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留园园林分析

合集下载

留园建筑特点分析

留园建筑特点分析
艺术价值
留园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独特,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 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现代园林设计仍具有启示意义。
社会影响
留园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对促进 文化交流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留园的保护与传承
文物保护
留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确保留园的建筑和园 林景观得到有效保护。
建筑装饰
门窗装饰
留园的门窗装饰精美,采用镂空、 浮雕、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法,图
案丰富多样,寓意深刻。
屋顶装饰
留园的屋顶装饰简洁大方,主要 包括脊饰、瓦当、滴水等部分, 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
室内装饰
留园的室内装饰典雅别致,包括 家具、屏风、挂画等各个部分, 都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文化
内涵。04 留园的园林源自术留园建筑特点分析contents
目录
• 留园简介 • 留园简介 • 留园的建筑风格 • 留园的建筑元素 • 留园的园林艺术 • 留园的文化价值 • 总结与展望
01 留园简介
建筑风格
留园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采 用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形式,以轻巧 、通透、朴素为特点。
留园的建筑色彩以灰、白、黑为主, 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给人以清新自 然的感觉。
建筑结构
木结构体系
建筑尺度
留园的建筑结构采用传统的木结构体 系,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展现了 古代建筑的特色和技艺。
留园的建筑尺度适宜,根据不同功能 需求和景观需要,合理安排建筑的体 量和高度,使整体空间布局更加和谐。
建筑构造
留园的建筑构造精细复杂,包括斗拱、 梁架、柱础等各个部分,都体现了精 湛的建筑工艺。
园林更加生动、自然。

(完整版)留园详解

(完整版)留园详解

二、留园景观总体分析
园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从布局上看,留园分为中区、东区、北区和西 区四个主要部分,而以中区和东区为全园的精华所在。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山阜为全园最高处,阜上植以青枫、银杏。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中区
水面、假山为主,建筑环绕四周,西北受阳侧放置山石,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主从与重点
留园,属于大型私家园林,其中部面积并不显著大于其它部分,且主要厅 堂又不在其内,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为全院的中心。
渗透与层次
透过若干层次看某一对象,可增强其深远感。即使隔着一重网格看,也比 直接看要显得深远些。
蜿蜒曲折
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是“自然美”,讲究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 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以曲为美。
空间主体-----高潮迭起, 使人在期待和寻觅中突然发现所追寻
的目标而觉豁然开朗,精神一振。
空间收尾——形断意连, 造成一种回味,景断而 意不尽。
空间延续——诱导 性、延续性的景物, 增加层次性和递变性的心 理运动,进行情绪的濡染
空间开始,收定心情, 人从原来的初始
心态进人设定的情景
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缩; 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 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束;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 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被压缩; 至冠云峰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院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A.留园入口 N.留园西部 M.留园北部
B.门厅小院
C.门厅后通廊
D.古木交柯小院
F.窄巷
E.中部景区
G.五峰仙馆庭院
L.冠云峰前院
J.鸳鸯厅北
I.通往石林小院 H.东部小院
K.鸳鸯厅南

中国园林-留园解析

中国园林-留园解析
临近石林小院
正立面
剖面
侧剖面
背立面
冠云楼: 冠云,峰名,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楼 下名“仙苑停云”。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正中壁上 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
外立面
楼前冠云峰
鱼化石
冠云楼剖面
冠云楼剖面
冠云楼立面 冠云楼底层平面 冠云楼上层平面
二: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室内外空间融 为一体。
石林小院: 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 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
留园以赏石为胜,历史上既有园主生性 爱石,聚奇石为十二峰之盛事,又有联姻以石陪嫁之佳话, 故留园赏石亦为一景。 留园假山处理手法多样。中部假山山体大势布局具主山平远、副山高峻之感。主山东西延伸,山 峦横向展开,产生平远意趣,隔水相望,成为远景山。
冠云峰
瑞云峰
楠木殿前山石
石林小院山石
岫云峰
一:留园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建筑面对山石,山石临近水景,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 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其
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 瘦,婀娜、苗条,是挺拔的风骨;漏,漏 光、漏水、漏气,有通畅的脉络;透,灵 活、别致,具透剔的意境; 皱,水纹、风痕、衣褶,存细腻的肌理。
进园后第一个小院一狭长多变的曲廊一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 的廊子一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一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 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入主空间一豁然开朗。
入口处
入口小院
长廊
漏窗观景
入口平面
豁然开朗
长廊
绿荫
古木交柯

