位民主型管理者和另一个企业的专制型管理者,然后调查学生们对这两种管理者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民主型方式的管理者,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而专制型方式的管理者则不受欢迎。究其原因,是民主型管理者开口说话时常用“我们”,而专制型管理者则开口闭口是“我的……”

很显然,只有说话时用“我们”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而说话时常用“我”的人则会受到排斥,这就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会居高临下,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

某公司董事长因年老体衰,决定把董事长的位置传给儿子,并要求儿子在上任的第一天,要在全体员工面前做一次演讲,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在上任前一天,儿子把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交给了父亲,并有几分得意地说:“我的演讲稿几乎与美国历届总统竞选的演讲稿媲美!”

老董事长看完演讲稿后,说:“的确,儿子,你的演讲稿很精彩,但其前提要在里面的‘我’字后面加一个‘们’字,否则,你会失去公司所有的员工。”

“为什么?”儿子不解地问。

“你的演讲稿里只有‘我的公司’、‘我的股票’、‘你们的工作’等词语,根本没有‘我们’,所以公司的员工不会跟着你踏实地做下去的。”

“可是,他们现在不都是在公司上班吗?说法又有什么重要呢?”

“是啊,既然如此,为什么你的演讲稿里没有‘我们’呢?你不是已经把他们全部‘排除’了吗?”老董事长说。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后,若有所悟。

第二天,他在全体员工参加的大会上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全体同仁努力的结果……”后来,这位新任董事长和他父亲一样,受到了员工们的爱戴和尊重,而公司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看,这就是运用“我们”的力量!人们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即使是像“我”和“我们”这样细小的差别,也会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说话时用“我”,意味着你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划分一条界线,你和他人不是“同路人”;而用“我们”,则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并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圈内人”。

“我”字说得太多,只会给人一种标榜自我或自私自利的印象,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的信任,极不受他人欢迎。

既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会影响自身各方面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

每一个人要想与别人相处融洽,就要尊重别人的意愿,切忌强人所难。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同样,“己之所欲”有些情况下也须“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好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强加”,就具有不尊重别人的意思,强人所难的意味。要知道,人与人的喜好不同,兴趣点也会有所不同,说不定你认同的恰恰是别人所反对的,你喜欢的正好是别人所厌恶的。这样,你还要强迫别人和你保持“齐步走”的话,别人心中肯定不快。其次,要做到不以自己为中心还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切忌独断专横。

此外,我们还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居高临下。人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和需求,也都有其权利和义务,人人都想被人重视、受人尊重。这需要我们在交际中“看轻”自己,尊重别人,学会礼尚往来,必要时做出让步;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只有如此,才能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自我意识-测试

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很难保持在一个比较准确的点上。通常我们不是高估了自己对某事的把握能力,就是低估,这个测试有助于帮您观察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误差。 1、你每天照镜子达到3次以上。 2、你基本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 3、你觉得有时候就是你自己也不了解自己。 4、你很留意自己的心情变化。 5、你常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6、你常常在晚上反思自己一天的行动。 7、做错一件事情后,你常弄不明白当时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8、你比较注意自己的外表。 9、你做事情的随意性很大吗? 10、在做出一个决定时,你通常清楚这样做的理由。 11、你努力揣摩别人的想法,并努力按别人的意愿去做。 12、你总是穿着得体。 13、你不清楚自己是脾气比较好还是脾气坏的人。 14、你弄不清自己的能力是比其他人弱还是强。 15、你对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不太有把握。 16、你总担心自己不能给其他人留下好印象。 17、你对自己的举止有自知之明。 18、你在遭遇挫折后,总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19、你常常因控制不住自己而发火。

