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主题一都江堰水利工程重难点分析(精)

合集下载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分析及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分析及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分析及措施1、水工隧洞施工支护或者衬砌水工隧洞施工主要是针对出渣、灌浆、开挖、衬砌支护等进行施工,经常运用的支护与衬砌方式主要有喷锚支护与现浇钢筋混凝土。

事实上,现浇衬砌的施工流程和一般水利工程的施工流程差不多是一致的,其涵盖了分块、扎筋、振捣密实、分缝、立模、混凝土运输入仓等工作内容。

隧洞喷锚支护是选取喷射混凝土、钢筋锚杆、钢筋网对于洞石室围岩实施联合或者单独支护的总称。

若选用的是钢筋锚杆模式,则可以在钻孔内率先注入浆纱之后再播入锚杆,或者首先插进锚杆之后再将岩浆注进去,等到砂浆凝结硬化之后就可以产生钢筋砂浆锚杆。

在喷射混凝土时,因水泥用量比较大,且加入了速凝剂,凝结硬化的速度快,因此务必要加大养护力度。

通常是在喷射混凝土之后的1至2小时内就得开始进行洒水养护,通过洒水使混凝土长期处在湿润状态,养护7至14天。

但是,因开挖会给岩体带来损害,让围岩的应力集中,为此务必要运用一定的稳定性、强度与刚度的材料冲抵应力,使其保持平衡,只需运用钢架支撑与喷锚支护的手段即可将问题解决。

2、水库土坝防渗加固处理事实上,很多病险水库的土坝坝后坡会发生湿润、渗水、跌窝等情况,造成土坝渗透、变型时有发生,给水库的安全运作带来影响。

为此,务必要尽早采用防渗加固处理手段,将工程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要想处理好土坝渗透与变型问题,可以对坝底、坝肩基岩实施帷幕灌浆与对坝体实施劈裂灌浆,让坝体内产生连续的防渗体以降低坝体的浸润线,去掉后坡的严重渗漏,使坝体变得愈加稳定,进而实现除险加固的目标。

土坝坝体劈裂灌浆要严格按照土坝实际状况安设2排灌浆孔,其中,副排孔安设于坝轴线上游1.5米的地方,主排孔顺着坝轴线安设。

两排孔交错安置,两排孔之间的距离都是3米,灌浆孔应尽量越过坝底底部的残坡积层进入到坝基,从而衍生出一个连续的竖直防渗体。

而在针对坝底与坝肩基岩实施帷幕灌浆的时候,也就是在安设2排溜浆孔时,主排孔要顺着坝轴线安设,孔距都是3-4m,灌浆孔要穿越弱风化带深入到微风化岩相对隔水层,选取回转手段成孔,孔内下塞,从上到下分段、纯压式灌浆,孔内循环、孔口封闭。

水利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水利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一、引言水利工程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建设、运行和管理工程设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本文将对水利工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重点问题分析1. 水资源合理调配:水利工程的核心目标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各个领域和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通过优化运行管理、强化节水措施等手段,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

2. 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阶段,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水文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施工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3. 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关注水环境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工程对水生态的破坏,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三、难点问题分析1. 水灾风险管理:水利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可能会给工程带来水灾的风险,如洪水、山洪等。

我们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采取相应的防洪、排涝措施,降低工程受灾风险。

2. 老旧水利设施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水利设施会出现老化和损坏,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果。

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更新措施,修复或更换老旧设施,以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 水利工程管理与运维:水利工程的长期运行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维。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优化运维流程,保障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四、解决措施1. 加强科学研究: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2.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水利工程政策,为工程建设、管理和运维提供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监管体系,加强对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分析

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分析

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分析本文将分析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复杂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以下是几个关键点和挑战:重点分析1. 项目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

项目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目标、可行性以及资源需求。

项目设计阶段要确保方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技术选型与施工管理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选型对项目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用合适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工程的效益和质量,降低风险。

同时,施工管理要做到严格执行施工图纸、质量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 投资与资金管理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与资金管理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要合理评估项目的投资风险与回报,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项目进度的顺利推进。

难点分析1. 土地征用和群众安置水利工程项目通常需要大量土地资源,而土地征用涉及到法律、政策、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容易引发纠纷和舆情。

同时,对于需要搬迁的群众安置工作也需要面对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挑战。

2. 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往往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水体、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因此,项目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生态恢复工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面临的技术挑战水利工程项目通常需要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如大坝建设、水利设施的设计与施工等。

这些技术挑战要求项目团队具备专业的水利工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应对各种潜在的技术问题和困难。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项目规划与设计、技术选型与施工管理、投资与资金管理、土地征用和群众安置、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以及技术挑战等方面。

只有充分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水利工程项目才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水利工程实施重难点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实施重难点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实施重难点解决方案背景
水利工程是保障人们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设施,承担着防洪
除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

