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鲁迅学的进展与特点
新时期论文:论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演进

新时期论文:论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演进【中文摘要】多重视野的演进,是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极强针对性的问题,不是在纯学术范畴内可以完全说明或解释清楚的。
由于新时期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文革”时期建立的文学体制被完全突破并逐渐解体,鲁迅已不再是“神话”。
在新时期文学思潮流变与社会变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鲁迅”逐渐摆脱单一的政治性阐释走进了现实生活,逐步成为了新时期可以自由谈论的公共话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学界对鲁迅的多维度解读也呼之欲出,新时期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收获。
这些收获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对当下社会流变与文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在此背景下,“鲁迅学”得到倡议并发展成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当代性也继往开来地启悟了学界对相关问题进行多重视野的深入透视与怀想,新时期日益多样化的解析与重构呈现出“鲁迅学”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与当代性。
一直以来,由于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三个“伟大”、五个“最”、一个“空前”,使鲁迅研究成为了一个大热门。
本选题意图考察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对当代文学、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渗透影响。
第一部分对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的生成作相关分析,着重突出新时期对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的影响意义巨大;第二部分就新时期的社会变革、文学思潮流变、时代背景与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的关系进行相关阐述。
第三部分主要回顾新时期如何在评价阐释中逐步建构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第四部分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多重视野作更深入的个案考察,梳理、阐述和评价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各方面的主要成果及影响与意义。
【英文摘要】Multi- visio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process, it is a clearly aimed issue which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eal-life. It could not be explained clearly in purely academic contex.In the New Period,“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pproach to establish.The literary system established during“Cultural Revolution”was fully breakthrough, and gradually disintegrating. Lu Xun is no longer a “myth”.During the interaction of new period of changes of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s.“Lu Xun”Get rid of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into the real life, and gradually become a public topic wihich could be dicussed freely in New Period.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and participation.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Lu Xun”is also ready to come by academia, it already made a rich harvest since New Period. The harvest is the essential resources for the socialist New Perio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for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imultaneously,“Lu Xun”has been promoted and generated as aSubject. The New Period“Lu Xun”caused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and thinking in academia.