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针法

合集下载

倪师讲《针灸大成》笔录第一篇

倪师讲《针灸大成》笔录第一篇

倪师讲《针灸大成》笔录第一篇倪师在《针灸大成》课程一开始就明确地讲,“因为大家的层次都不一样,我把你们统统当作没有根基的学员来讲,所以我们从头开始讲”。

在《针灸大成》的课里面,我们就讲针灸的治症处方,不论中药。

同样的,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课程里面,我们也全部用中药来致病。

针灸的使用比中药早了约一千年。

从古到今,中医的针灸在施治上有几个大原则。

一、针的使用时机(一)针的禁忌1.遇到气血大虚:重病、刚刚失过很多血、病患完全没有元气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不下针。

2.刚行完房事后,也不针。

3.运动过后、大汗后也不针。

4.喝酒后,不针。

5.体力不够的时候,不下针。

(二)针的适用: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面,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

*************************************************************** *****当针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会用到灸。

气血大虚不可针时,可以用灸的方式处理。

灸,就是“久”字下面一个火。

灸时我们用“艾绒”。

为什么要用这个艾?在古代,部队里没有西医,只有中医,那个时候都是中医。

那部队沿路开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补给,除了食物以外,最重要的是水。

没有水的话,部队就不能行动。

中医如何去找这个水呢?用艾草。

艾草它的生命力很强,再艰难的野外环境下都可以找得到它。

艾有一个特性,就是向下。

燃烧的艾会自己去找水,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

如果部队要找水,就叫阿兵哥将艾草摊在土里烧,这时叫人到周围各处五里的范围去看看,看到地上有烟冒出来的地方,那个地方下面就有水。

二、几种灸法隔姜灸我们有几种灸法,最普遍的就是“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切一片大概五元硬币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

我示范给诸位看。

拿一些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

用火去点,用香去点也可以。

在灸的时候,这个生姜片不用换。

不要灸五壮,就换五片生姜,烧到温热,不用烧到很烫,烧到病人感觉温热,不用很烫时就换一壮。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针灸医籍选》
《针灸大成》
一、杨继洲 家传,祖父官太医 幼业举子,博学绩文 一再厄于有司, 遂弃其业业医 多蓄贮古医家抄籍,杨子 取而读之,积有岁年,寒暑 不辍,倬然有悟。 官太医,历三朝
二、《针灸大成》怎么来的 编一本针灸学专著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复虑诸家书弗会于一,乃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 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 曰:《玄机秘要》。

问:经络。 答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 为血气之道路也。其源内根于肾,乃生命 之本也。根在内而布散于外,犹树木之有 根本,若伤其根本,则枝叶亦病矣。苟邪 气自外侵之,伤其枝叶,则亦累其根本矣 。或病发内生,则其势必然,故言五脏之 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经为正经,络 为支络,血气不和,百病乃生。但一经精 气不足,便不和矣。
针灸的几个重要方面在《针灸大成》里全 有,还特别详细。经络,腧穴,手法,治疗 应有尽有,最多最全,各家之内容亦齐备, 还有四篇策论,31个病案,36项《经络迎随 设为问答》记载着杨氏的学术精华。
四、《针灸大成》学术思想 1、重视经典,溯源究流 2、精思脉理,意究病源 3、取穴精当,效专力宏 4、善用手法,汇粹百家 5、针药并举,各施其宜

经脉
络脉
针刺浅深 补(生数)泻(成数)
0.1寸 0.2寸 0.3寸 0.4寸 0.5寸 0.6寸 0.7寸 0.8寸 0.9寸 1.0寸
肾、膀胱、三焦;胃、心、心包 小肠、心、心包; 膀胱、三焦、肺 肝、胆; 大肠、脾 肺、大肠; 小肠、肝 脾、胃; 肾、胆


关于生成数
生成数是指古代《河图》将一、二、三、四、五称 作“生数”,六、七、八、九、十称作“成数”。 其中逢单为奇数,属天;逢双为偶数,属地。金何 若愚将这一理论结合针刺法,提出“补生泻成”说 。 补生泻成为针刺补泻法之一。见何若愚《流注指微 论》。法以针刺浅深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 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泻 法从0.6~1.0寸,即用六、七、八、九、十“成数” 。由于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所 用补泻浅深的标准各不同,

针灸大成针法

针灸大成针法

针灸大成针法针灸大成针法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手法操作作用爪切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指持右手持针于穴上(准备进针)口温入口中温热(此法今已不用)进针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将针刺入)指循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爪摄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针退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由深出浅)指搓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泄气指捻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行气,内外移行上下指留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令营卫纵横散针摇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指拔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起针)下针八法表手法作用方法揣取准孔穴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免伤荣卫刺荣掐按其穴,以针而刺;刺卫撮起其穴,卧针而刺爪宣散气血,欲使不痛爪而下之,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轻而徐入搓补泻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左补右泻弹补先弹针头,待气至,却进一豆许,先浅后深,自外推内摇泻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后浅扪补欲补时,出针扪闭其穴循令气血宣散,邪气散泄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捻(行气)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针灸大成精华总结

针灸大成精华总结

针灸大成精华总结简介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针灸的目的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对针灸大成的精华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

基本原理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并恢复其自身的平衡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各种生理功能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和经络,平衡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技术刺法刺法是指针刺入体表的方法。

根据针刺的深浅和角度,刺法可以分为浅刺、中刺和深刺。

浅刺主要针对体表和皮下组织,适用于一些表浅病变;中刺主要刺入肌层,适用于中深病变;深刺主要刺入筋间隙和穴位,适用于深部病变。

归纳法归纳法是指将针刺后的症状归纳为一定的规律,以指导针灸治疗。

常用的归纳法包括顺法、逆法、交针法和周身法等。

•顺法:顺应病因病机的发展规律,按照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部位顺序来进行针刺。

