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足月儿多见。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足月儿多见。
新生儿硬肿症早产儿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
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
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内。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
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1.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反应迟钝等。
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
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脑组织受损时升高,正常值<10U/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正常值<6μg/L。
B超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CT扫描(首选)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演示ppt课件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诊断
01
02
03
04
意识障碍
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如过度兴奋、嗜睡、昏迷
等。
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增高或减低,甚至松软 ,重症者肌张力消失。
原始反射异常
吸吮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 射减弱或消失。
惊厥
可有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 性惊厥,常见于中、重型病例
。
影像学检查诊断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临床表现。
诊断技术提升
新的影像学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 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更敏感的方法。
治疗策略优化
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能够针对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资源和成 果,将有助于推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使用胞磷胆碱、脑活素等 营养脑细胞药物,促进受 损脑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改善脑代谢药物
应用ATP、辅酶A等改善 脑代谢药物,促进脑部能 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 脑损伤。
减轻脑水肿药物
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减 轻脑水肿药物,降低颅内 压,缓解脑水肿症状。
高压氧治疗方案
高压氧治疗原理
在高压氧舱内给予患儿高浓度的氧气吸入,提高血氧分压 和血氧含量,促进脑部组织的氧合作用,加速受损脑细胞 的恢复。
液等。
控制颅内压
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新生儿,可 给予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症状。
控制惊厥
HIE

Birth Asphyxia: Long-Term Outcome
Fetal heart rate tracings, cord pH, and 1-minute and 5minute Apgar scores are imprecise predictors of long-term outcome. Apgar scores of 0-3 at 5 minutes in term infants result in an 8% risk of death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nd a l% risk of cerebral palsy among survivors. A l0-minute Apgar score of 0-3 predicts death in the first year in l8% of cases and cerebral palsy among survivors in 5%; at 15 minutes, the rates are 48% and 9%, respectively; and at 20 minutes, 59% and 57%, respectively.
HIE高危新生儿的早期识别
围生期严重缺氧病史 早期异常临床表现 早期异常脑功能检测
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 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 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 失), 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症状(呼吸节律改变、 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 张力增高;
治疗
支持疗法 维持良好通气换气功能 :PaO2 5070mmHg,PaCO2正常; 维持良好循环功能,保证血液灌注:多 巴胺; 维持血糖正常值: 控制输液量:每日液体总量不超过6080ml/kg,速度4ml/kg.h;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HIE的定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
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2004年11月于长沙修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一、概念: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 ischemic encephalopatly)。
HIE 在围产期神经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每年活产婴1800万-2000万,窒息的发病率为13.6%,其中伤残者为15.6%,每年约30万残疾儿童产生,严重威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
二、病因: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以HIE,与胎儿在宫内所处的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一)母亲因素:①母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肾疾病、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
②产科疾病: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
③母吸毒、吸烟、被动吸烟。
④母年龄>35岁或<16岁,多胎妊娠。
(二)分娩因素:①脐带受压、打结、绕颈;②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③产程中的麻醉、镇痛剂和催产药使用不当。
(三)胎儿因素:①小于胎龄儿、巨大儿;②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喉蹼、肺膨胀不全,先心病;③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④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四)产后因素:感染性肺炎、捂被综合征、RBC增多症等。
