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探究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部悲剧小说,该小说通过讲述贵族家庭的一段悲剧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揭示了人性中的浅薄、虚荣、贪欲等丑恶面。

本文将探究《孔雀东南飞》中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身份压力《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大多来自贵族家庭,对于家族传统、身份压力的重视导致了故事的悲剧发生。

主人公卢钦在文化程度和人格品质上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但无奈身居显赫的卢家,他不得不为了恢复家族的荣誉而作出了牺牲。

卢钦的自我价值被家族荣誉所支配,不能自主决策,导致他被迫与已婚的堂妹阿毛产生了错误的关系。

之后,因为卢钦的亲弟弟挑拨离间,阿毛被卢家逐出家门,卢钦也因此愧疚难以自持,崩溃身亡。

二、利益纠葛《孔雀东南飞》中爱情和利益的交错困扰了主人公。

卢钦对阿毛的爱情被家族的利益所束缚,他将阿毛视为重重利益和责任的代价承担者。

而阿毛则对卢钦的爱情和金钱所困扰,她不想成为卢家的负担,但是卢家的大量债务和传统家族的观念让她不得不接受卢钦的援助。

在爱情和利益的交错中,卢家的弟弟卢寅更是利欲熏心。

他不仅与卢钦争夺阿毛,还独吞了家族的全部财产,甚至是卢钦的财产。

而与此同时,家族的牺牲也让阿毛遭受了极大的影响,被放逐出家门,甚至失去了孩子。

最终,阿毛私自放火烧死了卢家的所有人。

三、传统观念《孔雀东南飞》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

小说中卢家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堂兄弟、堂亲姻缘之间的关系非常扭曲。

卢家对传统家族荣誉、家族财富等观念的高度重视,导致整个家族的活力被压抑,局限了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同时,阿毛和卢钦的爱情被家族的传统观念所禁锢。

由于传统家族的礼教约束,卢家无法接受堂兄弟之间的婚姻关系,使得阿毛与卢钦的爱情不得不舍弃。

而卢家的贵族身份和地位,也让他们不敢放弃对传统家族荣誉的承诺,选择把自己的幸福献给了社会的期望。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卢家的传统家族观念,还有卢家成员的利益纷争、身份压力等因素。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描写了意外死亡的武夫柳亦波和他的妻子沈熙实在南京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爱情和遭遇。

整个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其悲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思想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年间,封建思想盛行,文人学士在政治地位上占据优势。

然而,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主人公柳亦波,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打压自己的妻子沈熙,她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无法进入书院读书,受到各种侮辱和贬低。

二、家庭纠纷和矛盾
小说中描写了柳家与沈家之间的家庭纠纷和矛盾,这些原因导致了主人公柳亦波的死亡。

柳亦波的父亲是柳书生,沈熙的父亲是沈家大少爷,两家在文化和家庭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柳亦波同意与沈熙的婚约后,两家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柳亦波和沈熙不能平静地生活。

三、外部环境的迫害和打压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柳亦波和沈熙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他们造成打压和迫害。

比如,柳亦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常常受到政治和官僚阶级的打压和刁难。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沈熙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她不能像男性一样进入书院读书,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贬低。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纠纷,以及封建思想和现实的冲突等原因。

小说通过柳亦波和沈熙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下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之间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而不得不分离,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这段悲剧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 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是家庭的核心,而礼教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所导致的。

例如,焦母作为家长,对儿子的婚姻有着决定权,而焦仲卿作为知识分子,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无法反抗母亲的决定,最终不得不休掉刘兰芝。

2. 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对于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焦仲卿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是因为门第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作为妻子。

同时,刘兰芝也因为出身低贱,无法得到婆婆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3. 个人情感的冲突:在故事中,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虽然真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情感上的冲突。

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两人有时会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种情感冲突也是导致两人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情感的冲突。


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和勇气。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悲情三部曲”之一。

