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静态混合器计算
管式静态混合器流量怎么计算

(3).一般和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合建。
3.3.2设计要求
(1).絮凝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色度高或较难婿凝的原水采用上限。
(2).絮凝池一般应不少于两个或分成两格,以便清洗检修。
(3)•絮凝池的廊道流速,从起端的0.5—0.6 m/s,逐步递减到末端的0.2—0.3 m/s,据此计算廊道的端面 尺寸。一般絮凝池做成平底,因此廊道宽度从起端到末端逐渐增大,但也可以做成坡底。
各段廊道宽度(m)0.5 0.6 0.7 0.9
各段廊道流速(m/s)0.38 0.32 0.27 0.21
各段廊道数9 8 7 5
各段廊道总净宽(m)4.5 4.8 5.6 4.5
四段廊道宽度之和:
取隔板宽度5=0.1m,共28块隔板,则絮凝池总长度L为:
各段水头损失计算
反应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及砖组合结构,外用水泥砂浆磨面,粗糙系数n=0.014
池进水管道中即可,混合组件可以用钢板剪切成椭圆形,在轴线处上下弯折成26.5度的夹角,各个组件相互垂
直交叉,在端点处焊接既为一节组件。
设计使用要求如下:
混合组件数目为1-4节,流速小时采用上限
水头损失等于
Q-流量
d-进水管管径m
n-混合单元数
一般静态管式混合器的水头损失为0.5米
混凝剂采用聚合硫酸铁(PFS),混凝工艺采用管式混合器,采用2节混合单元,流速为 (在之间取 值),进水管两根,投药设备 混凝剂为PAC,混凝工艺采用管式静态混合器,混合元件数可为1-4节,取
管式静态混合器流量怎么计算
根据静态混合器连续操作的特点,定义描述其混合效果的混合度表达式,并利用不相溶的两相流体混合后的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讲诉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HG/T 20570.20—951 应用范围和类型1.0.1应用范围静态混合器应用于液-液、液-气、液-固、气-气的混合、乳化、中和、吸收、萃取反应和强化传热等工艺过程,可以在很宽的流体粘度范围(约106mPa·s)以内,在不同的流型(层流、过渡流、湍流、完全湍流)状态下应用,既可间歇操作,也可连续操作,且容易直接放大。
以下分类简述。
1.0.1.1 液-液混合:从层流至湍流或粘度比大到1:106mPa·s的流体都能达到良好混合,分散液滴最小直径可达到1~2μm,且大小分布均匀。
1.0.1.2 液-气混合:液-气两相组份可以造成相界面的连续更新和充分接触,从而可以代替鼓泡塔或部分筛板塔。
1.0.1.3 液-固混合:少量固体颗粒或粉未(固体占液体体积的5%左右)与液体在湍流条件下,强制固体颗粒或粉未充分分散,达到液体的萃取或脱色作用。
1.0.1.4 气-气混合:冷、热气体掺混,不同组份气体的混合。
1.0.1.5 强化传热:静态混合器的给热系数与空管相比,对于给热系数很小的热气体冷却或冷气体加热,气体的给热系数提高8倍;对于粘性流体加热提高5倍;对于大量不凝性气体存在下的冷凝提高到8.5倍;对于高分子熔融体可以减少管截面上熔融体的温度和粘度梯度。
1.0.2静态混合器类型和结构1.0.2.1 本规定以SV型、SX型、SL型、SH型和SK型(注①)五种类型的静态混合器系列产品为例编制。
1.0.2.2 由于混合单元内件结构各有不同,应用场合和效果亦各有差异,选用时应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和技术要求进行选择。
1.0.2.3 五种类型静态混合器产品用途和性能比较见表1.0.2-1和表1.0.2-2,结构示意图见图1.0.2。
静态混合器由外壳、混合单元内件和连接法兰三部分组成。
五类静态混合器产品用途表表1.0.2-1五类静态混合器产品性能比较表表1.0.2-2注:①五种类型的静态混合器是按行业标准《静态混合器》(JB/T7660一95)的规定来分类和选型。
静态管道混合器技术说明(第二版)

