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和换血疗法讲义
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诊断及换血治疗

疑问
• 母亲D? • 患儿母亲为弱D, • 误检为D阳性
• 治疗
D抗原分类
• D:常见的D抗原,普通抗-D血清、盐水法即可检出
• 弱D:D抗原数量减少或D抗原部分抗原表位缺失, 需用不同厂家的抗D血清,用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 法确认
• Ddel:需用吸收放散的方法确认
• 增强D
弱D检测
• 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30种不同的血型抗原 系统,240个以上的血型抗原
•
效价上升且>1:32
• 羊水胆红素测定:
•
妊娠28-30周抽羊水测定胆红素,在450nm处OD >0.15
• B超:胎儿及胎盘有无水肿
新生儿期诊断
• 临床表现:贫血、黄疸、水肿、肝脾肿大、
•
胆红素脑病等
• 外周血检测: • Hb、Ret、Hct、TBIL\DBIL、血型、Rh因子
• 脐血/新生儿血型抗体检测
谢谢 聆听
AB型(Rh+/-)血浆
ABO+Rh溶血 Rh血型同母亲的O型洗涤RBC
AB型(Rh+/-)血浆
* 情况紧急或血源困难时,也可采用ABO血型同患儿的Rh阳性血
HDN换血者用血质量要求
• 供血者两年内所有病原微生物检查阴性 • 要求用CMV(-)血
• 除粒细胞制剂外,所有成分血都应去除白细 胞
病例
Hb(g/L)
119
108
195
TB(mmol/L)
372
314
238
DB(mmol/L)
354
289
232
治疗
• 光疗、白蛋白、丙种球蛋白
• 换血: • O型RhD阴性洗涤红细胞 4U • +AB型RhD阴性冰冻血浆 250ml
新生儿溶血病和换血疗法PPT课件

.
6
发病机理:
当母子血型不合时,子血型抗原可刺激母体产 生相应的抗体,原发刺激约0.5ml血即可产生抗体, 以后仅需0.1~0.2ml血即可刺激产生抗体。 初(原)发免疫反应:
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中,被母 脾脏的巨噬细胞所吞噬,经较长时间才能释放出足 够量的抗原,此抗原抵达脾脏淋巴细胞的相应抗原 受体而产生Rh抗体,此种初发免疫反应发展缓慢, 常历时2个月以上甚至6个月,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 并系IgM,不能通过胎盘。第一胎娩出时仅处于初 发免疫的潜伏期。因此,一般第一胎不发病。
.
7
次发免疫反应: 当发生原发免疫反应后,再次怀孕,
即使经胎盘失血量很少亦能很快的发生次 发免疫,IgG抗体迅速上升,通过胎盘与 胎儿红细胞结合而导致溶血。
.
8
临床表现:
⒈ 水肿 ⒉ 贫血 ⒊ 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若在308~342
umol/L(18~20mg/dl)时,可发生核黄疸。早 期(警告期12~24h);痉挛期12~24h;恢复期 (2周)及后遗症期。 ⒋ 肝脾肿大 ⒌ 出血:生后数小时可见瘀点和紫癜,推测是胆 红素 毒性致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和/或缺氧对毛细血管 损伤引起。严重病例常见颅内出血及肺出血。
256.5(15)
307.8~342(18-20)
.
12
早产儿、足月儿、高危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mmol/L(mg/dl)]
体重(克) <1000子 1001~1500 1501~2000 2001~2500
>2500
一般儿 85.5~119.7(5-7) 119.7~171(7-10) 171~205.2(10-12)
① 交换输血
② 静滴IVIG:可阻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 胞上的Fc受体,阻断其破坏致敏红细胞, 抑制溶血过程。
新生儿换血疗法PPT课件

换血方法
(1)血源选择
• Rh溶血病—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系统与 患儿同型 • ABO溶血病—AB型血浆、O型红细胞 • 红细胞:血浆=2:1或3:1 • 有明显贫血或心力衰竭者—血浆减半的浓缩血
(2)换血量
• 按照患儿血容量2倍准备(150-180ml/kg)): 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抗体及胆红 素 • 有人主张用血容量3倍
新生儿换血疗法
概述
• 换血疗法,又称全血置换术,是ICU的一项重 要抢救措施。 • 适应症:新生儿溶血病;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红细胞增多 症等
换血作用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快速有 效的方法 • 可换去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游离免疫性抗体 减轻溶血 • 及时换出大量胆红素,使其降低到安全水平, 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 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 置管成功妥善固定,用肝素生理盐水2ml正压 封管 • 开通两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于输液,另一条用 于输血。
换血通道的连接
• 静脉端连接顺序50ml空针 →7号输血针→ 静 脉留置针(用推注式输液泵输入血液)
• 动脉端的连接顺序:动脉留置针→换血管→三 通管 →废输血器 →废血瓶 • 20ml注有肝素生理盐水的空针连接延长管, 再连接三通管用推注式输液泵以1ml/h的速度 匀速泵入
高危因素包括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G-6PD缺陷、窒息、缺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败血 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
• 小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或上一胎溶血严 重者可适当放宽指征。 • 生后已一周以上,体重较大、情况良好,无核 黄疸症状者,即使血清胆红素达427.5μmol/L (25mg/dl),而其中直接胆红素占 85.5μmol/L(5mg/dl)以上,也可先用其他方 法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及换血疗法