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shows, New Period“Lu Xun”prolonged the vitality and contemporary.By all the times, since Mao Zedong’s lofty evaluation to Lu Xun,“The direction of Lu Xun, is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new culture.”and three”greatness”, five“most”, one“unprecedented”, made“Lu Xun”research become an big hot topic. In this paper, we intend study the the penetration and affection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ulture amd Social Life by New Period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The first part:Analysis the gene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Lu Xun,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t effection of the New Period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The second part:Dicussion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New Period social changes, iterary chang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The third part:Review the New Period, how to construct the Lu Xun’s contemporary gradually under the evaluation and explanation.The fourth part:Deepen study and systemize the New Period Lu Xun’s contemporary research; elaborate and evaluate the each aspect main achievement of Lu Xun multiple visio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Dicussing the effection andsignificance of the Lu Xun multiple visio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关键词】新时期多重视野鲁迅研究演进【英文关键词】multiple-vision New Period Lu Xun Contemporary Process Research【目录】论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演进中文摘要3-4Abstract4 1 导言6-12 1.1 多重视野研究的生成6-8 1.2 多重视野研究的方法综述8-9 1.3 多重视野研究的阶段性特征9-12 2 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基本问题12-29 2.1 多重视野研究的背景12-16 2.2 多重视野研究的理论资源16-19 2.3 多重视野研究的格局与构架19-29 3 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现状29-46 3.1 新时期研究方法的变革29-34 3.2 多重视野阐释系统的重构34-39 3.3 多重视野研究的新开掘39-46 4 新时期多重视野下鲁迅研究的反思46-57 4.1 多重视野研究的走向46-50 4.2 多重视野建构的互动关系50-54 4.3 多重视野研究的创新与不足54-57结语57-58参考文献58-64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4-65后记65-66【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新 中国现代文学史 总结

1、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一、批判性(战斗性)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观等等。
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
2、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3、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
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性。
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
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
《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见解精辟。
2、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
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
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讽刺。
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文体。
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
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
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
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
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文章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剖析

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一、生平和创作道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里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
他7岁入私塾,学习上很勤勉,除四书五经外,还涉猎了大量的古籍,阅读了大量的野史笔记。
他多次随母亲到乡下外婆家,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逐渐了解到农民毕生受到的压迫和他们勤劳、纯朴和坚毅的性格。