20、有时,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沮丧。 21、考试前你无法预测自己是否能过关。 22、很多事情你应承下来后才发现无法顺利完成。 23、当遇到不快时,你总是设法将自己从低沉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24、考试完毕后,你也不清楚自己能得多少分。 25、你总是觉得自己的动机很明确。 26、你相信你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27、你常常感到莫名的烦躁。 28、你不知道自己与谁能谈得来。 29、你很清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30、一般而言,你很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 评分标准:第4、5、6、8、10、12、17、18、23、25、26、29、30题,回答“是”记0分,“否”记1分。其余各题,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零分。 分析:加起来的分数越低,表明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 9分以下:说明你对自己认识清醒,而且往往还可能低估自己的魅力,你能跳出自身局限去认识事物,常常可以令你远离错误。 10~19分:说明你是依靠经验来认识自己。朋友对你的鼓励和提醒,对你相当重要。 20分以上:你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还没有开发出来,有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具有某种缺陷,但是却无法得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幼儿的基本特质,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心理倾向,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能够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大约是在九至十岁间。为了让孩子在到达这个年龄以后,能够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修正为客观思想,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做好心理准备才行。 在与朋友交往的社会生活当中,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永远心想事成,因为在这世上还有许多与自己对立的存在。在对立存在的认识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并且展现行动。 如何指导孩子的不良行动 ●表现自我本位主义 ?刚满三岁的女儿十分任性。真教我不知如何是好。每天晚上她都不肯自己一个人睡,早上起床时更要人抱她一会儿,否则便拒绝自己去玩。身为独生女的她,曾经上过幼儿园,后来因为受到小朋友欺负而不肯上学。她喜欢和附近比她大的孩子玩,却不肯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观察她和别人玩的情形,我发现她有强烈的自我本位主义。一旦有人指责她任性,她立刻会和对方吵将起来,而且动不动就哭着跑回家。这先生指导我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吧。?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独生子女确实有很多问题存在。对

孩子的性格形成而言,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赫尔博士就说:独生子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的确,独生子因为备受宠爱的缘故,很容易出现爱哭、神经质、朋友稀少、任性、自我本位主义浓厚、容易生病、软弱等毛病,真可谓问题多多。 〈原因〉 独生子在家中没有竞争、互相帮忙的对象及机会,凡事都不必考虑其它兄弟的想法,整个家都是他的天下,因此很自然地会变得任性而软弱,成为其它孩子眼中的自私家伙。因为缺乏和兄弟姊妹竞争的经验,所以也不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容易成为意志薄弱的孩子。 再加上父母爱子心切,为免发生意外而把孩子拴在大人身边,不让他到户外和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因而独生子普遍较为早熟。但另一方面又因受到的照顾太多,以致变得神经质、依赖心强。 〈指导〉 独生子女的缺点固然很多,但各位也不必为此感到绝望。因为,这并非无法挽救的问题。事实上,方才所列举的问题,只要父母的教育态度正确,则既能防患于未然,又可收到改正之效。以下就为各位列举家有独生子女的父母必须遵守的要点。 ㈠子女可以做的事,父母最好不要干涉或帮忙,尽量放手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第一眼瞧见“自我意识”这几个字眼,我首先想到的就就是自我定位与自身的主观感觉,即对自身的认识。但就是,听了老师的课我才知道,自我意识并不仅仅就是这样,老师告诉我们,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与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与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就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简单地说,自我意识就就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体来讲就就是: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她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就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自我控制与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就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与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就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她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就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有助于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就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与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成分: 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就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就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与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与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与主要标志,就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与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成因及干预”案例

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成因及干预”案例 五年级男孩,10岁,外向,脾气急躁,总标榜爱钱,把喜欢占便宜挂在嘴上,喜欢抬杠,虚荣。三口之家,父亲工作较忙,每天和孩子仅在早上吃饭能相处半个小时,平时大多数母亲照顾,不太懂得与别人相处,过度强调自我感受,喜欢占上风,占便宜,求改善!采取说教措施,但基本无效果。 一、解读 孩子的情况表现出比较明显、典型的以“我”为中心。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照顾、呵护有余,而缺乏责任心的培养、缺乏照顾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的教育,出现这个局面就一点也不奇怪。 每个人都是家庭、社会的一个细胞,细胞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能够与周围进行互动。其中,感情的互动、理解的互动、照顾的互动尤其重要。 如果孩子从小只是作为被照顾者、被爱者,没有学会如何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照顾别人、如何去爱别人。那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就只是单向的。五年级的孩子,应该培养起对周围人的关心、照顾、理解、尊重。 二、建议 1.让孩子认真承担起一份家务。 很多朋友可能会发现,我特别强调让孩子从小承担一项家务,在我的观念里,能够独立、主动、坚持的完成一项家务(最好不要用家务换取零花钱),比学习还重要。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容易,但父母要淡定、坚定的坚持下去。做什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但一旦选了,就要天天做好!这能够帮助孩子知道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什么叫付出。一个善于做家务的孩子,才能够比较独立的做好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2.大人不需要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坚强的一面。 告诉他,妈妈是女人,他是小小男子汉,要学会照顾妈妈。甚至可以故意创造机会,教给孩子如何去照顾妈妈,如何端茶倒水、如何给妈妈弄点简单的食物,哪怕是冰箱里的面包,也要训练孩子去照顾人,一旦他做了,那么可以适当的肯定,但不需要逢人便夸。慢慢过渡到如何照顾身边的女生、身边的同学、小朋友。 3.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麦当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一)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一) 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无疑,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于己是极为不利的。这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由于一门心思都放在蝇头小利的追求与意义不大的个人得失上,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因而也不可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作共事或终生为伴呢?可能说,这种人到头来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 那么,这些人如何才能逐渐克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呢?其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识。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

