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

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只。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

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棗(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棗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漓江波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下课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xx》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本课教学,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第二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4.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xx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xx课文。(播放xx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观赏xx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用课件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2020年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用“”画出下列每组词语中的错误读音,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3分) 1.无赖( ..lài)绮.丽(qí)捣.衣(d?o)() 2.鸡冠( ..guān)() ..guàn)朴.素(pú)树冠( 3.蝙.蝠(bi?n)瞥见(piē)应和(hè)() 二、读拼音,写词语。(8分) qīng tíngmáo yándūn xiàmiáo huì wèi jièxīshūsh?n shuòxióng yīng 三、根据查字典的要求填空。(4分) 东东预习《乡下人家》时读到“率领一群小鸡”,不知道“率”的读音,于是他用部首查字法“率”字,应先查部,再查画。查到“率”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lǜ、shuài。读lǜ时,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读shuài 时的解释有:①带领。 ②不加思考,不慎重。③直爽坦白。④大概。在“率领一群小鸡”中“率”的意思是(填序号),他判断出“率”在此的意思是。 四、选词填空。(4分) 敏锐锐利 1、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起来! 2、刑侦队长凭借()的洞察力,发现了罪犯的踪迹。 即使……也……不仅……而且……不论……都…… 3、乡下人家,()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4、()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从不吃惊。 五、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5分) 1、“鹰”字共18画,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广”() 2、“独特一特别”“朴素一朴实”“猛厉一猛烈”这三组词语都是近义词。() 3、“树头新绿未成阴”中“阴”的意思是阴凉。() 4、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5、《三月桃花水》一文多处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按要求写句子。(8分) 1、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用加点字仿写比喻句)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评课稿

《唱山歌》评课稿 《唱山歌》一课教学内容选自《刘三姐》,脱胎于广西民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是遥远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音乐贮备很少。同时我们发现,这堂课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很丰富。从电影《刘三姐》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用这些现代时尚气息的素材展示给学生,是不是能起到视觉上的新奇轰炸作用呢?一开始,在教学素材的取舍和出现顺序安排上便陷入了难题,选择的过程引起了我们思考。这时,民歌的起源启发了我们,学习民歌,是先口口相传在逐渐流传起来的,是先接触简单、零散、原始的旋律在逐渐复杂,整理、归纳成为体系。现有本体再有变异的。理清了这个因果关系,我们决定还是遵循民歌传授、传唱的客观规律来安排这堂课的素材的选择和出示顺序。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过于变异的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的片段去掉,并用桂林山水风光导入,并尽量保持老师范唱的原汁原味。并将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放在最后,使学生先学会“走”再来体验“跑”的滋味。不光教学素材的安排与取舍,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欣赏教学中,由浅到深。从尽量贴近原生态的歌曲欣赏(教师的演唱)到经过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赏,在到现代音乐方式对他的改编;在新歌教学中,有聆听(听)到部分的参与(一领众和)在到摹仿在到独立演唱最后在启发创作不同的歌词。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力求作到抓住内核与本质,素材很多,很丰富,莫让乱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一个课堂环节设置了。无论学科,无论课型,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样的情境最有效?贴切、简洁、系统,这是笔者在本课的一次次设计中感受到的几点。 说起情境的创设,最常用的一招,便是风光的导入。本课所对应的广西、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作业内容: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二、导学第三自然段。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梁胜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 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梁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梁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篇二:《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评课稿 刘亚楠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乔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

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1)

《桂林山水》 ——李吉林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2020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古诗词三首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快场景。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让我们看到农民早出晚归的场景,蛱蝶飞又让我们感受到静中有动的情景。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第2课乡下人家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答:7幅,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 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 答:描写门前五颜六色的花和雨后春笋的景致我最感兴趣,本来是朴素的乡下,可是门前这些五彩缤纷的花朵、雨后

