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信用损失法下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析

预期信用损失法下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析
预期信用损失法下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983375.html,

预期信用损失法下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析

作者:谢婧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201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计提金融资产减值的新方法-预期损失法进行介绍,并通过相关案例对其会计处理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指出即将实施的预期损失法在计提金融资产减值时存在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预期信用损失法;金融资产减值;违约风险概率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IAS39,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其中金融资产计提减值的方法-已发生损失法,此方法规定金融资产只有在出现客观减值证据时才确认减值损失,其通常会导致损失的延迟确认,而在经济下行期还会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我国于201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预期损失法正式进入我国会计准则。

预期信用损失法,将不再需要考虑和识别触发减值损失的客观事件,克服已发生损失模型减值损失确认延迟和突增的效应,有利于企业及时足额确认减值损失,充分缓解顺周期效应。但在它被人们提出的这几年中,真正探讨其会计处理的却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通过以上两个准则和相关金融资产案例,探讨预期损失法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指出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财务人员进行参考。

一、预期信用损失法(一般减值模型)

第一阶段: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确认计量其损失准备;

第二阶段: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

第三阶段: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已发生信用减值但并非购买或源生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信用损失应为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与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例1:20x1年年初,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债券,剩余年限为5年,债券发行主体乙公司和债券本身的信用状况均良好,故信用评级为AAA。甲公司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该

评估增值的账务处理

无形资产评估增值如何做账务处理 【问题】 我公司无形资产评估增值了,应该怎样做账务处理,还需要交那些税呢? 【解答】 一、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发生的评估增值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应当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价作为投资额。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应以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投资的入账价值。如果涉及补价的,按以下方法确定换入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1.收到补价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确认的收益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减去补价后的余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支付补价的,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税法上,对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交易发生时,应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处理,应将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评估价超过非货币性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当期所得。如果视同公允价值销售的所得数额较大,纳税有困难的,纳税人可以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销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作为被投资企业可以按资产公允价值作为计税成本,对依法计提的折旧或摊销、结转的成本、费用允许税前扣除。 二、清产核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企业按国务院的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或自行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资产评估,在会计上,对评估增值的资产,一方面增加相应的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资本公积,也就是说,会计上对评估增值部分不确认为企业的收益。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对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企业可以计提折旧和摊销费用。 在税法上:公司对资产评估增值既不属他人的捐赠,也不是企业实现的利润,也不属于《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的应税收入。因此,对企业资产评估增值不应当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在折旧、费用的摊销上,纳税人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纳税人发生合并、分立和资本结构调整等改组活动,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在税法上已确认实现的,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在企业改组活动中,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视为以公允价值销售和分配两项业务,并按规定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的情况下,资产的计税成本可以按评估价确认,由此计提折旧费用并允许税前扣除。除此之外,都应当遵照历史成本原则,即依照取得该项资产时的实际成本作为企业所得税的计税成本。 三、企业改组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合并、兼并、分立一般是按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被合并、分立方入账价值;合并、分立方的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的依据。

资产评估增值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财务知识 --> 问题: 我单位经中介机构资产评估后,固定资产增值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增值额80万元,累计折旧减少20万元。按评估报告的内容,如果不考虑税的问题,帐务处理是否是:借:固定资产80万元 累计折旧20万元 贷:资本公积100万元 如果不是,请问应如何处理,依据是什么? 回答: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照历史成本记账的会计原则,企业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一般不能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调账,否则,由于计量基础的不一致,不同会计期间产生的利润将没有可比性,容易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但国家规定评估增值可以调整账面价值的事项仅限于下列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公司法》规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应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按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企业相应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二是企业兼并,也就是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如果被购买企业保留法人资格,则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如果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被购买企业各项资产评估后的价值入账。 对照以上规定,贵公司的资产评估,如果不属于上述任意一种可以调账的情况,您就不应该进行任何账务处理。 附: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兼并资产评估增减值会计处理 (一)被兼并企业的账务处理一是被兼并企业评估后的会计处理。经批准被兼并的企业,按照规定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进行资产评估,该项资产评估事项属于企业产权变动事项,在评估结果报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后,应按如下原则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被兼并企业应按批准评估备案的资产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备案的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与原账面原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累计折旧”科目。二是被兼并企业结束时的会计处理。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企业结束旧账时,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保留法人资格的企业,仍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也可以结束旧账。另立新账。企业无论是继续沿用原企业账册还是另立新账,均应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全部转入实收资本。 (二)兼并方企业的会计处理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情况下的处理。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按照各项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按照成交价值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商誉”科目,按照确认的各项负债数额,贷记所有负债科目,按照确定的成交价值,贷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企业支付价款时,借记“专项应付款——应付兼并企业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采取无偿划转方式兼并的,应按

