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进展_麻晓霞

微藻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进展_麻晓霞
微藻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进展_麻晓霞

收稿日期:2011-10-27;修回日期:2011-12-14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1074923),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11HGG04)

作者简介:麻晓霞(1980-),女,宁夏银川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物质能源研究。

通信作者:马玉龙E-mail:nxylma@163.com ·综述·

微藻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麻晓霞,马丽萍,石勋祥,马玉龙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在微藻培养过程中,需在藻液中加入抗生素以达到除菌、抑菌的目的。对近年来微藻的抗生素纯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对选择抗生素的方法、抗生素抑菌机理及常用抗生素对微藻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对无菌化培养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微藻;抗生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9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5673(2012)01-0083-04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nsitivity of microalgaes to common antibiotics

MA Xiao-xia,MA Li-ping,SHI Xun-xiang,MA Yu-lo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

Abstract:Antibiotics are added into the medium used for microalgaes culture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bacteria.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antibiotic,the influence of antibiotic on microalgaes culture,and the future prospect of ster-ile culture.

Key words:Microalgaes;Antibiotics;Research progress

藻类尤其是微藻,富含蛋白质、脂肪、EPA、DHA 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可定向培养、适应能力强、易调控等特点,种类繁多、生物量大、分布广,引起了各个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目前,微藻广泛应用于开发生物质能[1]、固定吸收CO

2

[2]、生物吸附治理水体重金属[3]等领域。

微藻的纯种培养和保存是其应用的基础和关键性环节,也是研究其生理、生化、营养价值、药理学、毒理学等必不可少的步骤[4]。在微藻的常规培养中,藻液中存在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杂菌,这些杂菌与藻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既可能促进微藻的生长,也可能抑制其生长,因此藻、菌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微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防治污染则是微藻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常情况下,少量杂菌不会影响藻种的正常培养,但当某种有害菌大量繁殖时,会使藻种生长减慢,藻体老化和下沉死亡,从而限制了微藻的生长繁殖。因此,预防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是微藻无菌化培养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抗生素可抑制水生细菌的繁殖,在除菌、抑菌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作用[5]。人们在研究微藻培养过程中,往往需在藻液中加入抗生素,以达到除菌、抑菌的目的。目前微藻对抗生素敏感性研究仍参差不齐。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微藻无菌化技术中抗生素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抗生素法无菌化作用原理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自身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的生长,它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菌体的代谢过程,改变细菌的菌体形态而发挥其抑菌和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6]。

由于藻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因而可以利用抗生素除去与藻共存或污染的细

·

38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年第40卷第1期Prog in Microbiol Immunol Feb.2012,Vol.40,No.1 DOI:10.13309/https://www.360docs.net/doc/867860240.html,ki.pmi.2012.01.010

菌[7]。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是关键问题,而理想的抗生素应具备2个特点,即抑(杀)菌活性强和差异毒力大[8]。抗生素差异毒力的大小是由其作用机制所决定的,是指所选用抗生素对杂菌的灭杀或抑制作用,与其对微藻损伤程度之间的差异。差异毒力越大,越有利于除去杂菌。当抗生素在干扰杂菌的某一代谢环节时,而此环节恰好微藻不具有,此时便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毒力。

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来看,更适于真核型微藻的培养与纯化。抗生素对藻类本身有直接的作用,既可能作为毒物抑制藻类的生长,又可能在特定浓度时发生毒物刺激效应,进一步激活蛋白酶,调节合成以及诱导基因表达等,从而促进微藻细胞生长。若微藻种类不同,其杂菌群落亦不同,因此需根据杂菌药敏性试验、抗生素作用效果和微藻的抗生素耐受试验,来进一步确定合适种类的抗生素及合适的浓度。

2不同抗生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不同抗生素对微藻的影响不同。抗生素既可抑制藻类的生长,又可促进微藻生长,而其作为藻类遗传转化中的选择标记已被多次报道[9]。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氯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等都对微藻生长有影响。