的春笋又给本来朴素的乡下带来了勃勃生机,读完以后让我也向往乡下这样恬静安逸的生活。 3.读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像这样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答: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选做 你眼里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答:大树也绿,小草也茂盛,花朵也艳丽,田园的风光真是美。近处,一棵棵大杨树挺直身板,抬起头,密密麻麻的绿叶里闪过一丝丝日影。远远地看去,这些杨树就像一名名威武的保卫者。小草又嫩又绿,茂密的草地就像一大块碧绿的地毯,躺在软软的绿地上,比躺在沙发上还要舒服。那的野花不是一般的香,在千里之外都可以闻到。每一朵花都神气十足地仰起头。每个人家的门前都有一块可爱的菜地,种有茄子、黄瓜、辣子、豇豆、草莓等蔬菜水果。从高处往下看,那些蔬菜水果就像一

桂林山水评课记录

《桂林山水》课后评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章的总起句,然后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水和山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概括全文,又与“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感。吴老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用她深情并茂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引导,沉着冷静地将课堂演绎得比较精彩,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的比较,体会汉字的魅力。 二、把握第二学段的特点,词语教学颇具特色。 第一、对“无瑕”的教学,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通过与“无暇”这个容易混淆的同音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并找出形声字的形旁表意的特点。其实,通过这个词的教学,学生受益不止是掌握了两个词,而是掌握了一类词,因为他掌握了一种学词方法。 第二、对“危峰兀立”一词的教学颇具智慧:一是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样就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让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解疑之后,老师询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孩子回答预习时上网查资料的,老师肯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三是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学生解疑之后并没有一代而过,而是引导抓“兀”和“危”这两个关键字来把握词语的意思。 三、顺势而导,以读促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以后,让学生试背,效果较好。通过学生的读来体会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体会桂林“甲天下”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指导学生关注排比句,并指导仿写。另外还让学生有空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用自己的笔把美景记录下来,丰富学生语文生活。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学生的读书只有个别读和齐读,形式比较单调。可以采用学生想像读、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读,效果会更好。 2、本课有14个会写的字,应该说写字任务较重,但这堂课没有体现,我想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加强写字训练有距离,如果说把所有的写字都放到第二课时,那又显得太过集中了。

人教四下《桂林山水》 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师:我给写两个字,谁敢讲?别管我写什么。那位同学先举手,你起来,看我写什么。(教师板书“桂林”)请讲。 生:桂林,在中国。 师:(对另一举手的学生)你起来。 生:桂林是我国的一个城市。 师:对,在哪里? 生:.. 师:(对另一生)在哪里? 生:在广东的那边。 师:往西说。广东往西到哪里了? 生:在广西。 师: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从国家整个方位来看,在我们国家的西南。知道了吗?谁再来给讲讲这两个字?(教师板书“山水”)你说。 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 师:有山有水才叫山水吗?没山没水能叫山水不能? 生:.. 师:我画了一幅画,上面就一片平地,有小树林有两间小草房,那叫不叫山水? 生:不叫。 师:你们答对了吗? 生:答对了。 师:错了。当然光看山是山,光看水是水。但是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指风景、风光。“桂林山水”描写的是桂林的什么? 生:风光。 师:对,山水画是什么画? 生:风景画。 师:有些诗人专爱写山水诗,那么他写诗的内容是什么? 生:风景。 师:描述风景描述风光。所以我刚才说有一幅画,画了一片平地,上面有小树林两间茅草房,也许还有两个在下棋。这也叫什么画? 生:风景画。 师:也叫山水画,别看它没山没水。当然这篇课文主要还是介如桂林的什么和什么? 生:山和水 师:因为桂林所以作为名胜,它主要是山和水。知道了吧?读过课文吗? 生:读了。 师:现在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最少每人能背会一段,背你最喜欢的一段。开始(学生各自读文)师:读得差不多了吧?谁来朗诵一段,或背你背会的一段。 生:(读第一段,语气不太好) 师:我要求你朗诵。朗诵和背书的区别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朗诵要求有声有色,什么叫色?“有声”当然是指要有一种很好的声音,“有色”呢?你说。 生:有感情。 师:对了,有感情。有声有色,开始。

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_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背诵汇总【新版】

日积月累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黄时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清平乐·村居》(宋·李清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5.《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6.《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9.《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0.《囊萤夜读》(小古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1.《铁杵成针》(小古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日积月累】 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知读书迟。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观评课

