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MRI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演示ppt课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演示ppt课件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诊断
01
02
03
04
意识障碍
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如过度兴奋、嗜睡、昏迷
等。
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增高或减低,甚至松软 ,重症者肌张力消失。
原始反射异常
吸吮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 射减弱或消失。
惊厥
可有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 性惊厥,常见于中、重型病例

影像学检查诊断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临床表现。
诊断技术提升
新的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 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更敏感的方法。
治疗策略优化
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能够针对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成 果,将有助于推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使用胞磷胆碱、脑活素等 营养脑细胞药物,促进受 损脑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改善脑代谢药物
应用ATP、辅酶A等改善 脑代谢药物,促进脑部能 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 脑损伤。
减轻脑水肿药物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减 轻脑水肿药物,降低颅内 压,缓解脑水肿症状。
高压氧治疗方案
高压氧治疗原理
在高压氧舱内给予患儿高浓度的氧气吸入,提高血氧分压 和血氧含量,促进脑部组织的氧合作用,加速受损脑细胞 的恢复。
液等。
控制颅内压
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新生儿,可 给予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症状。
控制惊厥

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 CT检查:脑室周围严重低密度区延伸至大脑皮 质,或整个脑部呈弥漫性低密度、灰白质界限 模糊或消失、脑室缩小或伴脑室内出血者,预 后不好。
学习交流PPT
26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2 引起HIE的原因有哪些? 3 什么是脑组织的易损性? 4 关于HIE的发病机制有哪些理论? 5 HIE的临床分期? 6 HIE有哪些后遗症? 7 HIE治疗中的三项支持和三项对症治 疗是什么? 8 HIE的预后与哪些因素有关?
• 出生时有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如Apgar评分1分钟≤3 分,5分钟≤6分;或经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或有 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
• 生后12小时内有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异常。
• 有惊厥或频繁发作的惊厥,因脑水肿而囟门张力增高。
• 重症可有脑干症状: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减慢、呼吸暂停、
学习交流PPT
5
HIE的病生理变化 能量代谢障碍理论(近代)
• 缺氧数分钟内,糖的无氧酵解↑→乳酸性酸中毒 →ATP合成↓→细胞膜泵功能受损→细胞水肿。
• 缺氧1~2小时,膜磷脂分解→自由基生成↑→膜 功能受损→Ca++内流,花生四烯酸产生 TXA2、 PGI2→神经细胞损伤。
• 缺氧2小时后,DNA合成停止,蛋白质分解→兴 奋性氨基酸释放→细胞器受损→细胞分裂停止 (凋亡)。
10
学习交流PPT
11
学习交流PPT
12
学习交流PPT
13
学习交流PPT
14
学习交流PPT
15
学习交流PPT
16
学习交流PPT
17
HIE的临床表现
意识 肌 张力 原始反射 呼吸异常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MRIPPT课件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MRIPPT课件

2020/3/27
24
(a)早产儿的横断面DWI显示主要位于脑室周围的缺氧缺血性损 伤(↑)。
(b)足月儿的横断面DWI显示中央沟周围及矢状旁后部的缺氧缺血 性损伤(↑)。
2020/3/27
25
脑损伤分度标准
轻度
皮层及皮层下病 变,伴或不伴蛛 网膜下腔出血
中度
深部白质损伤伴 局灶性水肿
重度
内囊后肢、 基底、 节及丘脑病变, 皮层下囊状坏死 弥漫性脑水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陈梓娴
2020/3/27
1
概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在围 产期窒息而导致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 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部分病人可 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 且是引起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2020/3/27
2
1 HIE的病因 2 HIE发病机制 3 正常新生儿颅脑MRI表现 4 HIE的MRI表现
15
3、新生儿期脑灰质、白质的信号表现、
新生儿出生时脑内含水量高达90 % ,白质内含水量较 灰质高,在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
2020/3/27
16
4、新生儿脑髓鞘发育
MRI是唯一能在活体显示髓鞘的影像学 方法。CNS的髓鞘形成始于胎儿5月龄时, 至出生时,内囊后肢、丘脑腹外侧、放射冠 中央、中央前后回、大脑脚、视束、脑桥背 侧、小脑上蚓部及小脑上下脚已发生髓鞘
5
二. HIE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变化
新生儿脑循环两大特点
脑血流分布不平衡 脑血流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2020/3/27
注:红色为分水岭区
6
2、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影像学特征课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影像学特征课件
硬膜下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内出血 脑实质内出血
.
24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
产伤: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臀位 产、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
围产期窒息
医源性:快速输注高渗液体;机械通气不当
.
25
硬膜下出血
.
26
NoSUCCESS
THANK YOU
Image
2020/7/23
.
27
硬膜外出血
.
40
T2
T1
DWI
出生后24小时,T2、T1无变化,DWI高信号显示早期梗死
.
41
MRS:及波谱成像,对脑实质的化学成分 进行分析:NAA峰下降---提示脑神经元 受损,Lac峰升高---提示脑实质进行无
氧代谢
.
42
HIE-MRS分析
病变区Lac波: 特征性的表现是在1.3 ppm处
峰状\倒立乳酸波
.
13
男,10天出 生有窒息, 抽搐、肌张 力差入院。
T1WI
T2WI
皮质下囊变,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
.
14
二 、深部脑白质损伤
侧脑室额角、枕角旁白质损失,T1呈点、 条状高信号
机制:此区域是额叶的髓静脉向大脑深 部终末静脉引流会集处,因缺氧导致淤 血扩张,由于新生儿血管发育不成熟, 在组织学上有红细胞及血浆蛋白渗出
.
15
男,6天,出生有窒息,
抽搐、反应差入院.
.
16
深部脑白质损伤
脑室旁白质软化(PVL):白质坏死,T1低 信号,T2高信号
机制:由于脑室白质接受软脑膜表面来 自大脑中动脉,或前、后动脉的长、短 穿通支和基底节穿通支的支配,当脑灌 注压和脑血流下降时,此区域血流易减 少,导致脑白质缺血所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课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课件

