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心理援助中临床心理工作者胜任力认知与实践的访谈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的创伤与危机干预策略

心理咨询师的创伤与危机干预策略

心理咨询师的创伤与危机干预策略心理咨询师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个体克服心理困扰、解决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辅导与支持。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创伤与危机问题的处理。

本文将探讨心理咨询师在创伤与危机情境下的干预策略。

一、创伤干预策略创伤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极度恐惧、痛苦或悲伤的事件后,其精神和身体出现严重的紊乱状态。

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创伤事件时,需要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以帮助个体应对并恢复。

1. 接纳与理解心理咨询师首先需要做的是接纳与理解个体所经历的创伤事件,通过倾听并与其建立信任和联系,帮助个体感受到安全和被理解的环境。

这样做可以促进个体的情绪表达,并为后续的干预工作打下基础。

2. 评估与规划在了解个体的创伤经历后,心理咨询师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适合个体的干预计划。

评估内容包括个体的情绪状态、应对方式以及对社会支持系统的依赖程度等。

通过评估结果,制定针对个体实际需要的干预措施。

3. 精神支持创伤事件对个体的精神冲击较大,心理咨询师需要提供充分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通过与个体建立亲密关系,帮助其减轻焦虑情绪和压力,增强内心的恢复力。

4. 特定干预方法在创伤干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可以运用一些特定的干预方法来帮助个体应对创伤后反应。

常见的方法包括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展现能力、压力管理等。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干预。

二、危机干预策略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的突发事件或困境,对其生活产生严重冲击,导致其无法独立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状态。

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个体提供专业的支持与引导。

1. 快速响应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心理咨询师需要迅速响应,与个体建立紧急联系并提供即时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保持冷静并专注于个体的需求,以确保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2. 信息收集心理咨询师需要通过与个体交流,了解危机事件的详细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并收集相关的背景信息。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4篇)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4篇)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应急救援人员是一群崇高的人群,他们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无论是在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中,他们始终扮演着最前线的角色。

然而,长期从事紧急救援工作会给救援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干预方法。

一、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应急救援人员在紧急救援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灾难、痛苦和死亡,这些事件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他们可能会面临长期的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

以下是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重要性:1.缓解心理压力:救援任务的特殊性和紧迫性,使得救援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及时缓解压力,降低心理负担。

2.促进情绪调节:灾难现场的残酷和痛苦很容易引发救援人员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焦虑等。

良好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积极调节情绪,防止情绪扩散。

3.增强应对能力:救援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要求救援人员具备应对复杂环境和突发情况的能力。

通过心理干预,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灾难现场的挑战。

4.预防心理问题:长期从事紧急救援工作容易导致救援人员出现工作倦怠、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干预,这些问题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因此,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1.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最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通过与救援人员的交谈,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心理辅导也可以帮助救援人员缓解压力,增强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

2.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旨在增强救援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应对能力。

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救援人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应急管理中的心理援助与恢复

应急管理中的心理援助与恢复

应急管理中的心理援助与恢复应急管理是指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情况下,以防止和减轻灾害事故的发生和危害为目标,通过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评估等各项工作,对灾害事故进行应急处置和恢复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在应急管理中,不仅需要重视物资保障、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关注心理援助与恢复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应急管理中心理援助与恢复的方法与措施。

心理援助是指在应急事件中为受到创伤影响的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在遭受灾害、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的时候,人们常常面临着恐惧、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对于灾后重建和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心理援助在应急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

在应急管理中,应当为灾民、救援人员等提供相应的心理援助服务。

可以成立由心理专家组成的心理援助小组,实施一对一或小组心理咨询和治疗,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化解心理困扰。

同时,还可以开设心理援助热线,方便受灾人员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

其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

在应急管理中,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

通过向受灾人员普及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增加他们的心理防范意识,减轻恐慌和焦虑情绪,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同时,也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另外,要重视社区心理支持力量的培养。

社区是受灾人员最亲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社区的心理支持力量的发展对于提供紧急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应该加强社区心理援助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力。

同时,在灾后重建中,还可以通过成立心理支持小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为社区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支持服务。

此外,还需要加强心理援助与救援人员的关注。

在灾害救援工作中,救援人员常常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灾难带来的创伤影响。

为了保障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应当建立健全的心理支持机制,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疲劳、保持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应急救援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和灾害事件时,常常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针对这些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理解和接受情绪:应急救援人员经历的事件可能会引发各种情绪,包括焦虑、恐惧、愤怒等。

他们需要理解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反应,接受自己的情绪,并且不要把这些情绪内化。