《去年的树》观课报告《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课文从“鸟儿在枝头歌唱”这一个寻常的画面展开,向我们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从朝夕相处到分离相约,从四处寻觅到特殊相见的一段动人故事。文章篇幅简短,语言质朴无华,却一波三折,蕴含着“真心相待,信守承诺,珍惜拥有,乐观面对”等丰富的人文精神,耐人寻味,充满童话的魅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积极性很高,精神状态向上,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整堂课提问次数达六十次之多,共同参与的阅读、讨论、合作让大家一起融入了这堂课整堂课学生融入了教师的讲授当中,随着老师的步伐一步一步去理解课文,走进语文,迈进了童话故事的殿堂。学生是自主的。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不是一味的跟随教师,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自由的。学生是自我的。他们是在表现自我,各抒己见,自由的加入自己认为可以的行为,有一个学生就加入了自己的动作,表示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文中角色的角度上考虑,表示他是有自我的。四年级的学生要读懂故事大意并不困难,但要从简单的文字背后获得丰富生动的情感体验、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却并不容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走进角色的内心,去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教师还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同时,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场”。老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角色读等等,并将朗读与默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王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选择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学习生字“融”,写对写美;二是进行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三是感情朗读的指导;四是续写故事。 《秋天的雨》观课报告 在今年的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徐桂宜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徐老师的授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

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 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 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1)难读的字疏(shū) 附(fù) 捣(dǎo) 谐(xié)藉(jiè) 绮(qǐ) (2)难写的字疏:右上偏旁不是“亡”,注意末笔的点。蜓:右边偏旁注意是“廷”,要和“延”区分开。赖:左边是“束”,中间是扁口。剥:左下偏旁竖钩左右分别是两笔。序:广字框里面是“予”,不能加撇笔写成“矛”。藉:左下偏旁不是“丰”,要加上左边撇和右边的点笔。霸:“革”的长横笔要变成提,雨字头略扁。鹰:广字框下面有两个“亻”。 (3)多音字 剥扎藉切和旋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屋檐构成装饰凤仙顺序华丽独特照例率领觅食踏步倘若天高地阔和谐催眠曲甜蜜梦乡慰藉扫荡威力锐利河滩帐子闪烁奇幻黑影蝙蝠霸气猫头鹰复杂 (2)近义词疏~稀四时~四季田园~田野惟有~只有低小~矮小装饰~装扮朴素~朴实华丽~华美独特~奇特率领~带领和谐~融洽辛苦~辛劳照例~照旧关闭~封闭慰藉~安慰猛厉~猛烈扫荡~横扫锐利~锋利奇幻~奇异发明~发现真切~真实阔达~开阔确实~实在闪闪烁烁~隐隐约约霸气十足~盛气凌人明洁~明净绮丽~秀丽回旋~回荡应和~响应纤细~细微沉醉~沉迷 (3)反义词疏?密深?浅无处?到处肥?瘦低小?高大可爱?讨厌朴

素?华丽独特?普通辛苦?安逸吃惊?镇定傍晚?清晨慰藉?打击猛厉?温柔扫荡?保护锐利?迟钝真切?虚浮阔达?狭隘复杂?容易闪闪烁烁?清清楚楚明洁?暗淡绮丽?朴素纤细?粗壮沉醉?觉醒(4)词语归类①AABB式词语:闪闪烁烁甜甜蜜蜜如雾如烟类似的词语:方方正正清清楚楚欢欢喜喜工工整整 ②含有数字的词语:霸气十足类似的词语:一清二白成千上万百发百中横七竖八 ③含有反义词的词语:天高地阔类似的词语:大同小异古往今来前思后想惊天动地 ④形容霸道的词语:霸气十足类似的词语: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强词夺理蛮不讲理 ⑤量词:一道装饰一对石狮子两根旗杆一株花一派风光一片浓荫一场春雨一只母鸡一条小河一幅风景画一道风景一排木板窗一块玻璃一条黑影一朵红莲一片花瓣 ⑥动词:追黄蝶织鸡笼攀上棚架投下浓荫耸着尾巴绘成风景画扫荡世界掠过黑影裹着白云抖落花瓣 ⑦修饰词: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别有风趣的装饰独特的农家风光绿绿的浓荫自然和谐的风景画独特迷人的风景小小的天窗闪闪烁烁的星星奇幻的云彩绮丽的朝霞忽大忽小的水声纤细的低语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二、佳句积累 1.拟人句(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描写了雨后春笋萌发的情景,“成群”写出了笋很多。(2)那纤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要点归纳(Word打印版)