资产组减值的处理

资产组减值的处理 四、总部资产减值测试(主要是看能否合理一致的进行分摊) 1.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来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 (如:集团或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研发中心等) 2.总部资产通常难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需要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 其中: 资产组组合:是指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资产组组合,包括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以及按合理方法分摊的总部资产部分。 3.企业对某一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应当先认定所有与该资产组相关的总部资产,再根据相关总部资产能否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对于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部分,应当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至该资产组,再据以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相关减值损失的处理顺序和方法与资产组减值损失的处理顺序相同。 (2)对于相关总部资产中有部分资产难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应当按照下列步骤处理: 首先,在不考虑相关总部资产的情况下,估计和比较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减值测试的顺序和方法处理。 其次,认定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的资产组组合,该资产组组合应当包括所测试的资产组与可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其上的部分。 最后,比较所认定的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相关减值损失的处理顺序和方法与资产组减值损失的处理顺序相同。 ##knowlegePointIds:(总部资产减值测试)## ##end## ##start00:08:20## 【例8—10】(总部资产减值) 丁公司属于高科技企业,拥有A、B和C三条生产线,分别认定为三个资产组。在20×9年末,A、B、C三个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分别为4 000 000元、6 000 000元和8 000 000元;预计剩余使用寿命分别为10年、20年和2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不存在商誉。由于丁公司的竞争对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且广受市场欢迎,从而对丁公司生产的产品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用于生产该产品的A、B、C生产线可能发生减值,为此,丁公司于20×9年末对A、B、C生产线进行减值测试。 首先,丁公司在对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认定与其相关的总部资产,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由公司总部负责,总部资产包括一栋办公大楼和一个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账面价值为 6 000 000元,办公大楼的账面价值为2 000 000元。研发中心的账面价值可在合理和一致的基础上分摊至各资产组,但是办公大楼的账面价值难以在合理和一致的基础上分摊至各相关资产组。 其次,丁公司根据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寿命加权平均计算的账面价值分摊比例,分摊研发中心的账面价值,具体见表8—5: 表8—5 单位:元

预期损失模型理论分析与最新解读

预期损失模型理论分析与最新解读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就由于其信用损失确定的滞后性备受质疑,IASB和FASB也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的IFRS 9正式引入预期损失模型,用以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文章通过对预期损失模型发展历程的回顾、最新模型的解读、新旧模型的对比和实例运用的分析加以研究,有助于对预期损失模型有更好的了解,从而为我国更好地运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法;已发生损失模型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备受批评。究其原因,它是由已发生损失模型的规定性与当前经济环境不相适应所造成的。该模型信用损失确定的滞后性,被认为隐藏了风险,引发了悬崖效应,产生的顺周期性则被认为对扩大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为了“帮助投资者增强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立即建立了金融危机咨询小组(FCAG),提出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用以解决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延迟确认信用损失的缺陷(郑伟,2010)。同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也提出了“改进并简化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的要求。 金融危机的发生促成了IASB对金融工具准则的改革,并最终于2014年7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 9),用以完全替代国际会计准则(IAS 39)。至此,IASB完成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金融工具全部改革。其中,金融工具减值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IFRS 9提出用预期损失模型替代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要求主体按照三阶段法确认预期信用损失,并且在每个报告日更新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及时反映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 二、预期损失模型的发展历程 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了IFRS 9,引入预期损失模型,表明该模型初步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预期损失模型从金融危机后首次提出到正式进入IFRS 9,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间有推崇更有质疑。表1汇总了IASB在金融工具减值项目上的重大事项。 2009年6月,IASB首次提出预期损失模型,计划用来替代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它要求主体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评估预期信用损失并提前确认信用损失。IASB于2009年11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其中预期损失模型建议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初始账面金额,应当以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并考虑对未来信用损失的预期来确定。对预期损失的初始估算应在金融工具的存续期来确认,以实现损失的提前确认,从而减小风险。IASB还要求通过调整金融工具的实际利率来计量预期信用损失,该处理方