2. 提供支持和倾听:应急救援人员需要有人可以倾诉和分享他们的感受。

提供一个倾听的空间,让他们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有人能够给予支持和理解。

3. 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应急救援人员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提供实质性的援助,比如增加人手、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设备等,可以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

4. 建立支持网络:组织应急救援人员之间的支持网络,使他们能够相互鼓励和支持。

这样的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他们共同应对心理上的困境。

5. 提供培训和教育: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并学会应对常见的心理反应和问题。

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自己的心理困境。

6. 提供适当的安排和休息时间:应急救援人员常常需要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容易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给予他们适当的安排和休息时间,让他们能够恢复和放松。

7. 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困境较大或持续存在,他们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他们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恢复和重建自己的心理健康。

通过以上的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帮助应急救援人员更好地应对心理困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应对紧急情况和灾害事件的能力。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范文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范文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范文引言: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任务,救援人员在处理各类紧急情况时,经常会接触到极度压力和悲伤的场景。

这些场景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应急救援人员应对各种心理压力,我们需要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来保障其身心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应急救援人员常见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心理压力。

第一部分:应急救援人员常见心理问题1. 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救援工作中,应急救援人员经常会面临创伤性事件,如大规模灾害、事故等。

这些事件可能会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导致救援人员出现回忆、噩梦、焦虑、情绪波动等症状。

2. 综合焦虑症综合焦虑症是指应急救援人员在工作中常年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压力,产生过度的担心和恐惧感。

这些担忧可能包括自身安全、工作表现、责任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3. 抑郁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频繁面对悲剧事件可能导致应急救援人员出现抑郁症状。

他们可能感到无助、失去兴趣、情绪低落、自责等。

4. 损失和丧失感救援人员经常在工作中目睹伤亡,这使得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和丧失感。

这些感受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自责、无所适从等。

第二部分: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干预方法1. 建立支持系统为了帮助应急救援人员应对心理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

这包括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能够有机会讨论和释放压力。

2. 提供培训和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教育对应急救援人员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了解如何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应对机制,以及如何寻求帮助和支持。

3. 促进团队合作建立一个支持团队合作的环境对应急救援人员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倾听,可以降低个体的心理压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4. 培养自我照顾能力救援工作的高风险和高压力要求应急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自我照顾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运动、良好的睡眠、健康饮食等。

心理援助员岗位职责

心理援助员岗位职责

心理援助员岗位职责职位概述心理援助员是负责为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的专业人员。

他们通过倾听、辅导和指导来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心理援助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主要职责1. 进行初步评估:与受援者进行面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援助。

2. 提供心理咨询:为受援者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3. 进行心理治疗:根据受援者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心理治疗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冲突。

4. 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组织和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教育活动,提高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

5. 协助处理危机事件:对于遭受心理创伤的个体或团体,提供紧急的心理援助和支持,协助他们度过危机时刻。

6. 参与团队会议:与其他心理援助员和专业人员合作,参与定期的团队会议,交流工作进展和心理援助经验。

7. 维护专业边界: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专业的工作边界,确保援助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可靠性。

8. 继续研究与发展:参加心理援助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持续研究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要求与技能- 拥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有心理咨询或治疗经验者优先。

- 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技巧,能够与不同需求的受援者有效沟通。

-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受援者的心理需求和问题。

- 具备聆听和同理心,能够建立信任关系并给予受援者支持和理解。

- 熟悉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治疗方法,能够为受援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 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提供优质的心理援助服务。

- 具备自我管理和应变能力,能够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能够遵循行业规范和伦理原则。

以上是心理援助员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希望该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

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

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心理危机与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札记

《心理危机与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札记

《心理危机与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心理危机概述 (5)2.1 心理危机的界定 (6)2.2 心理危机的分类 (8)2.3 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 (9)三、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理论 (10)3.1 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定义 (12)3.2 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目标 (13)3.3 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原则 (14)四、应急干预心理辅导方法 (15)4.1 常见的应急干预心理辅导方法 (16)4.1.1 认知行为疗法 (17)4.1.2 放松训练 (19)4.1.3 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 (20)4.1.4 人本主义治疗方法 (21)4.2 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组织实施 (22)4.2.1 制定干预计划 (23)4.2.2 实施干预措施 (25)4.2.3 评估干预效果 (26)五、心理危机与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实践应用 (27)5.1 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28)5.2 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30)5.3 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31)六、结论与展望 (32)6.1 本书总结 (33)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4)一、内容概括在阅读《心理危机与应急干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我深刻感受到了心理辅导在应对心理危机中的重要性。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危机的定义、成因及发展过程,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心理危机的特点和干预方法。

书中明确指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或突发事件时,由于自身应对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失衡和功能紊乱的状态。

