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槙文彦的建筑哲学
第15届普利兹克奖槙文彦

名言
"我从来没有建立一家大型公司的想法。当然,小型公 司可能会出现视野狭窄的问题。理想的团队应当是具有广 泛的想象力,经常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工作中充满了动 感和起伏,并最终能扬长弃弊,把想象槙文彦转化成现实 的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 一件艺术品。" 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 留下文化财富。因为他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更因为 他超越时尚的永恒精神,他荣获 1993 年普利策建筑奖。
代表作品
槙文彦脱离丹下体育馆的模式,转向用金属桁架及 不锈钢板做成大跨度的、以薄金属表皮覆盖的壳体形式 ,笼罩在体育馆的土工侧面之上。正如塞尔吉-勒拉特 (Serge Lalat)所说,轻质的壳体形式产生了同样光亮的室 内。桢文彦的碎片美学现在又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 着正交体积,用薄型金属表皮,它是极端状态下非物质 化为薄如纸的百叶或格子网,例如东京的特皮亚(Tepia)馆 (1990年);另一种是以金属为表皮的多边薄壳,后者的悖 论在于:它好像比任何东方先例更趋同于哥特传统。
代表作品
项目名称:藤泽城市体育馆 建筑师:槙文彦 项目地点:日本藤泽 建成时间:1984年
这座体育馆的形状好像泡沫一样由内向外扩张,在 保持整体平衡平衡形态的同时,构成了膜状外壳。好 像膨胀泡沫的空间设计,毫无疑问为需要广大面积的 体育馆提供了一处理想的室内空间。然而它是一座真 实的建筑物,而非泡沫,因此,需要将最初的形象转 化成符合建筑学的原理的构造。这便要回到建筑学的 本质上。
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

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在日本东京代官山起伏地段有一片具有新时代都市生活气氛、充满人情味和高雅建筑格调的新街区,这是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桢文彦以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年实践的产物,通过整个建筑群可以对其提出的“群集理论”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一.群集理论的概念“群集理论”是桢文彦在美国任教期间对于集合造型方面的中心论点,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建筑与城市形式间的关系,确立以建筑作为城市综合体中的元素与相关各方面因素“群集”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构图,而将建筑在初步设计的构思阶段就置于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建筑不只作为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是一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这种理论其实包含了空间社会学、建筑策划等意识。
桢文彦对空间可能性的感知通过他对日本环境秩序的研究而丰富起来,通过研究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结构,一个象是建立在东京保留着扭曲狭窄道路的山手地区,然后象电影剪辑一样显示出直线形式的空间。
第二个是在"下町"这样的老城区的典型,只有狭窄的临街立面的房屋展现出由水平带状的过滤层次组成的浓度的空间。
在各种情况下,与日本传统“奥”的概念相关的动态空间运动模式用流的神道都观念发生移情作用,流动,最终形成了他的特有的建筑理论。
二.群集理论的应用实践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这片历时25年(1967~1992)由桢文彦综合设计事务所设计而建成的街区,表现出一种连续性、阶段性的建筑与城市设计思想。
其基本构思是以分阶段性的群体建筑元素形成具有“故乡性”与“异乡性”的场所感,创造街区“场所感”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复合性。
其设计的构思主题为:线型街路+雁形建筑+点形广场。
六个点形广场各具环境特征,尺度宜人,形成了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从而构成这个街区的基本形象。
从城市设计方面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立足于三个基点:·场所构成:空间质量的公共性与私密性;·都市集落构成:具有城市中地域特征的城市组织;·时间与风景构成:东京街区的历史意象的“车轮”。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精选资料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一件艺术品。
”――桢文彦Fumihiko Maki桢文彦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目前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
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 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桢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桢文彦的作品中既融入了日本的建筑传统,又对新的领域和风格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作品集中在日本和欧美各地,其建筑丰富的层次感、精致的细节构造、对于空间意象的强调和行为科学的理解,都标志着他非凡的成就。
