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L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合集下载

审计案例课前演讲-英国TESCO乐购财务造假案

审计案例课前演讲-英国TESCO乐购财务造假案
雨飘摇的Tesco来说,将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也将 成为新任CEO以及财务负责人的重大考验。。
事件影响
作为一家“资深”的全球零售巨头,Tesco的财务造假 危机给每一家企业都拉响了警报。像Tesco这样一家在 英国的上市公司来说,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内 控部门以 及严格的审计制度,但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在自查中 发现?即使经由第三方审计的财务报告中这些问题也 “隐身”了呢?
乐购承认虚增利润
当地时间8月29日,Tesco表示在截止到当地时间8月23日 的六个月时间里,Tesco在英国市场的贸易盈利达到11亿英镑。 但是没过几天,Tesco方面更正称,预计盈利只有8.5亿英镑。 压力之下,公司前CEO彼得·戴尔斯承认有2.5亿英镑(约合人 民币25亿元)的虚增利润,旗下英国食品事业部,出现“提 早认列营收、延迟认列成本”的重大会计缺失。这个由公司 内部检举揭发的财务造假案,迅速升级为Tesco集团有史以来 遭遇的最大信誉危机。
公司背景介绍
乐购(TESCO,台湾和马来西亚译为乐购),是英国 的一家大型超级市场连锁。它目前是英国最大的零售 商,是仅次于沃尔玛(美国)、家乐福(法国)的全 球第三大超市集团。
乐购超市最早以销售食品起家,逐渐延伸至服装、电 器、客户财经服务、互联网服务、汽车保险及电信业 务。截止到2008年底,TESCO的营业额超过480亿英 镑。乐购还获得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京华公益基金 和京华时报颁发的“乐购还获年度最佳企业公益实践 奖”,及由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的“以及由中年度中 国绿色零售贡献奖”。
Tesco正面临全球 业务上的巨大挑战,2013年9月已退 出美国市场,同时在中国市场地位岌岌可危,其大后 方英国本部爆发的财务丑闻及其引发的犯罪调查,加 上在重大人事上的 重新安排,都让其处于被动和不利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财务舞弊案例研究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引言:财务舞弊在商业活动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损害企业经济利益,还动摇了市场信心和投资者信任。

舞弊三角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研究中,其通过分析舞弊者、机会和动机三个要素,揭示了财务欺诈的本质。

本文将以舞弊三角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几个典型的财务舞弊案例,以期提高对财务欺诈的认识,并为预防和打击财务欺诈提供参考。

案例一:恶意虚增收入案例某公司销售额逐年增长,但利润却没有相应增长,引发了投资者的怀疑。

通过审计发现,该公司采取虚增收入的手段进行财务舞弊。

舞弊者产生的动机是为了提高公司价值,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

他们通过将未完成的销售报告到账,并随后将其作为已实现的收入计入财务报表,虚假提高公司的营收水平。

此外,舞弊者利用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漏洞,将这些错误转移到其他账户上,以逃避审计的发现。

这一案例展示了舞弊三角理论中机会和动机两个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了财务欺诈的发生。

案例二:财务报表伪造案例某上市公司在近年连续亏损,而后突然实现了巨额盈利,引起了股东的关注。

调查发现,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利用关联企业进行虚构交易,通过操纵利润来改善公司的财务表现。

舞弊者的动机是为了提高股价和市值,以个人利益和公司声望为目的。

他们通过编造虚假销售订单,并通过关联企业转移资金,掩盖舞弊行为的痕迹。

此案例凸显了舞弊者如何利用公司内部的机会,通过操纵财务信息来实现个人动机。

案例三:内部控制缺失导致的资产侵占案例某大型银行的一名高级职员通过多次虚构的贷款交易侵吞了大量资金。

调查发现,该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较大漏洞,舞弊者因此找到了机会来实施财务舞弊。

舞弊者的动机是通过侵吞资金通过炒房和投资获得巨额利润,同时避免贷款的逾期风险。

他们通过虚构贷款信息和内外勾结的手段,将银行的资金转移到个人账户,从而实现了对资金的侵占。

这一案例揭示了舞弊者如何利用内部控制的缺失来获取舞弊的机会,从而实现个人动机。

《2024年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治研究——以凯乐科技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治研究——以凯乐科技为例》范文