13岁时,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周伯宜患病久治不愈,家庭“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之中,在破产困境中,鲁迅体验到世态的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于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
1898年5月,鲁迅到南京考进江南水师学堂,不久转入矿路学堂。
在这里,鲁迅接触到了所谓的“新学”,具备了自然科学的知识,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某些文化思想,特别是严复译述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给青年鲁迅以深远的影响,他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思想,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他希望中国能够维新,国家能够强盛,他后来到日本学医,跟他这种希望维新的思想有密切关系。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在矿务铁路学堂毕业,随即考取官费留学的资格,被派往日本留学。
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后在仙台学医,打算学医救国。
不料一次课间放时事幻灯片时,看到一个中国人做了俄军的侦探被日军砍头示众,周围站着许多中国人,虽然体格强壮却精神麻木。
这使他十分悲愤,“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强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这个认识和决定是鲁迅长时间研究“国民性”探索革命道路的必然结果。
早在弘文学院时,鲁迅就怀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提出改造国民性问题。
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几个特点

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几个特点
杜一白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无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杜一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时期“选学”研究的几个特点
2.新时期以来小说语言革新的几个特点
3.略论新时期史学功用论研究的几个特点——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为中心
4.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成因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5.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决策的几个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风格深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探究,分析其文学风格的演变。
一、早期作品: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鲁迅的早期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展现出了他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展现出了鲁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独特观察力。
二、中期作品: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积累,鲁迅的文学风格逐渐从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转向了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
在《呐喊》和《彷徨》等作品中,鲁迅以更为深沉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他不再只关注个体的命运,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考察社会结构和历史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的文笔逐渐明晰起来,语言更加简练准确,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
三、晚期作品: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晚年的鲁迅在文学风格上进一步演变,转向了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
《药》和《故事新编》等作品中,鲁迅将现实与象征紧密结合,通过对象征意象和隐喻的运用,抒发了自己对生死、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字更加含蓄而意味深长,透过象征与隐喻的表达,传递出深远的人生观和思想理念。
四、总结与展望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是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
从早期的激情写实主义到中期的冷静现实主义,再到晚期的深思熟虑的象征主义,鲁迅的文学作品不断演进,展现出一个作家思想和艺术探索的过程。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体来说,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人性和命运等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深化理解。
他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意味,又蕴含着对生命和人性的深邃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演变是他艺术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浅论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

