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入口景观空间分析
苏州留园的园林设计理念是什么

苏州留园的园林设计理念是什么苏州园林,闻名遐迩,而留园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园林设计理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留园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对空间的巧妙布局上。
它并非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曲折迂回的路径,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受。
入园伊始,狭窄的通道让人感觉空间局促,但随着脚步的深入,豁然开朗的庭院和精致的景观逐一展现。
这种先抑后扬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也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期待和惊喜。
移步换景是留园设计的又一重要理念。
在留园的游览过程中,几乎每走几步,眼前的景色就会发生变化。
通过巧妙设置的漏窗、门洞、回廊等元素,将不同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借景。
比如,站在一处亭台,透过漏窗可以瞥见远处的假山流水;沿着回廊漫步,不经意间又能欣赏到另一侧庭院中的花草树木。
这种移步换景的设计,使得园林景观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留园的设计还注重对自然元素的模仿与提炼。
园林中的假山,并非单纯的堆砌,而是模仿自然界中山峰的形态和神韵,或雄伟险峻,或秀丽清幽。
流水的设计也是如此,或潺潺流淌,形成小溪;或汇聚成池,倒映着周围的景物。
树木花草的搭配更是精心,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花期,营造出四季有景、花开不断的氛围。
在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方面,留园也做到了极致。
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与山水花木相得益彰。
建筑的风格和造型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又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
比如,一座临水而建的水榭,让人可以近距离欣赏水面的波光粼粼;而一座隐藏在假山之后的亭子,则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
对称与不对称的平衡也是留园设计的一大特色。
在一些重要的庭院和建筑布局中,采用了对称的形式,以展现庄重和规整。
但在更多的地方,则运用不对称的手法,营造出自然随意的氛围。
这种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结合,使整个园林既有秩序感,又不失灵动活泼。
留园还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
从门窗的雕刻、栏杆的纹饰,到铺地的图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
最新留园空间分析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
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 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 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 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 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 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 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 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 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 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 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 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 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 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 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 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 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 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北部平面图
