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滨水城市水文化形象的构造与营销

合集下载

浅谈滨水景观的营造

浅谈滨水景观的营造

浅谈滨水景观的营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区将目光投向了滨水区域的开发和建设。

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和休闲场所,滨水景观的营造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滨水景观的营造不仅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需要考虑到人类的休闲和娱乐需求,这无疑是一个兼顾生态和人文的复杂工程。

本文将围绕滨水景观的营造展开讨论,探究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滨水景观是指河流、湖泊、海岸等自然水体及其周边环境所形成的景观。

在城市化进程中,滨水景观往往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成为城市中的“绿肺”和“生态走廊”逐渐消失。

进行滨水景观的营造和再生变得尤为重要。

滨水景观的营造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水体具有自净能力,通过水域的改造和修复可以吸收并净化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周边的空气质量。

水体的存在也能够吸引大量的鸟类和昆虫,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滨水景观的营造能够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水体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能够为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修复和营造滨水景观的过程中,可以辅之以步行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促进人们与自然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滨水景观的营造,还可以提高周边土地的价值和开发潜力,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滨水景观的营造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文化遗产和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需要从多个层面展开工作。

需要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滨水区域通常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护区,因此在进行营造和开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需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滨水区域的文化遗产。

许多滨水区域都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

在进行滨水景观的营造时,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

浅析滨水景观营造

浅析滨水景观营造

浅析滨水景观营造作者:王希红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10期摘要:随着近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和人们生产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导致河水污染、河水枯竭,致使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如何在生活居住周边留住一条清澈的河流和一潭净水,如何构建和营造具有魅力的滨水景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留给每个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水景观环境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29-021 滨水景观构成分析(1)水体是构成水岸滨水景观最主要元素,没有水的存在就谈不上滨水景观的营造,一切滨水景观的存在。

(2)都是依托水体而建。

水是滨水景观营造的主体。

所谓水体包括:大海、河川、湖泊、溪流、中水等。

景观体现为如:利用自然形成水位高差而形成的流动水景观;利用水利设施(水泵、水车等)通过电能(人力)提升水位从而产生水循环流动、喷涌景观;通过人工开挖、防渗、橡胶坝等措施蓄水、保水、留水形成的滨水景观。

(3)驳岸、护坡是滨水景观的主要功能组成元素,所有滨水景观的营造首先要考虑的是行洪、泄洪的功能,所以驳岸、护坡的建设首先要以功能为主,其次考虑景观。

驳岸、护坡的景观形式有:以自然植被覆盖的自然原始型护岸景观,主要表现在乡村水岸、溪流水岸和风景区水岸景观上。

用土基草坪、土工格室、水生(半湿生)植物种植、大木(竹)庄、卵石散置等形成的自然生态驳岸景观,公园、庭院应用较为广泛。

用自然山石、石笼、混凝土预制品(构建)堆砌、块石浆砌等硬质人工驳岸景观,通常应用在公园水岸、庭院水岸、城市水岸、居住区水岸。

重力直立(或斜坡)式人工驳岸和沿海重力式抗浪人工提岸景观是用山石、大鹅卵石、石笼、混凝土预制块(构建)、条石、钢筋混凝土浇筑等工艺运用形成的景观驳岸,常应用在城市水岸、沿海提岸上。

(4)水岸绿地园林设施元素景观:包括构筑物、景观小品、雕塑、休闲设施等等。

(5)夜景灯光景观元素:包括水体灯光、栏杆灯光、水岸路灯、建筑物灯光、植物反射灯光、桥梁笼廓灯等等。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及推广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及推广

2018年第4期现代园艺更好的伴生关系,使之成为可持续的工业区样板,绿色的生态住宅区典范,带动周边土地的升值。

生态环境的生长,湿地及景观植物的净化功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纯净用水,提升周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小区域气候。

文化底蕴的生长,使玉赤河滨河带由成为岳麓乃至长沙地区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展示平台。

2.2景观规划设计元素玉赤河景观规划设计着力打造“一脉、两心、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脉:将充分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根据高价值的土地配置来规划河道选线,形成岳麓区乃至长沙市具有特色的多功能符合型景观水岸,两心:紧邻长潭西线的城市活力之心———休闲的商业、创意的展示和活力十足的秀场,结合玉赤河景观形成产业活力之心,为区域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创意水街。

依托体育中心打造休闲核心———围绕公园打造的创意和生活社区,更代表了在产业园未来的美好生活。

三区:城市活力水岸区,依托联东U谷周边创意产业,本区将设计成为一个活力四射,动感十足的休闲滨水文化商业街文化生态峡谷区,最大程度保留峡谷的优美景色,并设计了穿行于河岸和树丛之间的空中廊道链接两侧山体,把玉华山打造成以岳麓地区楚文化为主题的山地公园创意乐活运动区,将现状水塘挖通与玉赤河相连,形成山谷的叠泉景观,移植智慧谷概念,打造创意办公,运动LOFT等办公新模式。