红细胞溶血过程
• 被抗体致敏的胎儿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特别是脾脏中与巨噬细胞形成 “玫瑰花结”。
• 这些致敏了抗体的红细胞在巨噬细胞以及NK淋巴细胞分泌的溶菌酶 作用下发生溶血。
释放试验
• 当直抗≥2+时释放试验改用乙醚放散。放散液作一组谱细胞。 • 必要时另加相应的A、B细胞,排除ABO溶血病。
排除合并ABO溶血病
• 当母婴Rh血型不合的同时,ABO血型也不合,则应该在释放、游离试 验中加入相应的A、B细胞排除ABO溶血病。
• 此时加入的A、B细胞必须加以选择,必须不含有能与母亲血清中Rh 抗体反应的抗原。
IgG2 < IgG3 < IgG1
可造成严重新生儿溶血的抗体
• ABO系统 • Rh系统(D,E,c,Ce,cE,e,C) • Kell系统(K and k), • Duffy系统(Fya), • Kidd系统(Jka and Jkb), • MNSs系统(M, N, S, and s)
引起新生儿溶血的其它原因:
宫内输血方法(IUT)
• 腹膜内输血: 红细胞注入胎儿腹腔,经淋巴系统吸收至血液系统。 • 血管内输血: 借助超声波将血液直接注入胎儿脐静脉,快速解决贫血。 • 结合两种方法可以防止胎儿血色素起伏. • 宫内输血一旦开始,就要定期输注直至分娩。间隔可以是每两周一次 • 输血量:胎龄 [ (周)-20]×10ml
• 由于新生儿的A(B)抗原密度比成人低,所以被结合的抗体亦很少 • 一般抗球蛋白法检测的每个红细胞上的IgG数量的下限是100~150个 • 许多新生儿溶血病血样的直抗呈弱阳性的混合视野外观甚至阴性。
新生儿溶血换血疗法护理

新生儿溶血换血疗法护理一、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疽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计划:1.物品准备(l)血源选择: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0型)的供血者;ABO血型不合者可用0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换血量为150-180ml/kg体重(约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应尽量选用新鲜血,库血不应超过3天。
(2)药物:10%葡萄糖液1袋、生理盐水2袋、苏打、10%葡萄糖酸钙1支、肝素1支、10%苯巴比妥1支、并按需要准备急救药物。
(3)用品:静脉留置针、注射器及针头(20ml的20副,lml、2ml、5ml的各3~4副)三通管2个、心电监护仪1台、远红外线辐射保温床1张、干燥试管数支、绷带、夹板、皮肤消毒用物、换血记录单等。
2.环境准备应在手术室或经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室温保持在26~28 度。
3.护士准备(l)掌握换血指征;①母婴有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产前确诊为溶血病。
②出生时有胎儿水肿,明显贫血(脐带血Hb<12Og/L);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342umol/L(20mg/dl),早产儿体重在1500g者>256nmol/L(15mg /dl),体重1200g者>205umol/L(2mg/dl)③凡是有核黄疸早期症状者。
(2)了解病史,诊断、出生日龄、体重、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
估计换血过程常见的护理问题,操作前戴口罩、术前洗手、穿手术衣。
4.病人准备:进行静脉输液,术前1/2小时肌注苯巴比妥,患儿在辐射式保暖床上仰卧,静脉留置针打上。
【目的】换血(exchange transfusion)疗法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换血讲课文档

❖ 垃圾分类处理; ❖ 洗手,记录。
第二十九页,共30页。
换血后护理
❖ 维持静脉输液通畅;
❖ 保持呼吸道通畅,禁食2-4h,平卧位,头侧向 一边,防止呕吐造成窒息;
❖ 继续蓝光治疗,观察黄疸程度,注意有无胆红 素脑病早期症状。
❖ 输血和出血要同步,匀速进行,尽量保持出入 血量平衡,避免引起心功能不全;
❖ 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 血压;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
换血过程中患儿如出现烦躁、面色改变、呼吸
困难、心率增快及血压.下降等心衰表现时应暂
停换血,立即采取镇静、强心利尿、给氧等。
待心衰纠正后继续换血并控制换血速度。
下面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例分 享一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第八页,共30页。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换血疗法是新生儿治 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 速且有效的方法,是 目前唯一的有效抢救 手段。
第九页,共30页。
指征
❖ 产前已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脐血总胆 红素>68umol/L,HB<120g/L,伴水肿、肝 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第十八页,共30页。
❖ 血液准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进行血型交配,
换血总量为(体重*1.50-180ml/kg)
❖ 通知血库备血 ❖ 血液置于37 ℃水浴箱中待用
第十九页,共30页。
第二十页,共30页。
血气分析仪及血气片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血糖仪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 术中每隔15min轻晃血袋,以防红细胞沉降在 血袋底部。
第二十七页,共30页。
新生儿换血讲课

