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叙事散文阅读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初中语文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7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7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7篇(含答案)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一、靠窗的位置朋友从动荡不安的XXX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

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

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

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

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

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

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

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

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

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

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但是……”同伙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胡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

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

”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XXX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

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同伙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铁凝印象汪曾祺①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

”这是一点小狡狯。

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

我不知道她为什不告诉那年纪稍长的作家实话。

姓屈,很好嘛! 她父亲作画署名“铁扬”,她们姐妹就跟着一起姓起铁来。

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的家庭。

铁凝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

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

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他的女儿。

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

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

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

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

一瓶啤酒,能值几何? 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的爱!②上帝在人的样本里挑了一个最好的,造成了铁凝。

又聪明,又好看。

四次作代会之后,作协组织了一场晚会,让有模有样的作家登台亮相。

策划这场晚会的是疯疯癫癫的张辛欣和《人民文学》的一个胖胖乎乎的女编辑,-----对不起,我忘了她叫什么。

二位一致认为,一定得让铁凝出台。

那位小胖子也是小疯子的编辑说:“女作家里,我认为最漂亮的是铁凝!”我准备投她一票,但我没有表态,因为女作家选美,不干我这大老头什么事。

③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腿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

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普通的字:挺拔。

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地像一颗大香白杏儿。

眉浓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

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

我见过铁凝的一些照片。

她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露齿而笑的。

不是“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渣滓的开怀一笑。

初三散文阅读 带答案

初三散文阅读 带答案

初三散文阅读带答案初三散文阅读带答案且吟春踪丁立梅①一直很讨厌古筝,真的这种乐器真是奇特,轻轻一拨,就有空山路离的感觉。

更何况,它分体式了迷人的音乐来弹呢?那简直,就是在人的心上上装了弦,每摇铃一下,心,就跟著抑扬顿挫一回。

全然的不由自主。

②听《且吟春踪》时,我就是这样的不能自抑。

这是初春,阳光晒得人想打瞌睡。

远方的朋友突然打来电话,他说,春天呢。

我笑回,是的,春天呢。

他说,给你首有关春的乐曲听。

于是,他发来这首《且吟春踪》。

在我打开之前,他介绍,这是一首佛乐。

③关上的手,就有些迟疑。

因为佛乐在我的感觉里,不好听到,就是轻重复复地惦记着,读得人的心,很萧瑟。

朋友却特别强调,这首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它把古筝的温婉谨严和佛的禅意轻松融合在一起了。

④我将信将疑地打开,立时就被吸引住了。

空灵的音乐,加上古筝的绝响,恰似一股清泉,曲折而下,渐渐淹没了我的人,淹没了我的屋子。

又似旷野里一捧夜色,把人温柔地沦.陷,是地老天荒哪。

有一刹那,我不能言语,世上怎会有如此美妙的音乐?它美得让人想落.泪。

⑤整张曲子,纾解潺,纤尘不染,铺展了一幅清爽的春的画卷??⑥乐曲不疾不徐,轻轻流淌。

似清风,翻开一页一页的书,一页有流水丁冬,一页有窗前好春色。

佛前的青莲,在轻弹慢拨之中开了花。

那些长夜的祷求,为的什么呢?六根未净,苦海无边,但,终有一天,心,会净化得一尘不染。

再厚的重帷,亦挡不住春光。

⑦忽然想到存有一年在无锡的锡山,在山上的凉亭里,看见存有女子着古装,低眉敛目,在那儿续续弹。

弹头的就是古筝,丁丁冬冬。

她的背后,一抹青山,静谧而安静,仿佛永生永世。

那景,美得像是梦,使人瞬即忘了,山脚下,原除了个尘世的。

⑧亦想起,英国诗人蓝德写的诗来:“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人世中的纷争,原是轻若烟尘的,能够永恒的,只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辉。

乐曲继续舒扬,阳光正好。

初三叙事散文阅读题

初三叙事散文阅读题

初三语文叙事散文阅读练习姓名班级学号一、2011海淀一模命运的驱使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

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

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

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

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

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

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

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

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

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

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

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

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

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

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

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我们都沉默了。

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

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

初中语文北京中考真题写人叙事散文阅读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北京中考真题写人叙事散文阅读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北京中考真题写人叙事散文阅读汇编(含答案)【2013北京中考试题】洞茶毕淑敏(1)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

