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096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救对象的“特效药”;对杀害革命先烈的刽子手却是恭敬、 感 激 ; 救 国 者 的 言 论 成 为 “ 疯 话 ”; 连 自 己 的 母 亲 都 不 能 理解他的革命行为,甚至为他感到羞愧。
这就是那些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眼界,他们虽处于社会 的最底层,但安于现状,长年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和 思想毒害,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社会腐朽的伦理道德观 念。
095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姑来,先言语调戏、摸头皮,继而拧脸颊,使小尼姑陷入 了非常难堪的境地。阿Q卖力的表演,很大原因是为了取 悦 路 边 酒 店 里 的 热 心 “ 粉 丝 ”, 这 些 “ 热 心 ” 看 客 们 也 以 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阿Q加油助威,当他们看到弱者受 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 威。最后,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的人九分得意地笑, 少了一分到哪里去了,原来看客们只恨自己没有亲手去拧 一把。
结论
1 《孔乙己》 一酒客 孔乙己 偷丁举人家的书,被打断了腿 活该
2 《药》
康大叔 夏三爷 举报夏瑜造反,得赏钱
乖角儿
3 《药》
康大叔 夏瑜 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疯话、贱骨头
4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祝福之夜冻饿而死 谬种
5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被抢回去
可恶,然而有理
灭人欲,灭的是同情心、恻隐之心;存天理,存的是 封建礼教吃人的那套歪理,甚至出现了以祥林嫂二婚事件 为 代 表 的 “以 理 杀 人 ”事 件 。 “君 要 臣 死 ,臣 不 得 不 死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人犯 事,满门 抄斩”这 些 “天理”都是建立在对人生命的极端漠视的基础上,当人 与人没有了真诚的帮助和温情,只有赤裸裸的威迫和利害 算计,那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不信任。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剖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刘彬(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鲁迅小说中叙述了很多的看客形象,使人过目不忘。
读者通过这些看客形象,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作家揭示了人们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即无聊、愚昧与虚伪的人性状况,接受了作家批判人们精神空虚、亟待疗救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形象鲁迅小说中有很多的看客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看客呈现了国民的性格弱点,应该给予批判。
看客是方言词,实际上就是指群众。
作家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的战斗。
”【1】在这句话里,作家深深地感到国民精神上的弱点,准备进行韧的斗争。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归属一下:无聊的看客、愚昧的看客与虚伪的看客。
一无聊的看客简单地说,无聊就是说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者是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感到厌烦。
无聊的看客是说他们心中无所事事、无聊无趣的心态。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2】文章说出了中国人的无聊处,自己的同胞即将死去,他们没有意义地前往观看,是属于无聊的看客。
这些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失去意义的,让人看了着实有一丝厌烦,一丝悲凉。
孔乙己是《孔乙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的一个读书人,可是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去酒店喝酒的时候,很多酒客都嘲笑他,说他脸上的伤疤是偷别人的东西留下的,讲他的腿断了是偷了丁举人的东西的结果。
这些看客既有靠出苦力挣钱的贫穷人,也有有钱的读书人和绅士,他们虽然阶级身份不同,但是在对待孔乙己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不是在同情孔乙己的遭遇,而是在讥讽、挖苦,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是无聊的,只是觉得孔乙己是很可笑之人,拿他开心取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骨气的作家,以笔为武器,以新文化运动为战场,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峰。
1937年,毛主席在陕北公学上作演讲,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1946年,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主论,更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更是革命家。
”鲁迅精神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鲁迅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鲁迅早期的看客思想是出现在他弃医从文的那段时间。
晚晴末年,正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鲁迅的父亲死于庸医之手,所以他萌生学医念头,想要通过医治国人的身体来强壮国人,在赴日留学学医期间,日本正处于国力强盛,欲独霸东亚的膨胀时期,鲁迅在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和中国人的自我麻木中度过了两年的学医生活。
但在一次意外的看电影的过程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因为给外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杀头,而围观的中国同胞却神情漠然,目光呆滞,有点还竟以此为热闹,起哄,这些无知漠然的看客眼睛里没有丝毫的怜悯同情之情。
这件事情使鲁迅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使他认识到要使国家强大,不能仅仅通过强健国人的身体,更要改变国人麻木愚昧的思想观念。
鲁迅曾在他的作品中感慨道:“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样的强壮,不一样的麻木神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自此,鲁迅决定用文艺这一利器来改变国民脑子中那根深蒂固的看客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塑造的那些看客的艺术形象,他们存在于《孔乙己》中的那些取笑孔乙己的酒店里的酒客,是《狂人日记》里“一路上的人”,是《祝福》中听祥林嫂讲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人,是《药》中那些麻木不仁的看杀的老百姓……他们善于凑热闹,善于分享别人的痛苦从而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他们看似精明,实际上却是最愚笨,卑怯的,是名副其实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
作者:张娟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学说。
最初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以后形成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并广泛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学批评理论等各个领域。
精神分析学批评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创作的原动力、文艺的功用等重大问题的批评流派。
[1]
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时,我们认为在看客形象上,具有弗洛伊德所创立的集体无意识的特点。
集体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
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它们处于最深处、最低层;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以求满足。