金融资产减值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实务文库首发】

2017-2018年度会计实操优秀获奖文档首发! 金融资产减值如何进行会计核算【2017-2018最新会计实务】【2017-2018年最新会计实务经验总结,如对您有帮助请打赏!不胜感激!】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进行的债权投资,在初始确认时可以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其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 而期末不需要计提减值损失.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都存在减值问题需要核算.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核算存在的问题 现假设A公司于2008年1月1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面值100 000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4%,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债券.实际支付价款为 95 670元,购入债券时确认的实际年利率为5%.A公司在初始确认时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如下表. 对该项债券投资企业可分别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 (一)减值业务现行处理办法 假设在前两年核算正常情况下,2009年末预计B公司发生严重财务困难,A公司该项投资会发生减值. 按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按账面摊余成本列示其价值, 当有客观证据表明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009年12月31日,该投资账面价值即摊余成本97 277元,现在假设未来现金流量现值96 000元,则计算减值准备=97 277-96 000=1 277(元),所以A公司要确认减值损失并计提减值准备.借:资产减值损失1 277;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资产置换的税务处理

在上市公司出售或收购资产的各种重组中,不涉及现金流动的资产置换重组属于上市公司重组的主流形式。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取股权、整体资产置换是目前企业改组业务中常见的事项。 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取股权,是指企业以经营活动中使用的部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换取被投资单位的股权(股票或股份),包括上市公司的法人股东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价购买配股。企业整体资产置换是指,一家企业以其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与另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进行整体交换,资产置换双方企业都不解散。 资产置换的会计处理 1.换出资产的会计处理对非货币性交易中的换出资产不确认为实现销售收入,直接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资产减少处理,且总体上不产生交易损益。只有当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补价时,收到补价的一方应按下列方法确认补价中所内含的收益,并计入营业外收入: 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方法1)。 2.换入资产会计入账价值的确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补价的,支付补价的一方,应以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一方,应按如下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则应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进行分配(涉及补价的应作相应调整),以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资产置换的税务处理及与会计处理的比较 按税法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原则上应视同销售,并随着换出资产的类别不同而各有所异。换入资产被使用或对外销售后,其计价金额构成了计提折旧或分期摊销或结转销售成本的基础,直接影响当期及以后相应各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一)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置换) 1.换出 所得税方面:在不存在补价的情况下,会计上不确认任何收入和收益,而税法则规定视同销售,应作纳税调整;在存在补价,但符合非货币性交易条件时,会计上仅将补价中所包含的这部分收益予以确认,计入“营业外收入”,而税法则要求确认资产转让的全部所得或损失,就两者差额进行纳税调整;在存在补价,且不符合非货币性交易条件时,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一致,都要确认交易损益。 流转税方面,因换出资产的种类不同而纳税义务有所不同:如果纳税人以自产、外购或委托加工的货物以物易物或对外投资,应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如果用于交换或投资的货物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则应按纳税人同类应税消费品的最高销售价格作为计税依据计算消费税。当纳税人以使用过的机器设备等动产进行实物交换或对外投资时,如果交易作价低于原值,免征增值税;否则应按4%的征收率减半缴纳增值税。当纳税人以不动产对外进行易货贸易时,应视同销售缴纳营业税。纳税人若以不动产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在按占股比例参与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前提下,不纳营业税;而投资入股后系每年收取固定利润的,凡以场

