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过程研究与_3P_口译教学模式_刘建珠

合集下载

口译教学方法

口译教学方法

口译教学方法口译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它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口译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译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直接口译法、分段口译法和交替口译法。

直接口译法是最为常见的口译教学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直接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信息,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语气。

直接口译法注重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这种方法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文化内涵。

分段口译法是一种将原文分段处理的口译教学方法。

在口译过程中,学生将原文分成若干个短句或短段进行理解和表达。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文的结构和逻辑,避免信息的丢失和混淆。

分段口译法也注重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用恰当的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口译的速度和准确性。

交替口译法是一种将原文和目标文交替进行口译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学生先听完一小段原文,然后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接着再听下一小段原文,用原文表达出来。

这种交替的口译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加深对原文的记忆和理解。

交替口译法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语言转换和表达,提高口译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口译教学方法,还有其他一些创新的口译教学方法,如同声传译法、模拟口译法等。

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口译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通过模拟真实的口译场景和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实际的口译工作,提高口译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

口译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背景和需求来确定。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结合实际的口译练习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口译的技能和水平。

外教口译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外教口译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外教口译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探讨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口译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很多职业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口译能力,甚至在留学和出国工作中,口译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而外教口译课则成为了现代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程。

所以,本文将对外教口译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外教口译课教学内容1. 语言和文化知识对于外教口译课来说,语言基础是很重要的。

外教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该首先包括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普及。

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一种文化中会囊括很多语言现象。

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到尽可能多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口译技能。

2. 口译技巧口译技巧也是外教口译课的重要内容。

这个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各种口译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口译。

例如,掌握快速记录、记忆主要信息、缩短重复话语、合理运用替换词等技巧等。

3. 语音语调调控语音语调调控也是外教口译课程不可缺少的内容。

外教需要教授学生练习口音以及语音语调,因为口音和语音语调是不同语言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掌握好这些差异能够更加规范并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二、外教口译课教学方法1. 真实材料在外教授课过程中,要引入真实材料,该材料应包括日常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方面。

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实际用法和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2. 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是外教口译课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要有充足的机会与外教、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讨论、辩论和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口译技能,得到更好的口译训练。

与此同时,互动交流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的口译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3. 多样化评估外教口译课教学过程中,评估方式也应该多样化。

除了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等考试以外,更应该加入演讲、研讨、辩论等方式。

这些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外教口译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非常密不可分的。

外教应该注重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侧重口译技巧的讲解以及对语音语调调控的指导。

口译课教案

口译课教案

口译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口译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掌握口译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2. 培养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应对复杂场合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口译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口译中的难点和技巧。

3. 口译中的常见场景和语言表达。

4.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深入剖析口译技巧和方法。

2. 实践教学:采用群体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3. 任务导向:通过实际案例和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协同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口译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教学内容: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步骤:1. 讲解口译的定义和分类。

2. 介绍口译的基本流程。

3. 分析口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口译中的难点和技巧教学内容:介绍口译中的难点和技巧。

步骤:1. 分析口译中的难点和常见问题,如口音、语速、专业术语、口译记忆等。

2. 介绍口译中的技巧,如良好的听力、即时理解、准确判断、恰当表达等。

3. 分析专业术语的处理方式,如听懂、正确理解、转译、回译等。

三、口译中的常见场景和语言表达教学内容:介绍口译中的常见场景和语言表达。

步骤:1. 介绍口译中的常见场景,如会议、演讲、研讨会、商务谈判等。

2. 分析口译中的常见语言表达,如礼貌用语、商务用语、简化词汇等。

3. 分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口译中表达的温度和情感等。

四、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介绍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步骤:1. 分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和难点,如文化背景、价值观、人际交往方式等。

2. 介绍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前瞻性和自主判断能力等。

3. 分析口译中的协作与团队合作,如团队配合、信息共享、沟通协作等。

五、实践操作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口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3篇)

口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口译教学旨在培养具备专业口译技能的人才,以满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

本文将从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1. 口译的定义口译是指通过口头表达,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口译可以分为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两种形式。