警告期 首先出现嗜睡,喂养困难,吸吮无力,拥抱 反射减弱、消失,肌张力减低。此期约12~24小 时。
痉挛期 表现为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 尖叫、惊厥,常有发热。严重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死亡率1/2~1/3。此期持续约12~24小时。
恢复期 存活病例约在二周内上述症状逐渐消退
缩短禁食时间。 继予光疗。 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 每30分
钟测一次, 共4次, 以后改每2小时1次, 共4次。 若无特殊情况可按常规进行
葡萄糖酸钙10ml+10%葡萄糖20ml(或遵医嘱 配制), 用50ml注射器抽好备用。
苯巴比妥钠, 水合氯醛各一支备用
换血开始前以生理盐水预冲换血管道并连 接, 安装好各输血泵。
见“换血回路示意图”(第一小时)
“O”型红细胞
AB型血浆
输血泵A 150ml/h
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
患儿血液循环
对有明显心力衰竭的患儿, 可用血浆减半 的浓缩红细胞来纠正贫血和心力衰竭。现 在多采用洗涤浓缩红细胞。
对无严重贫血或明显心衰的患儿, 在换血 前1~2h应输注1次白蛋白1g/kg, 可使胆红 素换出量增加40%。
换血量和换血速度
换血量 为新生儿全部血溶量的2倍, 新生儿血溶量约
80ml/kg,总量约400—600ml。 换血速度 进出大致平衡防止血压波动过大 输注速度每小时约200~300ml。 换血时间约2~3小时, 约换出85% ~90%致敏
合并败血症指标放宽
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标准
时龄 考虑 光疗 光疗失
(H) 光疗
败换血
~24 ~48 ~72 ~96
≥103 ≥154 (≥6) (≥9)
新生儿换血疗法PPT课件