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自我意识和特点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规律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和同年龄的青年有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知识背景,他们饿自我意识又与一般青年有一些不同。 首先,大学生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大学生不象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而是有四-五年的知识技能的准备时间。在这段缓冲时间里,他们围绕个人发展、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主动积极的探索自我。回经常独思,反省“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我性格怎样?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经常考虑如何为社会服务。 第二、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有与各类知识增多,生活经验扩大,感性和理性趋于成熟,大多数学上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边的客观、全面。王登峰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显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比较高, 第三、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复杂。一般说来,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大学生对别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愿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心。内心体验起伏较大,取得成绩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有明显的两极情绪。 第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显著发展。 第五、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而言比较高,但不同年纪的大学生在自我发展方面纯在明显差异,而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与期心理障碍的表现趋势似乎存在某中对应关系。大学一、二、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随年纪升高而发展,而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低,内心矛盾冲突最尖锐、思想斗争最激烈、回顾与展望最多的时期。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稳定阶段中的不稳定期,但是也是依次新的上升期,因此也友人称之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扎的转折期。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大学生自我意识杂大学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逐步协调一致。但在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确立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也品尝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艰难的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不懈努力。 1、自我意识的分化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原来完 整笼统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2个我: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既大学射干内即使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伴随着主我和客我的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化。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我明显的分化,使大学生主动、迅速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体验,同时,由此而来的种种激动不安、焦虑、喜悦增加,自我沉思增多起来,要求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世界,渴望被理解、被关怀。 2、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方面和细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呈现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加剧。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开始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果断的。归纳起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1)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由于生活范围窄,社会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比较简单、直接,因此,对自我的认识参照点少,局限性较大。再加上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2、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汉字——左、右各一个,红、绿色花塑每桌一筐,活动场地布置左右边上挂东西。 活动过程: 1、谜语激趣。谜语: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2、提问:小朋友有几只手?两只手都能干什么事情?那只手本领大?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 3、区别左右手。 (1)请小朋友举起拿花塑的那只手,招招手。 (2)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右手。 (3)请伸出左手摇一摇。 (4)游戏:“听口令举手”。(分别选择红、绿颜色花塑,听口令分清左右手举起。)

4、师小结:知道左和右,左手这边是左边,右手这边是右边。并出示汉字:左、右教幼儿认识。 5、交流身体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有分左和右的?(摸摸耳朵,捂眼睛,踏脚) 分别引导幼儿练习用右手指:左眼、左耳、右眼、右耳;用左手拍:左腿、右腿、左肩、 右肩;用左手拍右肩,用右手拍左肩等 6、竞赛游戏:点鼻子。(游戏中增加难度,说相反:我说左眼,你点右眼等。) 7、感知左边、右边。。 (1)、交流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A、你的左边是谁?在活动室里你的左边有什么? B、你的右边是谁?在活动室里你的右边有什么? (2)、改变方位再交流左右边有什么? 请幼儿起立伸左手、伸右手、伸左脚、伸右脚病练习向右转、向左转,发展幼儿判断力及 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8、延伸活动:户外《跳房子》,练习向左右跳。 设计思路: 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我转个身,为什么右边改变了个位置?这促使我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有初步的左右的意识。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我设计了《左手右手猜猜猜》的游戏活动…… - 设计思路: 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我转个身,为什么右边改变了个位置?"这促使我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有初步的左右的意识。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我设计了《左手右手猜猜猜》的游戏活动。活动中,我先以了解自己身体部位的那些分左右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进入第一个游戏我说什么,你做什么的方式,让幼儿区别左右手、左右脚等。并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帮助身边做错的小朋友,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最后利用左手右手猜猜和你猜猜我猜这两个游戏,加深他们对区分左右意识。整个活动中我贯彻《纲要》中所说的,"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我提供了大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 2、根据示意图能准确的判断左右。 活动准备:PPT、卡片、扭扭棒、箱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左和右 1、请小朋友们说说自己身上哪些地方是分左和右的? 2、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例:两只手可以分为左和右……) 二、游戏一:我说什么你做什么 1、教:"我说什么,你们做什么,听清楚指令,分清楚左右,做对动作。 ①请你举起你的右手(幼儿举右手) ②拍拍你的右腿(幼儿拍右腿)