2.1青霉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青霉素是杂环类结晶型氨基酸,通常采用的是青霉素钠盐,因为青霉素钠盐比青霉素易溶于水[10]。青霉素的性质较温和,而Eguchi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不能明显地抑制藻类的生长,但可普遍作用于微藻[11]。在微藻液中添加适量青霉素时,会使细胞壁缺损,抗渗透压能力降低,引起菌体变形、破裂而死亡。然而不同青霉素浓度对不同微藻类的影响不同。青霉素在500mg/L浓度下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微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的作用[12]。当浓度在0.25 1.00mg/L范围内,青霉素对巴夫藻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浓度为0.5 1.0mg/L 时有利于异胶藻的培养和保存且效果较好;浓度≥2.0mg/L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3]。有文献提到青霉素对小球藻、扁藻、中肋骨条藻、微小原甲藻培养液内的杂菌群落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而可知同种抗生素对不同种微藻培养液中的细菌抑制作用存在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藻菌体系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微藻的不同生长阶段、实验条件的差异和选用指标有关。

2.2硫酸庆大霉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硫酸庆大霉素属新霉素类,为氨基拟寡糖类抗菌素,具有广谱性。其作用机理是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都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同时在微藻除菌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低浓度(100mg/L)的硫酸庆大霉素能广泛用于微藻的除菌,为确定分离、纯化微藻时对藻细胞无害并能抑制伴生杂菌生长提供了依据[14],且能获得无菌眼点拟微绿球藻藻株[15]。浓度为50 100mg/L时,庆大霉素对湛江等鞭金藻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当浓度为1000mg/L时,对藻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6]。而浓度为125mg/L能抑制湛江叉鞭金藻中的有害菌,并能使该藻恢复到最佳生长状态[17]。因此低浓度(100mg/L)的硫酸庆大霉素不仅可以广泛用于微藻的除菌,对藻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该微藻的基因工程阳性选择标记,为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氯霉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氯霉素是从委内瑞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中分离提取的广谱抗生素。对许多需氧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厌氧的菌质体都有抑制作用。不同微藻对不同浓度氯霉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亚心形扁藻和四爿藻对浓度为25mg/L的氯霉素敏感[18]。然而25mg/L氯霉素不但能够有效控制其细菌污染,且通气培养的小球藻生长量和代谢产物积累是无抗生素情况下的1.6倍[19]。当浓度≤100mg/L时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200mg/L时抑制作用显著[20]。而50mg/L浓度的氯霉素就对针晶蓝纤维藻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21]。

氯霉素作为基因工程的选择标记已有不同报道。为了获得稳定的转基因小球藻藻株,发现200mg/L氯霉素不能完全抑制小球藻的生长,故不能作为小球藻的基因工程选择标记[22]。但有报道表明氯霉素适合作为盐藻基因工程的筛选抗生素[23]。但由于未知的原因,400mg/L氯霉素对盐藻有抑制,不同于已有的报道[24]。氯霉素可抑制伴藻杂菌,促进藻细胞生长,同时在研究基因工程选择标记的研究中现已成为热点关注的问题。

2.4链霉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链霉素属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

微藻对链霉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在抑菌方面有不同的报道。链霉素对一株有毒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可用于藻株无菌化培养的研究[25]。0.1mg/L和0.5mg/L的链霉素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较小[26]。而4 8mg/L链霉素对节旋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27]。当链霉素浓度为1000mg/L时,对波吉卵囊藻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藻液中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28]。两种丝状蓝藻(钝顶节旋藻和盐泽螺旋藻)在基因工程中常用链霉素作选择标记[29]。有关链霉素在基因工程中作选择标记已成为热点问题。

2.5氨苄青霉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氨苄青霉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同微藻对其敏感性存在差异。氨苄青霉素对塔玛亚力山大藻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随着氨苄青霉素浓度的升高,藻细胞的生长明显减慢,细胞生长的衰退期提早出现[30]。而Wang等的试验证实,100mg/L氨苄青霉素可促进A.tamarense CI01的生长,当浓度为1000mg/L时,藻类生长受抑制并最终死亡[31]。低浓度(0.5mg/L)的氨苄青霉素对小球藻细胞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可用于小球藻纯化过程中抑菌[32]。当氨苄青霉素浓度≤1.0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完全受到抑制,且氨苄青霉素可作为铜绿微囊藻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33]。

2.6其他抗生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除上述几种抗生素应用于藻类的除菌及基因工程中选择标记外,卡那霉素、红霉素、土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硫酸阿米卡星、派拉西林钠、头孢唑啉钠等也有报道。卡那霉素浓度≤100mg/L对紫球藻的影响较小,但能抑制或杀灭其伴生的杂菌,可用于藻种纯化过程中抑菌[34]。红霉素浓度为0.1mg/L时对颤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1mg/L的红霉素则能完全抑制藻体的生长[35]。土霉素在浓度为0 5mg/L范围内,浓度越大,细胞数量在增长期内增幅越大,在衰退期内衰退越快[36]。四种抗生素(盐酸林可霉素、硫酸阿米卡星、派拉西林钠、头孢唑啉钠)的浓度在0.5 100mg/L范围内均促进巴夫藻的生长,当四种抗生素的浓度超过100mg/L则抑制巴夫藻的生长[37]。

