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合集下载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

语言通俗贴切。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

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

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情的境地。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作者:刘珂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刘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05-02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而对“三言二拍”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以再现苦难和毁灭来突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以让欣赏者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再生为本质;以主体和客体的悲剧性冲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以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体现历史的发展方向为特征。

大家闺秀从小生活在缺乏人性的封建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礼的说教。

她们要获得婚姻自由,必然和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发生尖锐的冲突。

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自由、恋爱自主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与明代中叶社会的进步因素诸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发生共鸣之时,她们便显示了以往少有的大胆抗争精神,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维护初次尝试做人的自主权”[1]。

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万秀娘乃万员外之女,是一位不甘受人凌辱,立志为兄为己报仇雪耻的智谋女。

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惊,在劫掠自己的敌人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

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自己的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李玉英是锦衣卫千户之女,幼年丧母,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前妻未成年的一子三女百般虐待,将儿子李承祖毒死,卖次女桃英为人婢,逼三女月英沿街乞讨,告长女玉英奸淫忤逆,下在死牢。

三言两拍 解析

三言两拍 解析

三言两拍解析
“三言二拍”是“三言”和“二拍”的合称,其中“三言”指的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二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言二拍”的作者们皆身处动荡不安的明末时期。

其中,“三言”的作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墨憨斋主人等,长州(今苏州市)人,他曾做过贡生、知县,还是个抗清复明之士。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浙江吴兴人,他也曾担任过明朝的官职,也是抗清之士。

“三言二拍”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题材内容丰富性和平民化:与明朝之前的话本传奇相比,“三言二拍”的取材内容更加丰富大胆、多样鲜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份不再局限于落魄书生和上层贵族小姐,而是包括了走卒贩夫、小市民、商人、青楼女子、乞丐等底层小人物。

- 文学形式的转变:“三言二拍”的出现,标志着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过渡,也说明了白话短篇小说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转变。

几百年过去了,“三言二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思考。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中主题物的象征性与情节性(陈虎啸)内容提要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一部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

从表面上看,《三言》和《二拍》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从《三言》和《二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复杂的思想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辨出《三言》和《二拍》不同“主题物”所蕴含的总体思想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和《二拍》即是明代后期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直接促成了自身在“主题物”上呈现出的中和之美和在思想体系上的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主题物”情景下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人性特征、“主题物”烘托中奔放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平民视角和“主题物”沉浮里激进与保守水火交融的资产阶级思维方式。

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雅俗共赏的艺术盛典——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小说的时代特色在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市民阶级不断壮大。

在此种社会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三言》和《二拍》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

一般认为,新的生产关系、新兴阶级的意识形态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其反映在诗文、戏曲中多是间接的、并生的、缺乏文本证据的支持。

反映在小说中则是直接的、派生的、有事件“主题物”所印证的。

这一点,在《三言》和《二拍》中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言》和《二拍》中有关主题的关键物品,如“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龙壳”,更不期然地为小说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提供了“物证”。

说到此处,我们有必要阐述一下前文中所提到的“主题物”。

顾名思义,所谓“主题物”,即是文章中贯穿始终、引领思想脉络的特殊物件。

明代小说,尤其是《三言》和《二拍》,以物品入题,以物品立意,《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珍珠衫”、“百宝箱”、“洞庭红”和“鼍龙壳”,既是明小说“主题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三言二拍”牙婆形象负面化探析