保持室内 温度适中, 避免过冷 或过热
保持室内 安静,避 免噪音干 扰
保持家庭 整洁,避 免细菌滋 生
01
02
03
04
喂养和营养
母乳喂养:新 生儿应尽量母 乳喂养,提高 免疫力
01
喂养频率:根 据新生儿的需 求,合理调整 喂养频率
03
02
奶粉选择:选 择适合新生儿 的奶粉,注意 营养成分
04
营养补充:适当 补充维生素、矿 物质等营养素, 促进大脑发育
母体疾病:如妊 娠高血压、糖尿 病等,影响胎儿 供氧供血
遗传因素:某些 基因突变可能导 致胎儿对缺氧缺 血敏感
环境因素:如吸 烟、酗酒等,影 响胎儿供氧供血
临床表现和诊断
01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肌 张力低下、惊厥、呼吸困 难等
02
诊断方法:脑电图、脑影
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0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结果和病史进行 综合判断
04
鉴别诊断:与其他新生儿 疾病进行鉴别,如新生儿 脑膜炎、新生儿脑出血等
治疗和预后
01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康 复治疗等
02 预后情况:与缺氧缺血程度、治疗时机、患 儿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03 长期影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认 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04 预防措施:加强孕期保健,避免胎儿缺氧缺 血,及时发现并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持心情愉快
产时处理
及时处理产程异 常,如胎位不正、
脐带绕颈等
加强胎儿监护, 及时发现胎儿窘

及时处理产后出 血,防止产后出 血导致胎儿缺氧
加强新生儿复苏, 及时处理新生儿
窒息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课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课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课件一、概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生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

它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等。

二、病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引起窒息的原因包括:1、孕母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心肺疾病等,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

2、胎盘因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导致胎儿缺血缺氧。

3、脐带因素:脐带脱垂、绕颈、打结等影响胎儿的血氧供应。

4、胎儿因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先天性畸形等。

5、分娩因素:难产、急产、产程延长等导致胎儿窒息。

三、病理生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脑血流改变:当缺氧缺血发生时,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导致“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即脑血流灌注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

2、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缺氧时,脑细胞的有氧代谢停止,无氧酵解增加,导致能量产生不足,乳酸堆积,细胞内酸中毒。

3、再灌注损伤与氧自由基生成:缺氧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会产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氧自由基生成增加,进一步损伤脑细胞。

4、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缺氧缺血可使脑细胞释放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导致神经细胞损伤。

5、细胞凋亡:缺氧缺血可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四、临床表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主要分为轻、中、重三度:1、轻度: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多在 3 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2、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常有惊厥,呼吸可能不规则,症状在 14 天内消失,可能有后遗症。

