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合集下载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心得体会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心得体会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心得体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根本国策。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进展、意义和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xx精心为大家整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心得体会开放带来机遇,竞争促进开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开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本形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开展主要目标,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开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开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要求,为我们加快开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遵循,为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以开放促改革、促开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参加世贸组织后,我国参加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开展模式,为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提供了强劲动力。

当前,开展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平安、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将进入新开展阶段,开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表达在开展质量上,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开展格局任务艰巨。

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把开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加快开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向改革要动力。

要瞄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个目标,以根底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推动规那么、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追求和目标。

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一种基于自由贸易、共赢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其核心理念是开放、包容和合作。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意味着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迈向更加平衡、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概念开放型世界经济是指各国之间在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流动等方面开放合作,形成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自由化,即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实行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消除贸易壁垒和非关税措施,促进跨国企业的流动和合作;二是金融自由化,即各国开放金融市场,促进跨国资本的流动和投资,实现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三是人才流动自由化,即各国之间开放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跨国流动和交流,实现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共享。

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二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三是促进就业和减少贫困,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四是促进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全球治理机制的建设。

在当今世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迈向更加平衡、公正和可持续的方向。

二、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受挑战,国际经济秩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裴长洪㊀郑㊀文内容提要: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要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构建全球价值链,并争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有利于应对新技术革命酝酿的新形势,促进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要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发展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要有利于利用新优势和发挥中西部优势,提高整体开放水平;要有利于利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扩大的新形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㊂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向纵深发展;对外投资逐渐为互利共盈提供更大动力;坚持以多边贸易体制为基石,统筹多边㊁双边和区域自贸区的建设;着眼于更高标准,主动适应国际经贸新规则;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战略空间㊂关键词:开放型经济㊀体制㊀贸易规则㊀自贸区㊀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指出: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㊁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㊁资源高效配置㊁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㊂什么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需要从理解和把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入手来探讨,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㊂一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一)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构建中向中高端攀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生产和贸易已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㊂所谓全球价值链就是指,当商品的产品设计㊁原材料提供㊁中间品生产与组装,成品销售㊁回收等所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后,形成的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