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中
也存在着各种重难点问题,如建设投资高、风险大、维护费用高等
问题,需要寻找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1. 坚持科学规划
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对工程类型、规模、投资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地形、环保
等方面的问题,确保规划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加强工程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需要加强工程管理,如设立专职管理人员、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加强对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等,确保工程建
设质量。

同时,水利工程建成后,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
养计划,定期检查设施并及时进行维护。

3. 推行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解
决一些难题,如建设成本高、运营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在水利工
程建设中应积极推行新技术,如机器人巡检技术、水文监测技术等。

4. 加强科研与创新
在建设和运营水利工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科研与创新,探索更
好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先
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水利工程领域的发展。

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中存在各种重难点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寻求解决方案。

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工程管理、推行新技术、加强科研与创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实施重难点,确保其稳定运行,为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水利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水利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水利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一、工程特点⑴施工场地狭小、战线长、任务艰巨施工场地狭小,施工方位呈带状,可供利用的施工场地狭小,施工条件很差,施工难度大。

场地上完成开挖、支护、回填等作业而不影响现状交通的条件下,施工难度较大。

⑵地面、地下环境复杂本标段沿线地下环境复杂,箱涵设计轴线横穿地下各种管道较多,且多次与地下污水管线、电信砼管、电力管线及雨水管线交叉通过,如何在保证被交叉管线的正常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对浅埋明挖法施工提出较高的要求。

由于地面、地下复杂环境影响本工程施工,必须保证现状公路、铁路、桥梁、管道等结构物的绝对安全下进行工程施工,是本工程施工难点之一,其施工主要应对措施区分地表沉降、过桥梁桩基及对既有管道保护三方面。

⑶箱涵为地下有压过水隧洞,抗渗要求高本工程设计为有压过水箱涵,结构本身对防水抗渗要求高,既要防止地下水向管道内渗透而影响水质,也不允许管内水向管外渗透而浪费水资源。

施工中需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

同时为避免二衬施工中出现纵向施工缝,影响箱涵二衬结构防水抗渗的要求,结合本工程特点,如何做到使管道抗渗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是本工程施工控制的重点之一。

(4)下穿排水明渠与重要铁路线(京九线),施工安全难度大箱涵下穿部分排水干渠,其中郑村排水干渠难度最大,施工过程中采用围堰导流。

下穿铁路线路基部分采用管棚暗挖,本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施工安全是重点之一;(5)施工区域地下水丰富,影响各工序施工施工区域部分地下水位高于箱涵地板高程,对施工各工序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降水工程量与难度相当大,为本段施工重点之一。

二、工程重难点及主要应对措施在箱涵浅埋明挖施工时,通过科学管理、精心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针对本工程重、难点,拟订应对措施见下表。

工程施工重点应对措施汇总表。

都江堰水利枢纽关键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都江堰水利枢纽关键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结论
总体来说,都江堰水利枢纽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具有很高 的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提供了 稳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尽管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如古堰建筑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问题等,但 这些问题可以为未来的水利工程技术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结论
关键块体理论在水利枢纽地下厂房岩体稳定性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 过对块体模型的建立、接触关系的处理以及应力状态和变形特征的分析,可以 有效地评估岩体的稳定性。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 进。
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潜力方面,关键块体理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进 一步深入研究非线性接触关系、提高计算精度和完善算法;拓展关键块体理论 在其他类型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结合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等方法,对理 论进行多角度验证和完善等。这些研究方向将为关键块体理论在水利工程中的 更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BIMGIS技术在水利枢纽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 集成BIM和GIS技术,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工程项目中的各类信息,提高管 理效率和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BIMGIS技术在水利枢纽 工程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和广泛。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一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与 管理中的璀璨光芒。
1、将岩体视为由不同规模和形状的结构单元组成的复合体; 2、根据结构单元的几何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类;
3、考虑结构单元之间的接触面特性及其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4、分析结构单元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特征,评估其稳定性和可能破坏模式。
1、理论应用过程中
2、对于非线性接触关系的处理 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完善接触力学模型。

水利工程概述及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水利工程概述及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水利工程概述及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一、水利工程概述水利工程是指通过建设各类水利设施和综合利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供应、水环境保护和水灾害防治等问题的工程项目。

水利工程广泛应用于灌溉、城市供水、水电站建设、防洪和排涝等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水利工程的作用逐渐凸显。

二、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1. 水资源不足由于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等因素,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中,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成为重要的难点。

应对措施:- 加强水资源的调度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确保每个领域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 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的再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建设水库、水井等蓄水设施,增加水资源的储备量。

2. 水污染和水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措施:- 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强化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 加强水质监测和水环境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水质问题。

3.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题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技术难题,如土石方开挖、水流控制、水坝的建设等。

应对措施:- 引入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 做好施工前期的勘察和设计工作,合理评估工程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 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平。

4. 水灾害防治水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水利工程在水灾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应对措施:- 建设完善的防洪工程,加强对河道、堤防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维护。