有人形容道:在弗氏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由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组成的过去经验的大仓库。
[2]
意识和无意识相比,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部分大而重要,隐藏着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由于无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深沉、更为复杂。
弗洛伊德是一个“绝对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及任何心理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链条,最终都是由深埋在无意识中的人的真实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均可由此加以解释。
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期,是否接受过弗洛伊德的学说呢?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关于《不周山》(《补天》)创作时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首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3]不过这已经是1922年的事了。
弗洛伊德对于鲁迅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还可往前追述。
从史料上看,鲁迅在《阿Q正传》的创作过程中,就零星地吸收了有关“艺术是从上面的思量,进到那躲在低下的冲动里去的”性欲的冲动学说。
统观鲁迅全集,有十多次提及弗氏这位学者的名字,鲁迅1921年对橱川白村《沉默的塔》的翻译,更能说明鲁迅对弗氏的思想是了解的。
这就难怪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对看客的集体无意识挖掘的是这样的深刻。
鲁迅对看客的关注缘于1906年在仙台求学时那次“幻灯事件”。
在幻灯片上,他看到了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军队杀害的同胞和麻木的看客们,此事对鲁迅刺激很大。
“几个时事的片子……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他感慨到:“我们中国现在(现在!不是超时代的)的民众,其实不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
只要有,无论谁的都有人看,‘拳匪’之
乱,清末党狱,民二,去年和今年,在短短的二十年中,我已经目睹或耳闻好几次了。
”在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社会,鲁迅的眼光往往精锐而独到:“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
”这种在血腥面前游戏人生、玩笑开心的看客群体可谓在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另类的狂欢,在人性上上升到了一个病态的极至,正是这些不觉醒的国民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沉默则充实,开口则空虚,鲁迅在创作中对这种身患猎奇癖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给予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以特定的代名词:“看客”,使之成为另一类的艺术经典。
这在鲁迅的作品中,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社会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美学影响力。
鲁迅知道,生活在下层的群众,他们长期受着封建制度和世俗观念的禁锢和奴役,只要有口饭吃,能够活下去,就会甘心做一辈子的奴隶,并且还会很开心,就不会起来造反,就不会成为“革命的追随者”。
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作为政治力量的因素,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表现他们的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隔绝状况的冷漠态度。
”[4]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启蒙主义者,他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启蒙者,如果启蒙的对象持赞同的态度,可以催你上进;如果启蒙的对象持反对的态度,可以激昂你的斗志;如果启蒙的对象既不赞同也不反对,那么启蒙者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无物之阵”。
当时像鲁迅这样的启蒙者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持“冷漠态度”的国民。
但他们在赏鉴他人悲哀时,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祝福》中一系列看客的出现为祥林嫂哭诉阿毛的悲惨遭遇增添了许多气氛。
当祥林嫂直着眼睛、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许多人都发生了新的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男人的没趣,女人陪出的眼泪,老女人的好奇都归结到一点上:满足,然而这些赚来的眼泪只能是奴性肉体的暂时释放,满足之后又发生了新的趣味:揭别人的“伤疤”。
像《祝福》中鲁镇这样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中几乎篇篇都可以看到。
《阿Q正传》中那些看阿Q和小D打架近半点钟之久的人们;《孔乙己》中取消孔乙己的咸亨酒店的酒客们;《肥皂》中一大圈的人只是打趣;《狂人日记》中无数双闪着吃人凶光的眼睛;《药》中茶客们一致斥骂革命志士是疯子;《长明灯》中吉光屯人把要熄掉长明灯的疯子关押起来;《头发的故事》人们对剪掉头发者的歧视和辱骂;《孤独者》中族人逼迫魏连殳遵守陈规陋习;《伤逝》中路人的轻视和亲友的绝交……。
鲁迅为了看客这一艺术群体,还专门写了《示众》这篇小说,好似在给看客作结论。
这篇小说没有情节,没有名姓,所有的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看”。
钱理群在分析这篇小说时说:“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而形成一个‘看\被看’的模式。
”进而说这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人与人的基本关系”。
[5]这是何等的悲哀!
“看\被看”的模式是鲁迅的深刻发现。
在鲁迅的小说中,“被看者”往往在“看者”贪婪的眼光中消失。
孔已己是在酒客的讥笑中丧生的,祥林嫂是在鲁镇人的咀嚼中走完一生的,子君是在路人的轻蔑和亲友的绝交中走向坟墓的……。
难怪在《阿 Q正传》的结尾处鲁迅将“吃人”与“被吃”的封建文化的本质再一次凸现出来:“……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
由以上不难看出,看客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体无意识。
马克思说过:“人们是互相需要的,并且过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
”[6]也就是说没有纯粹的个人,一个人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和他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的互相牵制,就无法生存下去的。
阿Q是被一片喝彩声给断送的;孔已己是被笑声淹没的;狂人是被无数双闪着吃人的凶光给弄死的……。
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力量。
我们过去往往对那些直接写重大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直接写新的革命力量与旧时代势力发生尖锐的血与火的外部冲突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而对最根本的人的心灵的裂变及由此体现的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的变化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精神裂变等。
其实,心灵深处无意识的裂变比性格与外部的尖锐冲突在反映人、反映社会历史时代的变化上更深刻,份量更厚重,更震撼人心。
看客这一艺术经典承载的正是这样的内容。
注释:
[1]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4.
[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77.
[3]鲁迅.《故事新编》序言[A].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41.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5.
[5]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9.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
张娟,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郑州大学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