2.7组合抗生素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通常几种抗生素组合使用的除菌效果好于其单独使用的效果。用组合抗生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获得除菌的球等金鞭藻(Isoch-rysis galban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 sp.)等8种藻株,除菌后的球等金鞭藻、小球藻不易老化[7]。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组合对斜生栅藻和附生菌都有强烈的抑制性能,青霉素和卡那霉素组合能彻底除去附生菌并且对藻的抑制作用最小,可得到无菌斜生栅藻[38]。当采用抗生素(新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组合加入的方法,成功获得2种无菌海洋微藻(强壮前沟藻和青岛大扁藻)的纯藻种[39]。而混合加入浓度均为800mg/L的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霉素和链霉素于对数中期杜氏盐藻藻液中,可获得无菌盐藻[40]。总体来说,采用组合抗生素能提高藻的生长特性,有效地排除微藻培养液内的细菌,同时使藻不易老化。

3结论和展望

微藻无菌化技术现已引起各国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抗生素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者说法不一,研究未能形成系统。利用抗生素法研究藻菌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杂菌与藻细胞的相互关系及研究经验等因素。使用单一的抗生素法并不能很好的促进藻生长,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利用组合抗生素法除菌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现已成为各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抗生素法纯化藻类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藻种得到纯化,提高微藻的生长周期及生长量。如果能将抗生素法和其他高新技术结合,应用在微藻除菌、微藻废水处理、微藻CO

2

固定技术及微藻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这几种技术进行集成,这将为人类解决能源、健康、环境等问题提供一条全新、经济而有效的模式,同时在获得遗传标记方面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这无疑将为藻类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Yamaberi K,Takagi M,Yoshida T.Nitrogen depletion for intracel-lular triglyceride accumulation to enhance liquefaction yield of ma-

rine microalgal cells into a fuel oil[J].Journal Mar Biotechnol,1998,6:44-48.

[2]Chiu S Y,Kao C Y,Chen C H,et a1.Reduction of CO2by a high-density culture of Chlorella sp.in a semicontinuous photobioreactor

[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9):3389-3396.

[3]Cai Z P,Duan S S.Microalgal biosorption on the heavy metals in polluted waters[J].Ecological Science,2008,27(6):499-505.[4]林伟.几种海洋微藻的无菌化培养[J].实验与技术,2000,24(10):3-5.

[5]Walker T L,Collet C,Purton S.Algal transgenics in the genomicera [J].Journal of Phycology,2005,41(6):1077-1093.

[6]唐经凡.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7):99-100.

[7]林伟,刘秀云.海洋微藻除菌及除菌与自然带菌微藻生长特点比较[J].海洋与湖沼,2000,31(6):647-652.

[8]汪本凡,赵良侠,叶霁,等.微藻无菌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63-366

[9]Al-Ahmad A,Daschner F D,Kümmerer K.Biodegradability of ce-fotiam,ciprofloxacin,meropenem,penicillin G and sulfamethox-

azole and inhibition of waste water bacteria[J].Arch Environ Con-

tam Toxicol,1999,37(2):158-163.

[10]骆其君,朱爱意,王群英,等.抗菌素对海洋微藻静置培养生长和保存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19(3):244-

249.

[11]Eguchi K,Nagase H,Ozawa M,et al.Evalu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veterinary use in the ecotoxicity test using microalgae

[J].Chemosphere,2004,57(11):1733-1738.

[12]王海英,裴国凤,杨柳.2株污染小球藻的除菌技术[J].水生态学杂志,2010,3(4):146-149

[13]陈淑吟,吉红九,周亚文.青霉素应用于三种海洋微藻保存培养的研究[J].水产养殖,2004,25(3):31-33.

[14]赵培,王雪青,朱潮峰,等.3种常用抗生素应用于海洋微藻无菌化培养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7(2):27-

30.

[15]刘晓娟,段舜山.眼点拟微绿球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无菌藻株的培养[J].生态科学,2006,25(6):493-495.

[16]黄振华,刘晓娟,胡章喜,等.湛江等鞭金藻对抗生素的反应及无菌化培养[J].生态科学,2007,26(2):120-121.

[17]杨秀生,杨晓岩,王颖,等.硫酸庆大霉素在湛江叉鞭金藻培养中的抑菌研究[J].齐鲁渔业,1999,16(1):34-36.

[18]屈建航.5种绿藻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23(2):111-113.

[19]钱文倩.微生物对异养小球藻生长及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0]Zhou W L,Wang Y,Xiao H,et al.Sensitivity of Several Marine Microalga to Antibiotic[J].Wuhan Univ,2007,53(2):249-

254.

[21]聂昌金,麻晓霞,石勋祥,等.针晶蓝纤维藻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41-

10743.

[22]陈颖,李文彬,张利明,等.小球藻对5种常用基因工程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30(5):500-505.[23]李克锦,唐颖,王长海.盐藻的无菌培养及其抗生素标记的选择[J].烟台大学学报,2009,22(2):117-121.

[24]李杰,刘颖,黄洁虹,等.G418和氯霉素作为转基因盐藻的抗生素筛选标记[J].生物技术,2003,13(2):22-23.

[25]张冬宝,隋正红,茅云翔,等.8种抗生素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学报,2007,29(2):123-130.

[26]王江涛,尹晓楠,宋茜.几种抗生素的抑菌效果及其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3):468-

472.

[27]唐欣呁,季咏梅,周春香,等.几种抗生素对节旋藻生长的抑制[J].微生物学通报,1991,18(4):195-198.

[28]李静红,黄翔鹄,刘慧玲.波吉卵囊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无菌化培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3):37-41.[29]臧晓南,张学成,王高歌,等.节旋藻和螺旋藻对7种抗生素敏感性的比较研究[J].海洋学报,2004,26(3):83-92.[30]徐轶肖,江天久,吕颂辉.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Ⅱ)的生长特性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

(1):21-24.

[31]Wang C H,Wang Y Y,Sun Y Y,et al.Effect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on toxin production by Alexandrium tamarense[J].Biomed

Envir Sci,2003,16:340-347.

[32]麻晓霞,石勋祥,马丽萍,等.小球藻对3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199-15201.[33]黄小花,杨秀娜,徐虹,等.铜绿微囊藻对5种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6,45(1):106-109.

[34]王明兹,施巧琴,庄惠如,等.紫球藻对抗生素的生物学效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20(3):59-62.

[35]尚迅,戴继勋,韩宝芹,等.颤藻对种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J].海洋学报,2000,26(6):131-135.

[36]赵素芬,叶颂伟,孙会强.两种抗生素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5,24(8):29-31.

[37]岳伟萍.四种抗生素对巴夫藻生长的影响[J].渔药饲料,2005,9:59-79.

[38]唐霞,何丽媛,刘曈,等.斜生栅藻的无菌化培养及其在原油降解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4(5):1079-

1083.

[39]郝雯瑾,王悠,唐学玺.除菌处理对强壮前沟藻和青岛大扁藻生长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3):326-

331.

[40]唐颖,王长海,李克锦,等.杜氏盐藻无菌纯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50(6):871-876.

(本文编辑:石乐琴)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处理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结课论文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水环境中抗生素得吸附处理研究进展 院系名称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杨明月周亮 学号 2 2 指导老师杨绍贵 摘要 近年来,抗生素被大量应用在临床及畜禽与水产养殖,用于疾病得预防治疗及有机体得生长促进。但抗生素机体吸收差,水溶性强,常以活性形式(母体或代谢产物)随人与畜禽排泄、水产养殖及制药废水排放持续进入环境,最终残留于土壤与水体。抗生素在环境中得持久性残留与蓄积可导致微生物菌群耐药等诸多生态毒性,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 目前,在国内外各类水体中经常能检出ng/L--?g/L污染级别得抗生素残留。抗生素由于其特殊得抑菌或灭菌性能,可生化性极差,传统得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一般无法对其有效去除。为控制其污染,有效得抗生素去除方法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水中抗生素去除方法得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级氧化法、吸附法、膜分离技术及组合工艺等。其中基于自由基氧化得高级氧化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工艺一般选用03、H202,结合光照,或组合金属及半导体光催化剂来实现,但该方法不仅成本高,条件苛刻,且在降解抗生素得过程中很难实现矿化,降解产生得中间代谢物常表现出比母体抗生素更强得生态毒性,应用受到限制。而吸附法,作为一种非破坏手段,常表现出低成本、易操作、污染物脱除率高且无高毒性代谢物风险等优点,成为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中最具应用前景得方法之一,而如何设计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得吸附剂成为吸附处理水环境中抗生素类污染物得关键、 开展新型高效经济吸附剂得研究,将对环境保护与人类得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得现实意义。

