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部悲剧小说,该小说通过讲述贵族家庭的一段悲剧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揭示了人性中的浅薄、虚荣、贪欲等丑恶面。

本文将探究《孔雀东南飞》中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身份压力《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大多来自贵族家庭,对于家族传统、身份压力的重视导致了故事的悲剧发生。

主人公卢钦在文化程度和人格品质上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但无奈身居显赫的卢家,他不得不为了恢复家族的荣誉而作出了牺牲。

卢钦的自我价值被家族荣誉所支配,不能自主决策,导致他被迫与已婚的堂妹阿毛产生了错误的关系。

之后,因为卢钦的亲弟弟挑拨离间,阿毛被卢家逐出家门,卢钦也因此愧疚难以自持,崩溃身亡。

二、利益纠葛《孔雀东南飞》中爱情和利益的交错困扰了主人公。

卢钦对阿毛的爱情被家族的利益所束缚,他将阿毛视为重重利益和责任的代价承担者。

而阿毛则对卢钦的爱情和金钱所困扰,她不想成为卢家的负担,但是卢家的大量债务和传统家族的观念让她不得不接受卢钦的援助。

在爱情和利益的交错中,卢家的弟弟卢寅更是利欲熏心。

他不仅与卢钦争夺阿毛,还独吞了家族的全部财产,甚至是卢钦的财产。

而与此同时,家族的牺牲也让阿毛遭受了极大的影响,被放逐出家门,甚至失去了孩子。

最终,阿毛私自放火烧死了卢家的所有人。

三、传统观念《孔雀东南飞》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

小说中卢家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堂兄弟、堂亲姻缘之间的关系非常扭曲。

卢家对传统家族荣誉、家族财富等观念的高度重视,导致整个家族的活力被压抑,局限了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同时,阿毛和卢钦的爱情被家族的传统观念所禁锢。

由于传统家族的礼教约束,卢家无法接受堂兄弟之间的婚姻关系,使得阿毛与卢钦的爱情不得不舍弃。

而卢家的贵族身份和地位,也让他们不敢放弃对传统家族荣誉的承诺,选择把自己的幸福献给了社会的期望。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卢家的传统家族观念,还有卢家成员的利益纷争、身份压力等因素。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描写了意外死亡的武夫柳亦波和他的妻子沈熙实在南京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爱情和遭遇。

整个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其悲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思想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年间,封建思想盛行,文人学士在政治地位上占据优势。

然而,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主人公柳亦波,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打压自己的妻子沈熙,她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无法进入书院读书,受到各种侮辱和贬低。

二、家庭纠纷和矛盾
小说中描写了柳家与沈家之间的家庭纠纷和矛盾,这些原因导致了主人公柳亦波的死亡。

柳亦波的父亲是柳书生,沈熙的父亲是沈家大少爷,两家在文化和家庭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柳亦波同意与沈熙的婚约后,两家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柳亦波和沈熙不能平静地生活。

三、外部环境的迫害和打压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柳亦波和沈熙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他们造成打压和迫害。

比如,柳亦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常常受到政治和官僚阶级的打压和刁难。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沈熙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她不能像男性一样进入书院读书,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贬低。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纠纷,以及封建思想和现实的冲突等原因。

小说通过柳亦波和沈熙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下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之间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而不得不分离,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这段悲剧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 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是家庭的核心,而礼教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所导致的。

例如,焦母作为家长,对儿子的婚姻有着决定权,而焦仲卿作为知识分子,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无法反抗母亲的决定,最终不得不休掉刘兰芝。

2. 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对于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焦仲卿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是因为门第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作为妻子。

同时,刘兰芝也因为出身低贱,无法得到婆婆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3. 个人情感的冲突:在故事中,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虽然真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情感上的冲突。

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两人有时会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种情感冲突也是导致两人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情感的冲突。


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和勇气。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悲情三部曲”之一。

小说以孔乙己、沉香居和孔雀东南飞三篇为主体,描绘了三个不同层次、不同阶级人物的命运。

其中,《孔雀东南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其悲剧结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

一、情节推动小说以胡光信、刘婉如的婚姻为线索,穿插着胡光信遭受的民族屈辱、家庭变故,以及刘婉如的命运悲惨,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胡光信和刘婉如相恋,却因为信仰和国家因素被迫分手。

胡光信上了前线,战争的残酷和污浊削弱了他的意志和品性。

回到西南后,他陷入了酗酒、疯狂和自我放纵的境地,对爱情和亲情的执着渐渐消失。

而在另一方面,刘婉如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

为了生存她走上了卖淫的路,终于被逼自杀。

两个人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部分真实,也彰显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通过情节推动,将悲剧的因素一步步引入,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人物性格小说中,胡光信和刘婉如是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塑造对悲剧结局影响很大。