小说以孔乙己、沉香居和孔雀东南飞三篇为主体,描绘了三个不同层次、不同阶级人物的命运。

其中,《孔雀东南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其悲剧结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

一、情节推动小说以胡光信、刘婉如的婚姻为线索,穿插着胡光信遭受的民族屈辱、家庭变故,以及刘婉如的命运悲惨,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胡光信和刘婉如相恋,却因为信仰和国家因素被迫分手。

胡光信上了前线,战争的残酷和污浊削弱了他的意志和品性。

回到西南后,他陷入了酗酒、疯狂和自我放纵的境地,对爱情和亲情的执着渐渐消失。

而在另一方面,刘婉如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

为了生存她走上了卖淫的路,终于被逼自杀。

两个人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部分真实,也彰显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通过情节推动,将悲剧的因素一步步引入,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人物性格小说中,胡光信和刘婉如是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塑造对悲剧结局影响很大。

胡光信在前线深受屈辱和磨难,他对爱情的执着被社会现实和心理冲突所磨灭,由智者变成了疯子。

他沉迷于酒、女和赌博,失去了理智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最终走向了弃恩背亲的悲剧境地。

而刘婉如则是一个受害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卖淫之路。

她没有背弃爱情和道德,却被妇女榜样所谋害。

她的命运凄惨,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性别歧视和人文缺失的问题。

两个人物的不幸相遇,也是命运安排的一种不公。

三、社会背景小说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民国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和萎靡不振的局面,战争频繁、经济凋敝。

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难,是一段艰苦的时期。

胡光信的遭遇,正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的经历反应了民族屈辱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命运,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而刘婉如所处的社会环境,则是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反映。

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女性生计问题。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导致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其中“三从四德”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刘兰芝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却因为不能满足焦母心目中“妇德”的标准而被驱遣。

焦母作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志决定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命运。

这种家长制的专横使得子女的婚姻不能自主,个人的幸福被无情地践踏。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婆媳矛盾是直接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焦母可能存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希望儿子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而刘兰芝的出现让焦仲卿对母亲的依赖减少,这引起了焦母的嫉妒和不满。

另一方面,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难以和谐相处。

焦母的顽固和专断,刘兰芝的刚强和自尊,使得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无法调和。

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因素。

他深爱着刘兰芝,却在母亲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抗争的勇气。

当焦母决意驱逐刘兰芝时,他虽然试图为妻子辩解,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母亲的权威。

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他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挽回局面,而是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这种软弱的性格使得他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那个时代,女子被休回娘家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刘兰芝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她的娘家虽然疼爱她,但也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而且,再嫁的选择对于刘兰芝来说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因为她心中只有焦仲卿。

这种社会环境的冷酷和无情,让他们的爱情无处容身。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焦家可能并不富裕,刘兰芝的辛勤劳作或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前言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由于剧中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剧情的悲惨性,一直吸引着观众们的热烈关注。

在这篇总结文章
中,将探讨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剧作
和角色。

正文
1. 缺乏社会支持和道德规范
•孔雀在剧中被描述为一个被压迫和矛盾心理的角色。

他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导致他在面对困境时无法得到帮助和指导。

同时,他也缺乏对自己行为的道德约束,使得他陷入了自我的迷茫和混
乱之中。

2. 内外矛盾的斗争
•孔雀在剧中承载了许多内外部的矛盾。

他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同时也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压迫。


种内外矛盾的斗争使得孔雀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摧残,最终导致
了他的悲剧结局。

3. 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孔雀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他无法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空虚和迷茫。

在剧中,这种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的状态最终将孔雀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结尾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社会支持和道德规范、内外矛盾的斗争以及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作和角色,并从中汲取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困境。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1. 引言1.1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其悲剧结局让人深感唏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段凄美而动人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呢?本文将从作者背景、情节设置、人物心理、社会环境和意外事件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悲剧命运,从中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因素对《孔雀东南飞》悲剧结局的影响,并对悲剧结局进行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这部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作者背景分析作者背景分析部分主要从作者生平经历、文学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他生于一世家,家境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曹雪芹学识渊博,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理解,擅长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复杂变化。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刻画了大量精致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曹雪芹的文学作品多以描写爱情、家庭、社会等题材为主,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叙事的扣人心弦。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作者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无尽探索。