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

临床常见药物配伍禁忌2007-10-03 09:33在畜禽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或便于使用药物,常将数种药物配合在一个处方中,这就要求兽医临床工作者了解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某些药物在一起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或变成有毒物质。 药理性药理性配伍禁忌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互相配伍后,由于药理作用相反,使药效降低、甚至抵消的现象。属于本类配伍禁忌的药物很多,如中枢神经兴奋药与中枢神经抑制药、氧化剂与还原剂、泻药与止泻药、胆碱药与抗胆碱药等。因此,只有正确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才能在临床用药时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另外,必须注意本类药配伍禁忌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情况而定的,有时会出现转化。例如,有些药物在发挥其防治作用时是配伍禁忌,而当某一药物中毒进应用药理作用相反的药物进行解救,即不属于配伍禁忌。 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常见注射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等,其中青霉素G钾和青霉素G钠不宜与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去钾肾上腺、阿托品、氯丙嗪等混合使用;青霉素G钾比青霉素G钠的刺激性强,钾盐静脉注射时浓度过高或过快,可致高血钾症而使心跳骤停等;氨苄青霉素不可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盐酸氯丙嗪、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50g/L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配伍使用;头孢菌素忌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不可与生理盐水或复方氧化钠注射液配伍;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遇pH值较低的酸性溶液易析出沉淀,除可与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mL/L甘醇、硫酸镁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 盐代谢平衡类药物这类药物较多,其中9g/L氯化钠、50g/L葡萄糖、100g/L葡萄糖、复方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禁忌见抗生素类药物所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可使新霉素变色、影响其抗菌活性,因此不宜与新霉素混合使用。60g/L右旋糖酣除可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氯化钙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必须缓慢,以免血钙骤升,导致心率失常;它对组织还有强烈的刺激性,注射时严防漏到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肿胀或坏死,若不慎漏出应立即用注射器吸取漏出液,再在漏出局部注入250g/L硫酸钠溶液10-25mL,以便形成无刺激的硫酸钙,严重时应进行局部切开处理;本品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硫酸镁注射液合用;另外,氯化钙葡萄糖注射液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不是同一种药,不可混淆。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速度也应缓慢,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碳酸氢钠、CoA、硫酸镁注射液并用。碳酸氢钠注射液为碱性药物,忌与酸性药物配合使用;碳酸氢根离子与钙离子、镁离子等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故本品不与含钙、镁离子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对患有心脏衰弱、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钾并伴有二氧化碳储留的病畜应慎用;临床不宜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氢化可的松、维生素K3、杜冷丁、硫酸阿托品、硫酸镁、盐酸氯丙嗪、青霉素G 钾、青霉素G钠、复方氯化钠、维生素C、肾上腺素、ATP、CoA、细胞色素C注射液等;一般情况下,50g/L碳酸氢钠只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氯化钾注射液在动物尿量很少或尿闭未得到改善时严禁使用;晚其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畜应慎用;用本品静脉滴注的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抑制心肌收缩,甚至导致心跳骤停;本品在临床上除不与肾上腺素、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配伍外,可与多种药物混合使用。 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1不宜与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邻氯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配伍;维生素B1在临床上未见与任何药物配伍禁忌的报道;维生素K不宜与巴比妥类药物、碳酸氢钠、青霉素G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氯丙嗪注射液配伍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在碱性溶液中易被氧化失效,故不宜与碱性较强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另外不宜与钙剂、氨茶碱、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混合注射。 能量性药物这类药物临床常见的包括ATP、CoA、细胞色素C、肌苷等注射液,其中不宜与ATP、肌苷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注射液等;宜与细胞色素C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青霉素G钠、青霉素G钾、硫酸卡那霉素等;不宜与CoA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青霉素G钠、青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

