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doc

2020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信息: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散文阅读一般呈现在B卷,分值在20分摆布。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近几年,B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散文阅读为主,其中又以叙事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次之。
散文阅读以考查概括、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为主,其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体体验这部分内容有所增加。
· 基础信息:1、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2、散文的分类:散文的宗旨在于抒情,也就是说散文是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
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
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
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
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
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 解题程序叙事散文的阅读步骤:1、整体阅读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和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备考2020中考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
(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1.内容上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2.结构上: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点题、照应、升华主题结尾段、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中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应考策略

中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应考策略编者:梦在他乡年级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常考题型:㈠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㈡简略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㈢文章以“××”为题,好在哪里㈣文章写了×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㈤结合语境,赏析语句;㈥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㈦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线句子中得到的启示;二.应考策略:㈠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⑴定义: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⑵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寻找线索的依据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㈡简略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答题角度一: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例: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请分析“聪明”的含义和作用答案:这里的“聪明”就是笨,愚蠢,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我”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心而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②答题角度二:修辞手法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拟人等;例1、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偷偷”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钻”字用的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挤劲,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③答题角度三:人物描写联系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和品质;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有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了下来;④答题角度四:写作手法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例: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欢喜”是因为见到童年好友所欢喜,“凄凉”是应为生活的悲惨,他与“我”的身份相差太大;运用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了闰土见到“我”时复杂的心理;答题思路感情色彩或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或写作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㈢文章以“××”为题,好在哪里含义;结构;内容和主旨;手法;效果①先看标题的本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再思考深层含义:1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3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5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6表现手法象征③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①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②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③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④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答题技巧㈣文章写了×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答题方法:“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即: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修饰限制性的内容⑷实战演习: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宽容答:兰登先生宽容诚实的马克吐温,并让女儿嫁给了他;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深夜,那盏灯答:姐姐租空房用灯光鼓励我;★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㈦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线句子中得到的启示;⑴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⑵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⑶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这里所谈的写作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例1:你会听见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涧里流水的声音,海面上山洪暴发似的声音,它们合奏着雄壮而优雅的交响乐;答: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中的的各种声音交融在一起比作雄壮优雅的交响乐,形象写出了雨的声音极大,给人以震撼,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句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欢之情;例2:栖息在树下的小鸟振一振两翼,“刷”的一声向远处飞去了;答:这个句子抓住小鸟展翅远飞的动作进行描写,准确写出了雨后动物生机勃勃的样子,给暂时平静的绚丽画面平添了动感,流露出作者欢快、喜悦的心情; 6.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答题方法:人物形象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例如: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答案①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注意概括时要站在全文的高度审视人物,抓住关键,简明扼要;。
202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叙事散文篇

