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讨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讨教参上说,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是封建礼教,焦母刘兄都是封建礼教的执行者也是受害者。
以前也是这样讲这样说,可是,现在却颇有些怀疑了。
我认为是性格冲突。
我们知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几乎被说得有点俗套了。
既然这命运都决定了,还能不决定婚姻?看看焦仲卿家庭情况,人人性格都突出,悲剧怎能不产生?婆媳关系是这篇文章的集中矛盾。
焦母性格强势,有专权欲,而刘兰芝性格不像个家庭妇女,更像一个读书士大夫,个性、独立、自尊,从这个意义上,她也算性格强势。
两强相遇必然产生火花,烧到了焦仲卿的身上。
这时,焦仲卿就要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两个强势女人都是焦仲卿的最爱,也都爱着焦仲卿。
再看焦仲卿的性格,在作品中少言寡语,但是就是这不多的言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外软内硬的性格。
在焦母强势教育下,焦仲卿没有像焦母一样剽悍的性格,但是却形成了以沉默代替反抗、又极有主意的个性,而这一点,相信焦母也无能为力,这从焦仲卿辞别焦母可以看出来。
所以,焦母无法改变焦仲卿殉情的结局,除非让步。
但是,多年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却与刘兰芝同心同德,加上儿子长期不在身边,回家又和妻子如胶似漆,媳妇刘兰芝又不会逢迎拍马,还个性十足。
焦母的感情需要备受打击,无法接受刘兰芝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三个个性十足的人谁也不让步,悲剧就会产生。
再看焦仲卿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既没有两边哄,也么有转移矛盾(比方说对这两个爱自己的女人说:“你们如果互不相容,我就去死”之类的话),而是采取了回避“凉拌”的办法,直接导致刘兰芝离开焦家,也为后文刘兰芝再嫁提供了客观条件。
再看悲剧的另外一个推手——刘兄,我想刘兄不是要害刘兰芝,从他劝刘兰芝的话可以看出他没有为自己考虑,而是站在世俗角度客观比较得出的结论,而刘兰芝没有和刘兄谈“爱情”,仅仅因为她认为刘兄“性行暴如雷”没有谈话的可能,就爽快的答应了婚事。
如果此时已经有殉情的想法,那对于无辜的太守家就造成了伤害,同时也把逼死亲妹的罪名加在了刘兄的头上,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说起,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长叹一口气的故事。
故事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那叫一个恩爱,可最后却落得个双双赴死的悲惨结局。
这悲剧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呢?咱先来说说焦仲卿他娘。
这老太太可真是够顽固的,一心觉得刘兰芝这儿不好那儿不对。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那叫一个多才多艺,又勤劳能干。
可这焦母呢,就是横竖看不顺眼。
为啥?我琢磨着,可能是这老太太心里头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觉得儿媳妇就得完全顺着她的心意来。
刘兰芝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见,不愿意一味地讨好迎合,这就让焦母觉得不好掌控,心里头不痛快。
你想想,刘兰芝天不亮就起来织布,晚上还得接着干活,家里家外操持得井井有条。
就这样,焦母还不满意,硬说她“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这简直就是鸡蛋里头挑骨头嘛!其实啊,说不定就是焦母自己的控制欲太强,容不得儿媳妇有一点点自己的个性。
再说说当时的社会环境。
那时候,封建礼教那可是压在人们头上的一座大山。
女子的地位低得可怜,得遵循各种各样的规矩。
嫁了人,就得完全听从婆家的,没有一点自己的话语权。
刘兰芝这样有才有貌又有性格的女子,在那样的社会里,简直就是异类。
她的反抗,她的坚持,在那个时代,根本就不被允许。
还有啊,焦仲卿这个男人,虽说心里爱着刘兰芝,可性格太软弱。
面对他母亲的逼迫,他虽然也据理力争,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最终还是没能强硬到底。
他把刘兰芝送回娘家的时候,还跟她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结果呢?他自己在母亲面前根本就没什么办法,也没能及时把刘兰芝接回来。
刘兰芝回到娘家,也是受尽了委屈。
她的哥哥逼着她改嫁,说“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在那样的情况下,刘兰芝孤立无援,心里头还念着焦仲卿,可又没办法改变现状。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小情侣在街上吵架。
女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泪,说男朋友什么都听他妈妈的,一点都不为她着想。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沈德潜赞其为“古今第一长诗”。
与此艺术成就相对应,对该诗诸问题的争论也可谓歧见纷出。
具体到“兰芝何以被逐”的问题,近年来就有:不顺父母说;无子说;焦母性嫉妒和性虐待说;兰芝织素不力说;中师教学参考书中的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说;焦母无端厌恶说。
笔者认为,所谓“无端的厌恶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而其它各说法或语焉不详,或失之草率,都存在着可商榷之处。
现谨联系当事社会法律背景和文章本身作一分析。
汉末,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依然承袭西周有关规范。
汉律中法定的离婚理由是“七出三不去”。
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
其中,不顺父母(公婆)是“逆德”,无子是绝嗣不孝,淫是乱族,妒是乱家,有恶疾者不能共祭祖先,口多言会离间亲属,盗窃则是反义,故为人妻者若有此七项之一,夫家即可休弃之。
但是,按照承袭下来的周代的礼制,已婚妇女有下列三种情形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其中,“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休妻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公婆守三年之孝,如此已尽子媳之道,不能休妻。