生产网络㊂在全球价值链的每个生产环节上,附加值被不断地创造㊁累加,并通过该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流动㊂近年来,在通讯与运输成本下降和制度创新的带动下,各种产品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重组,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全球价值链的阶段㊂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更多的是对外国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参与与适应,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的环节㊂据‘2013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位,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㊁印度㊁巴西㊁澳大利亚等国,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出口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㊂因此,我国开放型经济需要提高生产的分工档次或建立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在开放中争取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㊂为此,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积极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建设高水平自贸区网络;结合好东部地区资金㊁人力资本优势与内陆地区的优势,提高整体开放水平;扩大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㊂(二)在新技术革命酝酿中促进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之中,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技术㊁新能源技术㊁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㊁生物医药技术㊁太空与海洋开发技术等方面㊂世8 ∗裴长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云山讲座教授 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邮箱:pe i c h h c a s s 739@163.c o m ;郑文,江西财经大学国贸学院,邮政编码:330013,电子邮箱:z h w e n z h h u a @163.c o m ㊂界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将有可能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方式产生三大重要影响:首先,生产制造模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生产;其次,生产组织方式从工厂化转向网络化;再次,产业组织形态从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转向中小企业的网络集聚,推动形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市场竞争新格局㊂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对制造业各领域的持续渗透,有利于掌控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企业实现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组,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继续处于主导地位㊂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已经开始吸引部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使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㊁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产业升级模式遇到某些阻力㊂此外,如果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将不再是起主要作用的企业竞争要素,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将成为企业动态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快速成型技术和网络协作体系的支持下,更多的企业将选择在终端消费市场进行本地化生产㊂这将对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基础上的中国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㊂因此,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科技资源,以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结构调整㊂(三)在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酝酿中主动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当前,传统WT O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受阻,新一轮区域贸易自由化浪潮逐步兴起㊂尤其是2013年以来,T I S 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㊁T P 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㊁T T I 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均在加速推进㊂不同贸易体系下的谈判内容更加侧重于贸易与投资并重㊁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相关联㊂发达国家加大力度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积极推进新议题谈判,以占领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㊂更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㊁内容㊁要义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使我国面临新一轮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制定的挑战㊂例如,大多数T I S A谈判参与方在金融㊁证券㊁法律服务等领域已没有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限制㊂而我国这些领域的政策仍停留在传统的WT 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银行㊁证券㊁保险㊁电信等行业在上一轮加入WT O谈判时仍保留有许多限制外资准入的措施,缺乏参与T I S A谈判的基本条件㊂T P P㊁T T I P谈判更是由于国际政治等原因,将中国排除在外㊂为改变当前的不利地位,就要求我们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着眼于更高标准,主动适应国际经贸新规则,发展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㊂(四)在我国要素禀赋条件变化中培育新优势并发挥整体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区域,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土地稀缺㊁能源短缺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维持制造业低成本优势的现实基础逐步被侵蚀,其优势逐渐转化为资金充裕㊁人力资本积累;而中西部地区随着这些年西部大开发㊁中部崛起的推进,基础设施和软环境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加之劳动力成本低廉,逐渐形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㊂因此,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中,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发挥东部地区资金㊁人力资本新优势,又要妥善利