从桢文彦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能够解读丰富的关于建筑学的知识。
日本传统建筑模糊的功能性和空间意象的重叠性、禅宗典雅精炼的艺术性、密斯?凡?德?罗的空间普遍性、勒?柯布西耶的平面自由性、欧洲新造型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建筑手法以及对于细节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桢文彦自己的建筑风格。
在对于建筑功能的看法上,桢文彦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也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总的来说,桢文彦的建筑富有理性地结合了东方文化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因素,将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人们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供我们观赏与学习。
“群集理论”:被运用来分析建筑与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获得建筑的多重功能。
“场所形成”观念是桢文彦最基本的建筑观点,即建筑是向场所开放的。
纵观桢文彦的设计经历,其作品的文化脉络始终处于运动、延伸过程――从传统延伸至现代。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借鉴意义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具有时代感和人 性化的住宅空间;注重细节和质感,提高居 住品质;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桢文彦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设计理论强调了空 间、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放与 封闭空间的交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 验。同时,设计注重材料、光影和细节的处 理,使住宅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特点,探 讨桢文彦的设计理念在集合住宅设计 中的应用和影响。
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理论,为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参 考和启示,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 展。
02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桢文彦生平简介
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53年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
设计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关注可持续 发展和人性化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提供支持和政策 引导,促进住宅设计的创新发展。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
感谢观看
THANKS
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
空间布局
桢文彦设计理论强调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官山集合住宅通过合理的空 间布局,实现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功能规划
在功能规划上,代官山集合住宅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设计了多样化 的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如休息室、娱乐室、健身房等,提高了住宅的使用效率 。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 彦设计理论分析
• 引言 •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 代官山集合住宅项目介绍 • 桢文彦设计理论在代官山集合住
桢文彦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桢文彦:安静的建筑

较有趣的是玻璃是 日本的 .铝的窗框是韩国的.组装是新加坡的.将来这些都 由船运过来。在现在垒
球化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建筑 上也有了一些变化
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藤掸城 市体育馆、笨求体肯馆 、M a h  ̄ e s ku a i s e桥—一灵感来 自生活 M 藤泽城市体育馆和 s i l pr 几乎同时建成.在这个体育馆中我第一次使用了不锈钢的屋顶。我对建筑技 a 术、结构的体系 、材料的使用也非常感兴趣。大约在 同一时期建成的东京体育馆也是最大的一个体育 馆。入口的台阶还有红色的雨棚.第二期的设计中我有意地通过屋顶剖造了与第一期不同的形象。两 年前我们在一期和二期中问做了一个桥 。桥非常重要 ,有吸引人往另—边走的作用。所以我们想赋予 桥一种抽象性,带有帐篷一样的屋顶。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于 日本江户时期北川一名浮世绘画家的一 幅画,画的是渔夫站在岩石上捕鱼的形态。从构图上看.渔夫捕鱼的鱼线 斜下来与岩石之 间形成很稳 定的关系。—般恃况下悬的线会往下沉得很多 , 为了不让它沉下来太多 , 就用锕 索把官拉上或吊下来。 它的形状是为了显得比较独立。建筑有的时候也需要一点装饰性。