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adven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的定义:WHO国际药物监察合作中心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的过程中,给予正常用法、用量的药物所出现的任何有害的、非预期的和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有害反应。 明确: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正常用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属于药源性疾病范畴。 反之:不合格药品,非正常用法,非正常用量,只要三者出现其中之一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则不能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是医疗差错,甚至是构成医疗事故。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 据报道,1958年~1962年间,发生于西欧的反应停事件,导致8000多例海豹婴儿的出生,给无数家庭带来难以言喻的痛苦。在我们的日常医疗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ADR发生,据FDA报道,2005年ADR报告总数为464068份。轻者造成患者不适,重则引起死亡。 三、预防ADR的意义: 只要对ADR有了正确的了解,ADR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其意义在于: 1、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将医务人员称之为白衣天使,其扮演着人类健康守护神的角色,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这一神圣的职业要求医务人员将ADR降低到最低限度,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其身心健康。 2、行业竞争的需要:民营医院不具备公立医院拥有的品牌优势和政策优势,无法与之竞争,而如今的民营医疗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狭缝中生存发展,必须狠抓医疗质量,积极预防并减少ADR。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青霉素对其几乎无影响。又因青霉素抗菌谱很广。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青霉素现象增多,其不良反应屡见发生。青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几种常用抗生素的配方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100mg/ml) 溶解1g氨苄青霉素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25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50mg/ml) 溶解0.5g羧苄青霉素二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 -20℃贮存。常以25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甲氧西林(methicillin)(100mg/ml) 溶解1g甲氧西林钠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37.5ug/ml终浓度与100ug/ml氨苄青霉素一起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卡那霉素(kanamycin)(10mg/ml) 溶解100mg卡那霉素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25mg/ml) 溶解250mg氯霉素足量的无水乙醇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2.5ug/ml~25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链霉素(streptomycin)(50mg/ml) 溶解0.5g链霉素硫酸盐于足量的无水乙醇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萘啶酮酸(nalidixic acid)(5mg/ml) 溶解50mg萘啶酮酸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5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四环素(tetracyyline)(10mg/ml) 溶解100mg四环素盐酸盐于足量的水中,或者将无碱的四环素溶于无水乙醇,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用铝箔包裹装液管以免溶液见光,于-20℃贮存。常以 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利福平 利福平储存浓度是15mg/ml,溶剂是甲醇,大肠杆菌中使用的终浓度是50微克每毫升。卡那的储存浓度是7.5mg/ml,溶剂是水,大肠杆菌中使用的终浓度是25微克每毫升。抗生素平时不用时均储存于4度。对于大肠杆菌来说,抗生素耐受程度可达到标准量的两倍。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10 / 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障(TD):处理:减、停、换药。停抗胆碱能药;对症治疗选用多巴胺耗竭剂,多巴胺阻滞剂;抗组胺药非那根;促大脑代谢药;抗焦虑药安定。说明:TD重在预防。5)兔唇综合征:停药可消失,抗震颤麻痹药可能有效。 (5)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和体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②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③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④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 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 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著。 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 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⑤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 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⑥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⑦抗生素后遗效应: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 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利福平的致畸率为4.3%,氯霉素、灰黄霉素和某些抗肿瘤抗生素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等。 1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抗生素常见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由药物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为不良反应。其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等。副作用属药物固有反应,正常量出现较轻微。毒性反应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或疗程延长而增加。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临床较多见,如及时停药可缓解和恢复,但亦可造成严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糖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霉素G或半合成青霉素或引起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骤停。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新生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

减少,头孢菌素类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加。 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Ⅰ和Ⅱ、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四环素类中尤以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四环素显着。大环内脂类中以红霉素类最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较轻。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由半合成青霉素引起,以氨苄青霉素引起的机会最多。另外,长期口服大剂量新霉素和应用卡那霉素引起肠粘膜退行性变,导致吸收不良综合症,使婴儿腹泻和长期体重不增,应预重视。少数人用抗生素后引起肛门瘙痒及肛周糜烂,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毒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许多化疗药可引起"三致"作用。如利福

