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部悲剧小说,该小说通过讲述贵族家庭的一段悲剧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揭示了人性中的浅薄、虚荣、贪欲等丑恶面。

本文将探究《孔雀东南飞》中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身份压力《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大多来自贵族家庭,对于家族传统、身份压力的重视导致了故事的悲剧发生。

主人公卢钦在文化程度和人格品质上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但无奈身居显赫的卢家,他不得不为了恢复家族的荣誉而作出了牺牲。

卢钦的自我价值被家族荣誉所支配,不能自主决策,导致他被迫与已婚的堂妹阿毛产生了错误的关系。

之后,因为卢钦的亲弟弟挑拨离间,阿毛被卢家逐出家门,卢钦也因此愧疚难以自持,崩溃身亡。

二、利益纠葛《孔雀东南飞》中爱情和利益的交错困扰了主人公。

卢钦对阿毛的爱情被家族的利益所束缚,他将阿毛视为重重利益和责任的代价承担者。

而阿毛则对卢钦的爱情和金钱所困扰,她不想成为卢家的负担,但是卢家的大量债务和传统家族的观念让她不得不接受卢钦的援助。

在爱情和利益的交错中,卢家的弟弟卢寅更是利欲熏心。

他不仅与卢钦争夺阿毛,还独吞了家族的全部财产,甚至是卢钦的财产。

而与此同时,家族的牺牲也让阿毛遭受了极大的影响,被放逐出家门,甚至失去了孩子。

最终,阿毛私自放火烧死了卢家的所有人。

三、传统观念《孔雀东南飞》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

小说中卢家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堂兄弟、堂亲姻缘之间的关系非常扭曲。

卢家对传统家族荣誉、家族财富等观念的高度重视,导致整个家族的活力被压抑,局限了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同时,阿毛和卢钦的爱情被家族的传统观念所禁锢。

由于传统家族的礼教约束,卢家无法接受堂兄弟之间的婚姻关系,使得阿毛与卢钦的爱情不得不舍弃。

而卢家的贵族身份和地位,也让他们不敢放弃对传统家族荣誉的承诺,选择把自己的幸福献给了社会的期望。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卢家的传统家族观念,还有卢家成员的利益纷争、身份压力等因素。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描写了意外死亡的武夫柳亦波和他的妻子沈熙实在南京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爱情和遭遇。

整个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其悲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思想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年间,封建思想盛行,文人学士在政治地位上占据优势。

然而,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主人公柳亦波,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打压自己的妻子沈熙,她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无法进入书院读书,受到各种侮辱和贬低。

二、家庭纠纷和矛盾
小说中描写了柳家与沈家之间的家庭纠纷和矛盾,这些原因导致了主人公柳亦波的死亡。

柳亦波的父亲是柳书生,沈熙的父亲是沈家大少爷,两家在文化和家庭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柳亦波同意与沈熙的婚约后,两家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柳亦波和沈熙不能平静地生活。

三、外部环境的迫害和打压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柳亦波和沈熙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他们造成打压和迫害。

比如,柳亦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常常受到政治和官僚阶级的打压和刁难。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沈熙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她不能像男性一样进入书院读书,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贬低。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纠纷,以及封建思想和现实的冲突等原因。

小说通过柳亦波和沈熙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前言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由于剧中人物的复杂性以及剧情的悲惨性,一直吸引着观众们的热烈关注。

在这篇总结文章
中,将探讨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剧作
和角色。

正文
1. 缺乏社会支持和道德规范
•孔雀在剧中被描述为一个被压迫和矛盾心理的角色。

他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导致他在面对困境时无法得到帮助和指导。

同时,他也缺乏对自己行为的道德约束,使得他陷入了自我的迷茫和混
乱之中。

2. 内外矛盾的斗争
•孔雀在剧中承载了许多内外部的矛盾。

他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同时也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压迫。


种内外矛盾的斗争使得孔雀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摧残,最终导致
了他的悲剧结局。

3. 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孔雀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他无法找到与自己相符合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空虚和迷茫。

在剧中,这种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的状态最终将孔雀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结尾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缺乏社会支持和道德规范、内外矛盾的斗争以及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作和角色,并从中汲取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困境。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之一,由郭小冬创作。

该剧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初的家族悲剧。

下面将从人物性格、社会环境和家族矛盾等方面探究《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

人物性格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剧中的主要人物孔雀和东风都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

孔雀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快乐,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与传统的家庭观念冲突。

而东风则是一个顽固、保守而且有领导欲望的人,他一直试图控制和改变孔雀的行为。

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人物性格中的过度自我和缺乏相互理解与包容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也对悲剧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孔雀东南飞》发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这个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的束缚和期望。