贝
贝鲁特是中东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 ,是黎巴嫩的首都,被称为 “ 中东的贝壳” 它的一个办公楼的形 。 式也是我喜欢的三段式外立面处——底层 、主体屡和屋顶层 ,下面主要采用的是贝鲁特以前传统的商 业街或 一些店铺的形式 , 能够唤起人们对贝鲁特传统 的回忆 门厅内有一个小水池 , 旁趣是自动扶梯 , 从自动扶梯上来后 能够看到窗外的地 中海。屋顶最上 面有一些绿化。另外,在贝鲁特也有各种宗教 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 .这里的设计也应该有能让人进
【管理资料】桢文彦汇编

• 作品中明显的形式主义及灵巧的折衷主义代表了他实质方 向的改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元素就是对形式的重估: 在设计中不只是确定形式的固有价值,而是更加强调将建筑 作为空间构成的体量来处理,这与以前的设计思想相异的。
楨文彦的设计哲学
建筑语言:不是固定的风格,是以“人”为基准的尺度数码
桢文彦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获奖情况
• 主要获奖情况:1993年,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 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 理由:楨文彦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间具有设计上 的独自表现;与工程规模相当的尺度得到尊重。
楨文彦的建筑思想
70年代末期前的建筑哲学(代表作:代官山集合住宅)
代官山地区鸟瞰
住宅临街效果
临街空间感受
平面图
岩崎美术馆 (1978)
楨文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藤泽市体育馆(1984)
华哥尔艺术中心 Sprial螺旋大厦
(1985)
• 俯瞰图
TEPIA宇宙科学馆(1989)
立面图
福冈大学学生中心
平面图
北立面图 南立面图
京都国立现代美术馆(1986) 华哥尔艺术中心(1985) 藤泽体育馆(1984 ) 岩崎美术馆(1978 )
代官山集合住宅(1968-1992)
第四期, 1984年
第五期, 1987年
第三期, 1975年
第一期, 1968年
第二期, 1971年
丹麦驻日 本大使馆 1979年
第六期, 1991年
设计方针:以全球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 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独立的体系。 设计方法: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的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 达情感、形成意境。 作品的品质: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 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净。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旧山手街
建筑地段的形状不规则 沿街一面较为整齐 地势向内逐渐倾斜,西南角落差大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區的 基本設計思想架構:
以分階段性的群體建築元素行成具有“故鄉性” 和“異鄉性”的場所感。
街區“場所感”的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複合 型
如何保持分階段設計的連續性? 1.街區邊界形態的明確性; 2.街道(舊山手街)與代官山集合住宅區 廣場聯系節點的清晰性; 3.以日本“連歌”的形式協調不同階段的 建築群 4.分期設計、開發的建築形成都市表層的 層次感 5.建築形態簡潔、關聯、整體、連續
空间的通透感
建筑与街道形态上的对话,贯穿与整个山坡平台的设计过程之中。
公共空间是这个对话的重点,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空间特征随着时间
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富有吸引力……
在设计中槙文彦运用日本传统“庭”(niwa)和“奥”(oku) 的概念来组织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庭”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日本传 统院落空间的原型,人与空间相互依存,空间的尺度显现出人作为空 间使用主体的地位,而“奥”更确切地说是代表了日本民族对于空间 的认知结构,表达了人们对于空间层次和深度的偏爱,具有视觉属性
第二期 1971-1974
空间的概念来自于把城市的流动空间延伸 到单个的建筑空间中去。通过不同尺度的 程度的围合,槙文彦形成了随着运动,或 者是潜在的运动而变化的空间,它的空间 囊括了传统设计的茶室风格和现代主义的 连续空间。
第三期 1975-1978
与一期工程相隔十年,改 抹灰墙面为方形瓷砖饰面, 出现曲线形的门斗台阶以 及一些入口处的凹廊……
第一期 1968-1970
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已经 暗示出了一种从槙文彦早期的大尺 度的城市思想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 局部的转变,并且开始出现了对细 部的关注。“我发现在大尺度的城 市设计中很难去关注细节。”从大 尺度往小尺度的转变很自然地伴随 着对单个元素的重视和对当地遗产 中精华的认识而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槙文彦的建筑哲学姓名:陈楠学号:1001105 班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摘要]:在不断变化的文脉中,槙文彦坚守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原则。