2020年春季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1、古诗词三首 亭tíng(凉亭、亭子、亭台楼阁)庭tíng(院庭、家庭、法庭、开庭) 潭tán(水潭、泥潭、古潭、日月潭)螺luó(泥螺、田螺、青螺、海螺、螺丝) 谙ān(谙熟、谙练、谙达) 2、桂林山水 澜lán(波澜壮阔、波澜不惊、力挽狂澜)瑕xiá(洁白无瑕、瑕疵、纯洁无瑕) 攀pān(攀登、攀援、攀比、攀升)峦luán(山峦、峰峦、层峦叠翠) 泰tài(泰山、国泰民安、泰然自若)骆luò(骆驼) 驼tuó(骆驼、驼背、驼峰)罗luó(罗汉、罗列、天罗地网) 障zhàng(障碍、一叶障目、屏障)兀wù(危峰兀立、突兀、兀自、兀立) 绵mián(绵羊、连绵、绵绵细雨、连绵不断)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桐tóng(桐柏、梧桐、油桐)簇cù(簇生、簇新、簇拥、花团锦簇)浓nóng(浓烈、浓烟、浓茶、浓厚)臀tún(臀围、臀部)稍shāo(稍微、稍许、稍纵即逝)额é(额头、额外、超额、名额)擦cā(擦汗、擦亮、擦拭、擦洗)蜿wān(蜿蜒)蜒yán(蜿蜒) 乳rǔ(乳胶、乳汁、水乳交融)据jù(根据、据说、证据、据理力争)

源yuán(源头、源泉、资源、源源不绝) 二、读读写写 洞庭江南玩赏无瑕扩散攀登骆驼屏障浙江油桐拥挤孔隙 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敬亭山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三、读读记记 透射凉爽山涧绵延马蹄细碎增添柔嫩绚烂锦缎翡翠高耸 重重叠叠斑斑点点白皑皑 四、反义词和近义词 反义词 波澜壮阔--风平浪静明艳--暗淡蜿蜒-笔直高悬-低垂幽静--喧闹 近义词 形态万千--姿态万千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稍微--略微昏暗--昏黑凉爽--凉快萦绕--缠绕 五、好句积累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群鸟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长空中最后的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动中有静,既写眼前景,又抒发作者孤独之情。 2、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青的田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洞庭山水和谐之美。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日东升,阳光灿烂,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写出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4、能不忆江南?【反问】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美景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语文《桂林山水》听课评课稿

语文《桂林山水》听课评课稿 《桂林山水》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闫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

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闫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闫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3

1、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运用自制CAI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课件(高亮度投影设备或大屏幕彩电一台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好)请同学们边听朗读看画面,边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配画配乐的课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欣赏、理解、学文。 (采取变序法教学) 的确,桂林山水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学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2)观察,以说代读 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静、清、绿

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2019 至 2020 学年度下学期四年级 62 班 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由我继续担任四年级6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共有44名学生,其中,缅甸学生16名,男生20名,女生24名,傣族学生18名,景颇族3人,彝族1名,汉族22名。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部分学生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一、二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们四年级的老师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年级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从上学期成绩来看,44人参加考试,最高分89分,最低分26分,及格率80.95%。其中,80--89分15人,70--79分7人,60—69分11人,60分以下9人,低分人数1人。平均分69.43分,高于县

平均分0.81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努力减少成绩6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消除低分人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正式试行,本册教材分组编排。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乡村生活、科技成就、轻叩诗歌的大门、作家笔下的动物、走遍千山万水、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伟大的人物品格、奇妙的童话。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五大部分。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五大部分。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识字加油站、快乐读书吧等)。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语文园地的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由3——5个栏目组成。其中3个是固定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另有“快乐读书吧”在第二单元安排了1次,本册教材向学生推荐的书是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也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有关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习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 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习: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