静态管道混合器技术说明(一)供货范围本公司提供GJH型管道静态混合器为成套设备,整套装置包括如下:筒体、法兰、混合单体及加药口等;此外配备基础螺栓等安全和有效运行所必须的附件及工具。
(二)概述及工作原理本管道混合器按照JB2932-86“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条件”标准及招标文件要求尺寸进行设计和制造。
管道混合器利用法兰安装在沉淀池的进水管路上,加药管和混凝加药装置连接。
在工作时,水流通过混合器产生分流、交叉混合和反向旋流三个作用,使从加药管进入的药液,能迅速均匀地扩散于整个水体,达到瞬间快速混合的目的,并使水中的悬浮物质能迅速混凝。
(三)主要结构部件说明管道静态混合器主要由筒体、混合单体、法兰和加药管等部件组成。
1.筒体及混合单体筒体材料采用不锈钢板卷制而成,筒体内设有三节混合单体,则其中两个左螺旋单体分别设于两端,一个右螺旋单体设于中间;若筒体中设有两节混合单体,则其中左、右两个螺旋单体分别设于两;单体叶片形状为四分之一椭圆,与筒体焊接后,其弧形面与筒体内壁相吻合。
2.加药管混合器筒体表面上设有4只加药口,并列于同一水平线上;加药管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并伸入筒体内部,并可以调节伸入的深度,其调节幅度大于150mm,加药管顶端可伸入管道内1/30处,即提高混合效果,又不使口子腐蚀;加药管与筒体的接口采用法兰安装,因而接口处不会渗漏。
(四)设备安装本设备安装时整体吊装,法兰一端和沉淀池进口处连,另一端和进水管法兰连接,安装精度符合管道安装要求,其底部回填土应夯实,如果土质疏松,应在底部填充碎砂石或制作管道支撑,以防止底部土质下沉。
加药口和加药管联接,混凝剂通过加药装置、加药管进入接口,进入加药点,其加药点应在混合器管的中心位置附近,在投产调试时,根据药剂混合效果可适当调节其位置。
管道混合器的计算和选型

管道混合器的计算和选型应用范围a液液混合b液气混合c液固混合d气气混合e强化传热静态混合器的技术参数与压力降计算(1)各种静态混合器的使用范围流体特性流状流速m/s中、高粘度层流0.1~0.3低、中粘度过渡流或湍流0.3~0.8(2)静态混合器的长度与混合效果(3)静态混合器的压力降计算物流一工作温度T140℃物流一体积流量V180m3/h物流二工作温度T240℃物流二体积流量V22m3/h物流一密度ρ1710kg/m3物流一粘度μ10.0289Pa.s物流二密度ρ21000kg/m3物流二粘度μ20.02Pa.s物流一输送压力P1 1.6Mpa(G)静态混合器允许压P0.3Mpa (G)物流二输送压力P2 1.6Mpa(G)静态混合器直径D0.2m初选L/D10静态混合器型号SK(根据流体的粘度判断)物流体积流量V82.0m3/h工作条件下连续相流体密度ρc710kg/m3工作条件下连续相粘度μ0.0289Pa.s流体流速u0.73m/s混合器长度L2ma SV、SX、SL型计算空隙率ε1(查表)水力直径dh15mm(查表)雷诺数Re267.2摩擦系数f 3.18压力降△P79110Pa结论选型正确b SH、SK型计算雷诺数Re D3562.47627摩擦系数f 3.18压力降△P5933.2Pa结论选型正确c气-气混合压力降计算公式气-气混合一般均采用SV型静态混合器水力直径dh15mm(查表)压力降△P0.62838168Pa结论选型正确注: 1.蓝色为需要输入的数据2.红色为得到的结果。
(完整版)管道混合器的计算和选型

3.1794 3.17936 3.17936043
2.53
0
SL ReD ≤10 10~100 100~3000 ≥3000
SX SH SK SL SV-2.3 SV-3.5
摩擦系数f 0.583863538 2.414047941 3.435002366 2.1
7.542287686 25.28340066 3.179360435 3.435002366
应用范围
a 液液混合 b 液气混合 c 液固混合 d 气气混合 e 强化传热
静态混合器的
技术参数与压 各种静态混合器的使用
(1)
范围
流体特性 中、高粘度 低、中粘度
流状
流速m/s
层流
0.1~0.3
过渡流或湍流 0.3~0.8
(2)
静态混合器的长度与混 合效果
(3)
静态混合器的压力降计 算
物流一工作温度T1 物流二工作温度T2 物流一密度ρ1 物流二密度ρ2 物流一输送压力P1 物流二输送压力P2
3.18 5933.2 Pa 选型正确
80 2 0.0289 0.02
0.3
注:
气-气混合压力降计算 c 公式
气-气混合一般均采用 SV型静态混合器 水力直径dh 压力降△P 结论
1.蓝色为需要 输入的数据 2.红色为得到 的结果
15 mm 0.62838168 Pa 选型正确
(查表)
m3/h m3/h Pa.s Pa.s
水力直径dh 雷诺数Re 摩擦系数f 压力降△P 结论
b SH、SK型计算 雷诺数ReD 摩擦系数f 压力降△P 结论
82.0 m3/h
710 kg/m3
0.0289 Pa.s 0.73 m/s 2m
HGT2057020-95静态混合器的设置.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HG/T 20570.20—951 应用范围和类型1.0.1应用范围静态混合器应用于液-液、液-气、液-固、气-气的混合、乳化、中和、吸收、萃取反应和强化传热等工艺过程,可以在很宽的流体粘度范围(约106mPa·s)以内,在不同的流型(层流、过渡流、湍流、完全湍流)状态下应用,既可间歇操作,也可连续操作,且容易直接放大。
以下分类简述。
1.0.1.1 液-液混合:从层流至湍流或粘度比大到1:106mPa·s的流体都能达到良好混合,分散液滴最小直径可达到1~2μm,且大小分布均匀。
1.0.1.2 液-气混合:液-气两相组份可以造成相界面的连续更新和充分接触,从而可以代替鼓泡塔或部分筛板塔。
1.0.1.3 液-固混合:少量固体颗粒或粉未(固体占液体体积的5%左右)与液体在湍流条件下,强制固体颗粒或粉未充分分散,达到液体的萃取或脱色作用。
1.0.1.4 气-气混合:冷、热气体掺混,不同组份气体的混合。
1.0.1.5 强化传热:静态混合器的给热系数与空管相比,对于给热系数很小的热气体冷却或冷气体加热,气体的给热系数提高8倍;对于粘性流体加热提高5倍;对于大量不凝性气体存在下的冷凝提高到8.5倍;对于高分子熔融体可以减少管截面上熔融体的温度和粘度梯度。
1.0.2静态混合器类型和结构1.0.2.1 本规定以SV型、SX型、SL型、SH型和SK型(注①)五种类型的静态混合器系列产品为例编制。
1.0.2.2 由于混合单元内件结构各有不同,应用场合和效果亦各有差异,选用时应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和技术要求进行选择。
1.0.2.3 五种类型静态混合器产品用途和性能比较见表1.0.2-1和表1.0.2-2,结构示意图见图1.0.2。
静态混合器由外壳、混合单元内件和连接法兰三部分组成。
五类静态混合器产品用途表表1.0.2-1五类静态混合器产品性能比较表表1.0.2-2注:①五种类型的静态混合器是按行业标准《静态混合器》(JB/T7660一95)的规定来分类和选型。
静态混合器计算