槙文彦很清楚它的优缺点,并且努力通过对复杂性的认识和包容以及想象力的强化来拓展它的能力。
槙文彦也是一名城市主义者,他的城市理论是他重要的贡献之一。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脉城市建筑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of FumihikoName: Chennan ID: 1001105 Clas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Abstract: In the changing context, the Fumihik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umihiko clearly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fforts by the complex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and strengthen the imagination to expand its capabilities. Fumihiko also a city of advocates, the city of his theory is one of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Key words:Modernism context urban architecture1. 引言槙文彦说:“建筑不应该仅仅表现它所处的时代,而应该超越它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暗藏着槙文彦对建筑的看法。
首先,建筑的职责是扮演文化的传承者。
通过这个角色,建筑对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做出放映和体现。
其次,建筑必须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克服所处的时代的条件限制并且体现永恒的信息。
槙文彦生长于日本关西区的东京,他的许多同事和学生都从别的地方去到那里。
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外界来说还是很难理解的。
日本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的法规和行为方式,一个关西的孩子是非常独特而且容易被看出来。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槙文彦的道德规范和保守的作风。
槙文彦是一个国际化的和大都市化的人物,曾经在美国求学,并且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进行过旅行、演讲和建设。
在他轻盈的建筑中,既有着浓厚的日本特色,也有深厚的西方历史。
槙文彦继承了日本人那种在矛盾的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能力,把传统精神和先进技术融和在一起,并且非常轻松地把保守主义和最理想的现代理念结合在了一起。
他在不同文化中的特殊的视角,这让他能够从西方理性主义中提取某种认识,并且用他所继承的背景中的感性成分来对它进行丰富。
他的作品保留着对当地的场所和传统的认识,传达出人类的情感、尽管他采用的是全球化的技术和当代的材料和技术。
他成功地用全球化的技术手段展现了地方性和人文精神。
他用抽象的语言达到了这个目的,把建筑构造当成了他的工具。
2. 空间和形式组合对空间和时间本质的理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建筑中的空间和时间的特殊定义,是从知识、信仰、技术和特殊文化的需要发展而来。
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会使影响空间划分的政治、社会、功能和美学因素发生转变。
20世纪的日本显然是受到了反映在社会和政治空间上的转变的影响。
2.1空间槙文彦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在技术可能性的前提下的空间创造非常重视,正如他的文章中所写到的:“现代技术在实际建成的环境中创造的新的空间关系不仅仅是根据技术的可能性来创造的。
”因此,设计直接的来自于内部空间的生成。
他说:“我会用内部空间的形式来决定每一个部分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塑造整体的形象。
”这种设计方式和他的现代主义立场是一致的。
然而,在槙文彦的建筑中,内部空间有着先于外部形式的重要性,这种对根据功能而形成的空间进行的排列和连接的本质,也可以被看做是从日本自封建社会时期就非常普遍的布局技术发展而来的,这种技术是建立在分别构思的空间单元的连接之上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槙文彦的作品证明槙文彦TEPIA宇宙科学馆设计草图了他对适应的空间标识、通路的认识以及立场的发展过程,这些因素都是对特殊环境的状况和需求做出反应的结果。
这些空间元素也体现了他关注内容的范围之广,提出了超越针对单个建筑提出的专门的解决方案。
他把新的空间划分和围合的模式、新兴的表现、控制和保护的全球化方法结合到设计中来。
2.2形式组合镇文言早期的论文和设计中体现了一种概念化的理论和实用理论的融合。
理论文章是以如何在实际建成的形式中得到实现的概念化的设计为支持的。
它们在设计建成的作品中经受检验,并且有槙文彦或者他的助手们坦率地判断它们的成功或者失败。
槙文彦的形式理论所探讨的可能的调整方法是“形式的组合”,就像从传统的角度上所理解的“大形式”和“形式组群”那样,他的形式集的想法来自于他对日本传统农村模式的理解。
在《形式集研究》中,槙文彦第一次采用了“巨构”这个词语,虽然这个词在槙文彦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已经提过了。
槙文彦把巨构定义成:“一个巨大的框架,可以把城市的各种功能或者城市的一部分包括在里面。
今天的技术使之变得可能。
从某种程度讲,它是一种人造的地貌特征。
它就像意大利那些村庄建于其上的高山。
”槙文彦把巨构定义为城市调整的三种可能性之一。
虽然槙文彦认识到了巨构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的重要性,但是他最终因为它的巨大体量的永久性不适合处于变化中的文脉的原因而拒绝了它。