苏州留园赏析

苏州留园赏析

苏州留园赏析苏州留园是清代时期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107000平方米,原来是明代嘉靖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代时期重修。

它的特点是建筑布局疏密相间,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各个建筑物之间,有园林山水、绿化、美化等融为一体,给人以深邃的感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州留园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假山池沼以土石相间堆成,山石古怪多姿,与自然环境配合得适当,浑然一体。

园内栽培着几十种花木,分为观花类、观果类、香味类和蔓类等,还有竹子、芭蕉等,到处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留园各部分,均有曲折回廊贯通,构成四通八达的游览路线,形似网状,走入其中,平坦而明亮。

留园内建筑高低相差很多,形成了空间的层次感。

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对比中求和谐。

从空间的构图艺术来说,是我国园林艺术高超技艺的体现。

(1)用北魏的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梁国的兴国寺的旧名作为这座园林的名字,并且以此命名全园。

( 2)其布局虽由人工而成,却宛如天开。

(3)屋宇或筑于高台之上,或隐于密林之中,俯仰生姿,错落有致,变化无穷。

留园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各种形状的假山:主峰名“五峰仙馆”,中峰“冠云峰”,东西两峰名“补杉”、“清风”,四周还有很多小的峰峦和峭壁。

此外,全园的峰石还有近30个,总称“冠云峰”。

池沼的名称也非常别致,所有池沼都用旧称,如“八仙墩”、“小蓬莱”、“自来峰”等。

石头的形状则各种各样,如云、湖泊、田畦、峰峦、河流、山丘等,可谓集全国各地的石头之大全。

留园各处的匾额、楹联、碑刻、书条石,都很精美,其中有不少是名家之手。

留园中西建筑融为一体,富有特色。

以建筑结构来说,有一部分是北方建筑,更多的是南方建筑。

西洋建筑不仅有厅堂楼阁、书斋、平房、还有敞廊、花墙、花窗、转角立面处理等。

园林的装修,不论木雕还是石刻,都精细雅致。

园中的假山、花木、水池等等,都注意模仿自然。

尤其是用石头,石质不同,处理手法也不同,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凌空欲飞。

对比留园和拙政园

对比留园和拙政园

对比留园和拙政园留园和拙政园都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二者都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历史和人文背景。

无论是园林设计、建筑风格、景观布局还是文化内涵,留园和拙政园都有不同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对比留园和拙政园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园林风格留园是江南私家花园的代表,以主次分明的点景为特色,设计精妙。

此外,留园有很多仿造自然景观的构筑物,如瀑布、石峰等,增强了景观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拙政园则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奇、秀、俊、丽"为设计风格,凭借各种精致、神奇的景观和舞台剧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瑰丽的景观效果。

二、建筑形式留园中的建筑大多为仿古建筑,可以看到南宋的风格元素,其建筑独具特色,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建筑特有的柔美曲线,表现出江南园林的精致和雅致。

而拙政园中的建筑多为清代官署式建筑,建筑更加规整,色彩也更加鲜艳,反应出清代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

三、文化内涵留园和拙政园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留园是南宋文化的代表,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留园中除了有丰富的园林构筑物,还有戏曲舞台,茶楼以及文化长廊等,表现出江南文化的内涵。

而拙政园是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园林,凭借各种建筑、山水、园林、雕塑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景观布局留园和拙政园的景观布局都是精妙绝伦。