女性被要求顺从、传统和为家庭服务。

孔雀追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违背了传统观念,因此遭到了来自家族和社会的压力与指责。

这种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家族矛盾也是该剧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孔雀在家族中是一个受宠的孩子,她的才华和美貌使她成为家族中的宝贝。

她的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为,与家族刻板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

孔雀认为家族只是一种羁绊,她因此不顾家庭的约束,选择了离开。

家族中的其他人,尤其是东风,无法接受孔雀的离开,他们认为孔雀是家族的荣耀和利益,她必须服从家庭的安排。

家族内部的矛盾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破裂,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孔雀和东风的人物性格、封建社会的压抑限制以及家族矛盾都是《孔雀东南飞》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个剧作通过描绘人性中的冲突和封建社会的压抑,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展现了个人与家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人们带来了深思。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盾在 开篇就有交代 ,在结婚之 后,刘 兰芝 在很长时 间内都 没有进入 自己的 儿媳妇 这一角色 当中,而焦母 和儿媳 妇又形 同陌路 ,甚至 内心会产 生一种 极度 的不满。在关系 不融洽 的家庭 氛 围 当中,所滋生 出来 的 问题也 是显而 易见 的,甚至成为 导火索 。 三 、爱 的分配 失当导致爱 的争夺 个 人所能给予 他人的爱 是有限 的 , 尤 其 是 对 于 一 个 已经 结 婚 了 的 男 人来 说,如果他 能够 给予 自己妻子很 多 的爱,那么给 予其 母亲 的爱就会变 少一 点,如果想 要将 自己的爱平均分 给两 个人 ,这是 一件很难 的事情 。从 焦仲 卿 自身情况 来看 ,他是 一个拥有 恋母 情结的人 ,并且并不具 备较强 的 个人 意志 ,以至 于他在母亲 和妻子之 间往往会处于一种犹豫 不决的状态 。 当 母亲 向他下达命 令的时候 ,虽然他对 于刘 兰芝有着不 舍之情 ,并 且在母亲 面 前苦苦哀求 ,却依 旧能够 看出来他 的懦 弱 。此外 ,焦母本身就 存在着极 其 强烈的虐待情 感,这主要 来源于她 早年 做儿媳妇 时候的经 历,将当年受 到 的各种屈辱都 发泄 出来 ,从而形成 种恶性循 环。 四 、 没 有 子 嗣 的 必 然 解 决 封建婚姻 强有力地反 映出来 了整 个 封 建 社 会 的 种 种 弊 端 , 包 括 三 纲 五 常和对于 女性的压迫 。尽管刘兰芝 美 丽 善 良,勤 劳能干 ,但 是却依 旧被 婆 婆所遣 ,一个 重要的原 因就在于刘 兰 芝没有子 嗣。尽管笔者 并没有直接挑 明 这 一 点 ,但 是 笔 者 在 文 中 的 很 多 方 面都能够分析出这一点来 。 首先,我们立足于整 篇文 章来看 , 文 中并没 有提到关于焦 仲卿父亲 的话 语 ,甚至 没有 提到焦仲 卿的兄弟 ,这 就 说 明家 中 只 有 焦 仲 卿 一 个 男 子 , 所 以母亲会 对他 极其倦 爱,无微不 至地 对他照顾 。但是 ,在焦 仲卿与刘兰 芝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作者:刘爱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她和丈夫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一直让人们叹息不已。

每次读之,笔者都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兰芝那么聪明美丽,那么勤劳能干,那么善解人意,女性的所有的优点几乎都让她占尽,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她,以至于逼子休妻,甚至儿子以死相挟时,仍不为所动?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其悲剧成因。

一、兰芝因无子且身份低贱而形成自卑心理俗话说“母以子贵”,兰芝有子吗?兰芝以谁为贵?原文中没有交代,假若兰芝有子,当她离开焦家时,和丈夫谈论最多的应该是孩子的去留,而不是对财产的分割,这是人之常情;兰芝临走时即使再故作镇定,可面对孩子,也应该洒泪而别,左吩咐,右叮嘱,不忍离去,可是原文中却没有提及此事,这有违常理。

由此可推,兰芝无子。

是因为初婚而无子还是因为无生育能力?我们再看原文,兰芝初嫁到焦家时是17岁,而被遣去时“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难道仅仅是两三年吗?笔者认为不是,仅仅两三年没有生育,这是极其正常的,不至于被休。

那么,她嫁到焦家到底有多久?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而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两三年的功夫,小姑长得再快,也不可能从一个“始扶床”还不会走路的小女孩,长到和兰芝一样高。