浅论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作者:朱岩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摘要:鲁迅一生中不停地追随时代,与时俱进,以至引领时代,这是鲁迅思想最显著的特点。
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产生强烈的不满,对劳动人民具有强烈的感情。
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这是鲁迅思想发展的起点;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与思想斗争中学习、研究、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鲁迅思想产生新的飞跃的关键之点。
本文以此与王富仁先生在《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商榷。
关键词:与王富仁商榷鲁迅思想发展轰毁进化论与时俱进在斗争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王富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
他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一文,在新世纪到来之时,选人部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语文)》必修课本第五册中。
这篇文章是代表主流人物、专业人员在新的时期内对鲁迅及其著作的评价。
它的直接读者是千百万高中学生,其影响可谓大矣。
正因为如此,我们除了认真学习王先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刻分析和精辟论断外,还必须指出王先生在论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商榷。
王富仁先生在这篇长文里总结道:“他(鲁迅)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其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经,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应该说王先生的这种总结是很不全面的。
因为他丢掉了鲁迅在后期的斗争中自觉地学习。
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世界观转变的关键之点。
不仅如此,而且在其全文洋洋8000余言的评述中对此也只字未提,仅对鲁迅前期接受进化论的思想有所评述:“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2)

目录目录 (I)摘要 (2)Abstract (3)第1章鲁迅文学艺术特点的原点探寻 (4)1.1 儿童视角和中年视野 (4)1.2 在回味往事里感受现实 (4)1.3 批判的思维模式 (4)第2章爱恨的集中宣泄 (6)2.1文明与野蛮 (6)2.2喜剧和悲剧 (6)2.3由科学到文学 (6)第3章现实里的艰难选择 (8)3.1孤独的境况 (8)3.2不屈的灵魂 (8)3.3心灵的历险 (8)第4章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的归结 (9)4.1古今互相对比 (9)4.2中外互相渗透 (9)4.3杂文艺术 (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摘要作为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标志性人物,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无法规避的一个现实存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隔膜正日益加深。
但是鲁迅所创作的文学永远熠熠生辉,给人们以启迪和指引,是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本文首先就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进原点探寻,然后以梦幻与写实、喜剧和悲剧、文学和科学着三对矛盾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鲁迅文学在现实里的艰难选择,最后从古今互相对比、中外互相渗透、杂文艺术三个方面对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归结。
关键词:鲁迅文学;艺术特点计;分析AbstractAs a symbol of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society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Lu Xun is a reality that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researchers can not avoid.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s diaphragm of Lu Xun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 is deepening day by day. But Lu Xun's creation of literature will always shine, bring people to enlightenment and guidance, is a banner of literary history.