他更喜欢“形式组群”。
槙文彦的代官山区总平面图槙文彦的形式组群理论来自于强化不完整的、不可预见的、暂时的而且暗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确定现在的城市状况,以及它的要求和复杂性。
3. 城市的可能性日本的城市和欧洲的或者美国的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不仅在空间组织和使用模式上有着概念上的区别,而且日本人能够接受的功能要求。
适当的空间分配、对于公共区域的定义和美学标准都跟西方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虽然现代建筑成功地融入到日本的城市之中,但是城市规划理论依然令人颇感担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城市本身的拒绝。
3.1背景槙文彦的城市研究和因此而形成的城市理论必须要放在20世纪60年代专业领域里中盛行的状态来看,当时,欧洲激进的先锋开始提倡“十人小组”的结构主义理论。
槙文彦的早期作品必须放在战后的日本的整体环境中看,当时解决日本城市危机的研究是现实而紧迫的:现实情况要求进行激进的城市改造。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仍然被联合国列为一个“不发达国家”,在槙文彦的青年时代,东京市正在遭受着战争的恶果以及由于汽车和工业垃圾而遭受造成的污染带来的影响。
新的规划控制条件不断地进行着讨论和补充,但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是没用的,因为它们很多都是直到重建工作完成之后出现的。
这座城市幸存下来的过去和正在形成的现在对槙文彦早期的思想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3.2新城市的设计由于槙文彦是在城市重建的时候进入东京大学的,所以他的设计重点理所当然地放在了城市的重建上面。
因此从他最早期的形式研究开始,槙文彦就是从城市这个角度开始工作的。
那些像槙文彦这样和丹下有联系的学生,接受了他激进的结构主义设计,这种设计思想成了“新陈代谢派”的出发点。
结构主义的观点最初来自于勒·柯布西耶,后来又经过了“十人小组”的演绎。
从整体上来说,《新城代谢:新城市的设计》中的论文提出了未来派的宣言,而槙文彦提出了用一个理性的、不受限制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城市的动态变化问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实现形式组群的目的和手段,并且用新宿车站的设计阐述了这一概念。
3.3公共空间槙文彦最初的空间研究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它主要关注的是公共空间的研究,因此,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城市空间有关。
在西方人意识中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在他们的文化中,公共空间一定是界限分明并且具有一定私密性的。
他们的“中间的”或者“无”的空间内涵与西方公共区域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
今天,日本的“外部”空间仍然保持着一种与西方“规划”和“设计”概念相矛盾的特征。
因此槙文彦试图用“公共”空间的概念来定义一个具有日本空间定义中的半公共或者半私密特征的空间。
这些空间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的部分:首先是与中世纪教堂相关的开放空间或者称为“广场”,它也是日本最主要的允许公众进入的空间;其次是在槙文彦的一些论文和设计中被叫做“城市房间”的围合空间。
城市房间是从槙文彦的城市生长理论中发展而来的,例如,随着密度的增长,室外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封闭,最后形成了像室内一样的室外空间。
这种特殊的关于形式吞噬空间的形态思想有利于引导我们开始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
这些基本的形态学和功能上的指导形成了槙文彦再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所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基本结构的基础。
4. 结语槙文彦先生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开发者,并不极端追求流于型式的后现代主义语汇,反而集中于思索现代主义开拓期的起源,以更为精细的手法尝试理性的表现,舍弃过于洁癖的思维方式,采取无终点的开放式设计。
其作品细部和质感的讲究更丰富的量体表现,而完成一个确切的品质是他一贯的风格。
参考文献[1] 张在元,阿尔巴罗,安德鲁,曼努埃尔. 槙文彦的空间精神——1993思路[J]. 建筑学报,1993,(12) .[2] 傅克诚. 日本的现代建筑家槙文彦[J]. 建筑学报, 1987,(03) .[3] 张在元. 未完的形象——槙文彦研究摘要[J]. 建筑学报, 1990,(07) .[4] 张在元. 槙文彦+张在元对谈——建设之路·建筑师之路[J]. 建筑学报, 1993,(02) .[5] 胡惠琴. 槙文彦荣获国际双奖访谈录——槙答日本《新建筑》杂志社记者问[J]. 建筑学报,1993,(09)[6] 王兴田. 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的启示[J]. 建筑学报, 1996,(06)[7] 槙文彦近年在海外的五个新作[J]. 世界建筑, 1992,(04)[8] 蒋秀中. 小议日本建筑文化[J]. 科技信息, 2009,(27) .[9] 伊.恩.尤尔琴柯, 欧.恩.日列兹年克, 顾孟潮. 日本建筑的哲学/美学观[J]. 南方建筑, 2010,(01)[10] 何普森,陈纲.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J]. 高等建筑教育,20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