留园特注重水的运用,更多的是古意比较浓,让人感觉融合了东南沿海的海洋与江南的内陆园林;拙政园则善于利用景观间的空间,构造出美妙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燕墩与沧浪亭一带的景观演绎,表现出皇家园林所独具的气派和震撼力。

五、艺术价值留园和拙政园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留园的点景方式、水面的利用等设计风格,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拙政园则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遗产,展现了"秀丽清雅、宜人宜胜"的园林空间效果,丰富了整个园林艺术的内涵。

综上所述,留园和拙政园虽然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但是在园林风格、建筑形式、文化内涵、景观布局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二者存在一定差异。

苏州留园建筑特点

苏州留园建筑特点

苏州留园建筑特点
苏州留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园中之园”,有着独特的建筑特点。

1. 集大成之美
苏州留园以其丰富的园林元素和精美的建筑装饰,充分融合了苏州园林的各种风格,体现了集大成之美的特点。

园林内有假山、水榭、亭台、廊宇、花坛、水池、石桥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和谐的景观系统。

2. 精雕细琢的园林景观
苏州留园的园林景观非常精雕细琢,每一个构件都仔细计算过,每一处细节都注重方式、造型和颜色上的搭配。

例如,留园中的假山,其形态、位置和灵感核心都十分独具匠心。

3. 礼佛文化的表现
苏州留园是纯正的江南园林,其建筑元素中充满了礼佛文化的表现。

园林中有若干佛像、塔楼、观音庵等建筑,其装饰和造型都融入了佛教文化的不少风格,带有浓厚的信仰气息。

4. 徽派建筑的影响
苏州留园园林建筑亦深受徽州建筑的影响,其建筑风格充满了徽派装饰艺术元素,如八卦鱼、蚯蚓、荷花等。

同时,留园建筑也融入了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即通过更接近自然、更流畅、更浪漫的造型表现哲学性与艺术性。

评析留园的美

评析留园的美

评析留园的美摘要:一、引言二、留园概述三、留园美的评析1.园林布局2.建筑风格3.山水景观4.植物配置5.文化内涵四、留园美的现实意义五、总结正文:【引言】留园,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留园就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

本文将对留园的美进行深入评析,以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留园概述】留园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一座以山水景观为主体,建筑、园林相结合的古典园林。

留园分为东、中、西三个景区,各具特色。

东部以山水景观为主,中部为建筑群,西部以田园风光为特色。

整个园林布局严谨,独具匠心。

【留园美的评析】1.园林布局:留园的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即“山水相依,建筑相映成趣”。

园区内的山水景观错落有致,与建筑相互呼应,营造出优美、和谐的自然氛围。

2.建筑风格:留园的建筑风格典雅独特,既有江南水乡建筑的韵味,又具有皇家园林的气派。

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为游人提供了休憩、观赏的好去处。

3.山水景观:留园的山水景观富有层次感,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营造出“高山流水、云雾缭绕”的仙境。

山石、水体、植物等元素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4.植物配置:留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既有古树名木,又有花卉绿植。

植物的配置注重色彩、季相的变化,使得园林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5.文化内涵:留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内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碑刻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留园美的现实意义】留园的美不仅体现在园林景观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今天,留园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品味文化、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对于传承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总而言之,留园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建筑风格、山水景观、植物配置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