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方法。

对于急性心理危机,强调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恢复正常心态;对于慢性心理危机,则需要通过长期的心理治疗和辅导,逐步帮助个体恢复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首次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在 1994年 克拉玛依火灾后,而心理援助第一次真正被大众了 解则是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3]。对比英美等 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针对灾难及危机 的心理卫生服务系统[4]。
按照伦理守则,咨询师应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范 围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培训、督导和工作 经验,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宜而有效的专业服务[5]。 研究发现,很多到灾区的救援人员并不清楚自己要 承担的责任[6]。 汶 川 地 震 发 生 两 周 内, 以 心 理 援 助名义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数达到 3000多人,救灾 期间以各种形式到达灾区的心理援助队伍达 500余 支[3]。其中曾 有 援 助 人 员 逼 着 受 助 者 去 回 忆 灾 难 发生的场景,而这种行为常会给受助者带来巨大伤 害[7]。盛月红 等[8]对 灾 后 心 理 救 护 人 员 的 培 训 需 求进行了调查,结果只有 1/4左右的人员参加过培 训。有观点认 为[9], 灾 后 心 理 援 助 中 存 在 的 关 键 问题是缺乏规范的督导。调查发现,灾后医护人员 和救援官兵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 还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 [1011] 由上 可 见,心 理救援人员胜任力不足不仅给受灾民众带来伤害, 同时也会伤害救援人员自身。
【摘 要】目的:了解临床心理工作者对灾难心理援助胜任力的认知与实践情况。方法:选取 12名参 加过灾难心理援助的临床心理工作者,对灾难心理援助中胜任力的认知和实践情况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 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所有受访者都认为从事灾难心理援助工作需要掌握相关 知识和技能,并参与过相关培训;所有受访者都认为灾难心理援助工作需要督导,而大部分受访者在参与 救援时参加团体督导。结论:灾难心理援助工作者需要接受长期和系统的培训,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需要持续进行督导,从而保障胜任力水平。
【Abstract】Objectives牶Toinvestigatethecognitionandpracticeofdisas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mpe tenceissuesamongclinicalandcounselingpsychologistsMethods牶Asemistructuralinterviewwasaddressedto12 clinicalandcounselingpsychologistswhoparticipatedindisas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Contentanalysismeth odwasusedtotranscriptionoftheinterviewingdataResults牶Allintervieweesthoughttheknowledgeandskillsof disas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wereusefulfortheirworkAllintervieweestookpartintrainingprogramsfor disas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llintervieweesthoughtthesupervisionwasnecessaryandmostofthem did groupsupervisionConclusions牶Toensurethecompetence牞disas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workersshouldac ceptlongterm andsystematictrainingstoimprovetheprofessionalknowledgeandskills牞andtheyneedtoworkun derthehelpofsupervision
【关键词】 灾难心理援助;咨询师;伦理;胜任力;访谈 中图分类号:R192,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9)009-0666-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90900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9):666-671)
【Keywords】 disas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牷clinicalandcounselingpsychologists牷ethics牷competence牷 semistructuredinterview
牗ChinMentHealthJ牞2019牞33牗9牘牶666-671牘
1SchoolofPsychologicalandCognitiveSciencesinPekingUniversity牞BeijingKeyLaboratoryforBehaviorandMentalHealth牞 Beijing100080牞China 2TheSchoolofHealthHumanities牞PekingUniversity牞Beijing100191牞China 3DepartmentofMental HealthinChangzhiMedicalCollege牞Changzhi046000牞ShanxiProvince牞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牶QIANMingyi牞qmy@pkueducn
Interview onclinicalandcounselingpsychologists'cognitionand practiceofethicalissuesindisaster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NIEYuxiu1牞WANG Jin1牞LIDanyang1牞PANG Fangfang2牞ZHOU Yiqun3牞QIAN Mingyi1
666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Vol33,No9,2019
灾难心理援助中临床心理工作者 胜任力认知与实践的访谈
聂玉秀1 王瑾1 李丹阳1 庞芳芳2 周群3 钱铭怡1
(1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0 2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 北京 100191 3长治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山西长治 046000 通信作者:钱铭怡 qmy@pkueducn)
wwwcmhjcn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年 第 33卷 第 9期
667
灾难是指以混乱、突发性和大规模创伤为特征 的公共卫生领域的危机事件。当这种事件发生时, 许多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员都希望能提供紧急的 心理援助[1]。灾难心理援助是一种 “心理危机干 预”,是指在灾难发生后向受害者提供紧急心理护 理,以帮助受害者恢复其功能水平,预防或减轻心 理创伤的潜在负面影响[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