2017注会《会计》每日一大题: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2017注会《会计》每日一大题: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例题综合题】甲公司拥有A、B、C三家工厂,分别位于国内、美国和英国,假定各工厂除生产设备外无其他固定资产,2017年受国内外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甲公司产品销量下降30%,各工厂的生产设备可能发生减值,该公司2017年12月31日对其进行减值测试,有关资料如下: (1)A工厂负责加工半成品,年生产能力为100万件,完工后按照内部转移价格全部发往B、C工厂进行组装,但B、C工厂每年各自最多只能将其中的60万件半成品组装成最终产品,并各自负责其组装完工的产品于当地销售。甲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的地区分布和B、C工厂的装配能力,将A工厂的半成品在B、C工厂之间进行分配。 (2)12月31日,A、B、C工厂生产设备的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均为8年,账面价值分别为人民币6000万元、4800万元和5200万元,以前年度均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由于半成品不存在活跃市场,A工厂的生产设备无法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12月31日,估计该工厂生产设备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人民币5 000万元。 (4)12月31日,甲公司无法估计B、C工厂生产设备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无法合理估计A、B、C三家工厂生产设备在总体上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但根据未来8年最终产品的销量及恰当的折现率得到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人民币13000万元。

要求: (1)为减值测试目的,甲公司应当如何确认资产组?请说明理由。 (2)分析计算甲公司2017年12月31日A、B、C三家工厂生产设备各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请将相关计算过程的结果填列在表格中。(不需列出计算过程) (3)编制甲公司2017年12月31日对A、B、C三家工厂生产设备计提减值准备的会 【答案】 (1)应该将A、B、C三家工厂作为一个资产组核算,因为A、B、C组成一个独立的产销单元,A工厂将半成品发往B、C并根据市场需求及B、C的装配能力进行分配,A工厂并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且B、C工厂生产设备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无法估计,也无法合理估计A、B、C三家工厂生产设备在总体上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但可以预计A、B、C三家工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只有A、B、C组合在一起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应认定A、B、C三家工厂为一个资产组。 (2)