“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经过夫妻的同甘共苦之后变成富贵,按礼制,“妻者,齐邑”,夫妻应为一体。
贫贱时娶之,富贵时休之,义不可取,故不能休妻。
“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任意休妻作了限制,但主要的还是为了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
因不符合“三不去”规定,兰芝之被逐具备了可能性。
那么,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是什么呢?对照一下“七出”,“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排除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无子”是最直截了当的原因。
以现代人视角浅谈《孔雀东南飞》的家庭悲剧原因

以现代⼈视⾓浅谈《孔雀东南飞》的家庭悲剧原因鉴赏以现代⼈视⾓浅谈《孔雀东南飞》的家庭悲剧原因武松静?河北⼤学⽂学院摘要:“孔雀东南飞,五⾥⼀徘徊”。
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不仅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实际上它上演了⼀场家庭悲剧,在此之上更提出“戒之甚勿忘”的警语。
本⽂将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举⾝赴清池”、焦仲卿“⾃挂东南枝”、两个相爱的⼈相见于黄泉的悲剧原因进⾏分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焦母遣媳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先后⾃尽的关键⼈物⾃然要说到焦仲卿的母亲,即⼥主⼈公刘兰芝的婆婆。
整个事件是由她把刘兰芝遣回娘家引起的,⽽她之所以把“⼥⾏⽆偏斜”的刘兰芝遣回娘家的原因有三。
⾸先,婆媳不和且婆婆更有“执⾏权”。
刘兰芝⼀出场就跟丈夫焦仲卿“控诉”道“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焦母在⼉⼦维护媳妇后声称“此妇⽆礼节,举动⾃专由”。
焦母认为⼉媳“⽆礼节”,也就是不孝不顺,⽽从她“吾意久怀忿,汝岂得⾃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可见焦仲卿在休妻与否这件事上是没有决定权的。
其次,焦母有浓厚的恋⼦情结。
焦母在劝说⼉⼦的时候说“汝是⼤家⼦,仕宦于台阁”,可我们知道,焦仲卿只是⼀个庐江府的⼩吏,吏并不同于官,他只是最底层的“公务员”,绝对算不上“⼤家⼦”。
从刘兰芝辞别焦母之时讲“受母钱帛多”可知当初娶刘兰芝就是焦母⼀⼿操办,这⼀⼉⼀⼥是她⼀⼿带⼤的,她在焦仲卿⾝上寄予了巨⼤的期望,因此她越发觉得⼉⼦优秀,也便越觉得⼉媳配不上⼉⼦,这是其⼆。
此外,焦母在劝说⼉⼦的时候反复讲东家的贤⼥“可怜体⽆⽐”“窈窕艳城郭”,但我们明明可以看到刘兰芝在作别时“腰若流纨素”,纤纤细腰像⽩绢在风中摇摆⼀样婀娜多姿,她如此的“精妙世⽆双”,焦母反倒不以为意了。
实际上,古⼈讲“体态美”不仅仅是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容”。
刘兰芝在焦家“共事⼆三年”都没有⼦⼥,⽽古代⼀般把不能⽣育归罪到⼥⼦⾝上,所谓“不孝有三,⽆后为⼤”,想必这才是焦母⼀定要遣⾛刘兰芝复求东家贤⼥的关键。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作者:刘爱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她和丈夫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一直让人们叹息不已。
每次读之,笔者都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兰芝那么聪明美丽,那么勤劳能干,那么善解人意,女性的所有的优点几乎都让她占尽,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她,以至于逼子休妻,甚至儿子以死相挟时,仍不为所动?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其悲剧成因。
一、兰芝因无子且身份低贱而形成自卑心理俗话说“母以子贵”,兰芝有子吗?兰芝以谁为贵?原文中没有交代,假若兰芝有子,当她离开焦家时,和丈夫谈论最多的应该是孩子的去留,而不是对财产的分割,这是人之常情;兰芝临走时即使再故作镇定,可面对孩子,也应该洒泪而别,左吩咐,右叮嘱,不忍离去,可是原文中却没有提及此事,这有违常理。
由此可推,兰芝无子。
是因为初婚而无子还是因为无生育能力?我们再看原文,兰芝初嫁到焦家时是17岁,而被遣去时“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难道仅仅是两三年吗?笔者认为不是,仅仅两三年没有生育,这是极其正常的,不至于被休。
那么,她嫁到焦家到底有多久?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而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两三年的功夫,小姑长得再快,也不可能从一个“始扶床”还不会走路的小女孩,长到和兰芝一样高。
所以,兰芝嫁到焦家决不可能只有二三年,可能已经十来年,小姑大概也已经十几岁。
这十来年的时间,兰芝没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大不满,她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再等下去,所以,她只好找个理由休掉兰芝,让儿子再娶,以延续香火。
即使兰芝无子,假若她出身豪门,地位显赫,婆婆也会考虑她娘家的势力,断然不会休掉她,可见她出生并不高贵,这一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根据。
兰芝和婆婆告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兰芝不过是一村姑而已,因此两人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
时代的悲歌——追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根源

时代的悲歌——追寻《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根源内容摘要长篇叙事诗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婚姻制度,任何人都必须受这种气度的束缚。
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