“三言二拍”牙婆形象负面化探析

第34卷第2期唐山学院学报V o l .34N o .22021年03月J o u r n a l o fT a n g s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M a r .2021㊀㊀作者简介:张博阳(1997-),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三言二拍 牙婆形象负面化探析张博阳1,蔡㊀萍2(1.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3;2.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20)摘要:明代小说 三言二拍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小说中的牙婆基本是贪图钱财㊁助纣为虐的恶人形象,对牙婆的叙事存在类型化的负面化问题.牙婆形象负面化的主要原因有:牙婆对社会秩序危害性的历史和现实根源㊁牙婆无依无靠的经济地位根源㊁儒家贞节观与教化思想的文化根源㊁男性话语主导的性别歧视根源以及牙婆年老色衰的生理根源. 三言二拍 中牙婆形象的负面化一方面符合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有父权制社会和男性文学传统下的女性形象失真的表现.关键词:三言二拍;牙婆;负面化形象中图分类号:I 206.2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672349X (2021)02007409D O I :10.16160/j .c n k i .t s x yx b .2021.02.011O n t h eN e g a t i v e I m a g e o fY a p o i n S a n y a nE r pa i Z H A N GB o Gy a n g 1,C A I P i n g2(1.I n s t i t u t e 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B e i j i n g L a n g u a g e a n dC u l t u r e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Q i n g d a o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Q i n gd a o 2665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e n o v e l s o fM i n g D y n a s t y S a n y a nE r pa i h a v em a d e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s h a Gp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s ,b u t i n t h e s en o v e l s ,t h e y a p o (m a tc h m a k e r )i sb a s i c a l l y a s t e r e o t y pe dv i l Gl a i nw h o i s g r e e d yf o rm o n e y a n dh e l p s t h ew i c k e d .T h e r e i s an eg a t i v e t y p o l o gi c a l p r o b l e m i n t h en a r r a t i o no f y a p o ,f o rw h i c ht h em a i nr e a s o n s i n c l u d e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r e a l i s t i c r o o to f t h e y a p o s h a r m f u l n e s s t o t h e s o c i e t y ,t h e i r h e l p l e s s e c o n o m i c s t a t u s ,c u l t u r a l r o o t o fC o n Gf u c i a nc o n c e p to nc h a s t i t y a n dt h o u g h to ne d i f i c a t i o no f p e o p l e ,s e x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i nt h e m a l e Gc o n t r o l l e dd i s c o u r s e ,a n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r o o t o f t h e a g i n g a n d c h a r m Gd e c l i n i n g y a po .O n t h e o n eh a n d t h en e g a t i v e i m a g e o f y a p o i n S a n y a nE r p a i i s i n l i n ew i t h t h e s o c i a l r e a l i t y ,b u t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i t i s a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 t h e f e m a l e i m a g ed i s t o r t i o n i n t h e p a t r i a r c h a l s o c i e t y a n d t h em a l e l i t e r a r y tr a d i t i o n .K e y Wo r d s :S a n y a nE r p a i ;y a p o ;n e g a t i v e i m a g e ㊀㊀ 三言二拍 作为明代短篇小说名著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当前 三言二拍 人物形象研究逐渐细化,除了主要人物之外,还包括配角如义仆㊁教师㊁盗寇和牙婆等次要人物的研究.在次要人物中,笔者比较关注边缘人牙婆.牙人是指贸易中促成买卖双方㊀第2期张博阳,蔡㊀萍: 三言二拍 牙婆形象负面化探析交易的中间人,牙婆则是指从事这一职业的女性.牙婆属于 三姑六婆 ①这些传统女性职业中的一种.牙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释为: 旧时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从中取利的妇女. [1]但在 三言二拍 中,牙婆往往身兼数职,从业内容涵盖了沿街卖货㊁说媒拉纤㊁买卖人口㊁看病接生等多个方面.武荣强在«也释 牙婆 »一文中将牙婆释为: 旧称从事介绍人口买卖或其他生意以赚取一定佣金的职业妇女,她们有时也直接从事某种买卖,抑或从事做媒的活动. [2]这一定义比较准确地刻画了 三言二拍 中牙婆的形象,也将牙婆作为中间人赚取佣金的职业特点体现了出来.