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讲话者停顿的同时进行翻译,交替传译则是在讲话者发言结束后进行翻译。

2. 口译的技能要求口译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能力: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2)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捕捉讲话者的意图和关键信息。

(3)记忆力:具备良好的记忆力,能够迅速回忆起所需信息。

(4)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能够快速分析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回答。

(5)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紧张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克服心理压力。

3. 口译教学的理论框架(1)交际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遵循交际原则,以实现信息传递和沟通为目标。

(2)认知翻译理论:关注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强调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

(3)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4)跨文化交际理论: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二、口译教学的实践方法1. 基础训练(1)词汇训练:通过记忆单词、短语和固定搭配,提高译员的词汇量。

(2)语法训练:掌握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提高译员的语法能力。

(3)听力训练:通过听力材料,提高译员的听力理解能力。

2. 翻译技巧训练(1)同声传译技巧:练习在讲话者停顿的同时进行翻译,提高译员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2)交替传译技巧:练习在讲话者发言结束后进行翻译,提高译员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口译笔记技巧: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地记录关键信息,提高译员的笔记能力。

专业的口译教学研究方法

专业的口译教学研究方法

专业的口译教学研究方法口译是一项专业技能,需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者的口译水平。

本文将探讨专业的口译教学研究方法,帮助口译学习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口译技能。

一、背景介绍口译是指将一种语言口头表达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口头表达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口译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对于专业的口译教学研究方法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二、借鉴语言学习方法语言学习方法在口译教学中也同样适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模仿、重复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口译水平。

例如,学习者可以选择一段标准的口译材料进行录音,然后与原始音频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三、注重实践训练口译是一项需要实践的技能,光靠课堂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注重实践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者可以通过模拟考试、实际情境演练等方式来提高口译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利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利用技术手段来辅助口译教学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软件和移动应用程序等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

五、开展翻译对比研究口译和翻译虽然是不同的技能,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通过开展口译和翻译的对比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口译的技巧和方法。

六、借助跨学科研究口译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除了语言学习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认知科学等。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提高口译教学的效果。

七、持续学习和实践口译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技能,没有捷径可循。

学习者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

八、总结专业的口译教学研究方法对于提高口译学习者的口译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背景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建议。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口译学习者将能够提升自己的口译技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口译需求。

内外语教学中的口译教学方法研究

内外语教学中的口译教学方法研究

内外语教学中的口译教学方法研究口译是指通过听取说话的语音信息,转换成需要的语言,并复述出来的一种语言转换方式。

在今天全球化的社会中,口译已成为跨语言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研究内外语教学中的口译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口译的教学方法需要跨越内外语之间的障碍,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译能力。

传统的口译教学方法通常以传授知识、训练技巧为主,但这样的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该基于语言能力的跨越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口译训练课程。

其次,口译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跨语言的思维能力。

口译者需要能够快速理解并转化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

因此,教学方法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跨语言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转换能力。

在内外语教学中,有几种常见的口译教学方法:第一种是模拟口译教学法。

这种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口译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文本,例如新闻报道、学术演讲等,让学生即时进行口译。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译速度和准确性,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实际口译工作。

第二种是对比翻译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句,让学生从内语到外语或从外语到内语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提高口译的准确性。

第三种是多媒体教学法。

这种方法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不同语言的口语表达,让学生进行口译训练。

通过观看视频或听音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模仿不同语言的声音和语调。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实际口译环境。

第四种是沉浸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他们通过生活和学习与不同语言进行接触。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际会议或与外籍人士进行交流。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跨语言思维和应变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实际口译工作。

总之,口译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和跨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口译记忆训练模型APEC Model构建