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契机,在产业配置和重大项目安排上向中西部重要城市和地区倾斜,在未来人口密集区的长江中游地区㊁黄河中下游地区㊁成渝地区等区域,选择若干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进行重点建设,建设成若干国家级行业中心,就能形成符合产业发展规律㊁相互支持㊁相互协调的区域经济结构,为我国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提高我国整体开放水平创造条件㊂(五)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旧的风险尚未根除,新的不确定因素又在增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㊂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计:2014年,除美国经济增长恢复较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可能达到2.5%外,其他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复苏之路仍然漫长;西欧国家虽然走出衰退阴影,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仍然疲弱,预计仅为1.5%;日本经济预计也为1.5%㊂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低迷不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表现更佳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可能上升到5.1%和5.4%㊂中国预计将在未来数年维持7.5%左右的经济增速;印度经济增速预计升至5.3%;巴西㊁俄罗斯分别升至3%和2.9%㊂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备后发优势,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南南合作日益紧密,加之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这就为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㊂因此,改善现有体制机制,以推动中国与新兴市场和9‘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将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㊂表1㊀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行业累计统计(亿美元)分类1979-2012年2012年项目与金额项目数(个)比重(%)合同外资金额比重(%)项目数(个)比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总计73846410026591.62100277171001239.85100第一产业211272.86562.692.128653.1220.091.62第二产业50341868.1716208.4260.951163041.96557.4944.96第三产业21391928.979820.5136.931522254.92662.2753.42采矿业19240.26142.880.54870.316.130.49制造业48574565.7815207.4457.191111440.152142.02电力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080.43376.471.422140.7721.181.71建筑业125411.7481.631.812150.789.170.74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96571.31696.132.624131.4931.912.57信息传输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2911.39405.41.529933.5826.992.18批发和零售业638688.651112.914.19725926.1984.256.8住宿和餐饮业66060.89184.810.695131.858.430.68金融业6630.09780.372.931610.5898.837.97房地产业508466.894056.2615.254661.68268.8221.6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04425.481398.045.26351812.6983.826.76科学研究㊁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33951.81494.141.8613574.924.581.98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040.16148.870.561510.548.640.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2601.66340.861.282120.7618.841.52教育17050.2332.910.12150.050.040卫生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310.1867.580.25110.040.780.06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16400.22101.880.381520.550.350.51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12“㊂二㊁新体制主要特征之一:促进服务业开放潜力的释放㊀㊀(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不足,拥有巨大开放潜力1.从外资流入角度来看,服务业开放程度不足㊂1979年至2012年的34年间,我国第二产业㊁服务业(第三产业,下同)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合同外资金额)流入量累计分别为16208.42亿美元㊁9820.51亿美元,占全部F D I流入量累计额的比重分别为60.95%与36.93%,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绝大部分投向了第二产业㊂在服务业内部,外资主要进入了房地产业㊁租赁㊁商务服务等行业,其中房地产业吸收的外资占吸收外资总额的15.25%,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26%)㊁批发和零售业(4.19%)㊁金融业(2.93%)㊁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2.62%)(见表1)㊂尽管近年来,外资流向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比如2012年服务业吸收F D I的比重高出第二产业8.35个百分点,但这些外资也主要是流入了少数服务行业;其中,仅房地产一个行业就吸收了当年外资进入额的21.68%;科学研究㊁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卫生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对国计民生意义重大的服务性行业,吸收外资程度却很低㊂这反映出,阻碍我国多数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普遍存在,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空间㊂2.从服务贸易角度来看,服务业开放水平不够㊂按照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已积极履行了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承诺㊂截止到012012年,在按WT O 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10个,新开放的分部门,涉及银行㊁保险㊁电信㊁会计㊁分销㊁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㊂但是,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很不够㊂在跨境交付㊁境外消费㊁商业存在㊁自然人流动这四种服务贸易模式中,我国在商业存在与自然人流动这两个领域的开放尤其不足,在跨境交付㊁境外消费方面还低于较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俄罗斯(见表2)㊂表2㊀WT O 成员服务贸易开放承诺的比较(部门比例%)贸易模式模式1跨境交付模式2境外消费模式3商业存在模式4自然人流动承诺范围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无限制有限制未承诺市场准入俄罗斯6430675196257142935中国222157523452524605545发达641125861223960101000发展441046702282075558114转型5211377911102761120991国民待遇俄罗斯6333469265178122962中国45154550453020505545发达705259532097317821发展523456613328639453421转型7032793340881251481数据来源:WT O 网站,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数据整理,2011年㊂㊀㊀(二)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原则与重点1.