胡光信在前线深受屈辱和磨难,他对爱情的执着被社会现实和心理冲突所磨灭,由智者变成了疯子。

他沉迷于酒、女和赌博,失去了理智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最终走向了弃恩背亲的悲剧境地。

而刘婉如则是一个受害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卖淫之路。

她没有背弃爱情和道德,却被妇女榜样所谋害。

她的命运凄惨,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性别歧视和人文缺失的问题。

两个人物的不幸相遇,也是命运安排的一种不公。

三、社会背景小说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民国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和萎靡不振的局面,战争频繁、经济凋敝。

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难,是一段艰苦的时期。

胡光信的遭遇,正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的经历反应了民族屈辱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命运,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而刘婉如所处的社会环境,则是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反映。

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女性生计问题。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解读《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这首诗叙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悲剧故事,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导致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准则,其中“三从四德”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刘兰芝勤劳善良、多才多艺,却因为不能满足焦母心目中“妇德”的标准而被驱遣。

焦母作为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志决定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命运。

这种家长制的专横使得子女的婚姻不能自主,个人的幸福被无情地践踏。

从家庭关系的角度分析,婆媳矛盾是直接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焦母对刘兰芝的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焦母可能存在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她希望儿子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而刘兰芝的出现让焦仲卿对母亲的依赖减少,这引起了焦母的嫉妒和不满。

另一方面,也许是两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难以和谐相处。

焦母的顽固和专断,刘兰芝的刚强和自尊,使得婆媳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无法调和。

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因素。

他深爱着刘兰芝,却在母亲的压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抗争的勇气。

当焦母决意驱逐刘兰芝时,他虽然试图为妻子辩解,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母亲的权威。

在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他也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挽回局面,而是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这种软弱的性格使得他无法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那个时代,女子被休回娘家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刘兰芝面临着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她的娘家虽然疼爱她,但也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而且,再嫁的选择对于刘兰芝来说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因为她心中只有焦仲卿。

这种社会环境的冷酷和无情,让他们的爱情无处容身。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焦家可能并不富裕,刘兰芝的辛勤劳作或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前言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由于剧中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剧情的悲惨性,一直吸引着观众们的热烈关注。

在这篇总结文章
中,将探讨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剧作
和角色。

正文
1. 缺乏社会支持和道德规范
•孔雀在剧中被描述为一个被压迫和矛盾心理的角色。

他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导致他在面对困境时无法得到帮助和指导。

同时,他也缺乏对自己行为的道德约束,使得他陷入了自我的迷茫和混
乱之中。

2. 内外矛盾的斗争
•孔雀在剧中承载了许多内外部的矛盾。

他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同时也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压迫。


种内外矛盾的斗争使得孔雀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摧残,最终导致
了他的悲剧结局。

3. 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孔雀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他无法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空虚和迷茫。

在剧中,这种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的状态最终将孔雀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结尾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社会支持和道德规范、内外矛盾的斗争以及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作和角色,并从中汲取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困境。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1. 引言1.1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其悲剧结局让人深感唏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段凄美而动人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呢?本文将从作者背景、情节设置、人物心理、社会环境和意外事件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悲剧命运,从中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因素对《孔雀东南飞》悲剧结局的影响,并对悲剧结局进行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这部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作者背景分析作者背景分析部分主要从作者生平经历、文学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他生于一世家,家境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曹雪芹学识渊博,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理解,擅长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复杂变化。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刻画了大量精致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曹雪芹的文学作品多以描写爱情、家庭、社会等题材为主,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叙事的扣人心弦。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作者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无尽探索。

2.2 情节设置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情节设置深刻展现了悲剧发生的原因。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安排,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走向。

在情节设置方面,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逐步推动悲剧的发展。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抉择时,往往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摇摆不定,这种内心斗争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之一,由郭小冬创作。

该剧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初的家族悲剧。

下面将从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和家族矛盾等方面探究《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人物性格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剧中的主要人物孔雀和东风都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

孔雀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快乐,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与传统的家庭观念冲突。

而东风则是一个顽固、保守而且有领导欲望的人,他一直试图控制和改变孔雀的行为。

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人物性格中的过度自我和缺乏相互理解与包容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也对悲剧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孔雀东南飞》发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这个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的束缚和期望。

女性被要求顺从、传统和为家庭服务。

孔雀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违背了传统观念,因此遭到了来自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与指责。

这种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家族矛盾也是该剧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孔雀在家族中是一个受宠的孩子,她的才华和美貌使她成为家族中的宝贝。

她的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为,与家族刻板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