3结语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区与玉赤河都是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中的新城区新河道,有着充分的条件重新梳理水城关系,策略上提出了“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要以生态、文明、安全和经济为定位的原则,鼓励城市人群的亲水性,让基地原有水脉与正在开发的新城一同生长,其规划设计是基于水生态文明的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的,紧扣了长沙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形成。

基于水生态文明的小流域景观规划设计,要以水水生态文明为主体,在与流域整体生态规划相适应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小流域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进而促进小流域的开发与发展。

绿维文旅:城市滨水景观塑造

绿维文旅:城市滨水景观塑造

绿维文旅:城市滨水景观塑造关键词:城市滨水滨水景观绿维文旅景观塑造一、城市滨水景观塑造原则在研究了中国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进程,特别是现代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分析了市滨水景观塑造的方法和特点后,这里将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城市滨水景观的成功验,总结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塑造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一)滨水景观塑造的核心内容由于滨水区既是有机连接城市陆域水体的中间地带,也是协调城市宏观环境和微观境的中观环境,在城市中处于中介空间的地位,因而滨水区的景观作为城市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是对滨水环境多方位的连释。

其景观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转化的过程,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

因此,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化”的过程,通过滨水区这一中介景观的组织与构成,使宏观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观的人居环境。

其中的“人化”是指社会的人的社会实践,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二)滨水景观塑造的原则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

它较之任何一种自然物,都更能深刻地显现人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从前文城市滨水景观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现代城市在塑造滨水景观时,应该遵循下列原则:1、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城市的主体是人,服务对象是人,因而城市滨水景观必须满足人类居住、生存、发展与出游、偷悦等要求。

滨水景观要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应体现对人的关怀,根据人的活动行为特点和心理活动特点,创造出满足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宽阔的草坪和古建筑等。

如上海外滩、武汉江滩等处的景观建设都充分考虑了这种需要。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

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

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据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一)研究区概况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

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

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 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东风渠河流景观空间及设施分析(一)滨水空间植物群落是构成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围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间序列。

东风渠植物围合空间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植物搭配层次感缺失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树种搭配要考虑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和阔叶相结合,以使在不同时节的更替变换中不会产生绿化空白期,空间围合效果不会减弱,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观赏作用。

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关系

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关系

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关系摘要: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应用是目前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取向。

人类文化的演变也逐渐渗入水域的发展变化之中。

对一个城市而言,积极营造良好的滨水文化景观,繁荣滨水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滨水文化活动,提供精良的滨水文化设施,积极开发滨水广场、沿江公园,修建亲水设施、亲水建筑和艺术小品等,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和层次。

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元素引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避免雷同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融入地域文化。

但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许多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文化融入趋于表面化,并没有深刻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因而显得平庸与雷同。

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背景,设计创建合乎自然生态、舒适优美、极具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环境是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

1、滨水景观的演变滨水景观是由与水域毗邻的土地、建筑、城镇等建设而成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的边缘地带。

滨水景观的出现反映着该区域的文明,体现着该区域的经济,暗示着该区域的文化,它是自然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1.1、孕育期自古以来,人与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盘古开天辟地时起,人与水就不可分离,大禹完美的治水方案被后人广泛流传。

夏芒的黄河祭祀习俗,周文王对农业的重视,令滨水景观成为水域周边美丽的风景。

直至秦始皇阿房宫的修建,才形成初期的滨水景观风貌。

汉武帝对上林苑的扩建,初步形成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完美结合。

后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出现了为军事而修建的临水高楼,这些临水高楼大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演变成后人观景的场地,为今后滨水景观的发展埋下伏笔。

1.2、发展期继先代的思想,到了隋唐五代之时,文人士大夫逐步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赵州桥、滕王阁的建立体现着滨水景观的文化元素,此时人们的住址也慢慢向水域周边偏移。

后随着武则天政治中心的迁移,形成了多年来河流上的贸易往来,各地区文化元素也在此得到了汇总,滨水景观亦发展了起来。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将城市与水体相结合,以创造具有观赏性、休闲性和生态性的功能空间。

滨水景观设计旨在将城市的生活空间与水体融合,提供人们与自然互动的场所。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滨水区域往往是城市中心或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

滨水景观设计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水体资源,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它与城市设计相互配合,形成综合的发展模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可以提供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散步、垂钓、游泳等,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联系。

同样重要的是,滨水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持水体的水质和生态平衡。

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对滨水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包括水体的水质、湿地的生态特征、水生生物的保护等方面。

这些信息可以为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确保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需要充分考虑市民需求和社会功能。

滨水区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提供适合各种人群的活动场所。

还可以考虑将滨水区域作为文化交流和社区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社会功能。

滨水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水体资源和水生生物,营造出生态平衡的滨水景观。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生态植被、湿地过滤等手段,净化水体,保护生态系统。

滨水景观设计需要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互配合。

设计师需要与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实现滨水景观与城市其他空间的有机衔接,形成统一的城市形象。

滨水景观——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滨水景观——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摘要】近些年来,滨水区的城市规划设计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多数以实用性为主,忽略了地域文化特点,这样的景观设计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公共基础设施、文化空间建设呈现趋同性。

因此,只有将滨水区的规划与设计与城市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凸显地区的文化内涵,突出景观的效果。