故本文牙婆的概念参考这一定义,只是根据 三言二拍 的文本,会更关注牙婆在撮合男女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者普遍注意到了牙婆形象的负面性,比如,有学者认为她们葬送了很多女性的贞节和幸福[3];或者认为她们的言行有悖于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伦理道德[4].但也有少数学者发掘出了牙婆形象的正面意义,比如,有学者指出牙婆的存在能反映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5];也有学者 将婆子㊁丫环㊁尼姑作为有共性的整体 来研究,认为她们是 闺阁女性的爱情导师 [6].虽然对牙婆形象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具体的文本分析还不够深入,对牙婆形象负面化的原因分析还相对不足,故本文以 三言二拍 为文本范例拟对这两方面作进一步探讨.一㊁ 三言二拍 中牙婆形象负面化的表现在 三言二拍 的200个故事中,近四分之一的故事中有帮助女主人谈情说爱的女性配角,其中以撮合男女关系为副业的婆子类配角 牙婆出现在19个故事中.这些牙婆大都有卖珠子㊁卖花㊁篦头㊁看病等日常主业,具有接近闺阁女性的便利性,从而兼职撮合男女关系收取佣金.相对丫鬟类配角出现于11个故事中㊁尼姑类配角出现于7个故事中,牙婆配角最多.但有些故事中的婆子只是单纯做媒,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如«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计押番金鳗产祸»«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的婆子,故在此不作分析.笔者整理发现, 三言二拍 中有明显推动故事情节作用的牙婆主要出现在以下15个故事中,小说作者对这些牙婆或多或少都有负面描写,本文根据负面描写由低到高的程度,将这些牙婆负面化形象分为四类,具体分类和分析如下.(一)第一类:具有主观善意㊁负面描写较少的牙婆三言二拍 中有较少负面描写的牙婆,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王婆㊁«通闺闼坚心灯火㊀闹囹圄捷报旗铃»中的杨老妈㊁«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的王婆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的张六婶.前两位牙婆主要是 牵媒拉线,成人之美 ,具有主观的善意,推动了两对青年男女真诚爱情的形成,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王婆聪明果敢,能力超群: 与人收生,做针线,做媒人,又会与人看脉,知人病轻重. [7]173她了解到周小姐患了相思病而一病不起,决定为其排忧解难.她主动向周小姐的母亲讲明原委,并直入周小姐爱恋的范二郎家说亲.由此很快治好了范㊁周二人的心病.而周父回来却嫌弃范家开客店,不能与之门当户对,断然否定了这门亲事.周小姐被气晕倒地,周父竟然不允许救治,骂道: 辱门败户的小贱人,死便教他死,救他则甚 [7]175这直接导致女儿气绝身亡,而后被草草埋葬,最终成为孤魂野鬼.与迂腐冷酷的周父相比,王婆作为一个外人却能以救周小姐性57① 三姑六婆 语出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三姑者,道姑㊁尼姑㊁卦姑也.六婆者,牙婆㊁媒婆㊁师婆(指女巫)㊁虔婆(指妓院老鸨)㊁药婆(指以治病为业的妇女)㊁稳婆(指以接生为业的妇女)也.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版,第118页.唐山学院学报第34卷㊀命为要,为成全有情人竭尽所能,可见她有善良的一面.再如,«通闺闼坚心灯火㊀闹囹圄捷报旗铃»中的杨老妈,她得知张幼谦和罗惜惜两情相悦,杨老妈说: 随你分付,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尽着老性命,做得的,只管做去,决不敢泄漏半句话的! [8]311体现了她成人之美的真诚.在杨老妈的说合下,两人即将喜结连理.但罗父却中途反悔,要将女儿另嫁给更有钱的人家,后来多亏了杨老妈暗中撮合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旧时代,媒婆往往充当封建包办婚姻的帮凶,而王婆㊁杨老妈这两位牙婆却能够理解不同门第的青年男女两情相悦的爱情,并为之奔走,从中撮合,难能可贵.但是这些成人之美的牙婆在 三言二拍 中很稀有,且其产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在«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虽然最初王婆说合成功,但毕竟没有得到周父的允许,自作主张为两家说亲,还是有贪图佣金的嫌疑,而且传递有情人彼此中意的信息,给了周小姐不切实际的幻想,间接导致了周小姐的死亡悲剧.在第二个故事中,作者将男女主人公结合的主要功劳归于爱惜人才的县宰和恰好得到高中捷报的幼谦,牙婆的撮合之功被弱化.而且作者还不忘描写牙婆贪财的一面,如作者多处描写为张㊁罗二人奔走的杨老妈收受钱财的场景.杨老妈见到钱的反应是连忙堆下笑来,这时作者补充道: 杨老妈见了银子,如苍蝇见血,有甚么不肯做? [8]311此评语显然有刻意将牙婆形象负面化的痕迹,但毕竟婚姻大事有求于媒婆,给一定辛苦钱也在情理之中.后两个故事中的牙婆也有少量贪财的负面性,但故事的结局却相对圆满.«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中的王婆因贪财而替贵妇柴夫人说亲,却被郭威打,但柴夫人以金钗为酬,又以二十五两金带为定物交给王婆.此处作者点明,王婆冒着再次被打的风险继续说亲依然是因为利动人心.«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的张六婶为刘㊁孙两家说亲成功后,刘家儿子染重病,刘母害怕人财两空,要如期娶孙家女儿,孙家母亲担心女儿嫁过去成为寡妇,就让自己的儿子男扮女装替女出嫁,张六婶虽了解两家的隐情,但为了佣金,两家都不敢得罪,只好两边说谎,最后好在以两家儿女双双结亲为故事结局.这类牙婆的特点主要是贪财,属于负面性较少的,但在 三言二拍 中此类牙婆人数很少,不占主流.(二)第二类:具有贪财恶意㊁被利诱协助男性作恶但尚未致人死亡的牙婆这类牙婆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故事中,作者对其作恶细节有较多描绘.贪财几乎成为这类牙婆形象的标签,其中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比较典型.作者写卖珠子的薛婆被商人陈大郎利诱从而答应撮合其与有夫之妇王三巧相好,并评论道: 看官,你说从来做牙婆的那个不贪钱钞?见了这般黄白之物,如何不动火? [9]6薛婆在金钱动力下老谋深算,煞费苦心,历经半年之久使得王三巧被陈大郎勾引成功,但奸情暴露后王三巧被休.由此薛婆家被王三巧的丈夫蒋兴哥打得片瓦不留,薛婆被迫迁居邻县,遭到了恶报.再如«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张牙婆,她的重利特征在贩卖月香及其仆女养娘时同贾婆的讨价还价中充分显现出来,她先是抹掉卖家贾婆索要养活二女的饭钱,又以养娘是粗货不值原价三十两为由,硬是压下十两来,与自己的外甥做了媳妇.