禁忌症
虽然换血疗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并非适用于所 有情况。例如,对于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恶病质或 无法耐受换血操作的病人,换血疗法可能并不适用。 此外,对血液成分过敏或存在严重输血反应的病人也 应避免使用此方法。
05
家长心理支持与康复辅导工作部署
家长心理需求分析和应对策略制定
1 2 3
深入了解家长心理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家 长在新生儿换血疗法过程中的担忧、焦虑等心理 需求。
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
根据家长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 ,包括提供专业知识解答、分享成功案例、建立 家长互助小组等。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对新生儿换血疗法领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法规,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提高疗效与安全性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新的换血治疗方案和技术手段, 以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推广普及先进技术
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更多的患儿能够受益于新生儿换血 疗法。
专业化团队协作
组建了一支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医疗团队,为换血治疗提供了 有力保障。
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沿技术关注
国内外行业交流加强
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换血疗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推 动了该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不断涌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被应用于新生儿换血疗法, 如干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为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换血治疗是通过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同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血疗法
目的:
移去0.85的血量(致敏红细胞,抗 体,胆红素),移去体内过高的间接胆红素 及游离抗体纠正贫血,避免发生核黄疸,移 去细菌、毒素及用其它方法不能解决的药物、 毒物中毒。
指 征:
产前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贫血,(脐血Hb< 120g/L,水肿、肝脾肿大及心衰)
生后24h内血清胆红素>171umol/L(10mg/dl)
光疗副作用:
腹泻
溶血: 因维生素B2对光的吸收高峰在450mm, 光
疗 使其分解,影响了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的合成,导致红细胞内谷胱甘肽还原酶 活性降低(GR是以FAD为辅酶的黄素蛋白酶) 而使溶血 加重。
低血钙Leabharlann 发热④ 药物治疗: 酶诱导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 白蛋白:1g白蛋白可与16mg胆红素结合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新生儿治疗
① 交换输血
② 静滴IVIG:可阻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 胞上的Fc受体,阻断其破坏致敏红细胞, 抑制溶血过程。
③ 光照疗法:光疗原理:未结合胆红
素IXa Z型
IXa E
型,后者属水溶性,可经胆汁排泄到 肠腔随大便排出,或从尿中排出。
早产儿、足月儿、高危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mmol/L(mg/dl)]
实验室检查: 产前诊断 产后诊断:
⑴ 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 ↑(生后第一天正常可达0.06),有核红细胞↑, 血小 板↓; ⑵ 母婴ABO、Rh血型是否不合 ⑶ 血清特异性免疫抗体检查:
①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② 释放试验:阳性示有血型抗体存在 ③ 测母体血清中有无血型抗体存在
ABO溶血病
是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 生在血型:母O型,子A型或B型。
实验室诊断: ⒈母婴ABO血型不合 ⒉一项红细胞致敏的指标阳性可确诊。若仅游离 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新生儿体内有抗体存在,并 不一定使红细胞致敏,故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临床表现: 较Rh溶血病症状轻,若不及时处理亦可并发
脐静脉切开包,脐静脉插管,三通接头,蚊式钳2 把,持针器1把,血管钳3把,手术刀,缝针,丝 线,结扎线,手套,消毒巾。
新生儿溶血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高未结合 胆红素血症及贫血,
若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可透过血脑屏 障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存活者可留 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持久性椎体外系神经 异常: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高频听 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
胎母输血:
胎儿红细胞最早可在妊娠4-8周通过胎盘进
发病机理:
当母子血型不合时,子血型抗原可刺激母体产 生相应的抗体,原发刺激约0.5ml血即可产生抗体, 以后仅需0.1~0.2ml血即可刺激产生抗体。 初(原)发免疫反应:
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中,被母 脾脏的巨噬细胞所吞噬,经较长时间才能释放出足 够量的抗原,此抗原抵达脾脏淋巴细胞的相应抗原 受体而产生Rh抗体,此种初发免疫反应发展缓慢, 常历时2个月以上甚至6个月,所产生的抗体常较弱, 并系IgM,不能通过胎盘。第一胎娩出时仅处于初 发免疫的潜伏期。因此,一般第一胎不发病。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
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 性溶血,胎儿具有从父亲遗传而来的红细胞 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妊娠期,胎儿红细胞 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中,刺激母体产生 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又可通过胎盘进入 胎儿血循环中导致胎儿、新生儿体内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使红细胞致敏并破坏而溶血。
体重(克) <1000子 1001~1500 1501~2000 2001~2500
>2500
一般儿 85.5~119.7(5-7) 119.7~171(7-10) 171~205.2(10-12)
205.2~256.5(12-15) 256.5~307.8(15-18)
有高危因素儿 68.4~102.6(4-6) 102.6~136.8(6-8) 136.8~171(8-10) 171~205.2(10-12) 205.2~256.5(12-15)
24~48h血清胆红素>257 umol/L(15mg/dl)
每24h血胆红素上升速率>85 umol/L(5mg/dl) 或每小时血胆红素上升速率> 11.97umol/L(0.7mg/dl),经综合治疗血清总胆红 素达到342umol/L(20mg/dl)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早产儿及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病史者可 放宽换血指征。
入母体循环血液中,据统计妊娠1、2、3个月 及接近分娩时胎儿血进入母体的发生率分别为 7%、16%、29%及以上;但大多数孕妇含 胎儿血量仅0.1~0.2ml,不足以使母体致敏。 也可在临产时发生。
新生儿溶血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高未结合胆红 素血症及贫血,Rh血型系统抗原是由第一对染 色体短臂上三对紧密连锁的等位基因决定的, 即D与d,C与c,E与e。其抗原性强弱依次为: D>E>C>c>e>d。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Rh阳 性(DD,Dd),缺乏D抗原的红细胞称Rh阴性。 母为Rh阴性,父为Rh阳性其子女有65%的可能 性为Rh阳性。
次发免疫反应: 当发生原发免疫反应后,再次怀孕,
即使经胎盘失血量很少亦能很快的发生次 发免疫,IgG抗体迅速上升,通过胎盘与 胎儿红细胞结合而导致溶血。
临床表现:
⒈ 水肿 ⒉ 贫血 ⒊ 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若在308~342
umol/L(18~20mg/dl)时,可发生核黄疸。早 期(警告期12~24h);痉挛期12~24h;恢复期 (2周)及后遗症期。 ⒋ 肝脾肿大 ⒌ 出血:生后数小时可见瘀点和紫癜,推测是胆 红素 毒性致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和/或缺氧对毛细血管 损伤引起。严重病例常见颅内出血及肺出血。
严重感染(败血症)、新生儿DIC、难以治疗的药物及 毒物中毒。
威胁生命的电解质紊乱。
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者。
禁忌证:
凡影响脐静脉插管的因素: 脐疝 脐炎 NEC 腹膜炎
已发生核黄疸者。
换血物品:
新生儿约束带、胃管、吸引装置。
开放式幅射台,多功能监护仪,中心静脉压测定 仪(消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