天然水体中颗粒物对抗生素的吸附

天然水体中颗粒物对抗生素的吸附 1 引言 天然水体环境中最基本的颗粒物体系是以粘土矿物微粒为骨架,通过聚集作用形成的土壤团粒.微粒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能够吸附金属水合氧化物并与水中存在的一些有机高分子通过架桥作用发生团聚.这种聚集体还可以吸附结合水中的重金属和离子、化学品等微污染物. 自1929年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美国在一项针对139条河流的水质状况的研究表明,在河水中检测出95种有机物,其中,31种常用抗生素中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的最大值浓度能够达到1.9 μg · L-1.在德国Baden-Wuttemberg 地区 108个地下水样品中,共检测出 60种药物,有 8 种药物在至少3个样品中被检出,其浓度最高可达 1100 ng · L-1,检出率最高达 20%.我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与珠江中检测多种抗生素,含量分别在70~489 ng · L-1与13~69 ng · L-1之间. 环境中抗生素药物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甚至可能破坏生态系统原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模式,导致水体或土壤性质发生变化.磺胺类抗生素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水体中的绿藻有负面影响,而且可能经由植物吸收等途径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易使人产生过敏和变态反应. 当前,关于抗生素的吸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底泥等对抗生素的吸附方面.研究了26个土壤的理化性质对土壤吸附抗生素的影响.利用超声波提取的方法测定了底泥中的14种抗生素,得出养殖场附近的河流底泥中抗生素如土霉素含量能够达到9287.5 μg · kg-1.等检测了海河底泥中的12种抗生素的含量,其中,磺胺泰哒嗪的含量高达481.85 ng · g-1. 水体中抗生素种类繁多,它们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去除效果相差很大,可能是受到抗生素分子特性和物化性质的影响.目前,很少有人从分子角度对这些抗生素的去除、抗生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饮用水工艺进行结合分析.研究抗生素从进入自然水体到处于平衡状态的过程中,各种抗生素的固、液相分配问题,对饮用水或者污水中的抗生素去除方法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分析了水体中颗粒物对7种典型抗生素的吸附特征,通过环境扫描电镜测定颗粒物的表面结构及元素组成,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串联(HPLC-MS/MS)的检测方法对抗生素进行测定.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材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VAC ELUT SPS 24固相萃取仪(美国Agilent公司),恒温振荡器(美国CRYSTAL),SB 25-12DTDN超声波清洗仪(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EVAP氮吹仪(美国Organomation),OASIS HLB固相萃取柱(6 cc/500 mg,美国Waters),SAX阴离子交换小柱(3 cc/200 mg,美国Agilent),ZORBAX Eclipse C18柱(3.5 μm,2.1 mm×100 mm,美国Agilent),滤膜(聚四氟乙烯,0.22 μm、0.45 μm,47 mm,美国Pall;玻璃纤维,0.7 μm,47 mm,美国Whatman).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 防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 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精神症状:青霉素G、氯霉素、链霉素等偶可引起精神症状,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失常、濒危感、幼视、幼听、忧郁、狂躁、猜疑、失眠、夸大或癔病样发作等。磺胺药偶亦可臻精神失常。一般不经任何治疗即可于短期内恢复正常。 其它:氨基糖甙类静滴或肌注后尚有发生肌痉挛,累及面、咀嚼肌、胸腹肌、指趾等,经予以氢化可地松、钙剂、苯巴毕妥等治疗后缓解。含氟喹诺酮类可引起头晕、头痛、忧郁等。 2.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兼有毒性作用及过敏因素。主要见于氯霉素、链霉素、

简述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简述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薛华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近年来有关ADR 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国内,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合理治疗;临床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本人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

水中抗生素分析-应对地表水中68种抗生素

环境水中PPCPs的应用分析方法 应用编号:ME00001 PPCPs(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是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的统称。PPCPs 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作为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对环境中的PPCPs污染的系统研究还较少,本文节选了两篇博纳艾杰尔“卓越用户文章奖励”活动中收集到的论文内容,供相关分析人员参考。特例举了如下产品及推荐理由,邀请广大分析同仁共同体验! 1)亲水、相对通用型固相萃取柱----Cleanert PEP 鉴于样品的亲水性及分析物的多样性,样品前处理首推Cleanert PEP、PEP-2固相萃取柱。该萃取柱采用的极性官能化的聚乙烯基二乙烯基苯材料,使其具有良好的亲水亲脂性,可实现水样多种PPCPs的同时萃取和富集。此外,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也是笔者首推此产品的重要原因。 2)传统固相萃取柱的升级--------------Cleanert LDC大体积水处理柱 LDC 独特的设计,可以直接将样品瓶倒扣在柱子上端,采样便捷;样品采样速度快,不易堵塞,适用于环境大体积样品的采集处理;低本底,高灵敏度,通用性强,适于各类极性与非极性样品的富集分析;其中AQ C18 等材料,可以用于EPA525方法。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3) 大体积水处理装置----------------SPE-D6 ● 多位通道:多位通道可独立使用 ● 处理快速:流速最高可达100mL/min ● 上样简便:1L 样品瓶直接倒置上样 ● 配置简单:负压驱动,真空度达-0.1MPa ● 适用性强:专用大体积水固相萃取柱 该装置可适用于大体积水样分析,如:PPCPs 、微囊藻毒素、有机磷农药、除草剂、多环芳烃、酚类、甲胺磷、丙烯酰胺等 4) 亲水能力、分离能力的完美平衡----------Venusil MP C18(2)液相色谱柱 Venusil MP-2 C18完美平衡了亲水能力、反相保留能力、分离能力和耐污染能力的关系,为极性范围大的混合物样品提供了均衡了保留能力,是环境中多种PPCPs 同时分析首选。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