口译记忆训练模型APEC Model构建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创新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编号 2012JK001) 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16 -07 -20 [作者简介] 吴文梅,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口译研究。
·74·
等) 。”( 仲伟合,2001: 31) 吉尔模式明确了记忆因素 对口译过程及其具体效果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详细 分析记忆因素的具体作用程序。因此,从严格意义 上说,吉尔模式只是对口译的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 并没有对口译深层认知心理加工过程,特别是记忆 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释。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7) 02-0074-05
一、引言 记忆( 系统) 是连接源语输入与译语输出并使 其有效 运 作 的 中 心 环 节。Galotti ( 2005: 90 ) 认 为, “从某种意 义 上 说,记 忆 参 与 了 几 乎 每 一 种 认 知 活 动”。鉴于 此,口 译 记 忆 研 究 有 助 于 更 好 地 理 解 口 译过程中记忆的性质与特点,认识记忆在口译过程 中的作用与整个口译认知过程,同时,有助于总结有 效的口译记忆方法,提高口译教学的效率与改善口 译实践的效果。 口译记忆既是源语理解的结果,也是衔接源语 理解与译语表达的关键认知环节。记忆能力在口译 信息处理过程中具有阶段性思维连接意义。口译记 忆加工发生知觉、注意、长时记忆激活、源语与译语 等思 维 互 动,反 映 出 典 型 的 并 行 加 工 认 知 特 征。 “口译的过程不能被解释为一个词语单位和句子结 构的直接语言转换,而是很明显地受到某种记忆干 预”( 波赫哈克,2010: 56) 。 认知心理活动在记忆中发生,记忆的作用与过 程成为 考 察 口 译 认 知 心 理 过 程 的 一 个 焦 点 议 题。 “在跨学科 的 口 译 过 程 研 究 进 展 方 面,记 忆 是 重 要 的研究主题。”( 仲伟合等,2012: 35) 口译( 训练) 要多依赖记忆,少依赖笔记,“笔记 帮助记 忆 而 不 是 代 替 记 忆”( Gillies,2009: 109 ) 。 记忆技能训练是口译技能训练的关键,而基于记忆 研究,可以思考如何增强译员的记忆、准确理解发言 人的讲话内容,从而提高口译效率。