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房地产业银行贷款为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2012.8中旬·· □一、引言 金融危机发生的路径表明,依据现行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或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是以实际已发生损失作为计提基础,在损失实际发生以后银行业或投行机构开始对资产损失计提,损失越大计提越多,形成人们对金融机构预期损失螺旋上升通道,从而形成了现行会计准则下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方法的“顺周期效应”。 鉴于此,2011年5月12日及6月1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发布了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四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以《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为代表的四项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与此相关的金融工具、租赁、投资公司合并报表及新的财务报表列报第二阶段的综合改进等新的财务、 会计准则也在加快完善及推行。根据IASB 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准则及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时参考IASB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在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的会计处理上,IASB 更有可能改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这一点与我国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方法具有很大差别。依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绝大部分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采用比较成熟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即要求金融行业根据减值迹象(“迹象法”),按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差计提减值准备。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方法,预期损失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预期损失模型下,金融机构针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所带来的收入现金流的确认需要考虑其在未来不确定环境下产生的信用损失的影响。该模型的合理性就在于:基于理性预期情况下,标的资产损失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市场预期损失发生同步,因此在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损失计提的初始计量日就应对其预期损失进行估计并在整个存续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避免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损失发生时集中对金融机构损益的突然冲击而形成 “顺周期效应”。虽然IASB 对金融工具或资产减值计提考虑采用的预期损失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工具的计算复杂化,甚至会引起金融企业会计减值计提的混乱而严重违背会计的客观性要求,但是其本身在熨平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金融系统性波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也是国际金融会计发展的一个方向。为此,本文以我国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为例,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对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工具会计减值计提作些分析。 二、文献回顾及评述 根据IASB 发布的国际会计最新准则,国内对于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对金融工具减值会计计提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郑伟(2010)结合IASB 征求意见稿建议的预期减值模型分析认为:模型采用预期未来观点试图消除事后确认损失的弊端和在已发生损失模型所提供会计信息的顺周期效应。该方法以对标的金融工具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为基础,在初始确认时即预期到金融资产整个存续周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未来可能损失,然后再根据各期对损失估计的变化减值计提,借此平滑损失确认和各期利润。但研究认为该方法以会计信息提供主体的预期为基点,因此主观上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从而导致该模型易于被用于会计盈余操纵。 李晓丹(2011)由贷款减值新会计计提方式出发研究认为:考虑到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需要,金融危机促进了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重要性的关注,为了削弱甚至避免已发生损失模型的资产减值会计计提方法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银行可采取考虑到预期标的资产或金融工具所产生信用损失的预期损失模型来对资产减值进行计提。 马广奇、龚玉姣(2011)研究认为:在新准则中,IASB 首次提出了“预计损失模型”这一新的减值计量方法,这一方法考虑了潜在的信用风险,即金融资产的利息中包含对预计损失的补偿。在商业银行资产研究领域贷款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 基于预期损失模型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以房地产业银行贷款为例 陆露 邵晓辉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611130) 【摘要】预期损失模型的优势在于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在会计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能进行持续评估,由此使得预期信用损失的所有变动信息都会在会计计量损益中得到全面反映。虽然预期损失模型在理论上具有优越性,但在会计实务中却存在诸多限制,要使新的金融工具减值计提准则能有效地实行,必须构建有利于准则实施的会计环境。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金融资产减值计提实际利率81

PPP项目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

PPP项目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 2016-07-26 09:07:06编辑:浏览:75 PPP投资与建设模式下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PPP投资与建设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一般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主要工作,并通过确定的付费方式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本文以项目公司作为会计主体,以投资-建设-运营具体的PPP运作方式为例,对PPP投资与建设模式下收入、成本以及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PPP;收入;成本;确认; PPP投资与建设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一般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主要工作,并通过“政府付费”或“使用者付费”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政府部门则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项目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委托运营、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转让-运营-移交以及改建-运营- 移交等。具体运作方式的选择主要由收费定价方式、项目收益水平、风险分担基本框架、融资需求和期满处置方式等因素决定。本文主要以建设-运营-移交运作方式为例,研究了项目公司在建设、运营和移交三个主要业务环节的收入、成本以及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方法。

一、PPP模式付费方式 付费方式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基础,关系到 PPP 项目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回报,是 PPP 项目合同中最关键的条款。根据PPP 项目所处行业、运作方式及具体情况的不同,PPP合同中需要设置不同的付费方式。常见的付费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三种。不同的付费方式对于项目而言意味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项目公司收入、成本以及资产的确认原则、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一) 政府付费。 政府付费是指政府直接向项目公司付费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这种付费方式下,政府可以依据项目设施的可用性、产品或服务的使用量以及质量向项目公司付费。政府付费是公用性设施和公共性服务项目中较为常用的付费方式。 (二) 使用者付费。 使用者付费是指由消费者直接向项目公司付费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项目公司直接从最终用户处收取费用,以回收项目投资并获取合理收益。公路、桥梁、地铁等公共交通项目以及供水、供热等公用设施项目一般可以采用使用者付费方式。 (三) 可行性缺口补助。 可行性缺口补助是指使用者付费不足以满足项目公司成本回收和合理回报时,由政府给予项目公司一定的经济补助,以弥补使用者付费之外的缺口部分。

