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建筑工程技术,那可是一门相当“硬核”又充满魅力的学科呢!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技术知识都至关重要,拼在一起才能建成我们看到的那些壮观的大楼、桥梁和各种建筑奇迹。

一、基础工程技术。

首先得聊聊基础工程,这可是建筑的根基,就像人的双脚一样重要。

基础要是没打好,上面盖得再漂亮的房子那都可能是个摇摇欲坠的“危楼”。

# (一)地基处理技术。

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地基处理的方法那是五花八门。

比如说软土地基,像在南方一些地区,土质比较松软,就常常采用换填法。

把软土挖掉,换上坚硬的砂石之类的材料,就像给房子的脚穿上了一双结实的靴子。

还有桩基础,像打一根根坚固的柱子深入地下,不管是摩擦桩靠摩擦力来支撑建筑,还是端承桩直接把力传到坚硬的地层,都像是在地下为建筑搭建了一个个牢固的“定海神针”。

这些技术在很多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建设中那可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它们,那些高楼大厦恐怕早就“瘫倒”了。

# (二)深基坑支护技术。

在城市里盖房子,很多时候场地都比较狭窄,要建地下室之类的,就需要深挖基坑。

这时候深基坑支护技术就登场了。

像排桩支护,一排排的桩子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基坑的周边,防止土坡坍塌。

还有地下连续墙技术,这就更厉害了,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直接在地下筑起一道屏障,既可以挡土又能防水。

要是没有这些技术,在繁华的城市中心想挖个大坑盖楼,那周围的建筑和道路可就都要跟着遭殃了,说不定哪天就出现个大裂缝或者塌陷呢。

二、主体结构工程技术。

基础打好了,接下来就是主体结构的建设啦,这就像是给建筑搭骨架。

# (一)混凝土结构技术。

混凝土在建筑里那可是“老大哥”般的存在。

现在的混凝土技术可不像以前那么简单粗糙了。

高性能混凝土被广泛应用,它比普通混凝土更坚固、耐久性更好。

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那可是个技术活。

就像浇筑大坝之类的工程,要是不注意散热,混凝土内部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就会产生裂缝,那可就麻烦了。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

一、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就像一个魔法盒,里面装满了各种奇妙的知识和技能,能把一堆原材料变成高耸入云的大厦、美轮美奂的住宅或者功能强大的公共建筑。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我就像一个探险家,要去探寻建筑工程技术这个神秘领域的各个角落,看看那些聪明的工程师们都发现了什么宝藏知识。

二、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

1. 传统地基处理技术。

打桩可是地基处理里的老大哥了。

就像给房子的脚扎根一样,有木桩、混凝土桩等。

木桩比较古老,就像建筑界的老古董,以前人们把粗壮的树木打进土里,给房子提供支撑。

现在混凝土桩更流行,因为它坚固耐用,像一个个坚强的小卫士站在地下,支撑着地面上的建筑。

换填法也很有趣。

如果地基土比较软,就像棉花糖一样不靠谱,那就把软土挖掉,换上硬邦邦的砂石或者灰土,就像给地基换了一双结实的鞋子,让它能稳稳地站着。

2. 新型地基处理技术。

近年来,地基处理技术也玩起了高科技。

像强夯法,那就是个大力士。

巨大的夯锤从高处落下,把地基土砸得结结实实的,“轰”的一声,土就变得听话多了。

还有高压喷射注浆法,就像一个注射器,把水泥浆高速喷射到地基土里,让土和水泥浆混合在一起,变成坚固的复合地基。

这就好比给地基土打了一针强化剂,让它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小角色变成了强壮的硬汉。