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u Xun literature into the origin and then to explore, fantasy and realism, tragedy and comedy, literature and science with three pairs of contradictions are discussed,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Lu Xun literature difficult choice in reality, finally summed up from three aspects of ancient and modern art characteristics, mutual penetration and mutual contrast essays on Lu Xun's literature and art.Key words: Lu Xun literatur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第1章鲁迅文学艺术特点的原点探寻1.1儿童视角和中年视野鲁迅的文学艺术岁童年生活的描写很多,比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好的故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㊀2019年第64卷第2期(总第283期)2019㊀Vol.64㊀No.2(SerialNo.283)新世纪中国鲁迅学的进展与特点∗张梦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ꎬ北京ꎬ100732)㊀㊀摘要:㊀20世纪中国鲁迅学的最大成绩ꎬ就是80年代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ꎬ政治化㊁概念化㊁工具化的鲁迅研究方法受到抵制ꎬ从根本上扭转了只是弘扬经义㊁代圣贤立言㊁为 经义 提供材料和例证的 经学 之道ꎮ进入21世纪ꎬ中国鲁迅学逐步走上了全面㊁系统地搜集和占有资料ꎬ回到鲁迅当年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ꎬ对鲁迅作理性分析ꎬ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指导现实的科学道路ꎬ取得了与20世纪截然不同的新认识与新成果ꎮ这种思维方式的扭转和研究路数的端正ꎬ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寻回失去的自我ꎬ逐渐恢复独立思考能力ꎬ努力追求鲁迅原有价值以运用于现实的体现ꎮ简而言之ꎬ就是实现鲁迅的 人间化 ꎮ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从理论上实现了鲁迅的 人间化 ꎬ新世纪则从生活细节和史实考证上充实了这一目标ꎬ使一位立体的㊁活生生的人间鲁迅一步步向我们走来ꎮ这既是新世纪中国鲁迅学取得的最大成绩ꎬ也是新世纪即 后鲁迅时代 中国鲁迅学最突出的进展与特点ꎮ关键词:㊀鲁迅学ꎻ王富仁ꎻ东亚鲁迅ꎻ李冬木ꎻ«鲁迅全集»中图分类号:㊀I21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2-0001-37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9.02.001∗收稿日期:2019-01-30作者简介:张梦阳(1945 ㊀)ꎬ男ꎬ山东临清人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ꎮ㊀㊀经过1919至1999整整80年的曲折历程ꎬ中国鲁迅学终于成为当世的一门显学ꎬ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ꎮ进入21世纪之后ꎬ很多人认为中国鲁迅学已经到头ꎬ无法再有进展了ꎮ相对20世纪来说ꎬ这门学科也显得沉寂ꎬ再没有以前那样的喧哗和热闹ꎮ而我认为学问就是在寂静中缓慢行进的ꎬ没有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 运动 式的喧闹和八九十年代那样热火的场面ꎬ正说明中国鲁迅学开始成熟ꎬ更加深入ꎬ进入了真正研究学问的寂静期 后鲁迅时代 ꎮ20世纪中国鲁迅学的最大成绩ꎬ就是80年代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ꎬ政治化㊁概念化㊁工具化的鲁迅研究方法受到抵制ꎬ从根本上扭转了只是弘扬经义㊁代圣贤立言㊁为 经义 提供材料和例证的 经学 之道ꎮ21世纪ꎬ中国鲁迅学逐步走上了全面㊁系统地搜集和占有资料ꎬ回到鲁迅当年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ꎬ对鲁迅作理性分析ꎬ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指导现实的科学道路ꎬ取得了与20世纪截然不同的新认识与新成果ꎮ中国鲁迅学学者不会再像20世纪80年代初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研究热时那样ꎬ为已经摆好的结论再一次补充上一份例证ꎻ为鲁迅世界观是什么时候转变的ꎬ而拘泥一些词句进行无谓的争论ꎻ不会再走这种 经学 之道了ꎮ思维方式的扭转和研究路数的端正ꎬ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寻回失去的自我ꎬ逐渐恢复独立思考能力ꎬ努力追求鲁迅原有价值以运用于现实的体现ꎮ简而言之ꎬ就是实现鲁迅的 人间化 ꎮ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从理论上实现了鲁迅 人间化 ꎬ新世纪则从生活细节和史实考证上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充实这一目标ꎬ使一位立体的㊁活生生的人间鲁迅一步步向我们走来ꎮ这既是新世纪中国鲁迅学取得的最大成绩ꎬ也是新世纪 后鲁迅时代 中国鲁迅学最突出的进展与特点ꎮ一㊁从 神 到 人 鲁迅接受 的再次翻转从某种意义上说ꎬ人类的精神史ꎬ就是一个 悟 即逐步觉悟的过程ꎮ从 神 的时代ꎬ到 王 的时代ꎬ历尽曲折和艰辛ꎬ付出了不知多少生命与鲜血ꎬ才终于走到 人 的时代ꎮ鲁迅不信 神 ꎬ也不信 王 ꎬ只相信 人 自己ꎮ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 神 或 王 ꎬ连所谓 导师 也不当ꎬ只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中的一员ꎬ当作 进化的链子 上的 中间物 ꎬ和大家特别是青年一起求索人生之路ꎮ而鲁迅最大的贡献ꎬ也正是在中国从专制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里ꎬ启悟人们从 神 和 王 的桎梏下挣脱出来ꎬ悟己为奴ꎬ从而觉醒为 人 从奴隶成为 真的人 ꎮ由于思维方式的扭转和研究路数的端正ꎬ鲁迅作为一个人的本体价值回归了ꎬ鲁迅重新回到了人间ꎬ实现了 鲁迅接受 的再次翻转 ꎮ鲁迅的 人间化 是新世纪中国鲁迅学的最大进展与特点ꎮ开风气之先的是周令飞主编㊁葛涛编选的«鲁迅零距离»ꎮ这本书的编选原则如周令飞在序言中所说: 