北部景观 以盆景为主 富有人文气息假山石
修剪整齐的盆景分布在幽径两侧
富有人文气息的假山
三、小品及植物配置
留园小品多样,亭台楼阁,桌椅游廊,为 园子添加趣味与意境
留园西部景区,大面积密植枫树 以形成葱郁的枫林。配置方法取
自然形式,宛若自然山林
亭
可亭,为六角形亭,位于假山山顶,居高 临下的驻足观景场所。在亭中南望,可见
留园一角
二、留园景观总体分析
总体介绍
留园在苏州市榈门外。明嘉靖时太仆徐泰时建东多毁于兵乱,而此园独存, 光绪时盛康重修,易名留园。
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
从布局上看,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区 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
北部
西 区
中区
东区 入口
留园分区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 山阜为全园最高处 阜上植以青枫、 银杏。富有山林野趣
西区的活泼泼地
活泼 泼地
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 名
留园空间分析

亭
临下的驻足观景场所。在亭中南望,可见
“涵碧山庄”与“明瑟楼”。
濠濮亭,四角亭,立于水面 之上,可休憩、观水、戏鱼、 赏荷。
留园空间分析
亭
留园空间分析
山舒 处啸 ,亭 掩, 映园 在亭 漫, 山位 枫于 林西 中部 。假
置石
冠云峰,中心水池名浣云沼,南为平台石栏,水中植莲花,池北出半岛,立
冠云峰 ,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为留园著名的姐妹三峰。
留园空间分析
北部
西 区
中区
东区 入口
留园空间分析 留园分区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 山阜为全园最高处 阜上植以青枫、 银杏。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空间分析
西区的活泼泼地
留园空间分析
活泼 泼地
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
名
留园空间分析
留园中区
水面、假山为主 闻木
建筑环绕四周
樨香
西北受阳侧放置山石轩
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留园空间分析
可亭
汲古得绠处
涵碧 山房
明瑟楼
中区平面图
可亭
留园空间分析
汲 古 修 绠 处
留园空间分析
留园空间分析闻木樨香轩
涵碧山房
留园空间分析
涵碧山房和明瑟楼
留园空间分析
建筑高度的起伏变化
立面图
留中园空间区分析效果图
建筑的空间错落, 使之富有变化。
留园东区
东区以曲院回廊见
胜。
冠云峰区
中部为鸳鸯厅—— 林泉耆硕之馆,
还我读书处区
柱梁装修精致。北面 为浣云沼水池,
后面有三座石峰。冠 云峰居中,高5.6米,
为苏州诸园现存湖石 之冠,相传为宋花石 纲旧物。两旁的瑞云、 岫云二峰,也很劲秀。
留园入口空间营造手法

留园入口空间营造手法
留园入口空间的营造手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照明设计:通过灯光的布置和设计,突出入口的重要性和特点。
可以运用彩色灯光、景观灯等手法,打造独特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2. 建筑设计:入口建筑的外观设计要与留园的主题和风格相协调。
可以运用亮丽的色彩、独特的形状和材料,增强入口的视觉吸引力。
3. 植物景观:在入口附近设置有吸引人的植物景观,例如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加入口的生机和美感。
4. 艺术装置:在入口区域设置艺术装置,如雕塑、壁画等,以增加艺术氛围和视觉冲击力。
5. 标识和导向系统:设计专业的标识牌和导向系统,使游客能够清晰地找到入口,并了解留园的相关信息。
6. 座椅和休息区:在入口附近设置舒适的座椅和休息区,方便游客休息和欣赏周围的景色。
7. 声音和音乐:通过音响设备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为入口区域营造宜人的音乐氛围,增加游客的舒适感。
8. 色彩搭配:使用明亮、活泼的色彩搭配,如鲜艳的花朵、鲜
艳的标识牌等,增加入口的活力和吸引力。
通过以上的空间营造手法,可以为留园的入口创造一个醒目、吸引人、独特且舒适的空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增加其游园的欲望。
留园 场地分析调研

穿过入口可看到以柱、栏杆、挂落组成 的框景,使空间显得更加深远。
留园的建筑艺术也表现在入口上:狭窄的入 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 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 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 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 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 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 效果。