三、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许多环节未明,但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脑血流改变:当窒息缺氧为不完全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肾上腺等组织血流量,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失效,脑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第2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
此时,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区)最易受损,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最旺盛部位(丘脑、脑干核),而大脑皮层不受影响。
(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其主要机理,脑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氧化,缺氧时无氧糖酵解使糖消耗↑,乳酸增加,导致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ATP ↓、细胞膜钠泵、钙泵功能不足,使钠、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原性脑水肿,钙离子还可激活受其调节的酶,引起胞浆膜磷酯成分分解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进一步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环素ATP↓→cAMP↓①影响突触之递质传递;②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许多依赖cAMP的血管活性物质功能下降→脑血管痉挛→脑组织受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 脑水肿 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2.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及梗死(多见于足月儿) 部位 脑皮质(呈层状坏死)、海马、基底节、丘脑、脑干 和小脑半球
后期 软化、多囊性变或瘢痕形成 3.出血 脑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出血 4.早产儿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PVH-IVH)
血清CPK-BB 脑电图持续异常者
预 防
积极推广新法复苏
防止围生期窒息
维持血糖
正常值(5.0mmol/L),以保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 开始2~3天应作血糖动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确定 补糖速度。 静注葡糖按6~8mg/kg.min进行。 应防止白天血糖过高,夜间血糖过低。
控制惊厥
苯巴比妥: 负荷量20mg/kg、缓慢静注,12小时后给予维持量 5mg/kg.d,疗程4~5天。 惊厥不止: 可用安定0.3~0.5mg/kg静注或水合氯醛50mg/kg肛注。
新生儿颅内出血
原因:早产、缺血缺氧、外伤(以产伤为主)其他 (出血性疾病、医源性损伤) 类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脑膜下出血 小脑出血 脑实质出血
内容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和预防内容
强调早期治疗
生后3天内保证内环境稳定、积极控制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重点工作:“三项支持” 、“三项对症” 维持良好通气,保持酸碱平衡(中心) 维持足够的血流灌注(关键措施 ) 维持血糖在正常高限 控制惊厥 降低颅内压 消除脑干症状 亚低温治疗
/或羊水Ⅲ度污染),或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 评分1 min ≤3分,并延续至5 min 时仍≤5 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 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24 h以上 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 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 起的脑损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因缺氧缺血造成的新生儿脑组织缺损。
该病常常由于缺氧缺血、低血糖或其他原因导致,可能导致婴儿的神经系统障碍、脑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诊断标准1. 根据分娩及新生儿状况分为预期HIE和突发HIE,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2. 采用SGA评分法确定HIE程度,分别为轻度(1-3级)、中度(4-6级)和重度(7-9级)。
二、治疗方法1. 改善氧供(1)肺保护通气、机械通气(2)提高血氧饱和度(3)利用ECMO,透析连续肝替代治疗等措施促进并维持患儿全身氧供2. 血流动力学支持(1)补充血容量(2)控制血压(3)防治低血糖等3. 治疗惊厥(1)苯巴比妥钠:按3~5mg/kg给药,缓慢静脉注射;(2)丙泊酚:治疗惊厥的首选药物,按1-2.5mg/kg/d定量输注。
4. 防止颅内压升高(1)控制CO2水平(2)保证水盐平衡(3)使用低渗凝胶体5. 营养支持(1)高热量、低蛋白、低钠、低脂肪的膳食(2)控制水盐平衡6. 康复训练(1)康复评估(2)针对不同病情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和方法,如装具调整、言语训练、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三、HIE抢救的操作规范1. 诊断HIE并立即通知新生儿科主任及相应科室人员,并启动抢救流程。
2. 保证新生儿的呼吸道畅通,并给予肺保护通气。
3.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4. 孕期出现危险因素时,及时进行引产;产程监测、产前胎心监测等,及时诊断HIE。
5. 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气管内气体监测值、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数据,以制定治疗方案。
6. 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等治疗。
7. 根据SGA评分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8. 对于严重HIE患儿,应用超声等治疗措施,大脑浆液引流,以减轻颅内压。
9. 营养方案应进行个体化考虑,对于需要输注的患儿,应注意水盐平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颅内出血(ICH)的诊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但由于足月儿在活产新生儿中占绝大多数,故以足月儿多见。
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中、重度。
表1 HIE临床分度急性损伤、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者,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 内,其中50%~70%可发生惊厥,特别是足月儿。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轻微发作型或多灶性阵挛型,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病变在脑干、丘脑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顽固性惊厥等脑干症状,常在24—72h病情恶化或死亡。
部分患儿在宫内已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出生时Apagar评分可正常,多脏器受损不明显,但生后数周或数月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诊断要点]1.有围生期缺氧病史,如母亲有高血压、妊高症、胎儿宫内胎动增强、胎心增快或减慢、羊水被污染。