孔雀认为家族只是一种羁绊,她因此不顾家庭的约束,选择了离开。

家族中的其他人,尤其是东风,无法接受孔雀的离开,他们认为孔雀是家族的荣耀和利益,她必须服从家庭的安排。

家族内部的矛盾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破裂,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孔雀和东风的人物性格、封建社会的压抑限制以及家族矛盾都是《孔雀东南飞》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个剧作通过描绘人性中的冲突和封建社会的压抑,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展现了个人与家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摘要]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所演绎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感人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人们对造成悲剧的原因众说纷纭,我认为是封建礼教扼杀的结果,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同时,焦母自身的偏狭、情感的变异,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蛮横专断的焦母对儿子婚姻的干涉,拆散了并毁灭刘兰芝夫妇。

刘兰芝的悲剧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刘兰芝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刘兰芝悲剧”的缩影,是妇女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封建礼教;刘兰芝《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歌中的第一首、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长篇叙事诗的瑰宝,更是千百年来令无数青年男女哀伤断肠的爱情悲歌,一直为人们所赞叹、传扬。

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近人一般将其归入汉乐府。

该诗大体成于汉末,而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

它与其后的《木兰诗》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长诗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

她与焦仲卿成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两情相悦,感情深挚,善侍婆母,终日操劳,表现出劳动妇女的善良美德。

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

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

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刘母又不肯做主。

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爱情悲剧,相亲相爱的一对新人,亲密无间,相敬如宾,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简直是天赐良缘。

他们的爱情生活是美好并应受到祝福的,或许是天嫉有情人,焦母对刘兰芝很不喜欢,对刘兰芝的厌恶与日倶增,最终迫使儿子休妻,硬生生地把一对有情人拆散开了,导致他们一起殉情的悲剧。

笔者认为焦、刘二人悲剧性命运体现在诗中共有两个层面:其一,是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其二,是焦、刘二人走向毁灭的生命悲剧。

并从这两个层面分析焦、刘二人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在探讨焦、刘二人悲剧命运时。

无不认为焦、刘二人的悲剧命运是缘于刘兰芝的被遣。

事实确是如此,如果当初刘兰芝不被驱遣,那么也就不会出现最后夫妻的双双自杀,所以历代读者都纷纷转入探讨刘兰芝被驱遣的原因。

其原因众说纷纭,仔细梳理,有以下四种较为流行呼声较高的观点。

一、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

二、焦母门第观念严重,认为“生小出野里”的刘兰芝配不上自己“仕宦于台阁”的儿子。

三、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造成了这场悲剧。

四、焦母由于长期守寡,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有了严重的恋子情结。

第一种观点,诗中没有明确的证据。

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

但如果说刘兰芝因此被休弃,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

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

若果真如此,刘兰芝就不可能会那样理直气壮、不卑不亢地向焦母辞行。

更况且,新科技验证,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

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在诗中,确实没有提到两人曾生育孩子,焦母或许对刘兰芝的生育能力怀疑过,但决不是驱遣她的主要原因。

没有生育只能是引起焦母不悦的一个方面,毕竟生了儿子在封建社会里会造成母凭子贵的结果。

如果生了孩子,或许会让焦母改变主意的。

第二种观点证据不足更是显而易见。

如果说焦母认为刘兰芝出身卑微,和焦仲卿的官员身份不够相配,在诗歌中我们会发现至少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理由难以立足: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

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郞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既然他们能为自己的公子向刘兰芝求婚。

证明刘兰芝的家世并非真正的“野里”;二是文中对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和多才多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兰芝琴棋书画兼之女工的家庭教养远非普通乡野村妇所能比拟,也从侧面证明文中并未叙述的家世很难和乡野画上等号。

其实,“生小出野里”一句应和后面的“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一样看作是兰芝的自谦之语,与现在人们所说的“鄙人”、“在下”一个意味。

如果焦母把家庭门第看得十分重要,她当初就不可能娶回兰芝作儿媳。

从焦母中意而且希望成为其儿媳的“东家阿女”看,焦母反复唠叨的是“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等姿色和品质方面的内容,并未强调对方的地位,而从诗中也看不出那个“东家阿女”是何等富贵的家庭。

所以,如果把兰芝被弃的原因归结为焦母的嫌贫爱富,也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充分考虑涉及该事物的各种因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等,缺一不可。

但主要原因,应该是本文要说的第三,第四种观点。

那么刘兰芝究竟为什么被遣呢?还得从礼教教条中去找依据。

《礼记·本命》中有:“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遣兰芝便是根据第一条,那么“不顺父母”的表现是什么呢?《礼记》中还另有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去。

”这句话点出了关键所在: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便可以休掉。

焦仲卿对刘兰芝深厚的爱情惹恼了焦母,原来美丽的爱情竟然也能成为被休的理由,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酷已开始露出其狰狞的面目。

