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描写了意外死亡的武夫柳亦波和他的妻子沈熙实在南京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爱情和遭遇。

整个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其悲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思想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年间,封建思想盛行,文人学士在政治地位上占据优势。

然而,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主人公柳亦波,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打压自己的妻子沈熙,她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无法进入书院读书,受到各种侮辱和贬低。

二、家庭纠纷和矛盾
小说中描写了柳家与沈家之间的家庭纠纷和矛盾,这些原因导致了主人公柳亦波的死亡。

柳亦波的父亲是柳书生,沈熙的父亲是沈家大少爷,两家在文化和家庭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柳亦波同意与沈熙的婚约后,两家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柳亦波和沈熙不能平静地生活。

三、外部环境的迫害和打压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柳亦波和沈熙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他们造成打压和迫害。

比如,柳亦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常常受到政治和官僚阶级的打压和刁难。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沈熙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她不能像男性一样进入书院读书,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贬低。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纠纷,以及封建思想和现实的冲突等原因。

小说通过柳亦波和沈熙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讨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讨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讨教参上说,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是封建礼教,焦母刘兄都是封建礼教的执行者也是受害者。

以前也是这样讲这样说,可是,现在却颇有些怀疑了。

我认为是性格冲突。

我们知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几乎被说得有点俗套了。

既然这命运都决定了,还能不决定婚姻?看看焦仲卿家庭情况,人人性格都突出,悲剧怎能不产生?婆媳关系是这篇文章的集中矛盾。

焦母性格强势,有专权欲,而刘兰芝性格不像个家庭妇女,更像一个读书士大夫,个性、独立、自尊,从这个意义上,她也算性格强势。

两强相遇必然产生火花,烧到了焦仲卿的身上。

这时,焦仲卿就要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两个强势女人都是焦仲卿的最爱,也都爱着焦仲卿。

再看焦仲卿的性格,在作品中少言寡语,但是就是这不多的言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外软内硬的性格。

在焦母强势教育下,焦仲卿没有像焦母一样剽悍的性格,但是却形成了以沉默代替反抗、又极有主意的个性,而这一点,相信焦母也无能为力,这从焦仲卿辞别焦母可以看出来。

所以,焦母无法改变焦仲卿殉情的结局,除非让步。

但是,多年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儿子,却与刘兰芝同心同德,加上儿子长期不在身边,回家又和妻子如胶似漆,媳妇刘兰芝又不会逢迎拍马,还个性十足。

焦母的感情需要备受打击,无法接受刘兰芝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三个个性十足的人谁也不让步,悲剧就会产生。

再看焦仲卿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既没有两边哄,也么有转移矛盾(比方说对这两个爱自己的女人说:“你们如果互不相容,我就去死”之类的话),而是采取了回避“凉拌”的办法,直接导致刘兰芝离开焦家,也为后文刘兰芝再嫁提供了客观条件。

再看悲剧的另外一个推手——刘兄,我想刘兄不是要害刘兰芝,从他劝刘兰芝的话可以看出他没有为自己考虑,而是站在世俗角度客观比较得出的结论,而刘兰芝没有和刘兄谈“爱情”,仅仅因为她认为刘兄“性行暴如雷”没有谈话的可能,就爽快的答应了婚事。

如果此时已经有殉情的想法,那对于无辜的太守家就造成了伤害,同时也把逼死亲妹的罪名加在了刘兄的头上,这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悲情三部曲”之一。

小说以孔乙己、沉香居和孔雀东南飞三篇为主体,描绘了三个不同层次、不同阶级人物的命运。

其中,《孔雀东南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其悲剧结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

一、情节推动小说以胡光信、刘婉如的婚姻为线索,穿插着胡光信遭受的民族屈辱、家庭变故,以及刘婉如的命运悲惨,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胡光信和刘婉如相恋,却因为信仰和国家因素被迫分手。

胡光信上了前线,战争的残酷和污浊削弱了他的意志和品性。

回到西南后,他陷入了酗酒、疯狂和自我放纵的境地,对爱情和亲情的执着渐渐消失。

而在另一方面,刘婉如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

为了生存她走上了卖淫的路,终于被逼自杀。

两个人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部分真实,也彰显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通过情节推动,将悲剧的因素一步步引入,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人物性格小说中,胡光信和刘婉如是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塑造对悲剧结局影响很大。

