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作者:蒋晓蒲田芳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25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实践基础,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关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按照哲学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层次和体系结构,各层次所包含的基本观点依其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逻辑结构并不是三个理论成果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三个理论成果的联系和贯通,它内在包含了三个理论成果的一系列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由根基、主干、枝干和枝叶四部分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根基部分理论体系的根基,是指某一理论体系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整个理论体系中起着基石和立论基础的作用,是这一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最基本和最本质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论上升为实践,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提出和剩余价值秘密的揭示。

因此,列宁曾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

正如以往任何科学理论成果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根据或原理,也就是其逻辑结构的“根基”。

它包括哲学基石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哲学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高度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是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能动摇,但是,社会主义具体体制模式是可以在实践中探索、选择的。他在南巡谈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科学地解决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实事求是精神、共性与个性结合论渗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体系之中
由上所述,从纵的方面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形成、完善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从横的方面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成果。它的基本内容同样充满着实事求是精神、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哲理,展示着马克思义哲学一般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殊实践的运用和发展。
三是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新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尖锐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他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在南巡谈话中又从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上阐明了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权的重大意义,指出,“离不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党运用这一原理破除了仅仅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观念,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从而启迪人们不突出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物质技术基础,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吸引力。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的一般原理。

大学生马原考试简答论述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简答论述题

简答论述绪论(p1-p2)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规律观?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6、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第1章(p12-p14)1、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

2、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4、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5、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6、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9、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

10、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11、简述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1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14、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15、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16、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17、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77)18、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19、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20、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意蕴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意蕴

作者: 王海滨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大连干部学刊
页码: 16-1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 哲学意蕴 思维方式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建设哲学范式"的转换;由"谈人色变"的哲学到尊重利益的"人的哲学"的变迁;由纯粹的"思辨哲学"到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的转向;由自我放逐的"学院哲学"到关注现实的"政治哲学"的凸显;由自我对话的"封闭哲学"到开放发展的"生成哲学"的转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及哲学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及哲学底蕴

理论 、 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分别为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
供 了理论指导、 奠定 了理论依据或进 行 了理论说明; 而差异论哲 学、 发展 论哲学 以及和舍论 哲学则分别 构成 了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道路 的 哲 学底 蕴 。
建设 有 中 国特 色 的 社会 主义 是 以邓 小 平 同 志 为核 心 的 党 中
央领 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 的实践探索 ,是邓小平理论 的
重要组成部分 ,但 事实上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不仅包 括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 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
底蕴 ,是科学社会 主义 中国化 的必然产物 ,是时代精神 的 集 中体现 。为此 ,深入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理 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本质上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
的正确方向,是社会主义性质 的发展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理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 路指 明了正确的前进 方 向。党的十七大报告 指出: “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之所
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就 开 始 了。 中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其 实有 着 独 特 的 概 念 内涵 ,其 “ 路 ” 实 质 上 是 一 种 发 展 模 式 ,一 种 实 现 人 的 全 面 发 道
理论研究 ,还是 为积极推进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提供 良好的政策建议 ,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
基 础 及 其 哲 学底 蕴 ,无 论 是 对 于 丰 富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的实践探索 ,而且包括 以江泽 民同志为核心 的党 中央领导
集体和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 义道路的实践探索 。其三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 为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 。事实上 ,尽 管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作为一个概念被完整提 出是十六 大 以来的事情 ,但对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探 索从十一

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的哲学原理

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的哲学原理

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体现的哲学原理1. 引言1.1 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特色体现的哲学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哲学支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

因此,在中国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适应国情的哲学原理,这些原理指导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介绍自然与人文哲学原理,着重讨论和谐与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以及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哲学基础。

其次,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共产主义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将探讨开放改革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哲学支撑,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的实施与体现、坚持问题导向和解决问题为重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的哲学原则。

最后,总结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符合之处及其启示意义,并指出对未来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效应,同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当今多极化局势下坚持自身发展道路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体现的哲学原理,并通过分析和论证,揭示这些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通过对这些哲学原理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而成功的发展道路,并从中获取推动国家未来深化改革、实现现代化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所需的经验和启示。

2. 自然与人文哲学原理2.1 和谐与天人合一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和谐与天人合一观念。

这一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只有通过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和谐与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马克思主义题库 2020年西交大 考试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题库 2020年西交大  考试题库及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C)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现映象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关系是(C)A内容和形式B现象和本质C原因和结果D可能和现实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天然合理的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5、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物质话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A感觉一知觉一表象B概念一判断一推理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D意识一物质一意识8、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度社会主义的理论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C)A物质补偿和精神补偿B有形补偿和无形补偿C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D商品补偿和货币补偿10、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A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B实行按劳分配原则C实行按需分配原则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11、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B)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12、两种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D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13、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B)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14、哲学是(A)A理论化、系纸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世界观和方法论D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5、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DD[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DD[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忽视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正确答案】A2.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正确答案】BCD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4.在共产主义社会ABDA阶级消亡B国家消亡C管理机构消亡D人们完全自由二、单选题5.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

这说明真理都具有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全面性正确答案:A,6.“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能说明上述观点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正确答案:B,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正确答案:B,8.恩格斯说:“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

”这说明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正确答案:A,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否认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答案:A,10.哲学是A.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正确答案:B,1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正确答案:B,12.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正确答案:A,13.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生产关系D.交换关系正确答案:B,14.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
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一些学者将其哲学基础也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视界。

于是,理论界推出了一些以整体性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进行探析的研究成果。

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

有学者认为,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唯物论。

另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含其理论体系在内的,在此意义上,可以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唯物论基础。

其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观基础。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就是人民为本。

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高度集中体现,人民利益标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标准。

也有学者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由此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观基础。

其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从哲学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其实践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由此,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对此,别的学者进行了重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观点。

这是因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体现出的认识论基础。

其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法基础。

有学者提出,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同一的。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哲学思维。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这里讲既是和谐的文化精神,讲的也是和谐的哲学思维,以及和谐的辩证法。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以和谐为特征的辩证法基础。

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彰显了颇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互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

12生医1班
陈智杰
1200308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