•逆法:逆应病因病机的发展规律,按照经络的逆行和穴位的部位逆序来进行针刺。

•交针法:将多个穴位的针刺合并进行,以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

•周身法:在远端穴位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近端穴位进行针刺,以加强针灸对近距离病变的治疗效果。

灸法灸法是指用艾条或艾炷燃烧,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灸的方法。

根据燃烧的时间和距离,灸法可以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和连灸等。

灸法主要用于寒湿内盛、阳气不足等病症的治疗。

主要适应症针灸主要适用于一些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对于某些急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以下是针灸主要适应症的简要介绍:1.疼痛病:包括头痛、颈肩腰腿痛、神经性疼痛等。

2.内科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3.妇科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等。

4.皮肤病:包括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等。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膏肓、患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伏人尺寸图背部穴图腹部中穴歌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交、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膀门二寸,侠脐天枢,期、章二门,不可不知。

仰人尺寸图腹部穴图中指取寸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

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

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

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

头部直寸,并依此法取。

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依此穴寸法取。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头维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背部:大椎穴至尾骶骨穴,共计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谓人为三尺之躯者,此也。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侠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

第三行,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

腹部:膺部腹部横寸,并用对乳间横折作八寸。

膺腹横寸取穴,悉依上法。

直寸取穴,依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八寸。

人无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之。

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

天突至膻中,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九寸六分。

手足部、并背部横寸,并用中指寸取之。

中指同身寸图: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头相去为一寸。

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

素问九针论九针式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歧伯对曰:『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针灸大成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道源流》原文《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

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

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

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

』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

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

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

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

《针灸大成》针灸口诀

《针灸大成》针灸口诀

《针灸大成》针灸口诀夫参博以为要,辑简而舍烦,总《玉龙》以成赋,信金针以获安。

原夫卒暴中风,顶门、百会;脚气连延,里、绝、三交。

头风鼻渊,上星可用;耳聋腮肿,听会偏高。

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乳根、俞府,疗嗽气痰哮。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

二白医痔漏,间使剿疟疾;大敦去疝气,膏育补虚劳。

天井治瘰疬瘾诊,神门治呆痴笑咷。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直刺;尫赢喘促,璇玑、气海当知。

期门、大敦,能治坚痃庙气;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

心悸虚烦刺三里,时疫痎疟寻后溪。

绝骨、三里、阴交,脚气宜此;睛明、太阳、鱼尾,目症凭兹。

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之可推。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阳却疸,善治神疲。

长强、承山,灸痔最妙;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风门主伤冒寒邪之嗽,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

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

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鸠尾针癫痫已发,慎其妄施。

阴交、水分、三里,蛊胀直刺;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

尺泽理筋急之不辛,腕骨疗手腕之难移。

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肘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

风湿传于两肩,肩髃可疗;壅热盛乎三焦,关冲最直。

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脾虚黄疸,腕骨、中脘何疑。

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

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神。

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内庭、临泣,理小腹之脂。

天突、膻中医喘嗽,地仓、颊车疗口喎。

迎香攻鼻窒为最,肩并除臂痛如拿。

二间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劳止虚汗,通里疗心惊而即瘥。

大小骨空,治眼烂能止冷泪;左右太阳,医目疼善除血翳。

心俞、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闪之难制。

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

印堂治其惊搐,神庭理乎头风。

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

腿脚重疼渐筋骨、膝关、膝眼;行步艰楚,刺三里、中封、太冲。

针灸大成疗法

针灸大成疗法

針灸大成針法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名濟時,編著有《衛生針灸玄機秘要》一書,後經擴充輯集為《針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撚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

”楊氏將針法的基本操作步驟總結歸納為十二種(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針退、指搓、指撚、指留、針搖、指拔。

同時又把進針時的一些基本操作歸納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彈、搖、捫、循、撚八種。

楊氏十二手法下針八法表下手八法中爪、搓、搖、循、撚分別與爪切、指搓、針搖、指循、指撚五法相同。

揣,主要是“以手揣摸其處”,探明穴位得準確位置。

彈,是“先彈針頭”(針尾)再配合插針,是“補針之法”。

捫,是在“欲出針時,就捫閉其穴,不令氣出,使血氣泄,乃為真補。

”楊氏針法楊繼洲在繼承前人針法的基礎上,對補瀉手法進行了總結,並有所發揮。

《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論述了補針與瀉針之要法。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較為全面介紹了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留氣法、運氣法、提氣法、中氣法(即納氣法)、蒼龍擺尾(即青龍擺尾)、赤鳳搖頭、龍虎交戰、龍虎升降、五臟交經、通關交經、膈角交經、子午搗臼、子午補瀉、子午傾針、進火、進水等法。

其中有些手法均源出於《金針賦》,其內容已見《金針賦·論針法》一節中,不再重複。

補針與瀉針要法楊氏將針法補瀉歸結有補針要法和瀉針要法,見於《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補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縫紋,右手持針於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長呼氣一口,刺入皮三分。

針手經絡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針足經絡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催氣針沉,行九陽之數,撚九撅九,號曰天才。

少停呼氣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間三分,又如前息數足,複覺針下沉澀,再以生數行之,號曰地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大成针法
《针灸大成》针法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手法
操作
作用
爪切
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
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
指持
右手持针于穴上
(准备进针)
口温
入口中温热
(此法今已不用)
进针
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将针刺入)
指循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
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爪摄
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
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
针退
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
(由深出浅)
指搓
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
泄气
指捻
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
行气,内外移行上下
指留
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
令营卫纵横散
针摇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
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
指拔
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起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