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原则㊂根据我国服务业发展所处阶段,进一步开放的重点部门应该符合两个条件:(1)与货物贸易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先开放㊂生产性服务行业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在产业链中处于制造业的上下游;其发展可以通过强化资本㊁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的积累,使得资源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重新配置,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改善整体经济和贸易结构㊂(2)体现开放倒逼改革的行业先开放㊂引入外资机构能让处于改革深水区的国内服务业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推动相关行业深化改革也将起到正面作用㊂2.服务业开放的重点行业㊂(1)通讯服务业㊂入世后,外资电信运营商的进入并没有对我国电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但我国电信服务贸易仍然不稳定,服务质量没有明显提高㊂通讯服务业开放有助于通讯技术在其他关联行业的扩散,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应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㊂(2)海运服务业㊂海运服务业是发达国家普遍有限制开放的行业部门,而我国对海运业的开放力度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大的㊂目前,关于海运服务开放的焦点在于捎带运输,我国禁止国外海运公司在国内港口进行捎带运输的操作㊂就捎带运输本身而言,它的灵活性使航线网络得以优化,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提高了港口利用的效率㊂在这一点上,美国和欧盟各港口之间自由运输集装箱的业务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㊂因此,捎带运输业务是我国海运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重点㊂(3)航空运输服务业㊂航空运输服务本身是发达国家重点限制或者禁止开放的行业,但与航空运输密切相关的二级服务行业是可以进一步开放的部门㊂我国目前在民航业计算机订座系统领域依然存在大量的机制性进入壁垒,2012年颁布的‘外国航空运输企业在中国境内指定的销售代理直接进入和使用外国计算机订座系统许可管理暂行规定“试图打破市场垄断,但相关政策依然难以落地㊂在不影响航空运输安全的条件下,航空外围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利于引入适度竞争,提高民用航空服务质量,是我国航空运输服务业下一步开放的重点㊂(4)教育服务业㊂在中外合作模式之外探索直接办分校模式,将是对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农㊁林㊁矿㊁理工科等教育领域应大胆开放,引进境外办学资源,推动我国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竞争的程度㊂(5)医疗服务业㊂大胆引11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进境外医疗投资和医疗资源㊁医疗人才,对外资医疗服务机构放开医疗服务价格,资质好的医疗机构应给予医保覆盖的待遇㊂通过外资医疗机构的竞争,促进国内医药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改革㊂三㊁新体制主要特征之二:促进 外在型经济 成长㊀㊀(一)资本净输出时代即将到来,对外投资渐成主角当前,我国的对外经济结构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外投资将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提供更大的驱动力㊂从趋势上看,不论是中国的外贸还是吸引外资,都已经进入中低增速区间,无法再现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而对外投资则方兴未艾㊂我国吸收外资额和对外投资额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18:1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2:1,继而上升至2013年的1.3:1㊂2010至2013年,中国F D I流入量分别为1088.21亿美元㊁1160.11亿美元㊁1117.16亿美元㊁1175.86亿美元,流出量分别为688.1亿美元㊁746.5亿美元㊁878亿美元㊁901.7亿美元㊂这表明,近四年的F D I流入量一直徘徊于1110亿美元的水平,而流出量则增长了31%(见表3)㊂从2013年的数值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比实际使用外资少了274.16亿美元,资本流出追上流入的水平已成为基本趋势㊂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的对外投资很可能于2015年或者2016年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迎来实业资本净流出的时代㊂事实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往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方式面临深刻变革,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㊁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㊂因此,中国的开放型经济特征将从以往偏重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为主,转变为进出口贸易并重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㊁以对外投资构建中国企业国际化生产网络为主要内容的 外在型经济 新格局,使开放经济在质和量上出现新飞跃㊂表3㊀中国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亿美元)年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海外并购流量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当年新设项目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856.2993,07319.56 19908.30.644.557,27334.87 1995202.49177.6837,011375.21 20009.164.7277.6822,347407.15 2005122.6152.79572.0644,019724.06 2010688.12973172.1274061088.21 2011746.52724247.81277121160.11 20128782765319.4249251117.16 