出生后有窒息。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CPK—BB) 正常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 正常值<6~tg/L,神经元受损时血浆中此酶活性升高。
5.B超具有无创、价廉、可在床边操作和进行动态随访等优点,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6.CT扫描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7.核磁共振(MRl) 分辨率高、无创,具有能清晰显示颅后窝及脑干等B超和CT不易探及部位病变的特点。
8.脑电图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004 年11 月于长沙修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一、概念: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
在围产期神经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每年活产婴1800 万-2000 万,窒息的发病率为13.6% ,其中伤残者为15.6% ,每年约30 万残疾儿童产生,严重威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
二、病因: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以,与胎儿在宫内所处的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一)母亲因素:①母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肾疾病、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
②产科疾病: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
③母吸毒、吸烟、被动吸烟。
④母年龄〉35岁或V 16岁,多胎妊娠。
(二)分娩因素:①脐带受压、打结、绕颈;②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③产程中的麻醉、镇痛剂和催产药使用不当。
(三)胎儿因素:①小于胎龄儿、巨大儿;②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喉蹼、肺膨胀不全,先心病;③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④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四)产后因素:感染性肺炎、捂被综合征、增多症等。
三、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许多环节未明,但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一)脑血流改变:当窒息缺氧为不完全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肾上腺等组织血流量,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代偿机制失效,脑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第2 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
此时,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区)最易受损,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最旺盛部位(丘脑、脑干核),而大脑皮层不受影响。
(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其主要机理,脑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氧化,缺氧时无氧糖酵解使糖消耗f, 乳酸增加,导致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J、细胞膜钠泵、钙泵功能不足,使钠、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原性脑水肿,钙离子还可激活受其调节的酶,引起胞浆膜磷酯成分分解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进一步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环素J T J①影响突触之递质传递;②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许多依赖的血管活性物质功能下降T脑血管痉挛T脑组织受损。
(三)神经毒性物质:脑缺氧时T兴奋性、氧自由基增加T阻断线粒体的磷酸化氧化作用,破坏细胞结构及酶等。
(四)神经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发育成熟和维持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需,若过度凋亡即成为病理状态。
最近研究证实,可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多种病理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使神经细胞急性坏死的同时,凋亡即已发生。
可早至缺氧缺血后1小时,直至1〜2周以后。
四、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状生后逐渐进展,有的病例可由兴奋转入抑制甚至昏迷,于72 小时达最重程度,72 小时后逐渐好转、恢复。
临床医生应对生后3 天内的神经症状做细致的动态观察,给予分度。
新生儿临床分度项目轻度中度重度意识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肌张力正常减低消失原始反射拥抱稍活跃减弱消失吸吮正常减弱消失惊厥无通常伴有多见或持续中枢性呼衰无无或轻常有瞳孔改变无无或缩小不对称或扩大,光反射消失前囟张力正常正常或稍膨满饱满紧张病程及预后兴奋症状在24 小时内最明显,3 天内逐渐消失,预后好症状大多在1 周末消炎,10 天后仍不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病死率高,多在1 周内死亡,存活者症状可持续数周,后遗症可能性较大五、诊断本病史及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易与新生儿期其他病相混淆,主要依据:(一)临床依据1 .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如胎动明显减少,胎心Jv 100次/秒,胎粪川。
以上混浊。
2 .出生时有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如评分1分钟w 3‘,5分钟w 6‘,抢救0分钟以上,需气管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
3.生后12h 内: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凝视等)、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肢体肌张力改变(减弱、松软),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过分活跃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4 .病情重者可惊厥或频发惊厥,囟门张力增高。
5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弱,暂停等中枢性呼衰,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部分患儿眼球震颤。
6 .应注意与产伤性颅内出血区别及宫内感染性脑炎、先天性畸形等。
(二)辅助检查1 .化验检查血气分析:了解缺氧及酸中毒情况;血糖、血电解质、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可判断代谢紊乱及多脏器损害;磷酸肌酸激酶脑同工酶()、神经烯醇化酶()等可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2 .影像学检查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确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动态系列检查对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