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
于是,“不事舅姑”就成了兰芝被休弃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汉代是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作为一个尚有前途的小吏,焦仲卿不可能违背封建的孝道,不可能为了爱情背上不孝的骂名而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他们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殉葬品。
第三,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第三个可能。
她们生于斯,长于斯,是那个时代制造了这一出悲剧。
关键词:追寻悲剧根源封建婚姻制度抗争迫害《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
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
全诗给我们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要赶其回家。
浅谈《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的悲剧

浅谈《孔雀东南飞》刘、焦爱情的悲剧[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府民歌长篇叙事诗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
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
前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一向把导致的刘、焦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焦母、刘兄,其实导致刘、焦悲剧的原因,不只在于焦母、刘兄,还有刘兰芝自己、刘母和传统的礼教等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封建礼教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千百年来,它始终为我们传诵不衰,不少学者专家的许多文章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上,分析刘、焦的悲剧根源,有的人认为封建传统礼教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而有的人认为刘兰芝性格的倔强是根本原因,也有人认为是焦母的恋子情结所致,更有人认为是刘母所致。
这些分析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悲剧的成因,但不够全面。
刘、焦的婚姻悲剧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焦母的恋子情结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端庄贤淑的儿媳妇。
她不仅貌美——“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而且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后,虽然丈夫远离家门,但刘兰芝却能独自“留空房”,“守节情不移”,对丈夫可谓忠贞不二;“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可谓勤劳能干;对待婆婆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心只想“供养卒大恩”,可谓贤淑孝顺。
面对这样一位好儿媳妇,焦母为什么会那么嫌恶,非要除去而后快呢?其根本原因是焦母恋子情结在作怪。
因为焦母恋早年寡居,与独生子相衣为命,作为母亲她无疑将所有的感情和精力都用哺育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母子感情越来越深厚,以至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产生了独占儿子情感的欲望。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文
《孔雀东南飞》这书啊,真是让人揪心。
封建礼教,你说它咋就那么不近人情呢?男女主角明明相爱,却被那些个规矩、荣誉给整得分开了。
爱情啊,在那种环境下,简直就像个奢侈品,碰都碰不得。
男主角,那叫一个痴情啊!他对女主的感情,比天还高,比海还深。
可惜啊,家族、社会那些压力,让他左右为难。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爱情,可结果呢?唉,别提了,说多了都是泪。
女主角那边更是复杂。
爱情、家庭、亲情,全都搅和在一起,她心里得多乱啊。
那种纠结,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看着她在里面挣扎,真是让人心疼。
还有啊,人性这东西,真是复杂得要命。
在面对生死、荣誉这些大事时,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决定。
就像书里写的那样,有时候,情感一上头,啥都不管不顾了。
再说说社会环境吧。
那时候的社会啊,冷漠得让人心寒。
那些个旁观者,看着主角们受苦受难,却像没事人一样。
这种环境,真
的让人绝望。
所以啊,《孔雀东南飞》这书,不仅是写了个爱情故事,更是写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它通过焦仲卿和
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严厉的批判和
揭露,同时也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深感同情。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
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简洁质朴的叙事风格、鲜明
突出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影响深远。这
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
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我觉得他们的婚姻悲剧成因不是
单方面或单独一个人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即
封建礼教的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焦母的妒忌心理等造
成的。
一、封建礼教的迫害