三、混凝土工程技术。

1. 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可是建筑工程里的超级明星。

它的主要成分是水泥、砂、石子和水,就像一个四人组合。

水泥就像胶水,把砂和石子紧紧粘在一起。

砂和石子就像骨架,撑起了混凝土的身体。

水呢,就像调和剂,让它们能融洽地混合在一起。

现在还有各种外加剂,就像给这个组合加了魔法药水。

比如减水剂,能让混凝土更容易流动,就像给混凝土穿上了滑冰鞋,在模板里滑得更顺畅,这样在浇筑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堵管之类的麻烦事了。

2. 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方面,浇筑可是个大工程。

要把混凝土准确地放到它该去的地方,就像给建筑输送营养一样。

建筑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文献综述范文建筑,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有着数不清的奥秘和故事。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建筑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建筑的历史发展。

建筑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从远古时代的洞穴居住开始,人们就有了对居住空间的基本需求。

那时候的建筑,简单来说就是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比如天然的山洞,或者用树枝、树叶搭个简易的棚子。

这就好比是建筑的婴儿时期,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生存的基本保障。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古埃及的金字塔可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大明星,那些巨大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宏伟建筑,至今都让人惊叹不已。

金字塔不仅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当时埃及人工程技术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建造金字塔的工匠们,就像是一群技艺高超的魔法师,把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变成了永恒的艺术。

古希腊的建筑也是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们的柱式结构,如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秩序感。

这些柱式就像是建筑的骨架,撑起了整个建筑的庄重与优雅。

而且古希腊的建筑与他们的民主文化息息相关,像帕特农神庙,它的建筑比例、空间布局都反映了当时希腊人对和谐、对称和美的追求。

再到古罗马时期,建筑在继承古希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罗马人发明了拱券结构,这种结构让建筑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建造出更加宏伟的建筑,如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那巨大的穹顶,仿佛是天空的盖子,阳光透过穹顶的圆孔洒进来,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

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建筑风格就像时尚潮流一样,多种多样,每个时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那可真是建筑界的“高个子”。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和飞扶壁。

尖塔直插云霄,仿佛要与上帝对话;彩色玻璃窗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就像梦幻中的仙境;飞扶壁则像一双双有力的手臂,支撑着建筑的高大身躯,让建筑内部可以有更大的空间。

建筑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建筑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建筑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建筑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如下:一、建筑结构优化设计1.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是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筑成本的关键。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张华等(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调整遗传算法参数,提高了优化效果。

2. 针对复杂建筑结构,刘洋等(2019)研究了有限元方法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实现了对建筑结构的精确分析和优化。

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李明等(2017)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墙体保温、屋面保温、门窗节能等方面。

2. 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赵静等(2018)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建筑信息化与BIM技术1. 建筑信息化是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陈勇等(2016)对建筑信息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性能分析、建筑运维等。

2. 针对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刘翔等(2019)对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

四、建筑安全与抗震1. 建筑安全是建筑行业永恒的主题。

张伟等(2017)对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抗震设防、抗震结构体系、抗震计算等。

2. 针对建筑安全风险控制,王磊等(2018)对建筑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模糊评价等。

五、建筑经济与管理1.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李慧等(2016)对建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项目管理、敏捷项目管理、BIM项目管理等。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文献综述范文建筑工程技术就像是一场神奇的魔术,把一堆砖头、水泥和钢材变成一座座令人惊叹的高楼大厦。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我就来唠唠这个神奇领域的那些事儿。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

地基是建筑的立足之本,就像人的双脚一样重要。

在这方面,有好多有趣的技术呢。

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法,简单说就是把软土挖掉,换上好土,就像给土地做个小手术,换上健康的“组织”。

还有桩基础,打桩就像是给建筑的脚扎根一样,深深扎进地下。

现在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很流行,通过钻孔、下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做出一根根坚固的桩。

不过这过程中也有不少讲究,比如说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得控制好,太快了容易堵管,太慢了可能会出现断桩,就像人吃饭,吃太快噎着,吃太慢饭都凉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冒出来了。

像强夯法,用起重机把很重的夯锤提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下,狠狠砸向地面,把土地夯实。