2.2 情节设置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情节设置深刻展现了悲剧发生的原因。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安排,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走向。

在情节设置方面,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逐步推动悲剧的发展。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抉择时,往往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摇摆不定,这种内心斗争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之一,由郭小冬创作。

该剧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初的家族悲剧。

下面将从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和家族矛盾等方面探究《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人物性格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剧中的主要人物孔雀和东风都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

孔雀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快乐,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与传统的家庭观念冲突。

而东风则是一个顽固、保守而且有领导欲望的人,他一直试图控制和改变孔雀的行为。

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人物性格中的过度自我和缺乏相互理解与包容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也对悲剧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孔雀东南飞》发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这个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的束缚和期望。

女性被要求顺从、传统和为家庭服务。

孔雀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违背了传统观念,因此遭到了来自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与指责。

这种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家族矛盾也是该剧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孔雀在家族中是一个受宠的孩子,她的才华和美貌使她成为家族中的宝贝。

她的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为,与家族刻板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

孔雀认为家族只是一种羁绊,她因此不顾家庭的约束,选择了离开。

家族中的其他人,尤其是东风,无法接受孔雀的离开,他们认为孔雀是家族的荣耀和利益,她必须服从家庭的安排。

家族内部的矛盾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破裂,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孔雀和东风的人物性格、封建社会的压抑限制以及家族矛盾都是《孔雀东南飞》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个剧作通过描绘人性中的冲突和封建社会的压抑,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展现了个人与家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探究
【教学实录】
(播放《梁祝》,把学生引入如泣似诉、如梦似幻的凄美动人的氛围中,感受离别的悲苦。

播放音乐的同时显示《孔雀东南飞》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师: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传唱千古,他们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不得已而双双殉情,化蝶双飞,成就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个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悲剧的主人公是刘兰芝和焦仲卿。

我们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

(显示教学目标)
师:《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叙事诗,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我给大家设计了这个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请大家看屏幕。

(显示情节结构图)
师:下面大家自读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完成情节结构图。

生:我看过一些资料,有的认为第一个情节是“被遣”,有的认为是“自诉”,你们认为第一个情节该怎样分析比较合适?
生:我认为用“自诉”比较合适,因为作品不是一开始就写兰芝被遣回家,而是写她向丈夫倾诉心中的苦闷,用“自诉”更合适。

生:我也这样认为。

情节的第二部分才写兰芝在焦母的一再逼迫下被遣回家,所以第二个情节才是“被遣”。

生:梁山伯、祝英台最终是化蝶双飞,刘兰芝、焦仲卿殉情后双双化为鸳鸯,我们也给他们来一个浪漫主义的叫法,怎么样?
生:那就叫“魂化鸳鸯”吧,这样既能体现故事的悲剧性,也很有诗意。

生:情节发展比较容易把握,但结构图右边的方框应该填什么内容呢?
生:从结构图的构造上可以看出,焦母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生:焦母是造成这出悲剧的凶手,所以右边的方框应该填焦母的形象,比如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等等,正是这样的家长才上演了这出悲剧。

生:这样的话,右边方框的主题应是表现封建家长对爱情婚姻的迫害,左边方框的主题自然就是表现兰芝、仲卿对忠贞爱情、幸福婚姻的追求了。

师:每个小组都把结构图完成了,来看一下你们完成的情况。

(投影)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研习课文,对作品的内容、情节把握比较准确,结构图完成得很好。

请一位同学来根据结构图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生:诗歌按时间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被封建礼教、封建家长活活拆散、双双逼死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师:简明扼要,好!下面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请看屏幕。