一㊁正如书名所示ꎬ必然选择和鲁迅先生有过直接接触和交往的人士撰写或发表的回忆鲁迅的文章ꎬ以亲历者对鲁迅的亲身感触为重点选择文章ꎻ二㊁鉴于一些文章在建国后有所改动ꎬ一些建国后写的回忆鲁迅的文章或多或少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ꎬ所以本书只编选民国时期撰写或发表的回忆鲁迅文章ꎬ由编者对入选文字参照原发表报刊进行校勘ꎬ保留文章历史原貌ꎬ使读者通过这些回忆文章可以回到历史的现场ꎬ感受历史上存在过的鲁迅的真正的风采ꎻ三㊁文章编排以时间为线索ꎬ尽量呈现民国不同时期鲁迅的面貌ꎮ另外ꎬ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作者ꎬ特别选择一些普通人撰写的鲁迅回忆ꎬ从而展现不同年代㊁不同人笔下鲁迅形象的异同和变化ꎬ恢复鲁迅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ꎮ ①以亲历者对鲁迅的亲身感触为重点选择文章 ꎬ 只编选民国时期撰写或发表的回忆鲁迅文章 以避免 时代因素的影响 ꎬ 使读者通过这些回忆文章可以回到历史的现场ꎬ感受历史上存在过的鲁迅的真正的风采 这是恢复历史现场的 原鲁迅 的基本原则ꎮ进入新世纪以来ꎬ那些亲身接触过鲁迅的人大多故去了ꎬ不管真实与否ꎬ都不可能写什么回忆文章了ꎮ但是ꎬ有一位跟鲁迅最为亲密的人却出版了一部最为贴近 原鲁迅 的回忆录ꎮ这就是鲁迅的独子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②ꎮ这部回忆录向人们真切地展现出作为父亲的鲁迅极其慈爱㊁生动的一面:亲自配制药粉为儿子膝盖部位的疮口敷药ꎬ夏季不顾自己 满身痱子 ꎬ用 兜安氏 痱子药水浸湿的海绵轻轻涂在儿子胸上或背上 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 为人父 的鲁迅慈父的一面ꎮ回忆录还以铁的历史事实戳穿了 文革 时期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制造的 神话 ꎮ例如所谓 鲁迅读书屋 ꎬ不过是鲁迅一间藏书室ꎬ很暗ꎬ很冷ꎬ根本不可能读书ꎬ更不可能夜间在里面灯下读书ꎮ努力贴近原鲁迅的著作还有阎晶明的«鲁迅还在»ꎮ如正在盛年的鲁迅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郜元宝所说ꎬ这部书的意义在于作出 对中国的 鲁迅接受 再次进行翻转 ③ꎬ是新世纪鲁迅 人2①②③周令飞主编ꎬ葛涛编选:«鲁迅零距离»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12年ꎬ序言ꎮ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ꎬ海口:南海出版公司ꎬ2001年ꎮ郜元宝:« 鲁迅接受 的再次翻转»ꎬ«书城»2018年第6期ꎮ张梦阳:新世纪中国鲁迅学的进展与特点间化 的一个重要标志ꎮ这种评价ꎬ不是就书论书ꎬ而是以中国鲁迅学史的历史眼光去看该书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ꎮ20世纪90年代ꎬ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以充满激情的诗人的笔触启动了 中国 鲁迅接受 的首次 翻转 ꎬ让鲁迅开始走向人间ꎮ而这次ꎬ阎晶明是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和笔致ꎬ从烟㊁酒㊁病与生活的城市㊁资助的青年作家甚至于鸟兽昆虫等细微处ꎬ还给读者一位活生生的 烟火气 的 人间鲁迅 ꎮ该书的笔调是亲和㊁散文化的ꎬ但随意却绝不随便ꎬ而是经过了作者非常严格的史实考证与极其细致的生活体味ꎮ例如其中的代表作«起然烟卷觉新凉 鲁迅的吸烟史»ꎬ几乎将鲁迅著作和有关回忆录中与吸烟相联的事实与细节全部囊括:鲁迅各个时期吸什么牌子的香烟ꎬ吸烟的姿势㊁情状㊁环境㊁言谈ꎬ等等ꎮ鲁迅自己嗜烟ꎬ但却体贴别人ꎮ去探视患肺结核的韦素园时ꎬ谈了几个钟头后ꎬ素园几次请他吸烟ꎮ鲁迅为避免病室有烟味ꎬ影响病人健康ꎬ都摇头说不吸了ꎬ实在忍不住了ꎬ才走出病室ꎬ站得远远的急忙吸完一支烟回来ꎮ这件小事充分表现了鲁迅对别人的体贴ꎮ吸烟有助于思考ꎬ也有利于更好地战斗ꎮ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 每当夜间疲倦ꎬ正想偷懒时ꎬ仰面在灯光中看见他黑瘦的面貌ꎬ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ꎬ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ꎬ而且增加勇气了ꎬ于是点上一支烟ꎬ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ꎮ 女师大风潮中ꎬ章士钊撤了鲁迅的教育部佥事一职ꎬ鲁迅反倒要请朋友抽价格贵的海军牌好烟ꎮ如文章最后所言: 鲁迅是个真真实实的人ꎬ从他对香烟这一件事情上看ꎬ他自有常人共有的脆弱甚至 自制力 的薄弱ꎮ唯其如此ꎬ我们更会理解鲁迅是一个生活于人间的战士而并非是超然于 人间烟火 之外的神明ꎮ ①至于酒ꎬ则在«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 鲁迅与酒»中被 诗意化 了: «两地书»的 酒 字含义颇值得玩味 ꎬ既在 两人的书信往来中成了一个故意不去实指㊁不去捅破的虚拟之辞㊁游戏之说 ꎬ又是 两人找到了一个可以用来保持传递关心㊁关注以及积极回应的姿态ꎬ双方宁愿就此虚拟地讨论下去 ꎮ«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ꎬ又发出了文人性情与酒㊁文章与酒的绝妙之论ꎮ在小说里ꎬ使魏连殳㊁吕纬甫等人物因酒而袒露内心ꎬ«阿Q正传»里ꎬ酒则起着点化情绪等作用ꎮ因此ꎬ 谈谈鲁迅与酒ꎬ并非是小题大做的刻意为文ꎬ实在是一扇值得推开的窗户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的微妙的世界 ꎮ至于病ꎬ鲁迅是多病的ꎮ鲁迅的生命史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的疾病史: 自幼的 牙痛党 ꎬ长期的胃病患者ꎬ青年时就累积下肺病隐患的清瘦之人ꎬ在自己搭建的 老虎尾巴 里和阁楼上写作的作家ꎬ生活没有规律㊁烟酒常伴随其日夜的写作者ꎬ必须以超负荷的劳作去换取众多家庭支出的承担者ꎬ一个无私帮助青年㊁文友的热心人ꎬ一个绝不与敌手讨论 宽恕 问题的不屈者ꎬ突然间放下了一切ꎬ包括放下了缠绕他一生的病痛ꎮ 从烟㊁酒㊁病等人生苦痛纠缠的鲁迅生活画面中ꎬ我们看到了鲜活的质感ꎬ生动的印象和 一颗热烈的心ꎬ感受到一个时代里流淌着的人间真情 ꎮ最近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阎晶明的 鲁迅研究系列 中的一本全新版«鲁迅与陈西滢»ꎬ再度引起了读书界的注意ꎮ作家邱华栋在评论该书时说: 阎晶明对鲁迅的研究ꎬ从方法论上极具价值ꎬ以微观研究的方法ꎬ放大当时的文学论战ꎬ条分缕析ꎬ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作为民族魂㊁中国新文学旗手的思想发展的行程ꎬ和他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ꎮ正因为有了阎晶明的微观㊁放大㊁显微的研究ꎬ鲁迅的魅力才不断地缓释出来ꎬ在时间和当今新时代的背景下ꎬ继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ꎮ ②这样的活生生的 人间鲁迅 ꎬ于细微处见精神ꎬ才是真正令人敬服的伟人ꎬ使读者打心眼儿里接受ꎮ3①②阎晶明:«鲁迅还在»ꎬ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ꎬ2017年ꎬ第26页ꎮ邱华栋:«显微镜下的鲁迅研究读阎晶明‹鲁迅与陈西滢›»ꎬ«北京青年报»2019年1月27日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当然ꎬ促使 鲁迅接受 的再次翻转 的并不只是一人一书ꎬ而是早自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酝酿ꎬ新世纪渐成气候的一种潮流ꎮ孙郁就是这种潮流的重要推动者ꎮ他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以温润㊁亲切㊁动人的散文笔触写了一系列研究和宣传鲁迅的书:«鲁迅与周作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ꎬ«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ꎬ«鲁迅与胡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ꎬ«鲁迅书影录»(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ꎬ«鲁迅与陈独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ꎬ«鲁迅忧思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ꎬ«鲁迅与俄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ꎬ«鲁迅藏画录»(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ꎬ«鲁迅遗风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ꎮ其中ꎬ«鲁迅与周作人»一书乃孙郁心血所注ꎬ主要是在周氏兄弟互为参照中ꎬ描述两种精神的坐标的内在意义ꎮ这本书留下了孙郁自己对生命的理解ꎬ借鲁迅以纾解自己的思想困顿ꎮ他深知自己的周作人气较浓ꎬ想借鲁迅稀释自己ꎬ然而最终还在徘徊之中ꎮ2000年出版的«鲁迅与胡适»是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时的一种反思ꎬ把鲁迅与胡适放在大的背景下讨论ꎬ旨在强调他们互有价值ꎬ不可偏废ꎮ2005年出版的«鲁迅与陈独秀»则从政党政治视角探讨知识分子的问题ꎬ其实是想把鲁迅与政党文化的区别呈现出来ꎬ从而体现鲁迅与同代人的差异ꎮ这三部曲属于鲁迅与周围关系的讨论ꎬ涉及一些棘手问题ꎬ所思皆为心语ꎬ无学院派的气息ꎬ面对问题进行思考ꎬ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新颖的思路ꎬ论点也时见亮度ꎮ2013年出版的«鲁迅忧思录»ꎬ试图探讨鲁迅的内在世界ꎬ其中«鲁迅的话语维度»«鲁迅眼里的美»有属于自己的独到心得ꎬ思考问题比较深入ꎮ2014年出版的«鲁迅与俄国»ꎬ探讨了鲁迅与托尔斯泰㊁陀思妥耶夫斯基㊁契诃夫㊁高尔基等人的交叉之处ꎬ在文本对读方面有别样的阐释ꎮ而«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则系统研究了鲁迅与政党文化的区别ꎬ还原鲁迅左翼化的逻辑起点ꎬ强调不要以列宁主义来套鲁迅的思想ꎬ鲁迅的接受马克思主义ꎬ其实政党意识很少ꎬ属于草根的左翼ꎮ这些观点ꎬ受到学界的关注ꎮ2016年ꎬ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ꎬ其推出了«鲁迅遗风录»ꎮ书中对鲁迅传统有诸多描述ꎬ主要思考鲁迅逝世后弟子们与友人对其思想的继承与传播ꎻ对于鲁迅的丰富性在不同类型的知识人那里何以得到延伸的问题ꎬ有自己的考量ꎻ也写到日本㊁韩国学者的鲁迅遗风问题ꎬ注意不同时期域外知识分子对于鲁迅的态度ꎬ在对鲁迅遗产不断阐释过程中ꎬ文化的变迁之迹也得以关注ꎮ近年来ꎬ孙郁还注意到鲁迅的知识结构问题ꎬ一些论文较过去更见系统ꎮ«鲁迅的暗功夫»①还原了鲁迅的知识谱系ꎬ而«鲁迅对庄子的另类叙述»②«鲁迅:在金石㊁考古之趣的背后»③的写作ꎬ试图寻找其思想隐形的因子ꎬ绝不是泛泛之比附ꎬ而是属于自己的独思ꎮ总之ꎬ孙郁的文章从鲁迅心理世界的探寻ꎬ逐渐走向鲁迅周围的同时代人群世界ꎬ将其放在那个时代氛围和文人世界中考察并呈现鲁迅作为独特的异数的存在ꎮ在近年来的研究中ꎬ从鲁迅的知识结构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与自我有限性克服与表达中ꎬ一步步地呈现出鲁迅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ꎮ孙郁的文章不仅仅持论客观ꎬ还在于其文章结构的散而有序㊁表达方式的丰富圆润㊁用词的古雅等ꎬ也就是说孙郁文章的辞章学特点更加突出ꎬ自成一体ꎮ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灵活自如的 串珠式 结构㊁丰富多变的句式使用㊁多种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ꎬ而且非常讲究史实考据ꎬ从文章中随处可见史料的引用和精密的注释ꎬ主要观点都有确凿的材料支撑ꎬ从未离事而言理ꎮ具有飞扬的神思㊁严谨的学术ꎬ还有真情的感兴和美妙的诗境ꎬ思想价值和文体价值兼备ꎮ4①②③孙郁:«鲁迅的暗功夫»ꎬ«文艺争鸣»2015年第5期ꎮ孙郁:«鲁迅对庄子的另类叙述»ꎬ«文艺研究»2016年第3期ꎮ孙郁:«鲁迅:在金石㊁考古之趣的背后»ꎬ«文学评论»2018年第2期ꎮ张梦阳:新世纪中国鲁迅学的进展与特点读之如啜陈窖茅台ꎬ甘醇绵长ꎮ努力恢复历史现场中 原鲁迅 的突出成果还有董炳月的«鲁迅形影»ꎮ著者在 后记 中说: 这个 形 可以置换为 本体 ꎬ鲁迅之 形 即 鲁迅本体 ꎬ类似于日本鲁迅研究名家伊藤虎丸的 原鲁迅 概念ꎮ我所谓的 影 ꎬ即 形 (鲁迅之 形 )的投影ꎮ一切对于鲁迅的理解和阐释㊁对于鲁迅思想和精神的实践ꎬ皆为鲁迅之 形 的次生品ꎬ即鲁迅之 影 ꎮ ①这与笔者在«中国鲁迅学通史» 绪论 中所说的 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 是相通的: 鲁迅本体只有一个ꎬ在人们心中映射出的鲁迅形象ꎬ我们简称之为 鲁迅映象 ꎬ却是无限多样的ꎮ的确是一千个鲁迅读者心中可能有一千个鲁迅映象ꎮ鲁迅本体的惟一性与鲁迅映像的多样性之间ꎬ存在着复杂㊁微妙的内在联系ꎮ 一部中国鲁迅学史ꎬ其实就是一部 鲁迅映象 与 鲁迅本体 之间不断悖离又不断契合的历史ꎮ ②鲁迅学家努力的方向就是致力于 鲁迅映象 与 鲁迅本体 的契合ꎬ拨开使二者悖离的迷雾ꎮ董著的意义恰恰在这里ꎬ是还鲁迅㊁尤其是留日时期的青年鲁迅的历史原貌ꎮ其中ꎬ该书第一章« 仙台神话 的背面»最为别开生面ꎮ仙台时期是 鲁迅之诞生 