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常常表现为: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强人所难,却置别人的需求于不顾,不愿为别 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需要尊重别人。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显然,这种人的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是个人主义思 想严重。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也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厌恶、瞧不起。因而也不可能有好的人际关系。试想,谁愿意与这样的人长期合作共 事或终身为伴呢? 在所有词汇中,“我”字大概是被人们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习惯于以“我”字开头,但几乎所有人都对别人说的“我”字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话常以“我”字开头的人,是自我意识太强的人,而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太强,因此 也不是很受人们欢迎。 一位教心理学的教授在给学生上课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学生分别扮演某企业里一位民主型管理者和另一个企业的专制型管理者,然后调查学生们对这两种管理 者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民主型方式的管理者,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而 专制型方式的管理者则不受欢迎。究其原因,是民主型管理者开口说话时常用“我们”,而专制型管理者则开口闭口是“我的……” 很显然,只有说话时用“我们”的人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而说话时常用“我”的人则会受到排斥,这就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会居高临下,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 某公司董事长因年老体衰,决定把董事长的位置传给儿子,并要求儿子在上任的第一天,要 在全体员工面前做一次演讲,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在上任前一天,儿子把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交给了父亲,并有几分得意地说:“我的演讲稿几乎与美国历届总统竞选的演讲稿媲美!” 老董事长看完演讲稿后,说:“的确,儿子,你的演讲稿很精彩,但其前提要在里面的’我’ 字后面加一个’们’字,否则,你会失去公司所有的员工。” “为什么?”儿子不解地问。 “你的演讲稿里只有’我的公司’、’我的股票’、’你们的工作’等词语,根本没有’我们’,所以公司的员工不会跟着你踏实地做下去的。” “可是,他们现在不都是在公司上班吗?说法又有什么重要呢?” “是啊,既然如此,为什么你的演讲稿里没有’我们’呢?你不是已经把他们全部’排除’ 了吗?”老董事长说。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后,若有所悟。 第二天,他在全体员工参加的大会上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公司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是全体同仁努力的结果……”后来,这位新任董事长和他父亲一样,受到了员工们的爱戴和 尊重,而公司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看,这就是运用“我们”的力量!人们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即使是像“我”和“我们”这样细小的差别,也会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说话时用“我”,意味着你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划 分一条界线,你和他人不是“同路人”;而用“我们”,则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并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圈内人”。 “我”字说得太多,只会给人一种标榜自我或自私自利的印象,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永远得不到他人的信任,极不受他人欢迎。

04自我意识 2

第四章自我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知觉理论的提出者是()。 A.贝姆 B.詹姆斯 C.施奈德与坎贝尔 D.罗森伯格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4.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7.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 8.()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9.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0.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 A.自我概念 B.图式 C.角色认同 D.自我评价 11.自尊的经典公式为()。 A.自尊=成功/抱负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

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让幼儿学习保持安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我们熟悉这样的话语:“谁安静,我安静”,“眼睛向前看,嘴巴闭起来”,“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竖起来,小嘴巴闭起来,小小手放背后”……在教学、游戏和生活活动中,教师通常要求幼儿安安静静、不发出声音。然而,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必然存在的,我们需要反思这样的常规教育。要求幼儿保持高度的安静,禁止幼儿发出“自我中心”言语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教师一再要求幼儿绝对保持安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进而影响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应给幼儿提供恰当的帮助。自我中心言语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用来与他人沟通的,而是为了自我规范和自我沟通,或是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行动。为此,