造园风格分析
与北方园林建筑相比,江南私家园林建 筑的色彩处理的十分朴素淡雅。1,以 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2,全部木结 构以栗皮色和深棕色,个别建筑还为墨 绿或黑色;3,所有院墙均为白粉墙, 这样的色调与北方皇家园林那种以金碧 辉煌而炫耀富贵、至尊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灰栗皮、墨绿等色调均属调和、稳 定而又偏冷的色调,不仅极易与自然界 中的山石、水、树等相调和。 江南园林不会用红、蓝、橙等纯度高、 色泽艳的颜色。它常用青灰、栗皮等色 彩纯度较低的复色,既沉着、稳定又与 任何色彩相调和。给人优雅宁静的感觉。
冠云峰
冠云峰可称得上是留园的镇园之 宝,同时也是中部的主要景观。 冠云峰高达六米多,是我国现存 较高的湖石名峰。太湖石是我国 古典园林中极为珍贵的天然艺术 雕塑。除了冠云峰外,还有岫云 峰、瑞云峰,好似三姐妹,被合 称为“留园三峰”。
岫云峰
冠云峰
瑞云峰
西部景观介绍
西部主要突出自然野趣,自然风光优美 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
涵碧山房是座南北开 敞的三开间厅堂,硬 山顶,与明瑟楼相连, 恍如一体
曲溪楼
建筑临水,位于中心水池的东部,进深仅 三米 左右, 南北长十余米。在曲溪楼上可看到濠濮亭、明瑟楼、 涵碧山房、绿荫轩等。
明瑟楼
涵碧山房 绿荫轩
曲溪楼一带平面图
远翠阁
(完整版)留园详解

二、留园景观总体分析
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从布局上看,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 区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山阜为全园最高处,阜上植以青枫、银杏。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中区
水面、假山为主,建筑环绕四周,西北受阳侧放置山石,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主从与重点
留园,属于大型私家园林,其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分,且主要厅 堂又不在其内,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为全院的中心。
渗透与层次
透过若干层次看某一对象,可增强其深远感。即使隔着一重网格看,也比 直接看要显得深远些。
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以曲为美。
空间主体-----高潮迭起, 使人在期待和寻觅中突然发现所追寻
的目标而觉豁然开朗,精神一振。
空间收尾——形断意连, 造成一种回味,景断而 意不尽。
空间延续——诱导 性、延续性的景物, 增加层次性和递变性的心 理运动,进行情绪的濡染
空间开始,收定心情, 人从原来的初始
心态进人设定的情景
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缩; 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 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束;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 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被压缩; 至冠云峰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院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A.留园入口 N.留园西部 M.留园北部
B.门厅小院
C.门厅后通廊
D.古木交柯小院
F.窄巷
E.中部景区
G.五峰仙馆庭院
L.冠云峰前院
J.鸳鸯厅北
I.通往石林小院 H.东部小院
K.鸳鸯厅南
格式塔知觉理论下苏州留园景观空间分析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收稿日期:2023-09-07格式塔知觉理论下苏州留园景观空间分析崔佳锋(苏州大学ꎬ江苏苏州215000)[摘㊀要]㊀中国园林吸收了历代造园的精华ꎬ融入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哲学思想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物质财富ꎮ其中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ꎬ蕴含了天人合一ꎬ归隐山林和无往不复的空间趣味ꎬ其中留园是中国造园史上的巅峰ꎮ从现代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出发ꎬ通过对格式塔基本理论的认识ꎬ将该理论应用于对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景观空间的分析ꎮ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ꎬ解析留园的造园手法和对游人知觉影响ꎬ发现园林在布局和建造上的巧妙之处ꎬ实现现代理论对传统园林的重新解构ꎮ[关键词]㊀古典园林ꎻ格式塔理论ꎻ留园中图分类号:TU98