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处理--注册会计师辅导《会计》第八章讲义3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87983375.html, 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会计》第八章讲义3 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处理 考点五: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处理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在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情况下,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 (一)资产组的概念 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认定资产组应当考虑的因素: 1.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 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是认定资产组的最关键因素。比如,企业的某一生产线、营业网点、业务部门等,如果能够独立于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等创造收入、产生现金流,或者其创造的收入和现金流入绝大部分独立于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的,并且属于可认定的最小的资产组合的,通常应将该生产线、营业网点、业务部门等认定为一个资产组。 2.资产组的认定,应当考虑:一是企业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二是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 【思考问题】企业各生产线都是独立生产、管理和监控的,那么各生产线很可能应当认定为单独的资产组。 【思考问题】A车间和B车间,如果某些机器设备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其使用和处置是一体化决策的,那么A车间和B车间很可能应当认定为一个资产组。 【归纳】 (1)某公司拥有A、B、C三家工厂,分别位于国内、美国和英国,假定各工厂除生产设备外无其他固定资产,A工厂负责加工半成品,年生产能力为100万件,完工后按照内部转移价格全部发往B、C工厂进行组装,但B、C工厂每年各自最多只能将其中的60万件半成品组装成最终产品,并各自负责其组装完工的产品于当地销售。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的地区分布和B、C工厂的装配能力,将A工厂的半成品在B、C工厂之间进行分配。 分析:该公司应将工厂A、B、C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因为工厂A、B、C组成一个独立的产销单元,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工厂A生产的半成品全部发往B、C工厂组装,并不直接对外出售,且需在B、C工厂之间根据市场需求的地区分布和B、C工厂的装配能力进行分配。 (2)某公司有A、B、C三个工厂(组装流水线),每个工厂在核算、考核和管理等方面都相对独立。 分析:该公司应将三个工厂认定为三个资产组。每个工厂在核算、考核和管理等方面都相对独立。均能够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

金融资产减值理论分析及预期损失模型最新进展_中国农业银行预期损失模型课题组

FINANCIAL ACCOUNTING 2012年第7期/总第224期?月刊 03 金融资产减值理论分析及预期损失模型最新进展 中国农业银行预期损失模型课题组* 一、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回顾与解析 (一)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回顾 国外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FASB于1975年发布的SFAS5《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和SFAS12《某些可流通证券的会计处理》,1993年发布的SFAS 《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IASB于1998年发布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相关准则都对金融资产减值进行了若干规定。从相关准则的变化过程来看,金融工具计量的复杂性决定了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多变性,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理论和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争论和不断完善过程之中,除最简单的比例计提法外,出现了已发生损失模型、公允价 值模型、经济周期动态减值模型、信用风险减值模型、预期损失模型等多类减值计提的思路和方法。 1、已发生损失模型 该模型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目前所使用的方法。该方法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客观证据是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基础。由于以客观证据为基础,除减值迹象和历 [摘 要]金融资产减值是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重要一环, 其核心内容在于准确计量金融资产价值的减少,进而客观反映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为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减值计提过迟、过少的问题,IASB提出预期损失模型,为便于各企业理解运营预期损失模型,本文在深入比较现行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优劣基础上,详细介绍预期损失模型基本原理、理论模型及实际应用,并着重介绍预期损失模型的最新理论进展。 [关键词]金融资产减值; 预期损失模型*本课题为中国金融会计学会2011-2012年重点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人:姚明德 课题组成员:刘颖娟 王丹芳 张林 兰嘉庆 郭晓娟 陈强 刘雅苹 徐芳

各种金融资产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分录(精华版)

各种金融资产会计处理以及会计分录(精华版)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初始计量 按公允价值计量 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 未领取的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 后续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 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处置 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将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 入投资收益 会计分录 (一)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含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应收利息(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含有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 (二)持有期间的股利或利息

借: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持股比例) 应收利息(资产负债表日计算的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 1.公允价值上升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公允价值下降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价款扣除手续费)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同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贷:投资收益 或: 借:投资收益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初始计量 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计量(其中,交易费用 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核算) 实际支付款项中包含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 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 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 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重分类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 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处置处置时,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会计分录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中级会计实务第七章资产减值