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案例一: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 [活动意图] 自我中心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独生子女的越来越普遍,自我中心也成了现在中学生的一个通病。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作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协作能力较差,总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活动目的] 1.针对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现象进行教育。 2.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克服自私自利的消极心理,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 1.生活聚焦 事例一:3岁的田田乖巧伶俐,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一天,田田的爸爸下班回家,带回了她最喜欢吃的巧克力,让她拿出几块分给爷爷奶奶,可田田就是不肯。爸爸批评她,她干脆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说:“是我吃的,你们不能吃!”爷爷奶奶赶忙过来哄:“爸爸逗你玩的, 我们不吃……”田田拿着巧克力笑了。 事例二:刚上高中的小郭住学校集体宿舍,可是他总是不能和同宿舍的同学和睦相处。他认为别人的生活习惯总与他不一致,吵得他总是失眠;别人总不尊重他的“隐私”,比如连自己洗不洗澡都要干涉;他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总是不把他的话当回事;别人总是在他 心情好的时候故意激惹他;自己和朋友在寝室里聊天却横遭白眼…… 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田田和小郭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2)小郭和室友不能搞好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3)你是否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你认为应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教师小结:田田和小郭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自我中心。他们只关注自我,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自我意识的误区。人的自我意识从3岁开始发展,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突出的表现就是凡事从“我”出发,对他人的感受、建议不屑一顾,当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会发脾气。从上述两个事例可以看出,3岁的田田正处于自我中心化时期,而高中生小郭早已过了这个时期,但可以看出小郭的自我意识仍然停留在3岁,其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符合。 这一板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自我中心,认识到自我中心的危害。 2.自我判断 你是否自我中心倾向严重? 做教材第110页的小测试。 这一板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是否有自我中心倾向,为以下的教育活动做好铺垫,提高针对性。 3.活动体验 (1)将事例二小郭的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小郭的室友受到了小郭的种种“折磨”,请小郭的室友谈心理感受。 (2)角色互换,小郭扮演室友的角色,请小郭谈谈心理感受。 比较两个小品,让小郭谈谈自己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教师小结:人是社会的人,他总是要与其他的人接触和交往,当每个人都不顾别人的感

浅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浅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我曾教过一名学生叫李世谦,该学生年龄不大,但非常喜爱读书,博闻强识,他对书的痴迷令我佩服。他所看过的书的类型与数量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水平,范围广至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等,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也有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而且能对里面的人物故事烂熟于心。如此一位博闻强识的学生,理应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欢迎,但通过我的观察及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的反映,事实上他并没有受到欢迎,这是为什么呢? 课上,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他都会抢着回答,而且从来不举手,张嘴就喊出来。他的表现经常有违“常规”,有时会越过自己的位置,有时还急得大声地喊,情绪极度兴奋,直接站起来滔滔不绝。课下,和同学一起玩耍,同学们如果不按他的要求和兴趣活动,就会起矛盾甚至“战争”,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还想和我对着来,谁怕谁啊?说话的同时,脸上也堆满了愤怒与不屑。很少有同学和他正常交友学习。他的表现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从心理学来说,他这种行为是不健康的表现,自我表现为中心相当严重。 我与他几次谈话了解到,他不单是在有陌生人的时候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在任何时候,而且都希望是第一个回答。他的回答不单纯是为了得到表扬和赞赏,更是为了表现自己。爱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这是因为他们想引起人们的注意,想得到人们的表扬与赞赏。由于他周围没有像他一样有着同样丰富知识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这就促发了他的自信心过度膨胀,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慢慢就演化成自负,

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很少为别人考虑,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在小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搞清楚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我的平时观察、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方面,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享受长辈的过分保护、娇宠溺爱,甚至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都一一代劳。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几乎付出了全部,但是孩子却从小就认为长辈给他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就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好"的心理。 有的家长们只顾忙着自己的事业,对孩子关心不够,感到有愧于孩子,存在补偿心理,对于孩子的某些”霸道行为”不管不问,这就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种下了“恶源”。 也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孩子摔倒了,碰在板凳上,家长为了哄孩子不哭,就去打板凳,却不去分析是不是孩子的错。殊不知,孩子从这里就学会了推脱责任,认为“我永远是对的。” 家长的综合素质不高,处理问题也是处处以自我为出发点,这也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无论孩子之间发生什么样的矛盾,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对的。对于大人的这种处事方式,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做法。 另一方面,虽然时下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总也避免不了对分数或名次的“追求”。因为孩子上初中、高中、大学,还要取决