本文首先对滨水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分析了滨水区景观的特点,接着探讨了滨水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滨水景观;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中,滨水区是水域与陆地的交接地带,既包括了自然景观,也包括了人工景观,是城市景观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城市的滨水区的功能比较多,可以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能够为市民提供公共休息空间。

滨水区也能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与风貌,无论是新城区的开发,还是旧城的改造,滨水区与的景观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

一、滨水景观概述1.滨水区的基本概念城市的滨水区主要指的是城市范围内,陆地区域与水域连接的范围,通常由陆地范围、水域与水际线三个部分构成。

滨水区既可以说是陆地的边际,也可以作为水域的边际,在城市空间中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设巧妙融合,形成的一种开放性的城市空间。

对于滨水区的概念界定,学术圈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特别是对水域的范围界定上,往往是以居民意识到水存在的区域为标准。

根据我国城市空间的实际情况,滨水区主要是水际线到陆域上的第一个街区,表现形式为一个开放式的、内容丰富的城市空间范围。

2.滨水景观的主要特征(1)天然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在滨水区的生活可谓是缤纷多彩,景点可谓琳琅满目。

在当今社会以板油马路为主的城市道路中,滨水区带给人们的轻松与舒适感是无法比拟的。

人们可以全方位的感受着滨水区带来的刺激感。

在这里,水体是不断变化的,空气是清新超俗的,动物与植物的相处是那样的和谐。

这在我们所生活的大城市中,是无法想象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滨水城市水文化形象的构造与营销
【摘要】该研究以江苏扬州城区水域的旅游形象设计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剖析并整合滨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我们分别从水域生态环境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商业经济形象等方面来阐述,以整合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为核心,从而拓展滨水城市发展理论。

【关键词】滨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构造整合
目前,我国许多滨水城市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文化。

扬州作为一个具有城区水域特色的城市更具有开辟水文化的优势,加之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足以利用现时的商业契机来发展城区特色“水文化”旅游。

本文试以扬州为例,对滨水城市水文化形象进行剖析与整合,同时为相关水文化城市的形象定位提供借鉴。

一、构建生态环境形象
1.提高河道的安全美观度及通达性。

河道整治应注重亲水河道的建设,适当降低河坎的高度;把城区内的水路做通、做活,拓宽水域,使其能连接内陆与沿海;依照水域地理纹路,试构建意象图案;活用水利建筑,如水运码头、水闸、桥梁建筑等。

2.实现城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要进行源头截污,实行城市污水再
生利用;保护河道内对重金属元素具有强吸附作用的泥煤层,并于河道近河岸处种植如芦荟、茭白等清水植物;活用生态护坡技术,改变护岸砌筑形式,保证水陆动物的活动空间。

3.融合城区河道整修与城市景观建设。

河道整治在充分发挥防洪排涝功能的同时要结合扬州城区的景观建设,有必要地拓宽水面,增加其利用效度;河道及其周边建设应多植树少草坪,节约用地空间及成本,人工建筑也该因景而设。

4.建立河道整修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城区水利建设,包括河岸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河堤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利用节庆活动发挥城市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完善历史文化形象
1.水上休闲项目:利用包括琴船、戏船等特色水路交通工具,开展水上民俗旅游活动;兴办水上四时会节,开展参与性表演项目,如木版画、玉雕、漆器等;举行夜间“扬声”艺术活动,安排专业人员指导游客模仿扬州评话、扬剧、扬州木偶戏等;定期举办以水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如水文化艺术调演、沐浴技艺表演等。

2.水上商贸活动:打开扬州工艺市场,开发水上工艺商贸,把具有扬州特色的工艺品,尤其是关于扬州“水文化”类的作品,作为商品
展出,如仿制的青花碗、青花瓷罐等。

同时,水利建筑模型也可作为商品展出与销售,如砖石拱桥模型、唐五孔支梁式桥复制模型等。

此外,水上可设置划船、闲茶棋牌、评剧说唱等消费式活动。

3.水上游线项目:“水上私庆项目”,包括生日宴请等私人庆祝活动;“水上节庆项目”,包括“扬州的夏日”修学旅游、“沐浴美食”等主题活动;“水上商务项目”,针对有关公司及部门等非严肃主题的会议来安排;“水上游船项目”,使游览线路多样化。

4.河岸“广场文化”:喷泉配塑像,戏台连长廊;配套健身设施与娱乐项目,调制广场夜间灯彩与音响;开展露天的广场音乐会、广场美食展等。

此外,在微型停泊码头附近修建博物馆与展览馆,体现扬州包括水文化、盐商文化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文化优势。

三、提升商业经济形象
1.联合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城区内必要的整治水环境工程,开拓“活水源”,在树立并宣传品牌的同时挖掘沿水地区“绿色商机”。

2.把城区内的“水路”做通、做活,拓宽水域,使其能连接内陆与沿海,同时要求水路的交通达到便捷标准,可考虑建设商业性水运码头等。

3.并重“景观水道”和“运输水道”的开发建设,同时考虑效益成本与回收期。

4.鼓励招商引资和民间筹资,以高效的商业利润回收投资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