诗歌以兰芝的自诉被谴开始,集中反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
爱情以及他们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兰芝是一位能织素,会裁衣,
美丽、善良、聪明、知书达礼的女子,焦仲卿是一位忠厚、纯朴,对
爱情忠贞不渝的男子。他们的理想原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然而封建社会的压迫,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本可以恩爱美满的生活下
去的,却遭到了封建礼教的粗暴的蹂躏和迫害。武帝时确立的以“三
纲”原则为核心的儒家指导思想,汉朝缔结婚姻的程序,仍然遵循周
代的“六礼”规定,并且更重“聘礼”。婚姻关系的解除,也实行周礼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定的“七出三不去”原则。无论婚姻的成立与否,或已存在的婚姻关
系是否解除,均由父母决定。不受公婆喜爱的儿媳妇是很难在夫家立
足的。
二、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
我们很多人甚至一些书籍都将刘焦的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归结
到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上。但有些人认为,封建礼
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
嫁。在当时,女子被遣、再嫁应是很平常的事,诗中县令、太守家先
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
见得就是伤害刘兰芝。这首诗中的悲剧,还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
有莫大的关系。
1、焦仲卿的性格悲哀与无奈。焦仲卿和刘兰芝做为这场悲剧的
共同受害者,无疑要比刘兰芝承受更大的压力。他做为焦家的长子,
担当着一家之主的责任。焦仲卿是真心爱着刘兰芝的,但是他夹在母
亲与妻子的中间,就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也正是表现仲卿善良与无奈:
一方面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一方面又敬爱着自己的母亲。在二者的抉
择中,这种取舍实在太难。焦仲卿不仅受制于封建伦理,也受制于自
己的心性。所以他不能义无反顾地“背叛”焦母来保护刘兰芝与他们坚
贞的爱情,又不能有负兰芝,背弃爱情。最终只能向往解脱,随刘兰
芝而去。这是他的苦衷和无奈,也是他的悲哀。
2、刘兰芝的坚强自尊倔强的个性。刘兰芝是一个外表柔顺而内
心刚烈的女子,更是一个忠于爱情、追求幸福和自由、蔑视荣利的妇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女。刘兰芝在对焦仲卿的诉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
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
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中可明显看到刘兰芝坚强自尊和倔
强的性格。从诗中来看,刘兰芝骨子里就是一个刚烈的性格,所以她
不甘忍受公婆的白眼而自请遣归。刘兰芝主动要求回娘家,她在用行
动来捍卫自己的自尊的同时,无疑也违背了焦母那一家之长所惯有的
不容违逆的尊严,并使她觉得难堪。因此,即使儿子百般求情,甚至
以死相逼时,她也不肯放下自己家长的架子,我觉得可能焦母内心所
等待的是刘兰芝对她的屈服和妥协,如果刘兰芝的性格不是那么刚
烈,而是像大多数古代的女子那样默默地屈服于婆婆的“统治”,顺
从于封建制度的桎梏,或许焦母不会将焦刘二人最后逼上绝路。然而
刘兰芝做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其坚强自尊和倔强不屈服的个性决定
了她不可能会向焦母屈服。所以刘兰芝宁可举身付清池,也不肯靠变
卖自尊来换取生命的苟存。设想刘兰芝如果不是因刚烈的性格自请遣
归而正中焦母下怀,如果不要那么容易绝望而轻生,而是能运用一点
智慧,和焦仲卿团结一致,巧妙周旋,或许也就不会酿成后来的悲剧,
事情的发展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
三、焦母的妒忌心理和骄横的性格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焦母的妒忌心理和骄横的性格是直接
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焦母之所以视兰芝美德而不见,置仲卿夫
妻的爱情于不顾,一意孤行,棒打鸳鸯,我想应该还可以从人类的固
有的心理因素而解释。多年守寡的焦母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为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
恋”。因此,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
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
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谄媚,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
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
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
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
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
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始终无法赢得婆婆
的喜爱,最后只能选择“自遣”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诗中悲剧形成的原因,有封建礼教对
人的践踏,也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因素,更有焦母的妒忌心理和
骄横性格的影响。刘兰芝这种刚烈、专情、易绝望、易轻生的性格,
是悲剧之所以能够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焦母蛮不讲理式的人品、
焦仲卿的拘谨懦弱和刘兰芝上述性格的矛盾碰撞,共同促进了悲剧的
快速发展。也就是说,这样的三个均具有悲剧因素性格的人所组合的
家庭,才造成了诗中两位主人公双双殉情的惨剧的必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