还如«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的张媒和李媒,为了得到百十贯钱的资费,替年过六旬的张员外隐瞒二十岁,欺骗女方说成了亲事.«韩秀才乘乱聘娇妻㊀吴太守怜才主姻簿»中,韩秀才来找王婆说媒,王婆见他是个穷鬼并不理他,待秀才拿出银子,态度则立刻好转.还有«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中的婆婆,洪官人看上了小娘子,故意放下简帖,让其丈夫误会妻子与人有染,小娘子被休后被赶出家门,洪官人授意婆婆假冒小娘子姑姑骗她嫁与自己,最后洪官人与婆婆都得到了惩罚.虽然这个故事中没有直接写婆婆贪财,但可以推测出没有洪官人的利诱和授意,婆婆也不会主67㊀第2期张博阳,蔡㊀萍: 三言二拍 牙婆形象负面化探析动去冒充小娘子姑姑行骗.这类牙婆重利轻义,违背良心,只要能得到钱财,也不管是否欺骗主顾,只是她们没有造成致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三)第三类:既贪图钱财又被男性胁迫致人死亡成为作恶从犯的牙婆这类牙婆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故事中.为了谋生,牙婆毫无尊严.很多好色之徒在需要时尊称她们一声 干娘 ,不需要时又辱骂她们为 老猪狗 ,对她们多是威胁,逼迫她们最终成为他们的帮凶.其中以«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的陆婆比较典型.浮浪子弟张荩私下里和少女潘寿儿眉目传情,张荩利诱陆婆让其促成二人幽会.陆婆的儿子陆五汉发现端倪,则威逼陆婆,陆婆只好如实相告张荩要去与潘寿儿幽会的事情.陆五汉表面上劝母亲放弃这档营生,暗地里却假冒张荩与潘寿儿偷欢.潘家父母发现了女儿的异常,便与女儿换了上下房,陆五汉夜间来时发现床上是两个人,怀疑潘寿儿有了他人,于是心生恶意,杀害了他们.最终,潘寿儿在公堂上羞愧自尽,陆五汉秋后问斩,陆婆被判处徒刑.陆婆受到浮浪子弟张荩利诱和亲生儿子威逼的双重压迫,只好昧着良心选择沉默,从而导致潘家白丢了三条人命,自己的儿子也被处死,造成了严重恶果.«金海陵纵欲亡身»中的女待诏也是被高官胁迫作恶的.丞相金海陵想要接近有夫之妇定哥,叫来女待诏先赏她十两银子,这女待诏知道金海陵霸道,不敢接受,金海陵怒道: 你这老虔婆(虔婆指妓院老鸨,也是当时对中老年妇女的一种辱骂性称呼),敢说三个不去么?我目下就断送你这老猪狗! 只这一句,吓得女待诏毛发都竖了,抖做一团 [7]320,只好任由金海陵驱遣,最后定哥被金海陵厌弃杀害.还如«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王婆,赵昂贿赂王婆私通沈洪之妻皮氏,并想要谋杀沈洪霸占其财,皮氏也与他沆瀣一气,从王婆处获得砒霜,药死了沈洪,并利诱王婆,隐瞒事实真相,共同嫁祸于玉堂春,后来事情败露,王婆被治罪.以上这些牙婆都被卷入了男性主导的偷情事件中,她们贪图钱财,又受胁迫从中牵线,成为男性作恶致人死亡的帮凶,因此都遭了恶报.(四)第四类:具有完全恶意㊁谋财害命㊁成为男性罪犯共犯的牙婆这类牙婆主要出现在以下3个故事中.如«姚滴珠避羞惹羞㊀郑月娥将错就错»中的王婆,她并未受到胁迫只是唯利是图,或是与歹人汪锡串通一气拐骗良家妇女到其住所,引来浮浪子弟勾搭取乐;或是直接拐卖妇女,从中谋利.最后王婆在公差抓捕她时畏罪而悬梁自尽.再如«襄敏公元宵失子㊀十三郎五岁朝天»中的婆子,其与贼人长期合作,成为买卖妇女犯罪利益集团中的一员.«张溜儿熟布迷魂局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中的中年婆子,通过卖惨来欺骗良家妇女后,又与同伙将其拐卖.这类牙婆在 三言二拍 中没有被详细刻画,仅有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都是展示她们满嘴谎话㊁不择手段㊁毫无心肝的形象,她们的出现主要是完成作恶任务,成为与男性共谋犯罪的工具.综上可见, 三言二拍 中牙婆的主要工作是撮合男女关系,基本是负面形象.一方面作者多次刻画牙婆见了银子如 苍蝇见血 般的贪财形象,并对其唯利是图进行补充评论;另一方面作者有意将牙婆的恶行放大,即便她们是男性的帮凶,也特别突出其贪财的主观恶意.比如«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主要是由于张荩和陆五汉的好色以及陆五汉的残忍导致了四人死亡的悲剧,而陆婆只是贪图钱财,她在日常生活中被儿子打骂,完全没有母亲的尊严可言,遭到儿子威胁完全无力反抗,只能任由儿子处置,她没有害人性命的恶意,最后还是以存在 说诱良家女子 的行为被依律问罪.还有«玉堂春落难逢夫»中赵昂与皮氏才是主犯,王婆只是从犯,但作者刻意强调砒霜是王婆从生药铺赎来的,将她作为作恶工具,从而被一并治罪.对于受害者来说,罪魁祸首是见色起意的好色之徒和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但牙婆作为被迫的77唐山学院学报第34卷㊀从犯或共犯都不得善终,成为男性恶行的陪葬品.作者在小说中基本没有对牙婆的成人之美进行正面评价,也几乎未见对牙婆被逼无奈的生存困境表现出同情,所以 三言二拍 中的牙婆形象基本是负面化的.二㊁ 三言二拍 牙婆形象负面化的原因三言二拍 牙婆形象基本负面化的原因很复杂,本文尝试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一)历史和现实根源:牙婆职业对社会秩序的危害性历史上牙婆形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负面化的.从职业属性来看,牙人自先秦时代产生以来,曾经受人尊敬,随后经过唐宋时期的不断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至元代出现了牙人组织 牙行,明清两代牙行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然而牙人的社会地位到唐代就已经开始下降了,牙人被看成了一种卑贱的职业,牙婆尤其如此.宋元时期 三姑六婆 的形象几乎离不开一个 贪 字.南宋袁采曾于«世范»曰: 尼姑㊁道婆㊁媒婆㊁牙婆及于妇人以买卖针黹为名者,皆不可令入人家,凡脱漏妇女财物及引诱妇女为不美之事,皆此曹也. [10]元初赵素的«为政九要»提到 三姑六婆 这一名词时,还被视为与 淫荡 相关[11].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对 三姑六婆 的评价是: 盖与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乎净宅之法. [12]牙婆已经类同奸盗.明代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社会上依然对牙人群体的逐利本性加以鄙视.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一生经历坎坷,易代之际,他从读书人一心求仕,到被迫经商,最后破产无本经营,为了生计成为牙人.历经各种沉浮,他感叹道: 民之为道,士为贵,农次之,惟贾为下.贾为下者,为其利也.是故君子不问货币,不问赢绌.一涉于此,谓之贾风,必深耻之.夫贾为下,牙为尤下 [13]因其有在各种社会阶层谋生的经历,深感牙人社会地位最低,故所言非虚.