所以,兰芝嫁到焦家决不可能只有二三年,可能已经十来年,小姑大概也已经十几岁。

这十来年的时间,兰芝没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大不满,她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再等下去,所以,她只好找个理由休掉兰芝,让儿子再娶,以延续香火。

即使兰芝无子,假若她出身豪门,地位显赫,婆婆也会考虑她娘家的势力,断然不会休掉她,可见她出生并不高贵,这一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根据。

兰芝和婆婆告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兰芝不过是一村姑而已,因此两人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清沈德潜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它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一、刘兰芝被遣之谜刘兰芝为何被遣,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礼教迫害说关于刘兰芝为何被遣,传统的权威解释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迫害,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武断。

本诗所表现的决非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而是为了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的爱情。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编者的编选诗歌的标准上看出来。

诗前有这样一段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文中的“时人伤之”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

在当时的社会,“出妻”是较为常见的,不足以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

故事中真正感动作者,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在于兰芝和仲卿的双双殉情,兰芝夫妇誓死捍卫爱情的行为震撼了作者,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作者才写下了如此哀婉动人的诗篇。

可见,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于肯定刘兰芝的美丽、忠贞,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最早被《玉台新咏》收录。

《玉台新咏序》中称编者“于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

曾无忝于雅颂,亦糜滥于风人。

”唐李康成在《玉台后集序》中说:“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

时承平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

”可见,《玉台新咏》所收的诗歌,是乐府艳诗。

从编者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被定位在艳歌题材上,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而非为了批判封建礼教。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浅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它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严厉的批判和揭露,同时也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深感同情。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简洁质朴的叙事风格、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影响深远。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关于《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我觉得他们的婚姻悲剧成因不是单方面或单独一个人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即封建礼教的迫害、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焦母的妒忌心理等造成的。

一、封建礼教的迫害诗歌以兰芝的自诉被谴开始,集中反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以及他们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

兰芝是一位能织素,会裁衣,美丽、善良、聪明、知书达礼的女子,焦仲卿是一位忠厚、纯朴,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男子。

他们的理想原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然而封建社会的压迫,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本可以恩爱美满的生活下去的,却遭到了封建礼教的粗暴的蹂躏和迫害。

武帝时确立的以“三纲”原则为核心的儒家指导思想,汉朝缔结婚姻的程序,仍然遵循周代的“六礼”规定,并且更重“聘礼”。

婚姻关系的解除,也实行周礼规定的“七出三不去”原则。

无论婚姻的成立与否,或已存在的婚姻关系是否解除,均由父母决定。

不受公婆喜爱的儿媳妇是很难在夫家立足的。

二、焦刘两人的性格特征我们很多人甚至一些书籍都将刘焦的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归结到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上。

但有些人认为,封建礼教、封建门阀观念及封建家长制充其量只是造成刘兰芝的被遣和再嫁。

在当时,女子被遣、再嫁应是很平常的事,诗中县令、太守家先后去兰芝家提亲便是明证,刘兰芝的家兄为其操办再嫁事宜,也并不见得就是伤害刘兰芝。

这首诗中的悲剧,还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摘要】:孝道的意识使焦仲卿在这场情感的争夺中处于两难之境,在情感之战的最后阶段,丧失了发言权,屈从母命。

从人性的角度考虑,焦母与兰芝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爱的情感的争夺与分割的矛盾。

【关键词】:儒家封建礼教孝道悲剧爱在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对《孔雀东南飞》评价甚高,有人评价为“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宝,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可以和比它晚出一千四百多年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

我想之所以历代学者对此诗给予过高的评价,就是其以悲怆的故事情节或者说以其真正的悲剧美和特有的艺术魅力,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刘兰芝在没有出嫁以前,过着一般的封建家庭女子的平静生活,但自“十七为君妇”后,便“心中常苦悲”。

之所以心中苦悲的原因,并非夫妻二人感情不好,而是婆婆实在难以侍候。

无是生非,无端地捏造理由,罗织罪名,逼迫她与仲卿离异,说什么“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兰芝由于本身的刚烈性格,她宁肯承担未来的一切痛苦与不幸,而不愿再在焦母的淫威下过那种屈辱的生活。

但兰芝的毅然走出焦家,并不是逃出了封建专制的迫害,只不过是由一个凶残暴戾、心理变态的封建家长的统治下,走进了另一个自私冷酷的封建家长的统治下面而已,真是出了虎口,又入狼穴。