2020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 第七章资产减值 核心考点及经典例题详解 【知识点】资产减值的概念及其范围(★★) (一)资产减值的概念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二)资产减值范围 (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2)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3)固定资产(含在建工程); (4)无形资产; (5)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 【提示】以上5项资产的减值均不能转回。 商誉减值的处理见《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 【知识点】资产减值的测试(★)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发生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是资产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 (一)特殊情况 资产即使未存在减值迹象,至少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有: 1.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该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摊销),由于其价值通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2.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 由于其价值通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应当于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例·多选题】(2019年考题)下列各项资产中,无论是否发生减值迹象,企业均应于每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有()。 A.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 B.商誉 C.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D.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正确答案』BD 『答案解析』资产即使未存在减值迹象,至少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的有:(1)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2)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3)商誉。 【例·判断题】(2018年考题修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至少应当于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正确答案』√ 【例·单选题】(2013年考题修改)下列各项资产中,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应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其进行减值测试的是()。 A.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方案-资产评估增值的两种会计处理

资产评估增值的两种会计处理 '1.如果公司对评估的资产在进行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是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进行,则应将按规定评估增值未来应交的所得税计入“递延税款”货方,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在按规定于评估资产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时,或按规定的期限结转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借:“递延税款”,货:“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如果公司在计提折旧时,仍按原账面原价计提,则评估增值部分不需要计算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公司应将评估增值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虽然有关规定指出只有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所提折旧不得扣除应纳税所得额,而第1种情况强调的是对所有的资产进行这种处理的方法,第2种情况只强调了固定资产,但是,这里想说明的是这两种会计处理的差异,所以我们姑且当成一种情况来举例,即不分什么资产,均按10年进行平均调整(包括折旧、使用或摊销),以下也就简称调整。 现假定评估前资产价值为A元,利润总额为B元,净利润为67%B元。评估后增值10000元,已调账。按10年调整期限,每年调整额1000元。 (1)按第1种处理方法,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进行调整,则首先应做账务处理: 借:资产10000元 贷:递延税款3300元(10000×33%) 资本公积——资产评估增值准备6700元 第一年进行的调整数为1000元(10000/10),则利润总额为B-1000元,所得税为(B -1000)33%,净利润为(B-1000)67%,同时结转递延税款: 借:递延税款330元(1000×33%) 贷:应交税金——所得税330元 这样本年应交所得税为:330+(B-1000)×33%=33%B,即体现的结果是没有进行任何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 (2)按第二种处理方法,本年的利润总额(B)、净利润(67%B)和应交所得税(33%B)均没有变化,因为是按评估前账面原价进行调整的。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处理方法虽然达到了“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的一致,但导致了净利润、资产公积、递延税款及本期调整数的差异。第一种方法下净利润是(B-1000)×67%,资本公积6700元,递延税款2970元,本期调整数1000元。第二种方法分别为67%B,10000元,0元,0元。两种处理方法对上三项的累计影响是第一种方法比第二方法少1000元,即1年的调整额,其原因是第二方法没有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进行调整(10000/10=1000)。 为此,若使用第二种方法,尚需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有关处理:“按评估增值后的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折旧与按原账面原价计提的折旧之间的差额,或按规定的期限平均转销的金额,借:资本公积贷:累计折旧”,将1000元本来应计的调整补足后,两种方法资产账户才达到了一致。 这样处理后,第二种方法下的资本公积仍比第一种多2300元。这是由于递延税款少2970元,净利润多670元。 企业接受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房屋、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应按投出单位的账面原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价值(或 、协议约定的价格)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按投出单位账面原值大于评估确认价值的差额贷?“累计折旧”科目;若评估确认价值大于投出单位账面原值,则按评估确认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方案-浅议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会计处理