胡光信在前线深受屈辱和磨难,他对爱情的执着被社会现实和心理冲突所磨灭,由智者变成了疯子。

他沉迷于酒、女和赌博,失去了理智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最终走向了弃恩背亲的悲剧境地。

而刘婉如则是一个受害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卖淫之路。

她没有背弃爱情和道德,却被妇女榜样所谋害。

她的命运凄惨,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性别歧视和人文缺失的问题。

两个人物的不幸相遇,也是命运安排的一种不公。

三、社会背景小说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民国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和萎靡不振的局面,战争频繁、经济凋敝。

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难,是一段艰苦的时期。

胡光信的遭遇,正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的经历反应了民族屈辱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命运,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而刘婉如所处的社会环境,则是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反映。

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女性生计问题。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作者:方霞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7期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关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历来说法不一,解读文章多种多样,本文试着重新思考此诗的社会意义及其审美价值,重在揭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

传统的对《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解读是:焦母、刘兄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杀害刘兰芝、焦仲卿的凶手,本诗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孔雀东南飞》只是一个政治范本,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弊端。

那么,《孔雀东南飞》诗中的那些鲜活的人物不就都成为了简单的政治符号吗?如果这样简单化地去理解一个文本,其审美价值又在何处呢?我们说,文学即是人学,《孔雀东南飞》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对于人性的刻画鲜活而深刻。

下面我们试着重新思考其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的悲剧主要不是所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封建礼教,表现在此诗中,主要是指“孝道”,对父母叫“孝”,对兄长叫“悌”。

封建统治阶级把“孝”作为维护他们统治的重要工具,封建家长更是把“孝”作为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工具。

兰芝在焦家凡事有礼有节,孝心可表。

焦仲卿对母亲凡事都顺从,可以算是一个孝子。

刘兰芝、焦仲卿对焦母、刘兄的孝悌却为他们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传统观点认为,《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是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歌颂了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此外,传统观点对焦母和刘兄的理解是诗中的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和帮凶。

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各种语文教参,影响了语文教师对《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的正确解读,从而忽视了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1. 引言1.1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其悲剧结局让人深感唏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段凄美而动人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呢?本文将从作者背景、情节设置、人物心理、社会环境和意外事件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悲剧命运,从中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因素对《孔雀东南飞》悲剧结局的影响,并对悲剧结局进行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这部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作者背景分析作者背景分析部分主要从作者生平经历、文学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他生于一世家,家境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曹雪芹学识渊博,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理解,擅长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复杂变化。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刻画了大量精致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曹雪芹的文学作品多以描写爱情、家庭、社会等题材为主,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叙事的扣人心弦。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作者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无尽探索。

2.2 情节设置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情节设置深刻展现了悲剧发生的原因。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安排,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走向。

在情节设置方面,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逐步推动悲剧的发展。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抉择时,往往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摇摆不定,这种内心斗争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一部道德悲剧,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国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一个叫做松柏的农民因为贫困而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最终导致了家庭的分裂和不幸的结束。

影片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的悲剧原因主要集中在贫困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贫困是《孔雀东南飞》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松柏一家生活贫困,而松柏本人又是一个性格刚烈,坚毅不拔的人。

在贫困的环境下,松柏的坚毅和意志也难以支撑整个家庭。

因为贫困,他被迫背井离乡到南方去谋生,而在南方更加艰辛的生活环境也让他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踏上了不归之路。

社会环境的压迫也是孔雀东南飞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世纪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地位低下,受到地主和官员的欺压。

整个社会秩序扭曲,道德沦丧,无法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生存空间。

这种社会环境对松柏一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陷入绝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松柏一家的悲剧就不难理解了。

一家人因为贫困离乡背井,然而南方的生活条件远不如他们预期的那样好,松柏在南方打工期间也没有收入,最终加剧了家庭的矛盾和分裂。

松柏的妻子和孩子被逼上绝路,只能去卖身换钱,松柏也在南方的不幸遭遇让他逐渐丧失了幻想,最终无奈酿成了悲剧。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唤起了现代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贫困和社会环境的压迫,成为了这部电影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反映了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部分真实写照。