释意理论关照下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探析

释意理论关照下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探析
而 是 理解 思 想 与重 新 表 达 思 想 的动 态 过 程 。 口译 过程 就是 释 能够 听 懂 的 话 以 前 , 实际 上 要 经 过 三个 阶 段 : 1原 语 理解 : () 听
清 作 为 表 达 思 想 内容 的语 言 符 号 。 过 分 析 和 理解 , 通 搞清 这 些 二、 本科英语专业 口译教学的 目标及现状 符 号 所表 达 的 语 言现 象 : 清 这些 符 号 所表 达 的 思想 内容 。2 弄 () 我 国 本 科 英 语 专 业 口译 教 学 的 目标 是通 过 口译 课 程 的 开 脱离原语词语外壳: 培养学生通过有 声语言链, 也就是有声音 设, 使学生具有听、 读 、 译五项基本技能且都能达到较高 的 一 串 话语 , 起储 存 在 自 己大 脑 中 的认 知 知 识 , 上认 知 语 说、 写、 唤 加 的水 准 , 以 承担 一 般 的生 活翻 译 、 同翻 译 、 外 导游 以及 外 境 、 可 陪 涉 讲话人 、 听众等因素, 在头脑 中产生交际意义 。 在弄清之前 事 接 待 、 贸 业 务 洽 谈等 工 作 。 外 听 到 的符 号所 表 达 意 思 的基 础 上 , 导学 生 立 即 自觉 地忘 记 这 教
论认为翻译不是从 源语言到 目 标语言的单 向解码过程, 而是理解 思想与 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口 译过程就是 释意过程。本文首先分析 了 国本科英语 专业 口译教学的 目 我 标及现状, 然后探讨 了释意理论 关照下的 口 译教学模 式, 以便运用到我国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中来提 高学生的 口译 能力 。
组) 而 贯穿这三个阶段、使其有机地连接 并形成工作链的是 k vth 和 玛 丽 亚娜 ・ 代 雷 ( r n eL d r ) , oi ) c 勒 Mai n e ee 。释 意理 论 a r “ 信息意义” 口译不是从源语言到 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 , 认为, , 口译时, 译员在把讲话人 的话变成另外 一种语言的听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都先后开设了口译课并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遗憾的是, 口译的教 学效果似乎并不太理想。实践表明, 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只能承担一些诸如生活接待、旅游 陪同等简单的口译任务, 并不能真正胜任经贸洽谈、学术会议等正式的口译工作。这一现状虽然反映了口译 本身的特殊性, 但是跟口译教学研究滞后也有很大关系。
听入解码
短期记忆
编码输出
任务协调
图 1 现场口译
3.3 译后总结 译后的评估与总结是口译活动的延续, 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不可或缺的环节, 也是口译质量得以提高的
重要手段。由于角色的不同, 不同的评估主体对于译文的质量以及译员的表现会有不同的期待, 也会有不同的 观点, 有时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见解。因此, 评估和总结的主体应该由参与口译活动的演讲人、听众、译员等共 同组成。
上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起, 实证研究受到重视, 口译研究进入更具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吉尔( Daniel Gile) 。吉尔在口译研究方面的成果十分丰硕。在口译界, 他被引用的次数遥 遥领先于其他作者, 是口译跨学科实证研究的代言人。他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Basic Con- cepts and Models fo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是中国口译界经常参考的、不可多得的口译专著之一。
现场口译
译前准备
听入解码
短期记忆
编码输出
译后总结
任务协调 图 2 口译过程
337
September 2006 Vol. 3 No. 2
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
4“3P ”口 译 培 训 模 式
4.1“3P ”模 式 的 提 出
译前准备是口译活动的基础, 现场口译是口译活动的核心, 译后总结则是译文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手
( Effort Model)。
根据“吉尔模式”, 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交替传译, 译员都必须具备很强的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
以及任务协调等能力, 即: 口译 =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2.2 国内口译研究与厦大模式
相对于西方而言, 中国的口译研究更为滞后。我国的口译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是我国对于口译
2006年 9 月 第 3 卷第 2 期
大学英语
学术版
口译过程研究与“3P”口译教学模式
刘建珠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摘 要: 在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的基础上, 作者对口译活动的译前准备( Preparing) 、现场口译( Performing) 和译 后 总结( Packaging) 等三个阶段(Phases)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提出了一个新的 口 译 教 学 模 式- -“3P”模 式,即 : 口 译 训 练 = 译前准备(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 现场口译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 译后总结( 组员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
据, 围绕“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和“任务协调”展开。译后总结阶段则从评估主体出发, 指出了口
译评估主体和标准的多元化, 即:“组员评价”、“学员反馈”和“教师总评”。
结合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口译训练可作如下表述: 口译训练 = 译前准备(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
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 现场口译 (听入解码 + 短期记忆 + 编码输出 + 任务协调) + 译后总结( 组员
国际上最早研究口译的当属瑞士的赫贝尔( J.Herbert) , 早在 1952 年他就发表了《口译手册》[2]。在随后的 50 多年间, 西方口译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即: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的初级研究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的从业人员研究阶段和 20 世纪 80 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蓬勃发展阶段[3]。