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1-0174-03LandscapeSpaceAnalysisofSuzhouGardenunderGesttowerPerceptionTheoryCuiJiafeng(SoochowUniversityꎬSuzhou215000ꎬJiangsuꎬChina)Abstract:Chinesegardenshaveabsorbedtheessenceofgardeningthroughtheagesandincorporatedthephilosophicalthoughtofbeingmorethannatureꎬwhichisavaluablematerialwealth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mongthemꎬJiangnanGardenisthepinnacleofclassicalChinesegardenartꎬcontainingtheunityofheavenandmanꎬthereturntothemountainsandforestsandtheendlessspatialin ̄terestꎬamongwhichLingeringGardenisthepinnacleofChinesegardeninghistory.InthispaperꎬfromtheperspectiveofmodernGe ̄staltpsychologicaltheoryꎬthroughtheunderstandingofthebasictheoryofGestaltꎬthetheoryisappliedtotheanalysisofthelandscapespaceofLingeringGarden.From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ꎬitanalysesthegardeningtechniquesofLingeringGardenandtheinflu ̄enceonvisitors'perceptionꎬanddrawsouttheingenuityofthegardeninitslayoutandconstructionꎬsoastorealisethereconstructionofthetraditionalgardensbymoderntheories.Keywords:Chineseclassicalgardensꎻgestalttheoryꎻlingeringgarden1㊀基本概念1.1㊀留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ꎬ占地23300m2ꎮ乾隆五十九年由刘恕改造并扩建东园ꎬ改名为 寒碧山庄 ꎬ后取刘字改名 刘园 ꎮ同治年间被盛康买下ꎬ重修并再次扩建ꎬ更名为 留园 ꎮ留园体现中国的传统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ꎬ将文人墨客 寄情山水 的精神追求演绎到极致ꎮ整个园林由四部分组成ꎬ园中山水情趣是园林的核心ꎬ西侧是山林景观ꎬ北侧着重于田园风光ꎬ而东侧是建筑和庭院组成的生活空间ꎮ留园融合了巧妙的造园手法和高超的工匠技术使其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瑰宝ꎬ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ꎬ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ꎬ成为苏州的名片之一ꎮ1.2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基于视觉观察和经验基础上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具体判断ꎮ它认为人们看到事物时ꎬ会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过往经验找到与之对应的对象ꎬ这种基于认知经验的心理认知称之为格式塔[1]ꎮ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是 形 对知觉进行刺激后知觉对 形 所进行地组织或建构的规律ꎮ格式塔心理学由韦特海默在«似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ꎬ并阐述其原理是将基于不同分离组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含义应用到心理学中ꎬ标志者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ꎮ而后考夫卡和科勒提出整体是基本论点ꎬ它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性大于各部分之和ꎮ美国阿恩海姆从横向发展的角度探究格式塔心理学ꎬ将它应用到艺术设计领域ꎬ实现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ꎮ格式塔在建筑和景观等领域中已取得丰富的成果ꎬ成为建筑行业强有力的设计手段ꎮ格式塔理论用于研究园林对我国古典园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ꎮ2㊀格式塔理论在景观中的应用2.1㊀层次性格式塔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ꎬ即简单的格式塔ꎬ复杂但不统一的格式塔ꎬ以及复杂而统一的格式塔ꎮ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第三层复杂但整体和谐统一ꎮ格式塔本身具有多种性质ꎬ由低阶向着高阶过度的过程ꎬ是视觉要素不断叠加的过程ꎮ因此ꎬ整体中透露各组分之间彼此独立的因素ꎬ但是由于视觉等心理要素的存在却又高度统一ꎮ格式塔的层次性很好的解释了文化的传承但是却饱含着各个时代ꎬ各个流派的创新和多元性ꎬ同时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绵延不断的文化底蕴[2]ꎮ4712024Vol 