《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防治研究——以凯乐科技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日益凸显,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以GONE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凯乐科技为例,探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影响及防治策略,以期为资本市场监管和公司内部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GONE理论概述GONE理论是一种用于解释财务舞弊的经典理论模型,包括Greed(贪婪)、Opportunity(机会)、Need(需要)和Exposure (暴露)四个要素。

该理论认为,当这四个要素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时,就可能发生财务舞弊。

三、凯乐科技财务舞弊案例分析1. 凯乐科技背景介绍凯乐科技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业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该公司曾被曝出财务舞弊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2. 凯乐科技财务舞弊的具体表现凯乐科技通过虚构交易、操纵利润等手段进行财务舞弊,导致其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公信力。

3. GONE理论在凯乐科技财务舞弊中的应用从GONE理论的角度分析,凯乐科技的财务舞弊行为是由于贪婪(Greed)和机会(Opportunity)的存在,同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机制,使得需要(Need)和暴露(Exposure)的要素相对较弱。

因此,公司内部人员利用这些机会进行财务舞弊。

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治策略1. 加强内部治理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和监察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同时,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2. 强化外部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同时,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确保其履行职责,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3. 引入GONE理论指导防治工作在防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过程中,应引入GONE理论为指导,从贪婪、机会、需要和暴露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公司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找出潜在的舞弊风险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

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财务舞弊案例是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员工或管理人员采用欺诈行为来虚报财务数据、隐藏损失或偷盗资金等行为。

这些案例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对于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秩序都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对财务舞弊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

第一、财务舞弊案例分析2. Enron案例:2001年,美国能源公司Enron公司因为虚报利润和隐瞒债务而破产。

Enron公司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等手段来掩盖自己的债务,虚增公司利润。

然而,这种虚假行为最终被揭发,导致Enron公司破产,成千上万的员工和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第二、财务舞弊案例的启示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审计以及内部监督等方面。

只有确保内部控制的严密性和有效性,才能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舞弊行为。

2.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财务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和职业素养,时刻遵守财务管理规定和职业道德准则。

培养和保持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对于预防和遏制财务舞弊行为至关重要。

3.加强审计监管:健全审计监管制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涉嫌财务舞弊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计和调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舞弊行为。

4.激励机制的合理设置:企业应该合理设置激励机制,激励员工按照诚实、公正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

通过奖励员工的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

5.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加强对外信息披露,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及时向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信心。

第三、结语财务舞弊案例给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唯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职业道德、加强审计监管、合理设置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财务舞弊行为。

这些案例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提醒企业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确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审计案例200多年前,英国成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经营无方,公司效益一直不理想。

公司董事会为了使股票达到预期价格,不惜采取散布谣言等手法,使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事情败露后,英国议会聘请了一位懂会计的人,审核了该公司的账簿,然后据此查处了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于是,审核该公司账簿的人开创了世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河,民间审计从此在英国拉开了序幕。

一、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背景在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英国政府发行中奖债券,并用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公司。

该公司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获得了专卖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洲的30年垄断权,其中公司最大的特权是可以自由地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南海公司虽然经过近10年的惨淡经营,其业绩依然平平。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总额的70%,即约1 000万英镑,可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各种所谓的好消息,即南海公司在年底将有大量利润可实现,并煞有其事地预计,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中,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而从1720年4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更是节节攀高,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高达1 050英镑。

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

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

这样,随着南海股价的扶摇直上,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由此,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股票以及原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股价暴涨51倍,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入了这场漩涡。

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

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

1.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被列为世界上第一起比较正式的民间审计案例
2.在该份报告中,查尔斯指出了公司存在舞弊行为、会计记录严重不实等问题,但没有对公司为何编制这种虚假的会计记录表明自己的看法.议会根据这份查账报告,将南海公司董事之一的雅各希·布伦特以及他的合伙人的不动产全部予以没收。