从诗中所处的年代——东汉末年可以推测,由于连年的战乱,焦母过早地成为了寡妇,早年的生活一定很艰辛。

所幸的是还有自己的感情寄托而且是惟一的感情寄托——儿子,孤独寂寞的她把母亲和女人双重身份的爱全部倾注在儿子身上,把一切的希望都注入到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一切,便成了她情感的全部世界,儿子在她的羽翼保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人,并最终有所作为当了府吏。

从情感的角度讲,对于失去父亲的孩子,在他的童、少年时期,母亲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母爱在他的生活中占绝对的地位,他的全部感情也同样尽数维系在母亲身上。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必然会有所变化,不可能永远把单纯的对母亲的爱当作自己惟一的情感寄托。

成婚以后,刘兰芝的到来,打破了焦母与儿子的感情双向交流的封闭模式,儿子必然会分一份情感给自己的妻子,在母爱与妻爱之间,儿子的潜意识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妻爱倾斜,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焦母被冷落在一旁,地位显得很不重要了,可有可无了。

在焦母看来,她孤苦伶仃地扶养孩子,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给予了她所钟爱的儿子,所期冀的必然是儿子同样的回报。

而现实却是不如所愿,母亲感到在儿子的心目中,母亲的位置已被儿媳妇挤掉,做母亲的心便变得没着没落。

虽然仲卿夫妇情深意挚,面对焦母驱遣的无情而残酷的决定,他们一个“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一个是“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对于这些,焦母怎能不看在眼里,怒在心头。

关于焦母心理的再审视。

要探究焦母的心理,就得先来比较一下两代人在生活理想上的差异。

具体说来,就是焦母刻意追求功名和权势,望子成“龙”,渴盼儿子跻身上流社会;而年轻一代则热切向往生前“结发同枕席”。

死后“黄泉井为友”这种心心相印、永不分离的爱情生活。

应该说,焦母的生活理想是建立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

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

“世袭为官的门阀,西汉晚期已初见端倪……在地方上,也有一批世代为州郡县僚佐而牢牢控制地方政治的地位较低的门阀。

政治家王符、仲长统都曾指出:选官重门阀是那时的一大弊政。

”回到东汉中叶以后,门阀地主已基本孕育形成,魏文帝曹丕更是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统治阶级在用人方面进一步转向依赖大官僚豪强地主势力,门阀士族逐渐形成了一股新兴而又强大的政治力量。

以至到晋代,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重情况。

因此,寒门地主总是想方设法跻身士族阶层。

但是,年轻一代的生活观点却与焦母格格不入。

他们并不热衷于仕途功名,贪图高官厚禄,而只满足于爱情的忠贞和婚姻的幸福。

这在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兰芝虽与仲卿“相见常日稀”,“心中常苦悲”,却是“守节情不移”。

遣归前夕,明知“于今无会因”,“人贱物亦鄙”,却还是留下妆物以期仲卿“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分手之时,兰芝更是以“蒲韧”表明自己绝不相负的心志。

应该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这种相敬如宾、忠贞不渝的眷眷深情很值得歌颂和同情。

然而,这恰恰成了焦母的一大心病。

因为她已分明感到,如果听任事态的发展,那么她的伟大理想势必难以实现,满腔的希望将可能化成泡影。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和唐婉的故事也一直被广为流传。

焦母在家里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着家里的一切。

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官场上不断进取,从而能够光宗耀祖。

她把刘兰芝的位置放在了第三位,是不能够和焦仲卿平起平坐的,是有尊卑的。

她给刘兰芝的定为是一个被奴役的丫头,呼之则来,弃之则去,和焦仲卿的关系有性无爱。

既能满足焦仲卿的生理需要和生活需求,又不影响焦仲卿向上进取的斗志。

按照这种想法,一个只有容貌,没有才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女人比较适合焦母的品味。

这种女人会和焦仲卿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及共同的志趣,焦仲卿是不会常常挂在心上的,这样,焦母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便不会动摇。

之前为焦仲卿找对象时,焦母一定是费了苦心的,按照容貌,才华,知书达理等标准为儿子选择一个完美的女子,于是便选择了刘兰芝。

可是当她发现十全十美的刘兰芝不符合自己的构想蓝图时,尤其刘兰芝不能辅佐儿子上进,只会让儿子沉浸于男欢女爱中,使自己的地位严重动摇,心中便大怒。

经过几许思量,这种太明艳,光芒四射的女人是不适合自己这种家庭的。

痛定思痛,一定要休了刘兰芝,为儿子另外娶妻。

此时焦母的“母爱”其实已经变异,掺杂上自私、占有的成分,并且日益膨胀,日积月累,终于忍无可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