“性情暴如雷”的哥哥,为高攀附势,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帛,逼迫刘兰芝改嫁。

逼嫁和遣归同样是一股难以抵挡的灭顶恶浪。

由于现实和她本人的性格所致,在摆在她面前的两条道路——死亡和投降面前,她毅然迎着死亡悲壮地向前走去。

刘兰芝选择了死亡,“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

”①,也就构成了王国维所说的真正悲剧,“悲剧中的悲剧”。

按叙本华的理论,悲剧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

”第三种最具壮美之情,最有价值。

这是因为它并非如前两种悲剧只是由“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所造成的偶然事件,而是“示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的必然结果。

真正的悲剧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存在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对于悲剧发生的根源人们普遍地认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残害的结果。

这一认识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除此客观原因外,有没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呢?有没有根于人性本身的原因呢?人物性格方面呢?如不存在后两方面,兰芝或许会在焦家恶婆婆的淫威驱使下屈辱地生活下去,或许会在哥哥的逼迫下改嫁出去,再去过一般封建女子的生活去。

但兰芝没有这样,她选择了死亡,说明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是存在的。

主客观两方面原因构成了悲剧的发生,二者之间必然的冲突。

下面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分析,阐发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源。

一《孔雀东南飞》作为一定社会意识的产物,就必然与当时整个时代意识、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联系。

《孔雀东南飞》产生于建安时代,自从汉武帝时董仲舒倡“天人合一”、“天不变,道亦不变”,将儒学定于一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为,但于此时,它已失去了它旧日的权威,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行为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汉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一直是表彰儒学和孝道的,东汉初年的光武帝、明帝对此尤为致力,但到建安时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曹操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然要求臣僚们举荐“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

但就整个社会意识而言,并非人人有此思想,若以范围而言,恐仅占一小部分,它与之积淀数百年之久的儒家之学相比在士人思想中还恐难与之抗衡。

但这种社会意识既已存在,作为社会的人,特别是诗中焦仲卿、刘兰芝作为知书之人,不可能不受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因而在其性格中有反叛形成,但积淀的儒学也早已沉于其头脑之中。

孝道的意识使焦仲卿在这场情感的争夺中处于两难之境,前面已经说过,作为一小吏,一读书人,他不可能不受当时社会意识的影响,所以仲卿听到兰芝的诉苦之后,二话没说,直奔堂上找阿母说理,明确向阿母宣布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生死不渝的,态度明确之极,决绝之极。

这不就等于说:“你想休弃兰芝,而我却要和她生死不离,这件事没有什么可商量的!”随着情节的发展也证明,这的确是焦仲卿的肺腑之言,他也这样实践了。

焦仲卿作为焦家儿子,应该说是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对他进行严厉独断的教育,以使他能够出人头地,到太守府里作了小吏。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思想意识上一直是儒学思想占主导。

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倡导忠义孝道。

尤其《孔雀东南飞》时代,在儒家大师董仲舒的奏许下,汉朝廷开始实行“举孝廉”制。

所谓“举孝廉”,就是请各地有名望的人推举选拔那些孝子廉洁之士作官,到了东汉,“举孝廉”者往往被征为郎,它逐渐成为当时求仕进阶者的必由之路。

汉代还实行了“孝弟力田”制,最初是汉惠帝时,对有孝弟德行和努力耕作者给予赏赐,免除一切徭役。

到汉文帝时,“孝弟力田”者被任为掌管教民务农的乡宫,也成为当时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由此可见,“孝”与“不孝”不仅是汉代人们评判一个人道德行为的标准之一,还是朝廷选拔官吏的基本条件。

这样上行下效,掌权者在上大力倡之,世风民心在下极力应之。

在思想意识的漩涡之中,使仲卿处于两难之境,在情感之战的最后阶段,丧失了发言权,屈从母命,仲卿的退却和自己幸福婚姻抗争的放弃,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汉代是封建礼教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的年代,儒家学者们制定了各种礼法,作为规范约束妇女生活行为的标准。

刘向的《烈女传》,班昭的《女诫》竞相推出,使得男尊女卑的观念,三从四德的条规,像一把把枷锁套在了妇女尤其是媳妇们的脖子上。

礼教赋予了父母为儿子的婚姻发通行证的权力,媳妇的言论行动就更受约束,毫无自由可言。

封建伦理纲常,象无形铁索束缚着媳妇们,不许她们有任何“越轨”的行为,遵循“三从”之条,“七出”之律,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由于兰芝本身刚烈的性格,尽管“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但还是不合封建家长、心理变态的焦母需求,此意味着兰芝违背了“七出”第一条“不顺父母去”。