3、重度:表现为昏迷,肌张力松软,原始反射消失,频繁惊厥,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瞳孔不对称或扩大,对光反应消失。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分辩率高,三维成像,显示清晰 无创 能清晰显示B超或CT不易探及的部位 对于足月儿和早产儿脑损伤的判断均 有较强的敏感性
头颅MRI
重度HIE(生后3月)
丘脑异常高信号,示大理石样基底
节(箭头);脑萎缩;硬脑膜下积液(箭头)
头颅MRI
T2WI
DWI 重度HIE
左侧顶枕叶大面积脑梗死(箭头),呈楔形高信号
窒息
较早
较迟,多数于 生后2~3天 以神经系统定 精神症状为 位症状、体征 为主,严重者 主 伴贫血 脑CT:低 脑CT:局限性 密度度阴影,高密度阴影 脑B超回声 Hb<140g/L 增强 HCT<40% 重在预防 止血、止惊降 低颅内压
辅助检查
处 理
EKG Q-T延长> 0.19秒 10%葡萄糖酸钙 25%硫酸镁
发病机制1 缺氧——脑血流重新分布
第6版
8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ability)
脑组织内在特性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
足月儿
大脑矢状旁区脑组织
早产儿
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发病机制1
脑血流改变
缺氧、高碳酸血症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血压高 脑血流过度灌注 颅内出血 血压低 脑血流减少 缺血性脑损伤
辅助检查
脑电图
客观反映脑损害程度
判断预后 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在生后1周内检查,表现为脑电活动
延迟,异常放电,背景活动异常(以低 电压和爆发抑制为主) 等
辅助检查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
在活体上直接检测脑内代谢产物的变化
有助于早产和足月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
定义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诊断治疗 预后和预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pt课件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呼吸道应保持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窒息。
合理喂养
新生儿应尽早开始喂养, 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 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0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主要目的是减轻脑水肿、 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神经元修复等。
胞凋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面,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药物与细胞治疗
在基础研究中,一些药物和细胞治疗手段被证实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
有保护作用,如神经营养因子、干细胞移植等。
03
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有助
于开发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研究进展
0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与康复
家庭护理指导
01
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 湿度,定期开窗通风, 避免对流风。
02
合理喂养,少量多餐, 避免过饱或过饥。
03
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清洁卫生,及时更 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 。
04
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康复训练指导
01
02
03
04
早期干预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训 练,如抚触、被动体操等。
信息支持
向家长提供有关新生儿缺 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 照顾宝宝。
教育培训
对家长进行早期干预和康 复训练的教育和培训,提 高家庭护理和康复效果。
0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01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轻到中度低灌注的脑损伤示意图
早产儿(右)和足月儿 (左)颅脑示意图,展 示颅脑成熟过程中血供 变化情况及其对HI颅脑 损伤模式的影响。早产 儿颅脑(右)具有贴近 脑室边缘分布的特点, 低灌注导致脑室周围区 域(红色区域)白质损 伤。足月儿颅脑(左) 随着颅脑的成熟,具有 远离脑室分布特点,在 低灌注时分水岭区皮层 及皮层下白质(红色区 域)损伤。
10
6、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凋亡)
脑细胞缺氧
能量急性消耗 数小时后出现
细胞渗透性肿胀、 பைடு நூலகம்裂、溶解
胞浆、染色质浓缩 核仁裂解
坏死
凋亡小体
11
三、正常新生儿MRI表现
1、脑沟、脑回的发育,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多,到胎龄34 周时,所有的初级脑沟及大部分次级脑沟都已形成
大脑侧裂
胎龄14周形成压迹,胎龄19周完全形成; 最早形成的脑沟
下部:胎龄29周的T2WI图像显示颞上沟(箭头)和顶枕沟(白箭)、中央沟 (黑箭)变深。
13
2、胶质细胞移行过程
胶质细胞沿放射状排列的胶质纤维移行。
胚胎生发层基质(germinal matrix):是由一些仅含内皮细胞的毛细 血管组成,血管相对较大且不规则,是脑的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 胞的发源不规则,25~32w胎龄儿可见,位于侧脑室前角下方及体 部边缘,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24
(a)早产儿的横断面DWI显示主要位于脑室周围的缺氧缺血性损 伤(↑)。
(b)足月儿的横断面DWI显示中央沟周围及矢状旁后部的缺氧缺血 性损伤(↑)。
25
脑损伤分度标准
轻度
皮层及皮层下病 变,伴或不伴蛛 网膜下腔出血
中度
深部白质损伤伴 局灶性水肿
重度
内囊后肢、 基底、 节及丘脑病变, 皮层下囊状坏死 弥漫性脑水肿
神经元损伤和破坏
8
4、再灌注损伤与氧自由基的作用
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损害脑细胞



