的重要时期ꎬ著者认为鲁迅是为逃避清朝留学生而去仙台ꎬ但施霖的出现㊁藤野先生的疑问㊁幻灯片上的画面ꎬ都使鲁迅意识到逃避的不可能ꎮ文章根据众多史料还原鲁迅作为普通留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ꎬ首次挖掘出施霖这个和周树人一起在仙台医专学习的中国留学生ꎬ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 仙台神话 背后被压抑的孤独的青年鲁迅形象ꎮ在著者那里ꎬ鲁迅没有被当作 神 ꎬ而是作为 普通人 和 人间 鲁迅来研究ꎬ显现出符合历史原貌的 原鲁迅 ꎮ诚如学者赵京华所言: 追随鲁迅的脚步ꎬ董炳月在新时期到日本留学ꎬ他的著作在复原明治日本的思想场域㊁为作家鲁迅的诞生提供背景方面贡献诸多ꎮ 可以说在述说仙台鲁迅方面ꎬ之前无一人可比董炳月ꎮ董炳月此书引人注目的就是同去仙台医专的中国留学生施霖的出现ꎮ这是鲁迅本人没有说过ꎬ有关研究论著也从未提及的ꎬ这对于了解青年鲁迅在仙台的思想㊁心理的本来状况有重要的启发ꎮ其宽广的学术视野㊁细腻的文本释读以及深刻的鲁迅认同ꎬ使这本著作呈现出新的研究特质ꎮ新世纪还出版了4部新的鲁迅传:朱正的«一个人的呐喊»ꎻ吴中杰的«鲁迅传»«鲁迅后传»ꎻ陈漱渝的«搏击暗夜»ꎻ张梦阳的«鲁迅全传 苦魂三部曲»ꎮ这些传著也对鲁迅的 人间化 起到了推动作用ꎮ二㊁鲁迅各个时期的住所㊁身份㊁交游鲁迅一生居住过的地方主要是绍兴㊁北京㊁厦门㊁广州㊁上海ꎬ在这些地方有不同的身份与交游ꎮ过去对这些史实进行过研究ꎬ例如薛绥之主编的6大本«鲁迅生平史料汇编»就是做的这项工作ꎬ但是缺乏对某一点的专门性的深入研究ꎮ新世纪以来ꎬ鲁迅研究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弥补ꎮ下面按地点逐一评述:(一)绍兴鲁迅在绍兴研究的权威专家ꎬ无疑是裘士雄ꎮ他的专著«鲁海拾贝»③ꎬ计16.5万言ꎬ分探微㊁钩沉和走笔3类ꎬ对鲁迅在绍兴的行迹作了极为细致的勾勒ꎮ该书出版后ꎬ北京«鲁迅研究月刊»«绍兴日报»和日本«中国近代文学»等都有书评㊁读后感发表ꎮ林非致信作者给予鼓励:5①②③董炳月:«鲁迅形影»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15年ꎬ第349页ꎮ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宏观反思卷)»ꎬ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ꎬ2001年ꎬ第4㊁9页ꎮ裘士雄:«鲁海拾贝»ꎬ大连:大连出版社ꎬ2000年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你在鲁海中畅游多年ꎬ也捡拾了许多宝贝ꎬ希望能继续拾贝下去ꎮ 日本松冈俊裕教授说该书 有特色ꎬ我喜欢看 ꎮ绍兴市政协主席戴本妥特地致信说 初读该书ꎬ就感到很有绍兴的特点 ꎬ鼓励作者 发扬光大鲁迅精神的内涵ꎬ 挖掘深埋的宝藏ꎬ写出更多的华章ꎬ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色 ꎮ日本丸尾常喜教授在其«鬼与人»中亦多次引用ꎮ裘士雄继续努力ꎬ近年接连出版了«鲁迅与他的乡人»(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9月版)ꎬ«鲁迅与他的乡人二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9月版)ꎬ«鲁迅与他的乡人三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年9月版)ꎮ鲁迅在故乡生活㊁工作了近20年ꎮ裘士雄生于斯长于斯ꎬ在绍兴鲁迅纪念馆长期担任馆长ꎮ他认为自己有义务㊁有责任ꎬ也有条件将鲁迅与有关的绍兴人㊁事㊁地㊁物等史料抓紧搜集并及时加以整理ꎬ力争以图书出版形式贡献给鲁学界和全社会ꎮ几十年来ꎬ他克服困难ꎬ一直在努力着ꎮ«鲁迅与他的乡人»分三集ꎬ连续3年出书ꎬ分别写有123位㊁134位和189位乡人ꎬ共446人ꎬ与鲁迅有关的乡人90%已编入这套书里ꎮ裘士雄在书中说道: 凡是鲁迅作品谈及的古今绍兴人固然要写ꎬ且不论大小人物ꎬ那些与鲁迅有过往还㊁有史料依据㊁亦能为读者认可的绍兴人ꎬ即使在鲁迅作品中未曾提及ꎬ笔者亦拟尽量发掘采写(如鲁迅的岳母朱俞氏㊁二姨夫郦拜卿等)ꎬ希冀在鲁迅史料收集及其研究方面有所创新㊁突破ꎮ同时ꎬ考虑到现今已是读图时代ꎬ亦应注重史料㊁文献的完整性ꎬ故配发较多的相应图照ꎮ 对此ꎬ许多海内外鲁迅研究专家㊁学者和 乡人 子孙后裔也很关心㊁很支持ꎮ2014年12月29日ꎬ日本学者中岛长文来信说: «鲁迅与科普»和«鲁迅与他的乡人» 这两部书都是非先生不可做的ꎮ现在的中国在各方面变化得很厉害ꎮ风俗习惯越来越变ꎬ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的话ꎬ中国人自己也会很快地忘掉了ꎮ在这个意义上ꎬ先生的工作是无比可贵ꎮ两部书可以说是宝书ꎮ «鲁迅与他的乡人»这套书与«鲁迅在绍兴踪迹掇拾»«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鲁迅在绍兴»«乡友忆鲁迅»«故乡人士论鲁迅»等图书ꎬ可让广大鲁迅研究者了解鲁迅与故乡有关的人㊁事㊁地㊁物ꎬ以及掌握故乡研究鲁迅等情况ꎬ对鲁迅研究大有益处ꎮ有读者来信说:(这些图书) 太有史料价值ꎬ 对时代㊁人物的认识更加形象化㊁细节化了ꎮ裘老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ꎮ(二)南京南京是鲁迅离开故乡绍兴前往求新学的第一站ꎬ在他一生精神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ꎮ2016年9月ꎬ徐昭武编著出版了«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①ꎬ对鲁迅在南京的经历㊁行迹㊁心情作了空前详细㊁生动的描述ꎮ尤其是«江南水师学堂文献史料»和«江南路矿学堂文献史料»甚为珍贵ꎬ使读者联想到鲁迅这一代人 走异路ꎬ逃异地ꎬ寻求别样的人们 的复杂心情ꎬ既要受众人异样眼光的鄙薄ꎬ又开始与传统知识分子的科举道路决裂ꎬ感受 新学堂 异样的新风ꎮ正是从这里出发ꎬ才会有后来的鲁迅ꎮ正如钱理群在该书的序中所说: 我们今天在近七八十年后重读这些文章ꎬ仍然深受启示ꎬ这就是鲁迅思想与文学的生命力所在ꎮ(三)北京写鲁迅在北京的书不少ꎬ但新出的一本书却不同凡响ꎮ这就是黄乔生的«八道湾十一号»②ꎮ这本书以鲁迅㊁周作人㊁周建人在北京的寓所 北京市西城区八道湾11号为空间线索ꎬ以将近1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为经ꎬ将周氏兄弟的私人生活轨迹和中国文化㊁社会㊁政治变迁的重大事件融为一体ꎬ从新的角度呈现了对 二周 两位文化巨人的深刻认识ꎮ作者是国内鲁迅学的知名学6①②徐昭武编著:«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ꎬ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ꎬ2016年ꎮ黄乔生:«八道湾十一号»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15年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