56No 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2㊀园林整体性格式塔理论的核心论点之一ꎮ虽然每个组分之间具有看似独立的层次结构ꎬ但是会形成完全独立于这些层次之外的整体结构ꎬ称为整体论ꎮ许多现实中的图形我们看起来是不完美或者是不完整的ꎬ但我们会将其进行视觉重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ꎮ整体论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ꎬ我们人的知觉会将个体颜色ꎬ形态ꎬ功能等景观空间要素相互融合ꎬ形成整体性的把握ꎬ塑造统一性的格式塔ꎮ形态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整体ꎬ允许不同层次的个体存在ꎬ表现为整体变化会对个体造成影响ꎮ因此这也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讲的意境ꎮ2.3㊀景观变调性格式塔变调性主要含义是在格式塔的各个组分(形态ꎬ大小ꎬ方向ꎬ位置)发生改变之后ꎬ格式塔依然保持不变ꎮ一首曲子ꎬ无论其演奏的乐器如何ꎬ还是如何变调ꎬ其本身的性质依然保持不变ꎬ我们还能窥见这首曲子本身的面貌ꎮ这就是格式塔的变调性ꎬ强调小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体性的组分改变ꎮ因此构成法则如果不产生变化ꎬ就不会破环整个格式塔ꎮ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以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为指引ꎬ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也透露这上述的思想ꎮ这一部分中就体现格式塔变调性ꎮ中国画和中国园林都是中国艺术风格集大成的体现ꎬ但是二者却有着相似的格式塔ꎬ二者中有相同的艺术符号和手法ꎬ甚至参与两种活动的人群都是中国古代的文人[3]ꎮ它们呈现的作品融入艺术家自身的喜好却不破坏风格ꎬ无论绘画还是园林都带有浓重的中国风ꎮ绘画中的表现往往过于单调ꎬ目的是表现平面上的写意山水ꎮ园林更多对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反映ꎬ是融合了建筑㊁书画和园艺等古代设计艺术的综合体[4]ꎮ中式园林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ꎬ但是只要中国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和造园手法不变ꎬ我国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就会带有中国特色的格式塔ꎮ2.4㊀园林知觉体验园林中的景与物会在人脑中尝试构建一套整体的图像ꎬ引起思维的想象和情绪的变化ꎮ人在体验园林的过程中利用五感来感知景观并产生一定的知觉影响ꎮ中国园林的格式塔的作用体现在安抚和舒缓体验者的消极情绪ꎬ或是提供返璞归真的现实情境ꎬ亦或是利用景观给人山水的感知体验ꎮ对于普通人群可能难免造成无聊和平庸之感ꎬ相对于西方园林中整齐划一和强烈的视觉冲击ꎬ中国自然式园林难以产生知觉上的强刺激ꎬ可能这也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中不同格式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5]ꎮ3㊀利用格式塔理论分析苏州留园3.1㊀留园整体性与层次性留园整体平面体现造园者对土地匠心的规划和精巧的设计ꎬ空间划分上建筑相互关联ꎬ而景观穿插在建筑中ꎬ形成相互共生ꎬ互利共存的形态ꎮ空间的划分中体现出 园中园 的嵌套模式[6]ꎮ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将园林构图和设计的巧妙的隐藏在多个层次的复合空间中ꎮ层层递进的空间循序渐进地引导观赏者前往并发掘园林空间和并调动人的五感与景观相互作用ꎬ使其在心理上主动理解文人园林的思想根源ꎮ当观赏者被景所带动后ꎬ其思维就可能与留园设计者产生相同的心物场ꎬ而通过园林感受到文人的自由与洒脱ꎮ从格式塔的角度可以将留园看作一个整体ꎬ又包含了复杂而统一的三个层次ꎮ首先从构图ꎬ留园由西部㊁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组成ꎮ它们之间被山墙分割彼此独立但在视觉和构图上却呈现统一性ꎮ虽然留园是三个独立空间形成的完整的格式塔ꎬ其中它们都源于都有本于自然ꎬ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强化格式塔的整体性却没有丢掉层次性ꎮ其次每个独立的区域由多个景观组成ꎬ但是它们又组成从统一的格式塔ꎮ以中部山水空间为例ꎬ南部以涵碧山房为主体的建筑群ꎬ中间是水景ꎬ西北侧为堆叠的假山ꎬ它们在平面和立面上产生强关联ꎬ使独立的景观组团更加依靠其他组团相互影响给人整体知觉感受ꎮ最小尺度的层次是每个独立的景观个体ꎬ大到五峰仙馆ꎬ林泉耆硕之馆ꎬ小到园中的草木ꎬ即可以组合成富有情趣的景观组团甚至形成节奏于韵律ꎬ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层次感可以达到分割空间ꎬ各自为景的目的ꎮ可见留园的整体布局和各个层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ꎬ设计者充分考虑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ꎬ使得各个层次服务于整体的空间ꎮ没有某个层次超出了整体布局而显得特别突兀ꎬ反倒是加强了整体性ꎬ乱中有序ꎬ细致入微ꎮ3.2㊀造园手法与知觉体验留园原本的地基并不适合建造园林ꎬ特别是入口空间受到两侧墙体制约ꎬ形成了沉闷ꎬ单调的空间ꎬ但是设计者巧妙地运用狭长的空间ꎬ巧妙地利用空间之间的对比关系获得极好的效果ꎮ观赏者行走封闭㊁狭长的入口空间会由于空间的收放而产生视线的变化ꎬ这种体验会给人造成压抑而单调的错觉ꎬ增加人们在潜意识里的期待ꎮ在进入开敞空间后ꎬ视线的豁然开朗又给人生机和活力ꎮ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体现格式塔的变调性ꎬ鲜明的对比增加人们观赏的情趣ꎮ利用人们的知觉来组织园林空间的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很常见ꎬ造园者合理运用知觉体验的方式可让人理解到场所精神与文人园林围绕审美主体进行意境构建的创作逻辑有内在的对应关系[7]ꎮ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中习惯应用视觉效果和多种感知相互作用的方式来营造意境空间ꎬ比如藏与露ꎬ虚与实ꎬ疏与密等ꎮ留园中疏密层次的变化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ꎮ留园建筑分布并不均匀ꎬ因此给予游客的体验是强烈的对比ꎮ东区的建筑相对密集ꎬ相互穿插更能体现建筑作为中心的厚重感ꎬ而西部区域相对舒缓并不压抑ꎬ建筑的排列忽张忽驰ꎬ忽开忽合ꎬ富有层次感[8]ꎮ园林脱离了低级的趣味ꎬ形成有节奏和有组织的空间布局ꎮ园中园的主体假山也偏安一隅ꎬ形成了山环水57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抱的格局ꎬ在不同角度提供了多变的视觉效果ꎬ无论是湖面南岸还是在假山上观涵碧山房都不会被狭小的空间所局限视觉的广阔ꎬ而且不同的景观让游客的内心感受产生不同的变化ꎮ3.3㊀园林构筑物园林景观和建筑有明确的图底关系ꎮ集中的建筑是全园的主体用作整幅山水画的图底具有定调的作用ꎮ而假山ꎬ池水和树木作为景增添园林的活力和观赏性ꎮ以五峰仙馆为主的东北部建筑群和划分了各个园林使整体不会杂乱无章ꎮ建筑和园林之间形成良好的渗透关系ꎬ同时利用墙体ꎬ花窗ꎬ拱门等建筑形成框景效果ꎮ如鹤所与五峰仙馆之间本有一墙之隔但在墙上设框景ꎬ虽打断空间的联系但增强视觉上的渗透ꎮ中间的区域的东南部开凿水池并以水池为中心构造假山ꎬ假山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体构筑ꎬ一条溪涧穿插其中并以石板桥沟通山径ꎬ透过山石可以窥见建筑ꎬ山石和水体之间构成一景(图1)[9]ꎮ留园中还有多个利用视角形成的独特景观ꎬ看似无意的构图和布景ꎬ却充分调动人对环境感知将凌乱的环境在脑海中重新进行排列与组合ꎮ这些细节意在将看似破碎的景观要素在特定时间与角度上ꎬ在观赏者心理上却重构建出完整的景观画卷ꎮ图1㊀留园溪涧(图片来源:网络)㊀㊀园林植物方面多有古树名木ꎬ假山上桂树为主ꎬ并配置高大乔木ꎬ植物随着山水的变化而变化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ꎬ给人目不暇接的感受ꎮ虽然没有建筑明确ꎬ植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划分了空间[10]ꎮ游人可以以穿梭在山林的小天地之间ꎬ节奏有变化而不单调ꎮ北侧园林中有盆景ꎬ东南侧的园林主要以灌木和草本为主ꎮ多种种植形式和丰富观赏植物种类ꎬ使人不会对山石之景产生审美疲劳ꎮ同时ꎬ营造丰富的生境使空间富有生机(图2)ꎮ留园林泉耆硕之馆的冠云峰是作为园林中重要的视觉焦点ꎬ周围配置另外两峰ꎬ衬托主峰的神秀ꎬ搭配花台ꎬ小径ꎬ石笋ꎬ花木使其更显诗情画意ꎬ将园林审美和主人精神寄托这一方小天地中ꎬ让游客至今依然能感受到冠云峰形成的园林气场ꎮ图2㊀留园假山与可亭(图片来源:网络)4㊀结语中国古典园林虽然没有利用格式塔理论ꎬ但整座园林会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到设计者在规划和细节设计上的巧妙之处ꎮ应用空间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构建园林的每一方土地ꎬ将自然山水画的景观映射到现实中却不失变化ꎬ精致的园林却不忘寄情山水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ꎮ留园的景观环境虽然有着高超的设计手法ꎬ但并未脱离人的需求和环境特征ꎬ同时设计也是由表入里ꎬ层层递进ꎬ体验从知觉延伸到心理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古典园林的研究现在侧重于平面和立面空间的分析ꎬ也不应忽视人的主观感受ꎮ留园张弛有度的平面形态ꎬ层次连贯的结构ꎬ富有变化的五感体验以及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不突兀的亮点和细节设计对今天的园林景观具有指导借鉴意义ꎮ参考文献[1]杨倩.基于格式塔空间知觉体验的苏州高铁新城湿地公园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9.[2]陈冬福ꎬ任慧玲.格式塔对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再现的启发[J].河北农业科学ꎬ2008(9):23-25.[3]赵晋镭.