9
5、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脑细胞缺氧 能量代谢障碍
抑制钠钾泵 细胞外K+堆积 神经元去极化
兴奋性谷氨酸大量释放 EAAR过度激活
神经元过度兴奋、 变性、坏死
新生儿脑循环两大特点
脑血流分布不平衡 脑血流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注:红色为分水岭区
6
2、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
脑细胞缺氧
有氧代谢障碍 无氧酵解增加
糖原分解 葡萄糖摄取
大量乳酸
继发性能量衰竭
酸中毒、酸中毒、
脑细胞死亡
7
3、钙内流
脑细胞缺氧
钙泵活性减弱
细胞内Ca 2+浓度
受Ca 2+调节的酶被激活
磷脂酶、核酸酶、蛋白酶等
27
1、脑白质水肿
T2WI
T1WI
T2WI
T1WI
34 +1w,双侧顶叶白质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双侧 脑室积血并扩张,双侧侧脑室旁可见多发局灶 性异常信号
3
一. HIE的病因
1. 胎儿期脑血氧、血流量差
胎儿原因
脑出血、血栓、心动过缓等
胎盘(母体)原因
母亲血压过低、子痫、贫血等;胎盘 早剥、胎盘钙化
脐带循环破坏
脐带绕颈、脐带脱垂等
4
2. 新生儿期脑血氧、血流量差
新生儿肺炎 胎粪窒息 先天性心脏病 肺透明膜病
5
二. HIE发病机制
1、血流动力学变化
20
基底节层面解剖图
21
四、HIE的MRI表现
早产儿低灌注损伤
脑的轻中度低血流灌注引起脑室周 围的损害(PVL) 脑的重度低血流灌注引起深部灰质、 丘脑、脑干及小脑损害
22
足月儿低灌注损伤
轻中度低血流灌注引起矢状旁区皮 层及皮层下损害 重度低血流灌注引起丘脑腹外侧、 壳核后部、海马、脑干、皮质脊髓 束(内囊后肢)及感觉运动皮层的 损害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陈梓娴
1
概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在围 产期窒息而导致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 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部分病人可 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 并且是引起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2
1 HIE的病因 2 HIE发病机制 3 正常新生儿颅脑MRI表现 4 HIE的MRI表现
14
2、胶质细胞移行过程
(a)胎龄29周的新生儿横断面T2WI图像显示生发基质层呈 线状低信号影,在神经节隆突水平较厚(↑)。
(b)胎龄33周的新生儿横断面T2WI图像显示顶枕叶区域高 低信号交替出现的信号带代表分层的白质结构(白箭)和额角附 近的额叶帽状结构(黑箭)。
15
3、新生儿期脑灰质、白质的信号表现、
新生儿出生时脑内含水量高达90 % ,白质内含水量较 灰质高,在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
16
4、新生儿脑髓鞘发育
MRI是唯一能在活体显示髓鞘的影像学 方法。CNS的髓鞘形成始于胎儿5月龄时, 至出生时,内囊后肢、丘脑腹外侧、放射冠 中央、中央前后回、大脑脚、视束、脑桥背 侧、小脑上蚓部及小脑上下脚已发生髓鞘 化,髓鞘内富含脂质和蛋白质,因此在 T1WI为高信号, T2WI为低信号。
17
39+3w 评分正常
髓鞘化的脑组织 T1WI表现
18
5、脑室系统和脑室外腔隙
透明隔间腔
新生儿期,几乎所有的早产儿及足月儿可 观察到,宽度一般不超过1cm。
19
6、垂体及颅骨骨髓的MRI表现
新生儿期垂体在矢 状面T1WI上呈球形, 上缘膨隆,前叶和 后叶均呈高信号, 中间部为裂隙状稍 低信号。 2个月后 垂体前叶信号逐渐 降低,与脑桥呈等 信号。新生儿期斜 坡及板障内富含红 骨髓,在T1WI上 呈低信号,3~4岁 后红骨髓逐渐演变 为富含脂肪的黄骨 髓,T1WI上信号 升高。
距状沟、顶枕 沟和环状沟
胎龄16-18周形成压迹,胎龄20-22周完全形成
中央沟
胎龄20周形成压迹,胎龄24-25周完全形成
颞上沟 顶叶内侧沟
胎龄23-26周形成
额上沟、中央前 后沟和颞中沟
胎龄26-28周形成
12
上部:胎龄25周的新生儿T2WI图像显示顶枕沟(白箭)和早期的中央沟 (黑箭),但是没有颞上沟。
参考韩玉昆教授主编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 脑病》中脑损伤MRI分度标准
26
1、脑白质水肿
水肿: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或局灶性 长T1长T2信号,Flair及DWI呈低信号
判断在T2WI上脑白质高信号是在正常范 围内还是异常的主观性较强。我们认为 在T2WI上见到弥漫性信号增高与其他异 常表现和临床病史强烈提示严重损伤并 存时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