- 开展水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 加强水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提高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总结水利工程是解决各类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环境保护、推进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加强水灾害防治等措施,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水利工程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水利工程施工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1. 背景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2. 重难点分析2.1 土质条件水利工程施工中,土质条件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各异,有些土壤可能存在软弱、松散或含水量较高的情况,给施工带来困难。

2.2 基础设施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不同的水利工程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如大型水库需要建设大坝和溢洪道,而抽水站需要建设抽水井和输水管道等。

2.3 施工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较高,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和工艺控制是重要的难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

2.4 环境保护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施工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对水体、土壤和生物的影响,并保护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3. 解决方案3.1 土质条件针对土质条件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进行土质调查和试验,了解土壤性质,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 在土质较差的区域,可以采用加固土壤、加大地基工程等方法,增强地基承载能力。

3.2 基础设施针对基础设施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根据具体水利工程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确保其符合工程需要。

- 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土地征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3.3 施工技术针对施工技术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培训施工人员,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工艺操作能力。

- 使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减少人工操作的难度和误差。

3.4 环境保护针对环境保护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制定环境保护计划,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4. 总结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一些重难点,但通过对土质条件、基础设施、施工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分析重点: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由都江堰而产生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

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

悠久的历史,让学生自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神秘的水文化,能引起学生的向往,激发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因此而成为重点。

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都江堰的年龄大约是多少?它在工程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硕果仅存的奇观?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历史上有何贡献?都江堰水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历史文化价值何在?1.千年古堰——都江堰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历史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

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2.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

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

至于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

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

至于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更展示了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

都江堰放水节于每年的清明节举行。

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

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

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开宝七年(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

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

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

难点:都江堰的科学价值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都江堰,因涉及到地理学、物理学、工程学等的基本原理,而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从而构成探究的难点。

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该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与其它水利工程相比较,在结构上有何差异?这种差异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何科学上的联系?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其科学价值何在?这一古老的工程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何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呢?我们能够为之作些什么?具体分析如下:1.都江堰的科学价值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6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具体地说,都江堰位于长江支流岷江的上游。

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趋缓,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此处位于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顶部,海拔739m,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制高点。

良好的地理位置,使都江堰既可扼制住刚出峡谷的岷江水势,使其不能直泻成都平原,又可因地势高而控灌整个都江堰灌区,是设置渠首枢纽的最佳位置。

都江堰早期以航运为主,兼有灌溉的效益。

至迟到魏晋时,已具备分水、溢洪、引水三大主要工程设施的雏形。

都江堰的水沙控制原理有三点:第一是水分四六。

岷江在关口段江面狭窄,起到控制江水流向的作用。

小水时,天然江心洲韩家坝露出水面,主流在关口节点的控制下被挑向左岸而进入韩家坝左汊,沿百丈堤下泄并直趋内江,形成枯水季节内江分六成、外江分四成的天然倒四、六分流。

大水时,韩家坝淹没过流,主流取直,过韩家坝顶后趋向外江,形成洪水季节内江分四成、外江分六成的天然四、六分流。

第二是弯道环流。

在都江堰河段,悬移质基本属于冲泻质的范围,泥沙淤积问题主要是在洪水季节运动的卵石推移质。

在小水时段,卵石难以起动,推移质泥沙很少,所以内江分水六成并无多少泥沙。

洪水时主流从外江宣泄,自然也挟带了大部分运动的卵石推移质。

此外,内江进口处于微弯河段的凹岸,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卵石推移质沿凸岸一侧输移而进入外江,根据实测资料分析,进入内江的卵石输移量只占岷江总量的26%左右。

第三是泄流飞沙。

水流进入内江以后,局部河势仍属于微弯河段,飞沙堰位于内江弯道的下段。

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底部水流的流向指向飞沙堰,底流横切越过堰顶,卵石和高浓度的近底悬沙能有效地排向外江,表层水流则基本与堰顶平行而流向下游,形成堰顶溢流时底部的单宽流量大、上部的单宽流量小的特殊流态,在中等流量的需水季节,用较少的水量排走进入内江的大部分卵石和泥沙。

飞沙堰的排沙作用则随泄洪量的增加而增强。

洪水越大,飞沙堰的分流比越高,排沙效果越显著。

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

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

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总结历史上和现代人们治水的经验,都江堰成功运行两千年的科学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遵循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即“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理,布设都江堰无坝引水枢纽。

第二,三大工程保证,即调节水流的“鱼嘴”分流工程,控制流量的“宝瓶口”引水工程及泄洪排沙的“飞沙堰”工程。

第三,可持续的管理措施,坚持岁修制度,按照治水“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科学措施来进行维修。

上述的原理、工程及维持措施在都江堰的运行中一体化体现出来。

2.如何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都江堰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2000年底,都江堰与青城山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

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

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人类的治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四川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今后对都江堰继续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之持续地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对都江堰的定位都江堰具有2260年的悠久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