这感觉就像是在给大地做按摩,让它变得更紧实。

还有地基加固的化学方法,往土里注入一些化学浆液,让土颗粒团结起来,就像给土粒子们开个团结大会。

二、混凝土工程技术。

混凝土可是建筑工程里的大明星。

它的配合比是个关键,就像做菜的配方一样。

水泥、沙子、石子和水的比例得恰到好处。

如果水泥太多,混凝土容易开裂,就像人吃多了容易胖得撑破衣服;如果沙子太多,混凝土就没那么结实,好比一个队伍里小兵太多,没有几个强壮的大将,打起仗来没底气。

在混凝土的浇筑方面也有不少技巧。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它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就像人在夏天和冬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和降温,也容易生病一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施工人员会采用分层浇筑、埋设冷却水管等方法。

还有混凝土的振捣,振捣得好,混凝土内部密实,就像给它做了一次全身按摩,把气泡都赶出去了。

现在还有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它比普通混凝土更厉害,强度更高、耐久性更好。

这就像超级英雄和普通人的区别,高性能混凝土在一些特殊工程里,像跨海大桥、超高层大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筑工程文献综述

建筑工程文献综述

建筑工程文献综述建筑工程文献综述是对相关领域内文献的回顾和总结,对于建筑工程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本文就建筑工程领域内的文献综述进行探讨,包括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筛选与收集方法、文献综述的结构和撰写技巧等方面内容。

一、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意义建筑工程文献综述旨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研究,为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其主要目的如下:1. 提供背景知识:文献综述可以为读者提供建筑工程领域的背景知识,使其对该领域的发展和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发现问题: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问题定义和研究方向。

3. 指导研究:文献综述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研究者避免重复研究,直接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4. 探索前沿:通过对最新的文献进展进行综述,可以探索建筑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趋势,为创新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二、文献筛选与收集方法为了保证文献综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研究者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筛选与收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检索数据库:通过使用建筑工程领域相关的数据库,如Engineering Village、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等,可以检索到大量的文献信息。

2. 查阅专业期刊:许多重要的建筑工程研究成果会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研究者可以定期阅读相关期刊,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

3. 参考引文:参考已有文献的引文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与该研究相关的其他文献,从而扩大文献的范围。

4. 参考专家意见:向领域内的专家请教,可以获得一些建议和推荐,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筛选和收集文献。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论。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文献综述可以按照以下结构组织:1. 引言: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阐明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和意义。

建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的学科,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学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基于对建筑学的文献综述,探讨建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建筑设计与规划建筑设计与规划是建筑学的核心领域,它涵盖了建筑物的外形、内部布局、功能分区等方面。

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寻求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和算法,探索了新的设计形式和结构体系,如自适应建筑、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和模拟中的应用等。

二、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技术与材料是建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和改进建筑材料,以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建筑需求。

同时,他们也探寻新的建筑技术,例如3D打印技术在建筑构件制造中的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利用等。

三、可持续建筑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日益提高下,可持续建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可持续建筑旨在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供更加健康和能源效率的建筑环境。

研究者们在这一领域探索了诸多方面,如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建筑能源系统的优化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的改善等。

四、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建筑学与城市环境研究的交叉领域。

这一领域关注人类居住环境的整体设计与改善,研究者们基于城市发展和人口需求的不断变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理念。

例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生态景观设计等已成为研究热点。

结论与展望:建筑学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学科,各个研究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概述了建筑设计与规划、建筑技术与材料、可持续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等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每个领域中的具体问题,探索更多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为建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工业化建筑技术概念与实践综述

工业化建筑技术概念与实践综述

工业化建筑技术概念与实践综述工业化建筑技术概念与实践综述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建筑业中,工业化建筑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建筑业的主要模式之一。