此外,牙婆负面形象在明代也基本定型,这可以从明代小说㊁笔记等的描写和记载中看出,如明代«金瓶梅词话»中帮助西门庆勾引潘金莲导致武松一家家破人亡的王干娘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牙婆形象.明代大才子杨慎说 三姑六婆 是 廉耻尽绝 ,明代另一位才子徐祯卿也骂 三姑六婆 为 闺中之贼 .明末清初理学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绎义»(也称«朱子家训»)有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条较全面地概括了 三姑六婆 的作恶行径,最后告诫人们 永禁往来,庶无他患 .当时社会中确实不乏牙婆收人钱财撮合不正当男女关系或买卖女性的事情,导致许多良家妇女被勾引失贞,有的沦落风尘,有的家破人亡,造成了很多社会悲剧.对于牙婆的这种所作所为,时人深恶痛绝,但又不能正视 男女无媒不交 的现实弊害,所以只能借骂媒妁来发泄其通婚时上当受骗所受的怨气[3].可见 三言二拍 中的牙婆形象负面化有其历史和现实依据.(二)经济根源:无依无靠的社会地位与唯利是图的生存方式明中叶,商品经济和市镇经济走向繁荣,纺织业㊁商业发达,餐饮㊁演艺和娱乐等服务业需求上升,女性从业者大量增加.但牙婆作为职业女性所从事的中介行为却受到鄙视.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道: 世间有四种人惹他不得,引起了头,再不好绝他.是那四种?游方僧道㊁乞丐㊁闲汉㊁牙婆.上三种人犹可,只有牙婆是穿房入户的,女眷们怕冷静时,十个九个到要扳他来往. [9]10由此可见,牙婆几乎在鄙视链的底端.而且牙婆大都是中老年女性,父亲㊁丈夫往往过世,儿子也大都无能,难以赡养她们,她们无依无靠成为弱势群体,所以其经济地位极其低下.牙婆难以在经济上 从父 从夫 和 从子 ,也没有其他生产资料,只能自食其力做中介生意,依靠佣金生存.她们被迫抛头露面,打破了 男主外,女主内 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87㊀第2期张博阳,蔡㊀萍: 三言二拍 牙婆形象负面化探析对其失去了约束力,她们游走于市井之间,巧舌如簧㊁唯利是图㊁不择手段㊁厚颜无耻成为她们的行为方式.牙婆全凭一张嘴获得中介行业的佣金,似乎一本万利,这无异于是对士农工商传统社会阶层的极大挑战,而且动摇了社会经济的根本,因而更加受到重义轻利的文人士大夫的唾弃.(三)文化根源:儒家贞节观念和教化思想的文化背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所有道德要求中,贞节观念为首.牙婆职业最令人诟病的不是贪财而是引诱妇女,导致女性失贞.«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评价媒人为: 教唆织女害相思,引得嫦娥离月殿. [14]«酒下酒赵尼媪迷花㊀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评论道: 话说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与他往来出入. 因为她们常常 无事诱出有事来 [8]54.明初统治者加强了对女性的教化,颁布了许多女教书,如马皇后的«女诫»㊁仁孝皇后的«内训»等,«明史»中的«列女传»讲述了200多位女性如何守节的故事.明代宗法家族的训诫㊁男性权威对贞节的推崇㊁政府的宣扬和奖惩政策都强化了女性的贞节观念.女性守贞㊁守节几乎演变为一种宗教式的狂热,大量女性为了贞节的名声成为自愿和主动的受害者,甚至不惜付出生命,所以大批贞女烈妇出现,明代被封的烈女人数是历代之最.由于女性的生育功能,她们的越轨行为可能涉及到宗法社会重要的子嗣问题.女性的偷情不仅仅是从颜面上让家庭的尊严受损,更是威胁到了家庭血统的纯正性.封建士大夫对于那些偷情失贞的女性,不仅有道德层面的批判,还有对女性身份体认的质疑和生命存在意义上的声讨.所以进入深闺之中引诱妇女失贞的牙婆被视为破坏男女关系之大防的罪魁祸首.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官员或是发布条约,号召民众抵制 三姑六婆 ,禁止与其往来;或直接运用司法手段对 三姑六婆 中民怨较大的妇女进行惩治.官方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作家在创作中对牙婆的态度.在明朝宣扬人欲和主情思潮的影响下,许多有识之士站出来反对过于严苛的贞节观和守贞行为,质疑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合理性,由此在 三言二拍 的个别故事中作者对妇女失贞也表现出极其有限的宽容,但对其背后推手 牙婆却给予了更为明显的谴责和鞭挞.三言 的作者冯梦龙青年和中年时期受李贽影响较大,他认为文学是作家情感的流露;晚年时期又受王阳明影响较大,想用文学创作来唤醒世人,其警世思想与王阳明的救世思想实现了融合.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言中认为小说可以使 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15],并推崇通俗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冯梦龙还提出了 情教 主张,在«情史»中他说道 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 [16],包含有以 情教 取代儒家 教化 论的意图.冯梦龙在其所作«智囊»中,专门列 闺智部 颂扬女子的才智,他质疑 妇人无才便是德 的言论: 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 并将男子比如日,女子比为月, 日光而月借,妻所以齐也;日殁而月代,妇所以辅也 [17],意即夫妻平等和女子辅助男子之意,这都体现出冯梦龙较为进步的女性观. 二拍 的作者凌濛初在其作品中虽反对男尊女卑㊁贞节守身,但又津津乐道于女子殉节. 三言二拍 虽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㊁对情欲的肯定,但在创作中两位作家却都不约而同地将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牙婆形象负面化,在作品中整体上表现出劝善惩恶的格调.如在 三言二拍 结局比较悲惨的«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一文中,潘寿儿一家三口全都身亡,杀人者陆五汉被处死,牙婆被论罪,而见色起意㊁挑起事端的张荩却 吃了长斋,立誓再不奸淫人家妇女 [7]216,元凶因认真悔过得到了善终.作者在这个故事中对被利诱而牵线的陆婆说要 杀却虔婆方出气 ,直接把牙婆当作了出气筒和替罪羊.牙婆恶有恶报和元凶洗心革面的结局充满了教化意味,这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也反映了明末思想解放洪97。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杂文参考→“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2008-10-03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