自我为中心 心理疾病

“自我为中心”也是心理病吗?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1-1-2 点击数: 70 自我中心是心理疾病么?自我中心是怎么形成的?怎样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本文将做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自我中心及其表现 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点“本我”的私心,只不过有些人只有“本我”,没有“他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 2)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因而难以从态度、价值观的层次上与别人进行交往,整个交往的水平很低。 3)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这种人有很强的自尊心、事无巨细、不愿损伤自己的自尊、强烈地维护着自己,因此他们不希望或不愿意别人在自己之上,对别人的成绩、成功非常地妒忌,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二、自我中心的成因 作为一个人个性特征的自我中心,显然它的产生是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个性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畸形产物。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为其前提的,从知道我与外界的区别,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理想。这其中,个体进入青春期而引起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是自我意识发展突变的里程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死守自己的一切自尊,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立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自以为是,将自己当作成熟的大人,由此而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为自我中心。 三、自我中心该如何克服 人际交往都讲求互惠的原则,希望别人对自己好,那么自己也应该有相应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处处维护自己的自尊,与其他人造成对立,最终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处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的状态。对有自我中心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来说,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加强自我修养,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象性。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在意识发展的序列上,自我意识是处于高级阶段的心理活动。从人类的种系发展来看,在人类的早期,如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出现的古巴比伦文化,虽然有许多关于天气、农业和土地丈量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形成关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只有在古希腊,人类才第一次开始对自己进行研究,因此古希腊文化的出现才是人类成熟的标志。同样,从个体发展来讲,也是先有对外部的意识,然后才有对自我的意识。刚出生的婴儿虽有对外部刺激的感知,但完全没有“我”的概念,他们玩弄自己的手指头就像玩弄玩具一样,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萌芽。大约在一岁时,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时就出现了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到两岁左右,当儿童能用“我”来称呼自己,并能区分我、你、他时,其自我意识才算是真正产生了。 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个体就摆脱了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实现了自我的对象化,就能客观地审视和评价自己。更重要的是,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个体就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有了自我调整的能力,就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及未来的发展做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促进自身人格的改变和完善。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对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等有了清醒完整的认识后,我们才能说他的个性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了。换句话讲,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反映出他个性成熟的程度。 意识的功能:(1)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进行构建。 一个人对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意识的连续。在我们的意识里,存在着我们经历的和思考的一切,它包含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设想。每个人对现实的自我构建也就是对现实的自我的建构,这样的建构正是通过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实现的;同时,自我建构的发展过程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一个人的自我建构一旦形成及相对稳定之后,他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解释现实。 所谓现实的文化建构是指“由特定的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文化建构诗意个人建构为基础的,即是由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个人建构的群体完成的,他们具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和分享同样的经验,而文化建构一旦形成,又会对个人建构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说,个人建构强调的是自我意识的话,那么文化建构则突出的是社会意识。 (2)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大量信息的输入,而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应,因为对我们来说,许多信息都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所要处理的是那些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信息,而意识的存在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中提取出那些“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而且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要进入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中,只有那些“需要”进入的信息才可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也必须依赖于意识。 (3)使我们能够进行最佳决策和做出最佳行为。 通过对以前各种经验、知识等的建构,我们可以得到一些规律,再结合当前的场景可以对当前的刺激做出合理的反应,并能对这些反应的结果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活动中,外界刺激的输入是非常多的,意识的存在就为人们遵守这些观念

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重怎么办

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重怎么办 (一) “我家那孩子在家很任性,全家什么事都要顺着他,家人的教育都不听。如果有什么事不合他意,就闹个没完。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也不好,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互不谦让,发生矛盾,该怎么办好呢?” ●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家长多和孩子谈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指出这些不好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使孩子端正对事对物时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步改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孩子少溺爱、多严格要求 家庭过份的娇惯、溺爱,是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的发源地。家长应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做事应替他人着想,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孩子在空余时间适当的做一些家务和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帮同学、邻居做好事,使孩子在别人的赞许声中体验为他人服务所获得的喜悦。 ●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常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友好相处,使孩子在与同学相处的活动中,学会与人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淡化自我中心意识。 ●及时鼓励、表扬 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且孩子的意志力相对较薄弱,耐心不够。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习惯时,应常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使他们一直有信心去改正错缺之处。 (二) “我的孩子做事特别霸道,无论什么人跟他在一起都要顺着他。比如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大家正看得高兴,他突然间想看动画片,那就会非要转台或开VCD,其他人就别想看了;有时候带他去朋友家玩,经常是玩得正高兴时他就大喊大叫要回家,闹得大家都扫兴;他的房间别人不许进去,他的东西别人不许动;他高兴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做什么事都要以他为中心,任性而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教育好他呢?”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分溺爱,骄惯放纵。现代的家庭,父母以及长辈容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处处迁就孩子,容易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闹也能得到。”于是就容易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时时处处要别人迁就,常常提出无理要求。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第一眼看见“自我意识”这几个字眼,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定位和自身的主观感觉,即对自身的认识。但是,听了老师的课我才知道,自我意识并不仅仅是这样,老师告诉我们,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简单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成分: 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