本文将探究工业化建筑技术的概念及其实践。

一、工业化建筑技术的概念工业化建筑技术,也叫集成建筑技术,指的是将建筑工程设计、制造和安装等环节模块化、标准化、预制化,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和工业生产方式,将建筑工程转换为工业产品,以提高建筑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施工噪声、污染和安全隐患。

与传统建筑相比,工业化建筑具有以下优势:1. 构件工厂化生产,可以使建筑构件精度高,质量稳定。

2. 现场施工时间短,可以缩短工期。

3. 采用集成化设计,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产品性能。

4. 现场施工难度减小,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5. 建筑垃圾减少,可以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工业化建筑技术的实践工业化建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1. 意大利的米兰公寓意大利米兰公寓是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

该项目采用了工业化建筑技术,大部分成品和构件都是在工厂里制造的,然后在现场组装。

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建筑垃圾,降低了环境污染,还大大缩短了建筑周期。

此外,通过集成化设计,该项目实现了高效率和低成本,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2. 美国普渡大学的“超级房子”项目美国普渡大学“超级房子”项目是一个由工业化建筑技术构建的生态友好型住宅。

该项目利用集成化设计思想,采用了透明太阳能电池板、机械智能控制和智能集成化系统等技术。

这些技术极大地改进了住宅能耗,使得整个房子的能耗下降了50%以上。

该项目因此成为了工业化建筑技术研发的代表之一。

3. 中国的“农村宅基地”项目中国如今正开展“农村宅基地”的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工业化建筑技术被广泛运用。

预制构件和建筑模板被广泛使用,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施工噪声,提高了建筑质量。

这种方法在中国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当地住房不足的问题。

结论工业化建筑技术是21世纪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创新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业化文献综述摘要: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已提出了很多年,而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在借鉴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基础之上,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自己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本文在国内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在我国推进建筑工业化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for years. In the 1950s, our country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the Yugoslavia, began pushing the standardization, factor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in the building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the way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our ow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spects about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e home and abroad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our country and how to boost the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ing Situ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1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1.1 建筑工业化的起源建筑工业化是随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概念。

20世纪20-30年代,早期的建筑工业化理论已基本形成。

当时有人提出,传统的房屋建造工艺应当改革,主要途径是由专业化的工厂成批生产可供安装的构件,并改变全部工艺过程都在施工现场完成的观念。

二战后,欧洲面临住房紧缺和劳动力缺乏两大困难,这促使建筑工业化迅速发展。

到了60年代,欧洲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化也都迅速发展起来。

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建筑工业化问题,联合国经济事务部在1974年发表了《关于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府政策和措施指南》,定义了“建筑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各国根据现有条件,有步骤地进行建筑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仍有重要意义。

1.2 国外建筑工业化现状——以日本为例日本虽不是建筑工业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却是建筑工业化发展最为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发展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

1.2.1日本住宅建设现状“二战”以来,日本的住宅建设经历了从不足到积压,从量到质,从传统建筑业向产业化、从应急政策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据统计,早在1968年日本的住宅户数已超过家庭的总数。

1973年各都道府县均实现了一个家庭拥有一户(近似于中国的“套”)以上的住宅。

从那时起,日本已基本解决了居住问题,但仍维持着每年新建100多万户的住宅数量。

2003年日本住宅已达5400万户,比当年全国总家庭数4700万户多出了700万户。

1.2.2 日本建筑工业化最新进展(1)“200年住宅构想”2006年,日本制定《居住生活基本法》,彻底改变追求“量”的住宅建设方针,转向提高居住生活的“质”的方面;另一方面,住宅市场积累了有关住宅长寿化的技术,人们也开始关注住宅的资产价值。

在此背景下,日本于2007年发表“200年住宅”,目的是形成超长期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高品质住宅。

随后,福田康夫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把建设“200年住宅”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政策的第一步来实施。