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

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今残存二十九篇。

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

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整理进“三言”中。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读后感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由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组成。

这些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1. 人物形象鲜明:书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官员、商人到平民百姓,从善良正直的人到奸诈狡猾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2. 情节曲折:小说情节曲折,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的冲突。

故事往往以一个意外事件为开端,然后逐渐展开,引人入胜。

其中一些故事涉及爱情、家庭、友谊等主题,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

3. 社会写实:《三言二拍》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如官场腐败、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思人性的弱点,并倡导正义、善良和道德。

4. 文学价值:这些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言二拍》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魅力。

这部作品中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它们所传达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三言二拍》,不仅可以让我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第四讲 “三言”、“二拍”

第四讲 “三言”、“二拍”

1)作品没有沿袭以往这类作品,仅仅将 作品主题停留在俗套的痴心女子负心 汉方面,而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主流 的社会制度和正统观念,挖出了杜十 娘悲剧的社会根源。
李甲负心的深层原因是: 首先,李布政的严酷的家法的威胁。 其次,是李甲头脑中的等级观念和道德 观念。 第三,妇女可以被作为商品买卖的卑下 地位。
主要有两类: a 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 上的新观念、新追求, 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 会珍珠衫》
b 、描写情与礼的矛盾
女主人公相当一部分是妓女。或以悲 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 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 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 亭张浩遇莺莺》。
又想一回,道:“我闻得做老鸨的,专 要钱钞。就是个乞儿,有了银子,怕他 不接!只是哪里来这几两银子?”…… 被他千思万想想出一个计策来。他道: “从明日为始,逐日将本钱扣出,余下 的积攒上去一日积得一分,一年也有三 两六钱之数。只消三年,这事便成了。 若一日积得二分,只消得年半。若再多 得些,一年也差不多了。”
艺术特点 1. 语言通俗自然,叙事娓娓动听 2. 反对偏重传奇性
“世间有这样美貌的女子,落于娼家,岂 不可惜?”又自家暗自笑道:“若不落于娼 家,我卖油的怎么得见?”又想了一回,越 发痴起来了,道:“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若得这等美人一回,死也甘心。”又想一回, 道:“呸!我终日挑这油担子,不过日进分 文,怎么想这等非分之事!正是癞蛤蟆在阴 沟里想着天鹅肉吃,如何到口!”又想一回, 道:“他相交的,都是公子王孙。我卖油的, 纵有了银子,料他也不肯接我。”
妓女从良三种情况: a、 好从良 —嫁个有钱 家,不管人家是否真心对待(有钱无爱) c、真从良—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贫富, 只要双方能倾心相爱,终身相伴,白头 到老。(有爱 无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05-02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