通常生后3 天内以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 10 天检查为宜,3—4 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密切。
2.1 C T 所见:(1)双侧大脑半球呈弥漫性低密度影,脑室变窄,甚至消失,提示脑水肿。
(2)双侧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对称性密度增高,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需与脑水肿并存。
(3) 在脑大动脉分布区见脑组织密度降低,提示存在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4) 在脑室周围,尤其是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对称性低密度区,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伴有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多见。
(5) 根据检查脑白质低密度分布范围可分为轻、中、重3度,分度并不与临床分度完全一致①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
②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
③重度: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小脑尚有正常密度,中、重度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成脑实质出血。
2.2 B 超检查所见(1) 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的变窄或消失和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存在脑水肿。
(2) 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双侧对称性强回声反射,提示存在基底N 节和丘脑损伤。
(3) 在脑动脉分布区见局限性强回声反射,提示存在大脑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4) 在冠状切面中,见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倒三角形双侧对称性强回声区;矢状切面中沿侧脑室外上方呈不规则分布强回声区,提示存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2.3 脑功能状态检查2.3.1 脑电图检查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1)的表现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以低电压,等电位和爆发抑制为多见。
(2)生后1 周内检查脑电图异常程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2 —3 周后仍无显著好转,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3 )若能做24 小时动态,更能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2.3.2 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地测定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血管阻力,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2.3.3 脑代谢检查磁共振频谱()是一种无创性检测脑内化学成分(,磷酸肌酸,乳酸素)的方法;近年来,一项无创性诊断方法—-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备收关注。
利用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及其他物质在特定光区对近红外光吸收不同的原理,实时监测脑内氧合及细胞代谢状况。
六、治疗(一)治疗原则1. 尽量争取早治疗:窒息复苏后出现神经症状即应开始治疗,最好在24 小时内,最长不超过48 小时开始治疗。
2. 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先保证内环境稳定和各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转,其次是对症处理和恢复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促使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3. 治疗应及时细心,每次治疗措施都应在规定时间内精心操作。
4. 要有足够疗程,中度需治疗10〜14天,重度需治疗20~28 天,甚至延至新生儿期后,疗程过短,影响效果,对轻度不需过多干预。
5. 医务人员对治疗要有信心,积极争取家长的信赖与配合,相信经治疗预后会有改善,即使重度经过积极治疗也可减轻或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
(二)生后3 天内的治疗此阶段治疗主要针对窒息缺氧所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积极控制各种神经症状,治疗重点是三支持、三对症。
1 .三项支持(1) 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值保持在正常范围。
窒息复苏后低流量吸氧6 小时,有青紫呼吸困难者加大吸入氧浓度和延长吸氧时间;有代酸者酌给小剂量 3 ;有轻度呼酸2<9.33 (70) 者清理呼吸道和吸氧,重度呼酸经上述处理不见好转,可考虑用呼吸机人工呼吸,并摄胸片明确肺部病变性质和程度;(2) 维持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灌流,使心率和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心音低钝、心率< 120 次/分,或皮色苍白,肢端发凉(上肢达肘关节、下肢达膝关节) ,前臂内侧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者,用多巴胺静滴,剂量为2.5 ~5.0 (), 诊断为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者,根据病情可考虑用多巴酚丁胺和果糖。
(3) 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5.0),以保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
入院最初2~3 天应有血糖监测,根据血糖值调整输入葡萄糖量,如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呕吐和频繁惊厥者,可及早经口或鼻饲喂糖水或奶,防止白天血糖过高,晚上血糖过低,输糖速度以6〜8 ()为宜。
生后3 天内应加强监护,如生命体征、血气、电解质、血糖。
2. 三项对症处理(1) 控制惊厥: 惊厥常在12 小时内发生,首选苯巴比妥, 负荷量为20, 静脉缓注或侧管滴入,负荷量最大为30,12h 后给维持量5() 静滴或肌注,一般到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停药。
若惊厥不止,可加用短效镇静药,如水合氯醛50 肛注或注入安定0.3〜0.5 。
有兴奋激惹患儿,虽未发生惊厥,也可早期应用苯巴妥10 ~ 20 。
(2) 降低颅内压:颅压增高最早在生后4 小时出现,一般在24h 更明显,如第一天内前囟张力增加,可静注速尿1 ,6 小时后如前囟仍紧张或膨隆,可用甘露醇0.25-0.5 ,4- 6h 后可重复,第2、3 天渐延长时间,力争2—3 天内使颅压明显下降便可停药,生后3 天内液量限制60—80 (),速度3 / ( . h) 左右,有明显肾功能损害者,甘露醇慎用。
颅内增高并2 f (>9.33 )者,可机械通气减轻脑水肿。
(3) 消除脑干症状:重度—深度昏迷,呼吸浅慢,节律不齐或呼吸暂停,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有震颤;皮色苍白,肢端凉,心音低钝,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或频繁发作惊厥且用药难以控制,便应及早用纳络酮,剂量为0.05 - 0.10 / ,静注,随后改0.030.05( . h) 静滴,持续4—6h,2-3 天。
3.其他:清除自由基酌用(0.5 )或10-50 或口服,k15~10或X 2H3天,促进N细胞代谢药24h后便可及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