静态混合器计算1.1 选类型选型依据:HG/T 20570.20-95 静态混合器设计已知:在工作温度为35℃,系统压力为1.8MPa 下,静态混合器各股物流的物料 质量流率 kg/h 密度 kg/m³ 体积流率 m³/h 粘度 mPa·s 直馏柴油 27777.8 810.4 34.28 2.03 液氨 116.0 587.4 0.20 10.5 乙二醇 3472.2 1102.0 3.15 0.0136 Σ31366.037.63根据表1.1,三股物料粘度均小于100mP·s ,选择SV 型静态混合器较合适。
1.2 流速总体积流量:h /m 63.374.5870.116110210472.34.8101078.27333321=+⨯+⨯=++=V V V V 根据表1.2,选择静态混合器管径为:mm 150=D流体流速:m/s 589.0360015.04468.373600422=⨯⨯=⨯=ππD V u对于低、中粘度流体的混合、萃取、中和、传热、中速反应,适宜于过渡流或湍流条件下工作,流体流速控制在m/s 8.0~3.0,m/s 589.0=u 符合情况。
1.3 具体型号选长径比为10=D L ,则 mm 150015010=⨯=L ,且设计压力为P=2.0MPa ,查表1.2,水力直径h d 取6mm ,所以该静态混合器型号规格为:SV-6/150-4.0-1500。
1.4 反应时间[]⎰-=Af X 0A AA0)(X R dX c t由于环烷酸与液氨的反应为1.5级反应,所以:()5.1Af 5.1A01X kc r -= []()⎰⎰-=-=Af Af05.1Af 5.1A0AA00A A A01)(X X X kc dX c X R dX c t 积分得:()5.0A05.0 Af 5.011kc X t ⋅--=-式中:k —为反应速率常数,-0.5-11.5kmol s m 89.49⋅⋅=k ;Af X —环烷酸转化率,由设计要求可得%3.99Af =X ; A0c —环烷酸浓度。
静态混合器

F4 四氟衬里 P 聚丙烯
01
静式混合设备
SV型静态混合器
SK型静态混合器
产品特性
产品的本身没有运动部件,依靠单元的特殊结构和流体运动,使互不
相溶的流体各自分散,彼此混合,达到良好的混合效果。
SV 型单元是由一定规格的波纹板组装而成的圆柱体,技术特性:最
高分散程度为 1-2 μ m, 液 - 液相的不均匀度为α X ≤ 1-5%。
f = 1.09
SV-3.5 型 0.909
Re ε< 23 f = 139/Re ε 23 < Re ε< 150 f = 43.7Re ε -0.631 150 < Re ε< 2400 f = 10.7Re ε -0.350 Re ε> 2400
f = 0.702
SV-5-30 型 1
Re ε< 150 f=150/Re ε
液一液萃取,生产高粘度润滑油料成催化裂化原料,同时得到沥青,实现 了良好的渣油稀释,提高了油品回收率,降低了溶剂比, 节约了能耗。 ● SK 型静态混合器在纸浆氯化工艺中应用
国内某造纸厂应用了大野公司生产的 SK 型静态混合器,理氯量达到 工艺要求,保证了漂白浆质量,由于氯气在浆料中充分分散、反应,吸收 完全,生产正常,无溢氯现象,改善了生产环境,提高了浆料优质品率。
完全 湍流 区
范围 关系式
ReD < 1100 Φ D = 2.53
产品型号
规 格 SV-2.3/20 SV-2.3/25 SV-3.5/32 SV-3.5/40 SV-3.5/50 SV-3.5/65 SV-5/80 SV-5/100 SV-5-7/125 SV-5-7/150
Dg(mm) dh(mm) 20 2.3
f =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