基于视觉感知的留园空间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ꎬ2008.[4]温和.中国古典文学对园林的影响[J].林业科技情报ꎬ2005(4):39-40.[5]肖龙斐.基于透明性理论的留园空间形式与营造手法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ꎬ2022.[6]李旭.中国山水画创作艺术与留园山水空间的关系[J].大众文艺ꎬ2016(19):86-87.[7]翟俊ꎬ陈雪倩.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现代性 苏州留园和纽约泪珠公园的比较研究[J].中国名城ꎬ2018(5):58-65.[8]许砚梅ꎬ官悦.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的文人园林审美解读 以网师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ꎬ2019ꎬ34(1):81-86.[9]丛昕ꎬ殷敏ꎬ丁绍刚ꎬ等.游客视角的中国古典园林景点热度感知评价与传播途径研究 以苏州古典园林留园为例[J].中国园林ꎬ2021ꎬ37(8):56-61.[10]孙迪.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J].林业科技情报ꎬ2013ꎬ45(2):86-87.671。
留院分析

级 旅 游 景 区 。
丘 、 留 园 ) 扩 展 景 区 成 为 国 家
留 园 作 为 苏 州 园 林 ( 拙 政 园 、 虎
为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 二 零 一 零 年 ,
括 留 园 在 内 的 苏 州 古 典 园 林 被 列
保 护 单 位 之 一 。 一 九 九 七 年 , 包
留 园 是 中 国 著 名 古 典 园 林 , 位 于
5A
留 园 简 介
:
留 园 一 景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华: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区(核心)
东区 西 区
入口
入口
分析
进入留园的入口是一个宽敞的大厅,由于两侧 走廊临有高墙且走廊蜿蜒曲折。因此,在厅的上 方开了一个天井。由狭长、忽明忽暗的走廊一直 到园的主要空间给人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 为 名 。
天 机 活 泼 , 借
此 处 鸢 飞 鱼 跃 ,
床 头 经 典 交 加 ,
窗 外 鸳 鱼 活 跃 ,
西区活泼泼地
以 为 名 。
天 机 活 泼 , 借
此 处 鸢 飞 鱼 跃 ,
床 头 经 典 交 加 ,
窗 外 鸳 鱼 活 跃 ,
园林分析
留园中部尽管不 算是最大,且主要 厅堂也不在其中, 但由于景观内容充 实而极富变化,实 为全园精华荟萃的 中心。
留园东区
分析
东区以曲院回廊见胜。中部为鸳鸯 厅柱梁装修精致,北面为浣云沼水池, 后面有三座石峰。冠云峰居中,高5.6 米,是苏州诸园中最高的湖石峰。 建筑庭院为主 处处虚邻 方方胜境
五峰仙馆区
五峰仙馆庭院
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
冠云峰庭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方向逐次变换以及空间虚实、光线明暗的对比, 打破 了两侧为高墙限制所造成的沉闷单调感, 行进于走道中, 令人兴趣盎然, 游兴递增。这种变单调、闭塞为丰富多变 的处理方法, 是很具匠心的, 在姑苏园林中亦是不多见的 佳例。
留园入口景观空间
Company Logo
享有盛名的在中国园林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苏州私家 园林— 留园的入口处理手法, 称得上是巧妙地处理了既 曲折狭长又显得异常封闭的长长过道而获得成功的佳例。
留园入口景观空间分析
Company Logo
从留园大门入口至山池、客厅、书斋区, 必须经过狭长、 封闭、曲折、忽收忽放、忽明忽暗、建筑空间变化无穷的 50m长的走道. 在此, 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野受到极大的 压缩和极度收束, 再经过几次收与放的对比, 当游容逐渐 进人园中主要空间时, 便能令人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曲廊
Company Logo
沿小院右侧曲廊向前行进, 可以看到狭长多变的 曲廊转折处, 一左一右地透出光亮的二个咫尺露 天小空间, 处理得十分自然巧妙.其间植以翠竹, 以粉场映衬, 在阳光之下显得很有生气.这种利用 露天小空间形成的明暗对比, 使空间增添了光影 变幻, 富有情趣。同时也增强了空间艺术气氛. 打破了单调、闭塞之感, 使曲廊有活泼感。
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 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 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 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 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 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嘉 庆七年(1802),著名画家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