“200年住宅构想”的意义非同凡响,它既能减轻国民在住宅建设、购入、维护管理方面的负担,又能减少产业废弃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还纠正了过于偏重土地的国家财政结构,这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长期优良住宅认定制度为普及“200年住宅”,日本于2008年制定了《促进长期优良住宅普及的法律》,其中心思想是:由地方自治体对“长期优良住宅”进行审查和认定,实施支持措施和实行优惠税制。

国家制定“基本方针”,明确了国家、企业等为促进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和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应承担的义务。

认定手续是由房主或住宅供应商在作好“长期优良住宅建筑计划”后,向自治体申请认定。

尽管详细的认定标准仍在制定之中,但可预期,由于修改了税制,诸如房产登记税、不动产所得税等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免。

(3)住宅和建筑的再生住宅的再生是住宅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日本住宅再生的方式有:修理、住户内全面改造、加固、增加面积、改造外部环境、土地利用变更(改建、重建)、住户内部分改造、改变住户划分、改造和扩充公用空间、外装翻新、用途变更等。

日本的《建筑循环利用法》对建筑再生和资源循环利用作出规定:新建建筑或住宅时应考虑该建筑未来的再生或拆迁时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改建房屋时有义务循环利用所有的建筑材料。

2001年日本开始实施的《环境基本法》在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包括:建筑废弃物如何处理,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强调在自然循环中尽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1.3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建筑工业化在我国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

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的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没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有几类企业: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五大类。

举例分析如下:(1)房地产开发类企业此类企业如:万科、北京金隅、南京栖霞、江苏新城地产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做住宅的产业化,选择住宅产业化的是为更好地控制建筑质量,同时工业化生产可缩短建造周期并提高资金周转率。

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优势,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但这不是房地产企业擅长的。

房地产企业应在上游供应环节进行部品、材料研发,并用于自身住宅开发,建立有效的供应链体系。

(2)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此类企业如:上海城建、宝业、黑龙江建设、远大可建等。

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企业多是由施工企业或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发展而来,以最初的施工安装或预制构配件生产为优势,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向上游标准设计、现场装配安装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方面延伸,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

(3)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此类企业如:北新建材、青岛海尔、圣象集团等。

建筑工业化主要指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但建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筑材料、建筑部品、建筑设备的配合。

随着产业化链条的延伸,很多部品生产企业加入了建筑产业化的队伍,进行住宅部品、住宅设备的一体化集成化设计、生产与装配,成为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2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2.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建筑工业化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在我国的进程依然较缓慢。

分析其原因如下:(1)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但我国建筑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既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能带来巨大就业,因此,建筑工业化的推动力不强。

但随“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断提升。

(2)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技术科研,开发商也不愿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

虽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和建筑机械生产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也依然按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大提升。

(3)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

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割裂,建筑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我国很难有大的突破。

以上三点是由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进展来看,还可分析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其他原因,具体如下:(1)标准体系不完善世界各国对标准制定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国除了试点的企业自定标准外,始终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

此外,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一般是通过对工厂加工生产的部品和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

所以一个产业化联盟的标准体系才有实现的价值。

(2)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如今人们的生活方法和思想理念越来越强调个性与多样化,表现在建筑业即为消费者会仔细比较价格、面积、户型、环境等因素。

然而,我国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以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

所以标准化与多样化构成了天然的矛盾。

(3)前期研发投入成本高由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处于摸索阶段,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这使得工业化建筑的成本偏高。

此外,为进行工业化研究,前期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等资金投入,即使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投入都是巨大且回报缓慢的。

(4)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可能像工业化小零件一样进行远距离运输,工厂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供应给附近的工业化建筑,所以必须在旁边建立预制化工厂;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便会面临倒闭危险。

2.2 积极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有新特征与发展要求,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所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十分必要。

(1)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减排。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对于节约资源、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在工业化房屋建造中可大幅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水排放,降低噪音和粉尘。

(2)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施工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始终难以根除,而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可基本消除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大量实践证明,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工人可减少50%左右,建设周期可缩短3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