他所撰写的查账报告,是世界上第一份民间审计报告。

首先要有道德素质。

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正义之心是审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要有职业敏感,要有洞察力,要有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
3.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未按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

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
详细描述
案例二:银河科技财务报告舞弊案
总结词
万福生科财务报告舞弊案是一起影响恶劣、涉案金额较大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
详细描述
万福生科是一家从事粮油加工的企业,2011年至2014年间,通过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等手段,累计虚增了近2亿元的净利润。调查发现,万福生科董事长龚永福等人通过虚构销售合同、伪造单据等手段,虚构了巨额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此外,龚永福等人还涉嫌侵占、挪用公司资金等行为。该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暴露出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该案件的曝光也促进了监管机构对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强信息披露和诚信体系建设
03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董事会结构和职能,增加独立董事和具有专业背景的董事,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独立性。
完善董事会结构和职能
建立健全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对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监督作用。
建立健全监事会制度
详细描述
04
国内财务报告舞弊典型案例分析
总结词
科龙电器财务报告舞弊案是国内一起影响恶劣、涉案金额巨大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
详细描述
科龙电器的前身是广东科龙集团,顾雏军于1996年收购并重组科龙集团,担任董事长。在顾雏军担任董事长期间,科龙集团出现巨额亏损,并被揭露存在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据调查,顾雏军等人通过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等手段,累计虚增了近3亿元的净利润。此外,顾雏军还涉嫌侵占、挪用公司资金,违规担保等行为。该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暴露出国内企业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案例三:万福生科财务报告舞弊案
05
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与治理对策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文档资料

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文档资料
10
其三: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 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 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 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 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多高,无论 它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还会继续 涨下去,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 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 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 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
7
2、南海公司破产原因:其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造成投资 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 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 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 的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 致富之图,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 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
通过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研究可以看出,股份 公司的存在需要民间审计及公司立法,民间审计发展对公司立 法同样有着客观要求。股份公司的发展对发展资本市场、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若在法律上不加规范、缺乏社 会监督则势必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必须制定法案对 股份公司进行社会监督。
4
2.该案件也使政府在充分认识到股份有限 公司利弊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民间审计 的方式,将股份公司中因所有权与经营 权分离所产生的不足,予以制约,完善 了这一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5
它是否属于里程碑式的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L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作者:王昆来源:《财讯》2018年第06期上市公司对外展示业绩最常用的办法是展示财务报表,可以展示自己的经营业绩。

良好的经营业绩预示着公司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也就自然成为广大投资者投资追捧的对象。

对于经营良好,发展前途光明的公司来说,良好的经营业绩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为公司的发展和增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但是经营业绩差的企业就得不到投资者青睐。

因此,为了能够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和资金,财务造假就成了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

财务舞弊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控制操纵财务造假在当今市场上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

无论是在过去的二十年还是现在,也无论是全球经济市场还是中国的的证券市场,各类财务报表做假和财务舞弊的丑闻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财务报表造假一直存在于资本市场,不断涌现的重大财务造假或者财务舞弊案件,促使各方对此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遏止财务造假。

财务报表舞弊使得各方市场参与者都付出了代价,包括投资者,债权人,证券市场和卜市公司。

本文的案例公司英国L公司正是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使得自己出现了自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甚至险些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通过英国L公司的案例,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以了解财务报表舞弊和造假的基本概念以及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如何识别财务报表造假,舞弊和欺诈的行为,以及如何最终确认财务造假的问题。

通过对公司的背景,事件回顾,深入分析其财务造假的特点和手法,通过相关财务分析和行业对比研究,揭示其在上市前后对利润的操纵的事实。

L是英国领先的零售商,也是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

L公司在全世界拥有门店总数超过4300家,员工总数多达470000人。

除英国外,L公司还在其他多个国家开展业务。

L公司始创于1919年,最初的形式是Jack Cohen先生在市场里设立的一个小货摊。

“L公司”作为一个店铺的品牌与1929年首次在伦敦艾奇维尔大街亮相。

自此,L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抓住各种有利商机,在诸多领域引领创新潮流。

2014年,关于L集团今年上半年的盈利预期数据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当地时间2014年8月29日,L公司表示在截止到当地时间8月23日的六个月时间里,L公司在英国市场的贸易盈利达到11亿英镑。