Company Logo
门厅小院
Company Logo
出曲廊步入门厅小院, 这里是走道中较为宽阔的 一个小院。经过收与放, 明与暗的变化, 与刚才 走过的狭长曲廊形成对比。门厅小院中配置假山 树木一二、绿树蔽日, 阳光下院内花阶上洒着斑 斑点点跳动着的光彩, 粉墙上嵌着苍劲有力的碑 刻, 气氛和煦, 意趣深浓。
留园大门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进入留园大门
进人留园大门, 这里是 一处比较宽敞的前厅, 原为宅园的轿厅。因受 住宅两侧高墙所限, 难 以采光, 故此,开辟了厅 内天井, 形成进园后的 第一个小院, 既解决了 前厅采光的要求, 又造 成了空间的明暗变化效 果, 颇为独特. 效果甚 佳。
Company Logo
可编辑
18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古木交柯”
Company Logo
绕过门厅小院后过道, 在多变又曲折重重的窄廊尽端最后 一个天井小院便是“古木交柯” 小院, 是入园的交通枢 纽。小院成L形, “ 古木交柯” 建筑成门形, 构成一个 相互吻合的完整而有生气的幽静院落。“ 古木交柯” 一 景着墨不多仅用少量修饰: 一台、一匾和古树一株, 以粉 墙为画底, 组成耐人寻味的画幅, 获得意境高雅的艺术效 果, 使“ 古木交柯” 小院室内外融为一体, 在阳光沐浴 下显得小巧宁静。此间的几堵粉墙恰到好处地被处理成掩 映、透漏和敞空三种形式, 即“ 古木交柯” 由暗而明, 由窄而宽的曲廊北墙上开了一列花式各不相同的漏窗, 利 用漏窗窗景构图, 透出漏窗后的山池区景色, 园中山石水 色、亭台楼阁隐约可见, 颇有景深不尽之感。西边粉墙上 设有八角窗洞二个, 由此可以窥见园中部分景色, 将游人 引向明瑟楼、涵碧山房, 探幽寻胜。
Company Logo
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 惟寒碧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 购得,缮修加筑,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 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 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 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 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 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LOGO
苏州留园入口景观空间分析
组长: 组员: 汇报人:
目录
1
留园简介
2
留园入口景观空间分析
3
总结
Company Logo
留园简介
Company Logo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 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 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 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 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
留园总平面图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来自苏州古典园林外环境Company Logo
苏州一些古典园林, 地处市井, 因其用地环境的原因, 它 的入口常常显得极其曲折、狭长和封闭, 给园林的入口处 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 若能巧妙地利用它的曲折、封 闭和狭长,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变不利为有利, 使之同 园林的主要庭园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此不仅可以避免 单调、沉闷、闭塞感,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了入口的曲折、 狭长的不利条件, 同园林庭院空间构成强烈的对比, 借对 比来获得庭院空间的扩大感, 更有效地烘托陪衬、突出园 内主要空间和景点。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 园,并廷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经过 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90年代,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 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留园为我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 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 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