(显示)
1.作品处处向读者展示兰芝的美德,对于这么好的媳妇,焦母为什么还要休了她?
2.兰芝被遣后,作品为什么写太守替子向兰芝求婚的情节,而且还极力渲染太守操办婚事的热闹、豪华、气派?
3.化蝶双飞、化鸟双飞难道是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幸福婚姻的宿命吗?这样的悲剧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请发挥你们敏锐的洞察力,探究问题的真相,发表你们的高见。

生:丈夫休妻司空见惯,婆婆休媳妇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个婆婆也太野蛮了,好好的一对夫妻就这样给她拆散了。

生:兰芝的婆婆可能心理有点变态,她以前也可能受她婆婆的虐待,所以把她受的苦发泄在兰芝身上,而且变本加厉,干脆把兰芝休了。

(全班哄堂大笑)
生:焦仲卿太懦弱了,面对母亲的无理要求没有据理力争,只是一味忍让,才让焦母的阴谋得逞。

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令焦母那么狠心拆散兰芝与仲卿?毕竟他们才“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生:你这句话倒让我感觉到他们家庭的不完整,兰芝与仲卿的婚姻存在缺陷。

生:什么缺陷?
生:你们想一想,在封建社会,结婚两三年的夫妻,按常理来说,是不是应该生儿育女了?但在作品中却一直没提到兰芝、仲卿有小孩,你们不觉得奇怪吗?
生:怪不得我总觉得他们身边缺少点什么。

大家留意一下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他们誓别时,“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两人殉情时,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两人似乎无牵挂地为情殉身。

假如他们身边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他们能这样洒脱地为情而死吗?
生:分析有道理。

文中确实一直没有提到他们有孩子,这让我想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作为封建家长焦母,传宗接代的思想肯定是根深蒂固的。

兰芝与仲卿结婚两三年,没为焦家生得一男半女,自然会招来焦母的不满,基于这种封建思想,才导致焦母要休兰芝。

生:封建思想确实可恶,焦母本身就是受害者,还要用这种思想毒害于人,同是女人,兰芝多么善良、美好,让人怜悯,而焦母却是“悲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兰芝固然美好,但终究是被休的妇女,作为有身份有地位的太守的儿子,怎么会看上一个被休的妇女?
生:他可能贪图兰芝“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容貌。

生:我觉得作品写太守替子求婚的情节是为了反衬兰芝的美德,一个官宦子弟要娶美貌女子何其容易,而人并不是貌美就拥有好的品德。

生:我赞成这个观点,同时我有个补充。

兰芝被休已是不幸,再被其兄逼嫁,更显其不幸,文中还渲染婚事热闹、豪华的场面,更突出兰芝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色彩。

生:而且与下文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越是极为渲染婚事的喜庆,越是突显兰芝、仲卿结局的悲惨,就像老师在诗歌鉴赏时教我们的“以乐景写哀情”。

师: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是像梁山伯、祝英台,刘兰芝、焦仲卿,他们除了选择殉情,就别无选择了吗?假如你是导演,你能为他们设置一个怎样的结局?
生:私奔,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生活。

生:中国人喜欢团圆、喜庆结局,我会为他们设置一个圆满的结局:兰芝、仲卿的父母被他们的真爱感动,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生: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不会让刘兰芝死去,我会让她坚强地生存下来,塑造一个自尊、自强的光辉女性形象。

生:去衙门告他们的父母干涉婚姻自由,用法律保护自己。

师:我们国家提倡婚姻自由,但像兰芝、仲卿这样的婚姻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仍屡见不鲜,我们国家是一个法制社会,要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今天,大家讨论的热情很高涨,对问题分析也很透彻,说明课前的学习比较充分,对作品比较熟悉。

课堂的讨论探究先告一段落,对问题还有什么看法,我们课后再继续探讨交流。

下面来做一道迁移阅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