2013901.71175.86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㊁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㊂㊀㊀(二)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增强投资主体权利我国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复杂,落后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实践要求,这一状况亟待改变㊂现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以核准制为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商务部及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来核准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凡属规定情形的企业境外投资均须报商务部或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二是由国家和省级发改委对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类项目的核准,称为项目核准㊂这一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着审批过程中环节多㊁材料复杂㊁程序繁琐状况,使一些项目丧失最佳时机,影响了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与积极性㊂因此,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㊂(1)扩大备案制的适用范围㊂事实上,国家发改委2004年‘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已对特定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备案制㊂依据该办法,中央管理企业可以自主决策其投资的中方限额以下的资源开发类和其他类境外投资项目,并报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境外投资自由化㊂但是,现行备案制仅为国家发改委在境外投资项目核准中采用,且适用的范围较为狭窄,即仅适用于为数不多的中央管理企业㊂今后应尽力使不同类型的企业享有同等的权利,备案制不应仅局限于中央管理企业,而且也不该仅适用于境外投资项目,而是应该统一适用于所有的境外投资㊂(2)建立核准制的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㊂逐步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 管理迈进,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社会主体依法自行决定㊂目前境外投资核准条件有两种方式,商务部采用否定列举的方式规定核准条件,这类似于 负面清单 管理,国家发改委则采用21肯定列举的方式规定了核准条件㊂从效果看,采用否定列举的效果明显优于肯定列举,因为采用肯定列举,非得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质审查不可,并且将能获得核准的境外投资限定在了较小范围内;而采用否定列举,只要不违反公共利益的境外投资要求就能获得核准,这就扩大了企业境外自由投资权利的范围,限制了政府规制境外投资活动的范围,并使核准制变得更为简便㊁更具效率㊂四㊁新体制主要特征之三:适应多种形式贸易投资自由化㊀㊀(一)以多边贸易体制为出发点㊁以区域自贸区建设为重点突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制度安排,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是在适应多边贸易体制基础上起步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经基本适应了多边贸易规则,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制度安排也更加多样化,各种区域贸易自由化谈判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为新的潮流㊂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也必须适应形势的新发展,要使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㊂当然,在如今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的热潮中,也要注意防止否定或轻视多边贸易体制作用的倾向㊂我们要坚持以多边贸易体制为主㊁以区域自贸区建设为重点突破方向㊂坚持以多边贸易体制为主㊂WT O规则实质上是在总结两次世界大战教训之上,制定出的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对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㊁贸易的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㊂WT O的透明度㊁非歧视性㊁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三原则与对成员的审议㊁争端解决㊁通过贸易谈判来制定新规则三大功能仍然具有生命力;尽管要达成协议仍面临许多困难,但现在的日内瓦多边谈判正努力争取在贸易便利㊁最不发达国家的诉求以及有关发展中成员农业安全与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等方面有所收获;所以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㊂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不仅不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对立面,反而是其基本动力和有益补充㊂当前区域主义的确对多边体制造成了一定挑战,但这种挑战恰恰是由于区域主义发展程度还不够;当区域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会主动增加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诉求,近年来不少区域贸易争端最终通过WT O的规则和机制加以解决就是明证㊂由于各个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不同,同一种产品来自不同区域和国家关税不同,不同的安全标准与检验检疫标准势必要加大各国外贸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我们还须看到,尽管,区域㊁次区域合作和自贸区谈判近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但各个区域一体化谈判过程也面临很多的难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协议㊂因此,结论是明确的,区域主义再怎么发展,也仍然不可能彻底摆脱多边体制㊂以区域自贸区建设为重点突破方向㊂相对于区域主义,多边贸易体制并不能及时㊁高效㊁全面地满足成员方的需求,有些方面特别是那些敏感㊁涉及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利益较大的领域,如竞争政策㊁政府采购和政策与立法协调等在多边范围内很难在短时间有所作为,区域主义则容易在这些领域先行取得成果㊂区域主义作为介于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 地区多边贸易体系 ,不仅为开辟和进一步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培养专业化人才㊁积累经验和提供 试验场地 ,而且有助于自由经贸政策思想在成员间的传播,成为加强成员内政治利益集团与工商产业同多边贸易谈判沟通联络的纽带㊂因此,我们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统筹多边㊁双边和区域自贸区的建设;以更加开放㊁包容和进取的姿态,积极参与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建设进程,同时为实现多哈回合早期收获做出努力,为巩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系做出新贡献㊂(二)加速区域自贸区谈判,升级现有区域自贸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规模还极为有限,需大力发展㊂展望未来,应以中国 冰岛和中国 瑞士的自贸协定为基础,以中德为突破口,建立中国 欧盟自由贸易区;以中国 智利㊁中国 秘鲁和中国 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协定为基础,以中国 巴西为突破口建立中国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区;以最终建立包括中国 非洲自由贸易区㊁中国 俄罗斯自由贸易区在内的以中国㊁俄罗斯㊁德国㊁巴西为主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议,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㊂但就现实性而言,近期应力争在2014年内完成中韩自贸区谈判,中澳自贸区谈判实现突破,并致力于构建大中华自贸区㊂在我国已建成的12个自由贸易区中,东盟的人口㊁地域与经济规模均最大,且地处我国周边㊂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现有自由贸易区升级发展的重中之重,它的升级发展也将为其他已建成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示31‘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12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新提法,既是对中国35年开放型经济探索经验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改革开放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化。

