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

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体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阶段特征: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

●专题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专题五: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考纲:

●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程链接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选修一《商鞅变法》、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771年—公元前476年)

21世纪以前)

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传说

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3、文化: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原始歌舞;歌谣《弹歌》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阶段特征】奠基时期

1.政治上: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朝代更替:

夏:公元前21C--17C,起于启,亡于桀。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商:公元前17C--11C年,起于汤,亡于纣。前14C,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商朝也称殷朝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为盟主),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西周:公元前11C--8C,起于武王(武王伐纣),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

◎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

◎国野,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国野制>

二、经济:

(1)农业:

①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分封土地,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土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②农作物:“五谷”已种植;南稻北粟。

③生产工具:耒耜(松土)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生产力低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④生产技术:除草培土、施肥、治虫灭害;

⑤水利工程: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

⑥耕作技术:石器锄耕

(2)手工业:

①冶铜: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周为“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商代养蚕缫丝(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朝发明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3)商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以贝作为货币;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垄断工商业)

◎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三、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四、文化:

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和金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我国的汉字至今还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汉字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

②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③历法:夏朝历法《夏小正》;干支记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

重点突破:一、西周的分封制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

卫王室。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

●内容①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

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

● a.主要原因: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 b.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

现)

●影响:

●1、积极方面: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

政治秩序。

●2、消极方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思考: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总结: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为主

●分封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加强了诸侯国间的横向联系。

重点突破:二、西周的宗法制

●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世卿世禄)

●“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1)凝聚宗族;

●(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

●(4)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

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家长制抹杀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

重点突破:三、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相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春秋(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大发展;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君主专制出现;军功爵制代替世官制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封建赋税制度和剥削方式开始出现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思想产生;私学兴起。

1、经济:

(1)农业: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耕地采用“垄作法”;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和过程);

③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④小农经济(含义、原因、特点、影响)--重点突破“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奴隶社会奴隶创造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封建剥削方式相比奴隶社会剥削程度有所下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

(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冶铸、纺织、漆器、造船成为主要手工业;

(3)商业:◎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商人地位提高,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等;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2、政治:

(1)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出现;个别地区设立郡县

(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各诸侯国的变法:(商鞅变法)

(4)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条件、过程)

3、思想:“百家争鸣”

4、文化:

①指南设备: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

②天文: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哈雷彗星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用赤道坐标记录恒星位置),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医学: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名医扁鹊“四诊法”

(2)文学艺术:

①汉字:形成完整体系,主要是篆书。

②文学:诗歌和楚辞

③绘画:由萌芽走向成熟,盛行帛画、壁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④戏曲:出现专业艺人(优伶)

⑤散文: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代表;韩非子的论说文,善于用寓言比喻现实,最著名的是《五蠹》篇,守株待兔便出自于此篇。

⑥音乐: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和其它乐器,说明了音乐的发展

重点突破:一.小农经济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⑤具有不稳定性,

易于两极分化。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

础。

重点突破: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兴起的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3)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变法的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4)军事: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内容: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

●(1)表现: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承认了土地私有)

●(2)实质:奴隶主贵族(富国强兵)的改革

●(3)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内容: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

●(1)表现: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卿世禄制;法治)、商

鞅变法等;

●(2)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3)影响: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

重点突破:三.商鞅变法

●背景:

●A、客观原因(必然性):同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

●B、主观原因(可能性):(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内容:特点(奖励耕战、法治)

●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推动

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

●3、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统一赋税消除割据势力,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B、政治(强兵、加强集权):

●1、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作用: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

军队战斗力;保证兵源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什伍连坐制)——作用: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保证了兵源,强化了专制统治

●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C、文化(文化专制):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积极: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消极:压制了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文化典籍的损失

● D、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作用:造就个体小农家庭,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变法的结果:“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作用:

●A、积极:

●1、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2、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文化习俗: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

●B、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4、文化高压压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开文化专制之先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重点突破:四.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

1、措施:商鞅变法首倡(“重本抑末”)(本,鼓励;末,限制)

2.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

(1)护农:商业危害农业,保护小农经济

(直接)

(2)便税: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3)固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根本)

3.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积极意义: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①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②强化了小农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③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点突破:五.百家争鸣

●含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

等。

●背景:社会大变革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候争霸

●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受到各诸侯的重用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诸子百家

●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鲁国贵族):

●儒家创始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

思想,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

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1)政治上:提出“仁”(核心)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上: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教学方法: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民本思想:“仁”(爱人,“已欲”、“为政以德”)

4)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的发展者,理想主义代表;被称为“亚圣”,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思想主张:

1)政治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3)伦理观:性本善(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论的思想家)。