二从人性的角度考虑,焦母与兰芝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爱的情感的争夺与分割的矛盾,具体说来就是仲卿将自己的爱分割不匀,引起了焦母与兰芝的不满,至少她们二人认为这样。

一个人的爱是无限的,它属于一种抽象的精神性的东西,它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给以表现,例如关怀、问候、理解、陪伴、经济援助等等,但人的时间、精力、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无论何种形式,都是有限度的。

对已婚男子来说,给妻子的爱、关怀多一些,给母亲的就会少一些,因此,如何将自己的爱均匀地分给两个至爱的女人——母亲和妻子,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仲卿就是因为没有将自己的爱分割好(焦母这样认为)引起了母亲与妻子对他爱的争夺。

焦母具有恋子情结,可以说是一个心理变态者。

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焦仲卿的父亲早亡。

由于父亲,(如存在,在这种状况下必出现,)焦母对儿子的关怀与照顾甚于一般母亲,甚至发展为病态,别人不得插手于其子的生活。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当妇女丧夫后,把儿子作为丈夫的形象来崇奉时,就产生了“恋子情结”。

焦母早年丧夫,对丈夫的情感必然受到压抑,而在中国传统的子承父业的观念下,必然会逐渐转移到唯一亲近的男性——儿子身上。

由于焦母恋子,母子情深难以割舍,而刘兰芝的出现就使焦母有一种重重的失落感。

正因为恋子,且焦仲卿是从小在她的严格管教下长大,长期的心理惯势,造成她对儿子的爱,是要求儿子完全服从于自己。

当仲卿为兰芝求情不得,发誓若休了兰芝以后就决不再娶时,焦母“槌床大怒”,她觉得儿子替媳妇说话,反抗自己,是对自己几十年来爱的反叛,正是犯了她心中的忌讳,怎能不“槌床大怒”呢?而我们从这个动作中也可看出她恋子的变态心理。

焦母之所以要遣归兰芝,主要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的恋子情结存在,无疑这成为二人冲突的重要根源。

而平时对儿媳横加指责,且最终遣返儿媳,则以礼教为工具。

矛盾冲突的存在都是双方面的,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会存在,且双方都是力求改变对方,结果造成二者的冲突。

如果仅有社会方面的束缚,婆婆方面的专横,而没有兰芝刚烈、决绝的反抗,冲突也不会爆发。

是兰芝刚烈的性格导致了婆媳矛盾的激化。

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兰芝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个典型形象。

她的美丽、善良、勤劳,尤其是她的沉着、果断、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历来评论家们都给予极高的赞颂。

而正是她的反抗性,性格的刚烈,导致了矛盾的爆发。

刘兰芝的倔强、自尊和反抗精神,从主动遣归,严妆辞别,顺兄应嫁和举身赴池四件事上,集中反映出来。

就以“顺兄应嫁”这件事而言,她表面上是听从哥哥的话,而其行动上却表现为“仰头”相答,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

同样,她在婆婆面前也许不会当面顶撞,正如她自己所言:“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婆婆吩咐什么,她还是会去做什么,但不满情绪定会在脸上或行动上有所流露。

而此,对方不可能不会发现。

诚如焦母所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由此可见,矛盾之根存在已久,爆发为必然之事。

从诗歌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一番话中,可见兰芝对婆婆对自己的束缚是不满的,甚至是怨恨的。

她深感焦家媳妇难为,“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由于焦母恋子情结的存在,刘兰芝处境确实很难,使自己性格难得以存在,于是主动提出归家,“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焦母,当然不喜欢一个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儿媳,矛盾的积累必然导致兰芝反抗性格的总爆发,即主动请求遣归。

婆婆由于内心情结存在,加以封建家长尊严,当然对此难以忍受。

焦仲卿在这场冲突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根据精神分析说,男孩子都有一种恋母斥父的情感,即恋母情结。

且由于焦仲卿自小无父这一特殊的生存环境,其对母亲的情感不能不深。

只有当刘兰芝出现后,使他找到了爱情的真正对象,情感逐步转移,由母亲身上向妻子身上转移。

在本诗中,恋母情结相对于恋子情结而言,要隐蔽得多,但并不是说不存在,这从仲卿软弱、服从的性格得以窥见一斑。

正是由于仲卿这种恋母情结的存在,使他在这场冲突中失去了应有的缓冲作用。

但后来他对恋母情结是突破了的,他选择了自缢,以死殉情,且违反了封建孝道。

总而言之,各个人物的心理因素是这场冲突发生的内因,它的存在,最终会导致冲突爆发。

而社会学方面的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则成为罪魁祸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冲突的。

注:①出自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