但是没过几天,L公司方面更正称,预计盈利只有8.5亿英镑。

压力之下,公司前CEO承认有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5亿元)的虚增利润,这个由公司内部检举揭发的财务造假案,迅速升级为L集团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信誉危机。

这次财务造假是由内部检举揭发,多名高管因此相继被停职。

而根据后续德勤会计事务所展开进行全面性的查账,L公司的虚报数字其实更高,为2.63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6.3亿元)。

10月23日,L公司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2014年卜半年销售额下降4.60/0,营业利润下跌41%至9.37亿英镑,营收下降4.5%。

税前利润比同期减少了超过90%,每股收益从10.17便士跌至0.07便士,跌幅高达99.3%。

业绩报告公布之后,L公司股价重挫5 010。

在L公司财务丑闻爆发之前,L公司已处在多事之秋,其他零售企业的异军突起,导致经营业绩的下降,这方面管理层难辞其咎,所以很多高管的职位岌岌可危,正在此时又出现了高管突然辞职的情况,导致L集团内部一片混乱,在旧人已去,新人未至的时期,内部控制也出现了暂时的失灵,为之后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根据GONE理论,一家公司管理层如果有贪婪之心,同时又存在财务造假的机会和需要时,只要当事人认为事后被发现的概率不大,则有极大可能进行财务造假。

查阅英国L公司2014年最初的中期财务报告可以看到,在报告期内,英国L公司在生产资料市场萎缩,整个零售行业呈下跌趋势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库存结构,仍然保持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

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5亿元,与2013年上半年度相比基本持平。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07.63万元,同2013年卜-半年度比较下降25.45%。

其各类商店主营业务收入具体见表所示。

从表可以看出,2014年上半年L公司以特大店为主要收入来源,其收入同经过调整后的2013年上半年数值相比增长了27.59%,而排在第二位的标准店同2013年相比较却下降了89.65%。

在英国L公司的各类子商店中,标准店是最常见的商店,可以说是L公司的命脉,是抢占市场份额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而在标准店经历亏损之后,貌似其他类型的商店营收增加也无济于事,并没有改变L公司市场份额慢慢被蚕食的处境,而在标准店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第二年L公司就铤而走险想采用粉饰财务报表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可见L公司标准店在L公司中占有大的相当比重。

根据2013年L公司标准店财务报告的数据统计,L标准店2013年一、二、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9235.84万元、4116.09万元、1588.4万元,可见L公司标准店的利润在逐季度的下降。

2014年10月11日,英国L公司收到英国当局的一纸书面通知,通知中表明英国L公司违反了英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要求L公司配合接受调查。

2014年的半年度财务报告中,L公司对其2014年度的主要会计数据和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调整,并在说明中指出是对2013年度收购同一控制合并企业后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影响,公众则大多认为其理由过于牵强,是为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掩盖。

财务造假最为常见的概念是《韦伯斯特新大学字典》中所给出的定义,财务造假的目的是诱使他人损失钱财或权利,是种故意掩盖真实的行为。

美国注册舞弊审计协会提出的“阅读者考虑改变或者调整他们的判断和财务数据往往是由于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对于解释英国L公司财务造假目的最为贴切。

据企业伦理机构发起人委员会的研究称,英国公司60%的会计丑闻要归结于谎报收益。

操纵行为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种情况涉及到“时差”,收益是真实的,但是季度初始的销售额被列入上一个季度入账。

与之相对的是“饼干罐”记账:将当前收益推至将来,以此推高疲软季度的销售额。

更严重的是第二类情况,即销售额都是假的:通常情况下,业务关联方会装扮成顾客以产生虚假发票。

英国L公司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足有意行为,其财务造假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前确认收入若超市达到一定的产品销售目标,举办促销活动,或是将货物摆放在醒目之处,比如超市过道的两端,供应商会支付给超市一定的费用。

L公司的管理层似乎过于高估了这些“回扣”的价值,当然他们也可能是低估了被盗物品和过期物品的成本。

从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L公司将应属于下半年确认的收入提前确认,虚增了上半年的利润。