现场口译是具体口译活动实际发生的环节。现场口译是整个口译活动的核心环节。根据吉尔模式, 现场 口译的过程可以分为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等三个阶段。另外, 口译过程自始至终都涉及译员的任务 协调能力, 以便保证译员在听、记、译三阶段科学分配自己的精力。因此, 现场口译阶段可以看成是在译员协调 任务支配下的由听入解码到短期记忆到编码输出的信息传递过程, 如图 1 所示:
针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这两种主要的口译工作方式, 吉尔提出了著名的“交替传译模式”与“同声传译 模式”[4] 。在这两个模式中, 吉尔阐述的实际上是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具体过程。吉尔认为, 口译是一个听力
作者简介: 刘建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英汉对比与口、笔译
335
September 2006 Vol. 3 No. 2
段 。译 前 准 备 、现 场 口 译 和 译 后 总 结 等 三 个 阶 段 共 同 组 成 了 整 个 口 译 活 动 的 有 机 整 体 。译 前 准 备 阶 段 从 口 译 译
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出发, 明确指出了译前准备的具体内容, 即:“双语能力”、“专题知识”、“文化意识”、“口
译技巧”和“职业准则”。现场口译阶段从口译的具体过程和环节出发, 为具体的口译技巧培训找到了理论依
加以总结和评估。口译训练不应单单局限于现场口译的听、记、译部分, 还应覆盖译前准备和译后总结。从这个
意义上讲, 口译活动可以分为译前准备(Preparing)、现场口译(Performing)和译后总结(Packaging)等三个阶段。
3.1 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指的是实际口译任务开始前译员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译前准备是整个口译活动的基础环
的研究却一直远远落后。据黎难秋统计, 1996 年前中国当代发表的有关口译研究的文章不足 50 篇[5]。其中关
于口译教学研究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
令人欣慰的是, 从 1996 年起, 我国口译界开始每隔两年定期举行全国性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到目
前为止, 共举办了厦门、广州、西安、北京、上海等五届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将于 2006 年 10 月在对外
“厦大模式”, 译员所具备的素质可以简单概括为“双语能力”、“专题知识”、“文化意识”、“口译技巧”和“职业准
则”等五个方面。这就为译前准备的内容指明了方向, 即:
336
2006年 9 月 第 3 卷第 2 期
大学英语
学术版
译前准备 =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3.2 现场口译
目前, 国内对口译教学方法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十分理想的口译教学与培训模式。因此, 我 们急需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吉 尔 模 式 与 厦 大 模 式
口译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自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发生交往开始, 就有了口译活动 和译员的存在。口译活动的历史比笔译活动更为悠久。然而,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对于口译的研究却一直远 远落后于对笔译的研究。 2.1 西方口译研究与吉尔模式
College English
Academic Edition
与 分 析 、口 译 笔 记 与 短 期 记 忆 、笔 记 解 读 与 译 语 传 达 等 多 任 务 处 理 的 过 程 。 口 译 任 务 的 顺 利 完 成 要 求 译 员 在
听、记、译等环节科学分配和协调自己的精力。因此,“吉尔模式”又被称为“多 任 务 处 理 模 式 ”或“精 力 模式 ”
专题知识水平, 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口译技巧的灵活运用和口译职业准则的遵守。因此, 口译又可概括为: 口
译 = 双语能力 + 专题知识 + 文化意识 + 口译技巧 + 职业准则。
3、口 译 的 过 程 研 究
口译作为一种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 其过程可具体分解为语言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忆、编
经济贸易大学召开。这些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大大促进了中国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的发展。
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短短的十
年间, 有关口译研究的论文、著作和教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 厦门大学口译教材编
写组编写的《新编英语口译教程》以及编写组提出的“厦大模式”( Xiada Model) 就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成果之一。
“厦大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和英国西敏斯特大学龙能根教授( Jack Lonergan) 带领的“中英英语项
目 合 作 小 组 ”在“吉 尔 模 式 ”基 础 上 提 出 的 口 译 训 练 模 式 。 该 模 式 除 了 注 重 对 来 源 语 信 息 的 分 析 、理 解 与 重 组
外, 还始终强调口译技巧的应用以及口译职业准则的遵守[6]。根据“厦大模式”, 口译是译员对来源语语篇与跨
节, 离开准备谈口译是不切实际的。准备不充分的译员必然难以胜任具体的口译工作。
口 译 员 是 一 种 需 要 具 备 专 门 知 识 和 专 业 训 练 、要 求 严 格 、难 度 极 大 的 职 业 。 口 译 实 际 上 是 在 一 定 的 职 业
准则基础上译员对自身现有知识和技巧的运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必须首先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根据
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 如图 3 所示:
Pr epar ing (译前准备)
Per for ming (现场口译)
Packaging (译后总结)
职口文专双 业译化题语 准技意知能 则能识识力
任编短听 务码期入 协输记解 调出忆码
通过组员评价、学员反馈和老师总评的形式对口译表现加以评估和总结, 可以帮助学员发现优点与不 足, 从而为接下来的口译学习与口译实践指明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妨也用一个等式来表述口译培训中的译后 评估, 即: 译后总结 = 组员评价 + 学员反馈 + 教师总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