◆荀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的总结者,现实主义代表;综合法、道思想,丰富早期儒学,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

的蔚然大宗。

思想主张:

1)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

3)伦理观:“性恶论”

4)朴素的唯物主义: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 2.道家:老子、庄子(老庄)

●◆老子(春秋):

●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思想主张:哲学思想:①“道”是为世界的根本(核心);②辨证法思想

●政治思想:①主张“无为”而治;②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思想主张: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 3.法家: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前期)和韩非子(后期)

●◆政治实践:李悝、商鞅变法

●◆主要特点: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

●◆历史作用:

●(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2)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

●①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

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②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③哲学上: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认识论)。

◎从社会转型看商鞅变法: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废分封,行县制

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

世卿世禄制职业官僚制:按军功授爵

● 4.墨家: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

视了。

●思想主张:提出非攻(爱是相互的)、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贯穿讲求实

用的精神。

●性质: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 1.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重点突破:

六.《诗经》:诗的经典,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内容:《风》、《雅》、《颂》

●特点:⑴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⑵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⑶创作风格:现实主义●地位:⑴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⑵被后世列为儒

家经典。

重点突破:

七.楚辞

●产生:继《诗经》后,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特点: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②句中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

复杂的思想感情。

●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伟大的诗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伟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政治抒情

长诗:《离骚》。

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计划

2015—2016年高三第一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2015年9月,紧张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了。为确保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学年我主要教一个文科班(高三220班)和一个艺术班(高三225班)。这个文科班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后进生较多,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下给其多安排一些学习任务,让其水平能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进一步的进行深化。对于艺术班的教学要提高效率,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四、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13年9月—2014年3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

2018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2018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8·葫芦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救济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这样,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不会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据桓宽《盐铁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说明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特点:强调依靠流通环节集聚财富;主张藏富于国,中央政府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 (2)作用: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实施为汉昭帝“有为”治国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得出主张发展工商业和交通业;根据材料“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不会生疑……”得出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如粮食储备、统一铸币等;根据材料“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得出对市场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平衡物价和抑制贫富,维护社会稳定。第二小问,主要根据桑弘羊经济政策的措施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2)作用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2.(2018·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天眷(金熙宗年号)中设仪卫将军,始有内廷之禁,亲王以下不能佩刀入宫。天眷二年三月,命百官详定仪制。以后百官朝参,用汉式朝服。皇统五年(1145年)又颁行《皇统新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这是金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金熙宗改进女真字,笔画较为简省,天眷元年正式颁行。九月,诏百官诰命,女真、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同汉人。此外,金熙宗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尤其重视儒学,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金熙宗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熙宗改革的意义。 答案(1)措施:仿照汉制制定礼仪制度;颁行成文法典;改进女真文字;学习各族文化;以儒家思想治国。 (2)意义:有利于巩固金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推动了女真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