浅议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会计处理 '2006年2月15日 部发布的《企业 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第8号)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要求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本文就资产组的认定、减值测试和减值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资产组的认定 新会计准则第8号所称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从资产组的定义可以发现,资产组的最基本特征在于该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并且是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对资产组的认定涉及 判断,在认定资产组过程中,企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还应当考虑企业 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如果管理层按生产线监控企业,可将各生产线作为资产组,如果管理层按业务类型来进行企业的监管,可将各类业务中所用的资产作为一个资产组,如果按区域来进行企业的监管,可将各区域所使用有资产作为一个资产组。 在特别情况下,如果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存在活跃市场,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都是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满足资产组定义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这是因为该资产组能够通过持续使用产生现金流入,且其持续使用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例如,安达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在A、B、C三地拥有分工厂,A地分工厂生产一种部件,由B地或C地的分工厂组装后销售到全国各地。如果A地的分工厂的产品不存在活跃市场,A地的分工厂生产的部件就无法在当地销售,只有将部件发往B地或C地的分工厂组装后才能对外销售,才能产生现金流入。此时,应当将ABC三地的分工厂看成一个资产组。如果A地分工厂生产的部件存在活跃市场,从理论上说,A地分工厂生产的部件是可以独立对外销售的,则应将A地分工厂当作一个资产组,B地和C地的分工厂作为一个资产组。 企业集团或者事业部的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者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属于总部资产。总部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资产组组合,是指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资产组组合,包括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以及按合理方法分摊的总部资产部分。 总之,在确定资产组时,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资产组一经确定,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并根据新会计准则第8号第27条的规定在附注中作相应说明。 二、资产组账面价值的确定和减值测试 资产组账面价值的确定基础应当与其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式相一致。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可直接归属于资产组与可以合理和一致地分摊至资产组的资产账面价值,通常不应当包

关于预期损失模型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准则的基础上,比较预期损失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及动态拨备模型的优缺点,分析预期损失模型对会计监管的冲击,并探索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对策。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资产减值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经济学家将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认为片面强调公允价值会计下确认的损失对经济顺周期性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饱受市价持续下跌之苦的金融机构也试图摆脱公允价值会计的束缚,在此背景下,引致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即对金融资产减值的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全面研究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将减值作为解决的重点议题之一;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中,建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重新评估当前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模式,他们认为减值会计是需要改进的最重要领域;同时,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要求IASB在2009年年底前改进并简化金融工具,考虑采用预计损失法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接轨中,2009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IASB公开征询以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意见,我国金融机构也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研究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金融资产减值的三种计提模式比较 (1)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已发生损失模型是指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已经发生减值时,才可以按照贷款的摊余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差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金。已发生损失模型不包括公允价值调整,不反映仍未发生的预期信用损失。 已发生损失模型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期,贷款违约率较低,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较少,从而利润会增加,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经济持续繁荣;而在经济衰退期,贷款违约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也较多,银行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已发生损失模型的顺周期性很强,在贷款信用周期的早期计提准备金的金额较少,从而贷款早期利息收入被高估,贷款损失准备金无法得到有效积累以弥补经济衰退期产生的信用损失。 (2)动态拨备模型(Dynamic Provisioning Model)。2000年,西班牙银行系统最早实施了动态拨备制度,即前瞻性地计算预期损失,采用动态方式对贷款计提损失准备金,以熨平准备金计提随经济周期的大幅度波动。在西班牙实施的动态准备金制度中,除了传统的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外,还包括一项,即动态准备金。其中,专项准备金用来弥补不良贷款,即事后信贷风险;动态准备金则旨在弥补贷款的潜在风险与专项准备的缺口,是一种事前的确认,具有前瞻性的特点。 动态拨备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释商业银行的亲周期行为,信贷损失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影响也比较温和,有助于增强银行的清偿力和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使银行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 (3)预期损失模型(Expected Loss Model)。预期损失法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充分研究实际损失法的缺陷后,基于公允价值和动态减值方法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的计量方法如下:初始计量是基于预期现金流量确认利息收入;减值产生于信用损失预期的不利变化,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并且按照金融资产账面金额与修订后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计量;当确定预期现金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