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2)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

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

我不以为意。

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

它是高原之宝。

(3)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

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

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

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4)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

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

”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

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

”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5)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6)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

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7)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

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8)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叙事散文阅读练习姓名班级学号一、2011海淀一模命运的驱使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

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

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

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

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

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

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

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

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

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

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

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

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

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

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

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我们都沉默了。

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

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

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

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

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

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

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

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

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

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

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

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

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

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

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

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

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

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13. 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14. 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

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15. 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二、2013海淀阅读《致大海》,完成第15-17题。

(共15分)致大海①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②我病了,没去成。

十点钟整,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

然后打开音乐。

本来心里缭乱又沉重,但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扩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

于是您往日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③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

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④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⑤您马上来了幽默。

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

”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

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⑥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⑦您一听果然笑了,您说:“我看不见。

”⑧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⑨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⑩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

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上。

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⑪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

只要说到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⑫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

那天您特别精神。

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的吉祥话。

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

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

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

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

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⑬您还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 ”没等我说,您又说,“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

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

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⑭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

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

⑮这时,朋友们说,冯骥才总说给冰心磕头拜寿,却没见过真的磕过头。

我听罢,立即趴在地上给您磕了三个头。

您坐在轮椅上无法阻拦我。

等我起身,见您正被逗得止不住地笑。

我说:“晚辈磕头,得给红包。

”您想了想,说:“奖给你一张寿卡吧!”粉红色的卡片精美雅致,上边印着金色的寿字,背面是您手书的自己的那句座右铭:“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您说,这寿卡限数一百。

我看了看,说:“编号一百是百岁,我这是77号,说明我活七十七岁。

”⑯您嗔怪地说:“胡说,拿来——”您要过我手中的寿卡,好像想也没想,拿起笔在编号每个“7”字横笔的下边,勾了半个小圈儿,马上变成99号了!您又写上一句:骥才万寿,冰心,1992.12.20。

⑰您的智慧、幽默、机敏,令人折服。

而对于我,更深的感动则来自一种既是长者又是挚友的爱意。

⑱您历经那么多时代的不幸,对人间的诡诈与丑恶的体验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为何从不厌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却痴信您那句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⑲我想到一件更远的事。

⑳那天是您和吴先生金婚的纪念日。

我和几位文友去看您。

聊天时,没等我们问,您就自动讲起当年结婚时的情景。

说话时您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清贫又洒脱而洋洋自得。

后来,您话锋一转,忽问我:“冯骥才,你怎么结的婚?”21我说:“我还不如您哪。

我是‘文革’高潮时结的婚!”我说,那时我和未婚妻两家都被抄了,结婚只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搭的。

结婚那天,我把劫后仅有的几件衣服叠了叠,放在自行车后车架上,但在路上颠掉了,结婚时两手空空。

22我想我说完您一定会说出几句同情的话来。

可是您却微笑又严肃地对我说:“冯骥才,你可别抱怨生活,你们这样的结婚才能永远记得,大鱼大肉的结婚都是大同小异,过后是什么也记不住的。

”23您的话使我出其不意。

一下子,您把我的目光从一片荆棘的困扰中引向一片大海。

24德彪西的《大海》全是画面:被狂风掀起的水雾与低垂的阴云融成一片,雪色的排天大浪迸溅出的全是它晶莹透明的水珠。

一束夕照射入它蓝幽幽的深处,加倍反映出夺目的光芒。

瞬息间,整个世界全是细密的迷人的柔情的微波。

25大海中从无云影,只有阳光,它永远跃动不已的是那浩瀚又坦荡的生命。

这也正是您的海。

我心里的您! (作者冯骥才有删改)15. 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与冰心交往的几件事。

阅读第③-23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16.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冰心怎样的心理。

(4分)(1)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

(2)您嗔怪地说:“胡说,拿来——”1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题目“致大海”的理解。

(不超过150字)(7分)2013平谷阅读《温暖孤独旅程》,完成第15—17题(共15分)温暖孤独旅程铁凝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

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

②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

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

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

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

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

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③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

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

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

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

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

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

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

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