而对“三言二拍”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以再现苦难和毁灭来突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以让欣赏者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再生为本质;以主体和客体的悲剧性冲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以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体现历史的发展方向为特征。

大家闺秀从小生活在缺乏人性的封建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礼的说教。

她们要获得婚姻自由,必然和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发生尖锐的冲突。

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自由、恋爱自主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与明代中叶社会的进步因素诸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发生共鸣之时,她们便显示了以往少有的大胆抗争精神,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维护初次尝试做人的自主权”[1]。

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万秀娘乃万员外之女,是一位不甘受人凌辱,立志为兄为己报仇雪耻的智谋女。

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惊,在劫掠自己的敌人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

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自己的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李玉英是锦衣卫千户之女,幼年丧母,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前妻未成年的一子三女百般虐待,将儿子李承祖毒死,卖次女桃英为人婢,逼三女月英沿街乞讨,告长女玉英奸淫忤逆,下在死牢。

李玉英没有冤死狱中,她上奏辩冤,案情真相大白,恶人受到应有的惩处。

《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秀秀被迫卖到郡王府当绣花养娘,她为了结束这种奴隶般的生活,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大胆无畏的反抗。

秀秀趁王府失火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崔宁一同逃走。

崔宁与秀秀,一个是玉匠,一个是绣女,他们品貌相当,互相爱恋,本应过着美满的生活。

可是不管他们跑到哪里,始终未能逃脱以咸安郡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魔掌,即使作了人鬼夫妻也被拆散。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是乞丐团头的女儿。

金老大一心要将女儿嫁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

莫稽,读书饱学,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情愿入赘人家。

于是两家结亲。

金玉奴十分要强,只恨自己家门风不好,于是劝丈夫刻苦读书。

学习环境改善了,又有妻子的督促,莫稽才学日进,23岁就连科及第。

出头后的莫稽嫌弃妻子家的乞丐出身,在携同金玉奴登舟赴任途中将其推入水中。

玉奴幸被莫稽的上司许德厚所救并收为义女。

许德厚设计以招赘为婿的手段惩治莫稽。

在新房中,金玉奴棒打莫稽,莫稽知错认错,诚心忏悔,两人和好。

悲剧女性必然要遭遇苦难,这些苦难有精神方面的、身体方面的以及精神身体双重作用的。

在“三言二拍”中,单纯属于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苦难极少,最常见的还是精神身体的双重折磨。

像前文已经介绍过的万秀娘、李玉英等被奸人所害而忍辱偷生,明显遭受着双重折磨;而杜十娘、玉堂春等名妓,妓女的出身决定了她们一定遭受着身体上的折磨,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又使她们同时遭受精神上的苦难。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悲剧女性都会有所抗争,但抗争力度却有所不同。

以自己生命的终结表达对社会、对负心人的怨恨和对命运的抗争显然可以算是力度很强的抗争表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痛斥李甲与孙富,毅然投江结束了她年仅19岁的生命,这一场面,几百年来不知令多少人掩卷叹惜。

王娇鸾,在确认心上人负心后,作绝命诗数首并上呈达官以图报仇,之后自缢身亡。

她们都以死亡复仇,使仇人受世人唾骂并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自己因为种种不幸身死之后,灵魂尚不得安宁,即使成为了魂魄,也要到人世复仇,圆未了心愿,充分表现出了悲剧女性遭受苦难的深重和与世抗争的决心。

郑义娘在与夫君失散后为守节而自尽,她以魂魄复生回到世间本是带着对夫君的万千眷恋的,但在夫君主动承诺不再娶却又负心娶妻之后,郑义娘的眷恋就转变为痛恨,于是魂魄前来复仇。

周胜仙,因爱情不能自主而死,死而复生被奸人所辱后还执着与爱人相会,却又不幸被爱人糊涂打死,带着对爱人的满腔爱恋,她化为魂魄到范二郎的梦中与之相会,终于得偿所愿,并最终帮助爱人洗冤。

面对苦难,以死抗争可以算是最容易的,守节而死在封建社会是相当值得称颂的行为。

但这种做法在现代人眼中未免失于消极,毕竟死后报仇成功的与否自身已无法操控,而魂魄复仇更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

所以忍辱抗争就成了最有希望但又最为艰难的抗争办法,它体现出了悲剧女性最强大的抗争精神。

蔡瑞虹在全家遇害之后,多次遭受蹂躏与买卖,始终坚持忍辱偷生以报家仇,但在大仇得报后却为家族名誉选择了自尽。

李玉英,在蒙大冤入狱后没有自暴自弃,她上奏辩冤,案情终于真相大白,恶人受到惩处。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在“三言二拍”中也较为常见,这些负心汉大多遭到悲剧女性强烈的抗争,往往难逃人诛天谴的命运。