留园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陶冶、一种文化的传承。

(完整版)中式园林--留园分析

(完整版)中式园林--留园分析
之言不虚。后又经数度整修,渐成现有面貌。
窗的应用
留园的花窗,据说墙上开的 花(漏)窗约三百,个个精 美绝伦,独步江南园林,许 多木窗也是精雕细刻,要么 不建,要么不惜成本,直至
达到完美效果。
从南部的入口进入中部之前 ,要经过一段光线昏暗、空 间狭小的曲折长廊、一路上 渐入眼帘的就是花式各样的 漏窗,感受到几个小院射来 的光线,然后打到“古木交 柯”,通过眼前的漏窗便能 隐约看到园中的山水精致。 此处的漏窗细数下来,有十 块,排列紧凑,却各不相同
其实,以留园土石大假山的走势以及用土用石的情况来判断,西部景区的大型土山与中部景 区池西、池北的大假山,应属于同一个完整体系的假山组合,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现存的西部假山呈南北走向,长约60米,东西约20 余米,其体量和高度均为留园之最。但从 土山东侧云墙根的叠石来看,其堆土痕迹极为明显,显然这是后来因屡易园主,经数度修葺 ,“因阜垒山,因洼疏池”,在用浚治中部水池时所挖的泥土,堆高和扩大了原有的土阜。 所以留园的西部与中部同属于原明代徐氏东园的旧规,只是西部土山因年代久远,数度增修 而殊失原态。同时从刘画中还可看出,“苏州留园,清嘉庆间刘氏重补者,以湖石接黄石”
山体是支撑园林空间的骨,被称为造园之骨, 古人有“据一园之胜者,莫如山”之说。水则 是园林之魂,山因水活,明代的邹迪光在《愚 公谷乘》一文中说“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 物”。
留园的前身为明太仆寺少卿徐 泰时的东园,当时徐泰时因遭 弹劾,罢官还乡,感慨于“人 生如驹过隙耳,吾何不乐哉” ,便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在分得其父徐履祥花埠的别业 上,“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
留园的空间布局
游览路线的规划
留园的空间布局
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 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 厅堂华丽,庭院精美,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北部环境僻静,山 溪曲流,树木葱茏,颇有山林野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留园分析
再往前走,将经过
一条幽长的夹道。

虽然开有漏窗,但
因窗外仍为建筑,
嗅不到一丝园林
的气息,此为“一
收”。

入通道尽头小门,则为一小小天井,天井北墙有小型花坛,老桂、玉兰各一,天竹数本,点以湖石。

到此天井,我们始见天口,心胸不免随之放开。

敞厅内悬“留园”匾额,至此则园林气息始露。

此为“二放”。

转过敞厅罩隔,左侧得一小门道,尽头腰门
上有“长留天地间”砖额。

腰门外仍为窄直通道。

至此,我们刚觉放开的心胸不得不再度收紧。


为“二收”。

长廊南侧有小天井,靠北墙植山茶、翠柏各
一,花时红绿交映,是为“古木交柯”小景。


路至此,我们的心胸收紧之后开始渐次放开,己
觉园林气息直入肺腑。

此为“三放”。

漏景
过“长留天地间”腰门,迎面为一带横向长廊,白粉墙
上嵌六只大型漏窗,窗外山池亭阁隐约可见。

此六大漏窗,
恰如六挂珠帘将院内山水半遮半掩,是“漏景”造园手法的
运用。

坐在绿荫馆前临水的美人靠边,满池风光
扑面而而来,湖上有人泛舟吹笛的,与园中美
景相照应,毫不风雅。

至此,留园的主景方完
全、彻底地呈现在游人眼前。

建筑空间光线明
暗的变化,使游人的心理经历了“一收”、“一
放”、“再收”、“再放”的过程,欲扬先抑,引
人入胜。

坐对满目风光,回想路行来的曲折,
留园中部的碧山房和明瑟楼是过去官僚地主们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筑前方的平台也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采取了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西、北两部是山体,中央有一湖相隔。

视点的高低变化
涵碧山房前的平台处,地势较低,低视点能够更好地贴近水面,因水得景;相反的,闻木樨香轩与可亭处于全园地势较高处,利于俯瞰全园。

对比
中部西侧以黄石石级为主,配有大型乔木,给人以浑厚之感;东侧,建筑物白墙掩映,透空连廊又设有花架,给人以玲珑雅致之感。

池岸东西两侧风格形成对比。

西侧东侧
衬托手法突出主题
留园毕竟属于私园,不可能如皇家园囿那般庞大。

所以在景观
面积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运用衬托的手法,利用有限的面积创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呢?这就需要池周围的池岸、建筑物、花木能恰当地发挥合衬作用,使得池面虽
小却能产生辽阔的感觉:
一、可亭尺度的小巧,衬托出北部假山的高大(实际高度不超过5米),此时假山就是亭子的基座,产
生了一种雄奇峻拔的气魄,模拟出了一种“咫尺山林”的意境。