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专题一训练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 B.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C.唐代的三省长官 D.清代的军机大臣 20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1. 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 3.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4.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D.清朝设置军机处 5.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的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 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 6.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7《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明太祖所说的一段话:“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主张稳当治国的方法是 A.废除丞相 B. 设内阁 C.实行郡县制 D. 实行分封制 8. 下面描述的是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运作的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 C.秦、唐、明D.秦、元清 9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迅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军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电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 秦朝 B. 唐朝C. 宋朝 D. 明朝 10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11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的名字有误,历史学家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是御史大夫 B. 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废除 C. 为了哗众取宠 D.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罗锅”12在《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的序言中说:“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下列关于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军机处设立之初“名不师古,职居密勿” B.军机处当时的主要职能是“秉庙谟商戎略” C.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D.军机处是最高行政机构“隐然执政之府” 13“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在近年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所以,高三历史备考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为搞好高三一轮 复习,现制订计划如下: 一.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历史《考纲》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 讨问题”等,历史备考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 线索化,使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并贯穿于历史复习的全 过程。那么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呢? 首先,要求学生读透教材。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对于有关的知识点必须记死记准,不能似是而非,否则做选择题时就会无法准确 判断,做文字题时无法运用课本知识和历史语言来回答。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历史结论的掌握,并能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要求学生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理清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从而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要做好每节课一小测,每单元一测试,小测要以书面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可以是填充,也可以是简答,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小测及单元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学 生要及时进行订正,老师除了讲解外,也要搜集错题率高的题重新 整理,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做好错题的反馈,让学生理解掌握,改 变一错再错的恶性循环。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基本 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分析、观察历史,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 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要注意用概括、综合 的方法,使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 知识体系,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 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重视例题(材料题、问 答题)精选、整合、变式、编撰,改变学生认为历史只要背书的不良 观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提高主 观题的应试水平。在上课的时候精讲题目,主要讲思路,课后让学 生进行规范作题。形成审题、做题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情感教育 高三紧张的学习加上频繁的考试,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觉得复习乏味,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燥和消极心理,所以上课要注重激趣、 创设合理的情境,做到备课、上课、作业、讲评、补练等的精细化。上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对于优秀 生要好上加好,让他们成绩稳定,并且成为一种优势学科。对于临 界学生要多加督促,让他们懂得学科的薄弱是由于学习上时间不够、方法不对。对于差点的学生,也要多给予关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 础上能有所提高。 四.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认真做好共同备课,共同研究考纲、新课程理念。经常相互听课,互相借鉴课堂教学的好做法。分工明确,精心选择习题,对待每份 习题,无论是课堂小测题,还是阶段考试题,都要做到先做后选, 让自己钻进题海、让学生脱离题海。 总之,一轮历史复习的原则是求慢、求细、求实,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扎扎实实地走好第一步,为二轮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一、选择题 1.(2019·唐山模拟,3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东西方商路的阻断引发了新航路开辟,故A项正确。 2.(2019·秦皇岛模拟,33)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这一事件是( ) A.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 B.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 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D.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答案 A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葡萄牙国王”,哥伦布船队、麦哲伦船队是受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故B、C两项排除;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是荷兰,故D项排除;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是在葡萄牙支持下,而且有利于葡萄牙对印度的征服,故A项正确。 3.(2018·南充模拟,33)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D.世界市场的雏形 答案 B 解析题干论述的三个变化,充分体现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 4.(2018·承德月考,33)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精选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高中历史试卷1:人教版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试卷(1) 一、单选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它是() A.井田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实行了禅让制度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 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4.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5.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 A.内外服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6.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7.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 A.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D.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 8.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为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9.《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知识整合] 1.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 (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关于中外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帝改革。 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王安石变法。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根本原因。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③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 ④改革力量:阶级条——组织条。 ⑤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主观条。 ⑥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4)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全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 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 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 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 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 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 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 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 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 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

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 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 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 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1、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4、“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5、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6、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7、中国的对外关系 8、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9、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 10、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选一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补充: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②有很强的专制性; 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 ⑴金属器具的使用; ⑵贫富分化的产生; ⑶文字的成熟; ⑷城的出现; ⑸礼制的初步形成。 4.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易混知识清单】 1.简要指明中国古代的“大同时代”和“小康时代”的含义。 “大同”时代(“天下为公”即公有):是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 “小康”时代(“天下为家”即私有):是指私有财产已经发达的早期国家诞生时期。

2.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 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 3.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4.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 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结合商鞅变法复习)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指导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指导 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高三复习中又是关键阶段,起着奠基性的决定作用。一轮复习如何适合学情、考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的十个“特别关注”。 一、关注历史复习“专题”策划 模块主题教学是新课程的特点,也是高考出题的命题趋势。高考备考中通常在二轮复习中重视专题策划,但新形势下,一轮复习也应以专题为主要单元进行教学策划。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要立足于一定的专题背景下,并且要使专题体系化、层次化。例如,经济模块第二单元中的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根据课标可确立复习专题——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我们复习的重点就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后边的传统经济的瓦解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形成发展,可以单独命制专题——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而近代工业的发展问题我们可设计多个小专题进行分析,同时我们也可将近代工业和现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行联系比较。 二、关注历史发展的整体化与阶段特征 关注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途径。整体化就是综合的看待历史发展,不拘泥于一个方面,一段时间,一个角度。历史知识是零散的表现,只有整体化认识历史,才容易把握历史的方向,历史的本质,历史的规律。历史的整体化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纵向历史发展的整体化,也有横向历史发展的整体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章节局限,在一定主题下整合历史史实,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避免孤立的、片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重视历史特征的把握。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都有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时代下的发展特征。分析特征,才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特征题目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面。从2009年山东文综历史选择题看,虽然不同题目呈现的材料不同,问题角度不同,但实质都在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特征的认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望谟民族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2018届高考在即,280天后学生将奔赴战场,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经过2017年8月31日早上高三年级备课组会议,讨论决定实行该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2017年4月底—2018年1月上旬(一轮复习);【特长班复习完成时间往后推,截止时间2018年4月中旬】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科能力,形成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温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14-1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对民主共和思潮的影响。材料中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孙传芳标榜三爱,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反映出各界思想有明显差异,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何种势力威胁到军阀统治,需要他们通过标榜主义来自保,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三爱、三权等并不是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民主义、三爱、三权,均体现了民主理念,军人纷纷提出各种主义来标榜,正反映了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重要潮流,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4·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可知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A项错误;B、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3.(2012·高考海南卷)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