然而,《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却只被“棒打”一番,就与金玉奴和好如初。

为何作者笔下的金玉奴抗争力度稍显微弱呢?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在阶层划分森严的封建时代,士子与乞丐本来是两个相距甚远的阶层。

虽然莫稽只是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但仍然有自己骄傲的资本,因为他处于“士流”。

对于莫稽功利至上的婚姻,作者始终是理解甚至怜悯他的,认为莫稽的负心并不是多么不可原谅;及至后来莫稽的所为虽然令人唾弃,但却因了“士”与“乞丐”这一特殊的结合,才让他逃过了陈世美被铡头的恶运,而且还给了他更大的实惠:美貌贤妻,殷实家资,富贵前程,还白得了个上司做岳父。

也是基于作者这一观念,他笔下的金玉奴痛骂、棒打负心汉已是她最强的抗争表现,即使被莫稽推下江心并快船离去后,依然不忘“夫贵妻荣”、“从一而终”。

“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原因具体来说各不相同,但同时也具备强烈的共性,我们有必要把它们进行分析归类。

“三言二拍”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大多美好无比,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故而能引发她们悲剧产生的内因相对偏少。

外因在“三言二拍”的女性悲剧命运的产生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封建礼教可以坐上导致古代女性悲剧命运因素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悲剧的产生或多或少都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可谓是典型的因封建礼教的摧残而导致的悲剧。

京娘被赵太祖的豪气云天所深深吸引,加上赵太祖一路上细心照顾,已对其产生感情;再想到自己深陷贼窝虽仍保持清白却难以向世人证明,受传统的贞洁观影响,遂决定以身相许赵太祖。

可赵太祖为名声所累,为证自己不贪女色而严辞拒绝了京娘。

京娘心灰意冷,又受不了家人对自己清白的质疑,最终自尽身亡才得以证明清白。

这个故事让人不得不感慨封建贞节观对人心的压迫摧残之重!京娘本是万幸逃过一劫,却还是挣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而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李甲最终抛弃杜十娘是“发乎情,止乎礼”,合乎封建礼教的规范;而杜十娘的跳江之举也是深受贞洁观的影响。

肯定有人会认为在封建社会,谨贞守节乃是良家女性的权利和义务,而妓女正是下贱的“不节之人”,是没有资格谈论贞节的,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身为妓女失去了肉体的贞节,本是没资格追求贞节了,就只能将自己的一颗真心献给一个男人,而且宁死不易以此弥补她们在贞节上的缺憾,这成为她们最高的精神追求和寄托。

当这个自己全心爱着的人一旦负心,那么杜十娘宁可选择殉情也不会再去寻找第二个爱人,她们实际是想用死向世人表白自己的“一片真心,从无二意”。

可见,杜十娘完全成为封建礼教摧残下的牺牲品。

黑格尔强调悲剧“冲突说”的原因在于冲突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而双方各自的合理性又都是片面的;当双方各自坚持各自的合理性的时候,冲突在所难免。

个人的偶然因素不可能造成悲剧性,只有代表两种不同伦理观念的力量相互冲突,才构成了悲剧性的根源。

而中国的悲剧则是善恶正邪完全鲜明对立的双方的冲突,不同于黑格尔所谓的冲突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2]。

这种情况,悲剧完全是由丑恶的一方一手造成的,而悲剧人物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完全正当的、正确的。

悲剧人物把自身的道德理念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价值,不惜承受巨大的苦难、打击甚至毁灭,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苦难,一方面是悲剧人物的精神得到应有的彰显。

简而言之,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的毁灭和苦难往往不是悲剧人物本身造成的,而是邪恶势力对正义力量的摧残和毁灭。

封建礼教能够大行其道上千年,原因自然少不了封建统治对它的维护和推崇。

封建统治的粗暴严苛黑暗,导致了大量女性悲剧。

像《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郡王,凶狠地打杀了府中的逃奴秀秀养娘;《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县官因收受贿赂而把玉堂春打入死牢;《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锦衣卫衙门被焦氏买通而将李玉英屈打成招,发下狱中。

在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下,奸人当道成为了自然。

奸邪之人、狡诈之徒往往会成为导致女性悲剧产生的导火索,直接引发女性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如《崔待诏生死冤家》里的郭排军,在向秀秀家承诺不告发他们后,转身就向郡王告密,才引发了秀秀后面的悲剧产生;《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继子女进行残忍的虐待,甚至将李玉英诬告入狱;《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徐能等强盗图财害命,将苏知县投入河中,霸占郑氏,导致了苏知县一家长达二十年的离散。

中国悲剧对现存冲突的解决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形而下的,不是诉诸某种‘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是诉诸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物质力量即正义力量;这样,中国悲剧就和西方悲剧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因此,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往往具有美好的品格,善良、执着、不畏强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敢于争取美好的生活”[3]。

他们在性格上可能有缺陷,但是在道德上却是比较完善的。

他们之所以在当时遭受毁灭,不是因为他们在道德上的局限,而是因为邪恶势力过于强大和凶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