二、刻意缩小可亭的尺度,利用透空小巧的亭子衬托水面的开阔。

三、平净深碧的池水衬托峥嵘的石山。


尺度把握——和谐
一、留园中部其实面积不大,为了使空间感到开阔,临湖建筑体量都避免了过于高大,与山池始终保持一
定比例:明瑟楼小巧,曲溪楼安居东南一隅避免与湖水相争。

东部的临水建筑为取得与水面调和,造型多为平缓开朗,配以白墙、漏窗及大树一、二株,使得池中产生生动的倒影。

东部临水白墙+大树+倒影东部临水白墙+倒影封、二、中部池岸、沿池廊道都不采用平直的体形,而是采取曲折起伏、化整为零的办法,以免同山水相争,
间接夸大了池水面积。

明瑟楼,是因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

在小楼前平台观亭台山池,观鸟鸣,观鱼游,有山有水,明灭交相,正应和了题名。

“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曲折布局可以增加园景深度,避免一览无
余的弊病:
一、由古木交柯通往明瑟楼的通道处,设
有白墙漏窗,适当阻挡视线,使人隐约看到一
角园景,然后几经盘绕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
的全貌,增加了园景深度。

二、西侧假山层层叠叠,入口、转折处多设挡石以阻隔视线,让人不能一眼看穿小道的来由和去向。

假山
道路空间一环扣一环,令人玩味。

三、图中为五峰仙馆向鹤所望去之景,其中假山后有房屋和有高低
错落的树冠,廊子穿插其间共间作为背景,可以造成景外有景的印象,创造空间参差感。

水口收头
留园水面因面积不大,池面处理仍 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湖上有水廊半通半隔、轻巧玲珑,增加了水源的深度和水面的辽阔,正所谓“浮廊可渡”。

第一处,池面东北部水口收头采用在水池一角用一座小巧的石板桥划出一小片水湾,水从石板下通过,仿似还未到
来到尽
头,绵延开去。

第二处,位于池面西北角的水势收头,用黄石堆叠两岸,将开阔的水 面收敛成水涧,涧上架三座高低错落的石板桥,造成水源深远的感觉。

第三处,在池面的东南角,在水池一角的亦架一石板,并且在墙面与水面交接处用叠石收边,微微向内凹,亦是造就水流不尽的效果。

西侧假山处的挡石
第一处
第三处
第二处
五峰仙馆望向鹤所
建筑
到达主体建筑需要经过鹤所,走在走廊上,我们会发现走廊
两侧墙上开有若干窗孔和洞门作为取景框,行经其间,就有如一
幅幅连续的画面出现。

穿过鹤所到达五峰仙馆。

五峰仙馆是留园建筑的主体,属于
厅堂类建筑,前后各构成庭院。

仙馆东西墙上分别设了一列开合
非常大,但是装饰却简洁精雅的窗户。

这样的做法是要把窗户外
的两个小庭院的风景借鉴进来,拓展厅堂的视觉空间,保证建筑中有充分的光线。

整个厅堂宽敞明亮,宏丽逼人。

建筑用材也十分奢华,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红木银杏纱隔屏风。

使用如此贵重的木材、陈设富丽的窗户,是因为厅堂是主人聚会、待客的公共空间,要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地位,故而最为考究。

五峰仙馆内外景
庭院
(一)还我读书处的庭院属于封闭式庭院,给人一种
安静的气氛,自成一区独立的环境。

(二)石林小院的主要空间的周围,布置了六个形状、
大小不同的小院,每个小院的处理手法又具有不同的特
点,同时为了突出石林小院的景物主题——石峰,各小院
中亦以湖石作陪衬。

这是典型院落群,以某一主要庭院为
中心,周围配以若干小院,使空间划分与景面展开更为丰
富。

还我读书处庭院
石林小院庭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