除了贫困和社会环境的压迫,松柏本人的一些性格特点也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的固执和冲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思考,而是采取冲动的行为。

他的倔强和执拗,使得他难以在南方找到工作,并在纷繁的人群中找到生存的机会。

这些性格特点也加剧了他家庭的破碎和悲剧的发生。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是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柏的妻子因为丈夫离开而被逼上绝路,只能去卖身换钱,这种情节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漠视。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悲剧之因作者:刘爱萍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她和丈夫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一直让人们叹息不已。

每次读之,笔者都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兰芝那么聪明美丽,那么勤劳能干,那么善解人意,女性的所有的优点几乎都让她占尽,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她,以至于逼子休妻,甚至儿子以死相挟时,仍不为所动?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和社会背景等方面论述其悲剧成因。

一、兰芝因无子且身份低贱而形成自卑心理俗话说“母以子贵”,兰芝有子吗?兰芝以谁为贵?原文中没有交代,假若兰芝有子,当她离开焦家时,和丈夫谈论最多的应该是孩子的去留,而不是对财产的分割,这是人之常情;兰芝临走时即使再故作镇定,可面对孩子,也应该洒泪而别,左吩咐,右叮嘱,不忍离去,可是原文中却没有提及此事,这有违常理。

由此可推,兰芝无子。

是因为初婚而无子还是因为无生育能力?我们再看原文,兰芝初嫁到焦家时是17岁,而被遣去时“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难道仅仅是两三年吗?笔者认为不是,仅仅两三年没有生育,这是极其正常的,不至于被休。

那么,她嫁到焦家到底有多久?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兰芝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而今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两三年的功夫,小姑长得再快,也不可能从一个“始扶床”还不会走路的小女孩,长到和兰芝一样高。

所以,兰芝嫁到焦家决不可能只有二三年,可能已经十来年,小姑大概也已经十几岁。

这十来年的时间,兰芝没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引起了宗族意识非常强的焦母的极大不满,她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再等下去,所以,她只好找个理由休掉兰芝,让儿子再娶,以延续香火。

即使兰芝无子,假若她出身豪门,地位显赫,婆婆也会考虑她娘家的势力,断然不会休掉她,可见她出生并不高贵,这一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根据。

兰芝和婆婆告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焦仲卿是“大家子”且“仕宦于台阁”,有地位和身份,而兰芝不过是一村姑而已,因此两人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清沈德潜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它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一、刘兰芝被遣之谜刘兰芝为何被遣,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礼教迫害说关于刘兰芝为何被遣,传统的权威解释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迫害,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武断。

本诗所表现的决非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而是为了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的爱情。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编者的编选诗歌的标准上看出来。

诗前有这样一段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文中的“时人伤之”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

在当时的社会,“出妻”是较为常见的,不足以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

故事中真正感动作者,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在于兰芝和仲卿的双双殉情,兰芝夫妇誓死捍卫爱情的行为震撼了作者,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作者才写下了如此哀婉动人的诗篇。

可见,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于肯定刘兰芝的美丽、忠贞,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最早被《玉台新咏》收录。

《玉台新咏序》中称编者“于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

曾无忝于雅颂,亦糜滥于风人。

”唐李康成在《玉台后集序》中说:“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

时承平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

”可见,《玉台新咏》所收的诗歌,是乐府艳诗。

从编者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被定位在艳歌题材上,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而非为了批判封建礼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内容摘要(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

笔者试图通过故事当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关键词:悲剧根源探讨封建礼教殉情理性抗争正文有汉一代,辞赋盛行,诗坛一度冷落。

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

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诗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以诗的篇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

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不少学者专家的许多文章的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綮,为后代学习研究者所认同,皆已形成共识。

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史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

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

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

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

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

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完全具备了四德,他少女时受过严格的诗、书、礼、乐教育,还学过女工:能织素、会裁衣。

过门后,决心做个好媳妇。

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

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

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理、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

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

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

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

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

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

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

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

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

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

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

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

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

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

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

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

《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

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

《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

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

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

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

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

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

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

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

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

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

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

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

也只能自遣了。

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

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

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

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

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

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

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

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以后,会两家求合葬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

其一,焦母和阿兄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自杀,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当惩不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