2020年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叙事散文篇【知识导学】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一种是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
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它们尽管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讲的区不是明显的。
它们不像小讲那样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情况节的完整和曲折。
另一种是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阅读叙事性散文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把握记叙的〝六要素〞〝六要素〞指时刻、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通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明白得文章内容。
二、明确人称,理清顺序记叙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甚少,但第二人称看起来是面对面的对话,较易抒发作者的感情。
第一人称〝我〞较常见,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起串联情节的作用,为线索人物。
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使用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成效。
三、抓住线索,把握布局记叙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它能够是人、物、事、情、活动,也能够是某种行为、咨询题、认识,甚至是一句话。
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因而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全文的布局。
散文的线索能够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模糊到明朗,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刻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记叙内容的变化、情况进展的时期、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差不多上捕捉线索的要紧切入点。
四、抓住专门语句,领会文章主旨叙事性散文是以记叙为主的,但其中也有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阅读中抓住这些专门句,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描写能较好地刻画出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等;抒情那么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心;议论能直截了当点明或加深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段旨乃至全文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中考叙事散文及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叙事散文及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中考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议论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找出或概括与论据相关的观点。
2、概括事实论据或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3、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证结构,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4、理解关键词句。
5、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的观点、倾向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就文章某一观点或与此相关的某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及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议论文一般出现在A卷,常与说明文在同一板块,分年交叉出现,分值在12分左右。
题型: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近几年,议论文阅读有加深的倾向,文体有选择哲理散文的趋势。
一些地区将它作为B卷阅读题。
基础信息:1、关于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一般都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称为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是一种实用的文体,它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性的政论文、评论、杂文、演讲稿、读后感、序跋等。
解题程序议论文的阅读步骤:1、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论题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明确文章从哪些方面围绕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的,也就是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根据作者的倾向,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探究关键句的内涵。
4、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经历,多角度思考作者的论题或辩证地看待作者的观点。
一、明确论题,把握论点应考策略:1.论题与论点论题是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论述的话题,是论述的一个范围。
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了解论题有利于准确把握论点。
2、如何把握文章的论点(1)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的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一般从肯定的角度陈述。
2020年中考中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3)对比烘托(4)欲扬先抑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三、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1.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前言在中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其中又以散文题型最为常见,因此,掌握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中考语文的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技巧一:抓住中心思想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题目常常会问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掌握抓住中心思想的技巧是解题的关键。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平时学过的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有时,作者会用这些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而跟随主题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技巧二:排除干扰项在选择题中,干扰项往往会带来误导,甚至让准确的答案被误选。
因此,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排除干扰项。
在选项中,不少干扰项往往会涉及到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但是它们只是与文章相关而已,而并非答案。
因此,在选择题中排除干扰项,才能选择准确的答案。
技巧三:注意细节问题在解题时,注意细节问题同样非常重要。
这包括语言细节和逻辑细节。
语言细节主要涉及到文章的修辞、语言、词汇等问题,而逻辑细节则包括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等问题。
通过注意细节问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有助于正确解读题目。
技巧四:总结概括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往往会出现“请总结文章大意”这样的题目。
此时,学生需要总结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但要有分寸,不能总结过于简洁或过于复杂。
一般来说,总结概括的内容应该包含几个方面:作者的观点、作者阐述的内容、作者的体现手法和文章的核心思想等。
技巧五:联想应用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通过联想应用的方式进行解题也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通过类比思考、归纳总结、概括内容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同时,联想应用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结语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是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部分。
通过抓住中心思想、排除干扰项、注意细节问题、总结概括以及联想应用等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文章题目,顺利通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中考信息: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散文阅读一般出现在B卷,分值在20分左右。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近几年,B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散文阅读为主,其中又以叙事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次之。
散文阅读以考查概括、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为主,其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体体验这部分内容有所增加。
·基础信息:1、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2、散文的分类:散文的宗旨在于抒情,也就是说散文是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
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
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
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
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
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解题程序叙事散文的阅读步骤:1、整体阅读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2、细节品味即按照所给的题目,对阅读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类题,有的针对某一个词(一般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反复强调的数词或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有的是针对一个句子(一般是描写句或点明题旨的抒情议论句),有的针对某一段,有的针对某几段(一般是点明题旨的段落或过渡段)。
在审清题干要求之后,有针对性的详细研读。
但是,细节品味类题是在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每一个细节品味类题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指向实现写作目的的一个阶段或一个侧面。
3、拓展延伸这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就是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文章内容(主题指向)衔接起来。
解答这类题容易天马行空无所羁绊。
其实解答这类试题,无论题目多么开放,都必须在文章内容的制约之下解答。
所以解答程序是:先答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再答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二、理解含义品味语言应考策略: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
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
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第二步: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
句子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可从以下角度入手:赏析句子艺术形式上的作用的入手角度: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③语言上的作用(包括修辞及关键词的作用)三、品味人物理解环境应考策略: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人物首先弄清描写的分类方法,因为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是描写。
①描写(内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②描写(繁简):细节描写、白描(初中不要求掌握)③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1)正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①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一点);2.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4.推动故事发展(伏应、引出下文等)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进行分析。
作者对所写人物所抒发的感情和所作的评论,往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社会。
④综合分析看似矛盾或者对比色彩鲜明的事件,全面评价人物性格。
从阅读的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分析时务必全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四、分析写法个性解答应考策略:(一)关于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指作者为突出主题所采用的方法,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写作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写作手法。
它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主,既包括表现手法、结构特点,也包括表达方式及用词用句等。
在叙事散文中,它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乃至用词用句特点来把握。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亲切有真实感,第二人称是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二人称在实际应用中整篇使用较少,而考试中涉及人称变化时相关试题出现较多,第三人称的作用是客观全面。
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接受,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充实内容,使交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2、布局谋篇的技巧(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以上所有表达技巧,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答到其作用,还要联系文章内容,这样答题才完整。
当然在考试中也要注意分值,如过渡的考查,一般来说,2分题只须答出作用,4分题则要具体化。
(二)关于个性解答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试题,要求体现阅读者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答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自由的表达。
这也并非毫无限制,它必须是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多个角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解题步骤:1、细读。
这是答题的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
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提炼。
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3、联想和拓展。
要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4、表达。
即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注意:1、感受启示题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题、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
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也才能更深入。
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合理想象题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题相吻合。
方法:(1)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三人称。
(3)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