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

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国家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涵盖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开放型经济不断成长、壮大、发展和完善的历史。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推动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到十三大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开放范围逐步由点到面覆盖全国。

第二个阶段:拓展阶段。

十四大提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十五大要求“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十六大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十七大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三个阶段:完善阶段。

十八大指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过去35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导,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形成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大进大出的循环格局,其核心和成功之处在于以低成本迎合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动因,同时解决了经济起飞所需要的市场需求约束,让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获得并保持高速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05.05•【文号】•【施行日期】2015.05.0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5日)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改革开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改革开放和法治保障并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与世界融合和保持中国特色相统一,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相互促进,坚持把握开放主动权和维护国家安全。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外交战略紧密衔接,科学布局,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握好开放节奏和秩序,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有所作为、防范风险、维护安全,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

总体目标是,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扩大开放中树立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与国际贸易新战略问题分析5300字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与国际贸易新战略问题分析5300字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与国际贸易新战略问题分析5300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产品为主导的贸易模式转为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并由此引来了新一轮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战略的改革。

文章通过分析国际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究新形势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与国际贸易新战略问题。

开放型经济;国际贸易;战略调整;国际化资本账户;监督制度国际贸易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要考虑到本国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征和生产阶段、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国际贸易最终实现方式和经济管理体制等众多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新的发展形势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对外投资大国,这也对我国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大举措。

本文所探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国际贸易新战略是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对经济体制框架、国际贸易战略和国际贸易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构建和调整,最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部署。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的背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有着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准确把握全球经济趋势和发展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保障,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框架的构建离不开全球贸易链的推动。

以国际形势来讲,区域贸易安排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贸易体制正在进行新一代的国际建构。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国际贸易新战略的国际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新阶段。

国际生产体系、商业业态与贸易投资格局与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造就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趋势。

在全球价值链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全球贸易中中间产品贸易份额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六十左右,远远高于最终产品贸易份额。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经济的生产、贸易投资体系都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发生新的转变,生产与投资之间由传统的替代关系转为互补关系,国际贸易之间日益融洽,跨越国界的贸易、投资之间的最大障碍也由关税转变为“边境内”的监管、非关税壁垒和贸易服务的行政管理。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大法宝”现 “对外开放”的含义、作用? 在还适用吗?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开放型经济体制,这得益于改革开
放初期定下的“四大法宝”:
外资投资的项目质量不高 低成本优势逐渐不明显 区域发展不协调 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
忆一忆
第八课 第三框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 体制
坚持互利共赢
①要始终把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企业经营者和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加快发展自己。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2)如何实现贸易平衡? ——增加进口
• 在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同时,也要重视增加进口和 对外投资合作; 10
•对外开放是否存在风险?
美国“棱镜”计划之中,如谷歌、 雅虎、微软、苹果、思科等美国 跨国公司向美国国安局开放服务 器,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的获 取该公司客户的数据。这对中国 的个人、企业、国家来说,都无 思科公司积极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网络 疑是极大的信息安全威胁。 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 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要害部门的网络 建设,以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 商的网络基础建设,其产品在我国的骨干网 络的核心节点上占据着垄断地位。
坚持安全高效
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开 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
•含义:对外开放中要坚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
国际风险的力。
坚持安全高效 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各国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
{ 各国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加强 }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趋复杂
如:环境污染、跨国犯罪、金融危机、 核心技术控制、地下经济、国际游资冲 击、跨国并购
②要兼顾对外经贸伙伴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措施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措施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稳定、高效的经济新体制。

本文将围绕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具体措施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加强市场开放1.促进国内市场的开放随着内需的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为外商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通过取消一些非关键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我国市场。

2.扩大服务业开放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大幅度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特别是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

这不仅可以为外商提供更多投资机会,也有助于提升国内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外贸环境1.降低贸易壁垒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降低进出口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外贸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外贸环境。

要加大力度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

2.拓展贸易伙伴积极寻求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拓展贸易伙伴,拓宽贸易渠道,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多元化程度,降低单一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四、推动投资自由化1.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取消一些行政审批和准入限制,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降低投资者的市场进入门槛,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我国市场。

2.促进投资便利化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简化投资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推动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施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促进市场化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市场化债转股、重组上市等多种形式的国企改革,加大市场竞争力度,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3.创新金融体系推动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