构成财务造假行为。

未对波动较大的存货计提存货减值跌价准备查阅英国L公司2014年度中期财务报告可以发现,在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18%的情况下,其标准店营业收入却亏损593万元,导致L公司计提了1900万元的减值准备,多数为存货跌价损失,占公司亏损总额的32.37%。

而2013年情况更为复杂,就在L公司2013半年度报告以前其业绩仍为盈利状态,净利润为4116.09万元,到第三季度净利润就已记录亏损1.34亿元,当期资产减值准备却仅为-86.82万元,证明此前L公司并未对波动较大的存货进行减值测试以及计提资产跌价准备。

调节暂估存货数量及金额英国L公司通过调节暂估存货数量和金额的方式调高企业存货,暂估人账,虚增资产。

在2014年中期财务报告中,暂估存货数量和金额导致材料成本虚增,构成财务造假行为。

未按要求计提费用英国L公司通过延长预付账款的方式,即便发票甲.已到账,财务人员却迟迟不登记入账,虚增营业利润,使得2014年前两季度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虚假。

少计资产减值损失2014年度前两个季度财务报表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均为负值,而2014年年度报告中资产减值准备达到2826.62万元。

可见L公司把本应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延迟到了2014年年末,构成其2014年前两个季度报告会计信息失真。

如果L公司被证实足蓄意加T账表,这将是自2000-2003年美国餐饮业丑闻后零售业最大的欺诈骗局。

数名高管已因编造虚假回扣以提高利润和奖金的行为被处以罚款或监禁一他们与秘密方签订协议,其中供应商同意不收取超额回扣。

位于荷兰的皇家阿霍德总公司为其股东的诉讼花费了11亿美元。

即使公司没有欺诈意图,或是由于误解准则产生问题,并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份过失的显著规模最起码表明L公司的内部控制需要彻底整改了。

L公司与供应商间复杂的促销协定可能也给酌情权,无心之过,以及蓄意歪曲留下很大操作空间。

但在财务上此类支付风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由于回扣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几个大型零售商的审计机构近年来已提升警告级别。

L公司之前的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在2014年5月份的报告中已警告其注意“操纵风险”。

但是L公司依然还是铤而走险为了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也为了争夺失去的市场份额来火中取栗,而苦果如今只能自己承受。

通过对L公司的财务造假分析,结论归纳如下:财务造假动因方面,L公司面临的业绩考核压力和掩盖一系列资本运作背后的利益输送是其财务造假的主观动因,而在2014年整体零售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L公司难以独善其身,公司经营出现困难,业绩出现下滑,也是L 公司财务造假的客观因素。

财务造假手段方面,L公司虚构转口贸易、虚增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少结转营业成本、利用转口贸易回款、调节客户往来款,以非经常性收益装饰财务报表等。

财务造假影响方面,对二级市场股价的走势短期上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对其影响更加明显的是其融资能力,其在与银行的融资谈判、供应商信用政策的谈判能力及主动地位明显下降。

零售业的庞然大物L公司也进行如此大数额的财务造假,不禁让人唏嘘,对比国内,我国的法律制度监管机制相比国外都还不成熟,那么我国又有多少财务造假正在进行,或者准备进行呢?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又埋下了多少隐患?在此,根据对L公司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由L公司财务造假想到,国内上市公司内控制度也存在混淆不清的地方。

例如,有些基本的会计制度如财产定期清查制度、银行存款对账制度、账实核对等内控措施均得不到有效履行实施;对于业务流程中的一些不在一个环节的职能没有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管理混乱,极易引发坏账问题;对于控股子公司没有一个整体的业务布局发展规划,管控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应该职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

其次,对重大事项决策,应该经过充分讨论,不能由个别高管单方面决策。

再次,完善会计制度,包括每月的银行对账,定期盘点,定期清查制度等。

最后,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较大风险,公司应当对此制定出规范而合理的一系列关于选择,考核,风险隔离,止损等程序制度。

而其他上市公司,更应以此为鉴,或自查,或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公正客观的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内控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