常用抗生素浓度及贮存

常用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100mg/ml) 溶解1g氨苄青霉素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25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50mg/ml) 溶解0.5g羧苄青霉素二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 25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甲氧西林(methicillin)(100mg/ml) 溶解1g甲氧西林钠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37.5ug/ml终浓度与100ug/ml氨苄青霉素一起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卡那霉素(kanamycin)(10mg/ml) 溶解100mg卡那霉素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25mg/ml) 溶解250mg氯霉素足量的无水乙醇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2.5ug/ml~25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链霉素(streptomycin)(50mg/ml) 溶解0.5g链霉素硫酸盐于足量的无水乙醇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萘啶酮酸(nalidixic acid)(5mg/ml) 溶解50mg萘啶酮酸钠盐于足量的水中,最后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于-20℃贮存。常以15ug/ml 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四环素(tetracyyline)(10mg/ml) 溶解100mg四环素盐酸盐于足量的水中,或者将无碱的四环素溶于无水乙醇,定容至10ml。分装成小份用铝箔包裹装液管以免溶液见光,于-20℃贮存。常以10ug/ml~50ug/ml的终浓度添加于生长培养基。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生素可以治疗各种病原菌,疗效可靠,使用安全。但由于个体差异以及长期大剂量地使用等问题,也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一)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 1.神经系统抗菌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多见于氨基威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及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对中枢神经的影响:青霉素类全身应用时如剂量过大、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时,药物对大脑皮层可产生直接刺激而引起癫痫样发作、甚至死亡。鞘内注射任何抗菌药物均可引起一些反应如头痛、背和下肢痛、颈项强直、发热等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和昏迷。如注入剂量为常用量,此类反应一般可于1至数小时内消失,如剂量过大则可发生下肢软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和惊厥等较严重反应。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是氨基糖重要副作用之一,各种氯基糖甙类抗生素均可能引起耳蜗或前庭损害或二者兼而有之。前庭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等,常有暂时性;而听力减退后则尚缺少有效措施助其恢复。母亲孕期或哺乳期应用过耳毒性抗生素;后先性耳聋者系由于耳毒性抗生素所引起。故对老年及小儿患者、肾功能不全以及属高敏体质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慎用。有条件时宜进行电测听及前庭功能监测。 对周围神经的影响:多粘菌素类及基糖甙类注射后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严重者伴发头晕、舌颤等。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可同时伴有多发性神经炎、口服大剂量B族维生素可使症状减轻。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等胸腹腔内放入较大剂量、或大剂量静注,可发生呼吸抑制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骤停,老年、重症肌无力、肾功能不全以及同时应用乙醚等麻醉剂者尤易发生。应用新斯的明(肌注或静注)对氨基糖甙类引致者可望有效。 精神症状:青霉素G、氯霉素、链霉素等偶可引起精神症状,表现为短暂的精神失常、濒危感、幼视、幼听、忧郁、狂躁、猜疑、失眠、夸大或癔病样发作等。磺胺药偶亦可臻精神失常。一般不经任何治疗即可于短期内恢复正常。 其它:氨基糖甙类静滴或肌注后尚有发生肌痉挛,累及面、咀嚼肌、胸腹肌、指趾等,经予以氢化可地松、钙剂、苯巴毕妥等治疗后缓解。含氟喹诺酮类可引起头晕、头痛、忧郁等。 2.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最为常见,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兼有毒性作用及过敏因素。主要见于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当氯霉素的血浓度>35μg/ml时即可使红细胞生成抑制;氯霉素和头孢菌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